華嚴經簡介 (節錄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महावैपुल्यबुद्धावतंसकसूत्र,mahā-vaipulya-buddhâvataṃsaka-sūtra),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的「經中之王」。據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
華嚴宗旨:
《大方廣佛華嚴經》,系『法喻因果』並舉,『理智人法』兼備之名稱,一經的要旨,都包含在題目中。大,即包含之義;方,即軌範之義;廣,即周遍之義。即一心法界之體用,廣大而無邊,故稱為大方廣。佛,即證入大方廣無盡法界者;華,即成就萬德圓備之果體的因行譬喻;嚴即開演因位之萬行,以嚴飾佛果之深義,此為佛華嚴。此經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為宗,說菩薩以菩提心為因而修諸行,頓入佛地的因果,顯示心性含攝無量、緣起無盡、時空行願等相涉相入、無礙無盡的理境,及佛果地寥廓無礙、莊嚴無比的勝境。
歷史淵源:
關於本經之梵文版本,自古以來即有各種傳說,據法藏之《華嚴經傳記》卷一載,龍樹菩薩在學完當時所有已知的佛經之後,認為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並不圓滿,這時龍王邀請他到龍宮閱讀海龍所收藏的佛經,龍樹菩薩於龍宮中見到《華嚴經》,由此認識到釋迦牟尼佛確實具有無比圓滿的智慧。因為上本與中本數量巨大、涵義深奧,非一般世間人所能理解,於是他只把下本《華嚴經》從龍宮帶出,並使之在世間流通,此即是十萬偈四十八品(或謂三十八品)之《華嚴經》,而實際上流傳的經本只是下本的略本,唐譯八十華嚴也只有四萬五千偈。
不同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