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世尊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言:『...「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世尊的話

世尊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一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中言:『...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按網址超連結,閲覽本文

世尊在《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壽命品第一之二》中言:『...爾時佛告諸比丘。諦聽諦聽。...我今當說勝三修法。苦者計樂。樂者計苦。是顛倒法。無常計常。常計無常。是顛倒法。無我計我。我計無我。是顛倒法。不淨計淨。淨計不淨。是顛倒法。有如是等四顛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諸法。汝諸比丘。於苦法中生於樂想。於無常中生於常想。於無我中生於我想。於不淨中生於淨想。世間亦有常樂我淨。出世亦有常樂我淨。世間法者有字無義。出世間者有字有義。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四顛倒故不知義。所以者何。有想顛倒心倒見倒。以三倒故世間之人。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淨見不淨。是名顛倒。以顛倒故世間知字而不知義。何等為義。無我者名為生死。我者名為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名不顛倒。以不倒故知字知義。若欲遠離四顛倒者。應知如是常樂我淨。...』。按網址超連結,閲覽本文。

 世尊在《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中言:『...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此陀羅尼滿八十萬遍,無量劫來所造五無間等一切諸罪皆悉消滅。...若有在家善男女等誦持之者。其家無有災橫病苦之所惱害。諸有所作無不諧偶。所說言語人皆信受。...常持此咒。設有諍訟無不獲勝。...若被繫閉枷鎖禁其身。誦此咒者即得解脫。... 若有人能常自憶念。誦持此咒。無量善根皆得成就。...』按網址超連結,閲覽本文

世尊在《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中言:『欲斷生死趣度世道者。當念却十二因緣。...道人欲斷十二因緣。當先斷身十事。便為癡。從癡五陰滅。十二因緣亦滅斷。身十事者。外從身內從意故。言身意持。謂不殺。亦謂外從口。內從嫉斷者。謂萬物一切意不起。便瞋恚止。瞋恚止便殺止。殺止便貪欲止。貪欲止便泣止。外口者謂聲。止聲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亦止。無有疑便入道。是為還五陰斷十二因緣本。...』。按網址超連結,閲覽本文

世尊在《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七》中言:『...是時,佛告曰:「聽汝悔過,後莫復犯。所以然者,我自念生死無數,或作驢、騾、駱駝、象、馬、猪、羊,以草養此四大形;或在地獄中,以熱鐵丸噉之;或作餓鬼,恒食膿血;或作人形,食此五穀;或作天形,食自然甘露。無數劫中,形命共競,初無厭足。優波離當知,如火獲薪,初無厭足,如大海水,吞流無足。今凡夫之人亦復如是,貪食無厭足。」。爾時,世尊便說此偈:「生死不斷絕,皆由貪欲故,怨憎長其惡,愚者之所習。」「是故,跋提婆羅,當念少欲知足,無起貪想,興諸亂念。如是,優波離!當作是學。」...』。按網址超連結,閲覽本文

世尊在《佛說布施經》中言:『...爾時舍衛國王白佛言:「世尊!我等云何而行布施?」佛言:「大王!若求勝妙福報而行施時,慈心不殺,離諸嫉妬;正見相應,遠於不善;堅持禁戒,親近善友;閉惡趣門,開生天路;自利利他,其心平等。若如是施,是真布施,是大福田。復次行施,隨自心願,獲其報應。或以妙色、名香、珍味、軟觸,親手布施,得眾人尊重、眷屬圓滿、富貴安樂之報;或以飲食布施,而得大力;或以酥油之燈布施,而得天眼;或以音樂布施,而得天耳;或以湯藥布施,而得長壽;或以住處布施,而得樓閣、田園;或以法說布施,而得甘露。」佛言:「大王!若以十善行施,復得十種報應。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婬欲、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不瞋、不癡而得命不中夭,財無散失,眷屬清潔,所言誠諦,離諸嫉妬,人所喜見,親友和睦,不墮貧賤,顏貌端正,智慧相應,獲報如是。」佛言:「大王!若以上妙飲食供養三寶,得五種利益:身相端嚴、氣力增盛、壽命延長、快樂安隱、成就辯才。如是南贍部洲一切眾生——父母、妻子、男女眷屬——如上布施,隨願所求,無不圓滿。」...』。按網址超連結,閲覽本文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8)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來諸眾生故。說是七俱胝佛母心准提陀羅尼法。即說咒曰。

南謨颯哆南(一) 三藐三勃陀俱胝南(二) 怛姪他(三) 唵折戾(四) 主戾(五) 准締(六) 娑婆訶(七)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此陀羅尼滿八十萬遍無量劫來所造五無間等。一切諸罪皆悉消滅。所在生處皆得值遇諸佛菩薩。所有資具隨意充足。生生常得出家。具持菩薩律儀淨戒。恒生人天不墮惡趣。常為諸天之所守護。若有在家善男女等誦持之者。其家無有災橫病苦之所惱害。諸有所作無不諧偶。所說言語人皆信受。若有誦此陀羅尼咒滿十萬遍。夢中得見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自見口中吐出黑物。若有重罪誦滿二十萬遍。夢中亦見諸佛菩薩。亦復自見吐出黑物。若有五逆罪。不得如是善夢之者。宜應更誦滿七十萬遍。是時還得如前之相。乃至夢見吐出白色如酪飯等。當知此人即是罪滅。清淨之相。

復次我今說此大陀羅尼所作之事。若於佛像前。或於塔前若清淨處。以瞿摩夷塗地。而作方壇隨其大小。復以花香幡蓋飲食燈燭。隨力所辦而供養之。復咒香水散於四方上下以為結界。於壇四角及壇中央。皆各置一香水之瓶。持咒之者於其壇中。面向東方胡跪。誦咒一千八遍。其香水瓶即便自轉。叉手捧雜花。咒千八遍。散一鏡面。又於鏡前正觀。誦咒亦千八遍。得見佛菩薩像。應咒花百八遍。而散供養。隨請問法無不決了。若有鬼病以咒茅草而拂病人即得除愈。若有幼小為鬼所著。以五色縷應令童女搓以為線。一咒一結滿二十一。用繫其頸。以芥子咒滿七遍。散其面即便除差。

復次有法。於病者前墨畫其形。咒楊枝打之。亦便除差。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準提神咒  

準提神咒,又稱準提咒、準提真言,是佛教的重要咒語

此咒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出自《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佛言:『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此陀羅尼滿八十萬遍,無量劫來所造五無間等一切諸罪皆悉消滅。......若有在家善男女等誦持之者。其家無有災橫病苦之所惱害。諸有所作無不諧偶。所說言語人皆信受。......常持此咒。設有諍訟無不獲勝。......若被繫閉枷鎖禁其身。誦此咒者即得解脫。......若有人能常自憶念。誦持此咒。無量善根皆得成就。......』

偈文

稽首皈依蘇悉帝 頭面頂禮七俱胝 我今稱讚大準提 惟願慈悲垂加護

咒文

ㄋㄢˊㄇㄛˊㄙㄚˋㄉㄨㄛㄋㄢˊ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沙門安世高 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佛說四十二章經                    後漢摩騰、竺法蘭共譯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遺教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阬;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墬於阬埳。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阬。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001卷-第020卷)(大正藏第05冊)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36)

大般若經初會序  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大般若經者,乃希代之絕唱、曠劫之遐津,光被人天、括囊真俗,誠入神之奧府、有國之靈鎮,自非聖德遠覃、哲人孤出,則方音罕貿、圓教豈臻?所以帝敘金照、皇述瓊振,事邈千古、理鏡三辰,欝矣斯文、備乎茲日,然則部分二四、昔徒掌其半珠,會兼十六、今乃握其全寶。竊案諸會別起,每比一部,輒復本以殊迹,各申一序。至如靈峯始集,宏韻首馳;控蕩身源,敷弘心要。何者?夫五蘊為有情之封,二我為有封之宅。宅我而舉,則渴焰之水方深;封蘊以居,則尋香之堞彌峻。焉識夫我之所根者想,想妄而我不存;蘊之所繫者名,名假而蘊無託。故即空之談啟、亡言之理暢,閱紛俗於非動、置蠢徒於不生,齊谷響於百名、儔鏡姿於萬像,筌宰失寄而後真宰獨融、規准莫施而後沖規妙立,慮塗千泯、言術四窮,使夫淺躁投機、拘攣解桎,媲司南之有在、同拱北以知歸。義既天悠、辭仍海溢,且為諸分之本,又是前古未傳,凡勒成四百卷、八十五品矣。或謂權之方土理宜裁譯,竊應之曰:一言可蔽而雅頌之作聯章,二字可題而涅槃之音積軸,優柔闡緩,其慈誨乎!若譯而可削,恐貽患於傷手;今傳而必本,庶無譏於溢言。況搦扎之辰,慨念增損,而魂交之夕,烱戒昭彰。終始感貽,具如別錄。其有大心茂器、久聞歷奉者,自致不驚不怖,爰諮爰度矣。

 

初分緣起品第一之一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簡介          (節錄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可以指:

  • 《兩萬五千頌般若經》,又稱《大品般若經》,原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為後秦鳩摩羅什翻譯,二十七卷。載《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部、二二三卷。

  • 《八千頌般若經》,又稱《小品般若經》,原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為後秦鳩摩羅什翻譯,共十卷。載《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部、二二七卷。

此外還有

  • 《摩訶般若鈔經》,為前秦曇摩蜱、竺佛念譯,五卷,載《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部、二二六卷。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為南梁曼陀羅仙譯,兩卷,載《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部、二三二卷。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品般若經簡介                   (節錄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品般若經》,又稱《二萬五千頌般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摩訶般若經》、《新大品經》、《大品經》,大乘佛教典籍,為後秦鳩摩羅什翻譯,二十七卷。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部、二二三卷。

該部經文主要講述佛教般若空觀的正理。龍樹《大智度論》、吉藏《大品經義疏》、《大品經游意》都對此經有所詮釋。南梁武帝亦有《註解大品經》對該經進行詮釋。

版本

該經同本異譯的漢文版本有

  • 《光贊般若波羅蜜經》,西晉竺法護譯,凡十卷。

  •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西晉無羅叉譯,凡二十卷。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08冊No.0223)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4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共摩訶比丘僧大數五千分,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其心調柔軟摩訶那伽,所作已辦,棄擔能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已得解脫——唯阿難在學地得須陀洹。復有五百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皆得聖諦。復有菩薩摩訶薩——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行,空、無相、無作,已得等忍、得無閡陀羅尼,悉是五通,言必信受無復懈怠,已捨利養名聞,說法無所悕望,度深法忍得無畏力,過諸魔事,一切業障悉得解脫。巧說因緣法。從阿僧祇劫以來發大誓願,顏色和悅,常先問訊,所語不麁,於大眾中而無所畏。無數億劫說法巧出,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得無閡無所畏。悉知眾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脫之。意無罣閡,大忍成就,如實巧度。願受無量諸佛國土,念無量國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能請無量諸佛。能斷種種見纏及諸煩惱,遊戲出生百千三昧——諸菩薩如是等種種無量功德成就,其名曰颰陀婆羅菩薩、罽那伽羅菩薩、導師菩薩、那羅達菩薩、星得菩薩、水天菩薩、主天菩薩、大意菩薩、益意菩薩、增意菩薩、不虛見菩薩、善進菩薩、勢勝菩薩、常懃菩薩、不捨精進菩薩、日藏菩薩、不缺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執寶印菩薩、常舉手菩薩、彌勒菩薩,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一切菩薩皆是補處,紹尊位者。

爾時世尊自敷師子座,結跏趺坐,直身繫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是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從足下千輻相輪中放六百萬億光明,足十指、兩踝、兩[-+]、兩膝、兩髀、腰脊腹脇背臍、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項、口四十齒、鼻兩孔、兩眼、兩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萬億光明。從是諸光出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國土;從三千大千國土,遍照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光明出過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08冊No.0223)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4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六

發趣品第二十

佛告須菩提:「汝問:『云何菩薩摩訶薩大乘發趣?』若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從一地至一地,是名菩薩摩訶薩大乘發趣。」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從一地至一地?」

佛言:「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無來去相,亦無有法若來若去、若至若不至、諸法相不滅故。菩薩摩訶薩於諸地不念不思惟,而修治地業亦不見地。何等菩薩摩訶薩治地業?菩薩摩訶薩住初地時行十事:一者、深心堅固、用無所得故。二者、於一切眾生中等心,眾生不可得故。三者、布施、施者、受者不可得故。四者、親近善知識,亦不自高。五者、求法,一切法不可得故。六者、常出家,家不可得故。七者、愛樂佛身,相好不可得故。八者、演出法教,諸法分別不可得故。九者、破憍慢,法生慧不可得故。十者、實語,諸語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如是初地中住,修治十事治地業。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08冊No.0223)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4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十一

隨喜品第三十九(丹隨喜迴向品)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語慧命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所得故。若聲聞、辟支佛福德,若一切眾生福德,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若隨喜,是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福德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何以故?聲聞、辟支佛及一切眾生,布施,持戒,修定,隨喜,為自調、為自淨、為自度故起,所謂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菩薩隨喜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是功德為調一切眾生、為淨一切眾生、為度一切眾生故起。」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彌勒菩薩言:「諸菩薩摩訶薩念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國土中無量無邊阿僧祇諸滅度佛,從初發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無餘涅槃乃至法盡。於其中間,諸善根應六波羅蜜及諸聲聞人善根——若布施福德,持戒、修定福德——及諸學人無漏善根;無學人無漏善根;諸佛戒眾、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一切智、大慈大悲及餘無量阿僧祇諸佛法、及諸佛所說法。是法中學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入菩薩摩訶薩位;及餘眾生種諸善根。是諸善根一切和合隨喜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如是隨喜已,持是隨喜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行菩薩乘者作是念:『我是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生心緣事。若善男子取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所念,可得不?」

彌勒菩薩語須菩提:「是善男子行菩薩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緣事。若善男子取相,不得如所念。」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08冊No.0223)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4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十六

大如品第五十四(丹本大如相品)

爾時欲界諸天子、色界諸天子,以天末栴檀香,以天青蓮華、赤蓮華、紅蓮華、白蓮華遙散佛上,來至佛所,頂禮佛足,一面住,白佛言:「世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深,難見難解,不可思惟知。微妙寂滅智者能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羅蜜中如是說:『色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色。乃至一切種智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一切種智。色如相、薩婆若如相,是一如,無二無別。乃至一切種智如相、薩婆若如相,一如,無二無別。』」

佛告欲、色界諸天子:「如是,如是!諸天子!色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色。乃至一切種智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一切種智。色如相乃至一切種智如相,一如,無二無別。諸天子!以是義故,佛初成道時,心樂默然,不樂說法。何以故?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甚深,難見難解,不可思惟知。微妙寂滅智者能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得者、無得處、無得時,是名諸法甚深相,所謂無有二法。諸天子!如虛空甚深故,是法甚深。如甚深故,是法甚深。法性甚深、實際甚深,不可思議、無邊甚深故,是法甚深。無來無去甚深故,是法甚深。不生不滅、無垢無淨、無知無得甚深故,是法甚深。諸天子!我甚深乃至知者、見者甚深故,是法甚深。諸天子!色甚深、受想行識甚深故,是法甚深。檀那波羅蜜甚深,乃至般若波羅蜜甚深故,是法甚深。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甚深故,是法甚深。四念處甚深,乃至一切種智甚深故,是法甚深。」

爾時欲、色界諸天子白佛言:「世尊!是所說法,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世尊!是甚深法不為受色故說,不為捨色故說。不為受受想行識故說,不為捨受想行識故說。不為受須陀洹果故說,不為捨須陀洹果故說。乃至不為受一切種智故說,不為捨一切種智故說。說諸世間皆受著行,所謂色是我、是我所,受想行識是我、是我所,乃至十八不共法是我、是我所。須陀洹果是我、是我所,乃至一切種智是我、是我所。」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08冊No.0223)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4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一

方便品第六十九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如是方便力成就者,發意以來幾時?」

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能成就方便力者,發意以來無量億阿僧祇劫。」

須菩提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如是成就方便力者,為供養幾佛?」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08冊No.0223)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4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六

淨土品第八十二(丹本淨佛國品)

爾時須菩提作是念:「何等是菩薩摩訶薩道?菩薩住是道,能作如是大誓莊嚴。」

佛知須菩提心所念,告須菩提:「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道,三十七助道法是菩薩摩訶薩道,十八空是菩薩摩訶薩道,八解脫、九次第定是菩薩摩訶薩道,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薩摩訶薩道;一切法亦是菩薩摩訶薩道。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頗有法菩薩所不學,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須菩提!無有法,菩薩所不應學者。何以故?若菩薩不學一切法,不能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空,云何言菩薩學一切法?將無世尊、無戲論中作戲論耶?所謂是法是非法、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漏是無漏、是有為是無為、是凡夫人法是阿羅漢法、是辟支佛法是佛法。」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品般若經簡介               (節錄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小品般若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小品經》、《新小品經》;梵文《八千頌般若》。為後秦鳩摩羅什譯,共十卷,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部、二二七卷。

該經主要講述大乘佛教般若空觀的理論;其中主要闡釋菩薩之般若波羅蜜、諸法無受三昧、菩薩摩訶薩等,兼論般若波羅蜜與五蘊關聯、受持修習般若波羅蜜的功德,以及諸法空無所得、空三昧等。

版本

本經之同本異譯有:

  • 《道行般若經》,十卷,後漢支婁迦讖譯。

  • 《大明度無極經》,六卷,吳支謙譯。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08冊No.0227)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32)

小品經序

釋僧叡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薩成佛之弘軌也。軌不弘,則不足以寮群異指其歸;性不盡,則物何以登道場成正覺。正覺之所以成,群異之所以一,何莫由斯道也。是以異教慇懃,三撫以之頻發;功德疊校,九增以之屢至。如〈問相〉摽玄而玄其玄,〈幻品〉忘寄而忘其忘,〈道行〉坦其津,〈難問〉窮其源,〈隨喜〉忘趣以要終,〈照明〉不化以即玄。章雖三十,貫之者道;言雖十萬,倍之者行。行凝然後無生,道足然後補處,及此而變一切智也。《法華》鏡本以凝照,《般若》冥末以解懸。解懸理趣,菩薩道也。凝照鏡本,告其終也。終而不泯,則歸途扶疎,有三實之跡;權應不夷,則亂緒紛綸,有惑趣之異。是以《法華》、《般若》相待以期終,方便、實化冥一以俟盡。論其窮理盡性,夷明萬行,則實不如照;取其大明真化,解本無三,則照不如實。是故歎深則《般若》之功重,美實則《法華》之用微。此經之尊,三撫三囑,未足惑也。

有秦太子者,寓跡儲宮,擬韻區外,翫味斯經,夢想增至,准悟大品,深知譯者之失會。聞究摩羅法師,神授其文,真本猶存。以弘始十年二月六日,請令出之。至四月三十日校正都訖。考之舊譯,真若荒田之稼,芸過其半,未詎多也。斯經正文,凡有四種,是佛異時適化,廣略之說也。其多者云有十萬偈,少者六百偈。此之大品,乃是天竺之中品也。隨宜之言,復何必計其多少,議其煩簡耶!梵文雅質,案本譯之於麗巧不足,樸正有餘矣。幸冀文悟之賢,略其華而幾其實也。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08冊No.0227)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32)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六

大如品第十五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新發意菩薩,云何應學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新發意菩薩若欲學般若波羅蜜,先當親近善知識,能說般若波羅蜜者。是人如是教:『善男子,來!汝所有布施,皆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善男子!亦莫貪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色是,若受、想、行、識是。何以故?是薩婆若非可著者。善男子!汝所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皆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勿生貪著。若色是,若受、想、行、識是。何以故?善男子!是薩婆若非可著者。汝善男子!亦勿貪著聲聞、辟支佛道。』須菩提!如是新發意菩薩,應漸教令入深般若波羅蜜。」

「世尊!諸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為甚難。」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介       (節錄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sūtra)是闡述大乘佛教的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又稱《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心經》,本經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的實相教理,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加以濃縮後成為二百餘字的極精簡經典,因此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

概論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般若經》的總要,其中「般若波羅蜜多」(梵文:Prajñāpāramitā)直譯為以佛法的智慧到達生死解脫的彼岸,代表由文字聞修而親證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苦海,到達不生不滅的究竟解脫境界。

心(梵文:Hṛdaya),原義為心臟,與意識心(巴利文:Citta)不同,在此是心要或心髓之意。日本學者福井文雅,考證「心」(梵文:Hṛdaya)有密咒、真言、陀羅尼的含意,因此可譯為心陀羅尼、心咒。支謙譯本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咒》。梵文本中,又稱為《般若波羅密多心陀羅尼》,藏文本稱《薄伽梵母說般若波羅密多心要》,皆不稱為經(sūtra)。主要是因為此經為觀自在菩薩教導如何修習般若的總持陀羅尼,因其不是由釋迦牟尼佛所說,故不稱為經。但是漢譯本中,因漢地習慣,重要經典皆被稱為經,故被冠上「經」字。

《心經》經文結構之來源,大部分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觀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習應品第三)。「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勸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則出於《佛說陀羅尼集經》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故《心經》是出自《般若經》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時奉請觀自在菩薩為其說法主,才完成現今《心經》組織的型態。

《心經》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念誦的經典。有廣本及略本兩種本子。廣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鳩摩羅什與玄奘譯本皆是略本。漢傳佛教中《心經》常見的版本為玄奘譯本,共260個字,其經文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直明「第一義諦」,集中展現了般若學的精髓,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之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即出自該部經文,闡明五陰(色受想行識)乃至十八界萬法,與諸法空相(沒有獨立、常存不變的自性)實乃不一不異之中道。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08冊No.0249)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詔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17)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有無數大苾芻眾,復十俱胝童子相菩薩摩訶薩。

爾時,世尊告帝釋天主:「憍尸迦!此般若波羅蜜,其義甚深。非一非異,非相非無相,非取非捨,非增非損,非有煩惱非無煩惱,非捨非不捨,非住非不住,非相應非不相應,非煩惱非不煩惱,非緣非不緣,非實非不實,非法非不法,非有所歸非無所歸,非實際非不實際。

「憍尸迦!如是一切法平等,般若波羅蜜亦平等;一切法寂靜,般若波羅蜜亦寂靜;一切法不動,般若波羅蜜亦不動;一切法分別,般若波羅蜜亦分別;一切法怖畏,般若波羅蜜亦怖畏;一切法了知,般若波羅蜜亦了知;一切法一味,般若波羅蜜亦一味;一切法不生,般若波羅蜜亦不生;一切法不滅,般若波羅蜜亦不滅;一切法虛空妄想,般若波羅蜜亦虛空妄想;色無邊,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如是受、想、行、識無邊,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地界無邊,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如是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無邊,般若波羅蜜亦無邊;金剛平等,般若波羅蜜亦平等;一切法不壞,般若波羅蜜亦不壞;一切法性不可得,般若波羅蜜亦不可得;一切法性平等,般若波羅蜜亦平等;一切法無性,般若波羅蜜亦無性;一切法不思議,般若波羅蜜亦不思議;如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亦不可思議;三業清淨,般若波羅蜜亦清淨。如是般若波羅蜜,其義無邊。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