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世尊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言:『...「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目前分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共600卷)(唐玄奘譯)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001卷-第020卷)(大正藏第05冊)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36)

大般若經初會序  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大般若經者,乃希代之絕唱、曠劫之遐津,光被人天、括囊真俗,誠入神之奧府、有國之靈鎮,自非聖德遠覃、哲人孤出,則方音罕貿、圓教豈臻?所以帝敘金照、皇述瓊振,事邈千古、理鏡三辰,欝矣斯文、備乎茲日,然則部分二四、昔徒掌其半珠,會兼十六、今乃握其全寶。竊案諸會別起,每比一部,輒復本以殊迹,各申一序。至如靈峯始集,宏韻首馳;控蕩身源,敷弘心要。何者?夫五蘊為有情之封,二我為有封之宅。宅我而舉,則渴焰之水方深;封蘊以居,則尋香之堞彌峻。焉識夫我之所根者想,想妄而我不存;蘊之所繫者名,名假而蘊無託。故即空之談啟、亡言之理暢,閱紛俗於非動、置蠢徒於不生,齊谷響於百名、儔鏡姿於萬像,筌宰失寄而後真宰獨融、規准莫施而後沖規妙立,慮塗千泯、言術四窮,使夫淺躁投機、拘攣解桎,媲司南之有在、同拱北以知歸。義既天悠、辭仍海溢,且為諸分之本,又是前古未傳,凡勒成四百卷、八十五品矣。或謂權之方土理宜裁譯,竊應之曰:一言可蔽而雅頌之作聯章,二字可題而涅槃之音積軸,優柔闡緩,其慈誨乎!若譯而可削,恐貽患於傷手;今傳而必本,庶無譏於溢言。況搦扎之辰,慨念增損,而魂交之夕,烱戒昭彰。終始感貽,具如別錄。其有大心茂器、久聞歷奉者,自致不驚不怖,爰諮爰度矣。

 

初分緣起品第一之一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般若經簡介                       

                                           (節錄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般若經》,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梵文:Mahaprajnaparamita Sutra),簡稱《般若經》,佛教經典,為宣說「諸法皆空」之義的大乘佛教般若類經典的彙編。該經為唐朝玄奘法師譯,共600卷。「般若波羅蜜多」,意譯「智慧到彼岸」。此經主旨在闡明萬事萬物都出於「因緣和合」,故其「自性本空」,因而後世也稱「空經」。

翻譯

《大般若經·第六分法性品》(卷六)一般認為《大般若經》在印度貴霜王朝時在南印度廣為流行,梵文本多數仍存。後來在北印度開始普及,並開始經過於闐傳入中國。

此經的翻譯情況較為複雜,最初是東漢的支婁迦讖譯出《道行般若經》十卷,三國時期曹魏僧人朱士行曾在洛陽講《道行般若經》,覺行文簡略,意義難以貫通,於是在甘露五年(260年)到于闐求得梵文原本,共計九十章,由同行者帶回中國,由無羅叉和竺叔蘭共同翻譯,即《放光般若的波羅蜜多經》。異譯本包括三國吳支謙譯出的《大明度無極經》劉娟、西晉竺法護所譯的《光贊般若波羅蜜經》、前秦竺佛念等譯出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鈔經》五卷。後秦著名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也曾於408年完成翻譯此經,名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共十卷二十九品,俗稱《小品般若經》、《小品經》。唐朝的玄奘所譯的《大般若經》共計六百卷,分成十六會,除了重譯上面所提到過的《小品》和《大品》外,還包括了佛陀在王舍城鷲峰山、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王宮和王舍城竹林精舍等四處講法時的全部般若經。之後宋朝的施護還翻譯出《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十五卷。

意義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