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世尊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言:『...「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目前分類:般若波羅蜜經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簡介          (節錄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可以指:

  • 《兩萬五千頌般若經》,又稱《大品般若經》,原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為後秦鳩摩羅什翻譯,二十七卷。載《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部、二二三卷。

  • 《八千頌般若經》,又稱《小品般若經》,原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為後秦鳩摩羅什翻譯,共十卷。載《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部、二二七卷。

此外還有

  • 《摩訶般若鈔經》,為前秦曇摩蜱、竺佛念譯,五卷,載《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部、二二六卷。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為南梁曼陀羅仙譯,兩卷,載《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部、二三二卷。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品般若經簡介                   (節錄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品般若經》,又稱《二萬五千頌般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摩訶般若經》、《新大品經》、《大品經》,大乘佛教典籍,為後秦鳩摩羅什翻譯,二十七卷。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部、二二三卷。

該部經文主要講述佛教般若空觀的正理。龍樹《大智度論》、吉藏《大品經義疏》、《大品經游意》都對此經有所詮釋。南梁武帝亦有《註解大品經》對該經進行詮釋。

版本

該經同本異譯的漢文版本有

  • 《光贊般若波羅蜜經》,西晉竺法護譯,凡十卷。

  •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西晉無羅叉譯,凡二十卷。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08冊No.0223)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4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共摩訶比丘僧大數五千分,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其心調柔軟摩訶那伽,所作已辦,棄擔能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已得解脫——唯阿難在學地得須陀洹。復有五百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皆得聖諦。復有菩薩摩訶薩——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行,空、無相、無作,已得等忍、得無閡陀羅尼,悉是五通,言必信受無復懈怠,已捨利養名聞,說法無所悕望,度深法忍得無畏力,過諸魔事,一切業障悉得解脫。巧說因緣法。從阿僧祇劫以來發大誓願,顏色和悅,常先問訊,所語不麁,於大眾中而無所畏。無數億劫說法巧出,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得無閡無所畏。悉知眾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脫之。意無罣閡,大忍成就,如實巧度。願受無量諸佛國土,念無量國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能請無量諸佛。能斷種種見纏及諸煩惱,遊戲出生百千三昧——諸菩薩如是等種種無量功德成就,其名曰颰陀婆羅菩薩、罽那伽羅菩薩、導師菩薩、那羅達菩薩、星得菩薩、水天菩薩、主天菩薩、大意菩薩、益意菩薩、增意菩薩、不虛見菩薩、善進菩薩、勢勝菩薩、常懃菩薩、不捨精進菩薩、日藏菩薩、不缺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執寶印菩薩、常舉手菩薩、彌勒菩薩,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一切菩薩皆是補處,紹尊位者。

爾時世尊自敷師子座,結跏趺坐,直身繫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是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從足下千輻相輪中放六百萬億光明,足十指、兩踝、兩[-+]、兩膝、兩髀、腰脊腹脇背臍、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項、口四十齒、鼻兩孔、兩眼、兩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萬億光明。從是諸光出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國土;從三千大千國土,遍照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光明出過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08冊No.0223)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4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六

發趣品第二十

佛告須菩提:「汝問:『云何菩薩摩訶薩大乘發趣?』若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從一地至一地,是名菩薩摩訶薩大乘發趣。」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從一地至一地?」

佛言:「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無來去相,亦無有法若來若去、若至若不至、諸法相不滅故。菩薩摩訶薩於諸地不念不思惟,而修治地業亦不見地。何等菩薩摩訶薩治地業?菩薩摩訶薩住初地時行十事:一者、深心堅固、用無所得故。二者、於一切眾生中等心,眾生不可得故。三者、布施、施者、受者不可得故。四者、親近善知識,亦不自高。五者、求法,一切法不可得故。六者、常出家,家不可得故。七者、愛樂佛身,相好不可得故。八者、演出法教,諸法分別不可得故。九者、破憍慢,法生慧不可得故。十者、實語,諸語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如是初地中住,修治十事治地業。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08冊No.0223)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4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十一

隨喜品第三十九(丹隨喜迴向品)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語慧命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所得故。若聲聞、辟支佛福德,若一切眾生福德,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若隨喜,是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福德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何以故?聲聞、辟支佛及一切眾生,布施,持戒,修定,隨喜,為自調、為自淨、為自度故起,所謂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菩薩隨喜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是功德為調一切眾生、為淨一切眾生、為度一切眾生故起。」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彌勒菩薩言:「諸菩薩摩訶薩念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國土中無量無邊阿僧祇諸滅度佛,從初發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無餘涅槃乃至法盡。於其中間,諸善根應六波羅蜜及諸聲聞人善根——若布施福德,持戒、修定福德——及諸學人無漏善根;無學人無漏善根;諸佛戒眾、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一切智、大慈大悲及餘無量阿僧祇諸佛法、及諸佛所說法。是法中學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入菩薩摩訶薩位;及餘眾生種諸善根。是諸善根一切和合隨喜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如是隨喜已,持是隨喜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行菩薩乘者作是念:『我是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生心緣事。若善男子取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所念,可得不?」

彌勒菩薩語須菩提:「是善男子行菩薩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緣事。若善男子取相,不得如所念。」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08冊No.0223)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4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十六

大如品第五十四(丹本大如相品)

爾時欲界諸天子、色界諸天子,以天末栴檀香,以天青蓮華、赤蓮華、紅蓮華、白蓮華遙散佛上,來至佛所,頂禮佛足,一面住,白佛言:「世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深,難見難解,不可思惟知。微妙寂滅智者能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羅蜜中如是說:『色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色。乃至一切種智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一切種智。色如相、薩婆若如相,是一如,無二無別。乃至一切種智如相、薩婆若如相,一如,無二無別。』」

佛告欲、色界諸天子:「如是,如是!諸天子!色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色。乃至一切種智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一切種智。色如相乃至一切種智如相,一如,無二無別。諸天子!以是義故,佛初成道時,心樂默然,不樂說法。何以故?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甚深,難見難解,不可思惟知。微妙寂滅智者能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得者、無得處、無得時,是名諸法甚深相,所謂無有二法。諸天子!如虛空甚深故,是法甚深。如甚深故,是法甚深。法性甚深、實際甚深,不可思議、無邊甚深故,是法甚深。無來無去甚深故,是法甚深。不生不滅、無垢無淨、無知無得甚深故,是法甚深。諸天子!我甚深乃至知者、見者甚深故,是法甚深。諸天子!色甚深、受想行識甚深故,是法甚深。檀那波羅蜜甚深,乃至般若波羅蜜甚深故,是法甚深。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甚深故,是法甚深。四念處甚深,乃至一切種智甚深故,是法甚深。」

爾時欲、色界諸天子白佛言:「世尊!是所說法,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世尊!是甚深法不為受色故說,不為捨色故說。不為受受想行識故說,不為捨受想行識故說。不為受須陀洹果故說,不為捨須陀洹果故說。乃至不為受一切種智故說,不為捨一切種智故說。說諸世間皆受著行,所謂色是我、是我所,受想行識是我、是我所,乃至十八不共法是我、是我所。須陀洹果是我、是我所,乃至一切種智是我、是我所。」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08冊No.0223)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4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一

方便品第六十九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如是方便力成就者,發意以來幾時?」

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能成就方便力者,發意以來無量億阿僧祇劫。」

須菩提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如是成就方便力者,為供養幾佛?」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08冊No.0223)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4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六

淨土品第八十二(丹本淨佛國品)

爾時須菩提作是念:「何等是菩薩摩訶薩道?菩薩住是道,能作如是大誓莊嚴。」

佛知須菩提心所念,告須菩提:「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道,三十七助道法是菩薩摩訶薩道,十八空是菩薩摩訶薩道,八解脫、九次第定是菩薩摩訶薩道,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薩摩訶薩道;一切法亦是菩薩摩訶薩道。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頗有法菩薩所不學,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須菩提!無有法,菩薩所不應學者。何以故?若菩薩不學一切法,不能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空,云何言菩薩學一切法?將無世尊、無戲論中作戲論耶?所謂是法是非法、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漏是無漏、是有為是無為、是凡夫人法是阿羅漢法、是辟支佛法是佛法。」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品般若經簡介               (節錄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小品般若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小品經》、《新小品經》;梵文《八千頌般若》。為後秦鳩摩羅什譯,共十卷,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部、二二七卷。

該經主要講述大乘佛教般若空觀的理論;其中主要闡釋菩薩之般若波羅蜜、諸法無受三昧、菩薩摩訶薩等,兼論般若波羅蜜與五蘊關聯、受持修習般若波羅蜜的功德,以及諸法空無所得、空三昧等。

版本

本經之同本異譯有:

  • 《道行般若經》,十卷,後漢支婁迦讖譯。

  • 《大明度無極經》,六卷,吳支謙譯。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08冊No.0227)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32)

小品經序

釋僧叡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薩成佛之弘軌也。軌不弘,則不足以寮群異指其歸;性不盡,則物何以登道場成正覺。正覺之所以成,群異之所以一,何莫由斯道也。是以異教慇懃,三撫以之頻發;功德疊校,九增以之屢至。如〈問相〉摽玄而玄其玄,〈幻品〉忘寄而忘其忘,〈道行〉坦其津,〈難問〉窮其源,〈隨喜〉忘趣以要終,〈照明〉不化以即玄。章雖三十,貫之者道;言雖十萬,倍之者行。行凝然後無生,道足然後補處,及此而變一切智也。《法華》鏡本以凝照,《般若》冥末以解懸。解懸理趣,菩薩道也。凝照鏡本,告其終也。終而不泯,則歸途扶疎,有三實之跡;權應不夷,則亂緒紛綸,有惑趣之異。是以《法華》、《般若》相待以期終,方便、實化冥一以俟盡。論其窮理盡性,夷明萬行,則實不如照;取其大明真化,解本無三,則照不如實。是故歎深則《般若》之功重,美實則《法華》之用微。此經之尊,三撫三囑,未足惑也。

有秦太子者,寓跡儲宮,擬韻區外,翫味斯經,夢想增至,准悟大品,深知譯者之失會。聞究摩羅法師,神授其文,真本猶存。以弘始十年二月六日,請令出之。至四月三十日校正都訖。考之舊譯,真若荒田之稼,芸過其半,未詎多也。斯經正文,凡有四種,是佛異時適化,廣略之說也。其多者云有十萬偈,少者六百偈。此之大品,乃是天竺之中品也。隨宜之言,復何必計其多少,議其煩簡耶!梵文雅質,案本譯之於麗巧不足,樸正有餘矣。幸冀文悟之賢,略其華而幾其實也。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08冊No.0227)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32)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六

大如品第十五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新發意菩薩,云何應學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新發意菩薩若欲學般若波羅蜜,先當親近善知識,能說般若波羅蜜者。是人如是教:『善男子,來!汝所有布施,皆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善男子!亦莫貪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色是,若受、想、行、識是。何以故?是薩婆若非可著者。善男子!汝所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皆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勿生貪著。若色是,若受、想、行、識是。何以故?善男子!是薩婆若非可著者。汝善男子!亦勿貪著聲聞、辟支佛道。』須菩提!如是新發意菩薩,應漸教令入深般若波羅蜜。」

「世尊!諸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為甚難。」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