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世尊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言:『...「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目前分類:佛經故事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舊雜譬喻經 (大正藏第04冊)                         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22)

舊雜譬喻經卷上

(一)

昔無數世有一商人,號曰薩薄,時適他國賣齎貨,所止近住佛弟子家。佛弟子家時作大福,安施高座眾僧說法講論罪福,善惡由心身口所行,及四諦非常苦空之法。遠道賈人時來寄聽,心解信樂便受五戒,白優婆塞,上座以法勸樂之,言:「善男子!護身口心十善具者,戒有五神,五戒有二十五神,現世衛護令無枉橫,後世自致無為大道。」賈人聞法重喜無量,後還本國,國中都無佛法,便欲宣化恐無受者,以所受法教化父母兄弟妻子及諸中外,皆便奉法。去賈人土千里有國,民多豐樂寶物饒好,二國否塞絕不復通百餘年中,所以故有閱叉居其道中,得人便噉前後無數,是故斷絕無往來者。賈人自念:「吾奉佛戒,如經所道,及有二十五神見助不疑,聽彼鬼唯一人耳,吾往伏之必獲也。」時有同賈五百餘人,便語眾人:「吾有異力能降伏鬼,汝等能行詣彼者,不及有大利。」眾人自共議:「二國不通從來大久,若得達者所得不訾,便相可適進道而去。」來至中路見鬼食處,人骸骨髮狼籍滿地,薩薄自念:「鬼神前後所可食人今證驗現,我死職當,恐此眾人。」便語眾輩:「汝等住此吾欲獨進,得勝鬼者當還相迎,不得來者知為遇害,便各還退勿復進也。」於是獨前,方行數里,逢見鬼來,正心念佛志定不懼。鬼到問曰:「卿是何人?」答曰:「吾是通道導師也。」鬼大笑曰:「汝聞我名不?而欲通道。」薩薄曰:「知汝在此故來相求,當與卿鬪,若卿勝者便可食我,若我得勝,通萬姓道,益天下利矣。」鬼言:「誰應先下手乎?」賈人言:「吾來相求,故應先下。」鬼聽可之。以右手扠之,手入鬼腹堅不可出,左手復打亦入,如是兩脚及頭都入鬼中不能復動。於是閱叉即以頌而問曰:

「手足及與頭,  五事雖絆羇,  但當前就死,  跳踉復何為?」

「手足及與頭,  五事雖被繫,  執心如金剛,  終不為汝擘。」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雜譬喻經 (大正藏第04冊)                                    比丘道略集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13)

雀離寺師將沙彌下喻 聖王生九百九十九子喻 兄弟二人共為沙門喻 伎兒作種種伎喻 比丘被擯喻 目連與弟子下耆闍崛山喻 喜根喻 木師畫師喻 大迦葉婦因緣喻 兄好禪弟好多聞喻 羅云珠喻 龍昇天喻 於僧淨地大行喻 與貴人蹋唾喻 佛與弟子入舍衛乞食喻 醫師治王病喻 惡雨喻 阿修羅因緣喻 王子入山喻 鹿林喻 尸利求多喻 從婆羅門乞食喻 田舍人喻 呪龍喻 石當道喻 虵頭尾共諍喻 捕鳥師喻 五百力士為沙門喻 三堅要喻 賣酪自存喻 五百賈客入海求寶喻 劫盡燒因緣喻 貴人為比丘尼因緣喻 草木皆可為藥喻 屠兒喻 王好布施喻 龍藏水喻 聖王得輪因緣喻 梵王長壽喻

(一)

昔雀離寺,有一長老比丘得羅漢道,將一沙彌時復來下入城遊觀,衣鉢大重,令沙彌擔隨從其後。沙彌道中便作是念:「人生世間無不受苦,欲免此苦當與何等道?」作是思惟:「佛常讚歎菩薩為勝,我今當發菩薩心。」適作是念,其師即以知他心通照其所念,語沙彌言:「持衣鉢來。」沙彌持衣鉢授與其師,師語沙彌:「汝在前行。」沙彌適在前行,復作是念:「菩薩之道甚大勤苦,求頭與頭求眼與眼,此事極難非我所辦,不如早取羅漢疾得離苦。」師復知其所念,語沙彌言:「汝擔衣鉢還從我後。」如是三反,沙彌怪愕不知何意。前至所止處,叉手白師請問其意。其師答曰:「汝於菩薩道三進故,我亦三反推汝在前;汝心三退故推汝在後。所以爾者,發菩薩心,其功德勝滿三千世界成就羅漢故也。」

(二)

昔有轉輪聖王,先生九百九十九子,皆悉成大端正殊好,聰明黠慧兼有身力,或有具二十八相者,或具三十相者,或具三十一相者。末後一子始入母胎,處于惡露不淨之間。時有八部大力鬼神,鼓樂絃歌侍衛其母,王亦宣勅左右令具供養,種種嚴飾參倍於常。時人白王曰:「王先諸子,今皆成大,智慧聰徹身相殊妙,王心平然未常欣慶。今此一子始處母胎,有何奇特供給異常耶?」時王答曰:「吾大子等雖才美過人,未有堪任登大位者,吾末後子若生長大,必當堪任嗣大位也。」時聖王者喻如佛也,諸大子者喻如下二乘也,末後處子喻菩薩也。言菩薩雖雜塵垢,但能發大意者,必為諸佛所念,天龍鬼神皆興敬愛之也。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雜譬喻經 (大正藏第04冊)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19)

雜譬喻經卷上

(一)

菩薩度人,譬若巧乳母養子,有四事:一者洗浴使淨、二者乳哺令飽、三者臥寐安穩、四者抱持出入恒使歡喜。以此四事長養其子令得成就。菩薩亦復如是,有四事育養眾生:一者以正法洗浴心垢、二者以經法飲食使飽、三者禪定三昧隨時興立、四者以四恩饒益一切恒令歡喜。以此四事勸誨一切,長育眾生使得至道。

(二)

世間有二知識,常與人為因緣,令人得大罪,亦令人得大福。何謂二知識?一者惡知識、二者善知識。譬如賊師造惡逆,殺害君父破亂天下,眾生被毒殃無不加,與之從事令人得大罪。如釋迦文菩薩發意求道救護眾生,四等四恩接護一切,三界五道靡不蒙度也!所謂善知識與之從事,令人得大福。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雜譬喻經 (大正藏第04冊)                         後漢月支沙門支婁迦讖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16)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真未?」答曰:「未得;不還未也。」問曰:「和上道高名遠,何以不至乎?」和上告白:「已得頻來,二果未通。」問之:「已得頻來,礙何等事不至真人?」答曰:「欲覩彌勒佛時三會二百八十億人得真人時,及諸菩薩不可限載。彌勒如來巨身至尊長百六十丈,其土人民皆桃華色,人民皆壽八萬四千歲,土地平正衣食自然,閻浮土地廣長各三十萬里,意欲見此,不取真人。彌勒佛時二尊弟子:一曰雜施,二曰數數,復欲見之,知何如我?」弟子復問:「從何聞此?」和上答曰:「從佛經聞。」弟子白曰:「生死勤苦,彌勒設有異法當往待之乎?」答曰:「無異,六度四等四恩四諦寧有異乎?」答曰:「不也。設使一等彼此無異,何為復待?今受佛恩反歸彌勒,亦可取度不須待彼。」和上言:「止!卿且出去,吾當思惟。」弟子適出未到戶外,已成真人。弟子還曰:「何乎?」師曰:「已成真人。」弟子禮曰:「咄叱之頃已成果證。」

(二)

昔有比丘得定意時,野火燒不燒,人見之謂是鬼,便斫之,刀折不入,用心一故不入,柔軟故不燒。有人得定者,弟子呼之飯不覺,因前牽其臂,臂申長丈餘,弟子怖便取結之,意恐結不可復解之。師禪寤,苦臂痛,問弟子,白如是。師言:「汝不解寤我,折我臂,人得定意柔軟如綿,在母腹中亦爾。」

(三)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雜寶藏經 (大正藏第04冊)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22)

雜寶藏經卷第一(有九緣)

十奢王緣

王子以肉濟父母緣

鸚鵡子供養盲父母緣

棄老國緣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度集經(大正藏第03冊)                    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Rev.1.3)

六度集經卷第一

布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一時佛在王舍國鷂山中。時,與五百應儀、菩薩千人共坐。中有菩薩名阿泥察,佛說經道,常靖心惻聽,寂然無念,意定在經。眾祐知之,為說:「菩薩六度無極難逮高行,疾得為佛。何謂為六?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進,五曰禪定,六曰明度無極高行。

「布施度無極者,厥則云何?慈育人物,悲愍群邪,喜賢成度,護濟眾生,跨天踰地潤弘河海。布施眾生,飢者食之,渴者飲之,寒衣熱涼,疾濟以藥,車馬舟輿、眾寶名珍、妻子國土,索即惠之。猶太子須大拏,布施貧乏,若親育子,父王屏逐,愍而不怨。」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百喻經 (大正藏第04冊)         尊者僧伽斯那撰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Rev.1.2)

百喻經卷第一

愚人食鹽喻 愚人集牛乳喻 以梨打破頭喻 婦詐語稱死喻 渴見水喻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認人為兄喻 山羗偷官庫喻 歎父德行喻 三重樓喻 婆羅門殺子喻 煮黑石蜜漿喻 說人喜瞋喻 殺商主祀天喻 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灌甘蔗喻 債半錢喻 就樓磨刀喻 乘船失釪喻 人說王縱暴喻 婦女欲更求子喻

(一)愚人食鹽喻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為其患。譬彼外道聞節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食或經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餓無益於道。如彼愚人,以鹽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復爾。

(二)愚人集牛乳喻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句譬喻經 (大正藏第04冊)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Rev.1.27)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

 

無常品第一

昔者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盡當下生世間,在陶作家受驢胞胎。何謂五德?一者身上光滅,二者頭上華萎,三者不樂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塵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福盡,甚大愁憂。自念三界之中,濟人苦厄唯有佛耳,於是奔馳往到佛所。時佛在耆闍崛山石室中,坐禪入普濟三昧。天帝見佛,稽首作禮伏地,至心三自歸命佛法聖眾,未起之間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驢母腹中作子。時驢自解走瓦坏間破壞坏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中,五德還備復為天帝。佛三昧覺,讚言:「善哉天帝!能於殞命之際歸命三尊,罪對已畢,不更勤苦。」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