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世尊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言:『...「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目前分類:其他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淨土十疑論 (大正藏第47冊)                          隋 天台智者大師說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16)

淨土十疑論序 宋 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穢土也;極樂,淨土也。娑婆之壽有量;彼土之壽則無量矣。娑婆備諸苦;彼土則安養無苦矣。娑婆隨業轉輪生死;彼土一往則永證無生法忍,若願度生,則任意自在,不為諸業轉矣。其淨穢、壽量、苦樂、生死,如是差別,而眾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阿彌陀佛,淨土攝受之主也;釋迦如來,指導淨土之師也。觀音、勢至,助佛揚化者也。是以如來一代教典,處處叮嚀,勸往生也。

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乘大願船,泛生死海,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唯以濟度為佛事。是故《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又經云:「十方眾生,聞我名號,憶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所以祇洹精舍無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淨土想。蓋彌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聖、凡一體,機、感相應。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中淨土,念念彌陀。

吾以是觀之,智慧者易生,能斷疑故;禪定者易生,不散亂故;持戒者易生,遠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進者易生,不退轉故;不造善、不作惡者易生,念能一故;諸惡已作、業報已現者易生,實慚懼故。雖有眾善,若無誠信心、無深心、無迴向發願心者,則不得上上品生矣。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略論安樂淨土義 (大正藏第47冊)                           釋曇鸞撰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13)

問曰:「安樂國於三界中,何界所攝?」

答曰:「如釋論言:『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何以故?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無色界。經曰:『阿彌陀佛本行菩薩道時,作比丘,名曰法藏。於世自在王佛所,請問諸佛淨土之行,時佛為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善惡,國土精麁,悉現與之。于時法藏菩薩,即於佛前,發弘誓大願,取諸佛土。』於無量阿僧祇劫,如所發願,行諸波羅蜜,萬善圓滿,成無上道。別業所得,非三界也。」

 

問曰:「安樂國有幾種莊嚴,名為淨土?」

答曰:「若依經據義,法藏菩薩四十八願即是其事,尋讚可知,不復重序。若依《無量壽論》,以二種清淨,攝二十九種莊嚴成就。二種清淨者:一器世間清淨、二是眾生世間清淨。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 (大正藏第85冊)

                                                         大唐慈愍三藏慧日集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11)

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卷上(一名慈悲集)

 稽首歸依大導師  十方三世諸如來

 今集諸經念佛法  救度生死愛河人

 八萬行中詮要行  顯示西方淨土門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土往生傳 (大正藏第51冊)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13)

敘淨土往生傳 宋福唐飛山沙門戒珠敘

給孤園中聖賢之眾畢集。是時眾無一辭之請。如來遽然而告曰。過是西方十萬億國有淨土焉。其土廣博百寶成焉。又曰。眾生思焉念焉。求而以生者。皆如願焉。說者曰。十二分教以羅萬有。此乃無問自說之一分也。其義猶何。猶母之拊嬰兒不俟其請。但欲顧其手足乳而哺之。腹而擁之也。然如來捨淨梵降迦維。其說法者五十年。流慈振毓。隨機有授。其間龍天釋梵聲聞緣覺大菩薩眾。棄頭目捐髓腦。外於國城珍寶。殷勤三請者非一。如來或辭或默。止止而不說也。有之至是而乃自說。誠悲五濁異生流浪。而不息者長劫。夫將厭五濁。期生于淨土。必在乎專念。念言之至以繫乎想十六觀。所以第資焉。經稱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其故何哉。明其始也。舉其漸之之謂也。行始於有修。智始於有習。無上極果以始于深心。深心者確乎其不可拔者也。故一念轉三塗之苦。十念階九品之善。此雖大乘方等諸經。皆所互陳而互發。非止一經。言而發之也。漢魏已來。翹誠西向。蔑聞其有人者。實以大法初流經文之未備矣。西晉時劉曜寇蕩京雒。僧顯避地江東。始由三事因願。驟感祥異。然其拳拳之志。以遭亂世。遺風勝業代或無聞。東晉之末。遠師憩跡廬阜。其時同意法師。釋道炳竺道生佛陀耶舍。洎在家英豪。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等一百二十三人。締結方外之遊。希風來集。遠以幻集之期不克。以常保夢遊之軀。不可以長存。因指無量壽國。結之遐遊焉其已也。又言。其國清淨無三塗無六趣。眾生依向不一。生而生者。寶幢為之前導。金蓮為之受質。於是相與而有蓮社之想焉。今之以蓮社云云。蓋其始也。或時以為淨社義亦詳矣。自遠而下。淨土之修益振。故宋有曇弘。齊有慧進。梁有道珍。李唐之間。頴悟通識之士。如道綽善導者累復有焉。余以像季之餘。值佛遺法。[糸*丐]懷淨業其亦有年。每以前賢事績散於諸傳淪於異代。不得類例。相從條然以見。繇是歷考梁隋而下慧皎道宣諸師所撰傳記十有二家。洎大宋通慧大師新傳。且得顯等七十五人。其傳之作理。或有所暗昧。辭或有所叢脞。因復修正而發明之。外有鴻業慧明等六十二人。在其生平想像。至於捨生之際。不甞以矚勝相。備之不足起深信。乃無以備之。後之明哲。或患其所不足。摭而備之者。亦余之闕有補焉。

 

淨土往生傳卷上 正傳十九人(附見十二人)

•西晉江東釋僧顯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 (大正藏第51冊)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15)

夫以諸佛興慈多諸方便。唯往生一路易契機緣。詳往古之志誠。並感通於瑞典。則有沙門文諗釋子少康。於往生論中高僧傳內。標揚真實。序錄希奇。證丹誠感化之緣。顯佛力難思之用。致使古今不墜道俗歸心。再續玄風。重興盛事。使以發心之士堅固無疑。未起信之人依捉有路。聊申序耳。

 

慧遠法師第一

東晉朝僧慧遠法師雁門人也。卜居廬山。三十餘載。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客以虎溪為界。雖博群典。偏弘西方。嵒下建淨土堂。晨夕禮懺。有朝士謝靈運高人劉遺民等。並棄世榮。同修淨土。信士都有一百二十三人。於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遺民著文讚頌。感一仙人乘雲聽說。或奏清唄聲御長風。法師以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聖眾遙迎。臨終付屬。右脇而化。年八十三矣。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順治皇帝讚僧詩                          作者:順治皇帝 

版本一:

天下叢林飯似山 鉢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 惟有袈裟披肩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 憂國憂民自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 空在人間走這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朦朧又是誰 不如不來也不去 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 何日清閒誰得知 若能了達僧家事 從此回頭不算遲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臨終三大要(民十九年)                                  印光大師

                                    (節錄自:明倫海會網站-印光大師文鈔)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倖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捨此身軀,複受別種身軀耳。不知佛法者,直是無法可設,只可任彼隨業流轉。今既得聞如來普度眾生之淨土法門,固當信願念佛,預備往生資糧,以期免生死輪回之幻苦,證涅槃常住之真樂。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癒者,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並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淨土,其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經,遇此因緣,悉舉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屬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則為真孝。于兄弟,姊妹,則為真弟。於兒女,則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則為真義真惠。以此培自己之淨因,啟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難相習成風乎哉。今為一一條陳,庶不至臨時無所適從耳。○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後,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為障礙,致受禍害,以故不應生一念系戀之心。須知自己一念真性,本無有死。所言死者,乃捨此身而又受別種之身耳。若不念佛,則隨善惡業力,複受生於善惡道中。(善道,即人,天。惡道,即畜生,餓鬼,地獄。修羅,則亦名善道,亦名惡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惡夾雜故也。)若當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志誠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業力凡夫,何能以少時念佛,便可出離生死,往生西方。當知佛大慈悲,即十惡五逆之極重罪人,臨終地獄之相已現,若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種人念此幾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業力重,念佛數少,而生疑乎。須知吾人本具真性,與佛無二,但以惑業深重,不得受用。今既歸命於佛,如子就父,乃是還我本有家鄉,豈是分外之事。又佛昔發願,若有眾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故一切眾生,臨終發志誠心,念佛求生西方者,無一不垂慈接引也。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況離此苦世界,生彼樂世界,是至極快意之事,當生歡喜心。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以自心與佛相違反故,佛雖具大慈悲,亦無奈不依佛教之眾生何。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如空中片雪。業力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如片雪近於洪爐,即便了不可得。又況業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長殊勝,又何可疑其不得生,與佛不來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轉開導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為病人所開導者。至於自己所應盡孝致誠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隨順俗情,求神問醫。大命將盡,鬼神醫藥,豈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於此種無益之事,則於念佛一事,便紛其誠懇,而莫由感通矣。許多人于父母臨終,不惜資財,請許多醫生來看,此名賣孝,欲世人稱我于父母為能盡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實鑒其心。故凡于父母喪葬等事,過於張羅者,不有天災,必有人禍。為人子者,宜注重於親之神識得所,彼世俗所稱頌,固不值明眼人一哂,況極意邀求,以實罹不孝之大咎乎。○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者。前已開導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絕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繼長念,即向來以念佛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屬,同應發孝順慈悲之心,為其助念佛號。若病尚未至將終,當分班念。應分三班,每班限定幾人。頭班出聲念,二三班默持。念一點鐘,二班接念,頭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當于默持時辦。值班時,斷斷不可走去。二班念畢,三班接念,終而複始,念一點鐘,歇兩點鐘,縱經晝夜,亦不甚辛苦。須知肯助人淨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且莫說是為父母盡孝應如是,即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長自己善根,實為自利之道,不徒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淨土,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三班相續,佛聲不斷。病人力能念,則隨之小聲念,不能念,則攝耳諦聽,心無二念,自可與佛相應矣。念佛聲不可太高,高則傷氣,難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聽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則病人不能隨,即聽亦難明瞭。太慢則氣接不上,亦難得益。須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經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淨。木魚聲濁,故不宜用於臨終助念。又宜念四字佛號。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隨之念,或攝心聽,皆省心力。家中眷屬如此念,外請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間斷。若值飯時,當換班吃,勿斷佛聲。若病人將欲斷氣,宜三班同念。直至氣斷以後,又複分班念三點鐘,然後歇氣,以便料理安置等事。當念佛時,不得令親友來病人前,問訊諭慰。既感情來看,當隨念佛若干時,是為真實情愛,有益於病人。若用世間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雖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預令人說之,免致有礙面情,及貽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髮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神識,斷斷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寢處。任彼如何坐臥,只可順彼之勢,不可稍有移動。亦不可對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時身不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則瞋心生,而佛念息。隨瞋心去,多墮毒類,可怖之至。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此時,所最得益者,莫過於一心念佛。所最貽害者,莫過於妄動哭泣。若或妄動哭泣,致生瞋恨,及情愛心,則欲生西方,萬無有一矣。又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至上者,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然果大家至誠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屢屢探之,以致神識未離,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煩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過,實為無量無邊,願諸親友,各各懇切念佛,不須探彼熱氣,後冷於何處也。為人子者,於此留心,乃為真孝。若依世間種種俗情,即是不惜推親以下苦海,為邀一般無知無識者,群相稱讚其能盡孝也。此孝與羅刹女之愛,正同。經雲,羅刹女食人,曰,我愛汝,故食汝。彼無知之人之行孝也,令親失樂而得苦,豈不與羅刹女之愛人相同乎。吾作此語,非不近人情,欲人各於實際上講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賢孫親愛之一片血誠,不覺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愛親者,必能諒之。

   頂聖眼天生等者,謂人氣已斷,通身冷透,唯頭頂獨熱者,則必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額顱處獨熱,則生天道。心處獨熱,則生人道。肚腹獨熱,則生餓鬼道。膝蓋獨熱,則生畜生道。腳板獨熱,則生地獄道。此由人在生時,所造善惡二業,至此感現如是,非可以勢力假為也。是時若病人能志誠念佛,再加眷屬善友助念之力,決定可以帶業往生,超凡入聖耳。不須專事探試征驗,以致誤事也。至囑,至禱。

 

按下列網址,閲覽 印光大師文鈔文:

http://www.minlun.org.tw/haihui/data/56/index.asp?t1=0&t2=7&t3=10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界二十八天                                  作者:星雲法師

    (轉載自:彌陀山莊網站)

壹‧前言

古德說:「無三界可出,無涅槃可入。」又說:「一念覺即超出三界,一念迷即墮入輪迴。」

「三界」,是迷妄的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的三個階級,分別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共有二十八天,稱「三界二十八天」。三界的果報雖然各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是都屬於迷界,難脫生死輪迴之苦,因此為聖者所厭棄。

《法華經‧譬喻品》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化城喻品〉說:「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意思是勸三界諸有情莫以三界為安,當勤求解脫。因為三界迷苦的領域有如大海的無邊無際,因此三界又稱苦界、苦海。一般常說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便是勸人出離三界,勤求解脫涅槃之樂。

貳‧三界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十大弟子傳                                 宣化老和尚講述

                                          (轉載自:法界佛教總會網站)

【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 【神通第一‧目犍連尊者】 【頭陀第一‧摩訶迦葉尊者】 【天眼第一‧阿那律尊者】 【解空第一‧須菩提尊者】 【說法第一‧富樓那尊者】 【論議第一‧迦旃延尊者】 【持戒第一‧優波離尊者】 【密行第一‧羅睺羅尊者】 【多聞第一‧阿難尊者】

【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

胎中具智,雄辯無倫 論師絺羅,甘拜下風 雖入外道,終歸緇門 聰慧第一,博學多聞

舍利弗多,鶖鷺之子

「舍利弗」,這是以父母作他的名字。他的父親叫優婆提舍,所以得「舍」字;「利」是他母親的名字,「弗」就是「子」,所以有的經上譯為「舍利子」。以他父母的名字合起來,作為他的名字,所以叫「舍利弗」。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寒山拾得忍耐歌             (轉載自:佛學世界-網路藏經閣)

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無普賢,拾得定是。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雲:還有甚訣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郝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世人愛榮華,我卻不待見,名利總成空,我心無足厭,堆金積如山,難買無常限。子貢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謀,樊噲救主難,韓信功勞大,臨死只一劍,古今多少人,那個活幾千。這個逞英雄,那個做好漢,看看兩鬢白,年年容顏變,日月穿梭織,光陰如射箭,不久病來侵,低頭暗嗟嘆,自想年少時,不把修行辦,得病想回頭,閻王無轉限,三寸氣斷了,拿只那個辦。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罵著也不言,問著如啞漢,打著也不理,推著渾身轉,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臉面,兒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見,好個爭名利,須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談,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幹,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斷,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永嘉大師證道歌                            唐慎水沙門玄覺撰

                                  (轉載自:報佛恩網 般若文海)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炮虛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罗汉(小) 18-8   布袋和尚的偈子

相傳布袋和尚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偈子,偈子內容是:
『手把秧苗插滿田,低頭方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