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御註圓覺經(卍續藏第10冊)                大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4)

御註圓覺經 第1卷

淳熈十年二月乙丑
聖旨賜
(臣寶印)

御註大圓覺經一部。(臣)九頓首。薰香伏讀。如在 靈山親聞。無有少異。(臣)具表謹謝。仍進山頌。歌詠聖德。乞就徑山開板。流通四方。使天下衲子發明心地同泛如來大圓覺海。蒙聖恩俞允。(臣)謹稽首拜手言曰。圓覺自性非性者直指也。 聖人不言而言者方便也。維
諸佛於大光明藏。光嚴住持。即是一切眾生淨覺心地。當此時說聽
周。法義具。而婆伽世尊。答文殊以圓覺本有無明本空。為法行之正因。免眾生之邪見。廼見直指根源。更無枝葉。普賢諸大菩薩。為物之故。於無疑處起種種疑。而如來各隨其機。於無應處能種種應。所謂都城非一門而入。大廈非一木而支也。謂之圓覺。覺無不圓。謂之了義。義無不了。然十二部經之所共詮者。以此為之眼目。三十五祖之所單傳者。以此為之骨髓。(臣)
愚謂。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凡夫也。終日圓覺而未甞圓覺者如來也。雖與裴休之說相為冰炭。唯親證者廼能知之。恭惟我
今上皇帝陛下。得佛心法。廣大周徧。靈明昭徹。仁如天。智如神。靜而聖。動而王。豈非圓覺一心之妙用乎。萬機之暇。游戲於大光明藏。肆筆成書。顯揚
聖意。寔以佛佛道同。不言而言言直指也。
(臣)
謹按。佛法流入中國。唯
唐太宗文皇帝親製序文。冠於大般若經。而未甞註釋。今我
皇帝陛下。顯示一心之法。註釋大圓覺以悟羣迷。真冠乎百王。超出前代一人而
。昔圭峯禪師宗密。附以疏鈔。但其文浩繁。今
陛下所註。言簡而義豐。詞約而理盡。自有圓覺以來。蓋未有此書也。
(臣)
謹以
賜本。鋟板傳之無窮。
上以祀延
兩宮聖壽無疆。次以均福四海。亦使見者聞者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如是開悟。永斷輪迴。此
(臣)對揚休命之萬一也。

臨安府徑山興聖萬壽禪寺住持傳法
(臣)(寶印)稽首拜手謹言

(頌)

 古佛與今佛  同一廣長舌  於無途轍中
 為物啟途轍  撥開千障雲  放出一天月
 普令大地人  言下盡昭徹  覺亦無可圓
 幻亦無可滅  只此無亦無  紅爐一點雪
 稽首佛與佛  字字無異說

No. 251

御註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上

(大方廣者。無量無邊之廣也。蓋圓覺性體。周徧法界。如大方之廣故也。圓者圓滿具足。覺者虗明靈照。修多羅者。按諸註疏。乃總指諸經之辭了義經者。贊此一經。是究竟了達之義)

大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如是我聞。

 (阿難謂。如是經教。親從佛聞)

一時。

 (佛說此經之時)

婆伽婆。

 (藏經曰佛之異稱)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

 (佛入大定中。神通光明無窮無盡。故名曰藏)

三昧正受。

 (三昧者。正定中自得之妙。正受者。不受諸受。名為正受)

一切如來。

 (金剛經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光嚴住持。

 (光嚴者。光明莊嚴也。住者常住不住。持者受持無失)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佛與眾生。本同一性故。諸佛光嚴住持處。即眾生淨覺心地)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

 (既證寂滅。聖凡體同。方見本來真際。了無差等)

圓滿十方。

 (覺性圓滿。徧法界故)

不二隨順。

 (雖順諸緣。覺性常一)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佛一性中。名不二境。以無著無染之法。接化眾生)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本起者。佛從凡夫時最初所起之心。因地者。佛之初地。法行者。佛之妙行)

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諸病者諸幻也)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五體者。頭與四肢也。三請者。禮之至也)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

 (佛之尊稱也。佛悟最上乘法。為萬法之主。更無在其上者故也)

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陀羅尼門者。藏經曰總持門也。今圓覺為大陀羅尼門者。總攝八萬四千陀羅尼門故也)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

 (真空妙性如如不動者是也。裴休亦曰不妄不變故曰真如)

菩提。

 (此翻覺也。六祖曰。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非覺而何)

涅槃。

 (此翻寂滅)

及波羅蜜。

 (此云到彼岸。亦云事究竟)

教授菩薩。

 (佛指教傳授諸菩薩故)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皆依者皆因也。圓照者圓明寂照。清淨者一切無染。覺相者無相之相。傅大士曰。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者是也)

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

 (眾生妄想迷失明悟真覺之性。故曰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

 (眾生自無始劫來。以妄為真。正如迷路之人。東西南北不知定處)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地水火風假合而成幻體。眾生顛倒認為自身實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緣之影。眾生顛倒。認為自心實相。)

譬如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妄認身相心相。譬如翳者妄見空華。揑目者妄見兩月)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

 (諸幻本空。眾生妄認為有。如空華本無翳者妄執為有也)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虗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

 (眾生因妄執之故。不唯迷惑自虗空之性亦且不知彼之翳目實是空華生處也)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因此種種顛倒。遂妄有輪轉生死也。本無輪轉生死。故曰妄有)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無明因妄而起。非實有體相也)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此論眾生迷時深以無明為實。覺悟之後方知無明是幻)

如眾空華滅於虗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無明之滅。如空華之滅。不可指說滅處者。蓋無明本無生處故也)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眾生妄見幻身有生滅相。故佛說名輪轉生死。說名者非實有也)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初修圓覺者。知生滅相。如彼空華。生滅頓空。即無輪轉)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既無輪轉。身心亦空。身心既空。生死安寄)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非作為然後無。性本清淨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虗空。

 (覺上起知。所覺亦妄。如彼虗空了非佛性)

知虗空者。即空華相。

 (心執頑空。還歸色相)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不起斷滅之念)

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有知無知一無所著。故曰有無俱遣。淨覺隨順者。覺性清淨。不立我相。故能隨順一切。無所迷執。如孔子之絕四是也)

何以故。虗空性故。常不動故。

 (蓋由性如虗空。常不動念之故)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

 (如來藏中。即淨覺性中也。淨覺性中。本無生滅相。本不立知見故也)

如法界性。

 (圓覺性體。如法界之廣故曰如法界性也)

究竟圓滿徧十方故。

 (眾德具足。無有邊際)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虗空  平等不動轉  覺徧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既知一切如幻。則身心亦是幻也。何故復以幻身幻心。修彼幻法)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

 (若滅諸幻性。則冥然無心。亦無修行之人矣。其性既不可滅。則修行非幻也。何故復謂修行如幻。此菩薩設問之意)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若謂本來不須修習。則常在幻中。不明幻境。令彼妄心何由解脫)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妙心未明。諸幻競起。譬如空華。從空而有。及至幻滅妙心獨。存譬如滅。華空性無損)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

 (彼幻心者。因幻而起。復因幻智。方得除滅)

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諸幻悉滅。圓覺本性。元不曾動)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

 (離幻說覺。尚在幻中依幻而言。故宜為幻)

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

 (本來覺性。不屬有無。若說有無。皆未離幻)

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幻滅之後。覺性如如)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虗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

 (遠離一切幻境者。本由堅固執持。永無一切幻心)

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我之靈心如幻化者。亦當遠離。不可執著)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遠離諸幻之心亦是一幻。亦當遠離)

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欲遣遠離之心亦是一幻。亦當遠離)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盡離一切幻心。則幻無所容矣)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以木鑽火。木為火焚。木火俱盡。獨有地存。如以幻心復修幻法。諸幻盡滅。覺性常在)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心知是幻。即當遠離。何假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盡離諸幻。即是真覺。頓悟本心。更無漸次)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虗空華
 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復滅  虗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

 (如何思惟。方為正念)

云何住持。

 (如何住持。方得無失)

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亦同法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修何方便)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

 (般若經。以不墮無為。為正方便。以斷妄想為正思惟今曰無正方便者是墮於無為也。無正思惟者是不斷妄想也)

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前章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眾生未悟。故普眼請佛假說方便)

作是語。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正念者。無念也。無一切念。諸幻自遠。修圓覺者。應當如是)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此翻為止。即定也。圓覺疏曰。奢摩他行者。至靜為行)

堅持禁戒。

(一切禁戒。皆當堅持。因戒入定故也)

安處徒眾。

 (我之徒眾。皆令安處。我心無惱。可以辦道)

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安坐靜室。於一切時中常自念云。我今幻身。乃地水火風和合而有爾)

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自念四大。各歸其源。今之幻身。當在何處)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四大散滅之後。方知幻體本空。假合成形。實同幻化。列子言堰師所造之倡善於歌舞。及其剖之。則革木所為爾。正此謂也)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

 (四緣者。四大也。四大假合之後。遂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中有四大。外有六根中外假合。成此幻身)

妄有緣氣。於中積聚。

 (緣氣者。虗妄色心從緣而現者也。於中積聚者於幻身之中。聚而不散也)

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緣氣積於中。緣相形於外。似有者。非實有此相。假名者。非真有此心)

善男子。此虗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

(一切妄心。若無色聲香昧觸法六種幻塵誘之於外。則此心從何而起)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

(四大壞時。所染諸塵。並無一塵可得而有)

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四緣六塵散滅之後。所謂緣心了不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幻身既滅則幻心無所依止。故散滅也。幻心既滅則幻塵無染著者。故亦散滅也)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幻塵既滅。諸幻悉空。幻滅之迹。亦復無有)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諸幻盡滅。幻滅亦滅。覺性非幻。終不斷滅)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鏡喻本性。垢喻諸幻。垢盡明現幻盡性明)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

 (幻身幻心。障我覺性譬如垢穢染污淨物)

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身心垢相。既永滅。於十方界。清淨無染)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

 (圓覺鈔曰。梵語摩尼珠者。如意珠也。珠體明淨。映彼五方之色。如圓覺心湛然清淨。應現十方也)

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愚人不知珠體明淨映現五色。乃謂珠中實有五色。正如眾生謂佛實有色相也)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

 (圓覺淨性。化現身心。隨眾生類。各各應現。如觀音之三十二應。是也)

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愚人見佛現諸身心。乃謂淨圓覺中實有如是色相而自色相。亦復如是。可謂真愚癡也)

由此不能遠於幻化。

 (眾生由此迷執之故。不能遠離諸幻)

是故我說身心幻垢。

 (因彼迷執身心故佛說云幻垢)

對離幻垢。說名菩薩。

 (對離幻垢者以覺除幻。如對病與藥之謂也。今對幻之覺能離幻垢。佛說是人。名為菩薩)

垢盡。

 (身心幻垢。悉皆永滅)

對除。

 (對幻之覺亦復無有)

即無對垢。

 (無對幻者。亦無幻垢)

及說名者。

 (說名菩薩亦是幻名。今對垢兩空豈有此菩薩相也)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

 (諸幻影像皆滅。即得無方清淨。無方者。不拘方所也)

無邊虗空覺所顯發。

 (既得無方清淨。則無邊際之虗空。因覺而顯矣)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所證之覺。既圓明。方顯自心本來清淨)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

 (欲有所見。皆是塵念。故曰見塵。眼為見之本源。故曰眼根。眼能分別諸色。故曰眼識)

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

 (欲有所聞。皆是塵念。故曰聞塵耳為聞之本源。故曰耳根。耳能分別諸聲。故曰耳識)

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心有所覺。亦是塵念。故曰覺塵鼻舌身意各有塵根識。皆因自心清淨之故。悉得清淨)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六根既清淨。則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幻塵。亦皆清淨)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六塵既清淨。則地水火風四大妄緣。亦皆清淨)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

 (六根六塵。合為十二處。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

十八界。

 (般若經云。六根六塵并六種分別之識是也)

二十五有清淨。

 (莊椿錄曰。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有二十五種之有。其名為四洲者。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南瞻部洲。北俱盧洲也。六欲天者。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也。四惡趣者。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也。四禪天者。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也。四空天者。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也又有一梵王天一無想天一淨居天總為二十五種之有。總名為有者。皆屬有漏故也。今因自心清淨之故。悉得清淨)

彼清淨故。十力。

 (般若經曰。一是處非處如實力。二知三世報業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力。四知諸根上下力。五知眾生種種欲力。六知世間種種性力。七知一切道至力。八得宿命智力。九得天眼能觀一切力十得漏盡智力)

四無所畏。

 (般若經曰。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苦盡道無畏)

四無礙智。

(一義無礙智。二法無礙智。三詞無礙智。四樂說無礙智。寶積經說。義無礙者。謂成就第一義智。法無礙者。謂於諸法如實了知。詞無礙者。謂以善言種種分別樂說無礙者。謂隨機演說。不作二相)

佛十八不共法。

 (般若經曰。一無有誤失。二無卒暴音。三無忘失念。四無不定心。五無種種想。六無不擇捨。七志欲無退。八精進。無退。九憶念無退。十般若無退。十一解脫無退十二智見無退。十三若智若見於過去世無著無礙。十四若智若見於現在世無著無礙。十五若智若見於未來世無著無礙。十六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七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八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此即佛十八不共法也。不共者唯佛獨得。不與二乘共也)

三十七助道品清淨。

(般若經曰。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總為三十七品也。四念處者。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正勤者。精進根。精進覺。精進力。正精進。四神足者。定根。定覺。定力。正定。五根者。信根。念根。精進根。定根。慧根。五力者。信力。念力。精進力。慧力。定力。七覺支者。念覺擇法覺。精進覺喜覺除覺。定覺。捨覺。八聖道支者。正語。正業。正命。正思惟。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見)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藏經曰。陀羅尼門者。總持門也。蓋眾生有八萬四千塵勞。故有八萬四千法門。今自心清淨。逈脫塵勞。故此法門悉皆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

(前所說根塵四大及三十七品等性如實有相。故曰實相性。金剛經曰。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者。是也。此等之性。清淨無染。故一真法身。全體清淨也)

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

 (一真法身。既清淨。一切化身亦皆清淨。如法華經說。佛化身徧往河沙佛土皆是佛身者。豈非一身清淨則多身清淨也)

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多身清淨之故。遍觀十方眾生之性。悉皆如此圓覺清淨。圓覺疏亦曰。此乃一人悟性。知一切眾生本性清淨。非謂一人修道多人成佛)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

(一世界中既清淨。眾多世界無不清淨。如維摩詰經說。佛土清淨。如自在天宮。及佛以足指按地。則三千大千世界。悉皆嚴淨者。豈非一世界清淨則多世界清淨也)

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虗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多世界清淨之故盡無量無邊世界。悉皆一等清淨不動也。圓裹三世者。謂上下橫周。虗空世界。盡在其中。非謂過見未來之三世也)

善男子虗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虗空四大。及諸法門。泯然一等。了無動相。當知覺性亦復如是)

善男子。覺性徧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徧滿法界。根徧滿故當知六塵徧滿法界。塵徧滿故當知四大徧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徧滿法界。

(圓無際者。覺性圓滿。浩無邊際也。此性徧滿法界。則根塵四大等。亦莫不然)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徧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

(圓覺妙性。徧滿法界。則根塵諸法之性。皆如虗空。不相染著。故無所變壞。亦無所混雜)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徧滿無壞無雜。

 (燈光論根塵等性。一室論無邊法界)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

 (覺性圓明。名為成就。於一切法。非縛非脫)

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覺既成就。則知生死涅槃皆如空華。故無所厭。亦無所愛)

不敬持戒。不憎毀禁。

 (覺性圓明。照了諸境。正如眼光曉了面前之境無所憎)

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覺既成就。則視諸學者。平等無二。故不以宿習而加重。不以新學而加忽。如孔子於升堂之子路則抑而教之。潔之童子則與而進之也)

何以故一切覺故。

 (八者皆無憎愛。蓋由一切是覺)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

(覺性圓明。照了諸境。正如眼光曉了面前之境。蓋其光明圓滿具足故。得豁然盡見無所憎愛)

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眼光覺光。同一空體。兼無憎愛。故可比喻)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

 (修習圓覺既成就。方知本無所修。亦無所得也)

圓覺普照。

 (圓覺光明。徧照法界)

寂滅無二。

(寂則無念。滅則無相。清淨本源。湛然常一)

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

 (藏經曰。阿者無也。僧祇者數也。合而言之。乃無數也)

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

(恒河沙者。恒河中所有沙也。金剛經曰。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蓋喻圓覺性中有如此無數佛土)

猶如空華亂起亂滅。

 (諸佛世界本無住相。如空中華隨起隨滅)

不即不離。

 (所現世界起滅無常者。初不即近圓覺亦不遠離圓覺。皆在大圓覺中。不可以離即論也)

無縛無脫。

 (本無所縛。於解何有)

始知眾生本來成佛。

(修證至此成佛果。方知眾生本來之性。見成是佛)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既知本性見成是佛。方知迷時之生死。悟後之涅槃。皆如夢中事爾)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

 (生死涅槃。既如昨夢。則起滅來去之相。亦何有哉)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

 (所證圓覺。本是自性。既不可得而得。亦不可得而失。既不可得而取。亦不可得而捨)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

 (能證圓覺者。無作用心無止息心無任彼自然心無畢竟寂滅心。有此四心。即為四病)

於此證中。無能無所。

(無能證之智。無所證之相)

畢竟無證。亦無證者。

(本無可證之法。亦無證之之人)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修證圓覺。至於人法兩忘。則一切根塵諸法之性。亦皆平等無二。永不變壞矣)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徧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虗空華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此菩薩讚佛於前三章善說因地法行漸次方便)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

 (此設第一問也)

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

 (此設第二問也)

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此設第三問也。十方異生者。十方世界異類眾生也)

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祕密藏。

 (開祕密藏者。開說祕密佛語也。其妙義廣大無盡。故名曰藏)

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

(正謂圓覺了義一經)

永斷疑悔。

 (永無疑惑退悔之心)

作是語。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祕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

(圓覺大疏曰。創變為始。極證為終。新新而起曰生。念念落謝曰滅。過去名前。未來名後。現在住劫名有。空劫名無。成劫名聚。壞劫名散。現行為起調伏。為止)

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不斷始終生滅等念。雖能取真捨妄取淨捨塵。亦皆是輪迴之見)

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

(在輪迴中。辨別圓覺。其圓覺性亦屬輪迴。若更起念欲免輪迴。則妄上增妄。了無是處)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

(妄念不停。迷惑本性。如動目之能搖湛水也)

又如定眼猶迴轉火。

(性為妄念所惑。如定目之見火輪安得不隨而轉也)

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雲舟論妄念。月岸論本性。妄念未息。本性似乎不定)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諸旋者。眼目雲舟也。彼物者。水火月岸也。謂眼目雲舟其動未息。則水火月岸。安能先住)

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未能淨染污之心復圓覺之性。前之三惑。安得不生。三惑者。金剛藏之三問。是也)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

(幻翳既滅。不可說言何時更起者。正答金剛藏所問如來何時復生煩惱之說)

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翳非待華而有。華非待翳而生)

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虗空何時更起空華。

(空華既滅。不可謂何時更起者。正如妄念既空不可謂何時更有也)

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

 (空華本無。安有起滅)

生死涅槃。同於起滅。

(彼空中華。實無起滅。生死涅槃亦復如是)

妙覺圓照。離於華翳。

(證圓覺者。心境兩空。如彼淨目了無華翳)

善男子。當知虗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虗空平等本性。

(虗空歷劫不變。非乍有乍無也。況圓覺本性。與虗空一等。湛然真常。豈有變易)

善男子。如銷金鑛。金非銷有。

(鑛本是金。因銷而現。非因銷而有。性本是佛因修而悟。非因修而得)

成金。不重為鑛。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成金。永不變壞。不可謂鑛本非真金也。性覺悟。永無迷惑。不可謂性本非圓覺也)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

(圓覺性中。萬法空寂。菩提涅槃等皆是假名)

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妄入輪迴及出輪迴圓覺性中。都無此事)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

 (聲聞者。聞聲教而悟者也。所圓境界者。所悟境界也。以彼所悟境界。雖灰身滅智。亦不能造佛寂滅之妙)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

(灰身滅智。莫造佛地。況以妄心。測度佛境。譬如須彌至高至大豈可以螢火燒之乎)

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以此妄心。生此妄見。入佛寂滅。終不能到。寂滅之義。廣大深妙。故以海論)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佛謂妄念為輪迴本。一切眾生。當先斷念)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也。緣氣者。虗妄色心從緣而現者也。此心如空華。本不曾有。況以此心。辨別圓覺何異望空華之結實也)

善男子。虗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妄心巧見。障圓覺故)

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前之三問。佛始曰善哉者。美其起教。終曰非正者。顯其實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  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
 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  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  譬如銷金鑛  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來金  終以鎖成就  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鑛  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
 同為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  何況詰虗妄
 若能了此心  然後求圓覺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祕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

(菩薩讚佛於前章開說祕密深妙之義。如定目湛水等論。及說種種取捨皆是輪迴也)

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

 (此讚佛於前章辯說種種邪正。令諸眾生道眼清淨不畏魔惱也)

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大涅槃者。不生不滅廣大法門也。決定信者。信受此法。絕無疑悔也。其信心如是堅固。又豈復入妄境起諸妄見。循環見者。即前章所謂念念相續循環往復者。是也)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

(涅槃之道。廣大深妙。故以海喻)

云何當斷輪迴根本。

(前章佛說先斷無始輪迴根本。故菩薩於此問修斷之因)

於諸輪迴有幾種性。

(諸輪迴者。四生六道諸輪迴也。輪迴之相甚多。未審有幾種性)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

(修證圓覺之法。共有幾等差別)

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

(佛化身復入塵勞中。當設幾種教法。普度眾生)

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

(清淨之智照了諸相。故曰慧目。心如鏡明。廓然瑩徹。故曰心鏡)

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圓悟者。圓滿具足。無所不悟也。無上者。佛之知見。最尊最勝也)

作是語。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祕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

(實相者。無相之相也。金剛經曰。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者。是也。無生忍者。於無生中。堅忍不動也。般若經曰。無生法忍。能令煩惱不生諸法不起者。是也)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

(佛名經云。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又法華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

(一切種性者諸種類性也。卵生則從卵殼中生。胎生則從胞胎中生。濕生則由濕氣而生化生則因變化而生。如此種類之性。皆由染著婬欲。有此性命也。圓覺疏曰。但是情染總得名婬。縱使化生。亦因業染故。總曰皆因婬欲也)

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一切輪迴皆從愛起)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因有一切可欲之境。助發一切貪愛之心。彼此染著。隨業受報。所以生死不息。)

欲因愛生。

(一切欲心。皆從愛起)

命因欲有。

 (眾生身命。因欲而有)

眾生愛命。還依欲本。

 (眾生愛命。念念不捨。是謂復依婬欲之本)

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始愛欲而受生。故為因也。終愛命而受報。故為果也)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

 (因彼可欲之境。有違我者。有順我者。故違順之境。雜然而起也)

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

 (所見之境。或違我之愛心。則心生憎嫉。小則罵辱大則殺害。種種惡業。從此而有)

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既有惡業即受惡報。隨業受生。墮於惡道)

知欲可厭。

 (知欲是惡因。深可厭離也)

愛厭業道。

(愛彼厭離惡業之道也。圓覺疏亦曰。於離惡法門。深生愛樂)

捨惡樂善。復現天人。

 (捨諸惡業。樂修善業。善業既熟。即現天人之果。天人者天道人道也)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

 (既知種種愛心可厭可惡乃棄諸愛。專樂捨法。不知此心亦生於愛。故曰還滋愛本)

便現有為增上善果。

 (既有棄愛樂捨之因。即現聲聞緣覺之果。因修而得在諸善果之上。故曰有為增上)

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謂惡果。善果。及有為增上善果。皆屬輪迴。不成佛道)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生死輪迴。貪愛為本。欲免此苦。先斷貪愛。愛渴者。謂眾生愛心如渴故也)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菩薩示現受生。非本於愛也蓋起慈悲心。攝化眾生。令捨諸愛故假借婬欲之事。入於生死海中。與之同事。而化之爾。非實有貪欲心也)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無一切念。即免輪迴。淨圓覺心。豁然開悟)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

(因本來貪欲之心。發揚一切妄幻。遂顯出五種差別不同之性。圓覺疏之論五性。一曰二乘性。二曰菩薩性。三曰不定性。四曰外道性。五曰無性)

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理障在心故曰深。事障在境故曰淺)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

 (修證之理。一有所執。正知正見。曷能明了)

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一切有為。皆名事障。隨業受報生死相續)

云何五性。

(解在前)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既為事理所障。安得成就佛果)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於事雖不攀緣。於理尚有所執。但能悟入聲聞緣覺之道。未能顯然安住菩薩境界也傳心法要曰。因聲教而悟者名聲聞。觀因緣而悟者名緣覺)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汎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二障伏者。謂理事平不作障礙也。止能悟入菩薩境界者二障雖平。尚未盡滅故也)

若事理障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二障俱空。即成正覺)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

 (圓覺妙性。眾生本有)

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

 (利根之人。便能頓悟。鈍根之士。須假漸修)

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大根者頓悟。小根者漸悟。若遇圓覺法門。不拘根器大小。皆得成佛)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

(唯信邪師。不明自性。是名外道種性。外道種性者。非佛性也。此乃邪師熏習之過。非眾生之過也)

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圓覺鈔曰。習近聲聞。則成聲聞性。習近緣覺則成緣覺性。習近菩薩。則成菩薩性。習近三乘。則成不定性。都不習近。則成無性。此即眾生五性差別也)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

 (菩薩以大慈悲心。方便化身。入諸塵勞。開發一切未悟眾生也)

乃至示現種種形相。

 (菩薩變化示現種種形相。隨機接化。如觀音之示現三十二身。是也)

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

 (所惡之境曰逆。所愛之境曰順。佛化身於此二境中。與眾生同在塵勞。而攝化之。令證佛果)

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菩薩接化眾生。皆乘無始劫來清淨願力。清淨者。於一切法。無所染著也。願力者。誓願深固。魔不能壞也)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

 (修證圓覺。起增進向上之心。當發清淨廣大誓願)

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

 (菩薩發願時。當曰。願我今者安住圓覺最上乘法。親近大善知識。以為師友。永不遭值一切外道邪師。及聲聞緣覺二乘也)

依願修行。漸斷諸障。

 (依清淨願。修行圓覺。漸次斷除一切障礙)

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諸障既除。本願圓滿。一切處解脫清淨。故曰法殿。一切處圓覺光明。故曰妙莊嚴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消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

 (菩薩謂佛前章所言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擬議之事)

本所不見。本所不聞。

 (佛所說不思議事。菩薩等本來不曾得見。本來不曾得聞)

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承佛誘誨。無諸疑惑善誘者即論語循循然善誘人之說)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

 (菩薩請佛重說圓覺法門也。佛為萬法之主。故曰法王。圓覺妙性。廣大圓滿。故曰圓滿覺性)

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

 (菩薩又請佛說眾生菩薩佛所證悟處差別不同之理)

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欲令眾生聞佛說此聖妙之教。順而不違開悟本性。漸次修行。入於圓覺)

作是語。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

 (佛謂圓滿覺性。乃本來自性。非從緣而有也)

非性性有。

 (前說五性皆非圓覺自性。故曰非性。諸非性中。圓覺自性。一一具足。故曰非性性有)

循諸性起。

 (圓覺自性隨順諸緣。故五性起時。覺性亦起。圓覺疏亦曰。圓覺隨緣。徧諸差別之性諸性起時覺性亦起)

無取無證。

 (圓覺妙性。廓然清淨。無可取者。無可證者)

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圓覺空性。無一切相。故曰實相。此實相中。一切無有。豈有菩薩眾生之相)

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菩薩眾生所有身心。非有真實不滅之相。故曰皆是幻化。幻化身心既寂滅。則一切取證之相。悉皆無有)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

 (眾生不見自性。如人之眼根不自見其眼也)

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一切法性本自平等。初無凡聖之異。亦無能平等之者)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

 (眾生迷惑顛倒。未能除滅諸幻)

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

(一切幻化。欲滅未滅之間。凡所修為。皆是虗妄。於此等功用中。有頓有漸。即顯出五種差別性也)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妄功用中若悟寂滅隨順之理。寂然無念。滅而無相。隨順一切。不執我見則實無寂滅之法。亦無寂滅之人。可謂人法兩忘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

 (我體元無妄想為有)

及愛我者。

 (愛我者。執著我相之心也)

曾不自知念念生滅。

 (眾生妄心。執著我相。不知此心念念之間旋生旋滅。本無堅固不壞之相。維摩詰經曰。是身如電。念念不住者是也)

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圓覺疏曰。由執我故。順我則愛違我則憎。故著五欲也。五欲者。一財。二色。三食。四名。五睡也)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眾生因教悟性。發明妄念起滅之理。方知此生本有之性空自勞役思慮也)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

 (永息思慮。則一切處皆得清淨。故曰得法界淨)

即彼淨解為自障礙。

 (以淨為淨。是為淨解。為彼解心障礙自性)

故於圓覺而不自在。

 (作意於覺。故不自如)

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眾生謂覺性本來清淨。故起淨心。隨順修習。不知此心亦為障礙。此乃凡夫之見。非菩薩見心)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

 (見前淨解為障礙故)

雖斷解礙。猶住見覺。

 (淨解雖除不作障礙。正在覺位。復為覺礙)

覺礙為礙。而不自在。

 (圓覺大疏曰。所覺是礙故。能覺亦礙。由存此跡還礙覺心。故不自在)

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如此隨順本性。乃菩薩未入佛地者之見也)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有照者。即前之淨解心也。有覺者。即前之覺礙心也。圓覺性中。皆名障礙)

是故菩薩常覺不住。

 (湛然常覺。不住於相。金剛經所謂菩薩應生無所住心者。是也)

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謂所照之境與能照之智悉皆寂滅。此乃入佛地者也)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斷滅。無滅礙者。

 (以淨覺心滅除諸礙諸礙除。覺心亦泯。如彼世人自斷其首。首斷絕。別無能斷之人也)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因指見月。見月忘指。因教詮心。悟心忘教)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諸佛開說法性。正如以指標月)

此名菩薩入地者隨順覺性。

 (如此隨順本性。乃菩薩入佛地者之見也。入地者入佛之地位者也)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菩薩初發心時名本始覺。圓覺成就名究竟覺。今見諸障礙即究竟覺者。蓋入佛地。無一切差別心也)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

 (得念是無念。失念是有念。佛知諸念本空了無得失。故皆得解脫)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進修曰成。毀謗為破。佛知諸法本空了無成壞。故皆名涅槃)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

 (智慧者。悟之性。愚癡者。未悟之性。究其本源同一佛性。故曰通為般若)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菩薩外道所立之法。雖有邪正之殊。皆是菩提覺性)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

 (真妄一體性本解脫)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

 (戒定慧是淨。淫怒癡是染。佛於染淨。無分別心故曰俱是梵行)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

 (涅槃經云。我以佛眼。徧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即法性也)

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佛知善惡二報皆如空華。故謂苦樂二境皆為淨土)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有性三乘也。無性闡提也。佛眼觀之悉皆是佛)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佛謂煩惱本空。故云畢竟解脫)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虗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法界海慧者佛之智慧。如法界之廣。如大海之深故也。其慧光照了諸相。如太虗空廓然無礙。方為佛之隨順覺性。此之隨順。如孔子之無可無不可。是也)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不起妄念者。不起一切念也)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妄心即是真心。不必求其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此妄想境界。不起了知之心)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知心既寂即是真實何必更起辨別之念)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眾生修此無念法門。不驚不畏者。乃修其本來無念之性。無所迷執故也)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

 (眾生於過去劫中。曾供養無數諸佛菩薩。種種善根。方得聞此法門)

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名為成就者。性本圓成。假名成就爾。種者種性。智者智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徧隨順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虗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  功德
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御註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上

 

御註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下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

 (菩薩讚佛於前章善說凡夫菩薩如來等隨順覺性)

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聞佛宣說心即開悟不待修行。先獲利益。圓音者。佛音一震。四眾普聞也)

世尊。譬如大城。

 (喻圓覺性)

外有四門。

 (喻諸行門)

隨方來者非止一路。

 (東西南北之人。各由一門而入。豈止一路而。蓋喻悟入圓覺者。非止一法也)

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莊嚴佛地。及成圓覺方便法門。非一而)

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

 (請佛宣說一切行門)

并修行人總有幾種。

 (又請佛說諸修行者)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涅槃之道。廣大深妙。故以海喻)

作是語。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

 (無上妙覺之性。大包太虗。故曰徧諸十方。眾生悟此妙性。方證佛身。故曰出生如來)

與一切法。同體平等。

 (既證佛身。則無染無淨無凡無聖也)

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諸修行者。實無二法)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

 (隨順修習。方便甚多)

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周圓收攝。歸於一性。隨性差別。則有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也)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

 (既悟圓覺。本來清淨。則當以此心專取寂靜。以為法行)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

 (因以寂靜。澄諸念慮。故清淨之識顯矣)

靜慧發生。

 (因靜生慧故云靜慧。昔昧今顯。故云發生)

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非性所有。故曰客塵。永無此相。故曰永滅)

便能內發寂靜輕安。

 (內發者。非自外得也寂靜輕安者。至寂至靜。無累無惱也)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因寂靜故。空性湛然。十方佛心。悉皆如是故假云於中顯現如鏡中像也。蓋謂鏡淨則像現。心淨則佛現故也)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圓覺疏曰。此飜云止。寂靜義也。又名泯相澄神觀)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心既開悟。則知能覺之心。所覺之性。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皆因妄幻化現而有也)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起諸幻智。方便修習。滅彼身心等幻也)

變化諸幻。而開幻眾。

(隨機化現種種幻法。開示眾生也。大涅槃經曰。瞿曇譬如幻師幻作王身沙門等身或說無常或說有常者。是也)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

 (因起幻智。開示幻眾。但生悲濟之心。別無煩惱之念)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從此觀門。起諸法行。漸漸增修。至於佛果)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

 (慧目清淨觀見諸幻者非與諸幻同體故也)

非同幻觀。皆是幻故。

 (所觀之智。不與幻同者。亦皆是幻。不可執著)

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

 (於諸幻相。永不染著。是名菩薩所成妙行)

如土長苗。

 (菩薩圓此妙行。如土之長苗也。苗日增長。必致結實。妙行增進。必致成佛。故偈曰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也)

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圓覺疏曰。此云等至。蓋謂凡聖一等。至於勝定也。又名起幻銷塵觀)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

 (不取幻化及諸靜相者。謂不取三摩鉢提之幻觀。及不取奢摩他之靜觀也)

了知身心皆為罣礙。

 (既離幻靜二觀。了知幻身幻心在覺性中皆是罣礙)

無知覺明。

 (無知覺者。非頑然如木石也。但圓覺淨性。不起一切知覺心爾。明明不昧。如鏡之淨。故曰無知覺明)

不依諸礙。

 (不依者。無所染著。諸礙者。身心等幻)

永得超過礙無礙境。

 (既離諸礙。則有礙無礙之境。一時超過)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世界身心等相。雖在塵域。然覺性圓通。不為煩惱涅槃之所礙。譬如器之中空者。金鐵為實。聲達于外。不為器之所隔也。鍠字說文音皇)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

 (覺性圓通。一切無礙。則自心寂滅。無累無惱)

妙覺隨順寂滅境界。

 (妙覺之性。隨順本來寂滅境界。不起一切生滅念也)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自之身心。即我相也。他之身心。即人相也。蓋妙覺隨順寂滅境界。非我相人相所能至也)

眾生壽命皆為浮想。

 (我相人相。尚不能及佛境界。如眾生相壽命相。非虗浮妄想而何)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圓覺疏曰。此云靜慮。又名絕待靈心觀)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

(三法門者。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也。始依圓覺。而起觀行。終因觀行。以證圓覺。始終不離。故云親近隨順)

十方如來因此成佛。

 (因此者。因修此三法門也)

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

 (修習雖有異同。究竟不離三法)

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三法圓修。即證圓覺)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成就百千萬億小乘之果。不如暫修圓覺無礙法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  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  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槃

於是辨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世尊。此諸方便。

 (如是法門。及諸方便。皆謂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也)

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

 (修證圓覺觀門。共有幾種修習)

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圓覺空性。無一切相。故曰實相)

作是語。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辨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

 (諸佛本性。圓覺清淨實無可修之法。亦無能修之人)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

 (因未覺悟之故。以諸幻力。修習圓覺)

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二十五輪者。即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之三觀。或單修。或齊修。或先修。或中修。或後修或圓修。共有二十五種名也。曰清淨定輪者。蓋覺性無染。能轉萬法。及摧輾諸幻故也)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

 (唯取奢摩他至靜一法。永斷無明。終得成就)

不起于座。便入涅槃。

 (即就坐處。便證寂滅。言其不待別法修習也)

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此乃專修靜觀)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

 (觀一切法。皆如幻化。故變化作用。起三摩鉢提之妙行)

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在圓覺總持法中。不失禪那之寂念。不失奢摩他之靜慧也)

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鉢提。

 (此乃專修幻觀)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

 (唯欲滅除諸幻。不取三摩鉢提之作用。獨以禪那寂觀。斷諸無明。即證圓覺無相之相也)

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此乃專修寂觀)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先取奢摩他之至靜。故云先修。後起三摩鉢提之妙行。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先以奢摩他之靜慧取證。故云先修。後以禪那斷煩惱而出生死。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先有奢摩他之靜慧。故云先修。中現三摩鉢提之幻力。故云中修。後入禪那之寂滅。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先有奢摩他之靜力。故云先修。中以禪那斷盡煩惱。故云中修。後起三摩鉢提之妙行。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禪那。

 (先有奢摩他之靜力。故云先修。於禪那斷滅煩惱時。就起三摩鉢提之幻行。建立世界。故云齊修)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先以奢摩他之靜力。助發三摩鉢提之變化。故云齊修。後以禪那。斷除煩惱。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先以奢摩他之靜力。資助禪那之寂滅。故云齊修。後起三摩鉢提之作用。變化世界。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鉢提之幻力隨順。故云先修。後取奢摩他之至靜。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先有三摩鉢提之幻力。故云先修。後取禪那之寂滅。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先以三摩鉢提之幻力。而作佛事。故云先修。中則安住奢摩他之寂靜。故云中修。後以禪那寂滅之道。斷除煩惱。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鉢提之幻力。無礙作用。故云先修。中以禪那寂滅之道。斷除煩惱。故云中修。後則安住於奢摩他之至靜。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先以三摩鉢提之幻力。方便作用。故云先修。後則奢摩他之至靜。及禪那之寂滅。悉皆隨順修習。故云齊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先以三摩鉢提之幻力。種種起用。資於奢摩他之至靜。故云齊修。後以禪那寂滅之道。斷除煩惱。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鉢提之幻力。資於禪那之寂滅。故云齊修。後以奢摩他安住清淨不起靜念。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先有禪那寂滅之力。故云先修後起奢摩他之至靜。住於清淨。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先有禪那寂滅之力。故云先修。後起三摩鉢提之作用。隨順一切。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先有禪那寂滅之力。故云先修。中則種種自性安於奢摩他之靜慮。故云中修。後則起三摩鉢提之變化。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先有禪那寂滅之力。故云先修。中則不動自性。起三摩鉢提鉢作用。故云中修。後則清淨境界。歸於奢摩他之靜慮。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

 (先有禪那寂滅之力。故云先修。後則住於奢摩他之靜慮。而起三摩鉢提之變化。故云齊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先以禪那寂滅之力。資於奢摩他之至靜。故云齊修。後起三摩鉢提之變化。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先以禪那寂滅之力。資於三摩鉢提之變化。故云齊修。後起奢摩他之至靜。故云後修。清明境慧者。至靜之中。境智俱淨也)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

 (以圓覺性中之智慧。圓攝一切法也)

於諸性相。無離覺性。

 (既是圓合一切。則於種種性相。皆不離圓覺妙性)

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三觀齊修是為圓覺)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菩薩修行。不出此二十五輪。唐僧惟慤。以此二十五輪。為二十五觀。第一名澄渾息用觀二庖丁恣刃觀。三呈音出礙觀。四運舟兼濟觀。五湛海澄空觀。六首羅三目觀。七三點齊修觀。八品字單雙觀。九獨足雙頭觀。十果落華敷觀。十一先武後文觀。十二功成退職觀。十三幻師解術觀。十四神龍隱海觀。十五龍樹通真觀。十六商那示相觀。十七大通宴默觀。十八寶明空海觀。十九虗空妙用觀。二十舜若呈神觀。二十一飲光歸定觀。二十二多寶呈通觀。二十三下方騰化觀。二十四帝青含變觀。二十五如意圓修觀)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

 (持梵行者。持佛戒行也。寂靜者。自澄其心也。思惟者。審察邪正也)

求哀懺悔。經三七日。

 (恐為業力障蔽淨心。故求哀懺悔。以二十一日為期也)

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

 (如探籌然不可揀擇)

依結開示。便知頓漸。

 (結得前單修三輪及圓修一輪。即是頓門。結得餘二十一輪。即是漸門)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苟有疑悔之心。觀行終不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辨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  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并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

 (謂前所說二十五輪。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擬議之事)

一切如來因地行相。

 (二十五輪。即諸佛初地觀行之相)

令諸大眾得未曾有。

 (大眾聞所未聞。故云得未曾有)

覩見調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大眾自見曠劫修行功用如在一念間也)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

 (迷惑之時。總稱本性。開悟之後。方名法性)

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

 (現未眾生。聞佛開示。盡未來際。永無迷惑)

說是語。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

 (眾生從無始劫來。妄想執著。以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也)

認四顛倒為實我體。

 (妄認四相。為實我體。不知此四顛倒本來無有)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

 (由執四相為我體故。所以順我則愛。違我則憎)

於虗妄體重執虗妄。

 (四大幻體是虗妄。更執四相。妄上增妄也)

二妄相依。生妄業道。

 (二妄者。即四大并四相也。二者相因。作業受報。故曰生妄業道)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

 (既有妄業即受輪迴本無輪迴。故曰妄見)

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厭彼輪迴。欲證涅槃。本無涅槃。故云妄見)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

 (因彼妄見所障。不能悟入淨覺。非是淨覺障拒入者)

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眾生能悟入於覺爾。非覺來入眾生性中也。孔子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者。是也)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諸念動時。固不能覺縱使止念。亦無入處)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主宰。

 (動靜皆迷悶者。由無始劫來無明妄想為我之主故也)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

 (有生以來。不見自性。故曰生無慧目)

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既無慧目。則四大五蘊。一切幻性。皆是無明執著之心)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眾生妄執無明不肯除滅。譬如世人不肯自殺)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

 (彼有愛我者。我亦隨順彼境。而生愛心)

非隨順者。便生憎怨。

 (非隨順彼境。而生愛心。則徃往怒其違。起憎怨心)

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種種憎愛。增長我見。念念不斷。成道愈難)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眾生之心。無所取證。則不著我相。纔有所取證。即執此心。以為自。故曰我相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

 (此論眾生無所取證時不知有我相也)

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

 (此喻眾生纔有所取證方知有我相也)

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證是我證。取是我取。故證取時我體發現)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我心未斷雖能入佛涅槃。亦皆是我相爾)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

 (人相者。悟我是空。能不執著也。心悟證者。悟所證之我相為非故也)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雖我相為非不復執著我相。然所悟我既是非我。則其能悟者亦非我矣。非我之相。即人相也)

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使此悟心勝彼一切證我相者。亦皆是人相爾)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雖能圓悟自性涅槃備極一切取證之理。然尚有一毫悟心。亦是人相爾)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眾生別發一心。自謂前所證之我相。所悟之人相。未能及此。不知此心乃眾生相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

 (此假借人言。以諭為眾生相。則非我相。非人相也)

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曰非我者。蓋是眾生。則非是我也。曰非彼者蓋是眾生。則非是人也。非彼我者非彼人之我也)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

 (了知前所證者為我相前所悟者為人相也)

而我人相所不及者。

 (了知之所見勝彼我人二相)

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了心未忘。故名此相)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

 (覺所了者。覺前執眾生相時了心未泯也。此覺心綿綿相續。欲不斷滅。故曰壽命相)

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一切覺心。皆是清淨業智。然此智幽微不能自見。所以念念不斷。如命根之不可斷也)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

 (心光發明。見種種覺。在淨性中。悉為塵垢)

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照心覺心。皆是塵念故也)

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存我則如水之為冰。覺我則如湯之銷冰。冰湯雖異。同歸一水。別無能知冰銷者。所以存我覺我同歸一性。別無能知我覺者)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

 (不能了達我人眾生壽命之相。雖經累劫勤修。亦不能證無為聖果)

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圓覺疏曰。正法之時。修則皆證。末世之時人多取相。今既取相。雖是正法亦同末世也)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

 (何故名為正法末世。蓋由執著諸相為寂滅之道有所證悟及有成就之名故也)

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蓋諭取相修行終不成佛)

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

 (愛我即愛涅槃。究竟未離於愛。但能降伏我之愛心。使之不起爾。不起之相。似涅槃相。其實非真涅槃也)

有憎我者。亦憎生死。

 (既憎我相。必憎生死。憎心未忘。終不解脫)

不知愛者真生死故。

 (本愛涅槃。擬除生死。不知愛心真生死根本也)

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既起愛涅槃之心。為生死所縛別更起憎惡生死之念。是名真不解脫)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

 (此等憎愛心。在圓覺法中。非解脫之見故也)

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微證。為自清淨。由未能盡我相根本。

 (小有所證。便為自心清淨。蓋由未能忘我也)

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

 (聞毀譽而生瞋喜者蓋由堅執我相)

潛伏藏識。游戲諸根。曾不間斷。

 (執我之心。潛伏於藏識而游戲於六根。念念不斷故也。宗鏡曰。識即是心。不守自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識)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不能斷除我相。安能悟入淨覺)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

 (若知我體本空。則知彼之毀我者亦無立處)

有我說法。我未斷故。

 (纔作我見。演說諸法。皆是我相未斷滅故)

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我相未除。有此過患。若執人相眾生相壽命相。其患一同)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乃是四病。眾生愚癡。說此四病。以為正法。誠可愍也)

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執相修行。愈勤愈病。何由悟入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不能了達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雖以佛之見解及佛所行之道為自修行之法。終亦不能成佛)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未有所得自謂得。未有所證。自謂證。如此妄語之人。蓋由未斷我見)

見勝進者。心生嫉妬。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見勝而進道者。便生忌心。蓋由愛我之心念念不斷故也。如此之人。安能悟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惟益多聞。增長我見。

 (望成佛果者。不使求悟自性。唯令廣學多聞。則彼之我見轉加增長矣)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

 (望成佛果者。不必廣學多聞。但須精勤禁制妄念)

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

 (當發廣大勇決之心。佛果未得。當令必得。妄念未斷。當令必斷)

貪瞋愛慢。諂曲嫉妬。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佛。

 (若無此等妄心。必可漸成佛果)

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更須親近善人。方得絕諸邪見)

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若於所求善知識處。不能信受其法。別生憎愛。則不能成就圓覺廣大之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於心  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剎  先去貪瞋癡
 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說禪病。

 (贊佛於前章善說四相也)

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使諸法眾。聞所未聞。心意豁然獲大利益)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羣盲不墮邪見。

 (菩薩起此五問。請佛開示羣迷)

作是語。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

 (能使眾生道眼清淨。不畏魔惱)

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

 (發無量廣大之心。親近大善知識。欲修圓覺者。當擇正知正見之人。一切正知見者。種種知見。悉無染著。者是也)

心不住相。

 (正知見人。心不著相)

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正知見人。心不執著二乘境界。傳心法要曰。因聲教而悟者名聲聞。觀因緣而悟者名緣覺)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

 (正知見人。雖化身於塵勞之中。其心未甞有所染著)

示有諸過。

 (正知見人。示諸過患者。欲與眾生同事而攝化之也。維摩詰經曰。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諸煩惱。心常清淨者。是也)

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

 (雖示現種種過患。亦常讚歎真實梵行。不使眾生入於不依戒律之儀式中也)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發心修行者。求此正知正見之人。以為師友。方得成就無上正等覺也。藏經曰。阿者無也。耨多羅者上也。三藐者正也。三者等也菩提者覺也)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見此正知正見之人。須當供養參問其法。不可顧惜身命也。古人立雪齊腰斷臂求法者。正是此意)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

 (善知識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之行。忽然現出一切過患。則學者之心。不可便生憍慢)

況復摶財妻子眷屬。

 (求法之人。尚不可順惜身命。況摶聚財寶妻子眷屬身外之物耶)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

 (一切疑心。皆名惡念。學者於善知識。不起此等惡念。方能成就佛果)

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心光發現。照諸剎土)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

 (修證圓覺不可起作止任滅之心。有此四心。即為四病)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作種種行者。修一切有為之行也。圓覺妙性。非因有為而得悟。故曰非作得故。圓覺疏亦曰。既是造作生情。豈合無為寂照)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謂如不斷輪迴。不求寂滅。不起諸念。亦不滅念隨緣任性。欲證圓覺。不知圓覺妙性非因此任心而能悟。故曰非任有故。圓覺疏亦曰。設令善惡不拘。即名無記之性)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謂如永止諸念得種種性。寂然不動。平等無二。求證圓覺。不知圓覺妙性非止心之所能合。圓覺疏亦曰。性本無止。止亦違性)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虗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謂如永斷諸幻身心本空。六根六塵等悉皆寂滅。求證圓覺。不知圓覺妙性非滅相之所能證。圓覺疏亦曰。住寂之心。何能契合)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

 (無作止任滅之心。方知本性清淨)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清淨無染。即名正見。別生見解。即墮於邪)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

 (欲修圓覺者。若遇真善。友真善知識當須不惜身命承事供養)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

 (見善知識。有相親之意。不得生憍傲慢易之心)

若復遠離。應斷瞋恨。

 (見善知識。有遠我之意。不得生瞋怒怨恨之心)

現逆順境。猶如虗空。

 (凡善知識。現違我順我之境。而我視之。猶如虗空。了無憎愛)

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了知自身心。與彼虗空平等無二。與諸眾生同一真體。方能悟入圓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

 (無始劫來。於自則愛。於他則憎。此一等心。能發生一切憎愛。故名曰種子。既有此等種子。安得解脫)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視冤如親。愛無一切憎即)

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心既平等。則一切法中。種種愛憎他之心。亦復無有)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虗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初修行時。即當發此廣大誓願)

於圓覺中無取覺者。

 (圓覺光中。明明不昧未甞起心取證圓覺)

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一無自他憎愛。二願眾生成佛。三不取證圓覺。四不執著諸相。發此四心。方為正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  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  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
 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  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  戒根永清淨  度一切眾生
 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  常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槃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得開悟。

 (此贊佛善說修證圓覺之法令彼開悟也)

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

 (請說將來眾生如何安住修證此法)

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

 (請說初修奢摩他之靜觀三摩鉢提之幻觀禪那之寂觀云何起行)

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

 (具大乘性者。具足佛之根性也。伽藍者藏經曰。此云眾園。蓋今之僧舍也)

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說。

 (既為緣事所拘。當隨分量修習可也)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

 (佛謂日久則凡心易厭。日促則妙行未圓。故立三期。以為中制)

安置淨居。

 (安置道場。當於清淨之地)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

 (若佛住世之時。當正心思惟。絕諸妄想可也。般若經中。亦謂斷除妄想為正思惟)

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

 (生正憶念者。無念之謂也。蓋謂雖對佛像。亦當如佛現在。不可起妄念也)

懸諸幡華。經三七日。

 (幡華供養。經二十一日也)

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

 (至心稽首。稱揚佛號。求佛哀憫。懺悔三業)

遇善境界。得心輕安。

 (念佛懺悔之後。或見佛像。或見光明。及一切善境。即得自心輕安暢適)

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越二十一日之後。更不念佛懺悔。一向收攝正念不令放逸也)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

 (若遇夏初。即當結夏。安居觀室。三月不出。是名清淨菩薩止住之觀)

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傳心法要曰。因聲教而悟者名聲聞。今既安居淨觀。何待聲教也。故曰心離聲聞既是心離聲聞。何假徒眾之助)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安居淨觀之日。即對佛作此誓也。比丘者。圓覺疏曰。一名怖魔二名乞士。三名淨戒。比丘尼者。女比丘也。優婆塞者。行者也。優婆夷者。尼童也)

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

 (自謂按菩薩大乘之法修習妙行也)

同入清淨實相住持。

 (悉皆悟入無相之相。住持無失)

以大圓覺為我伽藍。

 (伽藍者。眾圓也。今曰以圓覺為伽藍者。蓋明我眾不依倚別法也)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身心安居於大圓覺中。性與智慧。泯於一等)

涅槃自性無繫屬故。

 (寂滅本性廓然自在。無所繫縛。亦無所統屬故也)

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不依倚聲聞小乘之法。至心敬請諸佛菩薩。三月安居。修此廣大圓覺法門。又豈在乎徒眾也)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

 (前說三月安居者。乃菩薩示現安居之相)

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居修行者。過此三期日數。微往他所。亦無妨礙)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正在禪定中。忽然別有他念起時。當以智慧觀察。非上所聞三期正行之外。若善若惡一切境界。皆名邪見。並不可取著。後皆倣此)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

 (修奢摩他之靜觀。則先斷思念。靜力既極自然開悟)

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

 (初習靜觀。始則一身內外了無動念。漸覺靜性徧滿於一世界中矣)

覺亦如是。

 (靜極而覺。則亦先悟身相本空。漸覺法身徧滿於一世界中矣)

善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

 (我覺性與虗空同體。而眾生者皆在我覺性中。故所起念。無不知者)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解在前)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

 (修三摩鉢提之幻觀。則先須思想諸佛菩薩。使心不亂。然後依諸法門。漸修正定)

廣發大願。自熏成種。

 (廣發至大之願。以自熏習成佛之種性也)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解在前)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

 (修禪那之寂觀。先須自知種種妄念之分劑頭數。故曰數門。圓覺疏亦曰所知生滅心念便是數門)

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

 (妙明心中。了然自知生住異滅四種念頭也。生者初起之念。住者現在之念。異者差別之念。滅者寂滅之念。經中無異字者。取其成句故略之爾。圓覺疏中。亦如是說)

如是周徧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

 (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種種念數無不了知也)

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覩所受用物。

 (行住坐臥念念是覺。則覺力漸進體無不周。故諸世界中。有一滿雨。亦如親見也)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解在前)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奢摩他之取靜。三摩鉢提之憶念。禪那之數門。乃三觀最初起首之法)

若諸眾生徧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圓修三觀。精進無怠。如此眾生無異出世之佛)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

 (根性頑鈍學道不成者皆由宿業所障故也)

當勤懺悔常起希望。

 (勤懺往之業。常起成佛之心)

先斷憎愛嫉妬諂曲。求勝上心。

 (斷諸惡念。發無上心)

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三種淨觀者。即奢摩他之靜觀。三摩鉢提之幻觀。禪那之寂觀也。隨學者心。精習一觀不可兼學他觀也。此精習心。若不放逸。漸漸增進。可證。圓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  佛境便現前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贊佛於前十一章演說圓覺妙義開悟眾生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擬議之事)

世尊。此大乘教。

 (謂此圓覺大乘經教)

名字何等。

 (請問此等教法是何名字)

云何奉持。

 (請問此等教法如何受持)

眾生修習得何功德。

 (請問眾生修此教法獲何利益)

云何使我護持經人。

 (請問如何使我衛護受持此經之人)

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請問此圓覺經教流傳分布至於何處)

作是語。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

 (佛謂此圓覺經教。無數諸佛。悉皆如是宣說)

三世如來之所守護。

 (佛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悉皆守護此經)

十方菩薩之所歸依。

 (佛謂法界諸菩薩等。無不敬信此經)

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佛謂此經清淨明了。為十二部經之眼目也。十二部經者。一名修多羅。二名祗夜。三名授記。四名伽陀。五名優陀那。六名尼陀那。七名阿波陀那。八名伊帝目多伽。九名闍陀伽。十名毗佛略。十一名阿浮陀達磨。十二名優波提舍)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佛謂此經有此五名。汝等菩薩。應當受持)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此經獨能顯示佛境。唯佛宣說。曲盡其妙)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若依此經修行。漸漸增進。必至佛之地位)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

 (此經名為頓悟之教大乘之法)

頓機眾生從此開悟。

 (利根眾生。有圓頓之機者。皆因此經。而得開悟)

亦攝漸修一切羣品。

 (鈍根眾生。須假漸修。而此經教。無不圓攝)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

 (大海者。喻頓教大乘。不讓小流者。喻能攝一切漸修之法)

乃至蚊蝱。

 (此喻漸修眾生)

及阿修羅。

 (此喻頓機眾生)

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喻頓漸之徒。修此經教。悉得圓滿)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以至多之寶布施者。其福報有盡。聞此經義而修證者。其智慧無窮)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阿羅漢果。蓋是小乘之法。此經與偈乃是大乘之教)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聞此經名。深信不疑者。蓋曾於無數佛處。種諸福慧及諸善根方得聞爾)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

 (佛令菩薩衛護將來如是信心修行之人)

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障礙覺性之事。皆為惡魔。非其同志之人。皆為外道。今菩薩護持此修行者。不可令此二害惱彼身心使之退轉)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

 (此諸金剛欲守護受持此經之人也。決定大乘者。謂此大乘經教。乃決定成佛之義)

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

 (金剛又欲守護道場內修行此等大乘法處。令修行者無退轉心)

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

 (金剛又欲守護其家。令無災害)

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辦道資粮。常令不闕)

爾時大梵王。

 (圓覺疏曰。即初禪天王也)

二十八天王。

 (欲界色界無色界。共有二十八天。每天各有一王。其號曰四王天王。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梵眾天王。梵輔天王大梵天王少光天王。無量光天王。光音天王。少淨天王。無量淨天王徧淨天王。福生天王。福愛天王廣果天王。無想天王。無煩天王。無熱天王。善見天王。善現天王。色究竟天王。無邊空處天王。無邊識處天王。無所有處天王。非非想處天王)

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大梵王等。皆欲守護受持此經之人)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

 (圓覺疏曰。吉槃茶者。亦云鳩槃茶。食人精血其疾如風。變化稍多。住於林野)

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

 (諸鬼王等亦欲守護受持此經之人)

其人所居一由旬內。

 (藏經曰。一由旬者。四十里也)

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為護法故盡其威力)

佛說此經。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

 (八部者。一天神。二龍神。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

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御註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下(終)

 

今上皇帝御注圓覺經。賜臨安府徑山。被旨流通。

而福州雙栢庵白蓮社諸比丘等。得所拓本。

恭覩聖製。各深慶幸。謹命工鋟板。仰祝
聖壽無疆。 國泰民安。 風調雨順。

佛日增輝。  法輪常轉。一切有情同證圓覺。

淳熙戊申季夏初吉恭題

 

 

按下列網址,閲覽 CBETA電子佛典:

http://tripitaka.cbeta.org/X10n0251_001 (經上)

http://tripitaka.cbeta.org/X10n0251_002 (經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id 的頭像
    David

    離苦得樂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