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舟三昧經簡介              (節錄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般舟三昧經》,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漢譯,是最早譯至中國的淨土經典。

簡介

龍樹在《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中曾經引用許多此經的內容,說明它極早就出現在印度,是很早期的大乘佛教經典。

此經介紹了經由經行與憶念他方佛的方法,在禪定中,可以親見十方佛,得到他方佛的教導。並以阿彌陀佛為十方佛的代表,通過憶念阿彌陀佛,可以見到無量佛。

此經另一個特色,是與般若學結合,在修行到親見十方佛之後,反觀自性,了解到諸佛都是心中的幻象,就可因此證悟空性。

思想及影響

在《般舟三昧經》出現之前,佛教禪定修行以禪坐為主。《般舟三昧經》是首部提出以經行立姿為修行方法的經典。

同時,《般舟三昧經》也是首部提出以憶念諸佛作為修行法門的經典,開後世淨土經典之先。

《般舟三昧經》也是第一部將念佛觀與般若中觀結合的經典。

因此,《般舟三昧經》在早期大乘佛教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據《佛說法滅盡經》所述,佛法要滅亡時,《首楞嚴經》、《般舟三昧經》會首先消失,之後十二部經緊接著也會滅掉,全部不現,沙門的袈裟忽然間就變成了俗家樣式。

般舟三昧行法

《般舟三昧經》介紹了從觀想念佛或持名念佛上升到實相念佛的一種特別的修習方式——般舟三昧,又譯為「佛立三昧」。它把大乘般若思想和禪觀之術結合在一起。其修法以七日或九日為一期,日夜經行,不可坐臥,專念諸佛,能於空中感十方諸佛,特別是無量壽佛在三昧中立於眼前。當修行者到達此一境界時,經由觀察自心作用,了解諸佛現前皆是自心作用幻化,實則本性空寂,就能進入般若智慧的空性見之中。

這種法門和後世流行的持名念佛有所不同。重在「洗心」、「御心」。修行者要領悟到其念佛的行為和所見的佛,歸根到底都是自心在作用,因而本性上是畢竟空的——般若的玄旨也體現在這「一切本無」的體驗中。東晉慧遠法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介紹這種修行法門的人。

在慧遠法師之後,般舟行法在中國繼續流傳。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中,列有一種來自《般舟三昧經》的「常行三昧」修法,要求以九十日為一期。

在淨土宗興起後,「般舟三昧」,便常被理解為「九十天中不眠常行」的唸佛之行。除飯食和大小便外,無間斷經行,不坐、不臥、不休息,專致於口念、心憶阿彌陀佛;唐代道綽法師也修習七天七夜專念阿彌陀佛的「般舟三昧」;善導著有《般舟贊》一卷傳世。自宋朝以降直到近現代,歷朝歷代都有修習它的人,其中以宋、清兩朝最盛。但是總體來說,從事這種方法修行的人數仍然是不多的。

按下列網址,閲覽全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8%AC%E8%88%9F%E4%B8%89%E6%98%A7%E7%BB%8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