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大正藏第17冊) (卷第三十六六十三)    大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V1.30)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六

觀天品之十五(夜摩天之初)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精進不壞。觀察三十三天已上。復有何天。在彼三十三天上住。光明勝妙。力命自在。勝彼三十三天果報。彼見聞知。於彼三十三天已上。復有一切法勝之堂。法果報勝。光明勝妙。名夜摩天。因三種戒故。得生彼夜摩天中。三者所謂不殺不盜不邪行等。善修不缺。不孔不穿。堅固不犯。一切聖人所愛讚戒。報常清涼。次第乃至得到涅槃。猶如善親。生死海中。能渡如橋。若有上彼持戒橋者。是則能渡生死大海。到於彼岸。彼修行者。復諦思惟。見彼比丘觀七種戒。果報業法。有下中上。如前所說。正觀察已。又復觀察彼夜摩天須彌山上夜摩天處。以何為處。有何光明。高幾許住。如是觀察。彼見聞知。如不殺生。及不偷盜不邪行等樂修多作。自能持戒。教他持戒。自他利益。如是眾生。得生彼天。

彼夜摩天可高幾許。彼見聞知。高六十八百千由旬。彼夜摩天。須彌樓上。兩倍高遠。

彼夜摩天。凡有幾地。舉高幾許。何物為地。彼見聞知。彼一切地。有三十二高五千由旬。彼夜摩天。住於虛空。如虛空中所有雲聚。為風所持。如此地根。下有水持。水為風持。名閻婆風。持夜摩天。如持雲聚。何等名為三十二地。一名勢力。二名乘處遊行。三名雲處遊行。四名積負。五名心相。六名山樹具足。七名廣博行。八名成就。九名勝光明圍。十名正行。十一名常樂。十二名增長法。十三名一向樂。十四名樂行。十五名種種雜。十六名心莊嚴。十七名風吹。十八名崇高。十九名沫旋行。二十名百光明岸。二十一名山聚行。二十二名月鏡。二十三名憶念量。二十四名遮尸迦。二十五名解脫禪。二十六名慢上慢。二十七名下入。二十八名階行。二十九名自身鏡。三十名慢身光明。三十一名上行。三十二名林光明。此等是彼夜摩天地。夜摩天王。名牟修樓陀。如彼三十三天之主。帝釋大王。名憍尸迦。如是彼處夜摩天王。名牟修樓陀。夜摩天王。隨順法行。於帝釋王法神通樂。其量多少。千倍為勝。牟修樓陀天王之身。五由旬量。光明勝妙。帝釋王身。一居賒量。夜摩天王牟修樓陀。身量如是夜摩天王牟修樓陀。一身分力。彼帝釋王百千和合。所不能及。彼業因果。亦復如是。如是比丘。既觀察已。而說偈言。

 如負少物者  度水則不沒  少惡業之人  上昇不下沈

 如鳥翅堅牢  行空無障礙  持戒堅固者  則生於天中

彼比丘。如是觀察彼夜摩天樂果業因。彼夜摩天。有四大山。彼一切山。高萬由旬。何等名為四大山耶。一名清淨。二名無垢。三名大清淨。四名內像。是等名為四大山也。復有其餘種種異山。有無量種。有無量色。無量形相。無量功德。如是具有多千異山。多饒天花。具足莊嚴。夜摩天中。如是莊嚴。三十二地。有種種山。種種莊嚴。饒種種河。蓮花水池。百千園林。周匝圍遶。一種形相。香色味具。諸樹蓮花。有種種味。如彼帝釋。三十三天。所有山河。蓮花水池。諸園林等勝妙之事人中所有。山河樹林。蓮花水池。所不能及。彼夜摩天。勝妙之事。三十三天。所不能及。亦復如是。何以故。因果多故。彼有無量善業福德百種功德業因緣果。善業所化。不可具說。以何因緣。不可得說。種種業力。動轉多故。如是業果。一切眾生。所不能說。一切善業。得天化生。夜摩天中。如是種種不可具說。彼天果報。千分之中。此可說一。何以故。若持戒者。必定得果。今此實說。若持戒人。聞已心進。若修智人。十倍力進。以何因緣。知彼持戒。如是差別。持戒之人。生彼天中。修智之人。則得涅槃。如是智戒功德已說。若彼已知如是戒果。如是智果。生如是心。持戒尚爾。何況修智。我如是得彼人聞已。勤行精進。如是而說。有中業果。

復以因緣異說有法。彼天如是久住天中。受第一樂。無所妨礙。後時猶退。不得自在。況人中欲。多有諸過。少樂少味。動轉不住。常不安隱。能為破壞。與無量罰。恐怖賊等。

彼如是等因緣說天。我復更有餘異因緣而說。彼天。外道之人。有如是念。一切皆是摩醯首羅之所造作。非業所得。更無人知。遮彼外道。故說業果。實有業果。實有因生。非是異作。非無因有。一切因果。相似得果。因果相似。非從異因而得異果。非善業因生於地獄。非不善業因緣生天。然彼如是因果因緣。修施戒智。必定業故。得生天中。如是說天苦樂二種。不可具說。天中之樂。彼業一分不可譬喻。此說少分。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次復觀察。夜摩天地。彼見聞知。彼夜摩天。有地分處。名為勢力。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若人持戒。微塵等惡。見則生畏。其心正直。不諂不誑。不惱他人。正見不邪。不癡心念。觀此世間。一切無常苦無我等。念佛法僧。不殺不盜。如前所說。又不邪行。心離不樂不行不作。乃至飛鳥鴿等行欲。亦不觀看。乃至欲睡。心亦不念。若人如是。亦教他人。彼人為他說業果言。汝勿如是。汝若作者。必入地獄。彼人如是真見業果。如是不犯他妻婦等。於業生怖。彼人善業。生彼地處。百千天女之所圍遶。纔生於彼。彼諸天女。即於生時。歌天音聲。彼天忽聞。如從睡覺。彼樂音聲。始初出時。如是化生。於樂音聲。如是得念。彼歌音聲。備有八分。功德具足。一者語。二者稱。三者甜。四者善合。五者相應。六者善深。七者一切愛樂。八者百萬由旬聲不妨礙。法句相應。清淨不濁。如是八分功德具足勝妙音聲覺善業人。

彼於自身出妙光明。廣五由旬。青黃赤白。如天上虹。即彼天子初生之時。有光明旋。猶如日月暈輪端嚴。彼既起已。百千天女。相隨圍遶。故有第一歡喜之心。天子天女。共相隨從。如是往入。名光明林。

又於彼處夜摩天中。有花不蔫。彼花名為眼甘露花。香不壞花。善色香花。聞花名已。心則受樂。彼花則有如此勢力。何處何處說彼花名。彼處彼處虛空之中。出彼香花名月勝花。常轉行花。若天念時。彼天樹花出聲而生。隨天行轉。隨彼天子所念何處。於彼處行。如是天子。在彼樹上。行於虛空。在其花中。隨所念處。如是而行。猶如第二三十三天在堂上行。如是彼處。夜摩天子。在於花中如是而行。光明赫焰。而常下觀一切諸處。於一瞬頃。一切遍見而不疲惓。

彼處復有名樂愛樹。彼樹可愛。於彼樹內何處可愛。入其內已。受天快樂。園林蓮花池水之中。有名隨順一切念樹。樹之勢力。若彼天子憶念之時。彼夜摩天。一切地中一切勝物皆在其地。彼樹力故。樹中受樂。八分樂音。不可稱計。彼中有樹。名香漂樹。彼有勢力。如彼天子憶念之香。如是樹中香為之出。彼復有樹。名花香樹。在彼樹內。如在房中戲樂無異。有好園林。蓮花池水。彼夜摩天在中受樂。彼夜摩天在彼樹中。青黃赤紫。妙色光明。備有種種香色具足。彼天若入。有一切種妙色皆生。彼天之身。亦如是色。彼身衣色。一切盡滅。唯樹色現。

又復有樹。名虛空行。於眼瞬頃。行虛空中百千由旬。隨念而去。彼樹光明。如日不異。然彼天子。乘彼無量種種妙樹。在空而行。百千天女。圍遶相隨。鬘香塗身。彼天子身。有勝光明。彼天子前。有諸天女。種種妙衣莊嚴其身。喜笑歌舞。彼歌音聲。周匝遍滿無量由旬。彼天女中。天子端正。且說少分。善業所得。如星中月。天子端正。亦復如是。然彼天子。千功德勝。種種樂聲。歌舞嬉戲。入香林中。百千種鳥。普遍彼林。無量河池。勝妙蓮花。以為莊嚴甚可愛樂。勝於百千日之光明。且以現事少分譬喻。猶如人中可愛園林。流水河池。蓮花莊嚴。於彼四天大王天處。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四天大王天處。復於三十三天之處。園林可愛。十六分中。亦不及一。如是三十三天之處。園林可愛。於夜摩天園林可愛。十六分中亦不及一。如是次第善業勝故。以有上上勝善業故。園林可愛。設使一切眾生之中。善智慧人一心專意。更無異作。方便善巧。相應辯才。而亦不能說其一分。何以故。以非一切人境界故。彼處如是非一切人心之境界。設使第二三十三天。共帝釋王於百千歲。亦不能說彼夜摩天一地之中受樂之事。何以故。以非境界。三十三天不曾見故。不曾聞故。故不能說。於彼善業。且說一分。不可具足。一切盡說。此之善業。一切和集。決定受樂。不可思議。受樂之事。可愛之樂。唯說一分譬如一切善巧畫師。若其弟子。於壁等處。或畫為月。或畫為日。然彼畫師。而終不能畫作光明。及其威德。不能令行。不能令照。不能令涼。不能令炙。唯可能畫輪形而已。說夜摩天。亦復如是。唯說樂受。不能說其受樂可愛。不可得其勢力之實。若彼光明。若彼園林。若彼勝德。若歌若樂。若彼端正。若境界樂。若光明輪。若近天女。種種受樂。唯可髣髴說其少分比類而已。

又彼天子。於彼天中戲樂之處。無量欲樂種種具足。無量濟口。園林莊嚴。如是地分。既觀察已。五欲境界。功德牽心。境界力動令心不住。分別染轉。愛河所漂。普眼所見。皆悉可愛。然彼天子。如是見已。次復往向名無量欲具足林中。流水河池。多有種種蓮花莊嚴。無量百千眾鳥音聲。到彼林已。於彼林中。本未曾見。種種具足。共諸天女。既到彼已。於彼蓮花河池之中。有真珠沙饒金銀鳥。其翅皆作青寶珠色。在彼河岸。種種妙樹。莊嚴河岸。天子在中遊戲受樂。

天子如是既受樂已。次復往向名寶岸林。多有天眾天女圍遶。見彼勝林。殊妙七寶光明地分。隨於何處寶山之峯。流水河池。蓮花可愛。百千萬峯。莊嚴山谷。彼地分分妙寶莊嚴。善業力故。令彼天子。見諸天女。而共嬉戲。遊行受樂。以善業故。彼善根因。相似得果。有無量種。如是無量種種受樂。然彼天子。五欲功德。受勝樂已。次復往向。名釋迦說地處之中。彼處種種受天樂已。復為所愛境界牽心。分別勢力之所迷意。於彼所見境界不住。彼心獼猴。食天樂果。為果所醉。見諸天女生愛樂故。常行不住。何風所吹。令其常轉。在彼夜摩天眾之中。根不知足境界之樂。有無量種。極甚可愛。終不為他之所侵奪。他則無分。亦不為他之所能毀。

又復普生妙寶蓮花。如是如是。種種嬉戲。如是如是種種憶念。彼彼如是寶蓮花中。是善業得。若彼天主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思念。我當在彼蓮花中坐。共諸天眾乘空而行。即生心時。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共諸天眾。於虛空中飛行而去。一切天眾如是飛行。身不微動。時一切天坐蓮花中。在於虛空。五樂音聲。歌舞喜笑。如是遊行。受天之樂。五欲功德。彼天如是坐蓮花中。行受天樂。如日欲出。初沒之時。於人世間虛空端嚴一切皆赤。彼天蓮花。光明端嚴。亦復如是。

彼一切天。極受快樂。受快樂已。次復往向名拘鞞羅眾林之中。名滑高山。向彼頂上。為受樂故。若彼天眾。到山頂已。彼有無量七寶莊嚴流水河池。所有光明。勝百千日。多有端正天子天女。無量七寶光明。如日諸樹。莊嚴彼天。既到滑高山已。於彼勝山。嬉戲受樂。迭共遊行。

下彼蓮花。次復更上。名白峯山。為戲樂故。然後方及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向天眾所。共諸天女相隨圍遶。彼諸天眾。見已奉迎。心生歡喜。歌舞遊戲。相與往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自業得果。以彼善業。有下中上。天樂亦爾有下中上。勝色亦爾有下中上。食亦如是有下中上。樂亦如是有下中上。如是乃至一切極劣。下夜摩天所受之樂。十六分中。帝釋天王所受之樂。不及其一。彼帝釋王所受之樂。尚不可說。況作三倍功德之業。百業行樂。而當可說。彼天如是。唯多善業。如是善業。持戒之人。心常歡喜。有無量種。如是此說。夜摩天中。受大快樂悕望有故。

又復如是牟修樓陀夜摩天王。種種百千。分別憶念。無量種種功德成就。不可譬喻。受諸快樂。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滑高山上。彼蓮花中。勝妙七寶。受快樂已。復見蓮花。如是思念。我當入彼大蓮花內。既入彼已。一切天眾。共受快樂。即於念時。彼蓮花臺。增長寬大。以善業故。多有如是大蓮花臺。皆入其中。彼花臺內。多有孔穴。彼孔穴中。出大光明。彼蓮花內。復有異天。昔未曾見。光明出過。普百由旬。其光備有無量種色。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及諸天眾。見光明已。生希有心。是何光明。於此蓮花臺中而出。

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告天眾言。汝見如是勢力光明。如是出不。天眾答言。唯然已見。如是光明。甚為希有。爾時如是夜摩天主又復告言。一切天眾。今皆共我。從蓮花門。入蓮花臺。入已觀察。爾時如是一切天眾。一心白言。我等皆如夜摩天王意所希樂。我等意願。亦復如是。我亦欲入大蓮花中。并諸天女。相與共入。

爾時天主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并諸天眾。諸天女眾。皆共入彼蓮花臺中。皆悉欲見希有之事。爾時相與欲從孔入。則有光明。如日光照。火洋金聚。更生日光。照諸天身。遍滿虛空。彼大蓮花臺中光明。如是照耀。天皆見故。一切攝眼。不耐光明。時既入彼大蓮花中。生歡喜心。生希有心。何因故有如是光明。不可稱說。而我昔來未曾覩見。爾時天主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在天眾前天眾在後。相隨而入。夜摩天王。心亦歡喜。而共入已。見有無量百千寶珠百千光明。照耀顯赫。多有無量遊戲之處。園林莊嚴。無量百千宮殿莊嚴。光明遍滿。有無量樹。百千莊嚴。復有無量七寶諸樹園林莊嚴。有無量色。異異形相。種種眾鳥。多有無量遊戲妙山。莊嚴可愛。無量蓮花。池水莊嚴。無量百千妙堂莊嚴。無量百千流水河池澗谷莊嚴。如說一切色量形相七寶莊嚴。牟修樓陀夜摩天王。猶尚不見。何況餘天。彼處如是蓮花臺中。河流清水。彼河兩岸。皆是玻瓈。或有金岸。或有銀岸。或有寶岸。或有青色寶珠為岸。或有赤色蓮花寶岸。或有種種間錯寶岸。復有勝妙蓮花池水。有種種寶蓮花莊嚴。或有一色蓮花莊嚴。有種種色妙葉莊嚴。所謂青黃赤白等色蓮花莊嚴。彼若青葉。彼葉名為。青色寶葉。若黃色者則名為金。若白色者。則名為銀。若赤色者。則名赤寶。如是無量種種蓮花。在於如是大蓮花中。如是如是。彼天迭共心生歡喜。見彼蓮花。無量百千種種諸蜂。滿中莊嚴。

諸天見已。復向異處。極大可愛園林之中遊戲之處。彼處多有種種樂音。既聞樂音。意甚愛樂。生歡喜心。天眾天女。彼此更互歡喜心往。生希有心入彼園林。多有種種眾鳥音聲。七寶莊嚴。其地柔軟下足則容。舉足還起。一切普生歡喜之心。處處遍看。轉勝轉勝。彼天之心。迭相愛樂。遊戲受樂。彼天久時。迭相愛樂。如是遊戲。受快樂已。復向異處。次第受樂。彼處名行種種寶地。既往彼處。音聲娛樂。種種音聲。歡喜受樂。六欲境界。心愛樂見。多受欲樂。而行放逸。嬉戲遊行。於彼地處。見異功德。青黃赤白無量諸種。皆悉可愛。

彼天如是。於彼地處。次第復向。名嬉戲山。受境界樂。猶未厭足。彼嬉戲山。七寶莊嚴。多有無量。種種諸鳥。種種妙色。種種形相。無量百千諸樹莊嚴。流水河池。蓮花莊嚴。園林戲處。山谷嶮岸。峻極之處。鹿眾莊嚴。天眾在彼嬉戲山中。五欲功德。而受快樂。迭相愛念。彼天之身。種種光明而為莊嚴。多有無量種種莊嚴勝妙天女。共相娛樂。

彼處如是。復於久時受大快樂。未知厭足。次復往向作行重樓。復有行堂。向彼戲樂。未知厭足。五功德樂亦未厭足。無量分別。無量種欲。復更增長。大增長愛。復受無量種種快樂。彼諸天眾。諸天女眾。彼此迭共歡喜受樂。如是復共夜摩天王牟修樓陀歡喜受樂。彼蓮花中。光明照曜。過百千日所有光明。勝而不熱。各於其根。迭相愛樂。五根受樂。第一端正。見者甚樂。聖所愛戒。善淨勝果。有無量種無量分別。無量境界。受諸快樂。迭共一心。彼此更互心不相妨。共相敬重。迭清淨心。彼蓮花中。久時受樂。如是之時。於境界中未知厭足。隨所憶念。從彼蓮花臺門出去。如是入故。還如是出。欲出之時。彼滑高山。其中有鳥。名諦見鳥。鳥見彼天欲出去故。即為彼天。而說偈曰。

 此天身色空  年少亦復然  樂念念向盡  愚癡故不覺

 如此天一切  無量妙善相  時輪所劈割  令身分散壞

 如彼天身命  無量百種相  以其業盡故  死王之所殺

 此天受樂久  恒常心放逸  自羂之所繫  將欲壞其樂

 樂及安力命  能令愛別離  死王力甚大  在近臨欲至

 若多放逸者  天羂臨欲到  必來奪樂命  速疾壞令盡

 此久時破壞  常放逸行天  著勝樂未覺  為樂之所誑

 此天失光明  諸根心劣減  墮於閻羅處  彼時則知果

 此身念念變  樂念念無常  猶故染心天  無眼故不見

 從愛至勝愛  恒常受行樂  若死王來至  不能到樂處

 不知生死老  心見不生怖  彼後欲死時  於自業生悔

 境界不厭足  諸根亦如是  若為智燈照  則除著樂闇

 常習近境界  思念無量種  如火為風吹  熾然而增長

 欲樂甚大力  常增欲火焰  智者諦思量  故能調境界

 若常迷亂心  恒樂於境界  皆是癡力故  如是受戲樂

 癡故樂近之  境界火增長  如薪與火合  為風之所吹

 屬欲未厭足  常為欲所使  此天退天墮  天欲所誑故

 前身受樂時  彼身集功德  念念命不住  彼壞何處去

 如彼人身壞  天命爾不疑  雖久會當死  天身必破壞

 此天境界樂  常著心不離  必當退此處  而不覺知苦

 如此天所受  五欲功德樂  不及別天苦  十六分之一

 如魚在水中  未曾有渴苦  於愛知足者  亦未曾有欲

 若人不觀心  常愛行欲樂  長夜久時睡  苦惱不曾滅

 癡故樂受樂  不覺知苦惱  後得衰惱時  乃知得何果

 欲初似賢善  而實甚為惡  此為地獄使  專行不饒益

 盲者信此欲  智眼者則離  猶嶮岸相似  如是墮地獄

 謹慎第一友  常能作利益  放逸第一怨  故應近善友

 欲遍一切身  如第一嚴毒  惡道第一導  所謂放逸是

 若行於放逸  復染著境界  彼以愚癡心  常受諸苦惱

 若不知是苦  不知觀察者  彼則與羊等  愛樂天亦爾

 飲食樂欲樂  羊亦有此樂  若天亦如是  與羊則不異

 以心力勝故  業亦如是勝  離業功德已  勝則不可得

 天不畏而戲  是故住死中  死時既到已  方知其果惡

 乃至未死來  意常不錯亂  黠慧意樂法  皆隨順法行

 一切命皆失  一切樂皆盡  一切愛別離  汝死時欲至

 死為第一惡  到曠野大道  更無如法歸  故應隨順法

 有異法名死  所謂放逸心  放逸前破壞  然後為死殺

 由法得命樂  故說法第一  法為不放逸  天道之導師

 益不益不異  縛脫亦如是  放逸不放逸  功德過平等

 由彼癡心故  令天無所知  共怨聚戲樂  智者則捨離

如是彼處。名諦見鳥。諦觀察已。訶責彼天無量種過。天未覺知。以有放逸覆其心故。憙樂境界。五欲功德。以樂受故。不覺真諦。故不覺退。如是天處。必歸無常。一切世間。悉當無常。而彼不覺。

又復彼天。坐蓮花上。在滑高山并蓮花座。捨出離去。而身不動。向名廣池。有五百堂。七寶莊嚴。周匝欄楯。處處無量。間錯莊嚴。復有異天。於中受樂。又彼堂中。皆有却入。在上高樓。多有重數。復有諸天。心生歡喜。滿彼堂中。無量飲食。衣服床敷。迭相愛敬。心不妨礙。常遊受樂。欲食恒豐。一切時有五樂音聲。彼處一切天女天眾。如是受樂。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坐蓮華臺。一切天眾。皆共相隨。向彼廣池。忽然而至。既到彼已。彼舊住天。既見王至。一切下樓復有離於蓮花處者。有出堂者離鉤欄者。一切皆從往處而出。生歡喜心。盡共奉迎牟修樓陀夜摩天王。皆向王走。生敬重心。生歡喜心。既見天王在虛空中。合掌在頂。禮敬王已。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在天眾前。一切天眾。皆悉在後。若歌若舞。近彼廣池。彼處一切功德具足。無量妙堂皆悉作行。種種莊嚴。有種種鳥種種音聲。無量百千諸樹莊嚴。所有光明。勝百千日。彼處多饒無量天眾。常受快樂。在夜摩天勝妙地上。夜摩天王到已則入。彼一切天心生歡喜。讚歎天主牟修樓陀。牟修樓陀夜摩天王。以善妙語。先安慰之乃臨廣池。到已次昇。名見心樂勝妙堂上。彼堂珍寶。光明照曜。周匝彼處。種種間雜。多有無量。勝相功德。千千莊嚴。一切天眾之所圍遶。夜摩天王。昇彼堂已。第一勝相。微妙光明。師子之座。七寶莊嚴。如是妙座。一切樂觸。具足而有。天王坐上。彼有第一宿舊天眾。圍遶現前。多有無量諸天女眾。於先歌舞。然後次第。彼宿舊天問天王言。王於何處。乘蓮花座。今來至此。已於久時。不曾見王。時宿舊天於彼天王第一尊重。爾時天主牟修樓陀夜摩天王答天眾言。我向於彼蓮花臺中。見希有事。我向入彼蓮花臺中。一切諸天。及諸天女。俱共入已。一切皆見。時彼天王。如其所見。希有之事。悉為舊天。盡皆具說。如蓮花中種種功德。悉為舊天具足盡說。時彼舊天。於先已曾勝勝見來。聞已不生希有之心。彼蓮花中種種勝事。於先已曾善見來故。時彼舊天。於是乃為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說於舊法。作如是言。願天王聽。我先曾聞此大蓮華有大勢力。此蓮花內大勢力者。隨心憶念。種種功德莊嚴具足。此夜摩天一切處中。除此更無如是樂處。如蓮花中。如是先聞。有迦那迦牟尼世尊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出現於世。彼所說法。初中後善。義善語善。獨法具足。清淨鮮白。演說正法。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色滅道。如是此法。初中後等。如是說已。彼佛法中。有多百千已見諦者。有得果者。如是次第。得阿那含者。斯陀含者。須陀洹者如是復有。得四禪者。得三禪者。得二禪者。得初禪者。彼佛安住如是人已。復令餘人住十善法。隨順法行。令使多人。乃至無量百千億人。行善業已。然後觀察。有何等人。我今調御。彼以清淨過人天眼。見夜摩天。我應調御。彼時此處夜摩天王名曰樂見。彼王內藏有善種子。身行放逸。彼王近身。多有無量諸天之眾。善根淳熟。而多放逸。行放逸行。彼迦那迦牟尼世尊。以憐愍之。是故來上此夜摩處天世間中。為利益天。盡其苦故。為彼諸天除放逸故。盡漏比丘。有五千人圍遶共到夜摩天處。更勝光明。處處普遍。彼時諸天。見佛世尊。若有諸天。從本已來。未見佛者。謂佛是天。於天中勝。彼天於佛。生希有心。不知是佛。而此佛色。於諸天眾。最為殊勝。一切功德皆悉具足。無異相似。光遍一切天之世間。彼天既見與佛世尊相隨聲聞亦生勝上希有之心。作如是念。彼是何人。如是形服。而共此天相隨不離。圍遶而行。

時彼天子即取種種勝妙蓮華。向迦那迦牟尼世尊。爾時世尊見天子來。上昇虛空。示現種種勝妙神通。隨念分別無量功德身上出水。色香味觸。具足而有。彼處天水。於十六分不及其一。其身頂上。出火焰然。有無量種無量色光。遍滿虛空。所謂青黃赤紫色等。復現異異勝妙神通。所謂一身。以為多身。或為千身。或百千身。或為億身。所有光明。遍滿一切天處世間。復令多身以為一身。世尊如是。復現神通。夜摩天中。一切地處。一一手捉。舉置掌中。并諸園林流水河池。擲在虛空。過眼境界。復還安置本所住處。世尊又復現大神通。彼處大山。以手撥取。擲虛空中。并諸園林河池澗谷及天女眾。不知所在。復還安置本所住處。其中諸天。不覺動轉。如本不異。世尊又復現異神通。無量種色。無量種作。無量形服。有無量種。諸功德色。現大力勢。令彼天眾種種異見。或見如來在於山中。或見如來在園林中。或見如來在蓮花林。或見如來在堂中行。或見如來在於樹下。或見如來在河池中。或見如來在遊戲處園林之中。或見如來一切禪處。或見如來遍滿一切虛空之中坐禪而住。或見如來於虛空中敷具上坐。復虛空中。若坐若行。若復經行。還復坐禪。

世尊又復示現神通。如是如是。音聲說法。五樂音聲。勝夜摩天。形夜摩天所有音聲。如閻浮提烏鳥之聲。彼一切天。如是劣減。彼天既聞如是聲已。皆悉捨離能歌慢心。

世尊又復現異神通。所謂在彼虛空之中。作諸天眾。化作天女。勝妙殊絕。形夜摩天。夜摩天女。如螢火蟲。光明色量如是形相。服飾莊嚴。園林處樂。皆悉勝妙。彼大天王。并諸天眾。見化天已。心生恥愧。皆見自身。色光欲樂。如草無異。彼夜摩天。生如是見。

爾時世尊知其根熟。知其深心。知因果報。無障礙見。為欲利益一切世間極大悲心。如來世尊爾時即向夜摩天王樂見王所。現異神通。如向所現。一切神通。盡為樂見。悉皆現之。百倍勝前。爾時樂見夜摩天王一切慢心。皆悉捨離。

彼時樂見夜摩天王亦復坐彼大蓮華中。亦如向者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大蓮花中遊戲受樂。

時彼世尊大蓮花中。示現神通。然後復語夜摩天等。作如是言。汝今所見。一切皆是樂見所感。世尊為化令使離慢。汝見其內遊戲之處。園林蓮華。河池山谷。并妙堂等。境界行處。無量種見。彼樂見王捨離慢心。時彼世尊入大蓮花。化作一切。復於樂見夜摩天王住處之前。有蓮華生。億百千葉。如來坐彼蓮花臺上。聲聞弟子。坐其葉上。而現種種勝妙神通。或有飛至虛空中已。然後還至蓮花中者。復現種種異異神通。時彼樂見夜摩天王。作如是念。此是何人。有何善業。以何勢力。能作如是奇特之事。我之所有。若多若少。色光明等。甚為微劣。彼則為勝。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六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七

觀天品之十六(夜摩天之二)

爾時世尊知彼調伏心淳熟已。即令聲聞以天眼力而調伏之。爾時聲聞告樂見言。樂見。當知此佛世尊并諸天人魔。及沙門若婆羅門。一切世間諸天。及人阿修羅師。此佛世尊一切悉知。一切悉見。常為一切世間說法。初中後善。義善語善。獨法具足。鮮白清淨。說出世法寂靜。乃至到於涅槃。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色滅道。今者為汝夜摩天眾說法故來。利益安樂饒益故來。

時彼樂見夜摩天王。於聲聞所。如是聞已。喚言大仙。我今往至佛世尊所。不知云何供養世尊。我於今者。不解儀式。云何供養。時彼聲聞聞已答言。樂見天王來近世尊。樂見聞已。捨冠莊嚴。心善調伏。寂靜諸根。一心正念。整服左肩。右膝著地。頭面敬禮。合掌向佛。一切天眾。皆從聲聞。如是聞已。捨莊嚴具。一心正念。寂靜諸根。一切皆詣坐蓮花臺。如來世尊諸聲聞眾之所圍遶。如月悉為眾星所遶。又亦如彼須彌山王眾山圍遶。又亦如海為諸大河之所圍遶。如轉輪王八萬四千小王圍遶。又亦如日光明圍遶。諸聲聞眾。如是圍遶。如來世尊。第一勝妙。不可稱量。威德光明。於大蓮花臺上而坐。

爾時樂見夜摩天王身著法衣。整服一廂。合掌向佛。正住一面。世尊告言。令汝今者捨離放逸。爾時樂見一處坐已。彼迦那迦牟尼世尊。即出勇勝不畏音聲。一切夜摩皆悉遍滿。告言樂見。我今說法。初中後善。義善語善。獨法具足。鮮白梵行。如是而說。汝今諦聽。正念善思。我於今者善為汝說。時樂見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爾時世尊為樂見等天眾說言。有九種因。能生放逸。於彼放逸。樂行多作。能壞世間愚癡凡夫。身壞命終。墮於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之中。以生因緣。受大苦惱。生死繫縛。不得涅槃安隱之樂。不得利益。何等九因。一者所謂樂於放逸行於放逸。常行放逸。不近聖人。不能調攝身口意業。不攝根行。不能自正身口意等。而令行於不善境界。常喜樂聞不善之法。而不樂於佛之正法。此是放逸行之初因。能生放逸。若放逸行。愚癡眾生。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以身口意不善行故。身口意等不善之業和集。癡人放逸所誑。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若捨放逸。是善丈夫。常捨放逸。若求善者。應捨放逸。此是初因。能生放逸。

復次樂見。復有第二放逸行因。能生放逸。起放逸已。能壞善根。所謂舉動心不審諦。彼眼見已。則生分別。數數如是。憶念思惟。樂於彼色。更不異緣。常如是作不善之行。非是善念。心意錯亂。彼放逸者。以放逸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二放逸行因。能生放逸。

復有第三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不實未見未聞。本未曾有。唯有心念。心生分別。或依止欲。或依止癡。彼如是念如是思惟。心常緣彼。心常念彼。第一之法。不善思惟。以自亂心。此是第三放逸行因。能生放逸。縛諸眾生。能誑眾生。令身口意行不善行。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

復有第四放逸行因。能生放逸。能令一切放逸眾生。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如是樂見。何者第四放逸之因。所謂恒常樂見婦女。樂見莊嚴不實之色。於不實色。心生愛樂。見其歌舞。心生分別。彼則心歡。如是分別。身口意等。非作善業。彼放逸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四放逸行因。能生放逸。復有第四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憙樂種種園林。樂蓮花池。或樂種種諸花樹林。見己心樂在中戲樂。在中遊行。不念善事。不正心意。彼行放逸。放逸所誑。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四。放逸行因能生放逸。復有第五放逸行因。能生放逸。如是樂見。近惡知識。與共和合。毀破淨戒。行於惡行。不善思惟。造作惡行。如是眾生。近惡知識。行放逸行。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五放逸行因。能生放逸。復次樂見。復有第五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眾生無量種行。無量種意。無決定意。造作善業。如是眾生。無一定業。如是眾生。不定作業。一切作業。悉皆散失。於世間業出世間業。彼一切業。不究竟作。不能布施。不作福業。非善思惟。以放逸過。是故犯戒。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五放逸行因。能生放逸。

復有第六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眾生。捨離正法。捨離聖諦。乃至捨離八聖道分。有所行作。不善觀察。如是樂見如是眾生。以放逸行。亂其心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六放逸行因。能生放逸。

復有第七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貪味。何處何處。著彼諸味。彼處彼處。心樂常念。隨彼心作如是眾生。更無異念。不作善業。不持正戒。心常樂他請喚與食。常貪味故。為味所誑。不作善業。於苦無常空無我等。此四種中。一亦不念。唯念不善顛倒之法。一切所作。非自利益。如是眾生。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七放逸行因。能生放逸。

如是樂見。復有第八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眾生。若得種種無量樂已。於彼樂事。喜樂貪著。謂常不動。謂常安隱。謂不破壞。彼常憶念如是之樂。身口意業。常行不善。不知應作及不應作。不知是法。不知非法。不覺不知破壞苦惱。不念地獄餓鬼畜生無量百千分別苦惱。一切不念。不應念者而便念之。如是不念死滅之法。一切世間生死之中。死能作亂而不知念。如是眾生。為樂所誑。如是惡貪著樂眾生。後時死至。爾乃生悔悔火自燒。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八放逸行因。能生放逸。

如是樂見。復有第九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種種樂樂之心。天人之中。為愛所誑。不知歸依佛法眾僧。不持禁戒。不聽佛法。不住聖律。所應作法。而不知作而常憙聞不應作法。不入正法。而心不畏未來世罪。不見後世死後之苦。失自利益。怨心所誑。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九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樂見當知。此之富樂。非常非恒。非不破壞。如是樂見。夜摩天王過去無量。於此已退彼何處去。彼自業果成就故爾。彼以善業不善業羂所繫縛故。輪轉生死。以善業故。生天人中。不善業故。生於地獄餓鬼畜生是故樂見。若有欲得人身之者。莫行放逸。何以故身命無常富樂亦爾。當如是念。勿放逸行。何以故。多有無量百千天眾。以放逸行。是故退墮。如是勿行放逸之道。愚癡之者。行於此道。非善男子。一切生者。必定歸死。死在現前。老亦如是。病亦如是。愛離亦爾。善不善業。富樂亦爾。如是一切不饒益過。常隨不離一切眾生。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放逸之毒樹  三枝住在上  謂老病死物  常在其上住

 老等不能惱  丈夫善行者  若不放逸行  彼行涅槃道

 不放逸大斧  常能斫諸過  彼解脫過故  得無上之樂

 若放逸受樂  彼樂常怖畏  若離彼放逸  彼樂常不退

 如是百百倒  放逸之所誑  以未覺知故  今猶有不離

 四種顛倒見  住在放逸上  捨離放逸故  則失世間怨

 此無量分別  無量怖畏逼  生死轉行苦  皆由彼放逸

 若離一放逸  則得樂不退  一切無漏法  放逸故能失

 天中不放逸  上上而轉行  何放逸癡天  不能得解脫

 彼此善思惟  種種分別已  如自利益作  後時則不悔

 若天若受樂  若其餘少法  此有為相法  應知皆無常

 若法有為數  彼畢竟失滅  後時必破壞  常受諸苦惱

 若有憶念樂  放逸所壞者  彼於離散時  則多受苦惱

彼佛世尊如是如是。無量分別種種調御。樂見。天王如是因緣。於一切法皆不障礙。一切知見。天眾圍遶。種種調御。令彼諸天捨離放逸。若有諸天被放逸縛。不得自在。乃至退時。夜摩天王二萬天眾。從佛世尊。聞正法已。一切皆得須陀洹果。

爾時世尊如是思念。我所應作。如是作已更何所作。而利益他。爾時世尊見未來世。如是思量更何所作。如未來世。利益安樂苦惱眾生。世尊如是。又復於彼大蓮花內。神通所化。更作如是天妙神通與天一種住而不滅。令有飛鳥。復為說偈。以彼如是天神通力調伏天已。作如是言。如未來世。樂見天王於彼退已。復有天王。其王名曰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未來當生。行放逸行。當於彼時。有善眾生。彼於一時。出遊戲處滑高山中。徐上彼山。上彼山已。次復上彼大蓮花已。亦坐如是蓮花臺上。彼大蓮花。是我所化。彼天見已。生希有心。而入其中。入彼種種甚可愛樂大蓮花中。復從彼出。向他天說。彼時舊天於前次第先曾聞來。亦復向彼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而說。當於爾時。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既得聞已。信佛世尊。信彼佛法。善根種子。於是乃至得到涅槃。彼天如是。信心生已。不久時聞釋迦牟尼如來出世。如是彼處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及於釋迦牟尼佛所。得聞正法。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次第傳聞。於舊天邊。如是傳聞。如是一切如所聞事。如是一切皆悉具有。如汝今見大蓮花中希有之事。我於今者如是為說。又復釋迦牟尼世尊。於今出在閻浮提中。為眾說法。汝今應當到彼聽法。如彼過去。名迦那迦牟尼如來。世尊所說。汝如是得。必定無疑。必得解脫。爾時彼名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從宿舊天。如是聞已。心生歡喜。生敬重心。過去久遠。名迦那迦牟尼佛說。次第傳來。我今得聞。以如是故。我心歡喜。心得清淨。以於舊天得傳聞已。故生歡喜心得清淨。何況現見釋迦牟尼如來世尊從佛聞法。爾時彼天如是念已。八萬天子。相與共向波羅柰國。見佛世尊無比之色。以三十七菩提分法。莊嚴其身。猶如金山。威德焰然。一切眾生。皆蒙利益。一切皆見無量百千眷屬圍遶。而為說法。四諦相應。爾時彼名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八萬天眾共至佛所。到佛所已。頭頂禮足。爾時佛告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喚言善來。牟修樓陀。汝已曾聞名迦那迦牟尼佛法修多羅說。如是聞已。來到此處。

爾時彼名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念曰。佛一切智。極微細智。無障礙智。如我過去天中之事。盡皆解知。牟修樓陀念已心喜。八萬天眾。一切皆共更禮世尊。禮世尊已。住在一面。

爾時世尊如是告言。牟修樓陀。我於今者。為汝說法。初中後善。義善語善。獨法具足。鮮白清淨。此法門者。名天乘樂。汝當諦聽。善思念之。我為汝說。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受教而言。如是世尊。我今樂聞。

爾時世尊如是說言。何者法門名天乘樂。此有十二。牟修樓陀。何等名為十二天道。若善男子。住彼道者。彼正丈夫。能上天道。猶如世間。著官道者。則得入城。離於怖畏。離於疑慮。如是不壞身口意等。行十二道。則得至天。如是丈夫入於天中。何等十二。一名實道。若著彼道。得到天上。牟修樓陀。彼實道者。有五功德。何等為五。一者實語。實說丈夫一切人信。二者不壞。常一切時無人能壞。三者清淨。常一切時名色清淨。四者可重。常一切時天所貴重。五者上生。身壞命終生於天上。此有偈言。

 實語常調御  恒為天供養  一切世間愛  後時得生天

牟修樓陀。此初天道。牟修樓陀。何者復為第二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所謂布施清淨無垢不破不壞。不悕果報。如是熏思。此則名為第二天道。此善業人。得至天中。此第二道。有三功德。所謂三者。一切人愛。常自熏思。心生歡喜。身壞命終。生於天上。此第二道至天世間。此有偈言。

 布施人所愛  亦復增長恩  後時生天富  布施果如是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第三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所謂忍辱。能忍之人。有五功德。所謂五者。不諍不懟。此初功德。一切無能偷盜其物。此二功德。一切人愛此三功德。多有悲心。此四功德。身壞命終。得生善道天世界中。此五功德。此有偈言。

 忍辱相應行  悲心亦不怖  一切人所愛  身壞得生天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第四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所謂美語。牟修樓陀。如是美語。有六功德。一者一切人愛。二者無怖畏處。三者面常清淨。四者得善名稱。五者行則不慮。六者身壞命終。生於天上。牟修樓陀。此是美語六種功德。此有偈言。

 一切人所愛  增長善名稱  普面甚端嚴  身壞則生天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第五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所謂憐愍一切眾生。此善男子。乃至終得。到於涅槃。我說彼人無等功德。此有偈言。

 於一切眾生  悲心如父母  彼人憐愍寶  常在心中住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第六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所謂正心。正心之者。能作善業。善思惟者。善語言說。總略說此正心功德。此有偈言。

 若善正心者  常順法觀察  不為過所使  如日光除闇

牟修樓陀。凡為一切法之根本。謂善正心。牟修樓陀。何者復是第七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所謂正見。正見丈夫。能到涅槃。何況於天。彼若少有身口意業。一切如是利益眾生。得生天中。乃至涅槃。此有偈言。

 唯正見為勝  隨何人有心  俗人亦如是  得脫生死縛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第八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所謂遠離不善知識。無三種過。善人不捨。為同戒故。諸惡因緣。一切不生。餘勝大過。亦更不得。此有偈言。

 近惡知識者  彼則不得樂  近惡知識已  廣得不饒益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第九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謂聞正法。略說聞法。攝七功德。一者得聞未聞異法。二者所聞堅固不失。三者捨離一切惡業。四者諸聖之所樂見。五者深心信敬如來。六者則得增長壽命。七者身壞命終生天。此有偈言。

 未聞者得聞  已聞者堅固  捨離諸惡業  身壞得生天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第十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謂柔軟心。牟修樓陀。彼柔軟心。有四功德。一者於他不生怨嫌。二者雖作而不堅固。三者不為瞋恚所惱。四者身壞命終生天。此有偈言。

 若善淨無垢  諸過不著心  瞋垢不能污  死後得生天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十一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謂信業果。信業果者。一切惡業。皆悉捨離。乃至不起微塵等惡。唯於惡業見則怖畏。彼人善業不善業果。一切皆知。彼人知已。造作善業。捨不善業。彼人恒常習作善業。身壞命終。得生天上。此有偈言。

 若知業果者  常見微細義  彼惡所不染  如空泥不污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十二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謂於三寶。深心信敬。不顛倒信。彼於三寶。深心信敬。不顛倒故。無量功德。多有無量百百功德。此一功德。則勝一切諸餘功德。謂此丈夫。先受人樂。終到涅槃。謂天天女。不放逸行。若放逸天。非世間樂。非出世樂。以是義故。牟修樓陀。如彼大仙。名迦那迦牟尼世尊。如是為彼夜摩天王樂見說法。彼如是法。一切如來法皆如是。更不異法。如汝於前舊天所聞。此有偈言。

 深心信三寶  無量數勤修  於先得生天  終得涅槃果

此等則是十二天道。恒常修行。如是必定得果不疑。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并八萬天。從佛世尊。聞此法門。聞已皆得須陀洹果。爾時天王牟修樓陀。禮世尊足。而說偈言。

 我得脫惡道  依於佛世尊  一切天孤獨  如來法救度

 我朝日得果  入於佛法中  共天如是入  過生死畏處

牟修樓陀。如是說已。飛昇虛空。并諸天眾。向夜摩天所居地處。彼天一切如是皆到。既到天中。猶故受樂。遊行嬉戲。一生命業。盡已則退。惡道閉塞。生於人中。第一富樂。第一端正。有勝大心。一切國土。於中皆勝。若有非是須陀洹者。彼天退已。如其業行。或生地獄餓鬼畜生。若餘業故。得生人中。彼亦如是得大富樂。種種莊嚴。以餘業故。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次復觀察夜摩天中所有地處。彼見聞知。夜摩天中復有地處。彼處名為乘處遊行。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若人善心。善深直心。不殺盜婬。彼人善業。身壞命終。生彼地處。始生彼時。即見天中種種樹林。清流水河。蓮花池等。勝妙殊異。甚可愛樂。眾鳥音聲。聞香知味。觸等皆勝。可愛可樂。見彼妙色。聞妙聲等。作如是言。今此所見種種樹林。種種可愛。清流水河。蓮花池等。種種妙色。昔所未有。甚為可愛。甚為可樂。有無量種。更無相似。心叵厭足。今此所聞種種歌聲。眾鳥音等。悉皆勝妙。昔所未有。甚為可愛。甚為可樂。有無量種。更無相似。心叵厭足。今所聞香。昔所未有。亦甚可愛。亦甚可樂。有無量種。更無相似。心叵厭足。此味亦爾。昔所未有。亦甚可愛。亦甚可樂。有無量種。更無相似。心叵厭足。此觸亦爾。昔未曾有。亦甚可愛。亦甚可樂。有無量種。更無相似。心叵厭足。彼天如是內心思惟。五欲境界。念欲常得如是勝妙五境界樂。嬉戲遊行。心不厭足。彼處所有一切天女。聞已語言。此天世間。法常如是。一切境界。一切常爾。無不樂處。無不樂時。如此勝相。處處普遍。具足皆有五欲功德。有無量種隨念皆得。常受天樂。更無與等。天見此林。已生如是希有之心。何況入中。牟修樓陀天王之前。復過於是。彼處九億那由他千種種莊嚴少色天女。歌舞具足。歡喜心面。五欲功德。而為供養。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受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天子必見。何以故。此處境界。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則是其主。此一切天。皆屬彼王。我等依之。猶如父母。在此一切夜摩天中所有地處。彼始生天。既聞此已。諸天女等。而為圍遶。入彼林中。既入林已。見下中色。種種形服。莊嚴諸天。一切皆受五欲功德。行食俱樂。一切皆有五功德食。見彼遊戲。多有無量諸天女眾。共餘諸天美聲語說。無量百千種種功德。而為莊嚴。復有七寶妙樹莊嚴。復有種種行樹莊嚴。彼處多有隨憶念樹。天有所念。從彼樹得。如是具足功德寶樹。彼始生天。有無量種勝妙功德。皆悉具足。五境界樂。亦皆具足。彼天見已。眼著甚樂。生勝愛樂。處處遍見。如是見已。共諸天女。入彼大林。入大林已。豐飲食河。百千莊嚴。種種色鳥。種種音聲。彼諸天女。歌聲普遍。耳聞其樂。與鳥合聲。

彼始生天。復於異處。見蓮華林。希有殊妙。長三由旬。廣二由旬。見彼大林。有金蓮花。無量形相。有無量色。以為莊嚴。譬如秋時。虛空之中。諸曜莊嚴。如是如是。百千天女。多饒具足。歌舞遊戲。五樂音聲。受諸快樂。迭相心念。迭相附近。一念不離。恒常一心。迭相愛樂。見園林中。處處多有歡喜天眾。亦見多有種種鳥群。迭共戲樂。迭相愛念。迭相附近。一念不離。恒常一心迭相愛樂。如是天等。遊戲受樂。鳥亦如是。鵝鴨鴛鴦。如是等鳥。有無量種。無量群眾。在蓮華林。清淨水中。處處遊戲於彼河岸。其處有天。摘取金葉用飲天酒共天女眾。歌舞遊戲。受種種樂。復摘銀葉。用飲赤酒。酒色猶如蓮花寶色。香味清冷。一切具足。共諸天女。歌戲受樂。自善業力之所感致。復有異天。亦在彼處蓮花林中。極可愛處。如是諸天五欲境界。受諸快樂。摘青寶色蓮花之葉。共諸天女。用飲天酒。復有異天。入彼樹下。天華所覆。既飲天酒。怡然快樂。於園林中。共諸天女遊行放逸。飲色香味天果美汁。歡喜歌笑。復有異天。金銀玻瓈。青寶樹枝。覆蔭為舍。共諸天女。歌笑嬉戲。受天快樂。復有異天依止河岸。鳥音聲處。在柔軟地。妙觸之地其處生華。摘取彼華。其華五色。有別有合。共諸天女取已嗅之。彼諸天女。近於天子。歌舞戲笑。復有異天在種種寶石地之上。所謂青寶。玻瓈金銀。如是地處。嬉戲遊行受諸快樂。乃至集作愛善業盡。善業盡已。於彼處退。彼處退已。墮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餘業。得生人中。常生樂處。則有第一端正之色。大心大富。得為國主。以餘業故。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次復觀察夜摩天中所有地處。彼見聞知。復有地處。彼處名為雲處遊行。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若人直心。本性正直。信於三寶。不殺不盜。不行一切不善邪行。不樂不行。亦不多作。見諸婦女。乃至不生欲意之心。不念婬欲。捨婬欲心。亦不分別。猶如捨毒。此善男子。身壞命終。生夜摩天。在彼雲處遊行之處。生彼處已。身之光明。與日不異。受善業樂。受無比樂。無量境界。受諸快樂。即初生時。甚大歡喜。心生思惟。我今云何獨在此處。即生念時。見諸天女。在樹林中。樹種種枝。具足寶鈴。鈴有妙聲。地色猶如火洋真金。地處有如銀玻瓈色。多有百千妙蓮花池以為莊嚴。彼地分處。林樹柔軟。有百千鳥出美妙聲。彼諸天女。如是林中。遊戲受樂。即彼天子。心生念時。林間速出妙莊嚴具。而自莊嚴。以蓮花鬘。莊嚴其頭。其身皆著種種色衣。到天子所。既到近已。種種莊嚴。而圍遶之。詠種種歌。微妙音聲。心極愛染。娛樂天子。無量樂具。具足而有。彼諸天女。如是種種娛樂天子。如是天子。於彼天女。本未曾見。既得見已。如是思惟。此是何人。從何處來。繫屬於誰。為誰而來。

既來見已。見其具有種種色衣。有種種寶莊。嚴其身。其手執持無量樂器。且少分喻何處何處。三十三天所有天女歌樂之聲。不得為比。何況三種功德具足。無量善業所得之果。夜摩天女。於彼三十三天天女歌詠音聲。甚為殊勝。色少勢力。身之形量。歌聲樂受。園林諸樹。流水河池。須陀之食。勝妙堂舍。戲樂之處。一切皆勝。上上次第。乃至他化自在天中。色少勢力。身之形量。歌聲受樂。如是等事。一切皆勝。何以故。業果重故。心戒清淨。無垢染故。此夜摩天。如是天女。不可比類。一切具足。彼如是處。有二種過。謂無常欲。唯有少分微樂可說。若愚癡人。受持禁戒。悕望於有。作如是心。願我持戒。得生天中。為迴彼心。我說無常。退及愛離。如是等過。何以故。若起少心悕望於有。一切善法。皆悉散失。一切有中。無處常者。下上傍廂。若常不動。不破壞者。無有是處。一切分別。無不分別。以此因緣。說彼天報。非可愛處。

爾時彼處諸天女等。圍遶如是始生天子。歌舞遊戲。種種娛樂。爾時天子本未曾見。心自思惟。此屬於誰。而來近我。隨彼天子心之所念。即心念時。以善業故。彼天女言。天為我主。何以不共我等語說。天是我夫。隨天所須。我為給使。令天受樂。時彼天子。既得聞已。作如是言。汝若屬我。今可來近在此林中。何以故。此之天處。是受樂地。生此天者。此處受樂。時彼天女。即抱天子。無量種種受快樂已。天女復起作如是言。我共天子在園林中。處處遊行。此園林中。多饒無量種種天眾。隨眼所見種種可愛種種諸鳥音聲可樂。多有種種流水河池。蓮花莊嚴。多有百千種種山峯。其峯高峻。種種七寶。多有光明。莊嚴山峯。種種山谷。處處嚴好。多有種種諸鳥音聲。在地處處。有池莊嚴。如是功德。悉皆具足。我共天子。俱行遊戲。受諸欲樂。爾時如是始生天子。從彼天女。聞是語已。語天女言。我隨汝意。皆如是作。如是說已。起彼坐處為受樂故。一切天女。共彼天子園林中行。種種音聲。天寶樂器。在手執持。共彼天子。遊行放逸。

爾時天子。共彼天女遊行放逸。復有其餘天子天女。共行遊戲合會相逢。時二天子。見則相愛迭共語說彼此天女。亦復如是。心迭相愛。一切和合。復向異林。如是林者。名戲樂林。彼林之量。三千由旬。彼林無量有百千億那由他數。諸天子眾。滿彼林中。如歡喜林曠野無異。如是具足種種功德。名戲樂林。天遊行處。種種具足。彼兩朋天。共見彼處。皆悉本來。未如是見。亦未曾聞。不可譬喻。見彼林已。生歡喜心。面眼目等。皆有喜狀。時始生天。及其天女。即語彼天。作如是言。此如是等。昔來未見。

如是說已。兩朋天子。兩朋天女。頭著天鬘。身塗栴檀。坐天堂殿。上昇虛空。歌舞喜笑。迭共遊戲。相與共詣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上去。復有餘天。并其天女。手執蓮花。坐天之處。上昇虛空。歌舞喜笑。迭共戲樂。相與共詣牟修樓陀夜摩天王。亦爾上去。復有餘天。能微細行。手執箜篌。能穿無量百千山過。行不障礙。共諸天女。歌舞嬉戲。亦復向彼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所住殿舍。心生歡喜。亦爾上去。復有餘天於虛空中。雨諸天花。共諸天女。歌舞嬉戲。亦復向彼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所住殿舍。亦爾上去。彼始生天。如是無量種種差別。無量遊戲皆悉具見。亦共同行。在天女前。如是而行彼無量天。皆以美語。共其言說。

爾時如是始生天子。遙見遠處。有勝光明。過百千日。自餘凡夫。眼不能觀。復聞彼處無量音聲。聲有四種。一者相應。二者真正。三者和合。四者平等。如是音聲。彼天聞已。心生歡喜。問天女言。今見彼處。勝妙可愛。有大光明。在於彼處。如是遙見彼處。如是勝上音聲。美妙平等和合歌聲。復有舞戲。云何如是。爾時天女。即便語彼始生天子。作如是言。夜摩天王。彼處受樂。多有無量百千天眾。復有無量諸天女眾。一切天眾之所讚歎。猶如兜率。寂靜天王。受天之樂。

爾時如是始生天子。既聞是語。則生第一希有之心。如是念言。除寂靜王。如是受樂。更有何處。如是受樂。時彼如是始生天子。既思念已。語天女言。誰名寂靜。於何處住。我見此已。當往見之。時彼天女。聞其語已。心則思惟。作如是念。此始生故。不知更有大勢力故。作如是言。我見寂靜。時彼天女。復語之言。兜率陀天。在我之上。於我為勝。過百千倍。我之所有受用之樂。一切業果。皆悉殊勝。彼於此處。夜摩天王。威德勢力。及餘一切。種種皆勝。在我上住。一切凡天。皆不能往。非其境界。彼天一切。於我皆勝。若天具有福德之力。大神通力。則能往到。非一切天皆能到彼。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七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八

觀天品之十七(夜摩天之三)

爾時如是。始生天子。作如是念。彼天大樂。勝於此間夜摩天王。如是思惟。於須臾間。心動不定。於境界樂心生愛樂。復更深著。觀諸樂處。普於天眾何者何者受樂之事。一切皆見。次第安詳遊歷彼處。如是次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所住之處。王於彼處。無量百千多億天眾圍遶受樂。多有無量諸天女眾。手執蓮花圍遶供養。彼天王色。不可比類。無與等色。威德光明。功德具足。彼王出勝。一切天眾所有光明。如日勝於一切星等眾星圍遶。夜摩天王。亦復如是。威德殊勝。在師子座。其座軟觸。非絲等成。純是妙寶希有之色。形服莊嚴。威德具足。無量種聲歌樂之音。異異嬉戲。聞欲功德。勝心受樂。夜摩天中。如是境界。更無勝者。勝帝釋王所有功德。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有五十聚勝妙光明。從身而出。皆有焰起。彼帝釋王。於兩肩上。二處出光。彼光明聚。於此則劣。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六根門眾。以善業故。如是和合。於帝釋王所有功德。百倍為勝。如是勝故。不可比類。彼色如是。無可譬喻。樂及境界。亦如是勝。不可譬喻。彼王眷屬。下劣威德。猶勝帝釋。何況天王牟修樓陀。所有威德。內外清淨。彼既如是。云何可喻。

爾時如是始生天子。即於遙見牟修樓陀天王之時。色樂威德一切微劣。既見天王。觀自身已。如是思惟。我身於彼天王之身億百千倍。百千千倍。微劣不如以行第一勝善業故。得此天王牟修樓陀上妙之身。此有如是殊勝威德。何況所聞。名為寂靜。勝於此王。牟修樓陀。所有威德。皆悉具足。上上天業。次第勝勝。轉轉微妙。如是少時。心思惟已。而復專聽歌等音聲。爾時如是始生天子。更復前進。安詳徐詣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所住之處。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周匝。多有勝妙身色。第一莊嚴。容貌端正。殊勝威德。好身妙音。七千天女。近身歌舞喜笑遊行。自餘天女小遠身者。不可計數。嬉戲娛樂。皆飲天酒。彼此共迭意念同心。彼諸天女。各得天王牟修樓陀。共受欲樂。心作是知。王唯愛我。更不愛餘。於我得樂。不於餘女。唯我欲勝。餘則不爾。夜摩天欲。口說則成。身不交合。彼諸天女。皆有是意。一一皆謂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唯獨愛之。

爾時如是始生天子。更復前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見有無量百千天眾之所圍遶。有無量種具足勝妙功德舌語。調伏天眾。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於一切天。若舊生者。若始生者。皆悉普識。牟修樓陀。見始生天。眼則不轉。自餘舊天。即便語彼。始生天子。作如是言。大王今者。如是看汝。何以不跪。

爾時如是始生天子。聞已即跪。爾時天王牟修樓陀。見其跪已。告言大仙。汝今始生夜摩天地。汝今可在夜摩天地第一樂處。於中受樂。汝以修行三種善業。得生此處。汝今善來。自善業故。此中受樂。於此天處。久住多時。勿放逸行。牟修樓陀夜摩天王。為始生天。而說偈言。

 始初生天子  若愛此生樂  彼不及退苦  十六分中一

 味少怖畏多  常誑惑丈夫  如乾闥婆城  欲樂味亦爾

 此欲極為惡  能破壞眾生  是故有智者  心常不信欲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教彼始生天子。始生天子。如是啟白。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而作是言。實爾。天王。我初不知此天之中有如是過。不知天中。云何法行如他餘天之所行作。我如是作。我自不知。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復說偈言。

 若至死到時  更無餘同伴  死後異處去  無有共行者

 眾生心種種  若干心性欲  如是異異業  造作生死縛

 乃至即生時  必定已屬死  種種癡覆心  於此不知怖

 若退時已到  能破第一有  彼癡心不覺  死苦之可畏

 歡喜生放逸  數數受生死  癡者不覺知  境界能誑天

 境界蛇能齧  境界愛生癡  天常不覺知  退時大怖畏

 生苦最為大  退無如是苦  如是大生苦  唯天中成就

 業風之所吹  輪轉受大苦  丈夫死所將  心誑不自在

 非父亦非母  非知識非親  若死時既至  無有同伴者

 本性如是誑  一切無伴侶  唯意如是惡  各各迭相誑

 非餘亦非親  而能為救者  死時既到已  親亦如非親

 汝若見非親  亦受大快樂  死王力自在  公奪大樂去

 境界令心迷  常為欲所使  雖未覺苦惱  必定得不疑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以如是等真實之法。教彼如是始生天子。時彼天子。既得聞已。心生厭離。於須臾間。還復歌舞戲樂喜笑。更復染著。一切世間愚癡凡夫。心無常故。心不定故。以樂力勝覆其心故。為愛使故。心百倍動。以此因緣。天放逸行。以如是故。乃至少法。不住心中。

爾時如是始生天子。於彼天王牟修樓陀堂殿之所。種種戲樂。共自眷屬。如是歌舞。種種嬉戲。五欲功德。皆悉具有。境界受樂。和集還去。著來時道。到自所止。雲處遊行。本所住處。既還到已。復共餘天。種種受樂。嬉戲遊行。向名廣殿。彼殿可愛。今具足說。內有二十那由他舍。有種種色。異異形相。寶光明集。多有天眾。諸天女眾。如是妙殿。隨天所念。一切皆得。如彼天子心之所念。一切皆得。如是之色。如是形相。園林花池。多有無量百千鳥眾。以為莊嚴。七寶山峰。彼殿如是。天善業故。若天憶念欲遊行時。殿并園林。蓮花河池。種種天樹。飛行虛空。如鳥無異。若天憶念。此殿動去。我則受樂。即於念時飛行而去。若天憶念。起如是心。隨我所須。飲食具足。則有河流。皆是天食。無量種種。皆悉具足。隨念而有。色香味具。滿河流出。以彼天子本善業故。若不善業。無此境界。

又復此天。生如是念。我此殿內轉更寬博。廣百由旬。即於念時。多有無量種種可愛諸流水河。妙蓮花池。并諸澗谷。具足房舍。種種園林。妙蓮花等。皆悉具足。如是寬博。彼天見已。轉更歡喜。生如是心。我於此處。遊行戲樂。我心歡喜。更共餘天此中受樂。復令餘天於此殿中共我戲樂。若夜摩王天眾來此。我共受樂。即彼天子。心生念時。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所有天眾。向其殿內。而共遊戲。即於念時。彼天發行。有乘鵝者。乘孔雀者。復有乘於他養鳥者。有乘花者。有乘鴨者。復有異天乘鴛鴦者。復有乘於命命鳥者。有乘樹者。如是異異種種乘來。勝歡喜心。樂音遊戲復共種種形服莊嚴。諸天女等。喜笑歌舞。蓮花妙鬘。角絡其體。受第一樂。勝歡喜心。天女讚歎。乘空而行。向天遊戲殿舍之中。既行到已。彼此迭共種種受樂。如是遊戲放逸行故。其心不定。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見其放逸。而觀察之。如放逸天。放逸行觀。生如是心。我於今者。以何方便而能利益安樂如是放逸之天。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復微細意。深思惟曰。今令餘天須陀洹者。共我相隨。籌量語論。如彼地處。雲雲遊行地處之中。種種受樂。行於放逸。云何善法。攝取彼天。自他利益。彼此皆作。令我及彼皆離過罪。我為善友。令彼利益。說法利他。是善知識。若教惡業。則是怨家。能令和集地獄惡業。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共須陀洹。既籌量已。自神通力化作妙殿。共昇彼殿。而向彼去。第一河池。流水具足。園林諸樹。皆悉備有。無量種種。皆悉可愛。有如是等勝妙之事。共向彼處雲雲遊行地處之殿。則為下劣。百倍不如。千倍不如。何以故。善業力故。夜摩天中。一切諸天。所有善業。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善業最勝。善業勝者。神通亦勝。以此因緣。其殿則勝。有妙光明。勝於一切夜摩諸天所有殿舍。譬如日殿。一切餘殿。不及少分。如是彼殿。最為殊勝。餘天之殿。不及少分。彼如是殿。自分功德。皆悉具足。行虛空中。向彼地處雲雲遊行受樂地處。須陀洹天。相隨共往。以須陀洹聖人之天少放逸行故。與相隨向彼地處。

爾時彼處放逸行天。既見天王牟修樓陀。生敬重心。速爾前進。一切皆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相與奉迎。或百或千。百百千千。如是一切奉迎天王。爾時天王牟修樓陀。既到彼殿。即作神通。變化力故。令彼迎天。忽爾之中。各不相見。唯見自身。獨近天王。於其樂音。一切不聞。種種妙色。皆悉不見。以王神通故。令使爾彼天。各各有如是心。唯我在此。自餘諸天為何所在。恒常共我坐此殿中。今何處去。一切不見。如是念已。彼天各各前向天王牟修樓陀。唯見天王及須陀洹。不見餘者。彼一切天。各各皆生希有之心。心生怖畏。皆白天王牟修樓陀。作如是言。我此殿中。共住諸天。不知今者向何處去。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告彼天言。如是等天。一切放逸。行放逸行。以業盡故。退墮地獄餓鬼畜生。或生人中。若放逸天。行放逸行。放逸所壞。為境界愛之所破壞。心樂五欲諸功德故。於境界火。心念分別而自焰然。從自心燧生此熾火。業風所吹。名廣殿中心未厭足。為五焰火所燒然已。復為地獄大火所燒。受種種苦。自心所誑。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此放逸過。一切過中。最為勝上。何以故。為放逸過所破壞者。散失一切諸善法故。彼如是天。自心自誑。如是癡天。後時心悔。爾時彼處一切諸天。既於天王牟修樓陀。如是聞已。一一心中。皆生厭離。皆生怖畏。各白天王牟修樓陀。而作是言。天主大王。云何如是一念之頃。一切天退。此未曾有。一切諸天。於一念頃。如是皆退。雲雲遊行地處盡空。此為甚苦。以何方便。令我不退。不受苦惱不愛別離令我不受別離之苦令我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等中。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即為彼天。而說偈言。

 行放逸道者  則不見賢善  猶如鑽氷者  火則不可得

 離因則無果  無因果叵得  放逸求功德  究竟不可獲

 放逸破壞生  如是轉行天  彼癡失善業  墮於惡道處

 若有是癡心  於愛欲受樂  後得衰惱已  其心則生悔

 欲火所燒者  為境界所誑  不得寂靜道  一切上樂處

 若世間欲樂  若愛所生樂  不及一內樂  十六分之一

 猗生為第一  白法離生死  愛盡第一樂  畢竟不退樂

 不怖畏知足  此修者不求  如是禪定樂  更無樂可比

 若不為愛縛  疑所不壞者  彼則渡有海  常受一切樂

 若心住欲者  彼則不受樂  是一切苦器  入於地獄處

 常為業羂縛  之所牽挽者  一切無能救  令脫此苦者

 所見去來法  由業有生死  去來皆如是  業因之所得

 愚癡故貪欲  乃至終退時  受生死大苦  而不能覺知

 以愚癡覆故  受樂不厭足  以不知足故  如是常破壞

 非初非中後  非今非後世  常修習欲者  無明故流轉

 以善業盡故  於此處必退  食放逸毒者  癡故不覺知

 此身念念變  以癡故不覺  於後欲退時  乃覺知苦惱

 若於苦怖畏  及怖畏死者  應念於正法  如是必得樂

爾時彼天。既聞天王牟修樓陀如是說已。於放逸行。少時心離。復白天王牟修樓陀。而作是言。天主大王。此一切天。皆悉不見。豈一念間。皆破壞耶。一切失耶。願王實說。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即告之言。如來善業。還如是去。以業盡故。一切業。法決定如是。一切眾生。迭相別離。心生懊惱。老病死等。如是三種。有相對法。命少無病。若何丈夫。或人或天。心不放逸。不放逸行。彼於如是三種可畏。則能覺知。如此三種命少無病。以放逸故。能令皆失。一切諸天。畢竟如是。死未來間。勤行精進。作諸方便。三種精進。謂施戒智。此三能除此三大畏。無量分別。常隨逐行。暫時不離。若不畏者。彼則於後臨欲死時。口面破壞。眼目轉動。諸根乾燥。一切諸親。兄弟妻子眷屬皆捨。爾時則為退愛別離火之所燒。極大苦死。彼一切天。於一切時。無量分別。五欲現前。歌舞戲笑。歡喜遊行。於園林中。如是受樂。放逸境界。如見善友。知識之面。不覺其果。彼於後時。悔火所燒。我身云何不作善業。何不布施。何不持戒。何不修智。如是三種。我何不作。由放逸故。我於今者孤獨而死捨離諸親及兄弟等。為死所攝。如是將去。離此世間第一愛處。無量境界受樂之處。如是後時。心生悔惱。乃至如是能破壞天。大力死王未來之間。汝等畢竟莫行放逸。捨放逸故。必得安隱。於彼死時。不為悔火之所燒然。如此之道第一安隱。凡諸一切衰惱之者。於施戒智。樂修多作。彼時依此蒙救得脫。是依是救。是大力伴。若死至時。必定不免。必能破壞彼來至時。不可禁制。不可免離。能奪一切眾生之命。如是惡死。何不方便。精進勤修。令使不來。一切放逸惡未至時。甚為賢善。如大毒火。放逸亦爾。汝等諸天。是放逸使。又復諸天。皆屬放逸。彼放逸怨。隨逐不捨。於園林中山峯之上。遊戲而行一切諸法。皆悉無常。而謂是常。生如是心。我常共彼諸天女眾。相隨受樂。如是天女。常少不老。我此天女常共相隨。終不能別如是常為諸境界樂之所誑惑。第一大力。能為破壞。死王既至。非諸天女能遮能救。彼思量心。亦不能救。常不別心。亦不能救。彼所思惟。一切皆空。一切無常。不堅不牢。既為放逸所破壞已。生於地獄餓鬼畜生。為癡所壞。致此大苦。又復彼天。於無始時輪轉生退。數數懊惱。常被誑惑。愚癡不覺。

爾時天主牟修樓陀。法相應語。義相應語。如是說已。若彼處天有智慧者。則於彼語。猶如甘露。無垢清淨。攝取在心。捨離放逸。於欲深厭。彼天如是心正念已。即向天王牟修樓陀。而說偈言。

 若利益及實  如相應不異  天作如是語  是利益之因

 能攝心寂靜  如是者得樂  從樂至樂處  必得樂不疑

 若於此顛倒  放逸破壞天  如是癡心者  必當墮地獄

如是天子。既向天王。如是說已。生厭離心彼諸天子。又復重爾問天王言。我今有疑。此殿舍中。一切天眾。為何處去。爾時天王牟修樓陀。見其調伏。心生厭離。已捨放逸。即攝神通。彼諸天眾。迭互相見。既相見已。彼此迭共生歡喜心。彼諸天眾。心歡喜已。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而告之言。汝等各各迭相見障。向來乃是我神通力所障礙故。而令汝等互不相見。汝於今者還復迭共相見如本。彼能破壞。大力死王。若來至者。百千億劫。永不相見。令汝等退。生在地獄餓鬼畜生。更不可得。如是相見。是故應念。不行放逸。勿起異心。常當攝意。勿樂境界。爾時多天。如是聞已。極生厭離。心厭離故。得須陀洹。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如是知已甚大歡喜。生如是心。我於今者。所作已辦。自意滿足。捨離此處。向嬉戲處。雲處遊行諸天眾等。第一善心。若有已得須陀洹者。不放逸行。若不得者。其心則輕。猶行放逸。樂放逸行。樂放逸樂。如是園林。流水河池。山峯澗谷。共諸天女。受種種樂。不慮死畏。乃至彼處。受樂遊戲。歌舞喜笑。可愛善業。和集皆盡。善業盡已。於所應作。悉皆不作。復墮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餘業。生於人中。常一切時。第一喜樂。第一端正。第一財物。具足而有。一切人愛。本性心喜。隨順法行。嬉戲歌舞。而受諸樂。樂行寺舍。有蓮華處。流水河池。若王大臣。王等富者。一切知識。皆共善友。諸親兄弟。心皆愛樂。常不妄語。心常正直。一切善人。常樂共行。不壞威儀。無量功德。皆悉具足。如是彼人。身聚具足。如是得身。以餘業故。又彼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有地處。彼見聞知。彼夜摩天。復有地處。名為積負。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若善丈夫。常畏業果。心性正直。正見不邪。修行正業。捨惡知識。常一切時念佛法僧。微少惡業。深生怖畏。不殺盜婬。乃至道行。若見婦女。若歌若舞。莊嚴具聲。聞已不著。心不愛念。心善觀察。無不善心。亦不喜樂。見其過已。心不分別。彼若如是不起邪行。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積負地處。此善業人。生彼處已。受樂不斷。恒常成就。自身光明。五欲境界。受於快樂。彼處有山。名聚積崖。七寶諸樹。以為莊嚴。滿彼山中。無量百千種種鳥眾。鳥有無量種種妙色。莊嚴彼山。在彼山處出種種聲。行種種處。見則可愛。多有無量種種妙色。種種處行。無量形相。滿彼山中。又復更有流水河池。種種蓮花諸澗谷中。多有種種名憶念樹。以為莊嚴。交枝為舍。種種花果。皆悉具足。其山之量。三百由旬。諸天子眾。諸天女眾。處處多饒。普彼山中。皆可愛樂。第一天眾所住之處。如是山中分分地處。彼處一切善分分處。七楞七廂。皆有園林種種間雜。彼善分處。有七種寶。彼七種寶。各為一廂。

一廂青寶。光明遍至六萬由旬。如是光明。一切虛空。普遍青色。若天憶念欲上山時。天自普身。以種種寶間錯莊嚴。在彼如是聚積崖山。行於如是青寶之廂。乘空而去。自身種種莊嚴諸寶。無有色光。與山同色。皆作青色。及青光明。與山平等。青色青光。皆悉第一。聚積崖山。一廂如是青寶之色。又復如是。聚積崖山第二廂。處皆是頗梨。若天種種莊嚴其身。種種間錯。行於彼廂。乘空而去舉身種種莊嚴諸寶。無有光色。與山同色。謂頗梨色。光明亦爾。與山平等彼天身光。如入水池。

又復如是聚積崖山第三廂處。悉皆是銀。色及光明。所遍至處。五百由旬。第一白光。見者甚樂。若何者天。行於彼廂。乘空而去。其身種種莊嚴之色。皆同白色。以彼山廂光明力故。

又復如是。聚積崖山第四廂處一切皆是閻浮那提真金為體。光色如日彼廂光明。其焰圓輪。滿千由旬。若何者天行於彼廂。乘空而去。身亦同色又復如是。聚積崖山。第五廂處。皆鉢頭摩。真寶之色。一切普赤。光明遍至。一千由旬。若何者天。行於彼廂乘空而去。身同赤色。彼天若著赤寶莊嚴。本赤色滅。百倍更赤。以彼寶廂。光明力故。

又復如是。聚積崖山第六廂處。皆是金剛真寶之色。其光遍至五千由旬。楞間色出。如天虹色。若何者天。行於彼廂乘空而去。身亦同色。以是彼山。光明力故。

又復如是。聚積崖山第七廂處。皆是七寶種種雜色。光明遍至。百千由旬。若何者天。行於彼廂。乘空而去。隨天之身。諸莊嚴色。皆悉更勝。隨種種衣。其色轉勝。

如是勝妙聚積崖山。威德普勝。若須彌樓妙寶山王。而欲比此聚積崖山光明可愛。妙寶光明。百倍不及。千倍不及。至百千倍亦所不及。彼勝妙山。如是威德。何以故。善業勝故。彼山光明。亦如是勝。彼夜摩天。淨戒勝故。善業勝故。以是勝因。是故彼山普勝可愛。又復彼山。普真珠網。周匝遍覆。第一善淨。第一光明。一切天見。皆得利益。彼真珠網。如是覆山。甚為端嚴。有大光明。彼有大城。名如意念。真珠瓔珞。莊嚴殊妙。如是光明。甚為廣博。多有無量種種諸鳥。名雜瓔珞。住彼網中。若天放逸行放逸時。彼鳥說偈教誡之言。

 種種業因故  今生此天身  得天不知法  後則心生悔

 此園林可樂  枝枸欄莊嚴  身生此處者  一切是善果

 何人作何業  作業作善業  彼彼如是成  果亦如是得

 汝等天現見  下中上等樂  何人如業行  彼彼如是果

 癡種種莊嚴  隨逐癡行人  彼為癡所迷  不見大怖畏

 若癡放逸者  不作自利益  喜樂種種欲  悕求種種果

 天為癡覆故  不造作諸業  若天愛雜果  彼天不持戒

 譬如捨離燈  欲唯取光明  彼天亦如是  離因異求果

 若以因求果  彼則常受樂  無子果叵得  無燈豈有光

 無戒則無天  離智無解脫  若得解脫者  則無所悕望

 若離欲愛者  慧則非我所  若業所得樂  一切是垢濁

 若得盡滅樂  一切不垢濁  不得盡滅樂  垢濁則不疑

 彼復經百劫  境界不知足  愛境界樂故  於樂不知足

 若常近於欲  數數更增長  彼增長如毒  後時與苦惱

 欲能為破壞  恒常是退因  若不能捨欲  彼天甚懈怠

 若知功德過  此是智慧相  不知功德過  則為愚癡相

 若知功德相  過亦如是知  真知功德過  恒常不離樂

 善人知此欲  境界過功德  天云何捨智  受行樂境界

彼如是鳥。真珠網中。利益天故。已說此偈。又復彼山普光明輪之所圍遶山。上種種諸寶輪旋而纏遶之。種種光明。如閻浮提虹色相似。若諸天等。見彼輪旋。心生歡喜。則有輪旋遶身而生。彼一切天見一一廂。生希有心。有無量寶莊嚴天身此一一廂遊戲受樂。以修種種勝善業故。如是受樂。

又彼山中所有諸殿。有四園林。如須彌樓。何等為四。一名端正莊嚴二名峰林。三名甘露端嚴。四名種雜。此等名為四種園林流水河池。妙蓮花等。種種澗谷。有種種鳥。音聲微妙。諸樹花敷。樹鳥音聲。皆悉可愛。枸欄重樓。種種堂殿。行行相應有山名為一切布施。希有殊勝。到彼山已。次到彼林。如彼雲處遊行地處。如是天子。共天女眾。受天五欲功德之樂。而彼樹林。第一可愛。彼中一林。皆是閻浮那提金寶。其葉皆是毘琉璃寶。妙蓮花寶車璩色花。

復次第二林。是白銀林。真金色葉。彼林之花。有無量種第一善香。熏百由旬。彼天嗅之。既嗅香已。勝歡喜心。彼第三林。是毘琉璃。其葉是銀。其花則有種種雜色。有種種香。彼第四林。名種雜林。無量雜色。無量河池。有妙蓮花。種種諸鳥。種種音聲。百千功德。具足而有。於彼林中種種音聲。如彼第二三十三天帝釋之王。如是彼處。須夜摩天。光明威力。功德具足。多有無量諸善業者。於彼山中。多有無量百千天眾之所圍遶。而受快樂。種種境界。功德具足。彼須夜摩大福德天。第一神通。第一光明。第一勢力。自業所化。五欲功德。皆悉具足。五欲境界。皆悉可愛。六根受樂。彼處如是。須夜摩天。彼天中勝。以善業故。彼山如是。具足可愛。彼中有鳥。名一切時常歡喜鳥。彼鳥如是。自業口語。悕望相應。而說偈言。

 非智慧心念  亦復非悕望  唯業能與樂  樂由作業得

 勝中復勝勝  可愛中可愛  持戒善果報  從丈夫作得

 境界門搖動  如曲河下流  若能調御心  彼天是樂器

 自作福德業  自身而修行  或受苦受樂  自身如是受

 造作惡業者  自身則如怨  身善如善友  如是身自行

 如河流之速  身轉變亦爾  是故應作福  無垢淨持戒

 若意樂不善  常憙境界樂  猶如大闇處  作不饒益行

 喜樂境界動  常隨順欲行  有此非法意  彼則受苦惱

 諸苦是魔業  法樂普周遍  如是苦樂相  智者如是知

 若心求樂者  隨順正法行  若有悕望苦  彼心行非法

 非因不得樂  種種苦皆然  苦樂因差別  爾知自利行

 若無量分別  則有無量種  彼一切業果  如是得生死

 若不愛樂法  一生身空過  法能將到天  行法者得樂

 若法救護者  此如是善足  離法者非善  必定入地獄

 好人寧身死  而不行非法  若捨離法者  生死常轉行

 離於法眼者  為癡覆於心  樂虛妄無利  如病眼看樂

 法芽意如田  無心則不生  若持戒意鈍  專行於非法

 依非法道已  不善使令行  久轉行生死  為心所疲惓

 此心念念中  無量種轉行  其體甚輕動  如幻乾闥婆

 彼心有繫縛  謂智慧持戒  不縛有大力  無量種種轉

 境界欲樂多  為愛使令行  是故誑惑天  令行放逸行

 不覺知終退  命終必破壞  一切無常動  盡時必失樂

 一切天上樂  癡天不覺知  癡愛放逸行  如是喜樂樂

 天眾愚癡故  常輪轉生死  先無後時有  已有後還無

 天當必定退  世間法如是  唯有智慧者  不著世間樂

如是彼鳥。行彼山中。作如是說。與種種法。和合相應。若天先曾已於多世行善業來。聞彼鳥語。心念攝受。若未多世。一兩世來行善法者。雖聞鳥語。乃至一句而不覺知。是故應當勤行精進。常作利益。修行智明。除此已外。無如是救。無如是藥。此智能遮一切惡道。乃是第一樂之種子。智者。應當心樂正法。正念思惟。而修心意。若修意者。是則具有如是功德。和合相應。次第乃至到於涅槃。若天聞彼鳥音聲已。於須臾間暫息放逸。

又復彼天。於山園林無量眾寶。光明峰上。彼天山中。五欲功德。種種和集。嬉戲遊行。多種受樂。乃至可愛。善業和集。一切盡已。彼處復退。如業而行。生於地獄餓鬼畜生。有生人中。彼於一生。常受快樂。身得自在。不屬於他。第一大富。心常愛智。第一勝色。端正具足。為一切人之所樂見。為一切人之所敬重。生於可愛富樂國土。或在城內。或多人處。親舊兄弟之所供養。若王大臣。其心正直。隨順法行。正見不邪。彼餘業故。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八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九

觀天品之十八(夜摩天之四)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有地處。彼見聞知。夜摩天中。復有地處。名為積負。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若行善業。精勤持戒。常不惱他。持戒和合。成就不缺。不孔不穿。堅固不壞。能閉一切惡道之門。清涼一切惡道熱惱。能作歸依。猶如父母。於未來世。隨順而行三種功德。具足相應。何等三種。所謂不殺。不盜不婬。不殺不盜。如前所說。不邪行者。若行道邊。若四出巷。巷巷而行。或乞食行。或時餘行。若見婦女種種歌舞莊嚴音聲。不生愛念。心不願樂。見他所作。心不隨喜。慶他作善。教他懺悔。說其過失。言此婦女第一過因。所謂邪行。以此因緣。能令眾生墮於地獄。如是持戒。梵行清淨。身壞命終。生夜摩天積負地處。既生彼已。善業力故。於中受樂。謂積負山五百由旬。滿中諸鳥。音聲可愛。跋求之聲。山中甚饒。普彼山中。音聲可愛。然彼天子初生之時。七寶樹下。如是而生。如閻浮提睡眠之人。他人拍手。聞聲覺者。彼天如是。聞鳥音聲。可愛故覺。彼天之身。所有光明。勝於秋時山頭出日。所有光明。彼日光明。則為不如少分相似天光明勝。而彼天子。忽然覺已。善業力故。令使彼鳥。為說善業相應偈言。

 離筋羂所縛  屎尿唾等處  如是婦人身  故來生此中

 閃誑曲不直  見男心歡喜  心迷不定住  汝不識故來

 不實語誑他  莊嚴令人樂  彼巧誑婦女  善能誑男子

 婦女猶如蜂  樂種種花中  種種男子處  如是生愛樂

 如蜂嗽花已  然後異處去  婦女亦如是  嗽男異處行

 得物如賢善  常瞋不可調  誑惑男子已  復行於異處

 以誑幻器仗  如惡毒不異  此婦女殺男  能作不利益

 猶如風空火  不可執持取  種種多方便  婦女不可護

 不利益病死  作不善業等  女第一因緣  能壞涅槃行

 若在種種處  隘迮怖畏處  世間男得苦  皆因於婦女

 非少非中年  非未老寂靜  婦女性心動  如日之光明

 婦女非常友  如燈焰不停  彼則是常怨  猶如畫石文

 唯親近富者  無物則厭人  有物婦女近  無物婦女捨

 與物與供養  作種種功德  其心如火焰  而不可秉執

 男如是隨順  如心之所欲  彼如是婦女  恒常誑男子

 如蛇花所覆  如灰土覆火  色如是覆心  婦女亦如是

 猶如見毒樹  悅眼而不善  婦女如毒花  智者應捨離

 悕望見婦女  復樂於境界  彼恒不得樂  非此世他世

 若普樂放逸  懈怠動諂誑  近惡友貪食  彼則不見賢

 精勤大力勇  福德捨婦女  恭敬信因果  此人自得善

 諸過網婦女  在於世間行  若能離婦女  則生夜摩天

如是彼天。聞彼鳥聲。如夢所聞。無量種種勝妙功德。皆悉具足。說如是偈。能作兩朋利益善事。始生天子。如是聞聲。如是聞已。因緣生智。彼智能念何處生來。善持三種。可愛戒來。憶念來處。既憶念已。而說偈言。

 持戒來生此  婦女不可捨  勇者離婦女  則到涅槃城

 非火亦非刀  非火刀非鋸  能割婦女縛  更無異方便

 我本已常捨  勤心毀厭來  捨故得此樂  夜摩天勝處

 異此樂之外  更復有大樂  當得不退處  必到於涅槃

爾時如是始生天子。既聞鳥語。見鳥色已。心生歡喜。觀彼天處。見積負山。多有無量百千諸樹光明圍遶。復見流水。百千莊嚴聞天鳥眾。種種音聲。彼鳥則有種種寶翅。多有妙池。種種蓮花而為莊嚴。蜂眾如烟。如是群出。莊嚴端正。如是諸事。本皆未見。無異相似。夜摩天處。如是觀已。如所見聞。如是歡喜。既歡喜已。從樹下起。如是起已觀察自身。觀自身已。自身所有威德光明。種種無量。見身威德諸光明已。即生色慢。次復更生第二慢心。謂如是念。我更無比。隨所憶念。一切皆得。此第二慢。次復更生。餘五慢心。所謂五根。著五境界。生如是等七種慢故。令心破壞。本所作法。不得相續。一切不念。以心動故。多放逸故。彼心放逸。而行放逸。五境界羂。繫縛愛頸。即便上彼積負山上。為受樂故。彼山三地。所謂下地中地上地。彼下地中。有五園林。一名香漂。二名焰勝。三名光明。四名常樂。五名高聚。彼香漂林。若有物生。一切香勝。彼香普熏五千由旬。彼焰勝林。無量種焰。諸色光明。一切皆勝過百千日所有光明。彼光明林。天身光明。在其中行五欲功德。皆悉具足。彼常樂林。流水河池。無量百千天香味色。皆悉具足。彼高聚林。第一高峯。七寶光明。如是已說下地園林。第二中地。百千曠野。無量七寶。蓮花水池。無量百千眾鳥可愛。種種異聲。觸味色香。甚可愛樂。清淨無垢。滿彼地中。第三上地。山頂之巔。彼處有城。百由旬量。諸天滿中。城名寶林。有種種河。河中水流。滿中飲食。多有天樹妙蓮花池。樹有花果。無量百千具足莊嚴。多有歡喜諸天女眾。無量百千。滿彼城中須夜摩天牟修樓陀往到彼城。於彼城中。五欲功德。受天快樂。可愛聲味。色香和合。增長愛火。如是彼天。積負山上。種種受樂。遊行嬉戲。種種境界。種種受樂。因果差別。爾時如是始生天子。以心悕望境界樂故。向彼山上。獨一無侶。有一舊天。既見如是始生天子。心生歡喜。即前近之。語餘舊天。作如是言。此天子者。是始生天。餘舊天言。天今云何知其始生。時彼大天。答餘天言。此始生天。有五種相。所謂一者光明覆身。身無衣服。心作是念。勿令他天見我裸露。即於念時。他見有衣而實無衣。此是初相。始生天子。又復更有第二之相。所謂見物生希有心。於園林等未曾見來。見則遍看。此第二相。始生天子。又復更有第三之相。謂見天女。弱顏羞慚。心生疑慮。未敢正看。此第三相。始生天子。又復更有第四之相。若見餘天。雖前近之。心生疑慮。意志不定。此第四相。始生天子。又復更有第五之相。欲昇虛空。心生怖畏。設飛不高。安詳不速。去則不遠。近地而遊。或傍城壁。或依附城。此第五相。始生天子。具有此相。我共汝等。相與往詣始生天子。彼時天眾。圍遶大天一切皆詣始生天子。到已語言。大仙當知。我等諸天。見汝始生。相與共來。以善業故。善修學戒。不毀不缺。不孔不穿。離垢清淨汝得生此。如是語說。為始生天。如是說已。為放逸故。次上彼山。飛空而去。在虛空中。種種樂音。心生歡喜。迭共受樂。彼時如是始生天子。既如是見。即便思念。我今獨自步行而去。上積負山。既思念已。即爾步行。入彼山所。見有大眾。諸天女等。無量衣服莊嚴其身。有無量種樂聲而歌。彼諸天女。見始生天各各歡喜。競共前走。向始生天。既見其眼。生希有心。而觀察之。復生是心。我應供養。應為其婦。復更近之。以本未見。初始見之。生希有心。白天子言。我於今者樂見天子。為天子來天子今者。自業果故。共我受樂。於園林中。有種種林。種種林中。有種種山。高峯澗谷。復有種種異異天處。七寶莊嚴。光明圍遶。諸樹花果。遍滿山中。處處皆有樹枝堂舍。彼堂舍中。多有種種歌樂音聲。其地處色。如火洋金。如是妙色地處受樂。復有異處。流水河池。種種蓮花莊嚴其處。又虛空中。有百千堂。種種莊嚴。第一可愛。我共天子。在如是處受諸快樂。爾時如是始生天子。本善業力。語彼天女作如是言。我今如是共汝受樂。此天地處。一切欲樂。不可厭足。爾時彼處諸天女眾。共向異林。名雜殿林。於彼林中。種種樂聲聞彼樂音。心生歡喜善業成就。受樂果報。彼林具足妙色境界。甚可愛樂。如是無量可愛之味。種種勝味。如是無量可愛之香。如是無量可愛之觸。其地柔軟。故有此觸。非縷所成。種種天衣。其觸軟滑。如是種種。皆甚可愛。有種種鳥妙好音聲。種種歌音。甚可愛樂。無量種聲受如是等五境界樂。共諸天女。種種莊嚴美妙之者。以無量種受諸快樂。

爾時彼林。有如是等功德具足。無量天眾。諸天女眾。滿彼林中。彼天見已。則生第一希有之心。見種種已。處處遍行。於彼處處園林之中。皆是車璩及青寶等。莊嚴地處。復有綠地。鳥在中行。鳥有種種七寶之色。間錯其身。彼鳥迭互遨戲受樂。出跋求聲。共彼雌鳥。在其綠地。如是而見。綠地見已。復於水中。見種種鳥。多有鴛鴦諸鵝鴨等。種種異色間錯莊嚴彼鳥普有。第一音聲。如是見已。復見天子。共諸天女。在園林中。彼園樹林。有六時花。一時俱生。彼樹各各爭出勝花。彼樹光明。或攝或放。如眼開合。彼諸天子。諸天女眾。見已歡喜。復見異處。有青林行。種種雜色。見已心動。心既動故種種欲樂。上看虛空。見有無量百千天女。滿虛空中。第一衣服而自莊嚴。遍滿虛空。種種間雜。譬如壁上種種畫色。或在絹上。或[疊*毛]等上。種種異見。歌舞喜笑。種種遊戲。彼天見已。心則轉動。種種分別。空中見已。而復迴面。即時見有蓮花池林。種種蓮花。滿彼池中。種種形相。種種妙色謂青黃赤。有種種鳥。在彼池中。彼天如是既觀察已生歡喜心。爾時天眾。一切處見。間無空處。遍滿虛空。無處不有鳥及天眾。亦遍水中。亦遍虛空。間無空處如微塵許。以於往時修善業力。如是見已。而說偈言。

 此見之大海  不可得滿足  舌愛味亦爾  無有滿足時

 鼻貪嗅諸香  如見不可滿  身著於善觸  不知足亦然

 耳貪著妙聲  亦不曾知足  意念種種法  一切不可滿

 六境界中動  離知足光明  患渴常行轉  欲地無量種

 不知厭足天  猶如火投薪  若不知厭足  自體無處住

 如是六火惡  起念風所吹  此常燒世間  癡者不曾覺

 此放逸者地  非修行法道  放逸今破我  入受樂境界

如是彼天。念本善業。憶念業故。說偈已竟。法爾更復染著境界。多有愛聲。觸味香色。無量種種功德相應。念念增長。既增長已。共天女眾。處處遊行。五欲功德。有無量種。無量分別。種種受樂。復共天女。異處園林。山谷之中。多有無量百千眾鳥。出妙音聲。七寶莊嚴甚可愛樂。到異天處欲共彼處。諸餘天眾。諸天女眾。同受樂故。到彼處已。彼此迭互。美聲相問。如是語說。如是一心。迭共遨戲。遊行受樂。若餘劣天。有萬天女而圍遶之。常受欲樂未知厭足。而彼天女常樂遊戲。亦能以欲復供無量百千諸天。如是天女。愛樂欲樂。以何因緣。彼天之中。多女少男。此有因緣。天世間中。欲染強勝。癡則為中。若生彼天。住中有時。已見彼處天女具足。既見彼已。欲心增長。著彼天女。即便迴心。取天女身。彼中有者。悕望樂故。以心取故。即便受彼天女之身。以此因緣。於諸天中。天女則多。男天則少。如是有天一萬天女。復有餘天二萬天女復有餘天三萬天女。復有餘天四萬天女。復有餘天五萬天女。復有餘天六萬天女。如是次第。乃至百千萬天女者。或有強者。天女如是多少差別。

彼依地天行欲之法。如人不異。四天王欲。如此人中男女二身迭互交合。迭相觸逼。無有不淨。三十三天行欲之時。彼此相抱。根不相觸。夜摩諸天。行欲之時。語笑則成。兜率陀天。相視成欲。彼化樂天。語說聞聲。聞香成欲迭遠處者。若聞其香。若聞語聲。欲則究竟。具足成就如是他化。自在諸天。與化樂天一法不異。若一天子。一切天女之所愛念。大生敬重。心不疲惓。亦無病患。離肉骨蟲。污等皆離。天天之中。有增上力和合相應。彼一切時。力常不壞。勢力光明。皆悉具足。以是因緣。唯一天子。共多天女。無量百千極相愛樂。常行欲事。彼天之心。不守一女。於一切女心皆樂見。隨意所行。一切天女。又復如是第一欲染。迭共受樂。不相妨礙。如心憶念。如是受樂。又復彼天。共彼天女。如意所欲。有無量種無量分別。如天相似。自業相似。積負地處。於長久時。無量種種五欲功德。遊戲受樂。多饒天眾。諸天女眾。次第巡行。復到異林。名嚴風林。為欲受樂。遊行嬉戲。見餘天子。本業盡故。天女眾中。時至欲退。彼欲退天有相出現。相如有病。所謂相者。彼天若前近蓮花池。花則不開。此是初相。又彼退天。第二相者。若近林樹。若蓮花池。蜂則離林。離蓮花去。此第二相。

又彼退天第三相者。若彼天子。共諸天女遊戲之時。聞其歌音。則生厭離。此第三相。又彼退天第四相者。若近樹林。彼樹之花。一切皆萎。此第四相。又彼退天第五相者。欲在所戲殿舍遊行。不能行空。此第五相。如是五種是夜摩天欲退之相。如彼第二三十三天。欲退之時。蠅等所著。汗出則知。三十三天欲退之相。死狀如是。此夜摩天善業盡故。有此諸相。則知其退。彼有十二死之大相。次第見此欲死之相。而彼天子欲退之時。死相即現。所謂彼天。欲出光明。光明不出。還入身中。猶如日沒。又退相現。所謂彼天見花鬘果。心不愛樂。又退相現。所謂彼天著花在頭。即便墮落。又退相現。所謂彼天。水中看身。見自身像。非天身像。乃見欲生何道身像。若見地獄若見餓鬼。若見畜生。若見人色。如是異見。從此退已。生地獄等異生相現。又退相現。所謂彼天。水中看身。既見身已。則生怖畏。生怖畏已。身毛皆竪。又退相現。所謂彼天。見自處醜而不端嚴。又退相現。所謂彼天。於何等處。毘琉璃處。金處銀處。若頗梨處。若青寶處。彼一切處。如是處坐。動搖不安。又退相現。所謂彼天。若風所吹。則大抖擻。其觸堅[革*卬]。又退相現。彼天衣觸。重如金剛。如是見已。其心則愁。心既愁已。於可愛聲味觸色香。心則不樂。既如是已。即爾便近無常之火。又復更有異退相現。謂於處處。若毘琉璃石等壁中。或於鏡中。或於異處。看自身像。則不見頭。又退相現。或見自頭。乃在於地。見如是相。死近不遠。

彼諸天女。如是知已。厭惡棄捨。彼天憂愁。起離別意。有如是苦。生來之苦。不及此苦十六分一。

又第十二退相現者。所謂彼天。意亂不定。如旋火輪。不念一處其心極動。退愁苦故。彼現命根將欲盡滅。如燈油盡光明微少。如是彼天。知見自身將欲退沒。常自隨身所行天女。見其如是皆捨而去。如火燒樹鳥見則離而不觀察。先本已來所有功德。彼諸天女。見欲退天。亦復如是。捨離而去。其餘天子。相隨而行。時彼天子。見婦女去。如是相已。安心忍耐。而說偈言。

 皆以自業故  如是受果報  婦女見欲退  捨遠而不近

 以自業盡故  離於無量樂  天女見退天  則向異天去

 此樂無常定  心性亦如是  婦女樂欲惡  友不相信惡

 此四種大苦  一切時常逼  是故應捨離  如棄毒火等

 因業故得樂  因業故得苦  由業故破壞  業故如是見

 如此天大樂  受用五功德  後時福業盡  退天不自在

 如是說生死  一切是業幻  示解脫道者  真諦佛所示

 若有擾動心  則不見諸過  彼癡有所攝  是故婦女近

 日則非闇因  不由火故冷  婦女無愛心  少愛心不住

 如地住不動  如風動不住  婦女性無恩  故有如是過

 丈夫於久時  多供養婦女  見衰則捨遠  如鳥捨枯池

 上行者不墮  石等不能飛  山則不能行  婦女無善友

 常能為妨礙  破壞法義名  不饒益納藏  出生一切過

 金剛可令軟  日亦可離熱  婦女不捨誑  本性法如是

 非種種愛語  非供養非物  而能攝婦女  心如火叵近

 得樂共其行  得苦則捨離  無量恩不念  一過計在心

 於園林山中  成就無量樂  既得衰惱已  婦女嫌捨去

彼天既見天女如是捨離其身。即便思惟一切世間法皆如是。已說此偈。婦女心堅。本天欲死。即便離去。依止餘天。猶如冬時蓮花乾枯。眾蜂見之。即便捨離。去向餘處。爾時天女。離欲退天。向餘天去。又五樂聲。歌舞遊戲。種種受樂。在於園林蓮花水池。種種鳥聲名陀念樹。百千莊嚴。忘前常共受樂天子。共餘天子。而受諸樂。俄爾間忘如百千生。見前天退。於一念間。忘其功德。婦女如是捨恩不念。婦女之性。無所係戀。唯因物故。有所愛念。或有所須是故近男。而自體性於一切處皆不究竟。一切過去未來現在。皆無有能知其體性。以心動故。如旋火輪。如乾闥婆城及陽焰等。不可捉持。婦女體性。亦復如是。不可執持。如是現前。捨退天子。向餘天去。彼欲退天。本業熏故。復說偈曰。

 若天搖動心  如放逸欲樂  於退不生怖  必定退天處

 若天天處生  後必定有退  如晝日盡時  必定有夜至

 晝日則如命  夜分則如退  既知此二種  應念不生死

彼天如是念。本前生。既生念已取人中時用以為喻。不取天時而為譬況。何以故。天無晝夜。以自光明。是故常晝。爾時彼天。如是久時。觀察如是。欲退天已。還如天法。決定受用。善業果報。又彼天子。於園林中。遊戲受樂。五樂音聲。河坎澗谷。蓮花林中。或在山峯。如是等處。共天女眾。共餘異天。受諸快樂。依本善業。受樂果報。乃至所作愛善業盡。善業盡已。退彼天處。既退天已。如行而來。如行而去。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退已得生人中。常生樂處。隨順修行。正法國土。聰明黠慧。一切人愛。若作國王。若作大臣。若作王者。其王國土。不畏他國。敵陣軍眾。常受快樂。以餘業故。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復更觀察夜摩天中所有地處。彼見聞知。彼夜摩天復有地處。名為心相。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若行善人。善意直心。正見不邪。心常諦知善惡因果。不殺盜婬。不殺不盜。如前所說。不邪行者。心不生念。亦不隨喜。所謂乃至。見畫婦女。不念不觀。無不善念。心不樂見。不味不著。無欲愛心。而觀察之。亦教他人。遮他人作。自身不作。不教他作。彼能自利。復利益他。彼持戒人。得脫熱惱。常行諸善。恒念自身。見身不淨。於自身體。常念不迷。不貪婦女。於婦女羂。而得解脫。離婦女欲。一切人信。現前持戒。相應和集。得如是樂。離欲邪行。不樂不行。不思不念。彼人如是。能滅欲火。第一用心。第一樂行。彼善眾生。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心相地處。善業眾生生彼處已。無量天樂而受樂行。離肉骨污。自身光明。常受勝樂。恒常受用。五欲功德。一切欲樂。皆悉成就。於彼成就如是功德。受天快樂多饒百千諸天女等之所圍遶。如須彌山。眾星圍遶。光明勝妙。而自莊嚴。善業所化。勝光明輪。圍遶端嚴。無量光明。從身而出。彼天女眾。其數甚多。娛樂受樂。五樂音聲。可愛聲觸。味色香等。而受快樂。

彼如是念。我復更於其餘可愛勝妙處行。即於念時。善業力故。彼諸天女。觀察其心。既觀察已。語言天子。我今云何住於此處。異此樂處。復有樂處。今可相隨。行向餘處。名為千殿。山峯之上。有種種寶之所莊嚴。無量百千天諸住處。今可相隨。共向彼處。爾時彼天既聞天女如是語已。如心所念。極生歡喜。作如是言。今如汝意。我如是行。

爾時彼天如是語已。飛行虛空。向名千殿山峯之上。有無量寶。所莊嚴處。有無量天。無量天女。種種妙聲。歌聲遠聞五百由旬。遍於虛空。多饒諸天。及諸天女。路傍詠歌。令此天子生歡喜心。向名千殿山峯之上。速疾而上。遙聞彼處天眾天女歌舞之聲莊嚴具聲。如是聞已。則生希有歡喜之心。速速前近。

時彼天子。即前近彼名千殿山。到已則見種種具足可愛勝處。有無量種。所謂七寶諸妙園林勝蓮花池。以為莊嚴。心所樂見。迭共受樂。勝淨水池。水流之聲。見園林中種種勝鳥上下來去。種種間雜。七寶堂舍。皆悉作行。種種雜雜。異異諸寶。以為莊嚴。彼堂如是甚可愛樂。山谷崖岸。種種行林。莊嚴殊勝。多有勝妙鵝鴨鴛鴦。是等水鳥。種種音聲。皆可愛樂。種種幡幢。為風所吹。莊嚴可愛見者皆勝。於虛空中。有行殿舍。若來若去。若合若離。有光明寶而為莊嚴。復更聞有彼此迭共若歌舞等勝妙音聲。聞有勝妙迭互遊戲笑等音聲。有平不平七寶之聚。無量種種勝妙莊嚴無量種種勝山峯處。無量千種勝妙好花。形相色香。行住走戲。若相抱等。如是種種。在彼天處。如是天子天女之眾而為圍遶。在名千殿山峯之上。住虛空中。下觀彼殿。如是觀見彼山峯已。生歡喜心告天女言。汝等看此千殿山峯此殿如是。甚為可愛。一切種種皆悉可愛。彼天女眾。聞其語已。白彼天言。天今當知。我今已見。我已如是數數見來。或已百到若已千到天未曾見。天今善看於此勝處。第一善觀。

彼諸天女。如是說已。如是天子。共諸天女。從空而下。臨近彼殿。於彼殿中。有受樂天。見其來已。生歡喜心。有天前迎。近而看之。以彼天子初始生故。如是歡喜。以手抱之。而作是言。今我天朋。如是增長。天眾由是則有大力。汝於今者。共多諸天。同受快樂。多有諸天。多有光明。牟修樓陀天王之所。多有天眾。多天女眾。遊戲受樂。

復有餘天。見始生天。合掌供養。既供養已。而語之言。汝今到此山峯之上。此中今有須夜摩天。無量天眾。諸天女眾。圍遶受樂。復有天王。天善業故。今於無量妙蓮花中。迭共遊戲。善業力故。此處受樂。此是好處。汝今來此。汝始生天。得來至此。

始生天子。既聞是語。語自天女。作如是言。夜摩天王。何處遊戲。五欲功德。而受快樂。天女聞已。答天子言。我今共去。向大天主牟修樓陀。住受樂處。彼始生天。聞此語已。即共天女。去向天王受樂之處。共天女眾。歌舞遊行次前遙見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赤優鉢羅林中而住。赤優鉢羅。有百千葉。彼葉葉中。有舍如窟。內有天女。第一妙香。共諸鳥眾。種種遊戲。彼諸鳥者。是水行鳥。鳥有勝聲。種種妙音。彼處如是。赤優鉢羅。如是莊嚴。彼大天王婦女之身。普皆種種妙寶衣服。其寶多有種種光明。赤優鉢羅寶光明故。同一赤色。彼優鉢羅如是赤故。令一切寶光明皆赤。如是勝妙赤蓮花寶。過於秋時初出之日赤色之妙。又復於彼赤優鉢羅諸葉之中。共蜂遊戲。如是具受五功德樂。

若彼赤色優鉢羅中。天子天女有如是心。我於今者。欲飲天酒。即心念時。於彼赤色優鉢羅寶花葉之中。勝善色香。清冷之觸。天酒流出。有無量種。與彼天主牟修樓陀而共飲之如是受樂。

又復彼天。更有所念。欲令赤色優鉢羅中。歌音聲出。即於念時。則有風吹。而令赤色優鉢羅葉。迭互相觸。出種種聲。自餘種種五樂音聲。於此音聲。十六分中不及其一。聞彼聲已。生歡喜心。既聞彼聲。百倍受樂。共彼天主牟修樓陀。在彼赤色優鉢羅葉而受快樂。

又復彼天。心若憶念遊戲受樂。作如是念。我今住此赤優鉢羅妙寶葉中。如是遊戲。今欲令此赤優鉢羅行於虛空。即於念時。彼優鉢羅。如鵝鳥飛。在空而行。天子在中。下觀餘處諸園林等。有餘諸天。自善業故。遊戲受樂。時彼天子。復共天主牟修樓陀。在優鉢羅妙寶葉中。遊戲受樂。處處而行。彼所受樂。無量分別。善持戒故。如彼持戒相似得果。而受快樂。以彼持戒有下中上。如是受樂有下中上彼處如是於長久時受快樂已。種種見已。又復行向心相地處千殿山峯。時彼如是始生天子。不可思議種種見已。心生歡喜。向彼天主牟修樓陀赤色妙寶優鉢羅中。共多無量諸天女眾。彼諸天女。歌舞遊戲。彼夜摩地五欲功德。具受第一境界之樂。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赤優鉢羅赤色光明。照耀天主牟修樓陀大王之身。亦如是赤。猶如赤色阿舒伽色。於天王身所有赤色。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具受無量種樂。爾時如是始生天子。復更前進。漸近天主牟修樓陀。合掌禮拜。低頭未舉。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即說偈言。

 前所作善業  修持三種戒  彼業得此報  今者受快樂

 莫行於放逸  空受彼業盡  應於餘善業  勤行勿放逸

 善行則應行  不善業應捨  善行受勝樂  不善行受苦

 若勤不休息  如是作善業  彼則常受樂  後時得涅槃

 若行放逸行  則非善轉行  彼善業盡故  則到地獄中

 若行清淨業  常勤精進者  則得第一處  彼處無苦惱

 若為根所使  復為境界驅  一切縛所縛  常轉行生死

 惡法不污者  如已煉真金  彼脫有曠野  一切處安隱

 若放逸行者  此不利益本  若捨則為吉  安樂無衰惱

 汝今既始生  受樂事相應  生如是心意  慎勿著垢染

 放逸能使天  婦女使亦然  婦女火所燒  常受於苦惱

 是故天應當  勤捨離婦女  貪欲愚癡者  為心之所縛

 如是法非法  不知應作不  丈夫少福德  去涅槃大遠

 輕重真實知  行法無遺餘  悕法悕法果  如是者得樂

 為心所牽者  根馬不調故  若知足牽心  勇到第一處

 知足繩縛心  如心境界爾  勇者能令住  彼是世間智

 天無量愛處  得無量種樂  若不貪著欲  則到於善處

 汝作善業已  得可愛境界  今得夜摩處  心勿著放逸

 如是始生天  億鉢頭摩數  天眾天女眾  自業受果報

 業果繩難解  從心而化出  眾生為癡誑  依此而轉行

 十二入怨家  巧能誑惑心  置在生死輪  令於世間轉

 過去現未來  天處一切退  天處山常爾  眾生流轉行

 毘琉璃山峯  園林等可愛  山等常不動  諸天轉不停

 園林甚可愛  地處亦如是  恒爾住不壞  諸天轉不停

 毘琉璃為莖  真金甚可愛  此蓮花常爾  諸天轉不停

 河池可愛樂  多諸鳥莊嚴  常如是不闕  諸天轉不停

 堂殿常不異  枸欄亦如是  常爾不破壞  諸天轉不停

 為境界所誑  世間如是轉  云何此處天  心不生厭離

 心行於生死  以久習故堅  如是受大苦  而猶不覺知

 如屠兒縛羊  置之於欄中  一一取而殺  餘者不生怖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九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

觀天品之十九(夜摩天之五)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呵責。既呵責已。復共無量百千天眾。皆悉從彼赤優鉢羅相隨而出。向餘山峯。其峯名曰一切觀察。五百由旬。七寶莊嚴。流水河池。園林眾華。鳥眾莊嚴。有無量種功德具足。牟修樓陀夜摩天王。為欲遊戲受快樂故。上彼山峯。一切觀察妙寶山峯。種種可愛。所謂其根。有妙水池。名為愛見圍遶山峰。於彼池中。有名角峯。出在水中。七寶為節。節如臂釧。彼七寶節。有勝光明。狀如竪臂。五百由旬。又其頭上。七節枸欄。周匝而有。所謂七者。一金枸欄。二銀枸欄。第三枸欄。是毘琉璃。第四枸欄。則是青寶。第五枸欄。則是車璩。第六枸欄。赤蓮花寶。第七枸欄。金剛妙寶。如是諸寶以為間錯。有如是等妙寶枸欄。而圍遶之。周匝端嚴。甚可愛處。多有天眾。多天女眾。第一妙色。可愛音聲。如是莊嚴。如是殊妙。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共多天眾。多天女眾。乃至無量百千之眾。如是共到一切觀察山峰之所。既往到已。見彼山峰諸天眾已。而說偈言。

 夜摩一切處  此高如舉臂  恒於一切時  多饒諸天眾

 光明端正山  七寶所莊嚴  有清淨流水  有蓮花池遶

 園林甚可愛  多饒諸鳥鹿  此峯池中出  極高穿虛空

 此處天常樂  天鬘自莊嚴  歌舞心歡喜  天女極甚多

 五樂音可愛  覩者心樂見  此峰甚可樂  周匝光明圍

 以所作善業  三種持戒因  天眾依此峯  遊戲受快樂

 我久依此峯  遊戲受諸樂  此是欲樂地  善業之所化

 此處凡癡天  有已退今生  放逸行眾生  如羊屠者殺

 自死不覺知  如羊不怖畏  若天覺知死  不應行放逸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既見一切觀察妙山峯已。見多無量百千億數那由他天諸天女眾種種境界。心意受樂。諦見諸天業果報已。復觀諸天行放逸行。為愛所漂。未知厭足。諸欲熾火之所燒然。既見如是愚癡天已。心生憐愍。已為說偈。復更前入一切觀察山峰之中。自業受樂。定業所牽。心搖動故。復與百千諸天女眾。如是相共入彼樂處。彼處舊天。既見天王牟修樓陀。即便奉迎。有住空者。有以眾香自塗身者。有在鳥背堂中住者。有共天子而前奉迎牟修樓陀夜摩天王乘空行者有作五樂音聲迎者。如是種種異異莊嚴。各各奉迎牟修樓陀夜摩天王。爾時如是一切天等。在上空中。以諸花香。皆悉下散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散已前近。復有餘天。以金樂器。出妙音聲。并復歌讚。亦復前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復有餘天。手執花鬘。彼花之香。聞者欲發。住在空中。天風所吹。其衣搖動。漸漸前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復有餘天。住虛空中。妙聲讚歎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漸漸前近。有如是等無量異天。種種異異殊勝莊嚴。有種種色。以作業時。有下中上色莊嚴等。亦復如是。有下中上。一切皆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各各奉迎。爾時如是一切天眾。皆悉讚歎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迎已俱到一切觀察山峯上已。天王力故。諸欲功德。五境界樂有無量種。一切增長。以善業故。

爾時天主牟修樓陀。共諸天眾。在於園林妙蓮花池。成就無量種種諸欲。漸次更上一切觀察山峰之上。其餘地處。既到彼已。善業力故。即便得見惡道門開見有天女時至欲退。彼欲退故。先九相現。所謂一者皮緩太軟。以其皺故。二者身動。以身動故。頭上著花。離散墮落。復有第三退相已現。謂著赤花。在頭則黃。復有第四退相已現。謂有風來吹其衣服。無縷之衣。則如縷成。如人衣觸。復有第五退相已現。謂空中飛則生疲倦。地行亦爾。復有第六退相已現。謂身汗水。本清今濁。復有第七退相已現。謂至樹下取花取果。樹枝則舉。高不可得。則不能取。復有第八退相已現。謂天子來。共行欲者。則見天女色醜無媚。復有第九退相已現。謂有風來散其頭髮。令不柔軟。觸則麁澁。此退相現。天數十日。於人中數。經二千年。猶故不退。

彼退天女。復有二種退相現已。則到退時。所謂一者。欲心則多。不能暫住。所謂二者。在遊行地。地不柔軟。下足不容。舉足不起。獨不能住。喚餘天女。言我煩悶。共我住此。彼退天女。又復更有退相已現。所謂相者。脣動不住。無語因緣而動不止。彼退天女又復更有退相已現。所謂相者。先來歌舞。音聲皆忘。本始生時歌舞音聲。無有教者。不從他學。以善業故。自然皆知。如是退時。善業盡故。一切皆忘。彼退天女。又復更有退相已現。所謂相者。若前往近蓮花池水。若河流水。則於水中見欲生處。隨於何道欲生之處。見彼身像。彼退天女。又復更有退相已現。所謂相者。身著莊嚴若是瓔珞。若是釧等。一切皆重。彼退天女又復更有退相已現。所謂相者。隨何處坐。坐處皆變。若坐金處。若毘琉璃。因陀尼羅。如是等處。彼一切寶皆變為木。彼退天女。又復更有退相已現。所謂相者。本見地等。今見皆異。彼退天女。又復更有退相已現。所謂相者。普身一切皆悉汗出。如此人中。又復更有退相已現。所謂相者。眼見天眾。一切旋轉。如見輪轉。不見天身。一切諸根。不樂境界。心作是念。我今無救。命欲盡故。於欲生處。如生處見。如彼色見。如前所說。彼退天女。命盡退時。後念命盡。心生中有。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見彼天女退已。生厭離心。既見天女如是退已。而說偈言。

 婦女縛世間  誑令長諍懟  非法能壞法  是一切過處

 為女欲所使  此天處被縛  彼死軍來到  破壞而將去

 女以種種戲  巧誑惑男子  能令後時退  如自業而去

 蓮花園林山  若河若谷中  多種戲樂已  天女然後退

 天女必定退  必定愛離別  丈夫如是見  猶行欲不止

 能令世間失  能多增長愛  為此婦女縛  不可得解脫

 欲染縛最大  能縛此世間  種種異思量  更無如是縛

 無量種欲箭  傷天者何去  女欲使令汝  破女已得勝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觀察。於退生畏。欲退天女。無有方便可救令脫。觀察普遍無量種門。決定退已。復觀餘天五欲功德。受種種樂。於退不畏。如畜相似。作是思惟。云何彼天死時臨到而不怖畏。如是念已。自心生怖而亦不能為他天說。何以故。非時說法。令法輕故。而彼餘天境界受樂。樂境界故。如是非時。不可為說。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念死畏已。隨順彼天。猶共戲樂。復無量種遊戲受樂。在於如是一切觀察山峯之中。多有種種妙好園林及蓮花池。共諸天眾遊戲受樂。六種愛身。喜樂境界。於彼園林蓮花池等。無量種處。迭互歌舞。共飲共食。若觸香味。如是受樂聞歌音聲。甚為可愛。如是受樂。到彼山峯枸欄之所。遊戲而行。彼枸欄者。是毘琉璃。諸天入中。其身光明。一切皆失。彼寶莊嚴。彼毘琉璃寶光明故。皆同一色。所謂青色。諸天既見。皆同青色。生希有心。迭互各各如是說言。如我先見多種殿來。百千殿來。初未曾見如此山峯毘琉璃寶如是光明。

爾時此天如是說已。即諸天中。有一舊天。向餘一切後生諸天如是說言。如我次第傳所聞來。今為汝說。以何因緣。如是光明。曾於過去久遠世時。兜率天王。下閻浮提。誠心供養正遍正知。供養佛已。來過此處。一切觀察山峯之中。以心憐愍夜摩天故。故留一珠。此夜摩天。見珠光明。諸夜摩天。知業果報。有輕有重。則離慢心。若夜摩天行於非法。見此珠已。知夜摩天與兜率天有勝有負。心如是知。我於今者成就何樂。我樂光明色量形相。於兜率陀。則為微劣壽命亦劣。地處亦劣。業果亦劣。彼諸天等見彼寶珠勝光明已。則生第一勝歡喜心。若放逸行。則離慢心。若隨法行。增長彼法。以此因緣。兜率天王。留珠在此。

爾時諸天。從宿舊天聞是語已。則生第一勝歡喜心。於彼寶珠。生希有心。意樂欲見。彼一切天。相共在彼一切觀察山峯之中。求覓彼珠。以求覓故。一處見之。有一百倍勝光明出。能覆餘珠。令使不現。被覆未開。猶尚如是。何況不覆。所謂覆者。夜摩天珠覆蓋如是大光明珠。彼夜摩天却餘寶珠。出此一珠。時夜摩天見此一珠所有光明。心則離慢。又夜摩天。自身所有一切光明。皆悉不現。復觀彼珠。其中則有金書文字。字有偈言。

 清淨無垢濁  常隨順法行  彼不放逸故  恒常受快樂

 若樂若苦惱  若老若少年  若大姓小姓  死王皆能殺

 若端正若醜  若大力小力  若獨若有主  死王皆能殺

 若王若僮僕  若俗若出家  若堅若軟者  死王皆能殺

 若富若貧窮  若功德若無  若男若女等  死王皆能殺

 若行若在家  若水中若陸  若在山峯住  死王皆能殺

 若睡若[宋-木+悎]寤  若食若不食 能歷亂世間  死王皆能殺

 若在下在上  若在傍廂住  時輪無障礙  死王皆能殺

 若吉若不吉  若法非法行  若病若不病  死王皆能殺

 若惡者善者  若慳若不慳   若放逸若不  死王皆能殺

 若地獄餓鬼  若畜生若人  大力不休息  死王皆能殺

 若欲界諸天  若色界天等  彼天悉大力  死王皆能殺

 若無色界天  三摩跋提生  彼天悉大力  死王皆能殺

 有生皆無常  一切必破壞  一切有為法  破壞則不疑

 見死力如是  若見欲過患  見愛染語已  則離生死海

 初時有味堅  貪著欲境界  由之入地獄  猶如蛇舌舐

 見此處退已  知死王大力  心則善調伏  知心有此過

 園林山等中  若在堂中住  一切天皆退  為時火所燒

 若為境界覆  癡故放逸行  愛羂縛此天  將入惡道去

時彼諸天。大毘琉璃寶珠之中。見彼金書偈句字已。讀已聞已。若天心有善種子者。見聞是偈。暫生厭離。若迷境界愚癡之天。雖亦見聞。猶著境界嬉戲遊行。受五欲樂。心不生厭。時彼諸天。既見寶珠如是光明珠內偈說。一切世間。多諸過患。既見聞已。生希有心。此勝寶珠如是光明。甚為希有。而彼諸天。自性放逸。種種遊戲種種受樂。無量分別。多受無量境界之樂。彼樂深勝。不可譬喻。

爾時彼天。復放逸行。多擊種種歌樂音聲。向一水河。河名速流。堅著放逸。見諸境界。其心堅著。無始集來。愛羂所繫。牽向彼河。種種樂聲。繫縛其心。彼此迭共遊戲受樂。彼速流河。多有樹林。蓮花所覆。種種鳥聲。甚可愛樂。蓮花之香。以熏其水。彼河兩岸。饒歡喜天。若歌若舞。彼天迭共。勝歡喜心。在彼河岸。受諸快樂。五樂音聲。平等美妙。有無量種五欲功德而受快樂。彼河水速。故名速流。其河兩岸。樹枝間間。鳥在中住。彼鳥即名樹奇間住。鳥善業故。彼此迭共勝歡喜心。利益天故。而說偈言。

 山河如是速  天如是失樂  癡故不覺知  如是放逸行

 一切諸眾生  命樂速不停  癡者不覺知  如生盲於道

 寧盲無眼目  不著欲愚癡  為樂隨欲行  趣向地獄去

 非盲故地獄  以不知法故  是故寧自盲  不為欲所使

 欲行不利益  常誑惑癡者  以自心癡故  而不厭離欲

 若行於欲者  無智亦無知  不數欲生苦  而常樂於欲

 見欲怨如友  如今波迦果  能將向死處  數數至惡道

 如一切諸河  水流無迴者  天樂亦如是  已去不復還

彼鳥如是住在樹中。如業之實已說此偈。時彼諸天。善業修心聞說偈已。心極厭離。如是思惟。我今乃於畜生之所。如是聞法。是故得知我放逸行。定入惡道。爾時彼天。既生是心。思惟念已。其中有天。離彼河岸。在一處住。而說偈言。

 一切眾生命  如水沫不異  如河流波動  少年亦如是

 一切諸眾生  盡皆屬老死  汝等無心意  不念不知慮

 諸有身未壞  諸有世間淨  若心皆作法  則不入惡道

彼天如是迭互各各心隨順法。如是說偈。如是念法。未經久時。根羸無力。復不思惟。見無量種可愛可樂五欲境界。隨心樂已。為受樂故。行向餘天。彼天如是迷於境界。五境界因常增天欲。在於彼處受天快樂。第一可愛。五欲境界。相應受樂。乃至此愛善業盡已。復為業使。生於地獄餓鬼畜生。若餘天退若生人中。第一樂處。無諸衰惱。第一富樂。生於第一大種姓中。一切敬愛。一切供養。不怖不病。第一聰明。若他餘人。若奴若婢。若諸作人。一切皆愛。常於其人有供養心。得生第一善國土中。不在邊地。生在知法。知非法處。五根具足。智慧自在。以彼善業。作而復集。聖人所愛。三功德業。決定生天。以餘業故。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有地處。彼見聞知。彼夜摩天。復有地處。彼處名為山樹具足。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謂若有人。修行善業。直心正心隨順法行。不壞威儀。不缺威儀。遠惡知識。常生善心。微塵等惡。見則深畏。正見不邪。常正見行。常一切時。信業果報。心意正直。身行善業。口意善業。護三種戒。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殺不盜。如前所說。不邪行者。若於晝中見婦女像。心不生念。白日見已。夜不生念。心生知足。於晝行時。善攝其心。以知足繩繫縛諸根。念身而行。善護其心。常樂觀察諸界入陰。不樂多語。不於非時入他舍內。不行惡肆。於一切處。非時不行。不近惡狗。不常入村。不常入城。若四出巷。不樂常見親舊知識。心不常念。常勤修行智之境界。常正觀察。恒常正念。敬重尊長。常近奉侍。彼善行人。如是持戒。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山樹具足地處之中於彼生已受無量樂。如印相似。無量種樂。皆悉具得。

有二妙山。圍遶彼地。於彼山中。有四樹林。一名膩青影。二名無量負。三名一切上。四名清淨負。膩青影林青色妙寶。青色之樹。金銀為葉。皆悉具足。端嚴勝妙。不可譬喻。林中殿舍。出青光影。遠去遍滿五百由旬。色如青雲。彼後三林。無量負林。一切上林。清淨負林。一一皆有無量種樹。無量種色。無量種形。無量種相。無量種葉。無量種鳥。近於彼林。於彼林中。有如是等無量種樹。復有其餘種種諸樹。所謂多有金樹銀葉。復有銀樹。毘琉璃葉。有珊瑚樹。白銀為葉。有雜寶樹。雜寶為葉。為樹雜故。其影亦雜。其枝普覆地分處處。皆悉有水。彼彼地處。極為嚴好。蜂眾莊嚴。有妙音聲。多有天鳥。莊嚴地處。彼第二林。嚴好如是。又第三林。多有無量流水河池。其河多有無量諸鳥。種種音聲。所謂孔雀俱耆羅等。音聲可愛。住可愛處。

又第四林。多有種種。雜色寶樹園林池水。種種蓮花。林影光明。彼諸樹林。一切皆如雲母琉璃。若天入中。皆見自身。猶如雲母琉璃之色。

又彼處山有異勢力。若天欲退。死時將至。隨業去處。一切皆見。彼既見已。厭離於有。不放逸行。以見自身異生處故。彼福天子。於彼如是功德地生。以無量種善業力故。爾時得生彼處天子。生在山中。山名伽那。如是天子初生之時。行放逸行。既見退已。生惡處故。始生天子不放逸行。如是攝心。未經久時。更著境界五欲之樂。在於園林蓮花池中。極可愛處。五欲功德。皆悉具足。五樂音聲。多有無量諸天女眾之所圍遶。有無量種無量分別。無量諸念。彼山林中。如前所說。以彼天子前善業故。如是種種受五欲樂。彼既如是。受欲樂已。善業力故。於彼山中。則見五種希有色相。何等為五。謂何生處而來生此。見彼來處。乘何業因而來生此。見彼業因。於何時退。見彼退時見其退已。於何處生。見彼處生。生彼處已。成就苦樂。見彼苦樂。於他身事。亦如是見。彼天眾生。復見異時。或見百劫或見億劫。自身之事。作如是知。我曾於此天中而生。雖知生數。不知時數。何以故。以智少故。不能思量彼山勢力。善業勢力故如是見。

然彼天子。見無量種希有事已。畏生死過。厭離善業。況非福業。而不厭離。亦離雜業。以其皆有苦惱過故。以彼雜有多過惡故。如是見已。見彼山中希有事已。於有生死過惡之處。怖畏厭離於一切時。增長無量種種衰惱。見梁繩已。則於餘樂心離不樂。所謂樂者。天中欲愛。觸味色香。如是既見觸味色香。如見毒飯。不以為樂。彼既如是見無量種天境界樂。憎惡不樂。彼既如是。厭離欲已。向餘天說。令作利益安樂之事。彼天如是。則善修行。身口意等。而行善業。所謂法師。若能為他說正法者。於彼放逸。諸眾生等。具足佛語。而為說法。畏放逸行。放逸眾生。入於無量境界惡處。為彼眾生說五種畏。所謂五者。生畏老畏病畏死畏。自業畏等。此諸眾生。如是作業故。如是得愛樂境界怖畏離別。此等諸畏。若能示他。非為貪物。非諂曲心。亦非悕望供養因緣。而能為他正說佛法。

復有為他雜說佛法。如已所聞。譬喻相應。畏自少聞少讀佛語。推時在後。異因譬喻。從他聞來。自思量說。內心貪多種種雜語。推時在後。如是說法。如是因緣。作生死畏彼於山中。見有諸業。

於如是等一切法中。復有勝者。謂為父母尊者說法。復有為於病者說法。為邪見者。令生正見。而為說法。為欲死者。而說佛法。若見生死。無因無緣。自然有者。是則為之說因緣法。若於生來未聞法者。為之說法。若行曠野。若於海中大船行者。放逸行者。若諸國王。若王大臣。若諸年少行欲放逸種種慢等。令得離故。而為說法。若勇健者。能多殺害。若多殺生。放逸行者。為說罪過。遮彼殺生。若樂諍鬪。望生天故。欲取鬪死顛倒見者。為之說法。遮令不作。若常獵者。為之說法。令得捨離。若諸婦女妬嫉之者。為之說法。遮其妬嫉。

此如是等。十二種人。若有能為說法之者。彼人如是真實說法。身壞命終。生夜摩天山樹具足地處之中。既生彼已。則於彼處山壁等中。見生死業。見已則於一切生死生厭離心。若不為他如是說法。而生彼者。一切作業。皆悉不見。則於後時。受諸欲樂。遊行嬉戲。五欲功德種種具足。在彼地處。聞歌音聲。眾鳥聲音。種種異異。色香具足蓮華池中。有無量蜂百千音聲。諸雜音聲。

既於彼處受諸樂已。復向山中。山上平處。在中受樂。第一端正種種功德。具足天女。詠天歌音。甚可愛樂。色味香等。皆悉具足。生大歡喜。復飲天酒。既飲酒已。轉復增長放逸之樂。久行放逸。受諸樂已。復向彼山。名遊戲林。普毘琉璃。以為枸欄。莊嚴堂舍。如火洋金。而為莊嚴。種種七寶莊嚴之處。到彼處已。普於其處多饒眾鳥。第一端嚴。既到彼處。五欲功德。遊戲受樂。未知厭足。心常悕望。不可厭足。如火得薪。為風所吹。染愛凡夫。未知厭足。亦復如是。何以故。愚癡凡夫。於無始來如是流轉。為愛所誑。自境界中。根不知足。從本已來。未曾知足。彼堂第一可愛枸欄功德具足。天於其中五欲功德而共受樂。有若干種無量分別。有無量種憶念成就。爾時彼天。不放逸行。謹慎行者。既見如是放逸行者。心生憐愍。而說偈言。

 如心之所作  還如是受得  善念斷愛欲  不善令增長

 若寂靜欲者  見欲如刀毒  癡者不靜意  見欲生愛染

 若根若根塵  此因緣於心  煩惱熏心故  相似流轉行

 於如是染淨  勇健者不染  畢竟常見色  云何有別異

 一切皆如是  境界心自緣  調心為第一  雜過甚為鄙

 譬如稻一種  色相各差別  和合種雜生  心亦如是轉

 如機關水輪  轉故有所作  心因緣故語  此世間流轉

 放逸壞眾生  心貪著欲味  亦常喜樂色  不覺相續轉

 影中山林色  業故亦見身  天云何見已  貪著欲境界

 若恒常有欲  終則愛別離  如是之欲愛  智者則不樂

 何況無常空  自身如是空  於彼苦報中  癡者云何樂

 天既退天已  為惡業將去  境界之所誑  寂靜不可得

若天如是。不行放逸。不放逸行。不放逸天。為放逸天。如是說竟。以自業故。見實色已。於業生畏。復憐愍故。如是已說。如是住彼山樹具足地處之天。有無量種受諸快樂。毘琉璃處。於影像中。自見身色。

又復於彼山樹具足地處住天。更有其餘毘琉璃林。或有銀林。彼林有名。有名常影。有名無影。彼常影林。是毘琉璃。如是林中。地分柔軟。眾鳥音聲。百蓮華池。以為莊嚴。有流水池。莊嚴其處。天於彼處。遊行嬉戲。受種種樂。彼常影林。有五大池。池有蓮華。鵝鴨鴛鴦。多有種種。跋求之音。迭共出聲。聲甚可愛。受種種樂。於彼水中。有風來吹。有種種波。令彼鳥身相觸相離。其水清淨。離於塵濁。如是眾鳥。蓮花葉中迭共遊行。受種種樂。五華池者。一名樂見。二名水足。三名鳥樂。四者常喜。五名天樂。彼華池中。多有眾蜂。無量形色。有無量種百千雜色。飲蓮華汁。無量美味。眾蜂飲已。則出第一勝妙音聲。山樹具足地處之天。聞其聲已。走向蜂所。蓮華池中。彼華池水。第一清淨。第一色香。彼諸天眾。共天女眾。見彼水已。入彼池中。遊戲受樂。既入池已。共諸天女。在水遊戲。五欲功德。種種具足。復行欲樂。彼處如是種種戲樂。

又復更有第一勝聲。種種雜聲。所謂歌聲。復有樂聲。復有水聲。種種諸鳥。種種音聲。此種種聲。迭互相離。迭互相順。不相壞句。合為一音。如是可愛。如是天眾。共天女眾。如是受樂。如是雜雜。音聲既出。異山中天遊戲受樂。則不如此。餘處鹿鳥。臨飲食時。若聞此聲。即便止食。住耳不動。聽此雜聲。飲時亦爾。停住不飲。聽聞彼聲。餘異地處。所有天眾。聞是聲已。生希有心。況餘畜生。如是五處種種受樂。爾時如是山樹具足地處住天。於長久時五蓮華池成就樂已。為飲酒故。受欲樂故。向餘園林。園林名飲。多有天酒。滿彼園林。以如是義。名飲園林。彼諸天眾善業力故。到飲園林。諸有水池。清淨滿者。一切皆失。第一香色。味等具足。天酒出生。滿彼河中。彼酒之香。乃至遍滿五由旬內。逆順來去。如天憶念。如是酒生。此世間中。第一樂者。謂隨念樂。如心憶念。得自在者。是為最樂。唯此為樂。更無有樂。此隨心念。是第一樂。何況復有五欲功德具足之樂。五樂音聲。共天女眾。而受快樂。復有隨意自在之樂。種種遊戲。受種種樂。彼如是酒。離於酒過。飲已極適。不可得說。

彼天如是種種受樂放逸而行。共天女眾同飲天酒。於長久時愛覆其心。無始集來。如是復集。不能捨離。為愛所誑。彼天如是。不知厭足。如火獲薪。如是彼中。山樹具足地處之天。如是思惟。我於今者。上此山頂彼天如是迭相憶念。同一心生。如是同心。一切皆共。和合喜心。去向彼山到已即上。自善業故。第一光焰。向彼山頂。飛昇虛空而上彼山。第一神通上彼山已。五樂音聲。皆悉相應。一切所有歌樂之聲。普遍山上。復有勝香。普熏山上。滿虛空中。有妙光明。在虛空中。勝耀等光。上彼山上。以天神通上彼山已。見彼山頂。有無量種流水河池。蓮華滿中。園林眾華。種種具足。彼處多有眾鳥音聲。第一天香。

彼山頂上。普皆平等。光明遍照天眾上已。共天女眾第一受樂。山上之天。有百天女。有二百者。復有餘天三百天女。自業作故。有少中多。復有餘天。有少中多。有一千者。有二千者。有三千者。如是乃至有二萬者。種種歌舞。遊戲受樂。一一園林。處處遊行。嬉戲受樂。如是蓮華勝妙林中。眾蜂莊嚴。在彼林中。五樂音聲。遊戲受樂。彼山多有種種妙寶。而為莊嚴。於彼山中。處處遊戲受樂而行。彼山之石。一切是寶。殊妙間錯。光明勝日。其地柔軟。如閻浮提瞿耶尼中第一柔軟劫貝敷具綿等之軟。若兜羅綿。若復餘綿。如是等綿。又復如餘柔軟之綿。下足則容。舉足則平。彼山頂上。如是柔軟。若寶若地。若樹若林。若山之峯。彼一切處。第一柔軟。極樂之觸。隨眼所見。皆可愛樂。如是山上。甚可愛樂。天眾天女。在上遊戲。彼此迭共受種種樂。諸欲功德一切具足。受天快樂。

彼處如是久時受樂。彼天和合第一音聲。歌舞遊戲。種種受樂。於虛空中有大光明。猶如天狗。彼一切天。皆悉同見。彼勝天者。見大光明。未曾見聞。生希有心。中天見之不能眼看。以手掩眼。入於樹下。下天見之。不能忍耐。生怖畏故。共諸天女。入自寶窟。又復更有大威德天。眼既見已。則能忍耐。諦觀察之。生希有心。如是意念。此是何光。誰有如是勝妙光明。此山如是妙寶光明。如是山中。光明具足。此異光照。令不復現。在空如焰。我於昔來初未曾見。彼更審看。見大天狗。如是向下。有大光明。遍虛空中。如火焰熾。如是下墮。彼天上觀。如大天狗。從天而墮。其量長短。大小如是。如是思量。然後說言。彼天狗量五千由旬。一切虛空。皆悉焰然。不可譬喻。

如是如是。次第下來漸漸近下。彼大勇天。亦不能看。何以故。以非彼天眼境界故。不能看彼勝大光明。亦復以手自掩其眼。不久之間。生希有心。還復却手開眼看之。上觀虛空。見彼天狗。漸更近下。一切天眾。皆生疑慮。彼此迭互。相向說言。上虛空中。為是何物。甚為希有。在空而墮。時彼天眾。不能決斷。而作是言。此是何物。爾時如是未久之間。如是天狗。空中滅沒。不知所在。

爾時怯天知彼滅已。從窟而出。共諸天女離於怖畏。彼此迭互相向說言。此希有物。為是何物。我心甚疑。令我見之心生怖畏。如是說已。彼此迭互皆不能決。如是久時。彼此迭互相向說言。彼是何物。生希有心而生怖畏。如是山上遊戲受樂。復心動已。猶更受樂。受境界樂。種種受樂。有無量種無量分別。五樂音聲。於園林中。多有天眾。共天女眾。無量百千天眾受樂。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一

觀天品之二十(夜摩天之六)

爾時天王牟修樓陀須夜摩天。共諸天眾。諸天女眾。無量百千那由他千諸天大眾。諸天女眾。一切皆向山樹具足地處之中伽那山所。一切天眾。坐蓮花座。普遍虛空。上彼山上。見彼天眾有無量種形服莊嚴。無量種色。無量功德。具足天女而為圍遶。彼山中天。五欲功德。受諸快樂。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如是見已。心甚歡喜。共天女眾。即便速向山樹具足地處天眾。彼處天眾。既見天王牟修樓陀。即爾速疾共天女眾。一切奉迎。鼓樂音聲。種種歌舞。生歡喜心。迭互相近彼此和合。遍山頂上。種種歌舞。讚歎天王牟修樓陀。共到山上。於彼山上。彼此迭互。種種音聲娛樂受樂。彼諸天眾如是受樂。於長久時。上虛空中。見天狗下。如是天狗光明等事。如前所說。爾時天眾既見如是希有事已。而復更生疑慮之心。有大怖畏。即爾前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依止附近。有向虛空直視觀者。有先曾聞彼天狗者。離放逸行。共彼天主牟修樓陀。誠心禮佛。復有怖畏。入金窟者。有依樹者。此二種天。無勇無力。有天走趣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望歸求救。此如是見。第一希有。生疑慮心。爾時天主牟修樓陀見如是已。告天眾言。汝等天眾。為知不知。如此光明在虛空中。臨欲墮地。汝等皆來。其中有天先不知者。則白天王牟修樓陀而作是言。我實不知。今見如是希有之事。我實不知。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喚一切天而告之言。汝等天眾。一切皆聽。我今為說以虛空中光炎墮地。汝等天眾有怖畏者。希有心者。

爾時如是一切天眾。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為之說言。汝等皆聽。於我此處在上極遠。復有天眾。彼一切種量色形相。長命業因。百倍勝我。是菩薩處第一勝淨。在人中時五種持戒。不孔不穿。堅固不犯。有無量種勝修行故。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彼天世界。名兜率陀。兜率陀中。若所受樂。若諸園林若諸天女。若諸光明。若色若力。若利智慧。若長壽命。若無量樂。或身或心。若所受用資生之具。若天女色。彼十六分。此夜摩天不及其一。彼天功德。非我能說。彼天光明。形我此處夜摩天光。如螢火虫於日不異。若諸光明。若所受用資生之具。一切不及。彼天久時。無量種種受諸快樂彼天之樂。第一可愛。種種諸物。五欲功德種種境界而受快樂。勝於此處夜摩天樂。於長久時。善業乃盡。無常金剛。打令碎壞。彼無常法。一切眾生必定皆有。必定種子。不定種子。一切眾生皆悉具有。無常到已。其命則盡。善業盡故。即便退彼兜率天處。一切有為。流動如燈。謂生住滅。一切三界。無物不動。而是常者。一切皆動。一切終盡。非是常法。無處是常。諸有為法。必定退失。是故彼處兜率陀天。必當退失。如燈油盡及炷等盡。其燈則滅。燈既滅已。則有闇生。燈生闇滅。燈滅暗生。如種滅已。則有芽生。如是如是。彼業盡故。其命則盡。彼處諸天。兜率陀中。如是退故。汝等今見彼天已死。以業力故。有如是相。身是無記。雖死而有如是光明。何況復有無量善業所化光明。第一勝上。決定善業所化光明。汝夜摩天。從今應知彼相如是。彼若未死。有何光明。有何威德。有何莊嚴。有何等業。彼不可說。無有譬喻。彼天如是四倍善業之所化作。如是終盡。何況我此三倍持戒。少業所化。汝等皆生夜摩天處。坏脆無常。有為滓濁。是故此天與彼殊絕。彼天如是。猶尚破壞。何況汝等而不破壞。爾時天王牟修樓陀。而說偈言。

 無常天狗瞬  燒兜率陀天  不自在故滅  如燈油炷盡

 業力之所推  大力十二輻  業輪之所轉  上下不停住

 取種種境界  無量門莊嚴  以時滿足故  闇退不自在

 時節自在故  草木如是生  彼既時到已  還復乾枯燥

 天如是時到  則成就天樂  如是復時到  還退不自在

 業於時到時  流轉於世間  以時自在故  樂者還受苦

 若受樂受苦  勿信境界常  此一切因緣  苦樂則差別

 一切皆無樂  一切業自在  苦亦爾無常  皆是業因故

 異異諸果生  有為法流轉  欲知此因緣  應知四聖諦

 若知四聖諦  彼必得解脫  癡樂境界者  世間轉如輪

 善知義知諦  彼則得解脫  不知義諦者  則無解脫期

 彼若如是知  世間無常已  則起解脫意  遮不善業心

彼夜摩天如是怖畏。須夜摩天有無量種無量分別。彼夜摩天王牟修樓陀與法相應。如是說道。爾時彼天既聞天王智者語已。心各差別。有厭離者。厭生死者。畏生死者。又復心轉喜樂境界。伽那山中種種園林。種種戲處。多有流水蓮花池等莊嚴之處。樹枝所覆。寶藏莊嚴。有種種鳥。音聲可愛。有蓮花池。種種莊嚴。有大七寶而莊嚴山。多有無量。可愛聲觸味色香等種種境界。共天女眾喜樂境界。愛樂成就。忘前厭離。不復憶念。

又諸境界。初樂後苦。共天女眾。如是境界。而受諸樂。彼山處故。心之獼猴。以自在力。於中受樂。又復天眾。皆共天主牟修樓陀相隨而還。有乘空者。坐蓮華者。有乘無量莊嚴處者。所謂有天乘孔雀者。乘白象者。有乘鵝者。乘鴛鴦者。有如是等。種種異乘天女圍遶。若歌若舞。種種樂音。如天相應。在其天主牟修樓陀大王之前。向戲樂林牟修樓陀天王住處種種深心。生意覺知。有厭離者。有放逸者。如是種種遊戲境界。而受快樂戲樂林中地處諸天。如是差別。種種不同。若復彼處。山樹具足。地處住天。在伽那山頂上而住。彼種種意。嬉戲受樂。其中有天。生厭離者。如是種種無量分別。無量境界。而受快樂。如是無量境界受樂。心不厭足。如是乃至善業樂因盡爛壞失。於彼天處。業盡而退。如是退已。種種業繩之所繫縛。生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常在樂處諸根具足。有善智慧。第一大心。第一大富。為一切人常所供養。端正好色。若為人王。若為大臣。以餘業故。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有地處。彼即聞知。復有地處。名廣博行。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若善男子。近善知識。信業果報。心意正直。隨順法行。受持禁戒。正見不邪。修正見行。常近耆宿。於佛法僧生清淨信。信於生死。常一切時善攝諸根。不著境界怖畏生死。知愛別離。生老病死。恩愛聚會。恩愛離別。一切皆知。於五聚陰。識知其過。常勤精進。順行善業。離惡知識。常一切時樂聞正法。聞已思惟。思已知義。攝持在心。知離欲味。常不殺生。常不偷盜。如前所說。復捨邪行。於婦女根。眼不樂見。於其歌舞莊嚴音聲。聞已不味。於畫婦女。若見若聞。無不善念。夢見婦女。覺已不樂。不生愛念。不多行欲。常正觀察。捨離邪婬。棄於欲事。如毒無異。彼人如是功德相應。常行善業。恒有善念。離垢染心。持戒普淨。善護禁戒。彼人如是。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在夜摩天廣博行處。彼三功德。樂修多作。愛樂淨戒。持戒得果。生於彼處。纔生於彼。即聞天鳥種種音聲。第一可愛。如跋求聲。鼻所嗅香。本未曾有第一天香。嗅彼香已。生第一樂。身所覺觸。本未曾得。心意清淨。而不濁亂。如心迴轉。正相應故。則生歡喜。味亦如是。有種種味。本未曾得。彼天如是六識之身前受樂已。如是思念。此何世間。我住何處。此處一切。皆悉可愛。皆悉可樂。與本皆異。此處世間。見一切色。無量好色。復見自身所有光明。勝日光明。離肉骨污。離諸不淨。離影離睒。離脈離筋。離大小節。離於堅觸。身體柔軟。普身諸分一切皆軟。離於疲惓。自所念行。若來若去。皆無障礙。離於求索。離身傴曲。彼此迭互。不相憎嫉。身體雜毛頭髮皆旋。一一毛旋。眼所對矚。無有妨礙。境界不劣。離於諸障。聲觸味香。身不增減。不變不老。恒常有力。天女妬嫉。怖畏怯弱。一切皆離。身自具足。離求莊嚴。離求財物。於諸天女離攝取過。復何所離。於園林中。處處遊行無所怖畏。離怨家畏。離不淨畏。離於知足。見自己身。則生愛樂。念念增長。天無量種諸境界樂。如所悕望有樂皆得。悕望樂已。以少智故。心如是疑。我何處來。我此身者。為是何身。此是何處。此處何名。彼如是疑。心中思量。譬如醉人。或有睡人。夜有四分。三分已過。從睡而寤。於良久時。彼心疑念。我是何人。我何處住。少時思念。爾乃得知。如是如是。始生天子。於良久時。心思惟已。然後乃知我人中死來生此處。彼天如是。於人中時。持戒熏思。如是相似。生於天中。

若閻浮提不樂境界。在彼天處。初生之時。亦不喜樂。何以故。本熏思故。時彼如是。始生天子。於良久時。如是覺知我在天處。以善業故天世間生。若人如是。於人中死生於天中。彼持戒來。猶故如是。不著境界。如是後時。天上退已。生於人中。本天上時所習熏故。有相似相。如是人中。以熏思故。後時死已。生於天中。不樂境界。不近婬欲。時彼如是。始生天子以持戒故。雖生彼天。不近境界。以餘業故。令心如是不樂境界。

若出地獄生天中者。彼生業故。在地獄中難可得出。餘善業故。以少願故。得出地獄生於天中。以在如是苦惱處來。生在天中得樂即著。心生歡喜。又多瞋恚。喜樂園林流水河池種種蓮花勝愛樂心。嬉戲遊行。彼於飲食。愛樂心強。彼意相續之所熏故。

若出餓鬼有餘業故生天中者。意相續熏樂食心強。愛於飲食。常處於冷。多樂婦女。彼熏意故。

若出畜生有餘業故生天中者。則多飲食。如畜生中多食多飲。生於天中。亦復如是多食多飲。少飲多食。愛欲心強。以意相續。熏故如是。

若無色界四處退已生彼天者。以本修得三摩跋提。是故生彼無色界中。四地處生。業盡故退。生彼天中。如是本意相續熏故。如是愛觸味色香等。如是得已。而復不樂。以心寂靜不多亂故。彼熏心故若於色界。依止初禪。如是乃至依止四禪。彼禪盡故。退生欲界。如是本意相續熏故。有下中上。心樂坐禪。境界樂心。少而不多。

若欲界天。欲界中退。還生欲界。以生業故。如是二道作眾善業。若天若人。如是二種。欲天中退。還生欲天。作善業故。唯欲界中。一切諸天。二種業熟。除淨居天。彼淨居天。非生業熟。非餘業熟。如是業風。常吹一切世間眾生。令其流轉。心羂所繫。亦為種種業羂所縛。無量百千異心信解。無量分別。次第相續。於五道中流轉常行。

爾時如是始生天子。如是觀察。如是思念。然後乃知我於某道退來生此。我人中退而來生此。受生業故。彼如是知。彼業故生。若餘業生。如是亦知。以何因緣。知此天子非餘業生。若餘業者。久時因緣。或一百劫。能與果報。有一千劫。或百千劫。少天眼者。不自見知。本過去生久遠之業因緣生此生業生者。則知來處。彼如是觀生因緣已。心生憍慢。未久之間。善業熏故於境界。中生愛著心。有無量種。彼天爾乃如是念知。我今在於夜摩天中名廣博行地處生已即生心時。諸天女眾而現在前。以善業故。彼天女眾速來圍遶。以彼天子善業力故。天女來至。若彼天女生來久者。則不羞恥近欲抱之遶彼天子。共園林中而受諸樂。以善業價。得彼天女種種功德。第一可愛。而共受樂。於彼地處。有好山林。蓮華河池。澗谷流水有好平地。有好金窟。樹枝之舍。無量百千種種諸鳥。種種音聲。無量百千天女之眾。迭相圍遶。在如是處歌舞遊戲。彼處園中。有七寶鹿。處處遊行。如是種種眼所見者皆悉可愛。彼處有山。名為廣少。彼山之峯。七寶光明。種種莊嚴。種種寶石。雜雜間錯。有蓮花林。皆是七寶。在園林中。多有河池。如是種種莊嚴之處。以善業故。妙色莊嚴。於如是處歌舞遊戲種種受樂。

彼天如是同受樂已。有於水中而遊戲者。如是種種欲到地獄餓鬼畜生。以善業故。戲樂不止。彼諸天等自於身中。示一切天業相名字。若天前世作何善業。何心作業。於何時作。何因緣作。何生處作。此如是等。於下中上福田具足。財物具足。而作善業。彼一切相。於自身中見其名字。譬如明了善書畫者。各各別處。隨其所作歷然分明。如彼名字。此天如是。善業畫師。於業地處。一切善業。皆悉普畫。善業彩色。善淨光明。見則極愛。畫作彼天。一切樂見。如彼善業巧畫之色。如是而生。彼天之身。以有如是畫字相現。百倍嚴勝。譬如第一百煉真金。或復其餘赤蓮花寶。或青色寶。於如是等種種勝寶。端嚴可愛。彼天身相。百倍端嚴。如是畫相。自眼不見。何以故。以在頷下咽上相故。是以不見。若彼天子。心未放逸。則便更互相見此相。又善業因。如是更互相見此相。彼廣博行地處之天。如是希有。

彼天復有希有之相。如咽之相。額上亦爾。以善業故。有如是相。種種業畫。種種色相。所謂相者。云何而退。於何時退。如是退已。當生何處。彼種種色。種種畫相。彼天額中皆悉具見。此希有相。是業所作。彼天身上。如是字鬘。種種雜雜。如是端嚴。如餘異處。所有諸天。種種華鬘。莊嚴身首。端嚴殊妙。此相莊嚴。亦復如是。

又彼諸天復有善業果報成熟。自業畫身。共諸天女種種畫身勝莊嚴者。受諸快樂。無量種種。園林之內。於廣博行地處之中遊戲受樂。既受樂已。復向一河。河名善雜。彼河從於雜愛山峯流出而來。故名善雜。有種種寶莊嚴彼河。無量鳥眾。種種音聲。多有無量種種異樹莊嚴彼河。有種種花其華雜色。有百千分。異色不同。莊嚴河岸。無量天女。近彼河岸遊戲受樂。又復更有殊妙河水。名為雜河此河從於雜色崖岸山峯流出。故名雜河。如是雜河。若天近之。於本生處則能憶知。彼天若從地獄中來到彼河岸。則便憶知。既憶知已。有極可愛。五欲功德。皆悉具足。有諸天女。心甚歡喜。遊戲受樂。以心憶知。曾受苦惱故於樂事一切皆忘。如是厭欲。而說偈言。

 地獄熾火中  苦切甚大苦  我等惡業盡  皆來在此處

 業善果亦善  諸功德莊嚴  業惡故果苦  必定如是受

 我於苦樂中  輪轉生死處  業風吹令轉  猶如海中波

 若有心作惡  喜樂惡事者  彼不善行故  因緣墮地獄

 得脫彼地獄  來生此天處  忘彼處苦已  而復行欲樂

 此境界流轉  苦樂如梁繩  而心甚堅[革*卬]  受苦不厭惓

 此彼岸和合  諸根之所誑  為愛羂所縛  一切流生死

 出地獄生鬼  出鬼生畜生  出餘畜作龍  出龍生三處

 業如是常行  世間轉如輪  以久來習故  猶不生疲惓

 愛樂龍宮殿  不樂地獄苦  流轉於有獄  有樂不樂處

 千鉢頭摩苦  百億鉢頭摩  如是時受苦  癡故不厭惓

 三界皆無樂  普遍一切苦  眾生為癡誑  而不生厭惓

 如是受苦已  癡故造苦因  由因故有果  如果從種子

 境界所迷心  勇健有大力  眾生調彼心  令彼時寂靜

 彼心調伏已  一切界轉行  輪迴於三有  不能見真諦

 如以風因緣  令海水波動  如是因緣心  令世間常轉

 眾生著婦女  為苦樂所執  不到於善地  無苦惱之處

 若憶知苦時  則生厭離心  既忘彼苦惱  還著樂放逸

 若有能憶知  地獄苦惱者  如是天中樂  猶如小微塵

彼天皆憶本曾生處諸有。近彼雜色崖岸山峯所出雜河岸者。則皆憶知本曾生處。若離去者。於本生處一切皆忘。彼復於苦心既忘已。忘本生處。忘本生已。而復樂著種種境界。有無量種無異相似可愛聲觸味色香等天妙境界。如是受樂。

既受樂已。而復更向名久欲山。彼久欲山普皆可愛。有第一河。蓮花水池。其水清淨。圍遶彼山。鵝鴨鴛鴦。在彼河池而為莊嚴。種種金寶。為河兩岸。水流之聲。有種種音。彼山之中。如是等河。其數一萬。種種樹林。種種眾鳥。而為莊嚴。彼諸河中。四河最勝。所謂四者。一名速流。二名金鬘。三名毘琉璃水。四名樂漂。是名為四。

爾時天眾。自業果熟。一切如是生歡喜心。種種衣服莊嚴其身。遊戲受樂。向速流河。近彼河岸。有長妙花。極大樹林。名無量樂。其花開敷。其枝密覆。間無空處。無量百千種種色花。有流水池。種種諸鳥。鳥身皆是種種雜寶。眾鳥音聲。處處遍滿。彼速流河。第二岸邊。有蓮花池。彼池名曰醉蜂巡行。如日初出。赤色蓮花。在彼池中以為莊嚴。如是蓮花。有第一香。普覆池水。彼河二岸。一有樹林。一有花池。彼河長量五百由旬。廣五由旬。其水普清。水中生花。遍覆其水。花葉雜色。若干種種。有第一香。彼如是香。遍五由旬。爾時彼處如是諸天。隨心所念。有天在於園林中者。有天在於蓮花中者。如心所念遊戲受樂。與天女眾彼此迭共歡喜受樂。自有光明。以善業力。在彼處生。彼速流河於兩岸邊。廣博行天。種種遊戲。而受快樂。如是一河。彼金鬘河。從山峯出。彼山名衣。又衣山峯。復出此河。此金鬘河。甚為可愛。河在衣山。猶如金鬘。故名此河以為金鬘。彼金鬘河。如是功德。所謂其水。悉是天酒。遠離酒過。第一善香。味色觸等皆如心意。一切具足。有所憶念。不妨不亂。爾時彼天。共諸天女飲如是酒。復受勝樂。彼一一天。皆有無量諸天女眾之所圍遶。心意樂著五欲境界。五樂音聲。稱情美妙。共諸天女。隨心所念。如意自在。金鬘河邊。成就無量種種勝樂。於境界中。心不厭足。又復歌舞種種遊戲受諸快樂。從一山口至一山口。從一山峯至一山峯。從一河岸至一河岸。從蓮華池至蓮花池。從園林處至園林處。從樹根下至樹根下。如是種種諸處受樂。既受樂已。次復往向毘琉璃水第三河所。毘琉璃水第三河中。其水清淨。如毘琉璃。彼處多有毘琉璃樹。又復多有毘琉璃鳥。在彼水中。其水波鬘。其沫如笑。淨潔清水。徐流不急。其水極深。有妙音聲。善業力故。毘琉璃水。如是緩流。天欲受樂。有心念時。到彼河中。境界渴故。種種愛貪。彼天受樂。不在一處。有在河岸而受樂者。有在水中而受樂者。共諸天女。第一嬉戲而受快樂。彼諸天眾。皆悉乘鳥。從一水波到一水波。處處遊行。從一水漩入一水漩。從一迴波入一迴波。有入水者。入已復出。更入急處。又復彼天。從一蓮花入一蓮花。又復從一優鉢羅林。更入其餘優鉢羅林。如是遊行。百到千到。成就樂受。不可譬喻。

又復彼天善業力故。境界寂靜。毘琉璃水清淨之處。見業果報。若其有天持戒淨勝。若智慧勝。彼則能見本何因緣。如是作業。得生彼天毘琉璃水清淨之處。一切皆見。以何因緣。如是心生。憶念往事。以前世時於福田中有清淨心深生信故。彼一切天。一一各各作如是心。我境界力。如是動轉。五欲之水。在愛河中。如是漂我。令我不覺。無常退至。我於此處。必定當退如過去世。所作業相。生此之因。自咽上現。彼天既見如是相故。知過去世作如是等善業因緣。來生此處。如是受樂。若彼業盡。於此天上。必定當退。如是念已。彼此迭互相向而說。復見五道怖畏之處。見怖畏已。彼一切天各生厭離。毘琉璃水河岸邊處。而說偈言。

 若過去修善  為善人所愛  今此天處受  念念向盡去

 彼盡已則退  天中善報處  一切樂因緣  皆如是盡滅

 既入無常手  一切皆破壞  若法無常者  令一切皆貪

 如是無常法  能與一切貪  愚癡少智者  貪著於欲味

 癡不覺知過  如今波迦果  色聲等繫縛  愛故受苦惱

 惡業迷眾生  令不得自在  以迷惡業故  則受惡業果

 諸著欲味者  欲害如毒果  著欲不知足  故墮地獄中

 常樂行施戒  施戒福成就  若常如是行  彼則生天上

 持戒常修行  捨離不善業  恭敬修威儀  彼則生天上

 愍眾生安慰  深信於佛法  攝心寂靜者  彼則生天上

 若於怨家所  慈心離瞋垢  常寂靜心者  彼則生天上

 若心中無瞋  彼善而無惱  勇善調伏者  彼則生天上

 常實語持戒  而不多言說  知堅知不堅  彼則生天上

 若不樂世間  厭離老死法  常樂於涅槃  彼則生天上

 若樹下塚間  如是山谷等  常一心禪者  彼則生天上

 知時敬父母  不近惡知識  常行慈心者  彼則生天上

 不樂聚落城  及戲處道行  一處住知足  彼則生天上

 若善自觀身  常見其不淨  知自身如是  彼則生天上

 若能知法網  種種法網知  不喜樂生死  彼則生天上

 若覺知諸法  無量種種生  雖見不喜樂  彼則生天上

 心念念如幻  如乾闥婆城  若調伏此心  彼則生天上

 若諦知一相  或善知二相  心於欲厭離  彼則生天上

 於他妻如母  於一切如父  若如是平等  彼則生天上

 若恒離兩舌  常樂和合他  心不慳而直  彼則生天上

 於他一切物  皆如土塊等  自生知足樂  彼則生天上

 若於夜於晝  常能離懈怠  勤行精進者  彼則生天上

 若離慢貪瞋  復離於懈怠  如是捨離者  彼則生天上

 恒不樂五塵  五塵不破戒  常護戒智者  彼則生天上

 若能知四取  四諦亦如是  智者如是知  彼則生天上

 若知苦苦報  亦復知苦沒  如是諦見者  彼則生天上

 若得衰惱己  而不捨於法  是攝受法者  彼則生天上

 若著壞色衣  及著糞掃衣  善心不行惡  彼則生天上

 若一切時禪  常有出世心  恒樂空閑處  彼則生天上

 若美若不美  隨他之所得  心不喜不瞋  彼則生天上

 若著麁鄙色  塵土糞掃衣  如是衣知足  彼則生天上

 若床若地樓  或復在餘處  不生苦樂心  彼則生天上

 於眼所見色  青黃赤白等  若如實諦見  彼則生天上

 若聞愛不愛  二種聲不樂  心正不動亂  彼則生天上

 調伏於六根  而不樂境界  攝心不動亂  彼則生天上

 如是大饒益  恒常受快樂  若一切皆作  彼則生天上

 如一切業行  是則為最勝  行無垢法者  彼則生天上

 若知於業報  而能作業報  於苦常怖畏  彼則生天上

彼天如是頷下咽中。見諸相已。極大怖畏。已說此偈。於河岸邊。共諸天眾。本性放逸。以本業故。於咽中現。若至餘處。則不復見。若有因緣。則便見之。若無因緣。雖有不見。何以故。以一切法因緣生故。

又復彼天本性放逸。性放逸行。離久欲山。復向餘山。山名寶圍。歡喜心故。種種莊嚴。現在生欲。能牽其心。不計未來所有諸畏。以根搖動不寂靜故。於彼天中。受第一樂。歌舞喜笑。種種遊戲。於河岸邊。種種樹枝。諸花具足。彼處多有常歡喜鳥。

復有寶山勝寶圍山。無量百千分分之處。皆悉具有。雜寶間錯。而彼諸天悕望樂故。欲往見之。時彼天眾。遙見彼山。光炎圍繞。如穿虛空。光炎上出。天不曾見。忽爾見之。彼山光明。青黃赤紫。普萬由旬。

又復如是。雜寶光明。出勝其餘。無量寶山。所有光明。如須彌山。所有光明。能壞一切其餘諸山所有光明。此寶圍山所有光明。能壞其餘寶山光明。亦復如是。彼寶圍山。眼若看者。能令眼樂。

又復第二能與耳樂。所謂種種河池之聲。有孔雀等七寶翅鳥種種音聲。有如是等無量種鳥種種音聲。彼有寶樹。樹有鈴網。風吹出聲。其聲美妙。不可譬喻。寶圍大山。以如是聲。能令耳樂。

彼寶圍山。又復能與第三根樂。而彼天眾。猶未至山。謂彼山中。從無量華。出無量香。令天鼻樂。彼寶圍山。如是能令第三根樂。

彼寶圍山。又復能與第四根樂。所謂能令舌根得樂。色香味酒。能令豐足。種種美果。皆令飽滿。

彼寶圍山。又復能令天身皆得無縷衣觸。無量衣服。皆甚柔軟。復有冷風。隨念樂觸以吹其身。

彼大寶山。如是能與天之快樂。彼天五根。如是受樂。如五根樂。意亦如是。得第一樂。此寶圍山。於一切根。皆令得樂。如是饒益一切天眾。

爾時彼天既到如是寶圍山已。彼寶圍山。光炎圍遶。出無量種炎光明圍。多有無量百千蓮花流水河地。以為莊嚴。金毘琉璃青色妙寶。白銀寶等種種雜雜。百千莊嚴。彼天既見如是山已。本性自樂。見彼山故。百倍受樂。共諸天女。迭互各各更相受樂。生歡喜心。勝勝悕望。意甚欲見彼寶圍山窟窟谷谷。處處皆有蓮花池林。從一山峯至一山峯。從河至河。須陀之處。從一寶林至一寶林。處處遍見。種種鳥眾。復聞其聲。五樂之音。遊戲受樂。彼天眼耳鼻舌身等。五種境界。一切可愛。彼根聲觸味色香等。各各勝妙。如是諸根。於境界中一一受樂。如是境界愛放逸故。現在世中。若苦若樂。過去世時。若苦若樂。皆悉忘失。如前業果種種字畫。於其咽中先所見者。一切皆忘。如是遊戲種種受樂。是故皆忘本所作業。彼天勝妙寶圍山峯。名淨無垢。如是無垢清淨之處。見行殿塵。天在殿行。殿所行處。有妙寶塵。彼清淨處。尚見殿塵。何況其餘。天身等物種種莊嚴。可愛身色。業盡所作。有異異種。若此天眾。命盡故退。何業所作。以善業力。咽中字畫如是皆見。彼初見已。不生厭離。何以故。以愚癡故。初得欲味即便樂著不生厭心。彼愚鈍天。若為他示。或自覺知。見彼欲過。即便覺知。事至怖畏。彼天如是。貪著欲味。見其過患。則於後時。悔火所燒。云何我本不捨此欲。如毒刀火。此欲乃是地獄餓鬼畜生之因。我今以此欲因緣故。必墮地獄餓鬼畜生惡趣之中。如是後時。悔火所燒若修心者。則於欲味。不生味樂。見欲過患。則於彼欲不味不著。知欲過故。以有智慧見彼過故。後則不悔。若不悕樂彼欲境界。失不憂者。本修心故。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一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二

觀天品之二十一(夜摩天之七)

爾時彼天次第而行。上彼山峯第一無垢如鏡之地。彼諸天眾。業地鏡中。自見其身。分分明了。彼諸天等。若有先修身口意者。業地鏡中。得見自身。額中所現業果生死。如彼某時某處某國某因某緣某退相等。一切皆見。亦見他相當退之相。隨何者天額。中書字餘業之相。或有生業。彼一切相業地鏡中。一切自見。退夜摩天。若是餘業。或是生業。或身惡業。或口惡業。或意惡業。如是因緣退已。當生某地獄中。某餓鬼中。某畜生中。從畜生處既得脫已。行欲放逸之所誑故業風所吹。轉某處生。又復如是。欲過中出。彼於額上字書畫中。一切具見。於額畫中亦如是見。欲過中出。如某欲法。如是對治所謂修欲無光明觀。不為彼欲之所能誑。又復彼欲有異對治。謂見此色是虛妄見於如是色隨順見已。心正觀察悕欲之心更不增長。如是如是。五境界中。如欲過患。如是諦觀。彼天如是則無憙愛。憙愛之心。不能為妨。不能為礙。喜愛乃是生死種子。彼天如是欲中得出額畫字中一切皆見。彼既見已。若勝修身。若勝修意。彼能捨欲。見欲過患。故知出欲。知出過已。見先受樂境界過患。如食毒棗。今所受欲。亦如是見。何以故。以於境界受欲樂故墮於惡道。如是修故。捨離境界。若於額上書字畫中見惡道業墮於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之中。見彼業已。彼如是業。一切皆失。生善道業。一切皆生。善業力故。彼諸天子如是見已。深生信心。造作善業。如是乃至造作涅槃種子善業。若更餘天少智慧者。其心樂欲。彼前作業。業網自在。既見業畫文字相已。生如是心。若我此處後時退已。或生人中。或生天中。彼天如是。見生處已。心不驚怖。而復更入五境界波愛河中洗。以放逸故。行放逸行。如是天者。不曾學來。不曾聞來。少智慧故於欲不知。不能離欲。善法則滅。而復更作其餘生業地獄餓鬼畜生之業。何以故。一切善業皆悉盡故。欲所誑故。而復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之中。爾時有鳥。名為賢語。見放逸天。行放逸行。天善業故。而說偈言。

 若善牽心者  如是則得善  若隨不善者  如是得不善

 一切多用心  如地風水火  隨所得因緣  心如是行轉

 心能速疾行  亦能速疾迴  速將至天中  速令入惡道

 心速疾行善  若能防護心  一切法能作  一切業能斷

 一切法行主  所謂彼心是  復以如是義  故得名為心

 心常求人便  皆不應信之  體性甚[懂-重+隻]動  大力不可持

 須臾間作善  須臾作不善  如是作無記  其行不可測

 心來不可知  心去不可識  先無後時有  已有還復無

 心無有處所  和集不可得  以無身體故  不可得捉持

 因緣和合故  念念如是生  如珠牛糞合  因緣而生火

 如是根色等  一切因緣心  非一能生心  和合故生心

 如是知心已  知心難調伏  意隨正法行  慎勿憙樂欲

彼天如是。既聞偈已。修身修意。二種修心。既修心已。不樂境界。隨順法行。退夜摩天。復生勝處。不離天處。若生人中。或為人王。或為大臣。或時得種解脫種子。三種菩提。隨願皆得。或具善業。作轉輪王。

若彼諸天。如是希有見於業相。如鏡中見。心不調者。彼天復墮地獄餓鬼畜生之中。

又彼比丘。觀此希有業畫文字果報之相。彼則觀見若人精勤專意深心。畫如來像。若有思信寂靜之心。如是書寫正法文典心意寂靜。彼人生天。咽中額上。見則生信。

又復有人心無正信。或為王勅。或為他遣。或為取物活命因緣。若書經文。或畫佛像。亦生天中。見則不信。多行放逸。彼亦造作善業種子。得生天中。雖見不信。以離信來離思來故。如是無因。則無業果。如是一切。皆從因緣相似業生。

若復有天。性憙放逸。行放逸行。受天境界五欲之樂。常不厭足。復於增長無量欲山寶圍山中。於長久時五欲功德而受樂已。共天女眾。如是種種遊戲受樂。後離如是五欲功德莊嚴之山。復向第三珠圍山去。生歡喜心。五樂音聲。在道遊戲。普勝妙事。第一成就。於須臾間。具足受樂。如意所念。種種境界。而受快樂。既於山中。在河岸邊。受欲樂已。方至第三珠圍之山。如是如是。天可愛樂境界受樂。如是如是。喜愛增長。以於彼愛不解脫故。欲火所燒。於彼聲觸味色香等。不知厭足。境界河中亦不厭足。如彌那魚。如是第三名珠圍山。一廂則是青色珠寶。次第二廂。赤蓮花寶。次第三廂是車璩寶。次第四廂。是白銀寶。彼天見已。生歡喜心。迭互相向如是說言。天當看此無量種種端嚴殊妙種種光明。此寶光明。百萬由旬皆悉普遍。入彼光明。不可分別。此勝光明。青黃赤白。有無量種。

彼諸天眾如是說已。復向餘林。林名樹稠。彼諸天眾。諸天女眾。生歡喜心。無量音樂。隨種種處。皆悉樂見。次到彼林。善業成熟。種種莊嚴。如是遊行。種種受樂。乃於久時行放逸行。為愛所使。爾時彼天。見樹稠林。諸七寶樹。於彼林中。見有二河。第一香水。勝味觸水。如心意念。則有水滿。彼河之水。隨念而轉。彼河銀岸。多有種種異異諸鳥。彼一河者。名為雜水。次第二河。名如意水。彼雜水者。本性自體。如是雜水。第一清淨水流盈滿。彼種種水。遠離醉過。善業因緣。其水則有無量種色。是故彼河。名為雜水。

又第二河。名如意水。隨彼天心。種種意念。如是水生。若念須陀。則須陀流第一白淨。第一香味。須陀流滿。若彼諸天意念天酒。則有色香觸味具足。美妙天酒滿中流出。若念山澤種種異華。則有色香觸等具足。如是妙花。滿河流出。於其花中。有種種蜂以為莊嚴。彼華之名。尚不可說。如是第二如意水河。種種流滿。

彼處如是。樹稠林中。有如是花。莊嚴可愛。彼處諸天。在兩河中處處遊戲。種種受樂。可愛聲觸味色香等。種種受樂。以善業故。共飲天酒。種種受樂。聞樂音聲。種種耳樂。種種歡喜。隨心具足。受種種樂。遠離憂悲。遠離飢儉。離於怖畏。於境界中。常不知足。如飲醎水。隨增其渴。有無量種無量分別。有無量種受天之樂。彼天如是行林河中受樂行已。彼處有鳥。名曰河行。見天放逸而說偈言。

 猶如此水流  天樂亦如是  命念念不住  癡故不覺知

 老病死等故  能令業盡退  天不離此法  常隨逐欲行

 命則非是常  三界樂亦爾  天癡為欲誑  如是不覺知

 如空中水渧  必墮而不停  一切樂如是  與雨渧不異

 如風吹塵土  迭互競相推  轉於虛空中  身轉亦如是

 此樂非勝樂  貪誑不常定  與愛毒和合  猶如雜毒食

 彼常勝樂者  所謂不死處  無愛別離處  無冷無熱處

 彼處常安隱  智者之所說  何處不生死  彼處則無苦

 諸因婦女樂  一切皆有苦  彼愛為種子  復生地獄中

 彼樂能生苦  云何說為樂  乃是苦中苦  後時則如毒

 若此眾生生  眾生業風吹  業網癡所覆  隨生處愛樂

 若善不善業  常隨彼共行  處處皆逐去  如香不離花

 汝如是受樂  此後時則失  如晝日時滿  日沒光隨沒

彼水行鳥。天善業故。已為一切放逸行。天如是說已。若天放逸行放逸者。聞水行鳥。如是偈說。作如是言。此鳥善語。已覺悟我。如此鳥說。我必當得。此鳥實說。我放逸故。行放逸行。猶故如是不能捨離。我於後時。必定破壞。得大怖畏。我等從今當善心意。對治放逸。捨離放逸。彼天如是。於長久時。專心善意。捨離放逸。知欲過患。心思惟已。以心動故。心力大故。或於多時。久習欲故。還復著樂。彼天如是無量分別。無量境界。上下受樂。種種諸欲具足之處。種種鳥聲。勝妙園林。有蓮花池。七寶山峯。多有無量妙蓮花池。以為莊嚴。多有無量百千蜂眾。出種種聲。莊嚴妙池。彼處有河。滿中飲食。有百千樹。隨念枝網蔭覆彼河。枝間有華。華為堂舍。種種具足。彼天自身。有妙光明。無諸憂惱。自善業故。得如是報。下中上天。皆離妬嫉。迭互相愛。一心一欲。彼此不妨。如是如是。遊行受樂。

爾時彼天。既受樂已。迭共籌量而作是言。如我先聞。此夜摩處一切諸天有主。名為牟修樓陀。遊戲受樂。我等今者相與共去。彼處諸天。離彼天主牟修樓陀五百由旬。遙聞歌聲。以太遠故。聞不了了。以聲普遍一切天處。是故不了。若鳥音聲。如是歌聲。功德具足。聞彼歌聲。雖不了了。極生愛樂。不可厭足。以心動故。生決定意。一切天眾。即向天主牟修樓陀戲樂之處。彼林一切功德具足。彼欲行天。共諸天女種種莊嚴種種衣服一切功德。皆悉具足。普身所著。無縷天衣。以自莊嚴。其手皆執種種樂器。迭相愛念。生歡喜心。有乘空者。乘蓮花者。復有乘於優鉢羅者。彼優鉢羅。有第一香。多有眾蜂。復有乘於拘物頭者。彼拘物頭。形量白色。皆如月輪。彼天皆共如是天女遊戲歌舞。在空而行。五欲境界種種受樂。不知厭足。彼天善業。自心所化。自如是乘。自業所化。有下中上。色亦如是。有下中上。樂亦如是。有下中上。如是受樂。智慧亦爾。有下中上。命亦如是。有下中上。一切如是。遍滿虛空。向戲樂林。無量種欲具足之處。牟修樓陀天王住處堂殿之所。彼如是行在道未到戲樂之林。於虛空中。遙見如炎。復見一處。青寶之色。復於異處。見黃白色。復於異處。見如火色。彼天如是空中見已。則生第一希有之心。迭相告言。天當看此虛空之中希有之事。如著種種希有色衣。在虛空中。我未曾見。彼諸天眾。迭互說已。生希有心。少時停住。未經久時。復聞有聲。第一微妙。美音歌聲。聞音聲已。復生喜心。希有之心。始從在地。乃至遍空一切天眾。共諸天女。心皆樂見。悉欲往看。此天如是。空中見者。一切皆是。山樹具足。地處諸天彼天亦爾。遙見此天。

山樹具足。地處諸天。亦向天王須夜摩天。須夜摩天坐七寶座。在七寶窟。以大青寶瓔珞莊嚴。復以勝妙蓮花之色。勝大妙寶。而自莊嚴。又復更有第一光明妙寶勝幡。光明普遍一千由旬。有白光炎。滿虛空中。如著種種勝妙衣服。在於虛空。幡亦如是。

此廣博行地處諸天如是見已。生希有心。少時停住。須臾則知山樹具足。地處諸天。亦向天主牟修樓陀所住之處戲樂林所。起如是心。彼如是去。亦如我去。廣博行處勝上諸天籌量說言。我今共彼山樹具足地處諸天。一切和合。相與俱去。向彼天主牟修樓陀所住之處。如是時間。暫住須臾。爾時彼處山樹具足地處諸天。見廣博行地處天眾。生希有心。作如是言。我今共彼廣博行處。一切諸天。迭共和合。相與同詣牟修樓陀天王住處戲樂林中。爾時如是。山樹具足地處諸天。共廣博行地處諸天一切天眾。皆共和合。遍在虛空。無量幢幡。皆乘寶殿。在鳥背上。五樂音聲。五欲功德。皆悉具足。向戲樂林須夜摩天遊戲大林。多有無量諸欲功德。皆悉具足。不可譬喻。往向彼林。受境界樂。五欲功德。不知厭足。一切功德。富樂之事。皆不厭足。迭互相近。不可厭足。如是一切。皆受欲樂。不知厭足。然彼比丘。見彼天已。無量業果。皆悉諦知。而說偈言。

 譬如天雨水  是故河增長  如是欲雨故  天增長欲火

 彌那生水中  而常患枯渴  如是樂增渴  故天不知足

 如虛空無邊  亦復無盡滅  欲如是無邊  界欲不可盡

 海水波旋滿  髣髴有足義  悕望於欲者  畢竟不知足

 天未得境界  愚癡不知足  心常悕望樂  得已不知足

 既得衰惱已  無量到退失  由境界熱惱  是故應捨欲

 既被貪欲誑  能壞信欲者  得衰惱則離  而天不覺知

 境界非可足  不知足無樂  如是不知足  智者能捨離

 寂靜為樂根  苦由境界起  故應修寂靜  遠離境界地

 常捨離煩惱  修行無上智  從智得解脫  由煩惱繫縛

 病殺繫縛等  境界所怖畏  流轉生死中  皆由於境界

 若合若別離  或百或千到  生生處常爾  唯善逝諦知

 生死無量樂  生死無量苦  一切由境界  生生處皆有

 如是之境界  破壞癡心者  愚癡無眼故  復憙樂境界

 捨怨而不近  聞名亦生慮  境界如怨家  癡故不曾捨

 若為境界燒  則是愚癡者  為自業所誑  癡故不能離

 如有畏火者  猶故近於火  如是境界迷  亦樂近境界

 猶如食毒者  不為自受樂  近愛癡亦爾  永無安隱事

 如渴者於鹽  舐之不除渴  境界故闇眼  於愛不知足

 天境界不足  欲心之所誑  為業風所吹  到於惡道處

彼比丘如是。諦知無量道處眾生業生。次第皆知。憐愍彼天。已說此偈。

又復彼天。迭相和合。一切同行。心生歡喜。向戲樂林牟修樓陀天王住處。爾時彼天。如是而行。無量服飾無量樂行。無量業化。無量園林池等受樂。無量百千天女圍遶。如是而行。復有餘天。百千堂殿。在上而坐。行虛空中。光明周遍。普照虛空。歌舞遊戲。五樂音聲。鬘莊嚴身。以香坌身。頸著瓔珞。頭冠天幘。風吹衣裳。如雲而行。天女抱之。心甚喜樂。復有餘天。天女詠歌。及箜篌聲。既聞此聲。心生愛樂。如是等類。若干種天。種種受樂。向戲樂林。空中而住。悕望受樂。彼地處天。一切皆向牟修樓陀天王住處。總說彼天。如業相似。若戲若行。若莊嚴具。音聲普遍。十方充滿。皆來近在王住堂殿。普彼一切夜摩天眾。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於中最勝。如業之身。以業勝故。其果亦勝。如是因果。非不相似。如種子芽。一切天眾。皆近天王牟修樓陀所居堂殿。彼天皆劣。唯有天王牟修樓陀於中獨勝。一切諸天。天欲之中。天王欲勝。皆悉具足。無譬喻樂。且說少分。

有七寶鳥。在樹林上。周匝遍有。嘴銜樹心。身無所依。在虛空中。

又復異處。饒希有鈴。其聲美妙。若天聞者。皆來向之。如是分別心快樂故。在彼林行。

又復更有七寶眾鳥。間錯雜翅。在彼林外。周匝圍遶。嘴中銜鬘繞林飛行。又復多有希有孔雀。背上皆有蓮花水池。於彼池中。饒種種鳥。有百千蜂。在彼池水蓮花之中。蜂有音聲。池名清水。彼蓮華葉種種不同。或有花葉是毘琉璃。或有花葉是七寶者。有餘蓮花。五由旬香。如是彼鳥孔雀背上。端嚴殊妙。歌樂嬉戲。池鳥相應。彼孔雀背亦甚希有。

又復多有大希有鳥。孔雀銜鬘。謂其背上有大蓮花。天子坐彼蓮花臺上。有百天女而為圍遶。種種嬉戲。美妙歌音。而受快樂。

又復多有大希有鳥。孔雀銜鬘。彼受樂天自業所化。一一孔雀頭上。皆有隨念樹生。有種種花。其花甚饒。樹上多有七寶翅鳥。其諸天子。既上彼樹。與天女眾。共飲天酒。歌舞嬉戲。而受快樂。

又復多有大希有鳥。孔雀銜鬘。一一孔雀叢毛之中。多諸天眾。共天女眾。坐受快樂迭相愛樂。嬉戲歌舞。受天之樂。天見如是孔雀銜鬘希有事故。生希有心。

又復更見第二希有。所謂蓮花妙池銜鬘。彼蓮花池。其數二萬。離於泥濁。有金銀沙。八功德水。盈滿彼池。鵝鴨鴛鴦。池中甚饒。天善業故。鵝說偈言。

 久時受此樂  此樂非常法  一切皆無常  而天不覺知

 此樂且相續  必當有斷時  為欲心所誑  不覺知失壞

 此樂雜苦樂  隱覆故不覺  如蓮花鬘中  毒蛇不可見

 猶如雜毒飯  食者被殺害  此樂一切爾  必當墮地獄

 如索筋為羂  眼見甚可愛  境界羂如是  見好實甚惡

 如金波迦果  初甜美味多  後時則能殺  世間樂亦爾

 如飛虫見燈  其心甚愛樂  入中則被燒  此樂亦如是

 愚凡夫不知  戲樂猶如燈  悕樂如觸火  畢竟不得樂

 如鹿患渴故  隨逐陽炎走  畢竟不除渴  此樂亦如是

 過現不知足  未來亦復然  一切天境界  如是故應捨

 寂樂為根樂  是智者所說  於樂根無心  彼則常受苦

 梵實第一勝  忍為最寂靜  一智明是世  一慈生勝樂

 不惱他最吉  正見第一善  直心最為良  捨惡業亦爾

 若近於老宿  恒常敬重法  供養於師長  信業則為善

 常供養三寶  正心意無垢  復供養父母  是涅槃城道

 佛說一切法  出家最第一  梵行行中勝  能得一切樂

 佛說諸施中  法施最為勝  勤中禪第一  則能到涅槃

 於施戒智中  唯智以為最  智能到涅槃  施戒唯得樂

 眼見非為最  智見則為勝  佛說八分道  諸道中寂靜

 諦中四諦勝  是如來所說  於五種力中  智慧力為最

 說上下八方  更無有勝者  唯如來為最  能示真法故

 說一切眾中  聖眾最寂靜  以三寶福田  依止能生樂

 等供養父母  第三次和上  能以法境界  開眼令覩見

 非可見可取  如來如是說  此皆是樂地  依境界非樂

 若能行此法  則行無垢道  行此道安隱  夜摩地非樂

彼鳥如是。以善業故。本人中時。因法活命。賣法得物。以自存濟。如是業因。彼處為鳥。本善業故。雖生鳥中。憶法不忘。如是說偈。是故應當精勤讀誦。常受持法。以業因緣。雖作畜生。本來習故。善能說法。得果不空。

又彼一切諸夜摩天。向彼二萬蓮花之池。種種異異別別莊嚴。勝妙天女。而為圍繞。於彼池中。先有種種異異莊嚴諸天之眾諸天女眾。百百千千那由他數那由他數億億數等。種種受樂。共諸天女五樂音聲。或有入在蓮花中者。或有坐於蓮花臺者。或有在於蓮花葉者。或有在於蓮華鬚者。隨心意念。麁細等身。如眼睫頃。百千由旬。已能來去。如眼所見。無遠無近。皆一念時。彼天來去。亦復如是。如一指面。眾眼共看。不妨不患。如是彼天。或有一百。或有一千。皆共聚在一蓮花鬚。同坐不妨。不隘不迮。以善業故。自業力故。彼蓮花池。如是勢力。如是功德。彼天如是於蓮花中。或百或千。如是嬉戲。如心美味。天酒恣飲。彼蓮花中。舊住諸天。共後來天和合嬉戲。自有光明。勝百千日。皆受欲樂。

於如是處久時受樂。爾乃前詣牟修樓陀天王林所。欲入彼林。彼林多有無量種色甚可愛樂。牟修樓陀如心意念。化作彼林。如自心中。如是如是。種種所念。如是如是。化作種種異異樹林。本未曾有。夜摩天王善業力故。爾時天眾見如是林。本未曾有。本未曾見。生希有心。生是心已。欲入彼林。漸次近之。彼天種種莊嚴其身。塗天栴檀。著天所應如天相似。種種衣服。過蓮花池。到彼樹林。見已羞慚。業如是故。有如是林。種種勝妙。彼諸天眾。見餘林來。既見彼林。普遍審觀。既審觀已迭相向說。迭相指示。然後入中。既過彼池。入林中已見鸚鵡行。皆悉執持種種寶鬘一一鸚鵡。寶珠繫咽。如是寶珠相續為鬘繞彼林已。而說偈言。

 此眾生輪轉  自業所牽推  老死樑繩中  眾生不厭離

 彼道至道行  天人阿修羅  不知真諦故  為自心所使

 世間所作輪  手推非疾轉  業手眾生輪  轉之甚為速

 十二輻和合  聚在癡轂中  因緣輪迴轉  世間不覺知

彼天如是。聞鸚鵡鳥所說偈已。一心善念。觀察本業。大慇重心。念本業行。作如是言。彼鸚鵡鳥。則為勝我。我則不如彼鸚鵡鳥。思惟作業。我為愛壞嬉戲受樂。時彼諸天。如是說已。為欲往見夜摩天王牟修樓陀。過鸚鵡行。復向名為嶮岸鬘林。於彼林中。復有一林。名曼陀羅。百千色花以為莊嚴。彼林多有種種鳥眾。林之光明。勝百千日。離日熱過。彼林之樹。有勝光明。見彼樹林。則生眼樂。聞鳥音聲。則生耳樂。嗅藕根香。則生鼻樂。甞食果味。則生舌樂。無縷天衣。觸生身樂。諸根樂故。意生喜樂。五根縛心。令意隨順。思念諸法。以二種意。隨順而知。如是見於曼陀羅林。

曼陀羅樹。一一皆饒諸天女眾。如是天女。種種衣服。莊嚴微妙。口中言說。種種歌舞。種種受樂。彼諸天眾。本未曾見。

如是彼處一切地中地行諸天。見彼天女在樹林中。不可譬喻。無量百千億眾甚多天眾天女。普遍林中。無有一天。無一天女。心不悕望。欲見天主牟修樓陀一切悕望皆欲往見。實心喜樂。欲見天王。以是天王福德力故。爾時彼天。如上所說。和合而來。行彼林中。彼林多有流水河池。蓮花雜林。皆悉具足。地分處處。一切莊嚴。其地柔軟。皆作金色。雜寶間錯。如是見已。則受欲樂。如是次第。漸進前向夜摩天王牟修樓陀。一切同心。悕望欲見。心皆相愛。如上所說。種種異乘。過彼地處。復入異地。於彼地中有可愛山。如是地中諸可愛山。其數五百。是遊戲處。彼一切山。是毘琉璃。其樹皆是赤蓮華寶金葉莊嚴。復有寶樹。銀葉莊嚴。彼處多有珊瑚諸鳥。又復更有異法莊嚴。無量雜寶鹿鳥莊嚴。種種河池。流水莊嚴。交枝為舍。普遍莊嚴交枝之舍處處遍有。其果金色。金寶樹枝。其果皆作毘琉璃色。金寶之葉。有百千蜂。蜂有音聲。美妙悅耳。種種味觸飲食滿河。多有寶鳥。莊嚴彼河。彼中地處。觸則生樂。復有天眾。見諸寶山。山名遊戲。有見平地。有見山峰。有見窟門。復有天見樹枝堂舍。有見一切在蓮花池。天眾天女。皆悉歡喜。有共天女而歌舞者。或有諸天。共天女眾入蓮華林遊戲樂者。有歡喜心而飲酒者。有以天華散平地者。有結花鬘莊嚴身者。有以寶冠共諸天女迭互莊嚴。自有光明身無垢穢。復有異天。共諸天女行虛空者。復有異天。手執樂器。口中詠歌。住在平地。或百或千。彼天之身。如是如是。種種莊嚴。種種光明。青黃赤紫雜色光明。從身而出。

爾時彼天。既於如是遊戲山中受快樂已。欲見天王牟修樓陀更前內入彼天。復見夜摩天王。名集鬘地。即入其中。山樹具足廣博。行地彼一切天。第一莊嚴。并集鬘地。三地諸天。皆於天王牟修樓陀生敬重心。是彼天王善業力故。是彼天王過去修集無量善業之所感致。集鬘地中有一萬殿。無量種色種種金柱而為莊嚴。彼殿可愛。金寶為壁。毘琉璃寶。青寶柱雜雜間錯。復有異殿毘琉璃壁金寶青寶拘欄。因陀羅寶。以為窓牖。又復多有種種寶柱雜雜間錯。復有異殿。毘琉璃壁。金寶為門。毘琉璃扉。種種間錯。復有樓殿。甚可愛樂。謂赤蓮花雜金為柱。金寶為門。珊瑚為窓。種種雜寶。間錯其地。又復彼處。種種間錯青寶為壁。赤金為門。白銀為柱。普彼殿內。光明炎鬘。

又復彼處牟修樓陀天王之殿。種種業化。第一赤色金寶之殿。金剛間錯。赤蓮花寶以為殿柱。七寶為窓。第一光明。迭相照耀。重樓行殿。如是如是。種種莊嚴。彼天見已。迴眼遍看。復觀寶山。彼此迭共。相與同心。普看山殿。前向大王須夜摩天。然後乃入牟修樓陀天王殿內。既如是入勝勝異見。種種可愛。第一希有無量功德。一切具足。彼諸天等。見集鬘已悕望欲見。夜摩天主牟修樓陀一切天眾皆悉同行。復入一處王所行處。見大天王七千天子而為圍繞。悉皆第一勝妙莊嚴。身有光明。一一天子威德如山。天衣流動。頭著寶冠。肘後臂上。妙寶莊嚴勝妙花鬘。以嚴其胸。有如是等七千天子圍遶。天王牟修樓陀。亦如眾山周匝圍遶須彌山王。亦如諸河圍遶大海。如星曜等圍遶於月。如是彼天一切圍遶。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如是而住。夜摩天王。端正殊妙。光明威德。勝出一切。諸餘天眾。

天王之殿。有百千柱。彼一一柱。皆是七寶。以莊嚴殿。天因陀羅大青寶座。彼天王殿。如是勢力。如是如是。天入彼殿。如是如是。轉更寬博。如是如是。七寶莊嚴。殿內有樹。名殿嚴樹。彼如是樹。恒常有花。於六時中。具足不闕。又一切時。常有天果。彼殿何名。謂名樂見。七寶為壁。種種間雜。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二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三

觀天品之二十二(夜摩天之八)

爾時彼天。漸更前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若歌若舞。種種嬉戲。共受第一勝業果報。彼一切天。種種供養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既供養已。坐在一處。一切坐已。歡喜語說。既語說已。天王告言。汝一切天。樂行放逸。相隨而來。自今以後。護命護法。勤行精進。以護法故。常受快樂。乃至涅槃捨身已後。永無苦惱。常受天樂。爾時彼處一切天眾。皆共和合。夜摩天王。為說偈言。

 世間種種界  種種業自在  天種種道來  善業生此處

 有中如是來  有中如是去  如彼來時業  如來去亦爾

 諸有和合事  諸有意不亂  皆是善業作  精進勿放逸

 長久時受樂  此後必定退  退為第一苦  當有則無疑

 彼如是之義  我召汝為說  汝等一切聽  如如來所說

夜摩天王。如是普為彼一切天和合利益已。說此偈告天眾言。汝等樂行境界所迷。然不覺知。天則減劣而不增長。此境界樂。一切無常。當不寂靜。得不饒益。所謂何者。一切皆聽。如汝所見。六正覺知者。七寶塔廟。種種七寶莊嚴成就。所謂六者。一是尸棄正覺知者。二毘婆尸正覺知者。三毘舍婆正覺知者。四迦那迦牟尼如來正覺知者。五迦羅迦居村陀佛正覺知者。六迦葉佛正覺知者。此六佛塔。天中久作。次第耳聞。我今供養。以何因緣。一切如是。我不曾見我少心故。彼諸世尊。利益安樂諸世間故。往世曾來。到此世間。我以如是次第聞來。得如是法。

彼迦羅迦居村陀佛。為夜摩天。作大利益。謂利益者。一佛塔化。是大希有如來境界。令住此間。若此世界。不敬沙門婆羅門者。天朋則減。此減劣相。於此佛塔光炎之中。我皆現見。若減若退。唯我獨見。汝等放逸。放逸行多。是故不見。以著境界受欲樂故。我以歌聲召汝等來。為利益故。汝等放逸。放逸而行。即是死退。我恐汝等食善業盡。墮於惡道。故召汝來。六佛世尊。利益無量諸眾生故。已所說經。彼諸如來。於此塔中。皆悉書之。我已誦得。天今善聽。我為汝說。勿後退時而生悔心。爾時彼天。第一敬重。專心思念。一切默住。二種敬重。一敬天王。二敬重法。諦意正住。其心不動。天王既見天眾如是。善調伏故。普告之言。汝等始入初如來塔。尸棄如來壁上書經。饒益天眾。利益天眾。安樂天眾。

彼最勝天。共其天王牟修樓陀。最初入塔。見尸棄佛毘琉璃像。在青寶床。加趺而坐。於其壁中。自書經言。諸比丘。若天若人。有八種法。障礙善法。何等為八。諸比丘。所謂一者。若天若人。為放逸壞。不能作善。若世間善。出世間善。世間法者若心懈怠。若心放逸。行放逸行。彼世間法。一切皆壞。若放逸者。於善友所。不能看視。則為中人。若是怨家。怨則增長。求覓其便。此是放逸。妨世間法。諸有懈怠放逸行者。不能成就。如是之業。彼人業盡。知友亦盡。怨家熾盛。增長大力。室家皆失。貧窮無物。為他輕賤。第一凡鄙。所謂貧窮。諸有貧窮凡鄙丈夫。善友知識。親舊兄弟。貪瞋邪見。一切增長。彼愚癡者。最為凡鄙。何以故。不善行故。天所棄捨。一切侵陵。為他侵己。或時致死。或時商賈亡失財物。以其放逸放逸行故若諸比丘。若比丘尼。若優婆塞。若優婆夷。如是放逸。常勤修行。無記禪定。不得盡漏。唯貪食味。占相食時。妨亂其心。如是放逸。放逸行者。常一切時。心不清淨。貪著食味。猶如畜生食吐之者。其心如狗。亦如受持烏狗戒者如是之徒。常放逸行。不讀誦經。於眷屬中。於多聞中。是少智者。是為凡鄙。為諸檀越之所輕賤。離無所畏。第一無畏。所謂多聞。能思惟法。第一凡鄙。所謂少聞。彼少聞者。為他輕賤。不知自過。而於他所多貪瞋癡。於多聞者真實知者。若於尊長。若於檀主。有善根者。以愚癡故。放逸多故。生瞋心瘡。不善業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放逸行者。如是人中。行放逸故。於世間義。出世間義以為妨礙。

諸比丘。云何天中放逸破壞此天。自性行於放逸。放逸行天。其心愛樂觸味色香而行放逸。不見老至。不見破壞。不見退沒。心不思惟善業盡滅。不習作法。不敬重佛及法眾僧。彼離善心。行於放逸。佛出世時。不見不知。心不生信。怖畏近至。衰禍近至。死苦近至。離別之苦。近至不遠。天女棄捨。大怖近至。如在嶮岸。而墮墜者。於先境界所受樂事。不具足見。於異世中。不隨順行。於臨死時不與其樂亦不安慰。如是境界。皆悉破壞。無有氣勢。於諸有中異處去時。不共相隨。若作放逸放逸行業。彼於有中則隨逐行。彼境界渴。心未厭足放逸而死。一切天捨。心生驚怖。迷於境界如是而死彼時相應或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之處。是故天人。一切不應行於放逸。尸棄如來。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若天一切時  成就境界樂  彼天既破壞  諸業隨逐行

 樂不可常保  業聚集不失  樂所誑癡天  由業不自在

 境界現生樂  後能作衰惱  染著境界天  心常亂不定

 不知善福業  是生死病藥  如藥燈亦爾  為歸亦為救

 有中之善業  隨逐於眾生  是故黠慧者  常應勤精進

 修福德為吉  捨境界為善  若有智眼者  知畏未來世

 黠慧預生怖  愚則至時畏  智者如是知  心常慮破壞

 若意常愚癡  則喜樂境界  為境界所迷  後則心生悔

 諸有身和合  智常不濁者  皆作福德業  無福德則苦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示彼一切天眾尸棄如來所說偈頌壁上書字。最初法已。次第復示其餘七法。作如是言。我復為汝說餘七法。次謂傲慢無時[宋-木+惺]寣。傲慢行者常不[宋-木+惺]寣。於天人中恒為妨礙。常妨一切世間之法出世間法。云何名為妨世間義出世間義。身傲慢者。亂其心意。一切法義意為前導。是故轉行。彼亂心意行不善處。非所應處。非時而行。行邊嶮處近惡知識。不自測度。亦不知他。不知自力。不知他力。以傲慢故。不能作業。於自家事。不知籌量。如狂不異。不行正行。一切眾中最為凡鄙。又於諸親兄弟等中。最為下劣。彼不應作而便作之。所應作者則不能作。彼所應作所不應作。一切不知。亦復不知作與不作。於法非法亦不能知。又亦不知應說不說。應行不行。亦復不知是處非處。如是一切悉皆不知。以傲慢故。而不能知。持戒之法。又慠慢故。不知時節。不知方處。不知住心及不住心。以傲慢故。不知樂時。不知輕重。又不知真不知非真。戴面而行。無所畏忌。又此傲慢。於出世間法義妨者。云何為妨出世間義。為此傲慢。所妨亂者。不知業因。不知果報。不知善道及不善道。不知威儀。不知方處。不知時節。不知裁量足與不足。不知大眾。雖得聞法。不能修行。於未聞法。心不欲聞。無心訪問。凶頑不畏。語不依理。心意動亂。如風動塵。分散處處。彼心如是。常亂不定。彼心意亂傲慢行者。不修禪定。不能攝心。見色則著。樂於境界。或時著欲。眼常動轉。如是[懂-重+隻]者。不正眼故。行於傲慢或因著欲。或是醉亂。或時禍祟。或時狂病。一切時爾。更不餘異。彼如是故。為諸世間之所詳指。如是指故。則為一切之所輕賤。不知自過。彼非饒益。又非利益。亦非安樂。彼則於義皆不成就。

云何傲慢於出世間法律為妨。云何復於傲慢者中以為妨礙。謂彼人中有出家人。傲慢之行。最為鄙劣。此法毘尼。能離傲慢。一切端嚴。不離傲慢。則不端嚴。彼傲慢人。不能修禪。不知住止。常行城邑聚落等中。不行好處。不能說法調伏檀越。唯貪飲食床臥敷具。唯不善觀。如是之人。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如是之人非世間道出世間道。二處安隱。傲慢有七。一者色慢。二者財慢。三者生慢。四者服飾莊嚴等慢。五者為王供養故慢。六者婦女親近故慢。七者他妻亂心故慢。此總為慢。減句殘句。或復滿句。此一切法。彼慢為妨。如是人中少有富樂。微少命行。微行慠慢。何況天中此則是慢。

彼天愛聲觸味香色。念念之中增長傲慢。傲慢行故。命則稍減。不覺命行。不知命盡。不知行盡。不知善業若不善業。彼一切時。常恒如是。乃至命盡。慠慢不止。次第乃至善愛業盡。業盡則退。臨至退時。爾乃覺知。起如是心。境界誑我。令我生染。如是慢誑。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如是慠慢。妨世間道。

又復天眾。以慠慢故。妨出世道。彼一切天。愛善業故。以正法故。於此天處夜摩中生。以天慢行。不知自業。不近其餘。少慢行者。不近一切不慢行天。不樂見佛及法眾僧。於正法中。不信不入。以於正法不隨順故。行於惡道。不能觀察十二因緣。不敬尊長。亦不親近有智慧天。為欲所誑。貪著境界。於此天處。臨欲退時。乃生悔心。是故天人。應捨放逸。應離慠慢。若不捨離。則如熾火燒胡麻等。尸棄如來。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放逸則破壞  為慢所迷惑  若天若丈夫  不得寂靜樂

 若樂放逸行  是則名為死  諸放逸樂過  退墮地獄中

 不正道行過  是則名放逸  放逸誑心天  則入於地獄

 憙樂於不實  於實不憙樂  放逸垢闇故  天為欲所誑

 欲所迷癡天  放逸慢亦爾  不能真實見  如生盲於道

尸棄世尊。如是已說放逸慢心妨礙世間出世間法。又復第三示破戒過。如是之事。彼佛世尊。悉知無餘。如實諦知破戒過患。塔中壁上次第書之。爾時天王。牟修樓陀。示彼天眾。塔中壁上。不持戒過。書畫文字。不持戒者。是諸天人第三過患。非是利益非世間道。非出世道。世出世道一切皆非。何者。人中不持戒故。妨世間道所謂受戒愚癡之人。既受戒已。應作不作。一切不知。亦復不知是處非處。作過患已。覆藏在心。兄弟因緣。如是破戒。專為兄弟諸親舊等。不顧念戒。或不取戒。受已則犯。不生忌難。以如是故。為諸親舊兄弟眷屬一切人等。皆悉輕賤。作如是言。此不持戒。不勤精進。身口意戒一切不持。如是諸親。至兄弟等。嫌賤輕薄。以輕賤故。時節吉凶。皆不看視。不與往還。吉凶等會。不請不喚。不信不敬。以如是人。不受戒故。不持戒故。不攝戒故。本善友者。則為中人。若先怨者。則求其便。若非怨親。則不攝之。以為朋侶。如是之人。如樹根斷。風吹倒地。如是倒已。一切物失諸親等離。彼人自心。本性輕動。以輕動故。內則懷惡。於一切人。多貪多瞋。心邪疑慮。分別悕望。欲為惱亂。其心常瞋。一切眾生。面色不好。無有威德。心亂不定恒常貧窮。如是之人。不受戒故。不持戒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是故常應念作利益。受戒持戒。不妨世法。

是持戒人。以戒因緣。心意堅固。常正憶念。信於善友。若王大臣。信彼人故。以大貴價金寶銀寶種種寶物。一切委之。若隱密語信而向說。若王王等寄物不侵。密語不露。以護戒故。為人所信。又復諸親兄弟眷屬一切時人信愛供養。皆悉敬重。過於尊長。持七種戒。王亦供養。知識親等。皆悉供養。如是之人。一切人信。一切人愛。財物具足。常不貧乏。皆不能與作不饒益。第一大富。以大富故。能行布施。能作福德。正意善住不壞智慧。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

彼人如是微少破戒。則為輕劣。何況修行出世間道。如是之人。意動不住。於業果報。盲無智眼。或不持戒。或破多戒。唯一戒在。或全無戒。他謂比丘。彼人唯有比丘形服。猶如貝聲。心常諂曲。誑諸檀越。作如是言。我持佛戒。如是之人。實不持戒。聖所愛戒。實不成就。彼是誑賊。誑諸世間。諸天及魔。一切沙門。若婆羅門。諸天人等。自他俱誑。不如說行。如是之人。內空無物。不實不堅。如水沫聚。誑一切人。第一諂曲。彼人多求床臥敷具。病藥所須。處處多取。彼人常沒生死泥中。或生地獄若地獄等諸惡趣中。彼人破戒。取不應取。以破戒故。不善分攝。如是之人。乃至不應於僧地中行至一步。以不相應非所應故。何因緣爾。以諸檀越修治彼地。為持戒者諸比丘等。不為無戒破戒比丘。不為一切無善心者。如是之人。於彼地中行至一步亦所不應。何況敷具病藥所須。及餘一切諸受用物。尸棄如來。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若比丘無戒  是賊中之賊  內滿爛膿等  外披服袈裟

 一切虛不堅  猶如水沫聚  如是空無戒  妄說是比丘

 破戒屬地獄  僧寶所不攝  為心所誑故  身壞墮地獄

 遠離法毘尼  自業故墮墜  垢闇之所覆  常受大苦惱

 不著善法衣  裸露善人棄  以離善業故  惡將至地獄

 聚集不善業  苦門則開張  生死縛堅牢  破戒故如是

 為破戒火燒  彼則為極燒  如是缺戒者  必定入惡道

 意受持戒故  師則能與戒  無心諂受戒  必定入地獄

 彼人於日夜  常增長不善  若能持戒寶  則能壞破戒

 若人空無法  唯有闇和集  彼無一念時  而暫不破壞

 為破戒所羂  垢故善人捨  破戒羂常牽  捨戒不善者

 無戒若破戒  親附惡知識  若習近欲者  此地獄因緣

 無戒愚癡人  或復[懂-重+隻]動人  惡業相應人  去地獄不遠

 業有相似果  此云何不知  癡故自為患  而著遊戲樂

 日日常增長  惡河不可渡  苦波滿其中  如是漂眾生

 彼人非生善  彼人非善心  若捨離法者  則攝不善法

 若身攝善法  是第一善道  行彼句之人  則到不退處

 受持戒讀經  愛樂善法者  正行常調伏  彼則離苦惱

 此不持戒垢  則能令穢污  彼以壞學故  為地獄所攝

 如是一切知  應勤心取戒  一切生死海  無戒是因緣

如是所說一切人等出世間道無戒故妨。云何天中無戒為妨。此世間中業果之地。若於此中持七種戒。攝取和集。天中受樂。久行放逸。乃至樂盡。然後退墮。如燈油盡。燈炷盡故。光明亦盡。

云何妨礙出世間道。謂不持戒。彼持戒人。生於天中。生彼處已。如是心念。我於人中。持七種戒。生於此處。與天平等。此始生天。以著境界愛欲樂故。一切皆忘。若其餘天。不忘持戒。則示此天持戒業果。為其說言。汝本人中持戒具足。生在此處。彼始生天。以心動故。著境界樂。不聞語聲。不入不取。不信持戒。故不能取善業果報。境界勢力。動其意故。彼不持戒。不隨法行。彼如是天。破壞善法。是故退墮。如是持戒。生於天中。或生世間。或出世間。彼世間者。以持戒故。此是一種出世間者。則是菩提。此第三法。不持戒妨。何者第四。天人妨礙。所謂懈怠。樂懈怠人。若染著人。如是之人。一切普遍。於一切種一切世間所有諸法。皆不成就。彼懈怠人。七種法劣。何等為七。若人懈怠無增上果。則是二劣。以是劣故。供養則劣。財富亦劣。境界智劣。如是劣故。一切世間。正士不近。世間人情。問訊則劣。彼人如是一切世間。諸事皆劣。是故頑鈍。一切所作。皆悉失壞。如是人中。世間法義懈怠為妨。云何人中而能妨礙出世間法。以懈怠故。此懈怠人。一切家事作業皆畏。是故出家。作如是言。我出家已。多有敷具。病藥所須。飲食豐樂。我於晝夜無所為作。彼懈怠故。如是出家。既出家已。不讀誦經。不能止惡。不行善法。不修禪定。不持禁戒。常為懈怠之所覆蔽。彼人多利。多得供養。食用豐足。不樂持戒。不樂智慧。少智過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尸棄如來。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懈怠少福德  癡能破壞心  一切親等薄  善道不可得

 懈怠及惡業  或為癡所覆  妨礙涅槃道  得不善惡果

 無羞無慚愧  [懂-重+隻]動惡知識  皆是苦惱因  智者則捨離

 邪及慢大慢  如是我慢等  常捨此一切  受苦惱因緣

 若為懈怠覆  不憶念發動  出氣與死等  空得命無果

 懈怠所患者  有命亦同死  如是懈怠人  心念死為勝

 若溺懈怠泥  沒苦海不出  若人勤精進  則渡生死海

 少力懈怠人  如愛飲食羊  命未盡如死  若死入地獄

 貧窮癡如羊  或為苦所攝  若人食他食  懈怠是因緣

 若有懈怠者  多依他活命  多貪著美味  心惑常樂欲

 彼則不知諦  唯貪著食味  死時既到已  悔火自燒心

 諸有忍寒熱  乃至飢渴等  如是身受苦  後時得寂靜

 莫起懈怠意  懈怠則怯弱  不能忍生死  不得脫苦惱

 懈怠空在世  善人中凡鄙  未來世亦空  不曾得寂靜

懈怠之人。除此過已。復有異過。所謂遠離出世間道。懈怠之人。是不善人。是退沒人。

云何諸天失於世間。及出世間法律毘尼。云何諸天妨世間道。謂此懈怠。復有餘業。若緣善故。得生天中。彼天復為懈怠所壞一切愛聲觸味香色。心復不樂。不樂園林。天可愛處。不飛不走。不聽歌聲。自亦不作。不飛虛空。不從山峯至異山峯。不在河中。不涉波鬘乘鳥遊戲。如是樂者。夜摩天王。有如是樂。彼懈怠天。亦不往詣。夜摩天王所有一切諸境界樂。皆悉不受。普彼一切。如毒如怨。一切是垢。此是懈怠。妨礙世間。

云何懈怠而復妨礙。出世間道。若復餘天。常聞正法。受樂正法。彼不能近。遠離正法。於未聞法。無心欲聞。設聞不持。又亦不習。不近尊長不學智學。離一切法離一切善。常樂生死。常受苦惱。何以故。彼離道故。則於有中而不得脫。彼為懈怠之所壞故。生於地獄餓鬼畜生。彼則常為生老死等之所籠繫。受諸苦惱。世間流轉。彼懈怠者。如是懈怠。則是一切不饒益事。亦是一切惡道之本。生死種子。是故世間一切苦惱由之而生。是故世間若有欲脫生死縛者。則應精勤。捨離懈怠。諸有一切不饒益事。皆此為本。此如是等一切懈怠。則於苦海不可得渡。此之懈怠。有無量過。

又復除此四種過已。有第五過。諸天人等。妨礙世間出世間道。所謂惡貪。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普為妨礙。云何天人。於世間道出世間道惡貪障礙。所謂俗人。以貪心故。行於非法。常樂財物。愛物之心。如河水旋。亦如獼猴。心愛物故。欲取物故。設諸方便。如是如是。惡貪增長。如是思惟。我今當設何等方便何等欺詐。誑惑他人。心常如是。欺詐誑惑。復為他人如是教示欺詐誑惑。如是之人。多作非法。以如是法。復教他人。如是之人。貪心則多。如是思惟。他所有物。皆悉屬我。彼人如是心思惟已。復教他人。教他人已。即共相隨欺詐誑惑。設諸方便。誑惑他人。取其財物。如是誑已。心生歡喜。作如是念。我善能作。我能欺詐誑惑他人。得其財物。本是他有。今則屬我。起如是心。是故歡喜。得其滋味。如是次第。樂行多作。令他苦惱。惡貪覆意。破壞城郭村邑聚落多人住處。或燒城郭村邑聚落多人住處。為一切人之所棄捨。一切善人之所嫌賤。是諸國土之大棘刺。城之棘刺。聚落棘刺。破壞國土。破城破村破壞屋舍。壞他種族。常一切時。樂如是惡。令他衰惱。如是惡人。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是世間中惡貪之人。是惡貪人。妨礙世間。惡貪既集。又復增長。如火得薪。如是如是。惡貪增長。如是如是惡貪方便。如是如是。得他財物。如是如是轉復增長。是故修行福德之人。勤捨惡貪。何以故。第一垢者。所謂貪心。取他財物彼垢壞者。入於地獄。尸棄如來。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若人行欺詐  方便取他物  則是大貪心  常行不善行

 彼人於晝夜  心常不清淨  為貪覆其心  常悕望他物

 彼人如劫火  自體本性惡  一切所怖畏  猶如惡毒蛇

 若人為惡貪  常覆其心者  恒入於地獄  及在餓鬼等

 大地獄火中  熱處既脫已  若生得為人  五百世貧窮

 毀面而皺口  常受於苦惱  為貪壞心者  皆如是受苦

 若人捨離貪  常悕求智慧  恒有神通力  則行於善道

 除却心中貪  猶如閉蛇窟  若為貪蛇齧  必定受苦惱

 若懷貪心者  念念轉增長  如火得乾薪  熾然而增長

 愛樂財物人  恒常悕求物  死時既到已  有物皆捨離

 若作惡業已  終竟不捨失  彼人為貪縛  將入地獄去

 財物則屬他  自得惡業污  非財見為財  非樂謂為樂

 惡貪住心中  見怨如善友  貪火能燒人  智者不集貪

 為貪所燒人  後時入地獄  世間財如山  一切皆無常

 云何為財物  如是作惡業  唯有愚癡者  能作如是惡

如是惡貪。皆勿自作。莫令他作。如是惡貪。妨礙世間。集惡貪者。日日增長。如火得薪。如是如是。熾然增長。如是惡貪。得財物故。如是增長。共貪慳嫉。增長熾盛。是故諸有福德之人。應當捨離。汝等天眾。當如是知。有治生人。賤買飲食。若餘物等。若作齋會。布施沙門。若婆羅門。為令他知。謂是福人。真實可信。知人信已。然後自物。貴賣與他。此雖布施。非清淨心。為令他信。治生求利。賤買貴賣。如是方便。以少物施。得物更多。或得十倍。或得八倍。如是惡貪。善人則捨。

又捨惡貪言惡貪者。所謂法師。說法取物。得如是物。非三寶用。此是惡貪。則應捨離。又捨惡貪言惡貪者。謂出家人。或白象牙所作佛像。或刺繡像。或[疊*毛]等上畫作佛像。或刻木像。或銅等像。賣如是像。彼是惡貪。既得物已。非法中用。人中則有如是惡貪。妨世間法出世間法。智者呵毀。智者捨離。云何名為天中惡貪。汝等天中。如是大樂。猶故惡貪。如是現見此金銀山。毘琉璃山。青寶之山大青寶山。頗梨山中。汝等一一遊戲受樂。於一山中既受樂已。復向餘山。共諸天女種種受樂。天眾圍遶。如是一切。由貪故爾。非餘所作。汝等天眾。愛共貪縛。墮於惡道。而不覺知。不生怖畏。不畏死苦。不畏所愛。眷屬等離。不覺退時。種種衰苦。汝等天眾。以貪心故。不畏不覺。汝等天眾。如是貪心。無量無邊。魔業貪心。不知厭足不畏離別。不畏死苦。如是惡貪。妨世間道。

云何天中。貪心妨礙出世間道。此愛聲觸味色香等。憙樂受樂。貪心諸天。不就其餘。少貪天所聽法聞法。求法學法。不欲聞法。令心白淨。一切善法。勝根本者。所謂覺法。一切法覺。要由聞法。若不聞法。於法不覺。何故不覺。以放逸故。復以何法是放逸根。所謂貪心。是故應當捨離貪心。若捨貪心。則到涅槃。貪所覆者。流轉生死。天眾當知。出世間道。天人之中。惡貪妨礙。是故智者。常應精勤捨離惡貪。施有三種。一資生施。二無畏施。三為法施。彼資生施。生報天果。不能布施。此人勝天。非天勝人。如是人身。第一難得。若得人身。不行布施。則為虛生。如商賈人。得值寶洲。不知取寶而便空還。若得人身。不知捨財而布施者。亦復如是。

何者復是無畏布施。凡有幾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凡有三種。一者救命。施其無畏。二者妻子。為他拘執。方便救攝。施其無畏。三者防護。畏失物者。施其無畏。彼救命者。生人天中。報得長命。護失物者。生則大富。所有財物。王賊水火。不奪不壞。若為國王。或為大臣。以彼業故。有大力勢。有大名稱。在所生處。恒常大富。救妻子者。若生人中。善攝妻子。天上退時。天女不捨。如是三種無畏布施。

何者法施。法施二種。一世間法。用以布施。二出世法。用以布施。彼世間法。用布施者。謂以四禪世間中智和集布施。於人天中。受世間樂。天人中生則生邪見。

出世間法。而布施者。以不瞋故。生天人中。或生欲界。或生色界。若生欲界。彼或在於一百九十八地上生。隨願生彼。若生色界。則得解脫。以果勝故。大智慧故。依處勝故。則得解脫。生淨居處。若因願力。為轉輪王。主四天下。有金輪寶。寶有十四。所謂七寶。七相似寶。善願力故。盡滅諸漏。得緣覺道。以願勝故。則成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以法布施。因緣勝故。此三種施。汝等天眾。一切皆無。如是義故。人則為勝。天為報地。人為業地。業因緣果。如是人中。天因緣生。業果則勝。如是人勝。天為不如。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三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四

觀天品之二十三(夜摩天之九)

又復業分。若人生天。不曾布施。唯持於戒。得生天中。唯有一種功德具足。五欲功德劣於餘天。是業因緣。人勝天劣。毘婆尸佛。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人中布施已  則生於善道  非天能布施  以是果地故

 人中是業地  果地則是天  一切果因業  無因則無果

 命念念不住  如是轉不迴  業果將欲盡  應當作福德

 一切是心力  能令命流轉  是故有智者  不為命作惡

 一切皆不畏  未來諸苦惱  如是苦惱人  癡羂所縛故

 布施持戒寶  於誑心中有  若天若是人  則到於善道

 有為生住滅  皆是無常故  一切有為樂  亦如是無常

 雖壞而生貪  念念動不住  樂命皆如是  是故應捨離

如是此法。一切有為悉皆無常。苦空無我。一切世間無量衰惱。處處普遍。有五種縛。縛天縛人。愚癡目盲。惡欲壞心。唯生愛樂。一切愚癡毛道凡夫。迭相愛縛。如鳥在籠。一切人天於生死中流轉常行。以是義故。若人若天。或命或樂。勿生常想。應於世間一切諸法。不生常想不作無量種種分別又復具足十二種施。如是布施。天中所無。唯人中有。天唯食果。若食果盡。爛失破壞。退彼天處。何等十二布施具足。一者方處具足。二者時節具足。三者功德具足。四者可愛具足。謂所愛物。五者福田具足。六者施飢渴者。七者信心施與。八者不求而施功德具足。九者有歡喜心。施妻子等。十者簡擇心所敬重勝富伽羅而施與之。十一者。施於世間不輕賤者。十二者。施不望報。此如是等十二種施。復有持戒功德具足。得生天中。盡己則退。是故天。應捨放逸行。如是十二離垢布施為轉輪王。財寶富足。或生於天或天相似。

復有十二雜垢布施。何等名為十二種垢。一者於多人聚。和合眾中。或於僧中。平等皆有戒智及行功德具足不平等施。此是垢施。得少果報。二者若男若女。以欲因緣。或男施女。或女施男。此是第二垢惡布施。又復第三垢布施者。以怖畏故捨物施與王家門師。謂是沙門婆羅門等。有如是心。若我於王。得衰惱者。則能救我。此非修思因緣故與。名為垢施。又復第四垢布施者。所謂癡心捨物布施。如彼外道婆羅門等。齋會等施。此是第四垢惡布施。又復第五垢布施者。謂見他人所布施者。不知彼人持戒以不。不知彼人有智慧不。有寂靜不。為有禪不。唯見他人如是布施。他因緣故。內自無思。如是捨物而施與之。此是第五垢惡布施。又復第六垢布施者。謂前乞者苦求乃與。此是第六垢惡布施。又復第七垢布施者。知他有物為令他信。方便欲偷捨物與之。後欲作惡種種侵損。為覓其便。是故與物。此是第七垢惡布施。又復第八垢布施者。為破壞他和合之事。捨物施之。於他二人共為一友。令使別離。後覓其便。則與衰惱。此是第八垢惡布施。又復第九垢布施者。謂為成親。捨物與他或男施女。或女施男。此是第九垢惡布施。又復第十垢布施者。所謂治生。多買食具種種諸物。粟豆果菜。一切雜物。待齋會日。貴賣邀利。得物自用。微少饒之。此是第十垢惡布施。又第十一垢布施者。為名稱故捨物布施。此第十一垢惡布施。又第十二垢布施者。妻子飢貧。以物與之內無善思。此第十二垢惡布施。此一切施。離思無思。以無思故。空無果報。若思增長。則能離垢。譬如垢衣。灰汁洗浣。則便清淨。如是思熏。布施成就。毘婆尸佛。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十二功德具  離十二種垢  成就清淨施  相違則垢濁

 或天或男子  布施得大力  離施墮惡趣  布施生善道

 貪心嫉妬垢  唯親愛妻子  此人墮餓鬼  唯悕望飲食

 若解貪心縛  斫伐慢心樹  除滅闇聚者  此人布施故

 布施在前行  施主隨其後  布施能示道  行到他世去

 施水澡浴人  以持戒香塗  智慧廣無垢  得度苦彼岸

 丈夫有三燈  為利益故然  所謂施戒智  此等能除過

 愛極為深廣  疑波極動亂  持戒修智故  過如是苦海

 心不調而速  一切處皆著  布施持戒法  則能縛此心

 此等三藥師  能除煩惱病  布施持戒智  恒常與安樂

 心有放逸過  分別曲而輕  布施持戒智  此三能縛心

 三種過熾火  燒一切世間  智水滅火已  得寂滅涅槃

彼毘婆尸如來世尊。如是書經在彼塔中。此布施行。唯人能行。天則不能。以此因緣。人勝天劣。汝等既知如是布施。於諸境界。心莫放逸。當善持心。善持心已。故令煩惱大惡過患心中不生。若其生者。智火能燒。智火燒已。則到第一不退之處。不生不老不死不盡。如是之處。應當捨離。如怨放逸。又復天眾更有餘事。意則劣減。損辱羞恥。所謂食時。現見故羞以業勢力有下中上。果亦如是。有下中上。彼天不能。乃至少物以施他天。叵以自業迴轉與他。所謂人中食時捨施。或時持戒。如是得食。天見他食。勝色勝香。勝味具足。如是見已。心則羞恥。若在園林蓮花池水遊戲之時。一切受樂。如業相似。成就樂事。見餘天面。受快樂已。內心羞慚。自身低減。天中則有五種羞恥。何等為五。一謂食時有見他天白須陀色。自食則垢。或時色赤。相近食食。見則極羞。此是初羞。第二羞者。謂見他天端正好色。形服莊嚴。有多天女妙色殊絕。供養餘天。見已則羞。第三羞者。謂見他天在蓮花中。空中飛行。園林山峯。蓮花池水。金毘琉璃戲樂處行。以業勝故。飛行則疾。若少業天。行則不速。不能共彼同處遊行。常在他後。羞天女眾。第四羞者。謂天入在蓮花池者。以天本有如是業故。則有如是蓮花池生色香觸量。劣天見已。於眷屬中。則生羞恥。第五羞者。如天之業。如是得報。如業坐處。若於本時作大善業。則有妙好毘琉璃座。或青寶座。或時復有赤蓮花色勝坐處坐。若餘劣天。在彼處坐。以業少故。如是妙座。或變為金。或變為銀。或為頗梨。彼天既見。坐處變已種種雜業。輕重等業。既見知已。則生羞恥。既生羞故。威德劣減。彼天如是面色減劣。餘天威德。面色增上。自天女眾。如是見之。則捨而去。捨離如是。少業天子。依止其餘大業天去。遊戲受樂。天女同心。一切皆共詣餘天子。彼少業天。極生羞恥。此是天中於眷屬所。第五羞恥。如是不樂有為之法。彼有為法。能為誑惑。令生貪心。如練樹葉。其味甚苦。和餘甜味。天樂亦爾。雜苦雜樂。何況復在異道眾生地獄餓鬼畜生中者。或定業生。不定業生。常苦不止。有無量種大力苦生。譬如海中種種雜水。異異河入。種種水入。眾生之心。亦復如是。相續河流。種種諸業。依業河起。成就大力。諸苦惱生。汝等天眾。此量如是。說一切種異苦應知。總一切苦。有三種因。和合相應。諸苦滿足。此三種苦。有三對治。則能除之。何等為三。謂智戒施。毘婆尸佛。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若心不依止  智戒施等三  彼眾生常苦  樂則不可得

 如種種因緣  何等業幾種  眾生所作業  如是成就果

 一切皆因緣  無不因緣者  有為不破壞  因緣不可見

 為心所誑故  布施面羞慚  如是布施者  則不得樂果

 和合布施勝  捨離慳嫉垢  天常受樂故  則無如是心

 飢渴為大火  能燒諸餓鬼  一切慳嫉果  實智者所說

 若常行布施  彼必定得樂  以施得樂果  是故布施勝

 世間作光明  恒常自隨逐  布施則到天  天供養如僕

 施是不誑處  如來如是說  以其是實故  常應行布施

 捨慳嫉怨已  而善修於心  若能行布施  得渡生死海

 施三寶福田  三種皆清淨  決定於三時  三眼見彼果

 初常行布施  次精勤護戒  智則能割愛  此為大樂道

 若不除斷愛  世間不饒益  彼則不能到  不生死勝處

 常離不施心  恒樂行布施  無施故飢渴  餓鬼中燒身

 布施得大富  天乾闥婆中  因施得為王  善法轉輪王

 依止布施地  智者能持戒  持戒者知時  因智得解脫

 出苦之要道  一切佛所讚  勇健者知已  則常行布施

 不布施生天  天中受樂少  施故生人中  從生受富樂

 若生在畜生  亦常受樂果  一切布施樂  是智者所說

 若在餓鬼中  彼亦有飲食  以本少施故  則得如是果

 若生地獄中  飢渴不能燒  一切以施故  如是皆得果

 生泥道中者  是眾生自業  布施得安樂  如見於父母

 如是住施地  常行於布施  恒樂施持戒  得脫諸惡處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已示放逸天眾。天眾知已。一切現見住戒果報。攝取持戒。

又彼天眾。復有羞慚所謂業故現前羞恥。見食故羞。園林蓮花處處遊行。多天女眾。而為圍遶。種種樂音。在於天中。地上而行。心樂境界五欲之樂。第一勝樂。不可譬喻。成就樂事。

如是轉行飲食地處。次第往到種種莊嚴端正天女。如是天女之所圍繞彼天歌舞。五樂音聲。遊戲受樂。彼天耳識。不知厭足。境界可愛。是故受樂。不可厭足。

又復彼天見種種色。皆悉可愛。端嚴殊妙。如意念色見則生樂。種種光明。種種異色。種種形相。或在遠住。或在近住。或中間住。彼天見已。有如是念。彼遠住色。可前近來。隨心念時。彼可愛色。即來在近。或中住色。如意念來。若念近者。近者則來。若念中者。中者則來。若念遠者。遠者則來。業果勝故。如是隨意。以彼業因。有下中上。天報如是。有下中上。如是彼天。愛毒所齧。不知厭足。如火得薪。無有足時。愛心之者。則於境界。不可厭足。如是天中無量種樂。皆不可足。

又復天眾。鼻識嗅香。有無量種。謂園林中。天妙花香。又復彼花樹枝中生。枝垂至地。有種種色。種種形相。種種分分。雜雜異異。一切時花。同時開敷。彼如是花。天女取之。送與天子。令得嗅之。或為風吹。香至天子。天子嗅之。嗅已欲發。則受欲樂。

又復天身。如是天中。莊嚴殊妙。與天相應。頭上莊嚴寶瓔珞等。隨天意念。一切出生種種衣服。有種種香。無縷天衣。其量相應。彼天如是生愛心故。不知厭足。

又復彼天。若心意念。以自業故。一切所須。具足皆得。則有第一可愛飲食。天上地中。有須陀食。以本施時。有下中上。須陀亦爾。有下中上。

又復具有種種天飲。有下中上。業如是故。自業如印。猶如人中。人身長短隨日所在影亦如是長短似身。如是如是。彼天本於人中之時。作如是業。如是食生。彼食食時。天女現前。則生羞恥。如是天中。見勝天女。大生苦惱。如是有中。一切無常。無有一樂不破壞者。現見一切有為皆爾。如是應知。又復彼天本善業盡。退時生苦。若放逸天。樂天欲樂。退時愛離膩潤盡時。欲向餘道。則有相現。以欲退故。身心大苦。若大苦生。彼苦如是。不可譬喻。毘婆尸佛。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種種放逸樂  為境界所誑  食欲盡退時  無與同伴者

 天前放逸行  不行布施等  於後死退時  悔熱自燒心

 初中後等時  心常作利益  利益常調者  死時不怯怖

 有生必有死  亦有愛別離  愚者不思惟  為境界所誑

 死次第念念  境界破壞天  來至天不覺  以欲著意故

 若天能知此  生愛別離苦  乃至須臾間  於欲心不住

 欲無常可畏  常作不利益  如是愚癡者  而猶近於欲

 癡天常如是  為欲火所燒  既被欲燒已  習欲不休息

 若思念真諦  不喜樂境界  若喜樂欲者  是則常啼哭

 此一切三界  轉行猶如輪  一切業羂縛  天不見其實

 於種種道中  處處數生死  眾生為愛迷  常受諸苦惱

 欲如電火輪  暫住不可得  如夢乾闥婆  眾生虛妄取

 欲如如是等  畏欲復勝是  無常苦空中  勿生我所心

 此之老死輪  極惡叵調伏  譬無救眾生  無眼不覺知

 牟尼說五根  空而無自體  多有無常苦  自體是病處

 如是見知已  則應捨離欲  彼寂靜智慧  則近涅槃住

 彼欲退天者  根心皆動亂  爾時苦受生  不可得譬喻

 如是受大樂  如是愛憎心  彼天欲退時  如是受大苦

 諸有死未來  諸有離八難  皆應作利益  此道能得樂

 天中地處退  人地中死亡  何人如是知  不厭離生死

如是天中業盡退時。業繩繫縛。牽令使退。將向餘處。生大怖畏。是故有天同如畜生。若天心樂境界樂行。非自利益。是故天眾勿放逸行。莫於後時。心生悔熱。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如是為彼山樹具足地處行天毘婆尸佛所作佛塔。見彼塔已。調伏天眾。為作利益。示欲過患。為顛倒天四顛倒者。說於正法。死未來間。則示其死。與其怖畏。彼死畏處。無量苦處。示平等道。以寂靜心。作他利益。調伏天眾。於六經中。毘婆尸佛所作經文第二已竟。又彼天主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共彼天眾山樹具足地處來者有修心者不修心者皆攝取之。精勤修習。利益他行。除其放逸。諦見業果。令心柔軟。心柔軟故。生大信心。信心生已。示其欲過。示欲過已。說命無常。說無常已。說生死苦。彼天聞已。心則柔軟。心柔軟故。天王告言。汝等天眾。一切皆看此大佛塔。迦迦村陀如來之塔。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妙寶佛塔。光明遍滿。金珠拘欄。如穿虛空。高出於上。一切皆見。甚可愛樂。第一清淨。一切天眾。見者心樂。此諸天中。高出如幢。堅牢不動。猶如禪住。種種善寶光明勝妙。如正法說。第一可愛。天如是見。汝等天眾。共我相隨往彼塔所。供養禮拜。或以香塗散花供養。此大仙塔。有何希有。今共往看。若我利益。乃至涅槃。或身或命皆得安樂。何以故。如來世尊。雖少說法。則能利益安樂眾生。一切眾生。必得利益。則無有疑。我等今者為自利益。皆共往去。爾時天眾。既聞天王如是語已。心皆清淨。信天王語。白天王言。我等皆去供養禮拜。為自利益。為自安樂。爾時如是山樹具足地處諸天。天王在前。天眾在後。向世尊塔。皆共往到。到已則見迦迦村陀如來之塔。生敬重心。禮拜供養。周匝旋遶。

爾時塔中眾寶光明。形日光明。如螢火虫。彼寶光明勝妙如是。彼佛塔中。見垂寶板。第一光明。板有經字。是天神通之所為作。是故不失不破不壞不可拭滅。何故不失。迦迦村陀牟尼如來。以為利益諸天人故。說此經典。於天人中如是說法。何以故。天中乃是人之善道。人中乃是天之善道。天退之時。悕人善道。人死之時。悕天善道。如是天人。迭為善道。天之與人。迭相愛樂。持戒不壞。則生天中。持五戒者。則有二種。彼持戒者。以愚癡故。生而不熟。唯癡者作雖癡而信。以心信故。信於佛等。修行身善口善意善。非是邪見。乃至命盡。信業果報。依法得物以自存活。不惱他人。敬重父母。供養父母。親近沙門。若婆羅門。恒聞正法。如是癡人。唯信相應。彼雖癡鈍。具足修行身口意等相應善業。自性如是。不受禁戒。如是之人。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處。終心善故。得生天中。若得生於夜摩天處。劣於餘天。身色形服及莊嚴具。諸天女眾。若行若食。一切皆劣。則生羞慚。光明亦少。一切欲事。具足皆劣。彼無智故。不知取戒。於有戒天有智慧者。知取戒者。則為減劣。

又彼癡故。不知取戒而修戒行。於佛等中。生清淨信。乃至不能取一日戒。身行善行。口行善行。意行善行。身口意中不能具足。一切修行身善行者謂不殺生。及不邪行。不行偷盜。此是不能一切修行口行善行。唯不妄語。口之餘垢。一切不避。如是唯行一分善行。不能具足一切善行。若意善行。唯信命盡。或有餘業。或時唯信。生夜摩天於次前者。轉更劣減。於餘修行受戒持戒具足之天。形量身色。勝莊嚴具。若食若行。若天女眾。壽命長短聲觸色香一切皆劣。自見劣故。極生羞恥。慚於餘天。受持戒者。

復有愚癡。不知取戒。持戒相應。唯心正見。得聞佛法。敬信三寶。佛法眾僧。乃至不取一日之戒。聞持戒來。或於知識。教示聞來。或於所畏生忌難故。不作偷盜。次第聞來。若聞佛說以餘業故。貧窮而生。如是之人。畏現在世。畏未來世。故不偷盜。口中不說破壞之語。不迭相破。於破壞者。令使和合。愛善業故。或時傳聞佛所說語。彼破壞語餘業緣故。親舊知識。妻子奴婢一切破壞。以是業因。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如是之人。二種因緣故不兩舌。彼人以是業因緣故。身壞命終。心有信故。或餘業故。或生業故。信福田故。生夜摩天。量色形相。一切劣減。天女眾劣。若處處行。飲食等劣。聲觸亦劣。味色香命。一切皆劣。光明亦劣。於他天所。則生羞恥。如是放逸。不取戒故。如是三種。各生天中而有優劣。唯信佛故。或如是思。功德勝故。或時本性。如是勝故。或以心體柔軟勝故。或正見勝。深心信勝。不諂不曲。不熱惱他。如是勝故。供養父母。生敬重心。如是勝故。或願勝故。彼人如是。如業之心。恒常相續。於福田中。深心勢力。意思功德。有下中上。如是勝業。上生天中。業相似果。決定受得。終不虛妄。不疑不得。如是定得。何況取戒。乃至涅槃。決定必得。終無虛妄。

幾種取戒。略而言之。四眾眷屬。四種受戒。彼皆攝果。何等為四。所謂比丘。諸比丘尼。諸優婆塞。諸優婆夷。四眾受戒。彼如是人。可有幾種別別受戒。彼優婆塞。略有四種。何等四種。一一分行。二半分行。三數數行。四一切行。一分行者。唯持一戒。半分行者。謂取三戒。行於三戒。數數行者。不常受戒。一切行者。受持五戒。

又復更有四種持戒。何等為四。一希持戒。二半持戒。三悔持戒。四合持戒。彼優婆塞。於學句海。次第漸取。初取三歸。作優婆塞。彼人修心。復於久時。善觀察已。取一學句。於彼學句。堅持不缺不穿不孔。

何者不缺。何者不穿。何者不孔。彼不缺者。乃至命盡。受持不捨。不起一念破戒之心。於他作者。心不隨喜。遮他人作。或令他人安住法中故名不缺。彼不穿者。如彼所受一學句戒。乃於後時。捨彼學句。次於後時。復更攝取。數捨數取。如是名穿。彼人如是學句不穿。離如是持。

何者不孔。云何為孔。於此學句。初清淨心。知識邊取。取已後時。其心則悔。不能護持。心生疑惑。彼疑牽心。心濁而行。非多思行。彼人後時。悔火所燒。如是燒已。則捨學句。如是捨已。更不復取。此名為孔。若人不作如是住者。則名不孔。

又彼希行優婆塞者。住於缺穿孔學句戒。云何為缺。此心不滅不破不壞。善心生已。則取學句。如芭蕉葉。如電相似。如是動心歡喜取戒。信心敬重。後時復聞外道法已。心則生悔。癡垢濁心。是故捨戒。復於後時。聞正法已。還復攝取此名為缺。

又復缺者。此優婆塞。疑於學句。如是持戒。有供養天。憶念正法。作如是心。我於今者。為於佛語而得清淨。為於天所而得恩力。如是心故。二皆供養。如是疑心。依法持戒。此名為穿。又復孔者。內心有孔。外則善行。為他見故。為供養故。受持學句。此名為孔。智者如是。一切皆捨。希持戒行優婆塞者。云何名為希持戒行優婆塞耶。此優婆塞。取一學句。於多時中。爾乃復取餘之學句。如是次第。非是一時。不生一心。不從一師。如是久時。希取學句。此則名為希行學句優婆塞也。

又復第二半優婆塞。半半取行。或取二已。然後取三。或取三已。然後取二。或於後時爾乃取三。或於久時方乃取二。此名半行。於半半中。下增而行。增下而行。何以故。半半學句。并合而取。如是合行而受持者。此名第二半半合行優婆塞也。

云何第三悔優婆塞。前不取戒。唯癡心故。但於佛等生深信心。彼優婆塞。或比丘所。聞持戒果。功德無量。乃至涅槃。既得聞已。悔火燒心。方生敬重。乃至命盡。持戒不捨。此名第三悔優婆塞。

又復第四。合優婆塞。彼持戒行。一切具足。云何名為合持戒行優婆塞耶。此優婆塞。聞正法已。則得正法。句句處處。於經經中。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以知如是十二因法。心中生念。如是信已。唯以舌根一切持戒。攝取滿足。於一時中攝取五戒。堅持不缺。不穿不孔。乃至命盡。常如是持。四優婆塞。如前所說。

又下中上。如是次第。一切中勝。具持五戒。於一切中。最下劣者。謂希持戒。最下持戒優婆塞者。唯一念中攝取持戒。天則不及。天魔王等。悉皆不及。何以故。涅槃城法。能攝取故。此一切天。於涅槃城。不悕不求。

彼地夜叉見持戒者。供養禮拜。虛空夜叉如是見已。供養禮拜。以如是人隨順法行。能報恩故。能調順故。如是夜叉。或向天說如是之人。得現世果。若王大臣。或土田主。而供養之。或施財物。隨後行天。神通增長。有大勢力。諸非法行。惡夜叉等不能惱亂。不能破壞。隨心所須。種種意念。皆得具足。稱情受樂。諸所作業。皆悉成就。不多病患。面色清淨。睡眠安隱。覺時喜樂。妻子奴婢及餘客等。攝取不離。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在彼天中。量色形相。一切皆勝。持戒勝故。如是勝生。如是業力。以持戒故。得是大果。本人中時所集善業。夜摩天中放逸行故。一切皆盡。眾生之心業網縛故。復於後時。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是故皆應勤行精進。乃至未得聖印以來。如是精進若心自在。放逸而行彼天退時。心則生悔。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善業盡故。是以應當捨離放逸。如是第四善優婆塞得現生樂。若能次第。不斷精進。則到涅槃。如是一種。是優婆塞。佛之眷屬。次復云何是優婆夷佛之眷屬。凡有幾種佛優婆夷。優婆夷者則有四種。一是有信二是種姓。隨順次第。三調伏行。四近住行。言有信者。彼優婆夷種姓熏心。其心柔軟。善修其心。彼優婆夷。少聞佛語。聞已能知。知已得味。味已則入。謂入法律。彼優婆夷。住善心已。然後受戒婦女之心。不能拘執。聞外道語心。則不受不捨佛法。乃至不與外道共語。唯於佛等。生清淨心。具受五戒。此名有信優婆夷也。云何種姓隨順次第。優婆夷耶種姓賢善。隨順法行。入法信法。法救法歸法性法堅。不行惡業。他道論師。不能破壞。常優婆塞。種姓中生。於佛等中。極生信心。彼種姓中。若生於女。彼女則能隨順次第。自從生來。常聞佛語。供養沙門。此優婆夷。恒常聞義。此優婆夷。常一切時。相續熏心。受戒持戒。此是種姓隨順次第優婆夷也。

彼調伏行優婆夷者。謂本不信佛法僧等。彼若得近善知識故。信於佛等。近他因緣。他令使信。見他功德持戒具足。數數取戒。彼優婆夷。則名調伏。彼近住行優婆夷者。若有女人。常近外道。知外道法。見其威儀。知威儀已。爾乃後時近佛弟子沙門之所。見其威儀。從其聞法。形相行食。舉動進止。身著袈裟。去來寂靜。如是見已。然後次第棄捨外道信於佛等。以相近故。是以調順。從其受戒。名近住行優婆夷也。

如是四種優婆夷眾。如是四種優婆塞眾。略說如是。有信解故。心相續故他因緣故。次第近故。如前所說優婆塞眾。所有因緣。優婆夷眾。亦皆如是入於法律。如優婆夷。所有因緣。優婆塞眾。亦如是入。心相續故。優婆塞眾。優婆夷眾。雜行不別一切善攝。正見正行。彼心皆有下中上故。身壞命終。皆悉生於善道天中。彼有生於夜摩天者。如所集戒。正行不同。如是生於餘天之中。以善持戒。和集相應。得生天已。放逸而行。不勤精進。諸未得聖。皆福業盡。復生地獄餓鬼畜生。福德盡故。放逸過故。若其有天不放逸行。彼則到於樂中樂處。彼以持戒善修行故。是故不應起放逸心。此放逸者。如毒不異。一切世間愚癡凡夫。為貪所誑。而行一切不饒益行。一切生死。繫縛不離。是故天人。應捨放逸。若天若人。如是持戒。故得生於第一好處。放逸過故福德則盡。彼如是人。自誑太甚。或墮惡道。或長久時。流轉生死。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善心。示其天眾。彼佛塔中。板上經字。作如是言。彼佛世尊。憐愍眾生。利益天故。神通所化。彼天聞已。第一勝心。厭離生死。捨放逸行。如毒不異。此優婆塞。及優婆夷。眷屬已說。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四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五

觀天品之二十四(夜摩天之十)

云何比丘及比丘尼二種眷屬。彼有幾種。有何功德。有何等行。云何持戒。幾種持戒。如是沙門。世尊弟子。或是比丘。或比丘尼。求涅槃行。勤行精進。若晝若夜。能令魔眾眷屬怖畏。幾比丘尼。黠慧正行。如法律行。心無所畏。向涅槃城。求於實諦。求實諦故。持戒不越如是則能入涅槃城。修何等行。功德相應。一切女人。愛欲近欲。二是功德。一切善者。最初如是真實觀察。男身自身。見彼男身。或與身等或大於身。如是見已。生於兄弟父母等想。如是修心。此婦女人。欲樂為本。若相近者。意常悕望。若晝若夜。若坐若臥。若睡若寤。若餘所作。若少若老。若是中年。若住平處。若住惡處。若苦若樂。若病無病。若護不護。若禁不禁。若大姓生。若小姓生。若媚若醜若道邊住。若家中住。若聚落中。或於空處。若或莊嚴。若不莊嚴。若繫在獄。若不在獄。若夫愛樂。若不愛樂。若近尊長。在尊長前。若近卑賤。若近年少。若近老年。一切婦女。於一切時。於一切處。欲常縛心。欲在心中。譬如火熱。如地之堅。如風輕動。如水濕潤。如四大中所有自相。皆不顛倒。於一切時。皆不自離。女欲如是。常隨繫縛。不曾暫離。如是女人。復有二垢。所謂妬嫉。如是二垢。復有餘垢。共生不離。所謂諛諂。彼復有垢隨逐不離。所謂欺誑。彼復有垢隨逐不離所謂憍慢。彼復有垢隨逐不離。謂衰惱處。衰惱處者。近於富男而共行欲。彼復有垢隨逐不離。所謂躁擾。心常不住。彼復有垢隨逐不離。所謂誣枉。親舊知識。兄弟眷屬。彼復有垢隨逐不離。所謂能於大會之中。損壞威儀。彼復有垢隨逐不離。所謂兩舌。彼復有垢隨逐不離。所謂私語。彼復有垢隨逐不離。所謂貪食。彼復有垢隨逐不離。所謂能行不應行欲。彼復有垢隨逐不離。所謂叵信。彼復有垢隨逐不離。所謂能說他之婦女壞威儀事。彼復有垢隨逐不離。所謂愛鬪。彼復有垢隨逐不離。所謂辱人。彼復有垢隨逐不離。所謂壞亂。能令村柵聚落壞亂。彼復有垢隨逐不離。所謂近此婦女因緣墮於地獄。如是婦女。如屎如毒。亦如利刀。如墮嶮岸大火曠野。惡毒蛇等一切相似。婦女之心悉皆如是。

如是等心婦女之人。既見三寶。讚歎稱說。聽聞佛語。婦女之心則可柔軟。彼復更有希有之法。如是對治。如是堅[革*卬]垢惡之心。對治二種。謂自生心。或為他教。以信出家。自生心者。善熏心故。為他教者。近善知識。彼如所說。諸過闇聚。從無始來。依止心者。能令散失。彼初如是出家悕望比丘尼者。近善知識。何以故。此如所說諸垢對治。知說為說。令其善住。善能為解苦惱結縛。令得解脫。安隱樂住。善知識者。安慰示導無始來闇。能令失滅。示其善道。拔無始來惡欲等刺。於愛惡處。則能救免。示常不生不死不老安隱之處。彼如是垢對治之處。我今說之。如次第說。如隨逐垢。如彼對治。令得寂靜。一切如是。婦女妬嫉。多於男子。如是彼此逆順對治出離生死。

女欲多故。不淨對治。如身實見。身是病藏。不善之聚。一切不淨。糞屎等處。彼於此身。或自或他。如其自相。如是觀察觀其本藏。此身本從何處出生。彼見精血不淨和合集聚如汁。二家惡汁。合為一身。如是身者。不淨種子而生此身。

又復彼女。如是觀身。此身若從不淨種子而得生者。如此身中。無少淨法。彼比丘尼。復更諦求觀身九種惡瘡不淨。從身流出。如婦女身。男身亦爾。婦女男子。九種瘡流。婦女之身。三種大過。何等為三。所謂婦女。尿門寬大。兩乳汁流。是名三種。

又復男女。平等瘡流。鼻兩孔中。竝皆流涕。兩目出淚。兩耳孔中。或有垢出。或有血出。或有膿出。口中氣臭。或噉故臭。唾沫流出。於下分中。若屎若尿。血等不淨。如是如實觀察此身諸不淨已。如是憶念。此身聚中。無有淨物。微塵許流。一切皆是。不淨之物。

如此身者。何物住中。何者依止。若有淨物來近此身。身猶不淨。身不淨故。如是淨物亦同不淨。隨何等物本清淨者。若來觸身則為不淨。所謂彼物本清淨者。若食第一清淨之食。彼食入身。則成糞屎。此身如是飲清淨物。入身成尿外物觸身。由此身故。一切淨物皆為不淨。所謂淨者。一切香衣。若令身著。汗出則臭。又復如花。本一切香。與身相著。萎蔫氣臭彼比丘尼。復觀察身。如此身者。何處住來。謂本在於母身藏中。母身云何。為淨不淨。彼比丘尼。如是觀察我母本性。亦復如是一種不淨。

彼比丘尼。又觀察身。如此身者。何處而住。於何處行。彼如是處。為淨不淨。如是觀已。如實見知。一切所有清淨之處。隨何等處。如此之身。若死若活。若在彼處。彼如是處。則有虫垢髮毛骨等。能令彼處悉皆大臭。以如是身在彼處故。

彼比丘尼。為斷欲故。復觀察身。如是身者。為誰所食。云何觀察。如實見之。所謂羅剎諸惡鬼等。諸不淨者之所食噉。非是鵝鴨及鴛鴦等淨潔眾生之所食噉。

彼比丘尼。復實觀察如是身已。則見此身。唯邪所攝。顛倒分別。不正觀察。闇眼現前。男子相近。欲繫縛心。不見不淨。彼以如是。決定觀察此無始來。久習堅欲。皆得斷滅。或令微少。一切垢中。癡垢最惡。一切婦女。欲為最惡。欲垢因緣。更生餘垢。若以對治除欲垢者。餘一切垢。皆滅無餘。如日沒時光明盡沒。如是斷除垢根欲故。餘垢盡滅。

彼比丘尼。此道滅欲。彼欲滅故。餘共生垢。一切皆滅。何者共生。所謂妬嫉。若男若女所有妬嫉。皆因欲故。妬嫉二垢。欲是其根。彼欲斷故。或微薄故。彼二則滅。

又彼二垢。復有餘垢隨逐繫縛。何者餘垢。所謂諛諂。從妬嫉生。妬嫉滅故。諛諂亦滅。從諛諂垢復生餘垢隨逐繫縛。所謂欺誑。諛諂滅故。則無欺誑。從欺誑垢復生餘垢隨逐繫縛。所謂憍慢。欺誑滅故。則無憍慢。從憍慢垢復生餘垢隨逐繫縛。謂衰惱處。憍慢滅故。無衰惱處。從衰惱處復生餘垢隨逐繫縛。所謂躁擾。衰惱處滅。則無躁擾。從躁擾垢復生餘垢隨逐繫縛。所謂誣枉。躁擾滅故。則不誣枉。從誣枉垢復生餘垢隨逐繫縛。謂壞威儀。無誣枉故。不壞威儀。從壞威儀復生餘垢隨逐繫縛。所謂兩舌。一切婦女。兩舌破壞。不壞威儀。則無兩舌。從兩舌垢復生餘垢隨逐繫縛。所謂私語屏處說他。兩舌滅故。則不私語。從私語垢復生餘垢隨逐繫縛。所謂貪食。婦女腹內。飲食則多。一切婦女常貪飲食。多置腹中。自養其身。不私語故。則不貪食。從貪食垢復生餘垢隨逐繫縛。所謂能行不相應欲。一切婦女。貪欲食故。則不相應。惡邪欲發。彼貪飲食餐垢滅故。彼不相應邪欲則無。從彼惡邪不相應欲復生餘垢隨逐繫縛。所謂叵信。若有婦女不相應欲。一切諸人。於彼婦女皆生疑慮。為一切人之所不愛。彼不相應邪欲垢滅。叵信則滅。從叵信垢復生餘垢隨逐繫縛。所謂能說他之婦女壞威儀事。叵信滅故。則不說他壞威儀事。從說他垢復生餘垢隨逐繫縛。所謂愛鬪。說他滅故愛鬪則滅。從愛鬪垢復生餘垢隨逐繫縛。所謂辱人。愛鬪滅故。則不辱人。從辱人垢復生餘垢隨逐繫縛。所謂壞亂。能令村舍聚落壞亂。辱人滅故。則不壞亂。此一切垢。上上次第相住持者。一切皆滅。如是自體根本繫縛。婦女之心。更無有法能令柔軟。唯除佛語。知識口說。從其得聞。彼婦女人。如是聞已。如是難捨。住處家業捨而出家。若其不能盡滅諸漏。則能專心持戒修行。初修不殺不盜不婬。不作妄語。不破壞語。不作惡口。不作綺語。一切善修。常數數修。樂修多作。如是婦女。身壞命終。生於善道欲界天中。若不厭欲。業心自在。生夜摩天山樹具足地處之中。得丈夫身。善能如是持戒不缺。如是既得彼天身已。則行放逸。放逸行天。善業盡故。復墮地獄餓鬼畜生。復生如是上上垢惡婦女之身。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欲為妬嫉地  心如電火輪  是貪慢之藏  智者則不信

 心體是欲羂  如利刀火等  心如墮嶮岸  難測深於海

 心常緣如網  誑惑於他人  如金剛火燒  亦如毒能殺

 滿足諸過惡  無量種和集  婦女則無心  少分修持戒

 以欲勢力故  婦女不持戒  若離欲勢力  於戒則能持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為說本生持戒而語之言。汝等男天。如是人中女身持戒。生此天處。本婦女身。持戒善業。汝身男生。如是生已放逸故盡。汝等天眾。如是自欺。從今以後。慎勿如是放逸而行。

世尊如是已調伏天為作利益。彼如是等一切正覺正遍知者四種眷屬。彼眷屬中。第二眷屬。婦女姊妹。隨順次第比丘眷屬。如彼次第。比丘持戒。第一勝上。善修心意。如是比丘。自他惱亂。見則生畏。於世間中生死之道。則生厭離。其心怖畏一切生死。乃至微少塵許小惡見則生畏。諦觀察行。無所悕望。第一深心。第一種姓正行持戒。布施熏心。於四聖諦。正念思惟。幾種比丘幾種法行。比丘不越四種正法。何等為四。所謂一者不獨道行。是初比丘。何以故。獨行比丘。行聚落中。則為輕賤。或復自在。以自在故。則破學句。若於村中。若城等中。人眾之處隨意念行。於餘比丘。不生忌難。見多婦女。則生疑慮。其心躁擾。看彼婦女。俗人見之。則生譏嫌。見他譏嫌。則生瞋忿。如是比丘。心中生此第二瞋過。如是比丘。瞋欲覆故。心則愚癡。如是出家。獨行沙門。行於人中。三過增長。是故不應獨行人中。此是一種。

又復第二不越比丘。如是比丘。念身而行。此比丘行。欲在道行。專念自身。謂如是念。我舉此足。心及心數。觀察其足。如是比丘。從足至頭。一切身分。皆悉觀察。或舉右足。或舉左足。常觀此身。脈網繫縛。脂骨皮筋。繫縛足踝。業風吹行。心則不斷。若舉若下。若舒若屈。足舉則攝。足下則寬。如是脚者。筋網繫縛。大小五指。和合為脚。舊爪新爪。合為足趺。

觀足趺已。次觀足脛。猶如合汁甘蔗之莖。肉泥封塗。以筋繫縛。骨中孔長。筋纏其外。前因緣生。有毛覆皮。外有毛聚。皮如蠅翅。以覆脛外。彼如是脛。一舉一下。如實觀之。經行處行。令身來去。

次復觀察此身二髀。筋血脂肉骨等合成。如是觀察。心及心數。業風所吹。是故動行。

又復觀察此身二髀。於脛為麁。多有筋肉。迭相纏縛。以肉塗上。以肉傅上。血爛為汁。汁脂內滿。唯見外皮。心生愛染。若舉一脚。下踏之時。如實觀察。復舉第二。舉第二脚。亦如是觀。足舉則攝。著地則寬。或伸或屈。如是次第。堅處孔處。一切觀察。欲行欲動。或餘種種。皆是風吹。兩脚已上。如有瓶等。中有熟藏。所謂屎尿不淨惡汁。一切所見。不堅不淨。二脚行故。彼瓶隨去。并其所盛一切諸物。皆悉隨行。彼於行時。如是如是。隨順繫念。

又彼比丘。於彼上瓶搖動其身。觀察而行。作如是念。我云何行。上身動行。觀大小腸彼見舉脚。氣共腸動。大腸小腸。一切動轉。或從左廂去至右廂。或從右廂去至左廂。如是腸中。有風黃冷。屎尿虫滿。并腸轉動。

又彼比丘觀察動已。如實觀察彼腸已上。所有生藏筋羂繫縛。下上傍廂。脈網纏之。內有爛沫。飲食水。汁彼食猶如新吐冷沫為生藏覆。滿生藏中。第一大臭。上與咽連。筋脈骨持。唯有業風。共心心數。相隨持行。

比丘如是觀察身已。觀身動行。我身上面。頰骨齒骨。髑髏骨等。和合為頭。有二眼塊。并集成頭。眼中脂多。常睫不停。

我今觀此婦女之身。筋皮羂縛。如繩纏木。念念生滅。退沒出生。在於聚落城邑等中而行乞食。以養身篋。如養蛇篋。如是養身。不為欲故。非貪飲食。非貪著味。如是比丘。如是而行。如是第二精進比丘。於法不越。又彼比丘。村城聚落多人住處。入中乞食。既乞食已。如是觀身。如是一切婦女男子。普皆觀察。彼能如是善修習行。勤發精進。欲等離心。不入其心。如是比丘。善調伏根。勝而不劣。如是比丘。悕望利益。不越法行。

又復第三。修行比丘。所謂比丘常修正念。正念比丘心不散亂。是善知識。常有善意。有不亂意。如是比丘。天常隨行。天魔不能與作妨亂。云何正念。謂知欲行。心心數法。已生欲生。如是能知。不放逸意。應緣不緣。一切皆知。心心數法。若善不善無記等法。一切皆知。心如是念。我諸善法因緣故生。所謂我當利益安樂。乃至涅槃。我今破壞餘不善法。以我善法。心心數法。生因緣故。則破不善。此不善法。若不破壞。令我後時當不利益。當不安樂。如是善法及不善法。如實而知。知已思量。如是等法。心意所知。分分觀察。有五種念。不味不著。心不分別。先所作者。不念不樂。何者五念。謂念眼色若前境界可愛者來。眼境界色。若近若遠。善色惡色。本曾見來。或他用來。種種諸色。如是比丘。見已不味。心不思惟。何因緣來。捨彼因緣。如人畏燒。避火不異。如是比丘畏欲火燒。初染之時。歡喜愛多。後時苦多。本所味色。心則不念。心不分別。不住於心。自本愛色。今不復念。亦不分別。亦於他身憎愛之色。心則不念。不念於他。他所念色。心亦不求。如是自身。或弟子等。自他俱遮。令不味著。不生隨喜。令住正道。如是比丘。名為清淨。正念不貪。於不染法。相應正行。如是比丘眼不著色。

又復比丘第二念者。謂念耳聲。如是比丘。正念觀察。若耳所聞。極可愛聲。若歌若舞。打鼓拍手戲樂等聲。曾所聞者。不念不味。心不樂著。亦不分別。何因緣聞。捨彼因緣。如畏燒者捨火不異。如是比丘。捨離彼聲。或遮他人。或自兄弟所聞之聲。一切或遮。令住善道。心不隨喜。如是比丘。自他利益。不貪音聲。以勝念故。於聲不著。是名比丘第二正念。如是比丘。耳不著聲。又復比丘。第三念者謂發精進。正意寂靜。梵行持戒。如是比丘。不念不味。意不生念。若本用香。若復熏香。若香若臭。若淨不淨。若遠若近。一切不念。於香無心。何因緣來。捨彼因緣。若是他人。若自弟子。若鼻嗅香。生味著者。如是比丘。則便遮之。心不隨喜。自行善業。亦令他人住於善法。心常善念。正行不貪。鼻不貪香。如是比丘。得名除垢。善修持戒。心生善念。又復比丘第四念者。先曾所得可愛諸味。若愛不愛。若久時味。若近時味。不念彼味。不味彼味。心不分別何因緣來。捨彼因緣。如畏燒者捨火不異。若於他人或自弟子。若貪著味。如是比丘。則便遮之心不隨喜。此名比丘不貪著味善念正行。捨離諸惡。修行善戒自他利益。

又復比丘第五念者。曾所得觸。先已觸來彼觸染樂軟滑生垢。於彼欲法。不染不味。心不分別何因緣來。捨彼因緣。如畏燒者捨火不異。若他人身。貪觸染著。不生隨喜。善觀觸法。此名比丘離觸清淨。名善持戒。修行善法。得名善住。次第乃至到於涅槃。

又彼比丘復有五念。應當修行。何等為五。一念時節。二念少年。三念生死。四念具足。亡失散壞。五念涅槃。欲到涅槃。如是比丘。云何念時。謂彼比丘。常一切時。繫念修行。不迷境界。不為境界之所破壞。不失不散。比丘不念此晝此夜。如是時節。不念不知。於覺悟時。出息入息。與意相應。常不離意。如出入息。乃至一念。皆決定知出入二息在我腹內。是故我腹若起若減。以二息故。我陰入界而得存立。諸有為法。一念不住。陰界入等出於暖氣。此共氣生。共氣俱滅。破壞爛盡。復於後時。因緣異生。氣共生滅。一念不住。彼念比丘如是念時。繫念相應。比丘如是自觀此身界陰入等和合聚集。一念不住。唯有苦惱。一切身分。非有作者。非有受者。迭相因緣。平等共生。如是身者。念念流轉。於念念中。生死老退諸行聚集。如是比丘。修行不空。如是修行念時比丘。以念時故。決定必得四種清淨。一心清淨。心清淨故。面色清淨。善業清淨。未來利益。次第乃至到於涅槃。

或復他人見其持戒。彼檀越主。第一歡喜。生清淨心。如是四種持。戒比丘。如是實義。思惟清淨。如是一切普清淨故。則得安眠。臥見善夢。隨順於法。彼常如是不放逸行。不放逸故。得七種法。何等為七。一法無礙。思惟善法。彼善業者。心則歡喜。歡喜增長。歡喜因緣。身則肥盛。身肥盛故。名色二法迭互因緣。此因緣故。身則肥盛。身無病患。身之與心。迭互相依。則善聰明。言聰明者。念本作業。如是念故。聰明增長。念善法故。如是增長。既思惟已。樂亦增長。樂增長故力亦增長。如是增長七種法故。夜則安眠。夜安眠故。修身修心。比丘如是念於夜時。

云何比丘念於晝時。如是比丘。念眼開合。我念眼合。時節已過。則念已過。如是時節。共心心數。相與俱滅。皆悉散壞。如是時節。次第失滅。或滅或生。於出息頃。命已盡滅。我今老時次第欲到。我少已盡。欲到餘有。漸次決定。欲到死時。我一切命當失不久。一切方便不可得離。一切眾生。無因緣怨。欲來壞命。譬如燃燈。火食蘇油。念念盡滅。如是如是。老死之火。燒命蘇油。念念盡滅。如是繫念。知無常已。勤修善法。此之內法。如是速疾。念念無常。念念盡滅。誑生貪者。念念盡壞。如此內法。外亦如是。一切世間有為之法。速疾無常念念盡滅。如是山河城邑聚落。藥草園林。一切人中。一切天中。必當失壞。

如是園林蓮花河池。以一切天放逸而行。先已曾失。今失當失。彼為放逸之所壞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自業成熟。如是比丘。此如是等一切世間無量動轉。破壞無常。不亂其意。乃至一念意常不亂。堅固憶念。正念不亂。一心諦觀正意不亂。又彼比丘。正念彼時。我如是威儀。如是正行。此時應起。此時行禪。如是時中。親近尊者。此時我食。此時著衣。此時我去到檀越家。為其說法。我於此時。離檀越家。如是行去。如是比丘。念知行時。

云何比丘念於少年。謂此比丘。念於自身。乃至在胞胎中之時。念如是少。次第相續。如是少身。念念不停。謂歌羅邏。次安浮陀。次肉團時。次身分時。次嬰孩時。次童子時。次中年時。次老年時。如是法體。念念不停。少身次第。此念念時。愚癡凡夫。不覺不知。放逸破壞。疑水所漂。在愛河中。如是漂已。復墮餘處同業眾中。業鎖繫縛。相續流轉。復生餘處。又自業行。於自身心。隨順繫縛。母精血中。作安浮陀。次肉團時。次第開張。身分具足。人道中生。嬰孩童子。少年中年。及老年時。次第至死。如是一人。如是展轉。一切欲界。一切道中。各各差別。皆以業風。吹彼眾生。從少年等。次第而得。如是自業。如是差別。如是比丘。念於少年。

又復比丘。第三念者。精勤修行。必定當得。念於何法。所謂生死。若晝若夜。恒常修行。一切眾生。乃至終盡。有命皆死。三界眾生。一切無常。生死之法。有為衰惱。恩愛別離。天中退已墮於地獄。地獄中出。生於天上。若人中死。生於地獄餓鬼畜生及天人中。餓鬼中死。生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之中。如是下上傍廂生死業風所吹。旋轉而行。自業成就。流轉在於生死海中。如是比丘。若晝若夜。修生死念。如是修已。彼若念慢。常令人迷。樂於虛妄。以正念故。此慢或薄。或皆盡滅。第一勝念。謂念生退。是故欲入涅槃城者。修行此念。何以故。以我慢故。心常虛妄。顛倒求常。在生死中。流轉常行。愛羂縛故。於彼常處。則不可得。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得脫於愛畏  無有諸悕望  勇健離疑者  則能得常處

 若沒於有水  心常喜樂欲  彼人心虛妄  何能得常處

 若人虛妄心  境界中喜樂  彼人迷法道  則生地獄中

 放逸妨亂心  不能真實見  放逸猶如火  是故應捨離

 放逸故能失  一切善法藏  盡一切方便  不見八分道

 十法皆失壞  樂於放逸毒  亦以放逸故  四禪盡皆失

 放逸縛眾生  能縛而非色  常處則是樂  離放逸則得

 若人意不迷  常畏於生死  彼則脫惡道  得安隱寂靜

如是修行。念生退念。如是修行。生死念已。則常不迷。彼觀世間。一切有為生退法已。厭離生死。種種觀已。觀生死苦。有無量種。此無量種。世間眾生一切放逸。隨何等時捨離放逸。能一切時觀察無常。觀察盡滅。見盡滅已。觀察佛念。如是之人。則能盡苦。

又復比丘第四念者。所謂修行一切具足悉皆失壞。念彼具足一切失壞。此念比丘不樂利養。不貪檀越往返來去。亦不樂見王若大臣。若見王者。不生樂心。愛不能妨。又於晝夜不生分別。於他具足若臥具等。心不分別。不生悕求以為己物。如是見已不生嫉妬。心如是念。如是眾生。決定死亡。一切具足。必定失壞。如是如是。具足增長。如是如是。愛亦增長。又復如是具足失故。悕望更得有無量種。無量分別心生苦惱。彼苦惱者。不可譬喻如是比丘。如是觀見具足失壞。既觀見已。則於後時不悕天王況復人王。若轉輪王。何以故。見無量種失壞苦故。若王大臣。或大長者。剎利大姓。種種具足。更有大力能破壞之。種種具足一切皆失。妻子奴婢。客等捨離。失財物故。得大衰惱。他強勝故。則為劣減。四出巷中處處而行。手足壞裂脣乾衣破。飢渴羸瘦。身體枯燥。從城至城。從村至村。從山至山。從邊地處。至邊地處。受如是等無量種苦。比丘如是既觀察。已復更思惟。墮於無量嶮岸惡。處於生死處生厭離心。

如是比丘。復見人中種種具足一切失壞。如是見故。如是比知思惟天處。若此人中。如是無量多種怖畏。不得自在。刀賊水火。王種衰惱。財寶具足。富樂失壞。何況復於離肉骨污天樂處生。有天花鬘。在頭莊嚴。無量百千天處圍繞。多有無量諸天女眾遊戲歌舞。喜笑受樂。在天園林蓮花水池。山峯則有七寶光明。聚集樂行五樂音聲。種種天歌。七寶間雜。堂殿光明。常一切時。身無量種。勝勝妙事。不可譬喻。天境界中受樂成就。迭互相愛無有鬪諍。隨所須念一切皆得。五樂音聲心。受快樂。若如是樂。具足失壞。則得苦惱。以業盡故。復墮地獄餓鬼畜生。臨欲墮時。如是生處。次第無隔。已於久來無量種作。皆得苦惱。復生異處。種種苦惱。如是彼天。若生地獄。彼地獄中。大力熾火。周匝燒身甚為飢渴。不可譬喻。受大苦惱。作地獄業。作業道已。見於自身墮活黑繩合喚大喚熱大熱等。如是七種大地獄中。唯除阿鼻最大地獄。資生離別。生大苦惱見苦惱事。彼苦惱事。不可得說。如是比丘。常一切時晝夜修行如是正念。

又復比丘念彼如是財物具足資生失壞。修行此念。念天人中有如是事。自餘三道。則無財物資生之具。何得有失。所謂地獄餓鬼畜生人中少有相似樂受。非是自在於彼人處。則有五種具足失壞。何等為五。謂眼於色若愛若樂。見則悕求悕求味著。為樂攝取。如此顛倒。不利益者。則不愛樂。見不淨色。彼於色中。心則惡之。是故無樂。如是具足。與彼失壞。同一根本。又彼比丘隨順繫念具足失壞何者具足。云何失壞。謂耳聞聲。耳聞聲已。隨順彼聲。愛樂相應。心生歡喜。如是具足。又所聞聲有異因緣。所謂四大。於四大聲。心不愛樂。不生歡喜。與心相違不利益心。是名失壞。

又彼比丘。聞好花香。和合末香。種種雜香。聞嗅香等。種種諸香。順心受樂。彼香因緣。則生樂心。能令欲發。又彼比丘繫念思惟。彼念香者。思惟彼人。鼻嗅諸香。彼一一香。有無量種。所謂爛臭。與心違逆。聞糞屎等無量臭氣。心不喜樂彼人如是。此物失壞。

又彼比丘專心繫念。復有異種。世間之中。具足失壞。云何繫念。於人世間。舌味愛樂。順心喜樂。食味易消。消已則適。得命色力。樂辯才等。心生喜樂。若復餘味。不可愛樂。違心不樂。食之難消。心則不適。於命色力。安樂辯才。資用則微。唯生苦惱。彼人如是。此物失壞。

又彼比丘。復念身觸。可愛可樂。寒時得溫。熱時得涼。順心生樂。人世間中。如是具足。若異因緣。復令身觸。不愛不樂心不生樂。熱時不涼。寒時不溫。違心受苦。不喜不樂。唯生苦惱。世間人中。如是五種具足失壞。比丘如是。若晝若夜。繫念修行。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五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六

觀天品之二十五(夜摩天之十一)

又彼比丘。復念天中可愛境界。根和合生。分別風吹。數數增長。愛火所燒。諸世間人貪彼處樂。起如是心。天中甚樂。如是比丘。繫念思惟。彼天失壞。比丘於彼可愛境界。不生貪樂。離熱惱意。如是比丘。第一善意。見六欲天。皆悉失壞。彼四天處。有十二種失壞之事。一謂力劣。二謂常與阿修羅鬪。彼阿修羅。忽然闇至入其軍中。三謂鬪時。為阿修羅打彼天身所著鎧鉀。四謂鬪時。撥其頭上所著兜鉾。令墮海中。五謂壞已。則生羞慚。六謂鬪時。見羅睺羅。則生驚怖。七謂退時。彼天女眾捨之而去。向餘天子。八謂食時。以自業故。見食劣者則生羞慚。九謂軍眾量色形相莊嚴具等。自業相似。於他劣者。則生羞慚。十謂彼天遊戲之時。於彼天中所生之鳥。見彼劣者。亦生輕賤。十一劣天向遊戲處。步行而往。十二劣天所受欲觸。自業相似。他莊嚴具則為勝妙。見他勝故。則生慚恥。四天王處有如是等十二失壞。如是比丘。善修心者。不貪天樂。以無垢意觀察彼天既觀察已。心生厭離。毀呰天欲。若其有人悕求天故。而行梵行。如是梵行。非梵行因。如是等人。為彼比丘之所輕賤。何以故。無自在故。又彼比丘觀察三十三天失壞。彼見三十三天之中八種失壞。何等為八。一者鉀劣。共阿修羅鬪戰之時。雨墮不淨。二者鬪時見彼敵主勇阿修羅。其心退弱。三者食時。劣者羞慚。四者劣天不為天王帝釋所識。五者劣天色力形相一切下劣。六者劣天聲觸色味香等皆劣。不與他齊。七者劣天退天之時。天女捨離。八者劣天若昇遊戲殿堂之時。神通則劣。不能速進。此是八種三十三天失壞之事。夜摩天中。有六失壞。何等為六。一者食時劣者羞慚。二者劣天所有教勅天女不受。三者劣天少福業故。彼天女眾雖供養之。不如供養多福德者。四者劣天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說法之時。心不愛樂。此是彼中最大失壞。五者劣天本業少故。光明則變。若天前世。行善業多。彼天則坐大青寶座。坐已復起。下劣業天。在彼處坐。座變為銀。業種種故。如是失壞。六者量短。如是六種。是夜摩天失壞之事。

兜率陀天有四失壞。何等為四。一者劣天兜率陀中聞法之時心不喜樂。不樂鵝王說法之聲。是名失壞。兜率陀中。鵝王常在無漏樂地。彼鵝王者則是菩薩以隨意生。故作鵝王如意之色。鵝身七寶。光明遍滿。不可喻色。身光周遍五千由旬有種種色。兜率陀天光明。不如鵝王悉勝。令彼諸天心生希有。彼鵝王菩薩令彼得生希有心已。即為彼天說法偈言。

 福德業既盡  命則速減損  勤精進攝法  兜率常應爾

 若捨離於法  放逸所壞天  不集福德業  後時則生悔

 乃至老未來  亦未有病死  皆應作福德  莫後時生悔

 若不攝福德  為放逸壞者  以放逸壞故  在地獄受苦

 既得根具足  而非法行者  何用命與財  親舊兄弟等

 常數作福德  心意攝受法  或復止惡業  或時近善人

 以智慧利刀  割去惡枝葉  破壞過惡聚  斷除過相續

 重智戒福德  心不悕望物  常近善男子  示真實道者

 若持戒生天  為欲所迷惑  不修福業者  常在有中行

 若常樂於智  持戒寶莊嚴  若畏欲蛇者  則是天中天

 若常行法者  彼則天應禮  若顛倒行者  則入於惡道

 此岸彼岸遠  既得法橋已   若不速度者  於有不得脫

 智慧火能燒  無量煩惱薪  何義煩惱縛  著彼愛境界

 厚重染欲垢  障礙於智眼  佛語如良藥  能除彼障礙

 正法之大將  能破欲賊軍  口說善法語  汝應勤聽受

 有四種顛倒  常能為誑惑  世間有八法  能令一切失

 大力愛河中  百疑不可度  若上智筏者  度已到寂靜

 若天近於欲  欲能令心癡  常在於五處  未有解脫期

 欲難得易壞  如電何用為  欲生苦如刀  金波迦火毒

 如是如是近  亦如是增長  欲者不可足  猶如火燒薪

 癡天悕欲樂  不知畏過燒  若離不善欲  後時得大樂

 癡者染欲已  為欲堅繫縛  欲如電不異  然後異處去

 若習近於欲  欲則上上勝  彼為欲火燒  燒已到燒處

 若天近於欲  此心為大癡  不悕無體法  樂中之大樂

 欲者無涅槃  無樂無解脫  是故莫近欲  近欲甚為惡

 若近欲境界  根則不知足  不知足無樂  寂靜不可得

 應畏有為處  生死之大海  以大惡欲愛  常與眾生故

 如此山峯上  種種可愛樹  依之而修禪  思惟欲生滅

 四種諦寂靜  智者善修行  怖畏生老死  脫到善彼岸

 愚意不思惟  樂欲故有縛  欲樂既盡已  生老死必脫

 若念此大苦  於有海不倦  癡故欲箭射  墮地獄惡處

 癡樂欲樂故  畢竟捨安樂  於惡不知畏  死時到如火

 乃至死到時  能破壞一切  此能破壞故  破壞命種子

 皆利益安隱  丈夫應精勤  得樂離憂悲  恒常作善業

 若除於欲藏  離熱得清涼  如是智不癡  則不悕望欲

如是鵝王。調伏天故。說如是偈。若天放逸行放逸者。離聞不念。心不思惟。若天樂聞彼鵝所說調伏偈句。向無漏地速疾而行。欲聞正法。聞正法已。生敬重心。如是天眾。得聞正法。心敬重已。速速疾走。復向行堂。彼行堂中。所有諸天。以聞正法。心敬重故。光明增長。百倍千倍。餘放逸天光明則劣。如是天中。得現世果樂天欲者。彼天少色。形服莊嚴一切皆劣。此如是等。兜率陀天。最初失壞。

又兜率天。第二失壞。眾集聽法。無量百千億數眾會。五百菩薩。所住地處。兜率天王。名曰寂靜。為眾說法。所謂無明因緣行等。彼諸天眾聽正法時。一心專意。諦聽諦聞。如是聞故。威德莊嚴。皆悉勝上。有百千倍。轉更增長。若天動心。心則如電。亦如大風吹大海水。種種波動。以愛因緣。如是動心。愛樂境界。彼天威德。形服莊嚴。如本不異。不更增長。見他勝故。內心慚恥。此則名為兜率陀天第二失壞。又兜率天第三失壞。若天聞法。心生敬重如說而知。如法相知。如是知已。心念正住。彼天威德。形服莊嚴。皆悉勝上有百千倍。轉更增長。若彼諸天。不念法者。彼天威德形服莊嚴。則不增長。此則名為兜率陀天第三失壞。又兜率天第四失壞。若彼諸天聞正法時。心生敬重。專心憶念。如法攝取。專心受持。如是修行。久思惟已。然後修行。彼天如是敬法重法。勝因緣故。聞法力故。威德光明。形服莊嚴。轉更勝上有百千倍。轉勝增長。若天聞已。不能修行。彼天見他威德光明形服莊嚴勝增長己。自見己身威德光明形服莊嚴則不增長。彼天見他威德光明形服莊嚴轉勝增長。則生慚恥。此則名為兜率陀天第四失壞。

又彼比丘如是觀察兜率陀天四種失壞。見失壞已。觀化樂天復見失壞。彼見如是天勝妙樂。猶故而有四種失壞。何等為四。所謂一者善業盡故。脚則有影。普餘身分。皆有光明。脚上則無。是故彼天。脚則有影。自餘諸天。所有光明。如山圍遶。彼少光明劣天見已。則避而去光明勝者。見之則笑。作如是言。此天鄙劣。善業盡故。彼脚影天。聞已羞慚。心生愁惱。如是心言。我業盡故。今則如是。一切具足。終必失壞。如人世間。以有日故。終必有夜。如是此中一切具足終必失壞。若人有命終必有死。如是具足終必失壞。如是世間。無有具足而不失壞。此失壞者。是化樂天最初失壞。又化樂天第二失壞。如閻浮提人中所有劫貝等綿。甚為柔軟。足踏則下。舉則還起。化樂天中地處柔軟。亦復如是。若天受報。善業盡時。地不柔軟。脚踏不下。舉脚不起。餘天見之。知其業盡。有天見之。語餘天言。彼天業盡。退時將到。此化樂天第二失壞。

又化樂天第三失壞。彼化樂天遊戲之時。若至樹下遊戲受樂。樹則雨花在彼天上。此花遍在遊戲處地。若天善業欲盡之時。樹花不墮。不散地處。餘天見其樹花不墮不散地處。則便說言。此天業盡退時將至。彼天聞已羞慚愁惱。如是心言。我今欲退。如是失壞。此化樂天第三失壞。

又化樂天第四失壞。彼化樂天必定失壞。天中具足。必定失壞。彼化樂天。何者第四具足失壞。謂一一天。住寶地處。如是寶地。清淨無垢。如鏡不異。一天之身。無量處現。見種種影。種種形服。種種莊嚴。如人界中日輪是一。於無量處蓮花水池。無量百千種種處現。如是天身。無量百千寶地之中處處皆現。如身而見。若其有天善業盡者。彼天之身。一寶地中影現而已。非處處現。如是失壞。如是見已。餘智慧天既如是見即便說言。如是天者。善業盡故將欲退壞。此化樂天第四失壞。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世間樂具足  不覺知失壞  具足必有失  如日出有夜

 如是具足樂  如是必失壞  於欲不知足  是故愛少時

 若心愛具足  或悕望常樂  彼若捨離愛  如是常得樂

 天欲樂未足  以入地獄中  一切皆由愛  是如來所說

 若人入地獄  百到若千到  亦以愛網誑  故得如是惡

彼化樂天。有如是等四種破壞。

又彼比丘。復觀他化自在天中四種失壞。若彼諸天善業將盡。臨欲退時則有失壞。彼處天中。多有種種妙鬘莊嚴。天花不蔫。處處覆地。第一善香不可譬喻。彼鬘莊嚴。有種種色勝妙光明。若寶光明。於十六分不及其一。彼鬘多有七寶翅蜂。常一切時出天歌聲。如是他化自在天中。天業若盡欲失壞時。彼寶翅蜂。出不美聲。捨如是天種種花香。到餘處去。餘智慧天。以知彼天臨欲退故。向之說言。汝於今者。以放逸故。退時欲到。而不覺知。彼業盡天如是聞已。復見彼蜂捨至餘處。彼天自知有如是心。我福業盡。如是天子。心生愁苦。不可譬喻。以見自樂將欲盡故。如是心熱。與地獄火等無有異。唯除地獄。更無此火。此是他化自在天中最初失壞。

又復他化自在天中第二失壞。彼天之身。第一滑觸。周匝光明。形人中日。如螢火虫。彼天之身。所著瓔珞。及餘種種莊嚴具等。所有光明。寶壁山峯。皆在中現。如於鏡中現見不異。若彼天子欲到退時。彼天身上所著瓔珞莊嚴具等。山峯若壁。於中不現。餘黠慧天。如是見已。語彼欲退業盡天言。汝放逸行。退時欲到。汝身所著瓔珞莊嚴。無有光明。寶壁山峯於中不現。彼黠慧天。曾見餘天臨欲退時有如是相。此是他化自在天中第二失壞。

又復他化自在天中第三失壞。所謂彼天退時。將到彼處。諸天業未盡者。乘種種寶妙光明殿。三處能行。所謂虛空陸地水中。行則速疾。無所障礙。不搖不動。若天業盡將欲退時。彼殿搖動。行則不速。自餘諸天見其殿動而語之言。汝於今者退時欲到。我先曾見餘天退時。有如是相。彼業盡天。如是聞已。與天境界將欲離別。愁火燒心。如地獄火。所燒不異。此是他化自在天中第三失壞。

又復他化自在天中第四失壞。若彼諸天。善業未盡。五樂音聲。莊嚴具聲皆悉美妙。所有歌聲。美妙可愛。聞已心喜。若其有天善業盡者。彼天五樂音聲不妙。歌聲亦爾。如瘂不異。彼天聞已。心不生喜。以自業故。莊嚴具中。聲出說言。汝於今者善業盡滅。以汝放逸。放逸行故。汝於今者。將欲到於異世間去。以業縛故。彼天如是。以自業故。聞莊嚴聲。其心極愁。作如是言。我於今者境界之樂。福德業盡。彼種種寶。所莊嚴幘。即時墮落。如是見已。生大苦惱。此是他化自在天中第四失壞。於三界中。更無有處。有物是常。一切無常。如是六天是失壞處。彼如是天善業盡故。必定當退。此失壞天悕望此天持戒生者。善業盡時必定當爾。如是第五山樹具足地處諸天。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迦迦村陀世尊塔中所有經字。示彼天眾如是說言。汝等天眾。捨離放逸。勿放逸行。放逸味苦。地獄中受。一切欲味。悉皆如是。彼諸天眾。聞第三佛所說經已。若天放逸樂放逸者。放逸則減。

於六經中迦迦村陀如來所說第三經竟。

爾時彼處夜摩天主。知彼天眾心生厭離。而告之言。汝等天眾。已聞大仙所說正法。能盡諸苦。除捨放逸。為天人說寂靜之法。汝等天眾。已聞第三如來之法。汝於今者。聞法律已。精勤修行。復聽餘佛所說之法。聞已攝取。則得利益。退此天已。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說已。一切天眾。皆白天主。牟修樓陀。而作是言。唯願天王。利益我等。安樂我等。爾時天主牟修樓陀。告天眾言。汝等天眾。一切皆看此之第四如來之塔。種種珍寶。而為莊嚴。無量百千光明照燿。有種種寶。間錯奇麗。無量功德之所莊嚴。光明普覆。此天世間。一切遍滿。爾時天眾白天王言。我今已見。爾時天主牟修樓陀。告天眾言。汝等今者。一切共我詣如來塔。天眾答言。如是天王。爾時天主牟修樓陀。并天眾等。相隨而去。到佛塔已。其心清淨。頭面敬禮如來之塔。心則清涼。禮已則起。看毘葉婆如來之塔。彼如來塔。種種妙寶。光明照燿。如前所說。

彼佛塔中寶壁之上。有經法字。利益天人所謂說言若有人能成就七法。則生天上。何等為七。一者所謂有善男子。聞法聞義。聞法修行。聞法善意。隨所聞法。心則攝取。聞已堅固。聞已受持。聞已愛樂。心生喜樂。此善男子。近七功德。具足知識。何者七種知識功德。皆悉具足。所謂一者如說而行。二者近他如說行者。三者則能如說而行堅固攝取。四者得法堅固思惟。五者住意。六者謂近同善業者。七者他教不取他惡。近如是等七種功德具足知識。云何名為如說修行。如是知識。善行善作。若有所說。知量少說能為利益。時相應說。方相應說。不疾不遲。多義少語。美妙易解。與法相應。自他利益。如是而說。如彼所說。如是而行。云何近他如說行者。常正修行身口意等。意內外淨猶如真金。彼人如是如說修行。云何名為如說而行。堅固攝取。若有所作。普清淨作。三種作業。觀察彼業。善清淨已。生天人中。乃至涅槃。如是之人。或自思惟。或從他聞。此業報樂。堅固喜樂。堅固攝取。如是知識。堅固攝取。彼善男子。云何得法堅固思惟。所謂善淨堅固攝取。二世利益。如是見已。堅固思惟。如是堅固思惟意者。或從他所得聞堅固善業果已。或自思已。喜樂真諦。如是喜樂真諦知識。云何住意。此多聞已。意則不亂。此名住意云何為近同善業者。謂見他人同己功德。如是見已。則近彼人。云何他教不取他惡。餘人非法似善法者所不能牽。如是親近七種功德具足知識。善男子者。或生人間。或生天中。此說初法。

何等復是自餘六法成就彼法。得生天上。所謂多聞攝取修行。不懈怠念。不熱惱他。不誑等六。此等七法。如是已說。成就如是七種法者。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如七大殿。若王大臣。乘如是殿。五樂音聲歌舞喜笑。妙鬘莊嚴。如是而行。向遊戲處。如是七法。若人成就。行向天處。

何者多聞而名多聞。謂聞真法。聞已調伏。不生憍慢。如其所聞。多聞增長。不放逸行。智不厭足。常諮問他。自己功德。不向他說。不誦己名。此多聞者。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此第二法隨順正入修行成就。

云何第三攝取修行。謂聞法已。攝取修行。若復有人得聞法已。於非法律。攝取修行。唯聞法已。荷法重檐。不修不行。不取法果。若復有人。以智慧鈎。調伏持戒。若智不靜。則彼持戒。猶如晝燈。無有光明。不堅不實。若持戒中。有智和合。彼人猶如火燈光明。堅而復實。得果不虛。若修法者。得說言堅。非唯口中言說為堅。彼人身業口業意業。皆悉寂靜。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此第三法。

云何第四名不懈怠。言懈怠者。所謂不作。何名不作。隨所作法。發已不作。不能究竟。彼如是法。精勤不斷。則能究竟。若是懈怠不精勤者。不能究竟。少發起者。於世間法。出世間義。不具足行。若懈怠者。一切所作。皆悉羸劣。為一切人之所輕賤。毀呰嫌薄。自受苦惱。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如是之人。懈怠所壞。如是懈怠。應當捨離。如火如刀。如墮嶮岸。如惡毒蛇。若為懈怠所破壞者。則不精勤。無有威德。如羊不異。彼則無智。種種所作。一切不知。若智非智。若法非法。應行不行。一切不知。何以故。以不讀經。不聞法故。以懈怠故。若復有人。論開心意。於智所知。若法非法。一切皆知。應作不作。應行不行。一切皆知。如是等法。智慧所知。一切皆知。智及精進。懈怠者無。彼懈怠者。如盲不異。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如是之人。出世間義。一切皆劣。受第一苦。他舍而乞。常依他門悕望乞匃。常看他面。第一惡色。頭髮覆眼。眼目乾燥。脚爪皮等一切焦枯。四出巷中。家家乞行。辛苦活命。一切輕毀此因緣故。應當捨離一切懈怠。

與此相違。勤精進者。一切所作皆悉成就。乃至涅槃。何況其餘世間之法。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以是等故。若天若人。一切皆應捨離懈怠。勤發精進。時彼世尊毘葉婆佛。而說偈言。

 懈怠意及幻  或慢或惡口  或捨離智等  此是失壞地

 親近惡知識  捨離善智識  或復邪見等  此是失因緣

 不知善不善  非時而語言  或信婦女等  此不饒益地

 近何人何人  何處何處食  身自不利益  此法令人輕

 壞勇若失念  或為王所憎  或心堅強等  此法未時死

 不諦知業果  及以法非法  離善知識者  則墮於惡道

 懈怠若多睡  或貪著諸味  瞋及故妄語  若惡口言說

 多貪若憍慢  心動捨離法  若習近婬欲  或讚婬欲法

 如是有三過  懈怠是根本  若勤精進者  則無諸使過

 一切精進者  必定成就果  如所應精進  業必定得果

 如是三種業  能得三種果  三聚三根本  決定三有行

彼佛世尊毘葉婆塔壁上書字如是說偈。毀呰懈怠。天眾見已。作如是言。我等決定捨離懈怠。從此懈怠有枝條過。如佛所說。懈怠之者。若天若人一切作業。於一切時。一切減劣。若天若人不懈怠者。次第乃至到於涅槃。此第四法。人天之中多有所作多有利益。

又第五法多有所作多有利益。所謂念也。一切法中能為妨者。所謂懈怠。如是一切世間之法攝涅槃者。念則是根。若出家者。若在家者。念不放逸。不放逸行。一切所作。皆悉成就。如是之人。數數作業。如法作業。勤發精進。隨所悕望。心念正行。彼人五根。護五境界。心不迷惑。眼見色已。於彼色中不生欲染。心不憙樂。如色實見。知其根本。見如是色根本因緣。何因緣生。彼人如是知見色已。心不濁亂。如是彼色。則不能牽。以如實見如是色故。若出家者。若在家者。若天人等。知生色過。欲生色過。已滅色過。如是念知某方某處。心緣彼色。如是境界之因緣故。共眼生識。由彼境界。已生我畏。此無垢念。能除煩惱。我以此念已除如是境界怖畏。如是怖畏因緣而生於諸境界。第一悕望心正念故。則能除遣無量種色境界怖畏。念緣能除。於念念中。稍除漸除。譬如世間善巧銅師。以好銅器。置火中已。然後治之。如是數數。入火復治。勤不休息。漸漸除垢。令其滑淨。如是善念。數數除垢。爾乃清淨。又如瓶師。因緣合集。以久習故。泥團成瓶。如是之人。勤心發念。修集因緣。如緣生瓶。正念觀察。如所著衣。從初次第。念念至盡。如是如是。始發善念。次第乃至一切過盡。得見真諦聖印印心。彼過相盡。過相盡故。人則知之。是故若有欲得善者。當一切時如實正念。若眼緣色。念繩縛心。令不動轉。如調惡馬。如是善念。於先住持。過去境界。攀緣念已。如是復遮現眼境界。念九十八。云何念住。謂生欲染。不生觀風不能令動如是念住。如實思惟。此色彼色。有無量種。無量形相。觀四聖諦苦集滅道。令彼欲染一切寂靜。或令欲染一切盡滅。或皆微薄。此是何者善法勢力。所謂繫念是其根本。一切善法。皆依念住。如是轉行。是念現在。

云何復念未來世法。未來未有。未生未見。彼境界相。云何而念。若得境界。是則可念。未來世中境界未有。當云何念。彼所念者。雖復未來。見因緣相。攀緣未來。如是得念。謂見有人。修身口意。善業行者。見已則念。如是之人。決定生天。若見有天惡業行者。見已則念。如是天者。必墮地獄。如是念知。此第五法。於人天中。多有所作。多有利益。

又第六法。於天人中。多有所作。多有利益。謂第六者。不熱惱他。若不惱他。其心寂靜。不生分別。此有梵行。此無梵行。見他敷具。病藥所須。不生譏嫌。不自言是。亦不說言。我能持戒。若少持戒。少讀誦經。於檀越所。不自稱說。等心怨親。常念三寶。不朋破戒。不惱持戒。於諸檀越。不數參承。而取資用其心柔潤。數數諮請。說法師長常住空閑。常一切時近梵行者。如是功德相應之人。不熱惱他。如是於他不熱惱故。多有所作多有利益。

又第七法。於天人中。多有所作多有利益。所謂不誑。自隱功德。除去惡業。心意正直。衣鉢知足。恒常乞食。山谷巖窟。樹林中住。行食知足。其心平等。無有高下。非無因緣。人中遊行。疑有虫處。不行於彼。不壞澤中水岸河坎。畏殺虫故。不呪霹靂雷電雨等令墮傷殺。不說星宿日月薄蝕諸曜吉凶。而求財物飲食供養以資自命。不常往返一檀越家。亦不戴面仰頭而行。亦不動脣詐作誦習。不高聲語。亦不私竊。不著間雜鞾鞋履等。不以雜繩用繫身體。自身不著雜色香囊。至敷具等。皆悉不畜。無戒功德。大眾會處。則不入中。不令他人到於城邑聚落等處說己持戒本望利養。不種種處妨亂心意。不貪不求。不近村住。於舊知識親眷等舍。不自在入攝令屬己。不彰他惡。不隱他德。見他實過。屏處不說。捨棄婦女。如遠惡蛇。於諸婦女。不共語說。不與同行。饒華之樹。一切不往。可愛園林。亦不遊行。畏聞可愛眾鳥聲故。畏聞彼聲欲心動故。是故不欲聞彼鳥聲。饒聲水河。不近坐禪。畏聞彼聲心動亂故。多熏香花。不近坐禪。亦不近行。何以故。畏鼻聞香心意動故。亦不觀看種種諸鳥。種種色鳥。鵝鴨命命。若孔雀等。多欲諸鳥。不看不見。不近彼行。畏心動故。畏見畜生婦女因緣欲心發故。

椰子果樹波那婆樹。母柘果樹。菴婆果樹。毘羅果樹。迦卑他樹。波留沙樹。佉殊羅等種種林樹不近坐禪。恐畏生心貪其味故。捨離果樹。在寂靜林。無味可貪。無多人眾。在安樂行園林之中。如是坐禪。勤發精進。共過怨鬪。心恒不亂。乃至不取為寺因緣。犁地之土。如是斷愛。朽壞鐵鉢。以繩連綴。用受飲食。而心不念銅銀等鉢。不畜三椀。所有袈裟。不翻披著。於夏天時。除大小便。更不餘行。乃至一步。畏殺虫故。食奢彌果。時食好果。不食爛果。食小棗等。不看不食。若食梨果。佉殊羅果軟棗豌豆。若朽豆等。不看不食。恐畏其內有諸虫故。於自屋壁所生諸虫。終不除却。畏傷損故。畏其死故。坐處一坐。不觀他鉢。畏貪食故。若行道時。不近他行。恐為妨故。饒虫之地。不大小便。畏傷虫故。畏殺虫故。乞食行時。看一尋地。以直心故。恒常親近正直心者。如是比丘。不集諸物。於一切物。皆不悕望。於希有物。心不樂見。常勤坐禪。彼善比丘如是不誑。彼善比丘。如是持戒。清淨不犯。如是淨命。如是內心。清淨善淨。如是比丘。如說學句。堅持不犯。彼善比丘。如心所念。如是道生。常淨命故。有善意生。不樂劣生。願生善道。時彼世尊毘葉婆。佛而說偈言。

 清淨命之人  寂靜身口意  坐禪而離愛  去涅槃不遠

 頭陀不放逸  塚間樹林中  常如是處住  去涅槃不遠

 塵土物敷具  一鉢復破壞  根果食知足  彼人安樂行

 於欲解脫人  常樂於知足  善意勇健者  去涅槃不遠

 不諂誑之人  遠離於塵垢  其心如虛空  去涅槃不遠

彼佛世尊。如是讚歎善行比丘不諂誑者。

成就如是七法之人。是善男子若行欲者。沒生死海。則是畜生。形雖是人。而實非人。若能成就七法之者。則為善人之所讚歎。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受天樂已。退生人中。則得涅槃。以餘業故。第一善者。此七種法。所謂從初近善知識。次第多聞。攝取修行。不懈怠念。不熱惱他。不誑等法。如是七法。非諂曲法以如是等七法寶藏之因緣故。得生天中。若天等中。得七法已。莫放逸行。令福德盡。天中退已。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故天不應行放逸行。以自破壞。於諸有中。無有放逸。行放逸行而得樂者。人中成就如是七法。則生天上。有三因緣。天中退已。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所謂三者。不聞正法。近惡知識。不信業果。若不成就此七種法。墮於地獄餓鬼畜生。爾時天主牟修樓陀告天眾言。此等一切。汝等已聞。彼佛世尊。以憐愍心。利益眾生。已如是說。時彼天眾。一切皆共白天王言。我等今者已聞如來此所說經。彼佛世尊。憐愍世間。已作利益。為除放逸。故如是說。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告天眾言。汝聞此經。勿行放逸。天放逸故。生於地獄餓鬼畜生。何以故。汝以大價貴重之物。貿得此間天中生處。今者不應以放逸故。令其空盡。如佛所說。如是經法。攝取正行。捨離放逸。

於六經中。毘葉婆佛所說經典第四已竟。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六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七

觀天品之二十六(夜摩天之十二)

爾時第三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示其天眾。佛塔經文。令彼天眾心純熟已。復示生死衰惱之處。無量百千諸過充滿。恩愛別離。近不愛者。所謂老死憂悲啼哭眾過。皆滿具足。失壞生死。乃是具足一切諸衰惱處。爾時天王。既見天眾心善調伏。然後復以憐愍心故。利益眾生。如是告言。汝等天眾。今者應知一切諸天放逸行故。必致衰惱。後死到時。心則生悔。極大熱惱。得大殃禍。當於彼時。無有方便而可得脫。業繩繫縛。如是將去。獨而無伴。若人若龍。或地獄人。將入地獄。死羂所縛。無有同侶。唯除善法若不善法。在於一切諸眾生海。時彼天眾。復白天主牟修樓陀。而作是言。如是如是。當於爾時無一同侶。除法非法。爾時天主牟修樓陀。告天眾言。汝等天眾。應如是知。更無同伴。

又復告言。汝等天眾。若欲增長信心種子。欲得安樂。畢竟除苦。今此天中。又復更有閻浮那陀金寶妙塔。真珠網覆。有七寶柱而為莊嚴。種種雜寶。種種光明。是迦那迦牟尼佛塔。我今共汝一切天眾。往詣彼塔。到彼塔已。禮拜供養入彼佛塔。入彼塔已。隨彼塔中所有諸法。一切遍看。見已攝取。得已修行。以自利益。出於生死。次第乃至到於涅槃爾時天眾。既聞天主牟修樓陀如是語已。心生敬重。離放逸心。諸根寂靜。俱向大仙。名迦那迦牟尼佛塔。塔之光明。如前所說。爾時天眾。一切皆共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詣彼佛塔。到佛塔已。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告天眾言。彼迦那迦牟尼如來。說一切法。皆悉無常。利益世間。憐愍眾生。此佛塔內。化在壁上。汝等天眾若得見者。則生厭離。見無常法。必生厭離。彼佛世尊。所說所化此佛塔中壁上化現。時彼天王如是說已。共彼天眾入佛塔中。彼佛塔量廣十由旬。彼佛塔內。一切生死皆悉無常。一切具足。無不失壞。自業行故。不得自在。異異不同。五道差別各各化現佛塔壁中。如鏡相似。彼色明了。亦如正見。處處各各了了分別。如雜色畫。

彼處一廂。見八地獄。謂活黑繩。合喚大喚。熱及大熱。至阿鼻等。見天墮中。自業風吹。首下足上普身炎然。一切身上火色。猶如金舒迦樹。上從天處下墮。次第至地獄中。高聲唱喚。自心所誑。善業盡故。為放逸怨之所誑故。天中成就第一樂已。入於地獄大苦惱處。唯獨無伴。離於知識親舊弟兄。墮於地獄。無能救者。

彼諸天眾。最初如是。塔中壁上了了而見。四天王天墮於地獄。四天王天。有殺生過。有偷盜過。四天王天云何殺生。謂彼天眾。共阿修羅戰鬪之時。殺阿修羅。天得勝時。阿修羅壞。取其頭冠取其鐵刀。隨彼所有。一切皆取。此業因緣或復更有餘業因緣。墮於地獄。為心所誑。作如是業。於彼天中。隨何時退。於彼退時。陰盡滅時。攀緣中陰。生地獄中。續彼樂處。受中陰身。甚大苦惱。彼於如是中陰之中。苦惱叵耐。何況已入地獄之中。受無量種極大苦惱。此為大業。如是戲弄此諸眾生。天處退已。生地獄中。彼諸天眾。於佛塔內。如是皆見。世尊所化。

又彼天眾。於彼塔中異處。復見四天王天。退天處已。生餓鬼中。彼天如是食樂失已。生曠野中。復得如是飢渴苦惱。如是天衣。久時著已。後復頭髮覆面覆身。闇眼處生。彼身猶如被燒樹相裸露無衣。或有身著火炎衣者。在曠野中。飢渴燒身。唱聲叫喚。乃至少水如露渧許。亦不可得。生三十六餓鬼之地。夜摩天眾。彼佛塔內壁中而見。烏鳥獯狐嘴啄其面。若眼口等。如是處見。如是天處。地觸軟滑。遊戲行已。後時復生餓鬼之地。熱火堅地。熱惱土塵。和合為地。多饒黑虫。有金剛嘴。夜摩天眾彼佛塔內。壁中而見。彼鬼叫喚。天處退來。又復天中嗅好香來。或曼陀羅居世奢等異異勝香。百千種香。一切嗅來。復於後時。在於不淨屎尿氣臭。死屍塚墓穢惡處行。如是餓鬼。嗅無量種不淨之物。穢惡臭氣。於彼鼻中。有炎蟻子。彼炎蟻子。滿其鼻中。彼諸餓鬼。餓鬼中生。於彼塔內一處壁中。如是而見。

又復如是。前生天中無量種種酥陀之食。可愛色味。香觸具足。復受戲弄餓鬼之身。如是生已。第一不淨。第一臭氣。屎味難得。於百年中不曾一得如是屎食。彼佛塔內。一處壁中如是而見。如彼食屎。塔內壁中如是而見。又彼天身。所著之衣。第一柔軟。第一滑觸。無量諸寶間錯而成。如天所應。甚為可愛。已於天中著如是衣。復有天風。吹種種花以坌其身。復於後時善業盡故。生餓鬼中。裸形無衣。自身生毛。毛甚稠穊。堅[革*卬]色黃。而覆其身。百千黑虫。遍體食之。多饒如是種種火虫。食其身體。生餓鬼中。飢渴燒身。恒常羸瘦。以啼哭故。眼面皆爛。久受無量餓鬼之苦。放逸所誑。從天處退。墮餓鬼地。

又夜摩天中。山樹具足地處天眾。於彼塔中。壁上異處。次第復見。四天王天。退墮種種諸畜生道。種種方處。略而言之。生於三處。水陸空行。彼水行者。迭相食噉。受大苦惱。或受寒苦。或受熱苦。彼陸行者。日炙焦燃。受大苦惱。飢渴燒身。迭相殺害。或畏繫縛。受大苦惱。百千種受。不可得說。如是畜生。業風所吹。受諸苦惱。彼空行者。若細若麁。若大身鳥。常樂相殺。受大苦惱。彼天退已。生畜生中。以放逸怨之所誑故。

如是餘天。若不放逸。不放逸行。作勝善業。修福德者。從天退已。生於人中。如自善業。如是受報。若不善業生人中者。一切如是。種種為作。入於衰惱。有下中上。有貧有富。依方時法。若醜若美好惡等色。彼佛塔內壁中而見。若有善業。樂修多作。若修持戒。八聖道業。不穿不孔。堅固不犯。善調心意。三業大力。善業力勢。決定受得可愛果報。歸依三寶。因緣力故。或時布施眾生無畏。或以法施。因緣勢力。或復其餘。更異相似。作諸善業。淨法熏思。寂靜心力。次動口業。或清淨心。諫勸父母。修施戒智。自身先有善業力故。能勸父母。或施病人貧窮之人。或以飲食供給病人。或以藥草施與病人。無醫師者。病藥所須。布施力故。或不殺生。或不偷盜。或不邪婬。不飲酒等。或於曠野嶮遠之處。善心造井。若水池等。施所須者。此業勢力。或時供養佛法僧寶。此業力故。禮拜合掌。作善業故。或於饒人破壞國土。多人畏處。畏曠野死。或畏刀者。施其無畏。或施緣覺阿羅漢人床敷臥具病藥所須。如是業故。或於妻子。正護與樂。或於儉時。布施飢者。飲食養之。此業最善。乃至涅槃。三種菩提。如願得果。何況生天。若天上退。還生天中。彼復更見天中轉行。如是彼天。在佛塔內壁中而見。彼處天中種種業網。無量因緣。業繩縛取無量眾生。於生死中施設張之。眾生入中。則為所縛。

爾時彼處夜摩天眾。彼佛塔內壁中既見。四天王天。無量種退。得大衰惱。如彼世尊。名迦那迦牟尼如來。所化見已。復更觀察三十三天。彼佛塔內壁中既見四天王天如是衰惱。次復思惟三十三天為如是不。時夜摩天。彼佛塔內復到異處。於淨壁中。見彼世尊。如彼世間生死之實。業鎖所繫。若樂若苦。如化而見。如是次見三十三天。亦復如是。如業受樂。如自業行。若善業行不善業行。彼天如業受樂受苦。或墮地獄餓鬼畜生。或人或天種種差別。無量業羂所繫縛已。復於三十三天之中。流轉而行。在生死處。業風所吹。於三界中無處有業不受果報。何況三十三天之處。彼夜摩天。彼佛塔內清淨壁中。復見五道自業所作。自業羂縛。復於後時。入活黑繩合喚大喚熱及大熱七大地獄。唯除阿鼻最大地獄。何以故。天中不作阿鼻之業。此因緣故。天則不生阿鼻地獄。天唯生在七大地獄。三十三天退已。若生活地獄者。以殺生故。或餘業故。天阿修羅戰鬪之時。殺阿修羅。則是殺生地境界住。一切諸天皆有殺生。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二皆殺生。二皆偷盜。自上四天則不如是。彼地界住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如是作業。三十三天是微細業。餘天不爾。如是生於三十三天微細之業。及生退等。山樹具足地處天眾。彼佛塔內壁中見之。三十三天歡喜園中波梨耶多光明林中。雜殿堂中。種種嬉戲。受境界樂。善業盡故。不知足羂之所繫縛。入地獄中。四天王天退墮地獄所受苦惱。三十三天墮地獄苦。十倍更多。何以故。諸有天中境界之樂。若樂勝者。離別之苦。亦如是勝。極為大苦。相續流轉。以如是業。轉轉上勝。如天身中。一切身分。處處柔軟。彼眼等中以柔軟故。所受苦惱。亦多而勝。如是彼處。四天王天所受之樂。三十三天樂則勝彼。三十三天境界失壞。所有憂苦。亦多亦勝。心苦惱大。心苦惱多。苦樂二種。甚多甚勝。不可譬喻。天中甚樂。地獄極苦。業羂所縛。如墮嶮岸。受無量種勝重苦惱。夜摩天眾。彼佛塔內壁中而見。三十三天放逸所壞。彼夜摩天如是見已。心極愁惱。

又夜摩天。彼佛塔內異處壁中而復更見。三十三天退彼天已。墮餓鬼中。在歡喜林。光明林中。間雜殿處。遊戲之處。受天快樂。天酥陀食。具足資身。充飽受樂。如是久時受勝樂已。復食不淨糞屎之食。諸不淨虫遍其身體。如是觀見放逸行天。三十三天墮餓鬼中。夜摩諸天。如是見已。心極愁惱。

又夜摩天。彼佛塔內異處壁中。而復更見。三十三天。或退天已。生畜生道。在大海中。作彌那魚。或作貝虫。摩伽羅魚。舒摩羅魚。在如是等惡虫中生迭相殺害。飢渴燒身。受無量苦。如是空行鳥等畜生。迭相殺害。常有怖畏。心恒畏死。受諸苦惱。如是澤中種種獸等。相殺相食。受諸苦惱。

如是說已。四天王天。以善業故。生於人中。如是次第。三十三天如善業故。若生人中同業之處。受諸苦惱。生死所縛。若天退時。受無量種天中苦惱。如是苦惱。不可得說。何況人中在胎藏內所有苦惱。人世界中欲出胎時受諸苦惱。嬰孩時苦。出胎在地。未能行時。倒地等苦。匍匐時苦。身體無力。於作不作。一切不知。愚癡啼哭。如是苦惱。如是種種苦惱之事。不可具說。彼佛塔內壁上而見。如鏡中見。山樹具足。地處天眾。一切皆見。

彼諸餓鬼如是飢渴。繫屬於他。不得自在。有寒有熱。風吹日曝。處處而行。在於曠野。如是等苦。有無量種。皆悉具受。不可盡說。如是天中山樹具足地處天眾。彼佛塔內壁中而見。如是已見。種種苦惱有無量種世間生死在彼壁中。如善巧畫。彼諸天眾。見希有已。心生厭離。生如是心。天勝於人。人第一道。所謂是天。天第一道。所謂人中。人欲死時。則願生天。天欲退時。願生人中。人樂於天。天樂於人。於此天人二道中生。如是苦惱。何況其餘惡道之中。業所戲弄。

又復如是。山樹具足。地處天眾。彼佛塔內。異處壁中。見善法堂。三十三天。退彼天處。如業行故。生五道中。彼天退者。如前所說。業因緣故。若天中退。亦生天中。猶不離苦。知本生退。若愛別離。於退生畏。如是畏退。無量種苦。彼天既見無量苦惱。次復觀察彼佛塔內異處壁中。見帝釋身退彼天處。妙寶天鬘。天衣莊嚴。種種光明。彼莊嚴具。火煉金色。有勝光明。不可譬喻。勝欲具足。五欲具足。一切捨離。自業所牽。惡道門開。放逸所使。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自業所作。或善業牽。不善業牽。故如是退。彼佛塔內。淨寶壁中。見於往世先退帝釋彼諸帝釋。有三十二。

初帝釋者。名菴舒摩。既作三十三天王已。自福盡故。生大海中作摩伽羅大身之魚。本在人中。作獵魚師。常多殺魚。亦常禮佛。以禮佛業。是故得生三十三天。為帝釋王。殺生因緣。海中作魚。以餘業故。生畜生中。

又夜摩中山樹具足地處天眾。彼佛塔內異處壁中次第復見。第二帝釋。名三浮提。本在人中。曾作善業。與病者食。或清淨心。與比丘食。彼業因緣。是故得生三十三天。為帝釋王。後時福盡。餘業因緣不善業故。作蜥蝪虫。彼前世時。邪見心故。外道齋中。殺蜥蝪虫。以彼因緣。生地獄中。出地獄已。餘業因緣。作蜥蝪虫。

又夜摩中山樹具足地處天眾。彼佛塔內異處壁中。次第復見第三帝釋。波羅迦奢。是其名字。受天境界。五欲樂已。於彼欲退。本人中時。供養父母。病時瞻視。彼業因緣。是故得生三十三天。為帝釋王。本業盡故。彼天處退。生餓鬼中。彼過去時。於異處生。時世飢儉。多儲穀等。貴糶與他。誑惑他已。心更悕望後時大儉。以彼因緣。是故生於黑繩地獄。彼餘業故。生在針咽餓鬼之中。

又夜摩中山樹具足地處天眾。彼佛塔內異處壁中。見無量種生死衰惱。生希有心。如是無量種種見已。次第復見第四帝釋。名曰作愛。天處退已。生於猪中。如是見已。觀彼善業。何業因緣。為帝釋王。彼前世時。於他邪見婆羅門人。病困欲死。與藥令服。憐愍心言。當服此藥。以是業緣。生於善道三十三天。作帝釋王。善業盡故。墮地獄中。彼處既出。以餘業故生在猪中。彼天復觀如是業果。以何因緣。復生猪中。彼前世時。恒常憙獵。多殺眾生。或多殺鹿。或多殺猪。彼業因緣命終。生於活地獄中。彼業既盡。以餘業故。生在猪中。

又夜摩中山樹具足地處天眾。彼佛塔內異處壁中。次第復見第五帝釋。名為善意。以何業故。生於彼處為帝釋王。彼前世時。曾見他人師子欲殺。救令得脫。以憐愍心。將來歸家。多日供養種種飲食。彼業因緣。是故生於三十三天。為帝釋王。名為善意。彼處退已。生於焦熱大地獄中。以何因緣生彼地獄。本前生時於王眾中。妄語言說是業因緣。墮彼地獄。善意帝釋彼處退已。復有帝釋次第而生。名憍尸迦。彼夜摩中山樹具足地處天眾。彼佛塔內異處壁中而得見之。彼何善業。謂前世時。是多財寶富婆羅門一居奢內置婆羅門。設大齋會。集尊重人飲食供養施其財物。彼業因緣。是故當來作帝釋王。名憍尸迦。又本復作無量福德。當作帝釋。名憍尸迦又夜摩中山樹具足地處天眾。彼佛塔內異處壁中。見彼天處。帝釋王處。有佛世尊釋迦牟尼說法勢力。令彼帝釋閉塞惡道。天中退已。生於人中。如是七返。如是道行。諸夜摩天。如是見已。生希有心。

一切諸餘帝釋天王。彼佛塔內。異處壁中。皆悉見其生處惡道。唯獨不見彼憍尸迦帝釋惡道。此何因緣。爾時彼處一切天眾。白其天主牟修樓陀。而作是言。一切諸餘帝釋惡道。如是皆見。何故不見彼憍尸迦帝釋惡道。以何因緣。見其七返。而無第八。

爾時天主牟修樓陀。聞已告言。汝等今聽。為汝說彼憍尸迦道。以此因緣。我今欲為汝等說故。將汝等來。入此佛塔。入此塔已。我為汝等說於正法。何以故。汝等一切皆悉如是放逸而行。天欲誑故。心癡迷惑。不聞正法。是故我為利益汝等。將汝等來入佛塔中。令汝等輩。現離憍慢。汝放逸行。此身空過。於後退時。心則生悔。如是因緣。我於今者。勸汝等輩聽聞正法。以何因緣。此中唯見彼憍尸迦二道生處不生惡道。又亦更無第八返生。此佛塔內如是不見彼憍尸迦先放逸行大放逸行。命欲盡時。善業盡相退相出現。有善知識而語之言。汝憍尸迦退相已現。今欲破壞汝清淨心。以自利益。如是說已。憍尸迦言。為我示道。令我聞法。此處不退。爾時仙人善友知識。為憍尸迦。如是說言。憍尸迦聽。有善方便。令憍尸迦此處不退。此閻浮提。有佛出世。名。甘蔗胤種姓中生。一切悉知。一切悉見。一切業果。皆悉普證。示導一切眾生正道。無上法王。為汝說法。令汝此處當不退失。彼知識所。如是得聞。既得聞已。為聞法故。速疾速疾向閻浮提。到世尊所。時憍尸迦。於一念頃到世尊所。見佛世尊。為說正法。安慰為說。聞已得益。示涅槃城。彼所說法。初中後善。義善語善。獨法具足。清淨鮮白。謂苦苦報。苦滅苦證說四聖諦。苦集滅道。彼憍尸迦既得聞已。復問世尊釋迦牟尼。而作是言。大仙瞿曇。今我有妨。退相已現。我於此處。不久當退。如是問已。彼佛世尊言。憍尸迦。如是如是。如汝意念。汝退相現。汝天妨礙。善業盡故。放逸行故。以汝身心。愛自在故。欲到異處。在大生死曠野之中。不可得渡。彼岸叵到。一切世間愚癡凡夫。無足力故。生老病死。悲啼號哭。愁憂苦惱。無可愛樂。恩愛離別。怨憎集會。毒蛇師子。種種可畏。滿彼曠野。遇日所炙。愚癡黑闇。無邊欲染。以為妨礙。愚癡凡夫。諸獸充滿。無量百千分別樹林。障閉擁塞。無正法水。離善知識。所說正道。多有無量邪見外道。邪意異路。滿彼曠野。不能遠離。前際後際。中間寬遠。五道之苦。不可忍耐。闇苦覆地。汝憍尸迦。於此生死曠野之處。心生怖畏而不免離。汝於先來。染著欲樂。是故不覺。欲樂盡故。今者則知。汝退至時。欲不能救。退時臨到。將墮異處。彼憍尸迦。聞佛說已。整服一廂。去頭天冠。頂禮佛足。却住一面。白言世尊。頗有方便。令我不退此處以不。令我不退。復得於此三十三天為王以不。彼佛告言。我有方便。令汝不退。何以故。更無異人而能如是。決定作業。生於此中。坐汝坐處。而為三十三天之王。如是因緣。是我所見。我今見汝。於此坐處。久坐不離。我於今者。見有因緣。汝則不退。所謂得聞我所說法。彼憍尸迦。聞佛語已。合掌在額。心生歡喜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善為我說。我今諦聽。彼憍尸迦如是語已。彼佛世尊。為說欲味過患出離。廣說如是勝修多羅。彼憍尸迦如是聞已。即時獲得須陀洹果。時憍尸迦。既得果已。次第退生。閉塞惡道。以此因緣。夜摩天眾。此佛塔內壁中不見彼憍尸迦第八生處。彼帝釋王。得涅槃故。過第七返第八返生則不可得。如是因緣。我為汝等天眾已說。爾時天主牟修樓陀。而說偈言。

 欲則非財物  以不資益故  戒信財中勝  畢竟得涅槃

 此欲非財物  令入有曠野  若令解脫欲  乃是真財物

 若不救惡處  若樂不寂靜  彼唯大癡故  非財而名財

 如是得言物  所示欲非物  若離非物欲  得彼真財物

 若說寂靜道  彼示道第一  彼何者勝道  智慧者能到

 若有不近欲  若不為愛誑  彼行善道處  不近於欲火

 欲常不可足  欲亦非寂靜  共愛而和合  如火得薪焰

 天人若龍等  不知足則失  為地獄火燒  彼失乃是失

如是天主牟修樓陀。以如是等無量種法。教示天眾。擁護救攝。爾時天眾極生厭離。厭離欲已。復白天王牟修樓陀而作是言惟大天王。我已觀見他未來世。生處諸道。今復自觀我未來世當生何道。牟修樓陀天王答言。如是當觀。天眾聞已。彼佛塔內。則於異處壁中觀察。見夜摩天退墮地獄。謂活黑繩。合喚大喚熱大熱等。見無量種墮彼地獄有頭在下。如是墮者。有舒兩臂。而墮中者。天身未滅。如是預見地獄生處。亦見天處。業盡退時。彼地獄中。身體爛熟。炎鐵地上。無量烏鷲滿彼地處。彼處種種無量怖畏。焰沙滿地。地獄眾生。在地獄地極燒極炙。彼天如是墮地獄中。頭則在下。如是受苦。第一急苦第一堅苦。有無量種受諸苦惱。閻魔羅使。種種呵責。既呵責已。與種種苦。彼諸天等。皆見自身如是受苦。如是見已。彼佛塔內異處壁中。復見過去。夜摩天王。在地獄中。受無量種堅惡苦惱。為欲亂心。先樂境界已曾破壞。作諸惡業。云何而作。有何等相。閻魔羅使。皆悉具說。而語之言。汝本一切愛境界故。已作惡業。今於此受。如是過去夜摩天王。其名何等。有名大業。有名具足眾賢。有名威德。有名不壞。有名意樂。有名善色。有名普樂。此如是等夜摩天主。墮七地獄。如善不善業果而受。已受第一境界之樂。心未厭足。為愛所壞。如是退墮。

彼大業者本作何業。生夜摩天。為夜摩王。昔人中時。以淨信心。施緣覺食。業因緣故。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處。為夜摩王。於彼天處。受無量種境界欲樂。未知厭足。退彼天處。本偷盜故。而復墮於黑繩地獄。彼前生處。曾作藥師。於他病者。不相應治。取其財物。以彼惡業。是故生於黑繩地獄。觀彼大業夜摩天王。過去業已。次復觀察具足眾賢善不善業。彼何善業。生夜摩天。為夜摩王。彼佛塔內異處壁中。次復觀見彼過去世。以清淨心。捨已財物。施病比丘。以思熏心。彼業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而作天王。又復更為境界河漂。善業盡故。退墮叫喚大地獄中。又復前世人中之時。作土地主。放逸而行。心生憍慢。有道行人。甚渴流汗。彼王見已。與甘蔗酒彼飲酒故。失其本信。即便犯戒。失自利益。如是與酒不善業故。身壞命終。墮於叫喚大地獄中。彼天如是觀察第二夜摩天王惡業行已。見於一切有為生死。與焰不異。彼此迭互相向說言。此大天王。如善不善無量種業相應果報。如是示我。我等今者。於此天王所得利益。如於父母。所得利益無有異也。

彼天如是相向說已。於佛塔內。次復異處。於寶壁中。見迦那迦牟尼世尊神力所化。夜摩天王。名威德者。本因何業。生夜摩天而為天王。見彼前世人中之時。不破壞他而得財物。於夜暗中有說法處。為佛法僧然燈照明。彼業因緣。身壞命終。生夜摩天而為天王。名曰威德。久時為王。既作王已。隨命長短。身壞命終。次復生於四天王天。於彼退已。生欝單越彼處終已。次復生於三十三天。彼處退已。生閻浮提。得為人王。有大威德。有大神通。彼處生已。放逸行故。為欲所誑。心輕動故。而復殺生偷盜邪淫。作如是等三不善業。以作如是惡業因緣。身壞命終。墮於焦熱大地獄中。不可譬喻。有無量種無量百千異異分別地獄業故。於地獄中。受諸苦惱。如是已為心怨所誑。爾時天眾。復見天中無量具足。復見失壞。或樂或苦。如是見已。迭互相向。而說偈言。

 極惡復甚惡  大力不可忍  癡心造此業  如是墮地獄

 一切業由心  因緣在有中  為癡所壞故  皆流轉受苦

 種種大力苦  遍惱不可耐  業縛在世間  而不生厭倦

 天退人中生  人死入地獄  出彼生畜生  出畜生生鬼

 如是業輪中  世間業風吹  流轉於世間  癡故不覺知

如是彼中山樹具足地處天眾。迭相為說彼迦那迦牟尼世尊如實所化無量種業。在佛塔內壁中明了。

觀彼業已。次復觀察夜摩天王善不善業無量種生。彼佛塔內異處壁中。復見善色夜摩天王。彼因何業生夜摩天。而為天王。見彼前世人間之時。生婆羅門種姓之中。正見不邪。不熱惱他。善修持戒。於繫獄中極受苦者。無依主者。或於儉時有飢餓者。多與淨潔美好飲食。以清淨心。或於齋日。或非齋日。受戒持戒。彼因緣故。救被縛者。令得解脫。或以物贖。令其得脫。彼因緣故。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為夜摩王。名曰善色。於長久時作彼天王。有大威德。有大神通。作彼王已。身壞命終。次復生於三十三天。有無量種受大快樂。至終盡時。於彼三十三天處退。次復生於阿修羅中。其身甚大。有大神通。阿修羅中報盡終已。生於人中。作大長者。有大威德。彼處終已。生瞿耶尼。在於人中彼處終已。復於人中邊地受生。心輕動故。復更殺生。獵殺諸獸。以刀箭等多種殺害。彼業因緣。身壞命終。生地獄中。地獄大火之所燒然。受無量種堅惡苦惱。以作不善惡業因故。

山樹具足地處天眾。如是觀察彼業報已。復無量種無量分別諸善惡業。如是見已。於佛塔內。復向異處。於彼壁中。觀迦那迦牟尼世尊之所化現。既往到已。於彼壁中。復見其餘希有之事。往世曾有夜摩天王。名曰普樂。以何業故。生彼天處。為夜摩王。彼如是見。本前生處人世界中人身之時。曾有善意。常禮師長。心生敬重。見時則起。合掌供養。若復餘業。掃佛塔地。掃已泥塗。散花燒香。常一切時。如力如分。布施沙門若婆羅門。常於病者阿那含人。給施供養。以淨信心。如是供養。以是善業因緣力故。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而為天王。名曰普樂。身體皆樂。彼身光明。有種種色。見者心樂。安隱清涼。光明遍滿五百由旬。一切寶色。此光明勝。端嚴殊妙。勝於一切。不可譬喻。如閻浮提人中勝者。謂月光明。端嚴殊妙。如是一切夜摩眾中。普樂天王。光明最勝。於長久時。五欲功德。成就樂已。於彼處退。以彼業力之餘勢故。生閻浮提人中為王。所王之處。五百由旬。於中自在。生彼處已。心輕動故。獵殺諸獸。彼業因緣。身壞命終。墮活地獄。彼處出已。不善惡業之餘勢故。生於鳥中。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七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八

觀天品之二十七(夜摩天之十三)

彼諸天眾。既見如是業果報已。彼佛塔內。復更觀察異處壁中。覓希有法。於彼壁中。復見天王牟修樓陀隨順法行。不習近欲愛樂法行。作諸眾生利益之行。善知一切善惡等業。既知業已不放逸行。雖作天王而不放逸。彼諸天眾觀見天主牟修樓陀業果報已。心作是念。此大天王。本因何業。生此天處而為天王。見其往世於人身時。修行善法然燈佛所。得聞佛法。既聞法已攝取受持。思惟修行。如所聞法。如是安住。如是聞已。乃至一念心不曾亂。正信出家。剃除鬚髮。披服法衣。既出家已。乃至微少塵許等惡。生大怖畏。修行梵行。以彼業因。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謂在他化自在天處作彼天王。名曰不壞。彼處退已。生於人中。為轉輪王。王四天下。彼業盡已。命終生於四天王天。彼處退已。生於人中。復得為王。所王之土。一千由旬。彼命終已。生弗婆提。於彼為王。大勝身體。彼命終已。次復生於阿修羅中第一神通。有大勢力。彼處命終。而復更作大富長者。恒常修行第一大施。次有持戒智等具足。隨所生處。何處何處。施戒智等三事具足。彼處命盡。修施戒智。不斷絕故。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夜摩天處為夜摩王。名牟修樓陀。彼如是法。次第相續。不斷絕故。彼心善故善調伏故。不放逸行諸欲境界。不壞其心。自他利益。無量善業。隨順行故。多有天眾。欲所不攝。爾時彼處夜摩天眾。而說偈言。

 隨順善法行  彼則常得善  無量千億劫  善業不失壞

 常增長持戒  於智轉習行  一切時布施  繫念常不斷

 修行施等三  除斷三種過  捨離彼過故  勤修行功德

 雖天欲具足  境界樂不壞  彼不放逸故  則不墮地獄

 法常不斷絕  彼隨順法行  不隨法行者  則是大愚癡

 近法戒之人  精勤修智行  能滅諸有苦  如日光除闇

 能增長法者  為天人所禮  如是異處生  乃至到涅槃

 若如是知法  諦思惟法相  彼則解脫有  當得到彼岸

 智忍常愛語  愍一切眾生  或施種種物  此道至涅槃

 惡者則近惡  或習近懈怠  堅心增惡法  彼行地獄道

 見何人皆喜  見何人皆瞋  處處皆貪著  如是故名癡

 惡法所迷惑  捨離於善法  癡故入地獄  受惡法苦惱

 行法推求善  常捨離於欲  牟修樓陀處  天中住無垢

彼夜摩中山樹具足地處天眾。彼此如是。迭相為說於愛境界而生怖畏。一切衰惱皆現見已。復共天王牟修樓陀彼佛塔內。異處壁中。次第復觀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及諸天眾。此處退已。當生何處。在於何道。時諸天眾。於彼壁中皆見自身并其天主牟修樓陀。天處退已。生閻浮提。一切皆於彌勒世尊出世之時。諸根具足。一切皆生大種姓中。共為同侶。共一國土。迭相愛念。生大種姓。皆悉大富。尊重姓生。如是壁中。皆見自身。牟修樓陀在彼國土。生在剎利大種姓中。大富大力。為一切人之所供養。百千億寶滿其舍內。生剎利家。以為長子。名曰善戒。爾時彼處彌勒世尊。說寂靜法。向涅槃城。謂四聖諦。功德具足。初中後善。義善語善。獨法具足。清淨鮮白。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色滅道。如是次第。受想行識。總相略說。一切眾生。安隱離濁。向涅槃城。無有障礙。為諸世間。如是說法。

爾時善戒剎利王子。王之長子。傳聞彌勒世尊說法。如是聞已。如前所說。諸同侶等。亦如是聞前世所修善業因故。彼此籌量。一切皆共向彼善戒剎利子所。有二萬人。詣彼善戒剎利王子。如前所說。爾時善戒。聞其語已。本善業故。心生歡喜。生敬重心。面色清淨。一切和合。同時皆起。共詣彌勒佛世尊所。如是眾人。旋遶善戒。亦如第二三十三天圍遶帝釋。在路遙見彌勒世尊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廣說妙法。利益一切天人世間。并諸沙門波羅門等。如是為說。入涅槃法。初中後善。彼法清淨。猶如水池。能盡諸苦。能除一切生死繫縛。次第乃至到於涅槃。說如是法。爾時眾會。廣大於海。彌勒世尊。在中說法。

爾時世尊。遙見善戒人眾圍遶。告大眾言。此夜摩天主牟修樓陀。并其大眾。此夜摩主牟修樓陀。修行梵行。先已曾種善法種子。今者根熟。此夜摩主牟修樓陀。繫縛已緩多不善業。一切消滅捨離於欲。諸苦盡時。於今將至。彼人如是得聞如來口言語已心生歡喜。心生敬重。一切生死皆得遠離。如來之色甚為希有。不可譬喻。牟修樓陀。得見如是希有佛已。頭頂禮足。住在一面。白言世尊。我行世間生死流轉。疲倦厭離。

爾時世尊如應說法。有十千人。常近於王。常共王行。先同伴者。得盡諸漏。彼夜摩主牟修樓陀。如迦那迦牟尼世尊壁中所化。一切未來次第而見。一切智人所化種種希有之事。有無量種。非餘境界。并天世間。魔等世間。及諸沙門婆羅門等。無能見者。除近正士。如來住者。近善知識。出生死中。最為第一。

時彼天眾。一切共同生歡喜心。於佛法僧。生敬重心。時彼天王。并諸天眾。復更禮佛。出彼佛塔。於六經中。彼迦那迦牟尼如來世尊所化。第五已竟。

爾時天主牟修樓陀夜摩天王。生歡喜心。見欲過患。復生怖畏。共諸天眾。次復觀察山樹具足地處。天眾歡喜而行彼處多有種種天眾。多有園林。蓮花水池。滿彼地處。有無量種蓮花滿池。有可愛聲種種諸鳥。聞彼聲者。則受快樂。山樹具足地處。多有無量百千諸天女眾。歌舞喜笑。種種遊戲。多有無量功德具足。有七寶樹。具足花果。多有山峯。皆是妙寶。滿彼地處而為莊嚴。自業果報。有下中上。天眾自業。唯樂欲樂。滿彼地處。迭共同侶。不相妨礙。彼此相信。多有天子。多天女眾。迭相愛念。多有諸河。河中有飲。味甚可愛。復有種種妙寶堂殿。皆悉作行。雜色可愛。五欲功德。皆悉具足。眾寶光明。迭相莊嚴。彼諸寶殿。爭出勝光。如火煉金。珊瑚硨璩。多有青寶。及山峯等。莊嚴地處。山樹具足地處莊嚴。如是可愛。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既觀察已。告天眾言。汝等天眾。看彼天眾歡喜心行。從山至山。從一山峯至一山峯歡喜遊戲。五樂音聲歌舞戲樂。汝等皆當看彼天眾。如是天眾。已於佛塔種種見來。答天王言。我等已見。

爾時如是夜摩天王告天眾言。如來已說。如相應說。天中衰惱。放逸行天。命將欲盡。善業欲爛。退時欲至。戒果欲壞。行業如化癡不覺知。放逸行天不覺不知。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此無量種諸苦衰惱。生死流轉。皆由本業。何以故。以彼命行。念念流動。不可迴故。以業力多。不可離故。如此一切有為三相。生住滅等三過患故。多有無量諸衰惱事。無有少味。而諸天眾。不知不覺。自謂大樂。念念近死。死時欲至。已入死門而不覺知。如此一切有為之法。念念不停。一切有命。無常破壞。少年速變。彼天退時。覺知苦惱。有無量種恩愛別離。時彼天眾。既見天王。心生歡喜速疾速疾。莊嚴其身。天衣垂祧。寶冠瓔珞。天妙鬘等。以嚴其身。自身光明。多有種種莊嚴天女。百千之眾。圍遶天子。種種樂音。歌舞戲笑。受第一樂。自善業故。如是莊嚴具足無量。百千種色。往向天主牟修樓陀。爾時天王如是見已。隨順瞻觀。即前稍近。見其遊戲受諸快樂。爾時天王順其心故。暫入眾中遊戲受樂。非自喜樂。在他天中。於須臾間。喜笑遊戲。彼天心動。於欲生樂。遊戲樂已。到餘山峯。種種珊瑚。金銀等樹。無量百種妙色莊嚴。有無量種眾鳥音聲。有無量種光明照曜。有無量種分別異念。有無量種天妙寶性。莊嚴山峯。彼天往到如是山峯。到山峯已。心愛受樂。彼夜摩主。與本曾見佛塔諸天。一處同行。共彼天眾。無量境界喜樂者行。

時夜摩天主告天眾言。我共汝等相隨而去。自身利益。捨境界故。則得利益。不捨境界則不利益。我等決定隨順法行。乃至畢竟到於涅槃。向彼天眾。如是說已。共彼天眾。以寂靜心。一切皆向山樹具足地處而行。到彼處已。於中一處。種種流水。妙蓮花池有蓮花林。多有眾鳥。莊嚴彼池。復有種種寶蜂莊嚴。普皆如炎。彼如是處可愛地處。則有第六迦葉佛塔。天主見已。生希有心。一切諸寶光明之中佛塔光勝。穿空而出。種種妙寶而為莊嚴。所有光明。勝百千日。光明寂靜。在寬博處見彼佛塔。爾時天眾如是見已。白其天主牟修樓陀。而作是言。此是何等妙寶光明。如前所見。爾時天主夜摩天王。聞其語已。而告之言。天眾皆聽。如今所見。此種種寶。勝妙光明。如前所見。此是大仙第六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天中之天。迦葉佛塔。此佛塔者。諸天本業所修梵行。本曾修心。利益饒益。此佛塔內寶壁之上。化現明了。如餘如來所應利益。此佛塔內。亦復如是。我共汝等諸天大眾。於佛正法。生敬重心。作自利益。夜摩天主。如是說已。共諸天眾往向佛塔。到已則見具足種種妙寶光明。如前所說。

爾時如是夜摩天主。共其天眾。入彼佛塔。即見大仙迦葉佛像閻浮那陀真金之像。妙寶衣服。無量光明。毘琉璃寶為師子座佛像坐上。如現在時說法之相。等無有異。彼像則有不可喻色。如是色者形彼天色。如螢火虫於日不異。佛威德色。如是勝妙。爾時天王并彼天眾見佛像已。勝歡喜心。敬重深信頭面敬禮去冠瓔珞鬘莊嚴具遠離色慢。止於色樂。離光明慢。一切憍慢。皆悉捨離。心離欲垢。以頭頂禮彼世尊足。轉轉離慢。重復更禮。如是禮已。一切天起一心不動。以業因故。彼佛塔中寶壁之上。佛像傍廂。見有文字。此修多羅。是佛神力之所化現。利益天人。一切世間皆悉利益。正字正句。善義善味。次第乃至示於涅槃。乃是一切諸出家人之大和上。如律教學。此謂比丘。有十三法以為妨礙。不得坐禪。讀誦經律障自利益。不得涅槃。若諸比丘。不捨如是十三法者。於病老死。悲啼號哭。愁苦懊惱則不得脫人中凡下非實出家身口意等常不正行。不勤精進。如是比丘。若於一日受他臥具病藥所須。則不能消彼如是物。於已為妨。所謂妨者。能令身瘦懈怠怖畏。無所知曉。如是之人。則於大力速力勇猛甚深大河。不能得渡。如是之人。自體羸瘦。不能翹勤。心不調伏而常懈怠。不知坐禪。讀誦經律。怖畏無智。自體無明之所覆蔽。是故不能渡於五河依止境界故不能渡。境界所漂。在愛河中。愛河漂已。入生死海。流轉常行。無有休已。何等十三。所謂喜樂多語言說。治病工畫。聞邪惡事。歌詠讚頌。數星思惟。思惟占相。唯貪飲食求諸寶性。親近王等。悕望請呼。不請問他樂多知識。與惡同處。此十三法。沙門之人。坐禪讀誦。則為妨礙。如是妨故。失自利益。利益則少。失利益故。生於地獄餓鬼畜生。虛妄出家。如是之人。既非出家。亦非在家。捨離善法。為同梵行之所輕賤。唯有虛名。貝聲相似。不聞不知涅槃之行。有所憶念。悉不隨意。護身之天。放離而去。

彼初妨者。妨於坐禪能為大亂。彼初喜樂多言語者。初則可愛後則悔熱。一切出家。應捨此法。所謂喜樂多語言說。樂多語故。心不調伏。不能正行。不能持戒。心常動亂。心動亂故。則多疑網如是之人。憙近惡人。彼惡人者。所謂亂心。彼常樂見伎兒歌舞從方至方。從處至處。遊行不止。若城若村。諸聚落等。常行不住。看其戲樂。常於節會遊戲之日。處處觀看。諸聚會處。恒常往看。近如是人。以為伴侶自稱己心。意常動亂。常樂言語。晝夜恒爾。無有休息。彼人亂意。不聞不知。餘同梵行。常所輕賤。知他賤已。於彼他人持戒行者。心生瞋忿彼人以是業因緣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之中。

又彼憙樂多言語者。復有大過。彼惡比丘。未曾多聞。毀破禁戒。樂多言語。自高輕動。雖見佛已。心無慚愧。無慚愧故。不恭敬佛。檀越見之。不生恭敬。以他輕賤捨戒還俗。

又彼憙樂多言語者。復有大過。有何者過。所謂自樂多言語故。而復教他餘出家者。令退正法。彼自破壞。復能壞他。彼人如是自他壞故。有惡名聲。彰出四遠。僧眾知故。驅遣捨棄。此善持戒諸比丘等。畏彼惡者。令其有失。一切皆言捨此比丘。言此比丘是惡知識。同梵行者。如是惡賤。

又彼憙樂多言語者。復有大過。種種言語。先已聞來。心樂謂樂。彼惡沙門既得聞已。心生大樂。彼心樂故。信於非法。信非法義。法為非法非法為法。亦信其餘非法行人。此人憙樂多語人故。則入邪見。以彼邪見之因緣故。妄語言說。彼人以是惡業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因此樂多言語過故。復有多過。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多集綺語句  能令心意亂  破壞於梵行  妨礙涅槃道

 常憙樂多語  凡鄙不持戒  其人常捨離  坐禪知諦者

 不調為根本  能失於善念  亦能失梵行  令涅槃道暗

 能妨於天道  復能示惡道  令向餓鬼道  令生畜生道

 謂名樂多語  此為生死母  坐禪誦比丘  欲安隱則捨

彼佛世尊迦葉大仙。如是已說樂多言語。有大過失。

又復次說不樂多語。所有功德。所謂比丘善正心意。唯樂正法唯知正法如是正說唯念正法思惟正法。唯行正法。恒常禮佛。彼如是等諸比丘輩。未曾見處。而能見之以能捨離多語有故。唯一正行。怖畏生死彼語有果所謂若人說四聖諦之言語也。彼身有果。所謂禮拜佛法眾僧。翹勤精進。彼身精勤。意則有果。意常精勤自相同相。等思惟相。彼則是果。三種精勤。去涅槃近。若其有人。一切方便。一切精勤。捨多言語。遠惡知識。常不親近。正心直心不動亂心。如是三種。則到涅槃。三種道者。何等為三。所謂心念阿那波那。觀不淨界。無常破壞。此一切道。正心能得。非不正心。樂多言語。非心正念。妨此三道。乃是惡趣。地獄餓鬼畜生之行。此羂縛人。將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去。如是眾生。為多言語之所誑惑。是故憙樂多語言說。如毒如刀。如火如蛇。如墮嶮岸。黠慧比丘坐禪讀誦。常應捨離。

彼多言語。能誑多人。令墮地獄畜生餓鬼。彼若餘業。生於人中。則為伎兒常戲之人。趬行擲絕。力士舞戲。種種歌等。在他門傍處處行乞。或復治生。商賈求利。或復目盲。常在巷中多人之處。市肆貿易。以自濟命。樂多言語。惡蛇所齧。樂多言語。大火所燒。墮在如是樂多言語。臨嶮之處。為多言語。惡毒所螫。如是癡人。樂多言語。所有枝條之所迷惑。一切迷惑。由多言語。樂多言語。是大闇聚畏惡道者。一切皆應如是捨離。捨已次第精勤修行。則得見諦。是故應當作如是學。空閑曠野寂靜之處。無諸妨聲。無唱喚聲。歌聲鼓聲。修智日處。山谷巖窟。樹根等處。福德之處。無聲妨處。獨無餘人。在一處坐。一心正念。壞煩惱魔。如是善作。以調伏心。令心寂靜。離於一切多語言說。一切親舊知識兄弟。來去相見。語言皆離。心不悕望。唯樂獨處。以為安樂。常行禪誦。離四顛倒。彼十六種阿那波那。皆悉念知。無夜無晝。勤發精進。生死縛中能脫能走。能如是者。則得勝處。若本未見常安隱處。彼人則應離多言語。有智慧人。善心意者。堅固修行。沙門之人。離於懈怠。捨此一法。所謂憙樂多語言說。

又斷第二妨礙之法。所不應行。殺生攝故。何者第二。所謂治病醫師比丘。不能坐禪。不能讀誦。如是行藥醫師比丘。異道異作。常覓病人。常求治病。作如是業。大增長貪。彼貪心故。如是思惟。悕望眾生。多有諸病。無量種病。彼病眾生多供養我。多與我物。是故我於多人處行。恒常受樂。從村至村。從城至城。從邊地處至邊地處。彼惡比丘。既作如是思惟念已。貪則增長。如是比丘。貪增長已心中生垢。不能坐禪。不能讀誦。非是善行。

又復治病。則得垢過。彼惡比丘。自謂比丘。若諸眾生。有病患者。彼惡比丘。示其藥言。速將油來。若無油者。則壓胡麻。壓胡麻故。多有虫死。如是名為治病之過。妄作沙門。唯口自言。我是沙門實非沙門。

又見病者。勅瞻病人。令其與肉。作如是言。須新殺者。不用多脂。不用自死。不用病死。不用毒死。不用蛇殺。不用乾者。不用瘦者。如是約勅。以約勅故。彼則殺生。以殺生故。得殺生罪。若教殺生。若殺生者。彼二種人。同一殺業。墮活地獄。是故不應作治病業。以貪心故。

又復更有治病之過。唯可口言我是沙門。實是大賊。是大惡人。為彼眾生多病痛故。處處採拾種種藥草。若樹樹枝。若樹果等。為財物故。皆悉採取。彼諸藥草。一切攝虫。為虫所依。虫在其中。處處皆滿。彼以貪心。欲得物故。地中拔取。或有割取。以拔取故。殺地處虫。或破彼虫。所依止處。若割取者。則殺內虫。彼處虫死。此治病過。彼心如是。樂不淨命。何處得有修禪讀誦。彼心恒常憙樂治病。

又復如是治病比丘。惡心思惟。有大勝過。如是比丘。思惟惡法。有如是心。欲令多人皆有病患。病者若多。我則多得財物供養。飲食臥具如是多利。彼欲壞心。不念善法。不樂禪誦。不近尊長。不近善友。亦不禮佛。作不善行。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彼處得出。以餘業故。如彼善業。生於人中。則常病痛。貧窮短命。彼惡不善治病業故。

又治病過。依法治病。亦復有過。無始以來。皆有三種。謂風熱冷。此三調停。身則安樂。不墮惡道。是身分故。以身滅故。彼三亦失。而彼愚癡凡夫之人。未曾聞來。未有智慧。實非沙門而自說言。我是沙門。治彼三種。何義何因。剃除鬚髮。披服法衣而便出家。何故捨此。無始以來欲瞋癡等非身所攝。若燒身者。彼三不燒。不失不滅。於五道中。隨逐繫縛。處處共行。何故於此欲瞋癡等三種大過。不先療治。而先治彼風熱冷等。此妄出家。愚癡無智。凡鄙之人。自心所誑。如有癡人。無主無伴。貧窮無物。彼人乃有大勢力怨。日日惱亂。彼愚癡者。若以財物。與大力怨。不可遮障。若以勢力。亦不能防。以如是怨大勢力故。恒常伺求欲來殺害。此愚癡人。不恐彼怨。知他餘人有微小怨。如是彼人。於微小怨。則生怖畏。共愚癡人。以為同侶。而愚癡者。語同侶言。我今相為除却彼怨。彼愚癡者。大勢力怨。知其愚癡。知其懈怠。放逸而行。如是知已。即往殺之。何以故。以彼癡人作他事故。如是如是。彼沙門人。自謂沙門。立沙門者。捨離自身大勢力怨而作他事。彼欲瞋癡。於無量世隨逐不離。示生死道。有大力勢而無處所。不可尋求。唯智所知。與癡同行。為除如是大怨因緣。捨離自身親舊知識。妻子兄弟。剃髮出家。既出家已。而於如是大勢力怨不能觀察。為財物故。而語他言。汝之怨家。風熱冷等。我為除滅。如是亂心。愚癡之人。死王來至。三種怨家。隨逐不離。彼力大怨。謂欲瞋癡。彼人乃為欲繩所繫。極放逸行將向他世。樂作他事。大貪亂意。是故若人。知此過已。不用治病。若人治病。應殺欲等。則常無病。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風等無多過  欲等過則多  風等不惡道  欲等墮地獄

 心過是大過  常令行惡道  是故除則樂  除風等非樂

 若捨自作業  憙樂他所作  彼人速失壞  為智者所笑

 風等失壞故  眾生則失身  欲等不曾失  生死無量倒

 彼欲等滅樂  風等滅非樂  以欲等滅故  畢竟得勝樂

 治心名治病  治身非治病  治心病難知  治風等易解

彼佛世尊迦葉如來。以此因緣。如是遮障出家之人不聽治病。又出家人。醫方治病。有無量過。謂生貪心。見餘醫師。心則生慢。以不善語。毀餘醫師。妨廢作業。心生嫉姤。攝餓鬼業。如是造作餓鬼道因。彼人如是。姤心動心。生大貪心。以生貪故。見婦女時。不善觀察。以自妨亂。彼人癡心。見他婦女。欲發壞心。彼治他人風冷熱等。而自增長身中諸病欲瞋癡病。增欲等故。是等因緣。增長地獄。餓鬼畜生種種苦惱。彼為欲等之所破壞。不善醫師則有惡見。大過所縛。將入地獄。是故一切出家之人。常應精勤除欲等病。勿治風等。此等二法。沙門之人。欲求涅槃。不應如是醫藥治病。妨廢坐禪。讀誦經律。

又捨第三妨礙之法所不應行。何者第三。所謂畫師。出家業畫。則非所應云何如是為除欲故。捨家出家。更生餘欲。既知世間心業畫已。而作其餘種種釆畫若有不知心業畫者。可作種種諸色釆畫。彼出家人。常應如是諦知釆畫五大釆色。畫作五道。心種雜故。何等為五。謂大釆色畫作五道。心之畫師。以大白業勝淨釆色。畫作天道。以信心故。樂行大施。離慳嫉妬。第一白法施戒山起。畫作諸天。心之畫師。畫作天道。

又出家人。復應觀知業之釆畫。多種業釆。畫作人道。人則差別。有下中上。若是富人能持戒者。彼人則是第一白業釆色所畫。若人大富不能持戒。彼人則是黑白之業釆色所畫。若人貧窮而能持戒。彼人則是赤白之業釆色所畫。若人貧窮不能持戒。彼人則是垢黑之業釆色所畫。若人懈怠而復多欲。彼人則是黑黃之業釆色所畫。若人端正大種姓生。彼人則是白淨之業釆色所畫。若人在於中種姓生。彼人則是紅赤之業釆色所畫。若人在於下種姓生。彼人則是垢黑之業釆色所畫。心之畫師以善業釆畫作人道。生於人中。若為國王若為大臣。而復造作不善業者。如是之人。白業釆滅。黑業釆色增長出生。又復若人生卑賤家。若極貧窮常行布施。受持禁戒。如是之人。黑業釆滅。白業釆色增長出生。

又復若人。生中種姓。有善妙色。或作中業。彼心畫師赤白之業釆色所畫。如是無量雜業釆色業畫之師。此人世間種種異業雜色釆畫差別不同。又出家人。更觀餘道。所謂復觀地獄眾生心之畫師。二種業釆之所畫作。所謂黃黑。黃者謂火。黑謂嫉妬。生在下中地獄中生。如是二種釆色所畫。彼比丘觀如是地獄釆畫色已。復觀飢渴燒身餓鬼黑業釆色。彼一切鬼。一一各各業色所畫。

又復觀察何業釆色畫作畜生。謂黑赤色。彼若受於第一苦惱。第一怖畏。是黑色畫。若相殺害是赤色畫。如是色者。是心畫師。畫如是色。

又復略說。畜生三處。迭相怖畏。畏殺畏縛。被他食肉。虛空行者。所謂孔雀雉鵝等鳥。陸地行者。謂牛水牛猪馬等畜。水中行者。所謂魚等。彼黑色畫。若不畏殺。彼赤色畫謂天中象。如是五道。五種釆色彼人不能如是思惟。一切世間種種苦惱。天中五相。人中為作。畜生相殺。餓鬼飢渴。地獄之中。受大苦惱。如是種種雜業釆色之所畫作。愚癡少智。不忌不慮。是故懈怠不能坐禪。不能持戒。不能讀誦。而不能知心之畫師。而作餘畫。第一畫者。謂世間中生老病死。怨憎集會。恩愛別離。寒熱飢渴。迭相破壞。毀呰供養僮僕人主苦惱安樂。地獄餓鬼畜生人天業色。雜畫生死。種雜不能修行。不能思惟。心念知已。不生厭離。而彼比丘。捨離坐禪讀誦之業。餘心畫作沙門之法。禪誦為本。

復有異法生死處畫。不能思惟。而便思惟。更作異畫。所謂種種根緣境界。若有眾生。樂境界者。於長久時流轉地獄餓鬼畜生。此法云何。謂眼見色愛樂境界而生欲心。於彼色中。堅固染著。彼人則攝黑業釆色地獄餓鬼畜生等處。如是色畫。

若彼眾生。眼見色已。如是思惟。此色無常。動轉變異。彼人如是不憙不樂。不貪不著。如是則為攝白色業。天人中生。乃至涅槃。如是有人眼見色已。不樂不緣。不悕不念。無心受用。不生欲心。彼人則以第一白業釆色工畫。於天人中而受快樂。彼惡比丘。如是癡心不思不念不禪不誦。若眼見色。於境界中憙樂染著。如是縛者。則是黑業釆色工畫。黠慧之人。則能捨彼黑業釆色惡意業畫。唯應坐禪讀誦經律。

又復觀察畫師沙門。思惟畫時。畫作何像。謂耳聞聲。若愛不愛。彼如實觀。如是聲者。無常不住。不堅破壞。如是知已。心不憙樂。不生歡喜。不念不樂。不聽不觀。如是白業釆色工畫。彼白色畫。天人中生。天中生已。如是第一種種畫勝。而彼畫師惡意沙門。自言沙門不曾起心。思惟聲畫流作餘畫。而不思惟坐禪讀誦。捨離禪誦。不修白業。

又彼聞聲癡意沙門。不曾聞來。愚癡無智。如是思惟。此聲可愛。能令心喜。能令我樂。彼惡沙門不善觀察。故觀彼聲。心生悕望。因之生欲。於彼聲中。心生喜樂。此黑釆色心之畫師。畫作地獄餓鬼畜生。彼惡沙門。知業畫已。而作餘畫。捨離坐禪讀誦等業。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八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九

觀天品之二十八(夜摩天之十四)

又惡比丘。離於雜色種種畫已。更作餘畫。何者餘畫。所謂餘者。因根境界。生死繫縛。彼根境界。或有可愛。或不可愛。謂鼻嗅香。彼觀察了。鼻所嗅者。若香若臭。於香不樂。不善觀察。不能壞心。如是思惟。此香無常。念念不住。不堅破壞。如是實香。本無後有。已有還無。彼如是香臭不可樂。心亦不轉。彼白業畫。善業畫故。人天中生。而彼畫師惡意沙門。捨如是業。而作餘畫。離禪誦業。

又嗅餘香。於香憙樂。心迷惑故。悕望所迷。不善觀察。心則破壞。是黑色業。常集如是黑業采故。畫於地獄餓鬼畜生。受諸苦惱。彼惡沙門。捨離如是業彩色畫。不能思惟。而作餘畫。妨廢坐禪。讀誦經律。

又有雜業種種采畫。所謂舌味。或有可愛。或不可愛。彼善比丘。得可愛味。不喜不瞋。不念不樂。於此美味。常善觀察。無不善觀。如此味者。本無後有。已有還無。手捉彼食。內於口中。以舌觸之。舌得食已。彼食名甜。即生美味。熟爛腦涕。額頞中下。齗中而出。舌頭得味。與涎和合。在牙關中咀而嚼之。如是繫縛。愚癡凡夫。彼人如是思惟舌味。正觀察者。是白色畫。此白色畫。若於人中。若於天中。受第一樂。彼惡沙門。不能觀察如是業畫而作餘畫。妨廢坐禪讀誦經律。彼愚癡人。食味在舌。甜舌觸已。乃得其味。作如是念。此食好味。第一好味。勝味美味。色香具足。第一淨潔。食慢心故。身口意等行於惡業。此黑業畫。在於地獄餓鬼畜生。三處明了。彼惡沙門。自言沙門。不正觀察之所破壞。以自妨亂。捨業畫已。更作餘畫。以妨禪誦。

復有業畫。業畫世間。謂唯有根。境界相著。有身觸識。於彼實觸。心善觀察。此所生觸。則有三種非常不住。非不破壞。唯有薄皮。見之生愛。唯有根處。非是淨潔。非常非樂。非有我法。唯假和合。故名為身。四大如篋。如箭入體。常妨常病。一切過處。如是真實觀察身觸。觸則不妨。此觸唯客。能為妨礙。非自己物。若能如是善觀察者。白色業畫。天人中生。彼惡沙門立沙門者。不作如是思惟觀察。心業畫師。種種異異。業畫世間。彼惡比丘。捨不觀察。更作餘畫。妨廢坐禪讀誦經律。

又復愚癡。凡夫之人。不善觀察。而於此觸。不正觀察。生如是心。我此觸者。第一樂觸。身體肥盛。則集樂因。得此樂觸。我則受樂。如是愚癡凡夫之人。而於此觸不善觀察不善思惟。此黑業彩畫作地獄餓鬼畜生。彼惡沙門立沙門者。捨彼業畫而不思惟。更作餘畫。妨廢坐禪讀誦經律。

又惡沙門立沙門者。樂世間法。非出世法。於出世法不思不念。出世法者謂四聖諦。而於滅道十六種行阿那波那。出息入息。及以四禪四種梵行。四沙門果。不修不行。捨此法已。作餘鄙業。心不寂靜。唯為少樂。少彩色畫。妨廢坐禪讀誦經律。更求異色。不寂靜畫。彼因如是。不正觀察。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

又彼畫者。復有大過。入於惡道地獄因緣。所謂畫作端正婦女。種種嚴飾善妙之色。以愚癡故。心生憙樂。令他餘人。見已愛樂。欲發亂心。何況作者。如是之人。能令自他二俱欲發。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若不思業畫  而作餘彩畫  為畫火所燒  入於地獄中

 不思無漏法  而樂於漏法  彼人染心癡  臨嶮岸欲墮

 若人應禪誦  若應依林住  癡故捨所應  則墮於地獄

 癡故惡思惟  作大力畫羂  為畫之所誑  將向地獄去

 彩色非為雜  心畫乃是雜  彩畫雨則滅  心畫不可失

 若人心不畫  彼畫不如心  業畫是大畫  畫於三界處

 眾生種種色  流轉五道中  一切是業畫  心畫師所作

 此之心畫師  畫作業羅網  縛一切眾生  流轉於三界

 雨炙塵烟等  令畫色失滅  彼之心業畫  千億劫不失

 一切地失壞  海水亦乾竭  若心畫所作  畢竟不破壞

 癡者不觀察  種種自業畫  以命財物故  而作餘畫業

畫師沙門。妨廢坐禪讀誦經律。如是分別。有無量過。樂畫作者。善人不愛。不善者樂。是故比丘不應畫作。畫亂其心。不得涅槃。乃至不能善觀察行修一善法。是故應當如是正學。若諸比丘欲求涅槃畏惡業者。乃至自手不執畫筆。我今呵責。此三種法。沙門之人所不應作。以知彼法如是過故。又第四法。沙門之人所不應作。何者第四。所謂邪聞惡不善法。歌詠讚誦。如是比丘。捨離妻子。親舊知識。父母兄弟。欲斷煩惱。坐禪讀誦。是故出家。若不亂心常一心者。能斷煩惱。無能妨亂。若作歌詠讚誦惡事種種憶念。心意則亂彼亂心故。妨礙善法。不能禪誦不近師長。不聞正法。不樂供養佛法僧寶。不攝威儀。不能善持威儀之戒。常作歌咏。心生愛樂。如是歌咏。依彼所咏。過去種種曾聞之法。非法所攝。唯聞彼法以為耳樂。非善觀察。所攝所集。綺語相應。彼如是法。是惡沙門之所信樂。數數聞已。行彼惡道。行惡道故。復作俗人。自壞正法。樂歌咏故。常作歌咏。則於禪誦懈怠不勤。乃至不應入眾僧中。一切飲食。皆不應食。懈怠尚爾。何況破戒。入眾僧中。猶尚不應。何況得受床敷臥具病藥所須。或復受他禮拜恭敬。懈怠之人。所不應受。是故比丘常歌咏者。以歌咏故。不樂坐禪讀誦經律。樂歌咏者。唯常勤心習作歌咏。常一切時樂依歌咏。種種方便。間錯心意。為種種癡之所破壞。讚彼歌咏。有種種味。彼人如是自亂心意。命欲漸盡。老死時到。將欲往至未曾知處。獨行無伴。離出世法。若常歌咏。愚癡之人。不覺死至。甚為自誑。人身難得。諸根難具。雖得出家。徒作歌咏。空無所獲。虛妄而死。失自利益。又復比丘。作歌咏者。癡破壞故。垢心垢行。作歌咏業。一切癡中。婦女癡大。彼婦女癡。比丘不應。婦女癡者。少而能燒。如火雖少。能多焚燒。彼婦女癡。如是能燒愚癡軍眾。彼於生中。百千萬處。皆悉能燒。彼歌咏中。初讚婦女。婦女在初。彼婦女癡破壞比丘。種種無量。不正觀察。愚癡壞心讚婦女身。以為供養。持在心中。說為淨潔。彼惡比丘。一切自身。失正觀察。復令他人不正觀察。自他失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彼於所聞惡不善法。歌咏讚頌。繫縛過故。

又聞邪法。歌咏讚頌。復有大過。謂惡沙門。聞邪惡法。歌咏讚頌。令意愚闇。若復彼人。未曾聞來。未曾見來。不從他人。先見聞來。直自貪心故作歌咏。復教他人種種歌咏。言我曾見。言我曾聞。故彼繫縛。以彼他人。知如是人。先不見來。先不聞來。則言如是不善之人。如是妄語。自心思量。而作歌咏。彼人如是。妄語業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歌咏過故。又聞邪法。歌咏讚頌。復有大過。所謂邪聞。樂於歌咏。於所從聞。先舊之人。則生惡心。憎嫉之言。我歌咏勝。毀呰先舊。久時論師。彼實大能。言其不善。彼惡沙門。如是捨離坐禪讀誦。增長瞋恚。具足增長。不善垢業。白淨善業。於未來世。能與安樂。此善業滅。梵行之人。輕賤如是聞邪惡法。而歌咏者。以如是人。心不正故。

又聞邪法。歌咏讚頌。復有大過。如是邪聞而歌咏者。若晝若夜。心意不正。不念佛法。而樂歌咏。恒常讚頌。不思正法。不能坐禪。又不精勤除滅煩惱。如是之人。非實沙門。無沙門意。正法難得。於百千劫。難得正法。彼惡沙門立沙門者。得如是法。而不正行。而不攝取。

又聞邪法。歌咏讚頌。復有大過。謂彼惡人。貪作歌咏。未曾聞來。而便讚頌。或時妄語。彼人常近不正行者。猶如狂人。心[懂-重+隻]動故。於一切處。皆悉往到。讚咏歌頌。繫縛邪語。讚妄語者。種種所說。所有口業。皆悉妄語。不曾一實。如是之人。歌咏覆心。復近其餘。富貴惡人。依止彼故。作不善業。如是之人。近惡人故。得酒供養。以飲酒故。不作一善。其心動亂。失自利益。由飲酒故。惡道門開。彼人醉故。能作一切不善惡業。見婦女故。不正觀察。故失正心。彼惡沙門。作非梵行。彼燒福德爛臭惡物。如毘頭羅。有花無果。猶如晝燈。無光明照。又如晝月。無涼冷觸如是如是。彼惡比丘。唯以袈裟覆身而已。唯有沙門形色而已。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彼聞惡法歌咏過故。鑽頌過故。是故沙門。聞不善法。不應歌咏。不應讚頌。若作正法讚歎頌咏。正法增長。若有讚咏。不損正法。若稱歎佛。若讚三寶。增長正法。令法光明。如是讚者。如是福德。次第乃至到於涅槃。彼口業果勤修習者。若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彼人如是實讚歎故。增長正法。如是歎咏。是則應作。不如是作。則入地獄。

又第五法。妨廢坐禪讀誦經律。何者第五所謂比丘。數星思惟。實非沙門。自謂沙門。數星思惟。則不應作。如是比丘。毀沙門法。妨廢坐禪讀誦等故。彼思惟已。福德命行。不覺損失。何為出家。不得彼法。彼命終盡。所作不辦。不得免離衰老病死悲啼號哭愁苦懊惱。彼人常在生死道中流轉而行。彼於數星不得利益。數星思惟。不能自救。亦不救他。何以故。唯數業星。能救自他。何以故。一星生人。有苦有樂。有醜有媚。有大種姓。有小種姓。有依法行不依法行。有貧有富。有王有民。有貴有賤。有盜不盜。有聰有蒙。有愚有智。有男有女。或有持戒。有不持戒。有勤精進。有不精進。有為人愛。不為人愛。一切皆愛。一切不愛。唯一種星而有異種人生不同。若星因緣。彼一星生。何故一切不皆一種。如向所說前功德過。一切不知。不數業星。數空中星。愚癡之人。功德與過。不知不數。善不善業。二果不數。數空中星。又復彼人數星思惟。而實不善。亦不寂靜。所謂一星。或生於人。或生畜生。或生餓鬼。差別不等。非星勢力。業勢力故。異異而生。此星思惟。如是不善。亦不寂靜。思惟業星是善寂靜。次第乃至到於涅槃。

又復彼人。數星思惟。而實不善。亦不寂靜。所謂彼星。力不常定。更有妨故。有勝劣故。此星復為勝星所覆。彼星異時而復更為異星所覆。是故當知數星思惟。義不相應。若其有人。數星思惟。謂星因緣。有苦有樂。非是自身有苦有樂。彼星更有餘星所覆。云何而能與他苦樂。故知由業而得。如是善不善果。非星能與。若由曜者。更有曜瞋。如是初曜。則得苦惱。如日與月羅睺蝕之。則得苦惱。若此日月。自不能救。何能救他。是故沙門立沙門者。數星思惟。不應如是。數星思惟。

有三大曜。謂病老死。此為最大。常住世間。彼惡沙門。不思惟此而更思惟餘世間曜。彼人愚癡。無有聞慧。思惟世間二十八宿。如是思惟。則有罪過。而不思惟。彼出世間二十八宿。若能思惟實觀察者。入涅槃城。二十八者。所謂五陰。及五取陰。十八界等。思惟此者。到於涅槃。以如實觀離欲持戒。故得涅槃。數星思惟則不能得。

又惡沙門立沙門者。復有異法。數十二月。如是數已。不得利益。亦復不能斷除煩惱。猶故在於有中而行。而不能知數十二入。若能思惟數十二入。知實義已。於欲生厭。以寂靜故。則得涅槃。彼惡沙門立沙門者。以不能數不思惟故。思惟他染而數他事。

又惡沙門立沙門者。復有異種惡思惟染。思惟六時。既思惟已。於病老死不得解脫。為無常染之所擾亂。不思惟身三十六種。若思惟者。彼實觀察。則能捨離。而得涅槃。

又惡沙門立沙門者。念世間時。思惟彼時。作如是言。此時則善。某念不善。某時當得。某時不得。如是惡念惡思惟者。非是寂靜。則非得樂。非近涅槃。非得涅槃。應念心時。心相攀緣有善不善。有記無記。念世時者。心不思惟。此三種時。若能思惟善不善心。有所攀緣。如是思惟。我生某心。善攀緣者。我未來世。當生善道。若我未來當得涅槃。我生某心。不善攀緣。不善染心。彼當非樂。當非寂靜。當非涅槃。不得涅槃。我生某心。無記攀緣。得無記報。又惡沙門。沙門相似。念世間道。思惟世時。唯一念時。無侯離多。若一日時。半月月時。善不善果。思惟人中。命行盡時。而不思惟我之命行念念中盡。彈指頃盡。無侯離多。若一日時。半月月時。我之命行。念念盡滅。而不可避。無有方便可避死時。

又惡比丘。復有思惟異法數時。妨廢坐禪讀誦經律。所謂思惟世間染法。思惟星時。彼人思惟樂行多作。念在心中。如是記說。如是某星某曜來覆。能與為妨。能與其惡。此世間中。能好能惡。思惟彼事。則不能離衰老病死。悲啼號哭。愁苦懊惱。不斷生死。是故不應如是思惟。如星曜覆。復有異法。異法所覆。所謂生星死曜所覆。無病之星。病曜所覆。少年之星。老曜所覆。愛和合星。愛離曜覆。生天之星。退曜所覆。人中生星。為作曜覆。樂受之星。苦受曜覆。善心生星。不善心生曜之所覆。不淨之星。欲曜所覆。慈心之星。瞋曜所覆。觀智之星。癡曜所覆。彼惡沙門立沙門者。於自思惟。不能思惟。出世思惟。而不思惟。此是思惟。出世間星。如向所說。如實觀察實法之星。實曜所覆。如向所說。既思惟已。如實觀察。八聖道分。如是曜星。思惟得果。寂靜快樂。乃至涅槃。若凡愚人。思惟如是世間星曜。或思惟曜。或思惟星。乃令無量多百千人。入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此是世間生死因緣。生貪瞋癡。若有思惟出世間道時節星曜。若思惟時。思惟曜星。思惟此已。如實觀察。而修行者。則令無量多百千人於老病死。悲號啼哭。愁苦懊惱。而得解脫。到不退處。不老不病。不死不盡。最勝涅槃不退之處。若如是學。比丘沙門立沙門者。欲得苦盡生死苦盡。修星思惟。修時思惟。如向所說。為鄙為染。如是知已。知非畢竟。知非寂靜。非得涅槃。唯妨比丘坐禪讀誦。比丘不應數星思惟。數星思惟。則不相應。又第六法。不應思惟。所謂沙門立沙門者。妨廢坐禪讀誦經律。何者第六。不應思惟。謂思惟占相。沙門之人。不應思惟世間染法。增欲瞋癡。思惟彼相。妨廢善法。若諸沙門立沙門者。知地動相。世間染相。或晝或夜。如是思惟。地當欲動。今見有相。所謂地水。平等定住。風吹則動。雖動不濁。地欲動故。風吹則濁。或雨欲墮。蟻子運卵。月當欲蝕。油脂沈水。鳥在空中。近地下飛。日當欲蝕。諸方則赤。若欲安隱。膩潤風起。諸方無垢。右旋行相。見如是相。則知安隱。若欲有惡。諸方赤黃。乾無膩色。有乾風起。赤黃青色。日暈輪起。在虛空中。日將欲蝕。諸方則赤。當有善者。彼方則有潤膩風吹。清淨無垢無塵霧等。復見善相。右旋行相。相應之相。當有不善。則見諸方有赤黃色。乾無膩色。或見彼方無膩風吹。見赤黃青暈輪日出。在虛空中。彼惡沙門立沙門者。如是占相。如是見故。妨廢坐禪讀誦經律。思量記說。悕望財利。種種供養。思惟二王。為勝不勝。彼以如是求勝不勝。是故心中。生欲瞋癡。如是三種。彼為根本。如是比丘。得三種過。既非沙門。復非俗人。若善沙門立沙門者。不用占相。以見此相。增染欲故。

又復更有惡相思惟。有占相師。王欲鬪行。問其時節。彼決定記。某日時中。共彼鬪戰。一切人破。若一切人。欲戰鬪者。於彼何處。多殺無量百千眾生。皆悉散壞。或捉繫縛。如是城村。或國土中。或多人處。於彼王所迭共鬪諍。迭互相破。能令失壞。無量百千眾生受苦。彼惡沙門。為王看日。為王占時。言某日好。某時最好。王必得勝。能破餘王。見相已說。彼惡沙門。如是思惟。此王若勝。我則於王多得財物。多得供養。當於王所得如是事。彼惡沙門立沙門者。善法則滅。所謂坐禪讀誦經律。或時增長不善之法。以其分別勝非勝故。彼以思惟如是法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以此因緣。若善沙門立沙門者。則不思惟世間之相。以此思惟生三種過。妨善法故。若不思惟此世間相。思惟餘法。離三種過出世間攝正念思惟。此法云何。所謂如彼地動相知。或晝或夜。如是思惟。地將欲動。如是之人。或夜或晝。何不思惟。心地當動。如地動時。一切世間或山或河。園林樹木。若村城等。皆悉普動。如是如是。心地動故。自餘一切大地善法。及餘法等。皆悉普動。是故沙門立沙門者。應先觀察如是心地。當必欲動。心地轉動。如地震動。如是心地。三法所動。謂欲瞋癡。令心地動。如地當動。必先有相。謂水本清風吹則濁。如是如是。凡夫之人。或欲或瞋或癡將生。其人面色。或黑或赤。如是先濁。是故沙門立沙門者。應觀此相。攝涅槃相。觀此相者。不得苦惱。此心地相。出世間相。

又復次觀世間法相。雨欲墮故。蟻子運卵。如是沙門立沙門者。如是觀察出世間相。如村城內多饒人處。見有檀越。若諸沙門。諸婆羅門。諸長者等。以信佛故。為聽法故。往到佛所。如是實相。彼善沙門立沙門者。見如是相。即便記說。今於彼處。有佛世尊。欲說正法。如此檀越。及諸沙門。諸婆羅門。諸長者等。皆到佛所。彼佛決定欲說正法。今見此相。非下劣相。今知此相是法雨相。

又惡沙門立沙門者。見月耀相。決定知月。必當欲蝕。置油水中。下沈沒故。此如是相。非善非吉。亦非寂靜。此如是相。非沙門相。非寂靜相。彼沙門相。則不相應。出世間相。觀察相應。占世間月。終時則惡。知正法月。當必欲蝕。以正法油。沈沒邪見人心水中。此相非善。亦非清涼。此第一相。非是世間月蝕之相。

又惡沙門立沙門者。更觀世間月蝕異相。如月當蝕。鳥在空中。近地下飛。此於沙門立沙門者。不相應相。復有好相。出世間相。所謂觀察正法月蝕。此是沙門正法道行。謂彼沙門於下知識。下檀越等。下人邊行。如鳥下飛。在彼白衣不正行人。邪見之人。門下行等。近下語說。如在空行。近地下飛。時過失故。一切沙門立沙門者。觀察此相。第一勝相。不應觀察彼月蝕相。則非好相。

又復有相。若惡沙門立沙門者。以日蝕相。觀世間相。日將欲蝕。諸方則赤。當有善者。彼方則有膩風所吹。清淨無垢。無塵霧等。見彼善相。右旋行相。相應之相。彼善沙門立沙門者。不相應見。以妨坐禪讀誦業故。此世間相。則非寂靜。則非安樂。如是如是。若善沙門立沙門者。欲得寂靜。應當觀察出世間相。觀菩薩日。為一切智菩提當攝。或於一劫。或於二劫。或於三劫。決定當攝。如是沙門見出世間菩薩之相。所謂精進。布施聞智。赤色方相。慈心憐愍。一切眾生。菩薩身赤。當安隱者。謂此菩薩。第一功德。皆悉具足。一切智相。當必圓滿。當必說法。諸方無垢無塵霧者。離惡時過。當有善者。如來名稱膩風所吹。如彼世間相師所見。此出世間如是相師。見未來相。聲聞緣覺。阿羅漢相。右旋相者。謂正觀察。

又彼相師。唯見如是世間法中生死之相。當有不善。則見諸方有赤黃色。乾無膩色。或見彼方無膩風吹。有赤黃青暈輪日出。在虛空中。彼惡沙門。觀如是相。妨廢禪誦。若善沙門。出世相師。為諸信人如是記說。當有不善。何者不善。謂障正法。見如此相。如見彼方有赤黃色。如是相者。正法欲滅。有如是相。謂諸方人。憙樂惡口。妄語兩舌。殺生偷盜。當有彼人。乾風吹者。所謂惡名。若有眾生非正法行。惡名風吹。聞於八方。四方四維。皆悉普遍。以諸眾生。不行正行。作不善業。惡名風吹。如是遍聞。世間相師。見赤黃青暈輪日出。在虛空中。如是師者。世間相師。出世相師。見赤黃青暈輪日者。謂惡沙門。惡婆羅門。如是眾會。非一切智。起智慢故。自言我是一切智人。此邪見人。非是實日。非一切智。立一切智。非好種姓。凡姓中出。彼如是人。邪見日出。一切藥草。園林樹葉。悉皆乾枯。如是所謂。一切善人。正見藥草。園林盡乾。如是如是。此出世間。正法日出。增長禪誦。第一義諦。光明勝智。如是觀察。出世間相。先觀察已。然後記說。所謂為彼有信沙門。諸婆羅門。諸長者等。如是記說。作如是言。諸有值遇正法日出。皆應精勤。作諸善業。莫於後時一切正法皆悉滅沒。邪見日出。非是沙門自言沙門。非婆羅門言婆羅門。非一切智言一切智。諸惡沙門惡婆羅門暈輪日出。汝得衰惱。如是記說一切智法。彼則相應。是真相師。有大勝意。有能思惟如是相者。不妨坐禪讀誦經律。更異思惟世間相者。則妨禪誦。此世間道出世間道。如是勝劣。世間法者。則攝生死。出世間法。次第乃至到於涅槃。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離坐禪讀誦  常憙樂占相  彼捨離善法  不可得涅槃

 若捨離自法  而樂他法者  彼二法失壞  到於惡道處

 若人捨自家  而喜樂他舍  人中輕被笑  速爾致貧窮

 如是癡惡意  智慢自言勝  捨離自法已  而修行他法

 出家而邪命  失法失名稱  人中輕如草  未來入惡趣

 捨離寂靜法  而行於惡業  彼人不久聞  因此失佛法

 心悕望離欲  無有餘悕望  勤精進知足  如是名行禪

 若心憙樂欲  常貪於飲食  是著袈裟賊  不名為比丘

 若比丘說相  常思惟星曜  近王放逸行  非比丘相應

 醫師畫師業  聞惡法讚咏  與惡者同處  則失比丘法

 憎嫉禪讀誦  愛樂多語說  貪供養財利  則失比丘法

 推求諸寶性  愛樂多知識  復貪餘財物  退失比丘法

 唯貪諸飲食  我慢不問他  悕望人讚歎  退失比丘法

 若不近一切  捨離於惡眾  水草食知足  是名真比丘

 得諸境界已  棄之如捨火  除斷我慢過  是名真比丘

 內外俱寂靜  智光明莊嚴  持戒衣覆身  是名真比丘

 遠離世間法  不動如須彌  一切世間愛  是名真比丘

 三宿住城內  饒人處皆爾  止住山谷中  名解脫比丘

 畏惡不近他  正行心不動  智審諦寂靜  是獨行比丘

 不悕常愛語  捨離惡知識  不樂多所作  名解脫比丘

 彼如是比丘  得脫於有過  知世間涅槃  等心不悕望

 心常憙樂智  及以善寂靜  於生老病死  怖畏中得脫

如是比丘。得阿羅漢。若不爾者。唯名比丘。為自妨礙。墮於嶮岸。此第六法。如是妨礙。若善沙門。不應為作。

又復沙門立沙門者。於第七法。不應為作。何者第七。所謂唯集飲食滿藏。此多貪瞋。捨離一切禪誦等業。唯在大床空坐而已。眾僧所攝。床臥敷具病藥所須。虛妄受用。本在家時。懈怠嬾墮。畏諸作業。是故出家。唯貪食味。常伺他會。求望飲食。或樂境界。如是比丘。是死比丘。所謂比丘。不能坐禪讀誦經律。毀破淨戒。自餘死者。唯棄其身。毀戒比丘。一切善法。皆悉破壞。唯能坐床。心生憍慢。自謂為好。唯有比丘。形服而已。其實無戒。離於正戒。所言戒者。謂之心戒。彼不能持。彼不能作。彼戒七種。何等為七。所謂口戒。比丘如是。或於比丘。或於俗人。口不共語。唯除法事。或婦女人。持戒比丘。除乞食行。口不共語。或為呪願。作如是言。令汝得樂。得涅槃等。若見母時。見姊妹時。唯看其足。不看其面。不看其服及莊嚴等。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手觸若風吹  此火久乃燒  見婦女火起  速燒不待久

是故比丘怖畏欲燒。不共一切婦女語言。此是一戒。又第二戒。所謂不近不善知識。不於一處久時住止。不取多利。捨多供養。不捨病人。不見妻子。隨於何處。有多利養。則捨而去。畏生貪故。離破戒者。不與同住。如是七種比丘不攝。唯貪飲食。於他財利。於他供養。若見若聞。則生憂惱。如是思惟。我今當設何等方便。得彼利養。如是思惟。心生貪著。如是心濁。增長貪心。彼惡沙門。一切善法。皆悉破壞。晝夜常愁。心不安隱。而彼比丘。見餘持戒善行比丘為他供養。生嫉生貪。而便往到彼檀越家。諂曲形服少語徐行。心不寂靜。外現威儀。寂靜之相。身披納衣。復與多人不持戒者。以為朋侶。唯有貝聲而行惡法。同伴相隨。造彼檀越。現持戒相。如是如是。隨心所行。如是比丘。彼檀越主。謂其持戒。如是念言。此等比丘。第一持戒。彼惡比丘現持戒相。令彼檀越心信敬已。共諸朋侶。數數往到彼檀越家。如是比丘。隨已所聞。少知佛法。共其同侶。為彼檀越。說所知法。如是方便。欲令檀越迴彼比丘。所得利養而施與之。如是比丘形相沙門第一大賊。到檀越家。方便劫奪他人財利。及以供養。如是比丘。見他財利。見他供養。生貪嫉者。不曾少時眼開合頃。暫作善法。彼惡比丘破戒沙門。捨離坐禪讀誦等業。無一念間不攝地獄餓鬼畜生。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九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

觀天品之二十九(夜摩天之十五)

又彼比丘共己同侶。於檀越家。先所相識。持戒比丘。以諂誑心。說其過惡。或以嫉心。說其破戒。或以嫉心。說其無聞。或以嫉心。說其行相。語檀越言。汝此門師。毀破禁戒。或說懈怠。無聞無智。愚癡如鳥。少聞少智。彼惡比丘。向他檀越。如是惡說。恒常習近非法境界。何處得修禪誦等業。彼空無物。不堅不實。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妄語言說者  惱一切眾生  彼常如黑闇  有命亦同死

 語刀自割舌  何云舌不墮  若妄語言說  則失實功德

 若人妄語說  口中有毒蛇  刀在口中住  炎火口中燃

 口中毒是毒  蛇上毒非毒  口毒壞眾生  命終墮地獄

 若人妄語說  自口中出膿  舌則是泥濁  舌亦如熾火

 此如是羂縛  地獄之前使  破壞法橋等  皆是妄語過

 彼妄語之人  則非有父母  亦不能持戒  墮於惡道中

 若人妄語說  彼人速輕賤  為善人捨離  天則不攝護

 自不攝言語  速疾多瞋恚  心[懂-重+隻]多語說  常受諸苦惱

 常憎嫉他人  與諸眾生惡  方便惱亂他  因是入地獄

彼佛世尊迦葉如來。如是已說。妨廢禪誦七種惡法。彼惡比丘。於持戒者。作不饒益。是故天捨。口中生刀。為少利故。他實功德而說言無。彼實無過而說有過。如是之人。是惡沙門。自謂沙門妄語言說。彼人如是常有惡意惡行惡法。彼檀越主。後時知已。心則輕薄。知其諂曲。此第七法。是故比丘。應當捨此第七惡法。所謂悕望飲食供養。皆欲在己。

又復第八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是故沙門。應當捨離。何者第八。所謂採集種種寶性造作諸寶。如是比丘。怖畏生死。剃除鬚髮。披服法衣。以信出家。彼生死中。多諸苦惱。略而言之。有二種苦。依陰界入。在三界中。廣則五道。又復廣者。八大地獄。餓鬼畜生。欲界六天。於欲界中復有枝條種種諸苦。於色界中。復有心苦。無色界中。則有退苦。故欲退時。三昧則亂。如是心者。有無量種分別之苦。彼善男子。觀苦惱已。心生厭離。怖畏如是無量過惡。剃除鬚髮。披服法衣。以信出家。

又彼沙門。復觀餘苦。心生怖畏。所謂身苦。身苦二處。謂欲色界。隨有身處皆受苦惱。彼色界中。云何受苦。謂於禪中疲惓故起。起彼禪已。身則疲惓。彼欲退時。身威德劣。風觸其身。如是風者。本來不觸。是故觸身則受苦惱。唯除眼觸。受樂無苦。則是無記。如是分別。受苦不同。依色身有。彼善男子。如是聞已。知生死中一切苦惱。陰界入聚。和合皆苦。

彼觀如是無量無邊生死苦已。而便出家。既出家已。近不善人。近彼人故。同其作業。聞寶性方。畏何性故。以信出家。聞餘性故。更生貪心。或聞金性。或聞銀性。或聞寶性。如是聞已。不知厭足。貪火所燒。彼既燒已。共惡知識。行於山中。從山至山。從一山峯至一山峯。如是遍行。在隱密處。貪火所燒。晝夜常苦。無有樂時。以何因緣。如是出家。不念彼性。思惟異性。謂捨身性而不思惟。如向所說。彼人如是心意不正。亂心意故。妨廢禪誦。失於善法。彼非沙門。亦非俗人。為求涅槃。是故出家。性鬼所著。則生貪心。貪羂繫縛。入於地獄。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觀察身性者  即是一切性  欲得涅槃者  調身性非餘

 若捨離身性  貪著於餘性  彼人迷真性  不得脫苦惱

 金性則不能  除捨諸苦惱  諦知真性者  得脫苦不疑

 一切苦生苦  此苦難得脫  財於王賊火  一切皆怖畏

 是故應捨物  如本來無物  捨離則受樂  攝取則受苦

 諦知於身性  復諦知性相  喜樂於禪誦  能燒煩惱山

 是故黠慧者  觀察身攝性  眾生知自相  則得涅槃樂

有智之人。如是勤心觀此身性。不樂經營金銀等性。此是一切在家之人怖畏根本。況出家人。出家人者。一切捨離。彼財物者。一切怖畏。非賣財物。如是得樂。如是財者。則非財物。非財物性。何者是物。謂觀身性。若捨身性而樂餘性。非於禪誦勤精進也。如是之人。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故出家人。常應修集禪誦財物。不應求於世間凡物。彼因緣故。能增長愛。是故知足第一財物。餘財物者。能令衰惱。此第八法。妨於禪誦。出家沙門。應當捨離。

又復第九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是故沙門應當捨離。何者第九。所謂近王。出家之人不應近王。何以故。近王沙門。一切世人嫌不供養。彼親近王惡沙門者。悕望財物。或城或村。或多人處。常求財物。不知厭足。若不求者。徒近於王。妨廢禪誦。如是比丘。發心欲行解脫之道。而復返入繫縛道中。是故比丘不應近王。

又復比丘不近何者。所謂比丘不近惡人。彼是何人。謂惡知識。或時染著五塵境界。所謂色聲香味觸等不善觀察。懈怠愚癡。住村中等。一切除捨。不近一切懈怠之人。不近一切諂誑之人。不近一切貪食味人。不近一切商賈之人。不近一切屠獵師等惡命活者。不近一切本性妬人。不近一切邪見之人。不近一切不審諦人。不近一切我慢之人。不近一切卒富貴人。不近一切博戲之人。不近一切酤酒之人。不近一切嗜酒之人。不近一切酒肆之處。不近樂見婦女之人。不近一切婬女主人。不近一切儲畜雜貨販賣之人。不近一切廚宰之人。不近一切獄卒等人。不近一切捕鳥之人。不近一切戲論之人。不近一切信外道人。不近一切眾所憎人。比丘不應近如是人。或與同住。或共語言。或同道行。一切不應。何以故。多人疑故。若出家人。若離諸過清淨之人。皆不應近彼生疑者。謂彼比丘。亦同如是。以彼比丘或近彼人。或同處住。如是比丘。他過所污。是故不應近如是等。何況近王彼近王者。最為凡鄙。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比丘林應住  近王最凡鄙  著袈裟近他  如奴依主命

 比丘非近他  尚不應近天  鵝不應近狗  以其淨潔故

 無我無悕望  心不求一切  怖畏生死者  近王則非善

 住園林塚間  若平地若山  則是善比丘  近王則非善

如是種種無量方便捨離近王。若近王者。諸梵行人。悉皆呵毀。所應近者。其唯智王。如是近者。畢竟寂靜。近智王故。必得涅槃。隨所得處。皆悉不退。近彼智王。則有方便。謂於禪誦。堅固精進。不作餘業。妨廢禪誦。親近尊長修習知足。其心調順。常無貪求。以近尊長。隨時諮問。受持不忘。於希有物。不求見聞。不生奇特。近智王者。有此方便。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近尊長供養  隨時勤請問  修行施戒智  復親近智王

 天人世間中  能示安隱者  非有中苦縛  世間之凡王

 若無苦惱者  此乃名為王  若常受苦惱  不得名為王

比丘應近如是智王。勿近凡王。近世王故。妨廢禪誦。若不禪誦。復墮地獄餓鬼畜生。此是世間凡王境界。是故比丘。知此過已。常不近王。住林之人。若親近王。則非所宜。故應捨離。此第九法。妨禪誦故。

又復第十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是故沙門應當捨離。何者第十。所謂比丘。悕望請喚。貪樂食味。既於境界。正修行已。乃更後時在人間行。捨棄林野可愛之處。復於人中。處處遊行。如是比丘。近於放逸。家家村村。從城至城。從多人處至多人處。如是遍行。樂多言說。妄行人中。樂世俗語。樂見親舊。親舊知識。詳共請喚。得好美食。既得種種美味食已。妄於林中。捨離禪誦。放逸而行。悕望飲食。以常貪著種種食故。不覺身盡。如是著味。悕望請喚。心以為樂。

又若比丘。於境界中。不如法行。眼見好色。心愛樂故。則生染欲。悕望樂見。轉復愛著。於彼彼處。心生憙樂。如是比丘。行於人中。失自利益禪誦之業。如是失已常悕食味。常到他舍。眼見色故。心生愛樂。如是次第。耳聞於聲。心生愛樂。鼻得香已。心生愛樂。如是樂著一切境界。為一切縛之所繫縛。為一切羂之所繫縛。於一切欲隨逐而行。既非在家。復非出家。如是之人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是故不應樂他請喚。樂他請喚。有如是過。是故比丘應觀此過。不應常在人中遊行。若須行者。有五因緣得行人中。一為病人推求醫藥資用因緣。得行人中。二為饒益尊長因緣。得行人中。三為佛塔自舍破壞修治因緣。得行人中。四為饒益眾生因緣。得行人中。五為他王破其國土。欲化彼王救命因緣。得行人中。為如是因。得行人中。若無如是五種因緣行人中者。是虛妄行。妨廢禪誦。如是行者。於老病死悲啼號哭愁苦懊惱。不能得脫。彼惡沙門立沙門者。徒爾出家。是故比丘。若心悕望欲斷愛者。心應正觀寂靜諸根。依憑尊長。附近三寶攝心而行。攝三寶故。拔斷一切煩惱使根。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捨離禪誦業  唯貪著食味  是則非比丘  其心如餓鬼

 除禪更無樂  智者如是說  離於禪定樂  更無樂可得

 愚人捨上樂  唯貪著諸味  如是癡惡人  則得衰惱事

 若人樂境界  常依境界樂  增長不善法  命終墮惡道

 若人離禪誦  捨持戒布施  剛獷不調伏  有命亦如死

 若順法行已  在世間不死  離法常愚癡  有命亦如死

 雖有人皮覆  愚癡同畜生  以智燈光明  不照其心故

 若受持戒者  可得名為人  一切破戒者  則如狗不異

 若貪不布施  惡行不調伏  則不名為人  攝在餓鬼數

 若人無戒智  復無布施寶  彼人雖有命  則與死不異

 若行戒施禪  受持念三昧  是人亦名人  應為天所禮

 有功德是人  無功德如羊  功德知功德  彼人則名天

如是功德。功德者知。功德人者。一切處樂。若無功德。彼常受苦。是故比丘既聞如是勝功德已。不應貪味。此第十法。妨廢禪誦。沙門之人畏生死者。應當怖畏。

又第十一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是故沙門。應當捨離。第十一者。謂癡比丘我慢心故。不請問他。內智不開。外向化說言一切智。有一切智。故我能說。我能解義。我能讀誦。一切法聚。是我所持。百千法義。我教弟子。更無有人與我等者。自心攝受。復為他人作如是說。彼唯智慢而實無智。彼人常為一切眾生。說自功德。是故世間一切聞者。皆生貴重。一切世人。皆作是言。此善比丘。具一切智。如是比丘。更無與等。一切世人。皆如是說。而彼比丘。最無所解。內實空虛。無所知曉。心中無物。猶如空器。亦如秋雲。離於禪誦。諸少智人之所供養。唯修禪誦。持戒布施。勤修精進。攀緣善法。智慧毘尼。調伏莊嚴。安住佛法。勤不休息。大悲熏心。此是沙門所應行法。彼惡比丘。內空無智。如是意念。若我今者見彼比丘。則示我法。如是比丘。輕賤於我。彼檀越家。常供養我。若就彼學。則彼檀越不供養我。輕賤於我。是故我今隨自所知所解多少。為他宣說。隨彼聞者。解與不解。我終不能就彼而學。如是內空。畏他輕賤。以慢心故。既自不解。不請問他。畏人輕賤。如是慢心。妄語之人。失五學句。何等為五。所謂妄語。彼未知故。是以為他妄語而說。此是彼人破初學句。又復次破第二學句。所謂偷盜。彼不應受他人供養。彼檀越主為智慧故。與物供養。而彼愚人。少於智慧而取其物。如是癡人。則是偷盜。如是名破第二學句。

又復次破第三學句。所謂比丘。初出家時。所受學句。依持戒住。緣於持戒。起如是心。我今出家。而彼比丘。若不學問。何有持戒為他說言。我則多知。如是名破第三學句。

又復次破第四學句。所謂難問。畏他輕賤。是故謗法。而說非法。言此是法。此是第一毀破學句。如是名破第四學句。

又復次破第五學句。所謂彼人不知法故。於同梵行。所說正法。言非正法。作如是言。汝等一切不知深法。汝所說者。非佛所說。彼人如是謗他眾僧。作如是言。唯我能知。汝等眾僧。一切不知。如是謗僧。畏他輕故。語眾僧言。汝說非法。而僧說者其實是法。彼惡比丘。如是則失正法功德。最大妄語。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不請問他。惡業因故。

不請問他。復有大過。謂我慢心。我慢心故。不入林中。畏他輕賤。於示道者。而不請問。何者為道。云何心緣。何所攀緣。云何忘失。復攝在心。如是於他不請不問。慢心過故。彼不能得如是道故。心生疲惓。結加趺坐。即爾復起。作如是念。此法虛妄。彼諸比丘。唐為此業。此非是道。實無有禪。無三摩提。亦無禪果。無三昧果。以我慢心。畏他輕賤。如是誹謗。彼邪見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知時離我慢  請問於尊長  比丘勤精進  速得於涅槃

 諸從他所聞  皆為他人說  自知離我慢  彼比丘諦知

 離慢離大慢  知道知非道  如是知自他  是知足比丘

 我慢心甚堅  心[懂-重+隻]而愚鈍  悕財利供養  則不得寂靜

彼以如是不請問他慢故心堅。不能禪誦。如是比丘。常食他食。以存性命。彼人唯有比丘形服名字比丘。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或以心慢。不請問他。是故學者。乃至有命未盡以來。常請問他。如是比丘。心常安樂。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生彼處已。次第乃至到於涅槃。以離慢故。

又第十二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第十二者。樂多知識。多知識名。作不饒益。如是比丘。唯增長愛。若有比丘多知識者。則多妨亂。多所作故。妨亂心意。心意亂故。不得禪誦。出家之人。怨親平等。猶尚不應近一知識。何況復有多知識耶。若懈怠者。唯名比丘。到他舍故。即眼見時。心則動亂。眼見色故眼識異本。心不攀緣寂靜之法。不念觀察。心不正直。多有言說。見知識已。次第聞聲。心則亂緣。有異觀察。心不寂靜。不寂靜故。不寂靜觀。有所攀緣。若見知識。一念亦妨。況見知識。乃至久時。是故沙門。乃至不用有一知識。況多知識。若有比丘。近知識者。饒人處行。從饒人處。至饒人處。如是遊行。念念命盡而不覺知。則失善分。若失善分。最是自誑。乃至不能於一念間修禪讀誦。是故比丘。如是學者。增長染愛。不應親近俗人知識。

又若能令未來安隱示涅槃道。導師知識。坐禪同行。則應親近。何者同行。所謂除滅。一切煩惱。至涅槃城。此是第一勝善知識。餘知識者。則是怨家。非真知識。以非真故。則非知識。若見共語共行共業。同有所作。妨廢善業。若未來世得其力者。乃名知識。若示梵行。若令修行。或教怖畏。未來之世。示令怖畏。生於地獄餓鬼畜生。名善知識。令身口意造作惡業。到惡道者。一切勿近。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若示未來世  彼是善知識  若能遮惡處  復能救災禍

 常說利益法  利益未來世  彼是善知識  作知識利益

此勝知識。有無量種無量分別。種種說法。非多飲食。禮拜入舍。非示愛聲觸味香色。得名知識。如是知識非善知識。善比丘者。應當捨離。尚不應近此一知識。況復近多如是知識。生無量過。若有知識。於未來世作不利益。雖名知識。實是怨家。若有比丘。近彼知識。則妨自業坐禪讀誦。

又第十三。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是故沙門應當捨離。第十三者。所謂比丘與惡同處。一切比丘與惡同處。妨廢禪誦。與惡同處。凡有五種。何等為五。所謂比丘。善持淨戒第一善法。有正直心。而與第一破戒惡人同處止住。不得自在。此是第一與惡同處。又復第二與惡同處。所謂比丘不自在過。或自在過。與邪見人。而共相隨。若村若城。若多人處。同行同住。此是第二與惡同處。又復第三與惡同處。所謂比丘常自樂數親舊知識。欲往欲近。與共相隨。至在俗時先住之家。此是第三與惡同處。又復第四與惡同處。所謂比丘。畏他輕賤。求知見故。到惡處住論師之所。共相習近。此是第四與惡同處。又復第五與惡同處。所謂比丘。心意動亂不能正行。於先飲食。或臥具等。或先食來。或先飲來。或先臥來。近婦人來。或於先時所受用色聲香味觸。如是種種。憶念思惟。念境界處。境界處念之所破壞。餘一切處。皆悉可避。此境界處則不可避。以是第一最惡處故。以於一切禪誦等業。最為妨故。自餘惡處。皆悉可避。唯此一處。最不可避境界之樂。從自心起。分別惡處。最為難避。唯除坐禪三摩提樂正觀察念。如是能避。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不善觀察風  所吹熾然火  彼正觀察雨  能令滅無餘

 眾生先所起  久時無明暗  如起智慧燈  能令滅無餘

 欲癡火能燒  地獄愚癡人  智者則不爾  是故得涅槃

 如是十三法  智光明能除  是故畏過者  常應勤持戒

 拔出自身中  三種過根本  以智慧大火  燒多煩惱薪

如向所說與惡同處。應設方便。一切遠離。出家沙門。寧當獨行。勿多憶念。亦莫懈怠。本村本城。本多人處。過去樂事。勿憶勿樂。勿念本時節會之日饒人之處。本曾遊行。亦勿憶念。悕望欲見。亦勿攝受諸惡弟子。諸惡知識。亦勿親近。勿樂愛聲觸味香色。勿生染心。勿不正行。心莫驚動。亦勿悕望。飲食敷具病藥所須。勿著種種雜色袈裟。亦勿方便推搗令平。若洗浴時。不以脚足揩踏身體。勿作種種間雜言語。如是燒滅無始闇聚。極惡生死。五道是門。六塵境界。分別焰起地獄餓鬼畜生之中。常燒常炙。一切世間愚癡凡夫。處處流轉。燒炙失壞。入苦海中。生死轉行猶不厭離。捨行持戒。若人生天。第一放逸。後退彼天與先同侶。勝者離別。生在地獄餓鬼畜生。受第一苦。悔火所燒。無有救者。放逸所壞。悔火所燒。生在地獄餓鬼畜生。以是等故。諸有怖畏。未來退者。一切皆應修行正法。常不斷絕。如是法律。一切如來應正遍知。為放逸天斷除放逸。若人生天。一切皆是持戒力故。若有善修善調伏心。如是之人。不得言死。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汝等天眾。一切未知。生此天因。戒之輕重。我為饒益。示汝彼業。是故說此十三法門。人天世間。迭互為因。人世界中。則能持戒。天世界中。則不能持。人死生天。若不放逸。退生人中。以是因緣。故說此經。彼佛世尊迦葉如來。利益天人。饒益安樂。乃至涅槃。如是利益一切世間。

爾時彼處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并天眾等。深生厭離。雖處於欲。而於欲中不行放逸皆悉成就不放逸行。頂禮世尊迦葉佛塔。其心清淨。彼一切天。如本來時還如是去。

迦葉世尊第六經竟。

此法名為六修多羅山樹具足地處流行。

爾時天眾一切皆出迦葉佛塔。問於天主牟修樓陀。而作是言。天王云何知此佛塔。爾時天眾。如是問已。牟修樓陀天主告言。汝等天眾。一切皆聽。我有因緣。先見此塔。我於先時始生此天。放逸而行憙樂境界。五羂所縛。周遍行此夜摩地處。五欲功德遊戲受樂。處處而行。從一園林至一園林。從山至山。從巖至巖。從崖至崖。從一花池至一花池。從一峯處至一峯處。多有無量百千天子。為天女眾之所圍繞。彼天女眾。無量百千服飾莊嚴。在天子前。歌舞憙笑遊戲圍繞。我於爾時如是遍觀。此天世間樂著境界五欲功德。心生歡喜。愛心所牽。我三處行。皆不妨礙。所謂水中在鵝背上。從一鵝背至一鵝背。次復在於鴛鴦背上。從一鴛鴦至一鴛鴦。次復乘鴨在鴨背上。從一鴨背至一鴨背。次復在於蓮花之中。從一蓮花至一蓮花。在水波中。從波至波。處處遊戲。隨意而行。無有障礙。一切嬉戲歌舞歡笑。心極受樂。如是遊行。

我既如是。種種戲已。復念餘戲謂處陸地乘於殿堂。百千天女。圍遶相隨。從山至山。從一山峯。至一山峯。從一山谷至一山谷。從一園林至一園林。從一山窟至一山窟。我於爾時。在如是處行不障礙。

如是次第。在虛空中。復乘堂殿百千天眾而為圍遶。作諸天樂。出妙音聲。歌舞喜笑遊戲而行。遍此一切天之世間。見不可說種種異處。多有七寶光明照曜勝妙之處。如是山峯處處遍見。有百千樹。七寶莊嚴。如是次第。復見有河。百千蓮華集在其岸。處處皆有微妙蓮華。我共天眾。皆如是見在虛空中。如是下觀一切諸欲。功德具足。

此天世間百千種殿。處處皆饒。我常於中行無障礙。謂在三處水陸虛空。如是遊戲種種受樂。

我復有時。遂見六山。有六光明。穿空而出。焰色分明。不知何物。我時見已。生希有心。專念思惟。此所見者。昔未曾有。為是何物。如是念已。即并行殿。一切天眾。速疾前去。詣六光明。我既到彼六光明所并殿俱墮。我先所有光明威德。一切損減。我於爾時心自思惟。此是何物。是何勢力。令我自身并此天眾。一切皆墮。威德光明。一切損減。我於爾時既思惟已。於天眾中。有一舊天。名無垢廣。彼天先見如是六山六種光明。而語我言。天王今者莫有所畏。王則無過。此於天王無有不吉。願王今聽。以何因緣。天王今者并此天眾空中而墮。過去曾有無量天王曾於此處虛空中行不能得過。皆如是墮。天王先來未曾得聞。以不知故。欲如是過。即便下墮。威德光明。一切欲滅。此之因緣。我今為說。此處常有六佛如來應正遍知明行滿足天中之天。一切世間甚實知見。於此山樹具足地中。作六佛塔。利益天人。此佛塔者。是所應禮所應供養。禮拜供養。無不得力。何以故。更無勝故。如是佛塔不可得遇。以此因緣。天王今者如是下墮。

我時告彼無垢廣言。佛在何處。彼無垢廣。即答我言。今者悉無。世間之中一切皆無。彼一切知。一切悉見。知欲過惡。知生死中。諸苦惱已。精勤修行六波羅蜜。劫數滿足三阿僧祇。得一切智。入於涅槃。此是略說。欲得廣聞見此佛塔。更為廣說。此六佛塔。今者在於山樹具足地處中住。

我於爾時聞彼舊天無垢廣言。生希有心。見勢力已。共彼宿舊無垢廣天。并諸天眾。到六塔所。到已思惟。為欲聞法度生死故。入佛塔中。入佛塔已。聞如是法。彼佛世尊之所宣說。時彼天眾。得聞天主牟修樓陀如是語已。各辭天王。向自地去。牟修樓陀夜摩天王。亦向先來自住之處。說佛塔竟。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一

觀天品之三十(夜摩天之十六)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第七地處。名廣博行。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或天眼見。若人曾知持戒善心。不殺不盜。如前所說。復捨邪欲。所謂有人或到林中。近妙聲鳥。彼妙聲鳥。迭互相於生欲心故出欲音聲。雌鳥在前。雄鳥在後。相隨共行。彼鳥翅羽。有種種色。一切見者。心皆歡喜。欲情內發。而彼見已。不生欲念。心不思惟。況復行欲。彼人如是。清淨持戒捨於邪欲。持戒清淨。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在廣博行地處而生。彼處生已。一切諸欲功德和集。受諸快樂。有勝園林。銀毘琉璃。青寶之樹。大青寶樹。蓮華色寶種種寶樹。莊嚴園林。種種寶池。水流盈滿。若人本作善業來者。行此林中。種種受樂。所謂林者。名赤色林。於彼林中。有諸天眾。諸天女眾。若入其中。彼樹光明增長轉勝。種種妙寶。莊嚴成就。種種衣服。若諸天眾。入彼林中。彼樹光明。普皆赤色。而彼樹林。其色皆如赤蓮華寶。或作迦鷄檀那寶色。樹色柔軟。真珠鈴網。彌覆其上。隨念生果。隨念酒流。如意念行。隨天意念。何處受樂。彼樹枝葉。即出種種勝妙樂音。如是行去。多有天女。共諸天眾。并如是樹。飛虛空中。隨心所向。如鳥無異。彼樹既飛在虛空中。皆如日出。一切虛空。普遍嚴好。又復彼樹。名赤色樹。水出如雨。在虛空中甚可愛樂。彼鈴之聲。天鳥之聲。天樂之聲。如是種種勝妙之聲。遍滿虛空。

時彼天眾。見樹飛行在其面前。天女之眾所圍繞已。同一樂心。多有無量百千天女。共詠歌聲。飛虛空中。樹在於前。如示道者。天眾在後。與樹相隨。天眾如是。隨心所念起如是意。我於今者。上彼樹上。如是念時。彼樹倒迴。諸天即上有在枝上而遊戲者。彼天如是。在彼樹上處處遊戲。如是枝上。在枝住天。隨心念時。即彼枝上生蓮華池。天及天女。在彼池中。遊戲受樂。如是樹上住枝之天。共天女眾在赤林中。遊戲受樂。皆隨所念。如是受樂。復有餘天葉中住者。若有所念。即樹葉中出生妙堂。於彼念時。如是堂出。種種妙寶。間錯莊嚴。鈴網彌覆彼一切堂。有蓮華池而為莊嚴。有真珠網簾其戶牖。天在其中。共諸天女。歌舞遊戲。彼此迭互不相妨礙。共相愛念。如是諸天。善業力故。迭相親友。無怨無中。此多親友。是善業果。大善業果。謂多親友。爾時彼天。迭共同心。在赤林中種種遊戲。彼赤林中如是諸天一切欲樂皆悉具足。大勝業故。隨意所念。虛空中行。受無量樂。

又復彼天。不行虛空。還向本處。種種流水滿蓮華池。於如是處天女圍遶。遊戲受樂。又復次向。名稠樹林。彼稠樹林。甚可愛樂。林中有河。河中乳流。如是乳河。莊嚴彼林。其乳勢力。若天飲者。憶念往世於何處生。捨命而來。於此處退。生於何處。若放逸行。彼種種苦。無量種苦。皆憶念已。心生愁惱。生愁惱故。則離放逸。離放逸已。隨順法行。此大饒益。飲彼乳味。勢力所致。既飲如是勢力乳味。而復入彼名稠樹林。林有種種流水河池而為莊嚴。有種種鳥在彼池中。其鳥甚多。樹枝饒華。以華重故。皆悉下垂。而為莊嚴。有七寶蜂。其色平等。飲彼華汁。以自適樂。從蓮華池至蓮華池。從一樹下至一樹下。彼樹一切皆毘琉璃。蓮華寶葉有金色果。如是果者。天中美味蘇陀中勝。如是果者。是隨念果。若須味時。則有如是美味果生。食彼果已。而復歌舞。行向餘處心生歡喜。

復向飲林。彼林之樹。天酒流出。美味香色。甚可愛樂。不可具說。離於醉過。如是勝酒。從樹流出。如雲雨墮。彼天飲已。復更轉生勝歡喜心。彼天如是生歡喜已。聞種種音。飲天美酒。受種種樂。復有無量光明。莊嚴自身。天女迭共遊戲。歌舞喜笑。

又復次向蓮華龍林。彼林之量。五百由旬。五寶蓮華。蓮華甚香。以為莊嚴。蓮華龍林。更無餘物。唯除蓮花及有諸龍。彼蓮花中。如是龍者迭互相於欲心起發。食彼蓮華。眾龍一心迭共為伴。龍女圍遶。在清水中。水七功德。離水衣過。離泥濁過。離長短過。於彼觸中。自意受樂。如是如是。龍自意念。如是如是。隨意水生。彼龍在中。共諸龍女戲樂之時。亦如諸天共諸天女。受樂不異。

爾時天眾。見彼蓮華龍林之中諸龍戲樂。從空中下。向蓮華林詠歌音聲。及諸天女。莊嚴音聲。龍在池中。出聲如雷。普彼天處。如一歌聲。以彼天處如是歌聲。令諸山谷皆有響聲。餘處諸天。聞其聲故。一切皆來同向蓮華龍林之所。種種光明莊嚴其身。饒天女眾。如是同向蓮華龍林。

爾時彼天於先在彼蓮華龍林。種種遊戲。復有餘天山谷等處異異處來。彼一切天。迭相見已。歡喜之心。轉勝增長。如是諸天。并天女眾及彼諸龍。并龍女等。共在水中。遊戲受樂。彼天天女。龍龍女等。如是受樂。至於久時。如是遊戲。歌舞喜笑。彼天如是放逸而行。善業盡故。命欲盡故。彼天天女。善業福德欲盡之時。若上蓮華。蓮花不勝。如是蓮華。沒於水中。即便破壞。如是諸天。若諸天女。福德盡相。如是應知。

又復彼天。若彼天女。福德盡相。謂彼諸天。若彼天女。以遊戲故。上龍背上。龍不能忍。墮彼龍背。此是彼天。若彼天女。福德盡相。放逸行天。放逸所壞。如是相出。爾時彼天。若有本來不大放逸。先知彼相。知彼相故。而說偈言。

 久時已過去  欲到命盡時  死時臨欲到  癡天不覺知

 而心不知足  貪著境界樂  根不知足故  增長境界欲

 五根樂境界  為欲破壞心  福田業將盡  癡天不覺知

 此大運時輪  常割眾生命  轉疾臨欲至  癡天不覺知

 此死火甚惡  為業風所吹  命盡時將至  癡天不覺知

 生死有為中  無親無非親  死羂甚可畏  無能令免者

 諸有死未來  諸有命未盡  皆應捨放逸  而作自利益

 死杖不久間  必破眾生命  大力既來至  能令命失壞

 境界癡所盲  遠離法燈明  是故不見知  大可畏死羂

 癡者不能知  怖畏於死時  以心著境界  為愛所誑故

 退退而復生  從道復至道  眾生癡所壞  故受自業果

 甚惡而極速  能破諸世間  云何於死時  而不生怖畏

 眾生豈無心  為當是無畏  如是癡不知  怖畏於死時

 退相極顯現  如現見不異  如是知不久  於天中則退

彼天如是見退相已。諦知退相。心意愁惱。不向其餘。未退天說。欲退天說。以未退者。五境界中受諸欲樂。恐其不信。後時退故。何以故。於境界中。放逸癡故。或意迷故。於彼天眾命欲盡者。若放逸者。不應為說。亦不應示。爾時彼天。如是知已。默然不言。捨蓮華池。向餘處去。

彼天於後。復樂境界。受境界樂。彼欲退者。大羞相出。大畏相出。癡不覺知。不懼不畏。龍中遊戲。在蓮華中。共諸天女。彼處久時。受快樂已。復共如是無量百千諸天之眾。更向一山。彼山名為常樂鬘山。到已欲上。有天金銀。天毘琉璃。天蓮華寶。最勝天寶妙門之堂。有百千數莊嚴彼山。復有百千勝妙蓮華。而為莊嚴。如是山中。第一勝樂。一切具足。百千樂音恣耳所聞。多著種種無縷天衣。自身光明。迭相看面。有妙色聲觸味香等。如心所愛。而受快樂。自意念行。不可說樂。皆悉成就。天河流水。園林莊嚴。見則生樂。彼天如是次第。復上常樂鬘山。既上山已。有在堂中坐於床者。有乘鵝者。有天在於蓮華臺上跏趺坐者。天共天女在鳩婆羅葉中而住。種種嬉戲。若歌舞等。五樂音聲。坐受快樂。其心欲在虛空中行。共諸天女處處遍看。於彼天處處處可愛。隨心所樂稱意而去。有處如焰金銀蓮華妙寶光明。有處多有鳩婆羅葉青色膩影。有處則是天毘琉璃青寶光明。有處是銀頗梨真珠光明可愛。

次復有河。有真珠沙。出寶山峯。有七功德清冷水流。見彼峯河。有水旋流。其狀猶如真珠瓔珞。如是觀察。見彼處已。飛於虛空。復見異處。七寶蓮華。莊嚴水池。無量蜂眾莊嚴蓮華。如是見已。復觀異處。有園林池。甚為可愛。見有鳥獸。獸種種色。有銀色者。有金色者。寶角可愛。蓮華寶眼。真金色背。兩脇白銀頗梨色甲。背脚均平。復有餘獸。群隊相隨。七寶妙色。皆無所畏。群群遊戲。自受快樂。業所作故。形體殊妙。以其業故。皆食天食。

又園林中餘處。復見孔雀命命。名無縷鳥。名戲論鳥。名大眼鳥。名動翅鳥。如是等鳥。群群遊行。在山峯中。出入園林。園林中見。既到如是常樂鬘山。臨欲上時。見如是鳥。彼山一廂。則是青寶。彼第二廂。是蓮華寶。彼第三廂。則是金寶。彼第四廂。則是銀寶。青寶廂處。有妙寶堂。名曰雜影。堂中則有毘琉璃樹。其華下垂。猶如大蓋。流水河池。而為莊嚴。蓮華之林。乃有百千。百千種鳥。雜色莊嚴。多有天女。甚為端正。在彼堂中。

彼第二廂蓮華寶處。有名笑林。彼林銀樹。其葉是金。有赤蜂群。無量百千群鳥音聲。有流水河。河水有香。微風徐動。如是普遍莊嚴笑林。彼第三廂金寶之處。有妙寶林。名樂寶林。有頗梨樹。而為莊嚴。其樹金枝。枝網普覆。有無量鳥。百千音聲。有流水河。而為莊嚴。彼處多有歡喜天眾歡喜天女。在中歌舞。一切妙欲。功德具足。而為莊嚴。彼第四廂銀寶之處。蓮華寶樹。青色寶枝。而為莊嚴多有種種妙音聲鳥。多饒無量天及天女。無量百千蓮華莊嚴。有無量種無量分別。有無量種隨眼所見。見則受樂。彼林彼樹彼河彼水。彼寶枝等。彼蓮花池。彼鳥彼獸。彼蓮華等。種種色香。種種形相。甚為端嚴。常樂鬘山。處處皆有如是諸天及天女眾。乘空上彼常樂鬘山。普彼山處。一切皆見此勝念山。有雜色光。彼天既見。眼則樂著。普欲上山。共天女眾五樂音聲。五欲功德。而受快樂。勤行善業。樂修多作。可愛善業。持戒善寶。聖所愛果。如是受樂。皆欲上彼常樂鬘山。臨欲上時。名實語鳥為說偈言。

 此河水速流  善業樂亦爾  癡者不覺知  境界貪所誑

 如是時來時  死亦如是來  樂迷放逸故  天癡不覺知

 癡者無智故  不覺命已過  亦迷於善業  而愛不可盡

 眾生不離愛  有中隨順行  彼癡愛眾生  不覺善不善

 善果甚可愛  若天受快樂  如是見不善  在惡道苦處

 若捨善不善  復能離諸過  則至不退處  不生不死處

 彼樂得解脫  欲樂非得脫  夜摩及餘天  業盡故得脫

 無常則不住  常則為第一  悕望有中樂  退墮不可樂

彼實語鳥。為彼天眾欲上山者。如是說已。彼天聞已。於天眾中。若其有天。不大放逸。彼天則聞。若放逸者。以放逸過。是故不聞。猶著境界。彼放逸天。一切不取天鳥所說。如是鳥語真實利益。時彼天眾。復歡喜心。向第一山上彼山頂峯上有堂。在堂而坐。如前所說。彼一山峯。名普見山。彼普見山。一千山中最高最上。是故彼山。名曰普見。共天女眾。上彼山頂。種種樂音歌舞受樂。多有天眾及天女眾。上彼山峯。見無量色善業所化。光明水池。彼光明池。有可愛水。其水清淨。中有金魚。見者眼樂。水波亂動。有鵝鴛鴦鴨等鳥群。此種種鳥。可愛音聲。水中甚多。又彼水中。多有蓮花。拘婆羅耶。拘物頭華。尼那陀花。迦吒摩羅。如是等花。遍覆池水。有種種蜂。出種種音。又復多有曼陀羅華。多有金珠而為間錯。其水清淨。又彼如是可愛池中。復有蓮華。名曰沐鬘。有百千葉。一一葉中。出無量葉。有蓮華葉青寶色者。有蓮華葉頗梨色者。有蓮華葉黃金色者。有蓮花葉白銀色者。有蓮華葉是車璩者。有蓮花葉迦雞檀那。有金剛華。第一善香。彼如是等異色葉中。各各有臺。其色光明如初出日。彼種種臺。有無量色。無量色葉。遍彼池中。所謂青黃。赤白黑色臺白而赤。其香可愛。滿一大臺。爾時天眾。從虛空下。向光明池。下已入池。池有金鳥。天既入池。在鳥背上。有天在於蓮花臺上。共多天女。遊戲受樂。有天在於拘婆羅耶蓮花之上。復有餘天。在水中者。有在鵝背入於水中而遊戲者。有在陸地。共天女眾而遊戲者。五欲功德皆悉具足。迭共喜笑。遊戲受樂。有在堂中共諸天女異處遊戲。同飲天酒離於醉過。現樂功德。味觸色香皆悉具足。其中諸天。有以珠器而飲酒者。所謂青寶。銀寶金寶。毘琉璃寶。蓮華色寶。及頗梨等種種珠器。有共天女。金蓮華葉而飲酒者。有以開葉。不穿不破拘婆羅耶而飲天酒。詠歌音聲。生歡喜者有天受用蘇陀之食。色觸香味皆具足者。各各別別。共自眷屬。種種受樂。有於異處。共諸天女。五樂音聲種種歌舞。遶光明池而遊戲者。有共天女。在於水中而遊戲者。彼水之味。隨天念轉。若天心念。欲令此水色香味觸若冷若煖。善業力故應念而有。善不善業果報如是。非有作者。又復彼天。若如是念。此水為酒。令我得飲。即於念時皆是天酒。觸味香色。皆悉具足。離於醉過。天既飲之。增長勝樂。善業力故。心生歡喜。然彼諸天。自業力故。如是受樂。自業所化。一切所作善業不失。業羂之師。人身機關。於三界中。種種戲弄。愚癡凡夫。不覺不知。如是諸天五欲功德皆悉具足。而受快樂。於彼天中。名實語鳥為說偈言。

 如油盡燈滅  身命亦如是  以本業盡故  天中必定退

 如壁破壞時  依壁畫亦滅  如是業盡故  天樂則無有

 天於彼天處  福業盡則退  一切法無常  眾生悉破壞

 皆無常不定  命速不久住  死力勢甚大  而天不覺知

彼實語鳥。利益天眾。以彼諸天善業力故。如是已說。若彼諸天。未於多時放逸行者。既聞鳥語。於少時間。正心思惟。若放逸者。亦如不聞。以亂心故。雖聞不受。

於彼池處。如是久受境界樂已。各如所乘。向彼山頂。共諸天女。飛空而往。復見餘處。有無量山。種種形相。一切山中。常樂鬘山。最為高出。復有一山。名平等聚。復有一山。名曰普見。此三山量。於夜摩處一切山中最為高大。天眾如是觀察彼山。其山光明遍彼天處。天眾既見。即得上彼常樂鬘山。上已則見種種間雜諸妙寶樹。金樹銀樹。毘琉璃樹。莊嚴彼山。彼樹根根莖莖節節枝枝葉葉。皆是七寶莊嚴殊妙。彼樹根莖。七寶莊嚴。諸節次第。寶別不同。一節則是毘琉璃寶。一節則是蓮華色寶。次節銀寶。次節金寶。次節則是頗梨之寶。次節則是車璩之寶。次節則是迦鷄檀那。彼樹如是節節各各莊嚴不同。自從根莖乃至於葉。一切皆是七寶莊嚴。

彼樹不遠。復有寶堂。行而不亂。皆同一色。如人世間日之光明。彼諸天眾為戲樂故。次向彼堂。彼堂之數。有十百千。如心意量。如意念行。如意念作。彼天之中。有如是堂。近彼堂處。有蓮華池。其數多少。亦如彼堂。如是蓮華。節節次第七寶莊嚴。

又於彼處。復有眾鳥。三功德行。何等為三。一是水行。二是陸行。三是樹行。言水行者。謂名鴛鴦。泥盧槃。大胡盧。鵝鴨。摩鳩羅等。是水行鳥。言陸行者。彼山頂處。出妙音聲。謂名二技。名歡喜聲。名一切忍。有鳥名為一切鳥聲。名一切時恒常受樂。如是等鳥。是陸行鳥。天音聲中。此鳥音聲。最為美妙。言樹行者。謂俱翅羅。名命命鳥。名孔雀鳥。名鸚鵡鳥。名普眼鳥不眴眼鳥。名普行鳥。名實語鳥。名知時鳥。如是等鳥。是樹行鳥。人中有半。彼天皆有。於彼天中。有如是等無量眾鳥種種音聲。如是天中三種行鳥。出妙音聲。又常樂鬘大山頂上。更復有鳥行虛空中。身是七寶。若彼諸天行放逸行。放逸壞時。彼鳥說偈呵責之言。

 放逸所壞天  為境界所誑  愛心所迷亂  死王臨欲到

 染著欲樂故  不知善不善  一切眾生癡  境界欲所誑

 行於種種道  造作種種業  為種種心使  流轉於五道

如是彼鳥。見放逸天放逸行故。已說此偈而呵責之。猶如父母調伏諸子。而彼諸天雖如是聞。不受不取猶故受樂。遊戲歌舞。乃至一切善業皆盡。則於後時。退彼天處。退天處已。如自業行。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餘業故。生於人中同業處者。則生第一富樂之處。有勝上意。心常歡喜。在好國土。迦那那洲。若師子國。富樂處生。生長者家。以餘業故。

廣博行地第七已竟。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有地處。彼見聞知夜摩天中復有地處。名曰成就。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有人信佛世尊。善心持戒。不殺不盜。如前所說。復捨邪婬。於先所行。共婬婦女。心不憶念。彼善男子。如是持戒。善意熏心。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成就處地。生彼處已。自業相似而得果報。所謂園林蓮華池水。池有種種鳥美妙音聲。種種莊嚴。妙身天女而為圍遶。生如是等天樂之處。五樂音聲種種遊戲。不可譬喻。勝妙聲觸味色香等。而受快樂。譬如水池。有五水瀆。皆悉是水。在水池畔。水入池中。不遮不礙。如是如是。五根愛著。五愛之身。常隨五處。不知厭足。譬如五處皆悉置火。一切焰然。風吹普熾。若以乾薪。如是如是。著五火中。彼火如是熾然增長。如是如是。此根愛然。如火增長。憶念風吹。不正觀焰。境界乾薪。五根火焰。如是如是。此五根火得境界薪。如是如是。根火熾然。如世間火飛蛾入中則被燒然。如是如是。若有入於愛境界火。則為所燒。一切愛著。皆如飛虫。不覺不知。一切諸天。如彼飛虫。為火所燒。墮五境界。共天女眾園林中行。從蓮花池至蓮華池。從蘇陀處至蘇陀處。從飲酒處至飲酒處。從美音處至美音處。從香花林嗅花香已。次復往到勝香花林。從一林處至一林處。見林眼樂。復向其餘。眼見樂林。如是遍入諸境界火。

彼山如活。彼天見之。如見命物。彼諸天眾。如是見山。如是如是。處處普見。如火得酥。其焰熾然。如是彼處。始生天子。見如是處七寶莊嚴。見無量種。心則生樂。見彼山處。無量百千諸天女眾。如是天女。甚多甚饒。彼一切處。多有天女種種莊嚴。遍滿彼處。天眾亦爾。遍滿彼處。歌舞遊戲。迭共受樂。五樂音聲。遊戲受樂。若下劣天。如是種種莊嚴天女。可有一萬。如是次第三萬二千。如是次第。有四萬者。有五萬者。如是次第。乃至百千諸天女者。爾時如是諸天女眾。於彼天子。迭共相愛。不生厭心。一切天女。一一各各作如是知。天子愛我。彼天如是愛於欲樂。不知厭足。如火得酥。焰起熾然。彼放逸行諸天子等。園林樹木。蓮花池中。於河水中。可愛天女。共受快樂。如是次第。復於後時。共彼天女入鵝林中。如是林者。於彼天中。猶尚希有況於餘處。謂彼林中有鵝莊嚴。如是鵝者。在彼林住。彼鵝銀翅。有金翅者。蓮花寶足。復有餘鵝。蓮花寶嘴。金寶間腹。有金身鵝。背則是銀。迦鷄檀那。勝寶之足。其嘴亦是。迦鷄檀那。復有餘鵝頗梨為背。脇是車璩。腹是青寶。足則是金。復有餘鵝。七寶雜身。有鵝純色。謂如銀色。有頗梨色。有純金色。有車璩色。有青寶色。復有餘鵝。大青寶色。復有餘鵝。迦鷄檀那勝寶之色。如業心盡。如是受樂。如是鵝者。復共勝妙端正雌鵝。處處遊戲。或在池中。如是遊戲。如是次在蓮華林中。山河等中。或於陸地蓮華林中。柔軟地處。有種種華。共彼雌鵝。如是受樂。爾時諸天入彼鵝林。多饒種種莊嚴天女共彼天女。遊戲受樂。彼天既見如是鵝已。生希有心。轉勝歡喜。迴眼普看如是勝林。彼諸天女。隨順天心。既知天子心歡喜已。語天子言。天今當知。此名鵝林。如是鵝林。甚可愛樂。種種寶樹。光明殊妙。有種種寶莊嚴此林。希有功德皆悉具足。種種蓮花而為莊嚴。無量百千山峯莊嚴。有種種華莊嚴彼林。如是種種。名尚叵說。有蓮華池。莊嚴彼林。

於彼林中。有鵝王住。名曰善時。鵝如天主。牟修樓陀。住此天中。彼善時鵝。乃是一切鵝中之王。住此林中。在名廣池遊戲受樂。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恒常來至此鵝王所。共此鵝王種種遊戲。勝共一切天眾戲時。所受之樂。共餘一切諸天遊戲。皆悉不如共鵝遊戲。彼天子言。以何因緣。夜摩天王。恒常共彼善時鵝王而遊戲耶。天女答言。如是因緣。一切天眾皆悉不知。天子今者。如是心念。我今共去向彼善時鵝王之所。入彼林中。乃至到池。盡見林已。見彼天王牟修樓陀。及見鵝王。彼始生天。於天女眾如是聞已。作如是言。我今共去。到彼鵝王牟修樓陀天王之所。爾時如是諸天女眾共始生天。向彼林間水池之中鵝王之所。未至鵝王。已見種種天妙樹林。多饒種種鳥獸群眾。有種種色。種種鳥獸。鳥共雌鳥。獸共牝獸。如所應食。種種不同。食天根果。皆七寶身。莊嚴勝妙。中間平地。於樹林中窟穴之中。若平地處。或於河岸。蓮華池岸。或在池中。或山谷中。群群遊戲。或出音聲。彼始生天。見已心喜。又生希有未曾有心。眼則眴動。諸天女眾。而圍遶之。詠歌音聲。如是遊戲。入彼鵝林。

復於一處。見孔雀群在園林中。彼諸孔雀。有咽起者。有以咽項相揩摩者。如是露處種種遊戲。復有孔雀七寶之身。在闇林中屏處遊戲。有共樹心而遊戲者。種種孔雀。如天所應。始生天子。共諸天女。如是見已。欲入鵝林。見多無量百千億數諸天女眾。在鵝林中。復見餘林甚可愛樂。所謂有河。第一清水。普河兩岸。多有諸天及天女眾。七功德水。盈滿彼河。所謂河者。名欲水河。寂靜水河。歡喜流河。名酒流河。有河名為葡萄酒流。有名隨稱。一切念水。名鳥音聲。可愛樂河。彼大林中。如是河流。彼岸行鳥。飲冷水已。而說偈言。

 故業勿令盡  數數造新業  以本業盡故  則於天中退

 若入造新業  三種三時生  故未盡造新  則不墮惡道

 若畏未來世  不貪著現在  不樂過去者  不久間得脫

 若心不動轉  苦樂不經心  彼智者捨身  餘處則得樂

 若受故業樂  而不造新業  故業受盡已  癡者死時知

 若彼癡心天  受行境界樂  若勤佛功德  不為欲所使

 若有得如是  大過患之身  能不著現樂  則是智慧者

 若不為欲使  畏過不貪著  復畏於惡道  則是勇健者

 若心貪著樂  而不畏惡道  此癡愛樂行  由愛故退失

 貪著於諸欲  得已心歡喜  修欲不得力  後時墮惡道

 如電如陽焰  如乾闥婆城  如是說欲惡  能誑惑一切

彼岸行鳥。見始生天放逸行故。如是說偈。彼始生天。新著欲故。雖聞不受。爾時彼天聞彼鳥語。既不受已。復入鵝林。更受無量境界之樂。始著欲故。鵝林勝故。雖聞不取如是鵝林。枝網覆故。實與不實。一切不知。

彼鵝林中。見寶珠林。遠處遙見。第一光明。復有百千光明。羅網其處。諸天尚不能看。況下地天。三十三天。四天王天。而能看耶。彼天珠林。如是光明。若天欲發。如是寶珠。為作堂舍。行虛空中。珠內有孔。天坐其中。飛行虛空遊戲受樂。以善業故。珠為堂舍。行於虛空。如是珠中。有天園林蓮華水池。種種樹林。分分地處。多有山峯。饒鳥音聲。如是彼天。在虛空中。音聲娛樂。六欲功德。一切成就。遊戲受樂。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一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二

觀天品之三十一(夜摩天之十七)

又復彼天。若心有念。欲下虛空。即心念時。共諸天眾。從空而下。下已還至自住處住。如是寶珠。還復如本。有大光明。彼諸天女。為始生天。如是說已。爾時如是始生天子。為欲羂縛。復樂境界。向寶珠林。見不遠處。有黃赤白無量百千種種光明滿珠林中。彼寶珠林不遠之處。則有鵝林。爾時如是始生天子。於天女邊。如是聞已。向寶珠林。共彼天女。如是往到。既前到已。見珠光明。乃有無量。當爾之時。始生天子。如是憶念如彼異天。入寶珠林虛空中行。遍見天處。我亦如是。入寶珠林。如是而行。即於念時。隨心所念。珠為堂舍。在虛空中。彼始生天。空中見已。共天女眾。入寶珠堂。如自善業。見彼堂中。種種可愛。彼寶珠中。有流水河。蓮華水池。園林山峯。滿珠堂內。眼見心樂。

復於諸處。見有諸鳥。鳥聲可愛。彼如是處。有種種色形相香華。復見異處種種鳥獸。有河平岸。有河峻岸。皆悉可愛在彼河邊。復見異處。多有天子及諸天女。歌舞喜笑遊戲受樂。彼如是處諸園林等。一切皆如向來所說。天子始見共天女眾遊戲受樂放逸而行。愛不知足。又行異處。次復行到蘇陀食處。為食食故。如自善業。相似得食。食彼食已。為境界火之所燒然。復向酒河。共諸天女。愛波所漂。去向彼河飲酒地處。到彼處已。乃以珠器盛酒而飲。彼既飲酒。歡喜之心轉更增長。愛境界火之所燒然。為五境界之所迷惑。復共天女。歌舞遊戲。

彼處如是受天樂已。復向水池蓮華之林。為欲在彼池中遊戲。共天女眾。受諸欲樂。是故向彼蓮華池林。到已復更受境界樂。共諸天女。水中遊戲。第一勝樂。不可譬喻。受如是樂。又復欲發。悕望欲樂。欲聞音聲。貪著境界。五樂音聲。心念悕望。聞天女眾歌詠之聲。五樂音聲。聞已心樂。不可稱說。更無異法可以為喻。彼受如是五欲功德種種勝樂。不知厭足。以有愛故。愛不知足。如火得薪。無有足時。如是欲者。欲不可足。常無量種。無量分別。而受諸樂。於長久時。既受樂已。而復更於鵝林之中珠堂上坐。共諸天女。下彼珠堂。在鵝林中。而復更見未曾有處。如是如是。見彼處已。如是如是。心生喜樂。如是如是。種種見已。而於境界。猶不知足。如是流水。蓮華河池園林等處。若天天女。見無量種五樂音聲如是遊戲。又復鵝王。住寬廣處。天共天女。向彼鵝處。如是彼處。見種種天無量百千歌舞遊戲而受天樂。更無餘物可為譬喻。形世間日。如螢火蟲。唯除光明。更無譬喻。彼處如是不可譬喻境界受樂。彼受樂天。譬喻叵得。人世界中。第一美味。所謂蜜味合藥之酒。甘蔗肉等。閻浮提中。此味第一。一切和合。於赤蘇陀。如極苦味。蘗味不異。人中勝味。於彼天味。如是劣減。如是味勝。少分譬喻。天中之味。不可譬喻。彼天之香。亦不可喻。如人世間第一善香。謂栴檀香。若沈水香。末香塗香。瞻波迦華。尼居私帝蘇摩那華。如是乾陀婆離師迦憂鉢羅華。拘物頭華。尼朱羅等。此一切華。皆悉和合。猶亦不如天中之華。於彼天中。荏婆色華。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天中。香亦如是不可譬喻。又彼天中。觸亦如是不可譬喻。人世界中一切國土平等勝觸。謂憍奢耶絹。及烏拏若劫貝等。如是種種。彼人中觸。一切和合。於彼天中。極微劣觸。謂金最堅。猶勝人中所有勝觸。於天下觸。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天中所有諸觸。不可譬喻。又彼天中聲亦如是。不可譬喻。人世界中第一聲者。所謂琵琶。箏笛箜篌。齊鼓歌等。如是諸聲。一切和合。猶亦不如彼天之中莊嚴具聲。於彼天中莊嚴具聲。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天中所有音聲。不可譬喻。如是譬喻。唯可得與四天王天以為譬喻。若於第二三十三天。則非譬喻。於夜摩天。亦非譬喻。人中欲樂。唯可得況四天王天所受欲樂。四天王天所受欲樂。唯可得況三十三天所受欲樂。三十三天所受欲樂。唯可得況夜摩天中所受欲樂。如是次第。業力勝故。六欲天中。次第轉勝。諸天境界。意亦如是。天樂轉勝。意地之樂。有無量種。一切和合。如是天子。彼鵝林中。遊戲受樂。次第漸前。遂近鵝王。見彼鵝王在廣池中種種遊戲。共彼雌鳥。住蓮華林。天眾圍遶彼大鵝王。有一蓮華。一由旬量。七寶蓮華。金剛為鬚其觸極軟。及香色等不可譬喻。無量光明。從華而出。有百千葉。彼大鵝王。在彼如是蓮華中住。於節會時。節會之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并天眾等。鵝為說法。彼鵝王者。以願力故。生夜摩中。如是利益。生夜摩天。為夜摩天。如是說法。令離放逸。爾時如是始生天子。次第漸前。往到廣池。善時鵝王。既見如是始生天子。為說偈言。

 以有渴愛故  於欲不知足  由心動諸根  不覺時已過

 所愛著欲樂  無常法所攝  以樂見婦女  不覺時已過

 為愛所迷故  繫屬於生死  如是愚癡者  不覺時已過

 為欲牽心故  沒在癡闇中  瞋所繫縛者  不覺時已過

 繫縛在地獄  不生厭離心  放逸毒所迷  不覺時已過

 不調不知羞  恃姓生憍慢  心貪不知足  不覺時已過

 五繩羂所縛  六法之所迷  三時中常癡  不覺時已過

 不知惡趣道  惡羂所破壞  若有如是心  不覺時已過

 初得欲則樂  後則不利益  以心著欲故  不覺時已過

 不知前世苦  而樂著天樂  未知愛別離  不覺時已過

 為業網所縛  如魚在網中  是故失善道  不覺時已過

 愚癡者無心  不知有過患  沒在於癡闇  不覺時已過

 眾生業羂縛  獨而無伴侶  見天女故迷  不覺時已過

 乘騎諸根馬  迷失於善道  貪著三界味  不覺時已過

 不知戒非戒  或復多瞋恚  失意亦失道  不覺時已過

 不知利益不  迷於作不作  如小兒戲弄  不覺時已過

 如河水速流  在園林池處  常受欲樂故  不覺時已過

 在山頂堂中  若在蓮花林  常受欲樂故  不覺時已過

 於業業報中  未曾有知解  唯貪著食味  不覺時已過

 業風之所吹  常在此三界  流轉猶如輪  癡故不覺知

 常在於惡處  上高梁繩上  如是愚癡者  不勤捨離過

 若能捨離欲  是第一精進  離一切希望  則無諸煩惱

 彼初中後時  若得佛法已  寂靜修行故  是無煩惱者

 若得於欲樂  彼樂必破壞  因欲得苦報  知欲非勝法

 是故有智者  心不樂於欲  彼則能斷除  生死苦因緣

彼大鵝王。為始生天如是說偈。毀呰欲法。如是說故。彼始生天。漸漸前進。近於鵝王。彼始生天。雖聞勝法而心不受。境界迷故。漸近鵝王。而不攝法。猶著境界。受諸欲樂。現見鵝王在水中戲。入蓮華林。割取蓮華。共天女眾。擲而弄之。善時鵝王而語之言。此安隱語而不肯受。汝於後時。為何所得。爾時鳥處始生天子。復聞遠處有勝妙聲。勝於天聲。聞彼聲已。心生愛樂。其聲普遍琵琶箜篌齊鼓笛等。如是種種可愛音聲。爾時彼天。在廣池邊。種種遊戲。既聞聲已。一切迴面。向彼聲聽。爾時遠見有百千堂。周匝圍遶。天歌音聲。甚為可愛。聞者欲發。端嚴殊妙如星遶月。如是如是。堂行圍遶。或身光明。周匝輪行。一切天眾。見之心樂。百千天女。詠歌音聲。夜摩天主。在百千葉七寶蓮華臺上而坐。無量天女之所圍遶。為聽法故。向彼善時菩薩鵝王所住之處。

爾時鵝王善時菩薩。見已速迎。共餘雌鵝。并餘雄鵝。無量百千勝妙七寶間錯其身。一切同時。皆在虛空飛向天主牟修樓陀。復有餘鵝詠歌音聲。如是二王。一是鵝王。二是天王。迭相敬重。出美妙語。迭相問訊。鵝王善時。以本願故。為夜摩天除放逸故。生夜摩天。善時王言。天王久時不來在此廣池之所。我於餘天聞如是言。牟修樓陀夜摩天王。不放逸行。共諸天眾。在彼山樹具足地處。看六佛塔。禮拜供養。化力書經。在彼佛塔讀說彼經。示諸天眾。此因緣故。我今來迎。汝於彼處說法之時。我亦在此廣池之側。為遊戲天如應說法。謂第一義。寂靜安隱。能除放逸。畢竟利益。以此因緣。我今如是來迎天王。我以愛法。離於慢心。敬重故來。

彼時如是。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聞是語已。作如是言。鵝王普為饒益一切夜摩諸天。利益一切夜摩諸天故在此處。今共迴還到廣池所。說是語已。牟修樓陀夜摩天王。無量天眾諸天女眾之所圍遶。善時鵝王。無量百千鵝眾圍遶。如是二王。各并其眾。彼此和合。於虛空中。種種音聲。心皆無垢。猶如寶珠。於放逸地。不放逸行。有大威德。共向廣池。到廣池已。彼廣池所一切天眾。既見天王暫止放逸。不作音聲。不相娛樂。不於水中種種遊戲。生敬重心。

夜摩天王。知彼天眾心調順故。語鵝王言。善時鵝王。此時最善。今可說法。天眾見我心皆離慢并天女眾一切無慢。可為說法。爾時鵝王。自念本生曾於往世有佛。名為迦迦村陀。於彼佛所聞諸法門。所聞法中。唯以一法。為天眾說。語天王言。天王善聽。我今為說。有五種法。若天若人。放逸行者。是根本過。何等為五。謂放逸者其心則亂。意念異法。口宣異言。若有所說。不實無義。前後相違。動轉不定。他則不受。何以故。以其放逸心動亂故。自不能知。為何所說。為誰而說。彼則輕毀。彼則不受。以如是故。則於一切便為自輕。是放逸過。放逸過故墮於惡道。於三惡趣隨相應生。此是初過。

又彼放逸有第二過。何者第二。所謂不知應作不作。放逸意故。不知何者是所應作。不知何者所不應作。不知何業。不知何果。以不知業。故不知果。彼愚癡者迷業果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以放逸故得如是過。此第二過。

又彼放逸有第三過。何者第三。若人若天。以放逸故。近惡知識。不敬三寶。不求於智。不敬尊長。於過功德。不覺不知。於生死苦。不生厭離。不知雜業。謂種種業。不能翹勤。常喜睡眠。不能持戒。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以放逸故。得如是過。此第三過。

又彼放逸有第四過。何者第四。謂於天中。若於人中。即初生時。命行不住。即生即滅。善業亦爾。生已即盡。死王欲至。共誰放逸。彼必別離。此有四法。必定離別。何等為四。一者少年。二者安隱。三者壽命。四者具足。如是四種。必定離別。智者常觀如是四種。若放逸者。則不能知。若天若人。放逸行者。一切不知。以不知故。墮於惡道。以放逸故。得如是過。此第四過。又彼放逸有第五過。何者第五。謂於第一不可信處。而便信之。不可信中最叵信者。所謂婦女。而愚癡者。信於婦女。彼愚癡者。雖信婦女。然彼婦女於其不信。乃至命盡。心不離誑。一切婦女。皆多諂誑。皆多幻偽。多垢破壞。其心多慢。破戒心濁。如是等過。一切婦女心皆不離。如火之熱。一切婦女。不離此法。若愚癡者。信彼婦女。唯有語言。然無一實。以愛貪故。為欲所牽。是故近之。如是略說放逸之行五種過患。如是五過。不離放逸。是故天人。應捨放逸。此放逸行。障涅槃門。放逸行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以放逸故。得如是過。此第五過。是故智者。應離放逸。若捨放逸。有五功德。何等為五。所謂正行。心意正信。作所應作。不應作者。則便不作。恒常用意於一切時。皆作利益。捨離放逸。如毒不異。善知三世。此不放逸。最初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又不放逸第二功德。何者第二。謂知輕重。近善知識。常行善業。遠惡知識。不作惡業。以彼惡業。善人嫌毀。若見惡人。則皆捨離。見功德人。則便親近。如是修行。善意行故。不入惡道。此不放逸第二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又不放逸第三功德。何者第三。所謂謹慎。乃至捨命。不屬婦女。不信其言。常一切時。形相可見。一切婦女。有二種縛。繫縛世間。唯見其色。不信其語。彼有智者。如是如實觀察婦女。如是如實正觀察已。雖見歌舞喜笑遊戲莊嚴具等心不貪著。一切放逸皆因婦女。一切婦女是半放逸。若有能離婦女放逸。則能渡於生死大海。人世界中。人皆說言不放逸者。得名好人。此不放逸第三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又不放逸第四功德。何者第四。所謂謹慎不放逸者。謂於富樂。欲等不信。觀知無常。作如是知。此欲無常。轉動不定。則不可信。不久破壞。不久失滅。如是不信。安隱之事。故不放逸。一切安隱。為病所壞。如是於少亦不生信。一切少年為老所壞。是故於少不生慢心。如是於命亦不生信。不生慢心。不作惡業。何以故。必為死王所劫奪故。是故不信一切有為生死之法。以不信故。不放逸行。此不放逸第四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又不放逸第五功德。何者第五。所謂恒常親近聖人愛樂智故。歸依三寶聞法思義。彼臨死時。不生怖畏。以知死相。知退相故。不生怖畏。聞義天子。則知退相。人欲死時。則知死相。如是知故。知生惡道。知生善道。作如是知。我生善道我生惡道。若臨死時。惡道相出。則能方便令心清淨。心清淨故。惡道相滅。善道相現。此不放逸第一勝果。甚為難得。諸親善中。此亦最勝。此不放逸第五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爾時彼處善時鵝王。頌彼如來迦迦村陀。佛所說偈言。

 已離欲如來  讚歎不放逸  毀呰放逸行  所至生死處

 不放逸解脫  放逸故受苦  此放逸繫縛  愚者不能斷

 不放逸善人  則生於天中  於天中放逸  故退時心悔

 一切放逸者  生死不得脫  放逸第一羂  能縛令流轉

 作所不應作  不作所應作  一切放逸者  所作皆顛倒

 尚不作世法  何況出世法  是故諸智者  不讚放逸行

 以是故不應  行放逸之行  如是放逸行  是惡道初使

 若有能捨離  苦惱之藏處  如是勇健者  能渡有大海

善時鵝王。為彼天主牟修樓陀并諸天眾。如是已說。過去舊法。利益天人。又彼鵝王。現為天主。牟修樓陀。復更說法。作如是言。有五種法對治沙門放逸之行。何等為五。所謂一切放逸行者。皆受苦惱。如是之人。隨何放逸。能致苦惱。捨彼放逸。知彼過已。修行功德。捨離彼故。無不饒益。不受苦惱。不善惡業。則不增長。修行正行。此是沙門初對治法放逸對治。

又復沙門第二對治。對治放逸。何者第二。謂見實義。實見之人。一切心意皆悉決定。如實而見。如實見故。不行放逸。以如實見放逸過故。此是第二放逸對治。

又復沙門第三對治。對治放逸。何者第三。所謂親近不放逸者。受戒持戒。如彼所行。如是而行。如彼所作。亦如是作。於持戒者。常與同處。於破戒者。捨而不近。是故放逸。一切皆無。此是第三放逸對治。

又復沙門第四對治。對治放逸。何者第四。謂求智故。常近智者。常樂智者。捨離放逸。近不放逸。如是謹慎不放逸者。樂近苦遠。彼善男子。恒常如是不放逸行。此是第四放逸對治。

又復沙門第五對治。對治放逸。何者第五。所謂有王若王大臣。執放逸者。與其罪罰。或斷其命。或時盡奪一切財物。或時與杖。或截其手。如是種種與放逸者。異異刑罰。彼既見已。心生怖畏。以怖畏故。捨離放逸。不放逸行。如是對治捨離放逸。以見他人受如是罰。生怖畏故。隨順法行。畏行放逸。墮於地獄。是故不作一切惡行。此是第五放逸對治。如是放逸。於天於人。則非安隱。彼多天眾。聞是經已。捨離放逸。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既聞鵝王所說經已。起隨喜心。復共天眾。飛昇虛空。如其本來。還如是去。自餘諸天。有在廣池更受樂者。有向林中而受樂者。既入園林種種受樂。如是乃至愛善業盡。善業盡故。於彼處退。彼處退已。如自業行。或墮地獄。或墮餓鬼。或墮畜生。若以餘業。生於人中。則生第一富樂之處。黠慧利根。多所知見。有智慧命。以有智慧。是故大富。為王所愛。以餘業故。

成就地竟。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有地處。彼見聞知。復有地處。名光明圍。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見聞知。或天眼見。若善男子曾聞法義。受戒持戒。正見不邪。不惱亂他。心意正直。不殺不盜。如前所說。復捨邪婬。畏邪行故。乃至不觀畫婦女像。常行善業。善修淨命。如是之人。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光明圍處。生彼處已善業力故。天妙境界五欲功德種種受樂六根所使。樂見園林。如是如是見種種法。如是如是。六根增上。以增上故。則能驅使地處平正第一柔軟七寶間雜。甚可愛樂。彼地之中。若有樹生。觸極軟滑。金果銀葉。勝觸香味。皆悉具足。如是天果。如意出香。如意生味。

彼處諸天若有是心。欲令彼果如意出酒。即有觸香色味具足。天之美酒從果流出。在於樹下。時彼諸天共天女眾。執珠寶器。承而飲之。如是天酒。有下中上香味觸等。業無量故。如彼業因。如是得酒。有下中上。又復餘天有無量種受五欲樂。為放逸燒。樂見園林。歌舞喜笑。處處遊戲。相隨而行。向彼園林。如是如是。隨所行道。見異異種微妙之色。彼所得味有無量種。無量分別。種種勝味。彼所嗅香。有無量種無量分別種種妙香。與心相應。彼憶念觸。有無量種無量分別受樂相應天妙之觸。彼天所聞天妙音聲。有無量種無量分別心樂相應。聞已歡喜。第一持戒勝善業故。五欲功德皆悉具足。而受樂行。彼天如是受樂行故。乃經久時。如是受樂。不知厭足。復更遠見名心樂林。無量百千寶樹莊嚴。彼心樂林。如是可愛。枝葉根莖。各各別別。一廂銀林。其白如雪。名銀樹林。其光猶如閻浮提中月之光明。彼一一樹。端嚴殊妙。天若見者。心則受樂。又復一廂。赤色猶如迦鷄檀那。甚赤無比。有赤光明。其葉亦赤。如是葉等。和合成林。如是赤林。極為可愛。彼林赤故。遍照虛空一切皆赤。又復一廂。名常樂林。其林一廂。有青園林。其林普青。青影光明。彼林一廂。如是光明。端嚴殊妙。如閻浮提虛空不異。是毘琉璃寶之光明。如是彼處。名常樂林。復次一廂是頗梨林。光明清淨。根莖枝葉。多有無量流水河池。皆悉具足。又彼大林。次復一廂。青寶樹林。根莖枝葉。青色光明。於樹枝中。有種種鳥。鳥種種聲。多有種種妙蓮花池。而為莊嚴。彼天園林。如是光明。端嚴勝妙。

爾時彼處。光明圍地。一切諸天。自身光明。為欲遊戲受諸樂故。向心樂林。於彼林中遊戲受樂。愛林所繫。五欲功德。受天快樂。不知厭足。又復遊戲種種受樂。入心樂林。彼林之內。有種種色。有種種味。有種種香。花果具足。多有妙蜂。莊嚴其林。處處普遍。又復多有可愛鳥眾種種可愛妙蓮花池。種種可愛樹枝屋舍。散華遍地。地觸柔軟。甚可愛樂。多有無量百千天眾。是故彼處如是端嚴。樹枝屋舍。多有蓮華流水池河種種山谷。多有諸樹。歌舞喜笑。種種遊戲莊嚴具聲。猶如歌音。微風動林。枝花垂挑。是故彼林。如是嚴好。爾時彼天。入彼林中。轉勝歡喜。復更歌舞遊戲喜笑。迭共受樂。於一切時心樂境界。其心恒常念行放逸。

彼諸天眾如是受樂。乃至久時。復入七寶曼陀羅林。彼林可愛。林中最勝猶如山王。所有光明。勝百千日。遶蓮華池以為莊嚴。曼陀羅林。有孔雀王。名曰雜色。種種七寶。間錯斑雜。所出音聲。普遍彼林。實是菩薩以願力故。生彼天中。為放逸天。除放逸故。見彼諸天五境界火之所燒故。住樹枝中。勇猛無畏。生憐愍心。告彼天言。此諸天等。多放逸行。不慮後退。此樂欲盡。無常不住。一切天樂。速疾已過。如山中河。其流迅速。而不覺知。心常著樂。以惡愛故。爾時雜色孔雀鳥王。而說偈言。

 所作如夢見  住處如見焰  城如乾闥婆  天如是著欲

 天為愛所生  終竟必破壞  謂樂不可盡  天如是著欲

 樂不久則失  如河流速過  為欲城所誑  天如是著欲

 如風吹動水  彼水中見月  猶如旋火輪  天如是著欲

 如電之流動  如鹿愛之焰  如水沫不堅  天如是著欲

 如芭蕉葉動  又亦如象耳  不善人所愛  天如是著欲

 如金波迦果  如有食鐵鉤  如幻之無常  天如是著欲

 皆虛誑無物  暫時不停住  初時味則甜  天如是著欲

 唯放逸一味  是有縛之因  速使入惡道  天如是著欲

 愛惡物謂好  常可畏常妨  如毒如刀等  天如是著欲

彼心樂林。如是孔雀。名雜色王。為調伏天。如是說偈。善意願故。於天中生。彼孔雀王。用人中物。以為譬喻。為天眾說。何以故。令天聞已。憶本生故。以憶本生。知業果故。修行無常。修無常故。不放逸行。是故雜色孔雀鳥王。以人中喻。為天說法。說何等法。謂無常法。為說欲過。說欲無常。

爾時有天。聞所說法。憶本前生。以憶本生。知業報故。於少時中。不放逸行。生於善意。彼天少時。生於善意不放逸行。少時利益。少時安隱。種未來世無量百千安隱生處善業種子。是故菩薩雜色鳥王說如是法。爾時天眾。猶故著樂。入彼林中。以蓮華鬘莊嚴身首。自身光明莊嚴其身。五樂音聲種種受樂。於彼林中。無量河池水流盈滿具足莊嚴。天眾見已。放逸而行。於生老死。不生怖畏。歌舞遊戲。不知厭足。更入餘林。彼林名鬘。鬘林之樹。無量百千。其樹枝華。種種異色。間雜不同。有無量種形相色香。種種妙花。枝枝具足。如是妙華。大小均等希奇得所。於彼林中。有七寶蜂。其音可愛。在彼華中共天遊戲。彼諸天等。取彼華鬘。共天女眾。相擲嬉戲。天及天女。本自端正。以著如是妙花鬘故。十倍勝本。迭互一心。於彼林中遊戲受樂。折取花枝。其花香氣。遍五由旬。有十由旬。二十由旬。三十由旬。如是彼林。天香具足。無量種花和集而有。

爾時彼天。如是遊戲。受諸樂已。復向酒河。河名歡喜。其河甚大。彼酒音聲。觸味香色。皆悉具足。在河而流。彼天見已。坐河岸上。取而飲之。彼復有鳥。名為常樂。見彼諸天在歡喜河。而飲酒故。為說偈言。

 沒入放逸海  貪著諸境界  此酒能迷心  何用復飲酒

 為境界火燒  不知作不作  園林生貪心  何用復飲酒

彼常樂鳥。見樂酒天在河飲酒。為調伏故。如是說偈。彼天聞已。猶故飲酒。不休不止。心生歡喜。自身光明。周圍如鬘。復以花鬘莊嚴身體。飲酒遊戲。不知厭足。五欲功德。五樂音聲。歌舞遊戲。次第復向華枝舍林。希望欲樂。故到彼林。共天女眾歌舞喜笑。

爾時彼天見彼樹林眾花具足。心生歡喜。以先聞故。見則歡喜。如是勝妙可愛園林。有七寶蜂而為莊嚴。天眾見已。生希有心。迴眼普看。不生厭足。彼天女眾。皆亦如是。見五千種百千分別華舍具足。彼諸天女見則入中。歌舞遊戲。而受快樂。彼樹枝葉甚可愛樂。密覆如屋。彼眾樹枝。是種種寶。所謂枝者。毘琉璃枝。金葉所覆。若金枝屋。毘琉璃葉之所覆蔽。迦鷄檀那妙好色果。具足而有。迦鷄檀那青寶樹枝。銀色葉覆。若頗梨樹。金果具足。若彼有樹。迦鷄檀那以為枝者。青寶葉覆。金果具足。若頗梨樹。頗梨枝屋。金葉密覆。大青寶果具足而有。隨念莊嚴。皆悉可愛。蜂眾圍遶音聲美妙。遶華枝屋。彼枝舍內。如是嚴好。天欲受樂。則入其中。以善業故。

又枝舍外。種種具足。有蓮華池。蓮花金葉。皆毘琉璃青寶為鬚。白銀為臺。周遍林外。無量蜂眾。而為莊嚴。鵝鴨鴛鴦。迦曇婆羅。出妙音聲。聞者心樂。是故彼林。甚為微妙。彼蓮花林。其外華池。如鬘不異。寶花枝舍。周圍彼林。處處普遍。

蓮華輪外。復有樹林。如是林者。有鳥獸住。心皆歡喜。有在樹下依樹坐者。有遊行者。有在林中食天美果華根等者。果花根等。有第一色香味觸等。和合具足。如是鳥獸。雄雌牝牡。皆各相隨。又彼鳥獸聞天歌已。開眼張耳。羽毛皆竪。歡喜心樂。又彼鳥獸。雄雌牝牡各各相隨。在於樹下柔軟觸地。迭相看面而受快樂。或共遊戲。

諸獸嚼咽。牝牡同處。迭相看面。共受快樂。其身皆是七寶間雜。在於林中如是受樂。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二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三

觀天品之三十二(夜摩天之十八)

又復彼鳥。種種形相。見者愛樂。種種憶念。種種受樂。所謂樂者。有銜蓮花。耳聽歌音周迴而行。雄雌相隨而遊戲者。有鳥群住。縱身低縮。聽彼樹枝屋舍中聲。一心聽者。有以嘴銜勝光明寶。在於處處。遍遊行者。有七寶身。從於山中聞歌音故。揚翅飛來。為聽歌音。向華枝舍。普遍虛空。皆悉嚴好。心歡喜者。復有餘鳥。在餘林中。種種妙寶莊嚴兩翅。以嘴折取種種敷華。銜來向彼華枝屋者。復於餘鳥。聞歌音已。共銜寶鬘。有種種色勝妙光明。如是來向華枝屋舍。普遍虛空。皆悉嚴妙。如是來者。

如是彼林。內外鳥獸。有種種色。種種形相。種種具足。皆可愛樂。彼林殊妙嚴好。如是彼諸天眾。在彼林中種種受樂。

爾時彼天五樂音聲在彼林中久時遊戲。愛火所燒。猶不厭足。復向餘林。彼林名為鳥音聲樂。無量天女。以自圍遶。如是歌舞。喜笑遊戲。在虛空中。手彈箜篌。如是飛行。有在鵝背如是去者。復有餘天乘孔雀者。有在空中。坐蓮華臺如是去者。復有餘天乘七寶鳥在虛空中。如是去者。一切皆向鳥聲樂林。彼如是行。在路未至。種種勝樂。皆悉具足。欲至彼林。名實語鳥。為說偈言。

 乘中業乘勝  餘乘則不然  人以業乘故  能遍行三界

 何誰於何處  何業云何作  彼則於彼處  如作受苦樂

 業種種雜雜  心因緣所作  無物叵得者  久時必皆得

 種種異異樂  由業因緣起  以業因盡故  種種樂亦無

 諸有不亡失  先所作善業  若欲常得樂  皆應作餘業

 若心常懈怠  放逸毒所悶  放逸天不覺  未來苦惱處

 一切樂離別  到大苦惱處  以能破陰界  是故名為死

 彼速疾欲來  能令命盡滅  天境界所迷  是故不覺知

彼實語鳥。以善心故憐愍天眾。如是偈說真實之法。利益彼天而天不取。愛覆心故轉復歡喜。而更前入鳥聲樂林。一切天眾心皆樂見鳥音聲林。如是林者名既如是。復有如是鳥音聲樂。彼林中樹。一切是寶。所謂金銀毘琉璃樹。有白銀樹。有頗梨樹。有青寶樹。是平澤中。蓮華之林。彼諸蓮華。猶如燈樹。一切種種甚可愛樂。有種種鳥。有無量色。無量形相。寶間雜翅。不可具說。何以故。以心善業無量種故。鳥之形相如是種雜。以心雜故。雜作善業。善業雜故。得如是果。不可具說。以心微細速流轉故。以是因緣不可具說。一切天法皆不可說。天業果報今說少分。有好妙欲境界放逸。園林流水。蓮華河池種種山峰。蓮花之林鳥及寶等。天女可愛。以業果故。天世界中如是化現。彼此因緣。說天可愛。如彼善業。所作果報。不失不滅。若不作者。果不可得。復以此因如是說樂。又復彼天如是種種鬘莊嚴身。以香塗身自身光明。而受快樂。勝歡喜心。如是觀察鳥聲樂林。如是觀見七寶諸樹。光明如炎有種種鳥圍遶彼林。彼鳥詠歌。若天聞之昔未曾聞如是音聲。既得聞已心喜受樂。彼一切天聞已皆樂。彼如是鳥。有住樹中而詠歌者。有鳥在於蓮花林中而詠歌者。有在花中而詠歌者。有鳥在於蓮華池中而詠歌者。彼天聞已心生喜樂。若天天女迭共和合。種種歌音。一切皆止。聽鳥歌聲。心生愛樂。如是彼鳥詠歌音聲。普遍山峯。諸山峯中一切諸獸。自體本性憙樂歌音。聞彼歌已。或百或千皆悉前近。既前近已耳明不動。聽其歌音。有在樹底住聽歌者。有對天草無心欲食聽歌音者。於彼林中。鳥歌音聲如是可愛。鳥聲樂林可愛如是。又彼林中香甚可愛種種華香。有種種色。隨念皆有。香色聲等。隨念皆得。箜篌齊鼓箏笛歌等。種種美音。是天音聲。彼鳥之音勝彼天聲一根境界。如是勝故。彼林可愛。

又彼林中。復有一根境界可愛。所謂天味。隨意所念。得勝果味。或天酒味。天藥草味。如是彼林。隨念得味。如是林中。諸味具足。

又彼林中復有勝法。所謂有山。遊戲彼山。枝網普覆。種種重樓。皆是枝網。行而不亂。有無量種七寶雜壁。有無量種彩畫皆遍。多有種種莊嚴天女。在重樓上。彼林如是種種莊嚴。又彼園林復有莊嚴彼林功德。具足已說。今復說山莊嚴可愛具足之相。謂毘琉璃莊嚴其山。山有七種功德具足。何等為七。所謂色聲觸味香等。隨念皆得。有隨念樹。七種具足。彼處諸天見彼功德癡惑迷亂。不見不聞彼鳥說法。彼說法鳥。猶如父母所說之法。皆悉決定。天著境界不聞不覺。境界迷故。不受鳥語。行愛曠野。復向大林為三種火之所燒然。五怨所使喜愛所誑。迷於實道。唯有苦樂。苦相似樂。以著如是虛妄樂故。不覺不知。利益說法。不受不取。而聽其餘三處行鳥詠歌之聲。謂水行鳥。天可愛色。可愛形相。七寶之身。種種間雜。鵝鴨鴛鴦。如是等鳥。種種音聲。并水音聲。彼天樂聞美妙聲歌一切時樂。放逸而行。一切諸天。愛彼音聲。如是彼天。更聞餘鳥種種音聲。不聞法音。所謂林行種種諸鳥。孔雀白鴿莊嚴樹鳥。山谷巖窟所住之鳥。出美妙聲。一切鳥聲。皆與相似妙聲之鳥。七寶身鳥。以莊嚴山。兩兩竝飛。在虛空中。同共出聲。觀彼諸鳥。如是莊嚴。彼鳥光明。見者常樂。生愛著心。如是勝勝眾鳥音聲。彼天樂聞有語聲者。有歌聲者。有響聲者。如是無量種種分別跋求之聲。種種異聞天有欲心。為天女眾之所圍遶。聽彼音聲。

於長久時。聞聲受樂。更有勝愛覆蔽其心。復飲天酒。第一味香。皆悉具足。如天所應。從巖窟中如是流出。多有妙蜂。皆集酒上。彼諸天等。迭互一心。同飲天酒。不相妨礙。復有餘天向蓮華林。蓮華葉中。多有天酒。第一天味。香觸具足。隨念美味。諸天天女。恣意共飲。歌舞戲笑。迭互一心。共同欲意。彼諸天等。於勝林中遊戲受樂。於境界中心不厭足。而復更向毘琉璃寶莊嚴之山。彼山多有鵝鴨鴛鴦。普皆青影。覆萬由旬。皆是青影。其山舉高三百由旬。多有園林。饒蓮華池。流水盈滿。有第一鳥。見者皆愛。於彼山中。有好平地。有好山谷。有好巖穴。河泉源窟。多有行林。蓮華水池。具足諸華。有三種鵝。在岸出聲。所謂有鵝頗梨寶色。七寶間錯。或自體白。如是鵝者。山中甚饒。莊嚴彼山。毘琉璃山普有流水。水色清淨。猶如寶珠。彼山多有種種香華。多有無量百千諸鳥。種種雜鳥。以此諸鳥嚴蓮華池。彼種種物勝勝希有。上上希有。可愛妙色。莊嚴彼山。聲觸香等。無量種物。以莊嚴山。六根受樂。普山莊嚴。

彼諸天眾為欲受樂。往到彼山。普遍處處歌舞遊戲。以蓮華鬘瓔珞其身。一切時樂。心常歡喜。心常愛樂。五境界怨。如五火燒。愛縛其咽。向彼山頂為受樂故。希望欲見種種憶念。種種分別。漸漸欲到。漸近彼山。見有山窟。是毘琉璃。彼山窟者青色光明。可有一萬以為莊嚴。普第一樂勝妙光明。若住山天入彼窟中。種種遊戲。若彼諸天入窟中者。彼如是窟。如是如是。轉轉寬博。如彼天心。如是如是。種種憶念。如是如是。皆於窟中具足而得。彼窟名為如念得窟。住彼窟天。共天女眾。恒常受樂不知厭足。彼諸天女種種莊嚴。以善業故。見彼天女心極愛樂。形服莊嚴。姿媚殊絕。歌舞喜笑。受天之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利益天故。佛所說偈書在彼山寶窟門上。偈如是言。

 死王吞眾生  衰老飲少年  病至滅強健  世間無知者

 有無量種生  有無量種退  如生老亦然  世間無知者

 無有一念間  無一時一日  死無時處住  世間無知者

 已數數受生  亦曾數數退  癡天迷境界  世間無知者

 此有輪如籠  貪著於愛欲  愛繩縛將去  世間無知者

 愛過旋波中  多有分別鳥  此愛河寬廣  世間無知者

彼寶窟門。為利益天。書佛偈頌。其法如是。有天見之。則便尋讀。讀彼偈已。憶自本生。於少時間不放逸行。以善業故。於須臾間。正心思惟。增長未來無量百千多生之樂。增長淨分。減損染分。彼天如是少時正念。能滅無量百千生數。若有見彼寶窟門上所書偈者。則生厭離。不放逸行。若天入窟不讀偈者。則為唐入。

若見不見一切入者。皆放逸行。在內一處。見寶珠聚。謂金剛聚。青寶珠聚。摩伽羅多寶珠之聚。大青寶聚。而彼寶窟。體性自明。以寶珠故。光明更勝。第三復以天入中故。天身光明令彼寶窟光明轉勝。如是彼窟甚為可愛。彼寶窟中天天女眾。五欲功德。受諸欲樂。安隱離惱。離於熱惱。遠離憂悲。自善業故。受無量種天勝妙樂。彼天既見彼寶地已。生歡喜心。歌舞遊戲。五樂音聲而受快樂。

又彼寶窟入其中者。則見有河。第一香觸具足。天酒盈滿。其中酒河兩岸。饒飲酒鳥。以為莊嚴。如是鳥者。謂名歡喜。有名常樂。有名常戲。名無異味。名見可愛。名審諦心。有鳥名為異處不樂。名飲香樂。此等諸鳥。復有餘鳥。在彼酒河。遊戲飲酒。天善業故。鳥說偈言。

 初飲美味酒  飲已多作惡  未來得惡果  在於地獄中

 飲已能令癡  癡故造惡業  癡作惡業故  入於地獄中

 初時生歡喜  後乃得惡報  初時能除渴  後時甚大熱

 初時口意失  後時則失樂  是故有智者  則不應飲酒

 若常飲酒者  則如鳥無異  飲酒能令癡  說酒為大毒

 若見酒如毒  彼見不退處  若飲不味酒  則為飲鐵汁

 一切惡一分  說酒為一分  是心過所作  一切戒根心

 飲酒心不正  不能思惟法  比丘飲酒故  非阿蘭若行

 飲酒令心亂  不調不知羞  失法空無福  失現在未來

 不知修威儀  不知時及處  障礙於正法  唯言說無義

 自既不能知  不知何所說  自口語如屎  亦自不能知

 令世間輕賤  令法不增長  見貧者飲酒  如火之炎然

 過事皆忘失  於現事皆迷  況思惟未來  飲酒三時失

 能失壞名色  或失眾生身  能生無量過  飲酒障礙法

如是彼處住山窟鳥。心常歡喜。以業因緣。為天說偈。彼天聞已。若有善業隨順法行。而生彼者。憶本前生。憶本生故。則知酒過。知酒過故。則不飲酒。不放逸行。

自餘天眾不受鳥偈。猶故飲酒。生歡喜心。五樂音聲。歌舞受樂。乃至久時。彼山窟中。種種受樂。既受樂已。於入時道。還如是出。如是出已。猶於境界。不知厭足。放逸而行。樂見園林共天女眾。復於一切園林之中。河岸山谷。種種遊戲。如是諸天。以善業故。如是受樂。彼處如是。不可譬喻。天樂具足。彼諸天等於境界中受諸欲樂。不知厭足。廣多愛故。所言廣者。自體廣故。彼不曾攝。恒常開舒。是故名廣。又於境界不知厭足。以諸境界廣無量故。以根常渴。不曾斷故。如是彼天五欲功德。轉轉增長。不斷不絕。常受欲樂。心生希有。可愛功德。不可譬喻。是故彼天不知厭足。如海吞流無有足時。天不知足亦復如是。常一切時於彼天處如是受樂。行於種種園林之中。欲水所漂。共諸天女。遊戲受樂。彼天如是。乃至作集愛善業盡。至於後時退彼天處。如自業行。業繩繫縛。如是樂處。業盡退已。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餘天餘善業故。生於人中。在閻浮提大富樂處。第一種姓。歌舞喜笑。種種遊戲。常受快樂身色殊妙。形服端嚴。種種具足。勝國土中。或為國王。或為大臣。或迦奢國。憍薩羅國。在安隱洲。彼餘業故。

夜摩天攝勝光明園處第九地竟。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有地處。彼見聞知。或天眼見。復有地處。名曰正行。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見有人。隨法正行。第一清淨。報亦清淨。業清淨故。受樂果報。聖人所愛。勝善布施少於智慧。以布施故。生於天中受天愛果。所謂天處。何人得彼天中果報。所謂有人善心清淨。生敬重心。柔軟之心。不殺不盜。如前所說。復捨邪婬。所謂耳聞先時有人曾共婦女而行婬欲。如是聞已。心不喜樂。於先欲事。心不思念。不生覺觀。復能遮他不聽思念。如是成就清淨業行。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正行地處。受本所修善業果報。生彼處已。愛樂種種香味觸等。無量境界。行園林中。天蓮華池。百千天女之所供養。在於園林蓮花之池流水處行。無時暫住。先所未見。不可譬喻。不可具說。種種天樂。具足受彼無量種樂。於境界中。心不知足。

又於彼處有無量種天妙園林。如是彼處始生天子。少婦女眾而圍遶之。於餘園林。有天女眾。在中遊戲。見始生天心則欲發。行則異本。以天衣鬘種種莊嚴。見始生天即便前近。始生天子見彼天女。五倍欲發。即前往近。彼諸天女。始生天子。迭相雜合。彼此共受無量種樂。同心一意不相違返。如是天女一切共歌。歡喜舞笑。彼諸天女生如是心。此始生天是我夫主。始生天子有如是心。此諸天女是我之婦。如是天子。共諸天女。彼此相信。不相疑慮。喜笑歌舞。迭相愛樂。在園林中。從一園林至一園林。從一山峯至一山峯。從蓮華池至蓮花池。從一枝舍至一枝舍。從一叢樹至一叢樹。從一池去復至一池。如是池者。青寶之色。彼池多有鵝鴨鴛鴦種種音聲。有如是等無量諸鳥種種音聲。耳聞心樂。如心意念。如是水生。色香味具。在彼池中。有無量種歌舞遊戲。受諸快樂。既受樂已。復見餘處。有異天眾。歡喜遊行。始生天子見之即往。共天女眾五樂音聲歌舞遊戲如是而去。爾時彼天既見如是始生天子。而說偈言。

 山園林等中  或在蓮花池  一切重樓處  共天女受樂

 或於金山中  或毘琉璃峯  或園林叢樹  共天女受樂

 隨念可愛樹  或在流水河  或在寬廣池  共天女受樂

 七寶間雜處  或在山河中  或平地好處  共天女受樂

 曼陀羅樹林  青優鉢羅林  種種鳥音處  共天女受樂

 種種地分處  或於寶林中  或在可愛堂  共天女受樂

 或五樂音聲  令心樂清涼  常歌舞遊戲  共天女受樂

彼諸天等為始生天如是說偈。始生天子聞說偈已。彼處復有名實語鳥。如法利益。令正行故。為說偈言。

 山園林等中  或在蓮華林  癡為愛所迷  共天女俱墮

 或在金山中  或毘琉璃峯  食善業盡已  共天女俱墮

 隨念可愛樹  或在流水河  遊戲善業盡  共天女俱墮

 七寶間雜處  或在山河中  為境界所迷  共天女俱墮

 曼陀羅樹林  青憂鉢羅林  著樂癡所盲  共天女俱墮

 種種地分處  或於寶林中  不修行善法  共天女俱墮

 或五樂音聲  令心樂清涼  貪著故時過  共天女俱墮

彼實語鳥為利益天隨順饒益。令天安隱。令正行故。如是說偈。彼天放逸雖聞不受。彼諸舊天猶尚不取。況始生天。

彼新舊天。為放逸毒之所傷故。普皆歌舞。心生歡喜。在園林中處處遊戲。受境界樂。自身光明。不假餘照。彼一切天共天女眾。復向一山。名山鬘山。彼山鬘山。多有無量種種寶性。有種種寶而為莊嚴。普山光明。百千蓮華。如日初出。以為莊嚴。有百千億流水泉池。彼山四廂。有四叢林。所謂一名百池流水。二名大光。三名嚴山。四名普香。此名四林。在彼山廂。彼山一廂。百池流水叢林之中。有隨念樹。有百千池。金銀青寶。迦雞檀那諸寶色魚。普遍池中。其池之水清淨涼冷。如意念水盈滿彼池。多有園林。圍遶彼池。鵝鴨鴛鴦。音聲可愛。聞者心樂。有一切時常歡喜鳥見彼天眾。而說偈言。

 一切命無常  少年不停住  此天處亦爾  而天不覺知

 諸法念不住  次第皆失壞  業繩所繫縛  世間不覺知

 千億諸天眾  在園林遊行  退時將欲到  世間不覺知

 六欲諸天等  放逸受愛樂  一切皆失滅  世間不覺知

 樂如水沫聚  如夢所得物  速滅不久停  世間不覺知

彼處諸天欲上山時。彼一切時常歡喜鳥。以利益心。天善業故。如是說偈。彼諸天等樂境界故。不聽不取。不覺不知。不能見諦。不看彼鳥。如生盲者。有道不見。

爾時彼天次向第二大光叢林。彼林光明勝於一百日之光明。彼林諸樹。有勝光明。或樹光明。或寶光明。勝妙功德。皆悉具足。光明炎然。彼大光林三種光明普遍彼林。彼如是林普皆可愛。流水河池而為莊嚴。有隨念樹。莊嚴林處。如是林處各各差別。彼諸天眾各在異處。五樂音聲。歌舞遊戲。種種受樂。善業漸盡。於彼山中。復在異處受境界樂。如大醉象。如是林中。久時受樂。

又彼天眾。於彼山中。自心動故。次第復向巖山之林。於中復受五境界樂。為放逸怨之所迷惑。不知畏退。無有方便而可得脫。唯初時樂。後則衰惱。聲味色香。受諸欲樂。愛亂心故。處處遊行。

復見餘林。普彼林外有蓮華林。周匝圍遶。有隨念樹。莊嚴彼林。百千種華。而為莊嚴。有餘大樹。有殊妙香。而莊嚴之。又復多有流水河池。而為莊嚴。又復多有種種鳥獸。七寶枝舍而為莊嚴。又復多有種種香美飲食之河。彼諸天眾到如是山。或百千到。歌舞遊戲。迭共為伴。同一欲心。俱到彼林。共天女眾久時受樂。彼此迭互希望境界。

又復彼天未知厭足於彼山處。次復更見大可愛林。名曰普香。彼林甚香。樹枝華香。金枝華蓋。覆彼林上。有居尸奢第一妙香。又彼林中。曼陀羅華。第一妙香。香氣流布。普百由旬。天聞彼香。生希有心。彼諸天眾嗅如是等無量妙香。入彼林中。彼諸天眾迭相愛樂。同一心欲。受境界樂。不知厭足。處處遊行。無量種行。

彼天如是處處遊行。遊戲而行。如是漸向山鬘山頂。遂爾前到百百千千彼山頂上。見有大城。城甚可愛。其城縱廣五百由旬。普彼城中。有行重樓。金寶殿舍。銀寶殿舍。毘琉璃舍。車璩之舍。如是種種妙寶殿舍而為莊嚴。行巷相當。門狀可愛。皆是妙寶。普彼城中饒蓮華池。彼諸天眾入如是城。心生歡喜種種功德。具足受樂。在寶舍中。寶園林中。或復在於蓮華池中。枝華舍中。或華林中。或復在於蓮華池中。或復在於饒華地處。或復在於山窟之中。或復在於山谷之中或復在於山脇之處。彼天如是。或在城中。或在餘處山頂之上。共諸天女。處處受樂。無量種樂多種受樂五樂音聲。功德具足。如是遊戲種種受樂。彼受樂時鳥見之故為說偈言。

 諸天本善業  一切必當盡  後受苦惱時  乃知放逸過

 心樂著欲者  唯受微少樂  彼樂未久間  後時必當壞

 樂境界樂者  常有希望心  見婦女放逸  後時必當壞

 天著境界樂  不慮退時苦  至後破壞時  乃知退苦惱

 天若近婦女  而共放逸行  終至後退時  彼一切捨離

 一切欲退天  無與共行者  唯有一切業  隨後與同行

 常應修善業  常捨不善業  常離於放逸  常行不放逸

 放逸是有根  不放逸寂靜  放逸不放逸  如所說其相

 勇者常思惟  修行善業樂  常修行法者  則不受諸苦

彼鳥如是利益天故。已說此偈。彼諸天等放逸行故。不聽不受。而復更為境界所盲。行園林中。種種遊戲。或在園林。或在可愛寶城等中。受種種樂。彼天在於山鬘山中。既受樂已。而復更向千峯之山。希望欲見。彼寶山故。樂天境界。是故次往天善業因。而受快樂。見彼寶山。生勝愛心。一切欲樂皆悉具足。於一切時。多有華果流水河池蓮華之林。具足而有。彼一切天。於彼樂處見則受樂。行亦受樂。食亦受樂。見彼勝山。生希有心。謂山鬘山。彼大勝山復有眾山。周匝圍遶。皆是寶山。是故彼山名曰山鬘。彼山多有園林華池。有流水河。多有寶蜂。無量眾鳥種種音聲。如是諸鳥。皆是寶身。種種形相。皆悉可愛。莊嚴山峯。普彼山峯。光明悉遍。彼諸光明。有百千種。如是寶山在諸山中。見彼寶山。頂插虛空。有大光明。微妙殊勝。彼諸天等上如是山。共天女眾五樂音聲。遊戲受樂。心生歡喜。上彼山上。如意念行。有在空中。而遊行者。有共天女同一欲心。於五境界受諸欲樂。愛河所漂。不暫停者。若寂靜樂。則是常樂。捨未來世如是寂靜。利益安樂。而樂天樂。如是天樂。如雜毒蜜。而諸天眾。心生樂著。初時似賢。後則不善。實非是樂。與樂相似。彼天不知。心生樂著。共天女眾。五樂音聲。隨心遊戲。上彼山頂。如是如是。上彼山上。如是如是。見彼山處。隨見何處。轉勝可愛。如是寶山。普皆可愛。樹林河池。種種諸鳥。在園林中。滿彼山處。無量百千種種園林。莊嚴彼山。七寶光明。周匝圍遶。普彼天眾共諸天女。歌舞遊戲徐上彼山。竝行並看。天及天女。種種形服。鬘莊嚴身。更無異心。心常樂樂。放逸而行。彼諸天眾。自身光明。共自光明。無量形服。莊嚴天女。圍遶同行。安安詳詳。如心意行。上彼山上。善業力故。自作善業。自得樂報。決定自受。遊戲歌舞。在河池中。有無量種。受諸快樂。徐上彼山。五樂音聲。離病無倦。心生歡喜。如是遊戲。彼如是行。見無量種山谷谿澗。各各差別。隨自意行。隨何處行。皆無所畏。如是次第。漸上山上。

彼山鬘山。復有異處。有大鵝王。住在其中。彼鵝王者。寶莊嚴身。名曰善時。見彼諸天。行放逸行。彼諸天等。勝善業故。得彼樂命。應怖畏時。而便喜笑。爾時菩薩善時鵝王。為利益彼一切天故。住山窟中。隨順修行。寂靜善業。饒益天故。為除放逸畢竟利益彼諸天故第一勇勝。種種微妙。一切天愛美音聲語。覆一切天。所有音聲。而說偈言。

 愛欲染心癡  常樂著境界  彼天則不知  利益未來世

 此餘少福德  臨欲至退時  退已到異處  受自業果報

 百千生中間  為業鎖所縛  此業縛眾生  須集道資糧

 若天恒受樂  常作不善業  彼因不相似  癡者住心中

 為欲所迷惑  唯食而待死  若不能諦知  不能利眾生

 為欲所迷惑  唯食而待死  若為身樂故  壞法是愚癡

 一切時一心  常勤修善業  捨離不善者  此是智慧相

 放逸不持戒  食本前業盡  以放逸行故  不久退天處

 彼常如是意  為時所催驅  後為悔火燒  無有能救者

 惡不可得避  眾生決定受   後到於死時  知已寂靜行

善時鵝王第一勇勝自體如是。美妙音聲。為彼天眾。如是說偈。如是鵝王菩薩音聲。為一切天。作無量種無量音聲。章句示現。皆悉相應。菩薩之聲。美妙勢力。勇而復勝。蔽天音聲。彼處如是。一切天眾復聞遠處。有大音聲。無量天女之所圍遶。種種莊嚴。勝妙寶殿。一切時華。一切時果皆悉具足。無量蓮華。遍覆其處。多天女眾。歌聲可愛。妙寶瓔珞光明照耀。七寶間錯。園林水池而為莊嚴。幢幡枸欄種種莊嚴。百千天女。妙音聲歌。五樂音聲。聞者心樂。毘琉璃寶。大青寶柱。真金柱等之所莊嚴。大師子座之所莊嚴。如是寶殿。行虛空中。夜摩天王。在彼殿上。多有無量百千天女。供養天王。百千合掌。讚歎天王。在虛空中。分明如畫。勝歡喜心。向山鬘山。為欲往見善時鵝王。如是鵝王以大願力。為利益天。生在夜摩。憶本前生。是故天王生敬重心。而來向之為聽法故。為於自身。并為天眾。利益安樂。饒益自他。不墮惡道。離放逸故。

爾時彼天山鬘山中。遊戲受樂。在種種處山園林中。或有在於平處住者。或有在於山谷中者。或有在於蓮華林者。或有在於池水中者。或有在於殿堂上者。或有在於寶舍中者。或有在於山峯中者。或有在於河岸處者。或有在於山頂上者。或有在於華林中者。或有在於果林中者。或有在於隨念樹者。或有在於毘琉璃金隨念樹者。或有在於無量到數見則可愛樹林中者。一切皆悉共天女眾。或共多眾。或共少眾。一切天眾。速生喜心。歌舞嬉笑。看彼天王。見大天王坐勝殿上。成就無比天之快樂。見已疾走。一切天眾盡力而走。既見天王牟修樓陀。普看竝走。心眼俱樂。眼觀不捨。轉轉前近。彼諸天眾如是思惟。夜摩天主牟修樓陀。為欲聽法。是故來詣。善時鵝王我今往見供養天王。彼諸天眾如是思惟。既思惟已。一切皆近夜摩天王。五欲功德境界之樂。一切具足。天衣天鬘。以為莊嚴。彼一切天皆悉前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行虛空中。

若天在於一千峯山遊戲樂者。如是見已。天衣莊嚴。一切皆前到天王所。禮拜供養。既供養已。轉勝歡喜。歌舞戲笑。近王面前。一切皆與夜摩天王。和合一處。共向鵝王菩薩之所。彼鵝王菩薩第一聰明。有大智慧。以本願力。為彼諸天。除放逸故。生在夜摩。彼一切天。皆到鵝王菩薩之所。夜摩天王既見菩薩。生敬重心。敬重法故。共天女眾從殿而下。鵝王菩薩常說大法。常作法吼。既見天王牟修樓陀。則正法吼。彼大鵝王法勢力故。於一切天。最為勝妙。光明殊絕。法威力故。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三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四

觀天品之三十三(夜摩天之十九)

爾時鵝王見彼天主牟修樓陀。作如是言。今者善來種種語言問訊供養。既供養已。讚言善哉。夜摩天王。乃能如是不放逸行。甚為希有。在此第一放逸之處。而能如是不行放逸。不放逸行。此為希有。復有希有。一切天主。皆於天中。百倍受樂。不行放逸。此甚希有。離樂因緣。則不可得。

如是菩薩善時鵝王。憶自本生。尸棄佛所曾聞經法。念彼經已。而為天主牟修樓陀如是說言。汝大天王。獲得善利不放逸行。為聞我聲。是故來此。甚為希有。汝今善聽。我為汝說。如彼世尊尸棄如來所說而說。當於爾時。我作人王。聞如來說。如本所聞。今為汝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有一法門。名王法行。如是法門則能利益灌頂受位剎利大王。王得此法。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正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

灌頂受位剎利大王。成就何業。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正護世間。大富大力。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有大神通。大富大力所謂此王具足成就三十七法。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正護世間。護世間故。大富大力。一切餘王不能破壞。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

何等名為三十七法。一者軍眾一切淨潔。二者依法賦稅受取。三者恒常懷忍不怒。四者平直斷事不偏。五者恒常供養尊長。六者順舊依前而與。七者布施心不慳悋。八者不攝非法行者。九者不近不善知識。十者貞謹不屬婦女。第十一者聞諸語言不一切信。第十二者愛善名稱不貪財物。第十三者捨離邪見。第十四者恒常惠施。第十五者愛語美說。第十六者如實語說。第十七者於諸臣眾若無因緣不舉不下。第十八者知人好惡。第十九者常定一時數見眾人。第二十者不多睡臥。二十一者常不懈怠。二十二者善友堅固。二十三者不近一切無益之友。二十四者瞋喜不動。二十五者不貪飲食。二十六者心善思惟。二十七者不待後時安詳而作。二十八者法利世間。二十九者恒常修行十善業道。第三十者信於因緣。三十一者常供養天。三十二者正護國土。三十三者正護妻子。三十四者常修習智。三十五者不樂境界。三十六者不令惡人住其國內。三十七者於一切民若祿若位依前法與。是等名為三十七法若成就此三十七法。得名受位剎利大王。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大富大樂。有多財寶。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如是等三十七法善業因故。

何者名為剎利大王軍眾淨潔。所謂善心利益他人。於對諍者。依法斷事。不違法律。依法正護。不違本要。忠心諫主。主行利益。順成讚善。依法護國。所設言教。依量利益。且起直心。不惱於他。依法事主。不唯畏罰。心無貪慢。於一切法。皆順不違。為未來世。隨法而行。怖畏生死。信業果報。捨三惡業。不樂多欲。不憙行罰。正意不亂。如是自他二皆能度。能利益王。若如是者。是王軍眾。如是軍眾。與王相應。是故令王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諸軍眾一切淨潔。是故令王不生惡心。善業因故。

又復受位剎利大王。次第二法應勤修習。成就相應。於現在世。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何者第二。所謂依法賦稅受取。以供衣食。云何依法。或國或城或村或邑。或人集處。於一切時。常依舊則。依道理取。彼王如是。若國壞時。若天儉時。則不賦稅。取時以理。不逼不罰。依先舊來常所用稱斗尺均平。如是受取。依法不違。不逼不罰。不侵不奪。如是國王。則是憐愍一切眾生。王若如是依法受取。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常依法賦稅受取善業因故。

又復受位剎利大王。有第三法。應勤修習。成就相應。不逼國土。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何者第三。所謂恒常懷忍不怒。心如是念。隨何因緣。令我瞋忿。如是因緣。一切皆捨。身雖自在。見他瑕疵。不譏不調。於諸臣僚眷屬僕使。有罪過者。不重刑罰。於他怨人。若他親善。不說其過。不說其惡。若於軍眾起瞋心時。則念忍辱。念忍辱故。瞋心則滅。口說美語。更說異言。令彼軍眾不憂不怖。恒常如是一切法中。一切時忍。自體實忍。非因緣故。如是不瞋。如是不忿。王若如是。心懷忍辱。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能於人恒常懷忍善業因故。

又復受位剎利大王。有第四法。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何者第四。所謂平直斷事不偏。王善心意。於一切民。猶如父母。不以物故。不以用故。不以親故。不以恩故。不以友故。不以貴勢有囑及故。不用如是一切因緣。依法斷事。不偏不黨。於諍對者。怨親平等。利益語說。實語而說。王若如是。平直斷事。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不失國土。不失名稱。一切軍眾。皆無罪罰。能護國土。不畏他論。他王不勝。久時為王。王領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心平直斷事不偏善業因故。

又復受位剎利大王。有第五法。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如是乃至到於涅槃。何者第五。所謂恒常供養尊長。何者尊長。謂尊長者。如實而見。持戒智行利益眾生。常作善業。身口意等。恒常寂靜。自心無垢令他攝福。如是尊長。王應親近。既親近已。聽法聞法常往供養。受其所說。受其言教。如其所說。王應受持。如所說行。以一切時供養尊長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一切時供養尊長。善業因緣。

又復受位剎利大王。有第六法。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何者第六。所謂順舊。依前而與。若父先與。若祖先與。或復先祖於先舊與。若地若金若銀等物。彼受位王。以不濁心以清淨心。隨順歡喜。愛樂彼法。如是依舊。隨順讚善。教他令與。王若如是。依前而與。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常順舊依前而與善業因故。

又復受位剎利大王。有第七法。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何者第七。所謂布施。心不慳悋。何者布施。布施者名。少壯老時。恒常布施。布施一切。一切種施。一切時施。利益一切。饒益一切。安樂一切。常念地獄餓鬼畜生。一切道中受飢渴等種種苦惱。布施之時。願如是等三趣眾生。早得解脫。生人天中。王若如是。得現世報。何者現報。所謂名稱。若遭難時。奴僕軍眾。則不捨離。他國土人。常來供養。餘人見已。不能破壞。一切怨敵。乃至不能得其少便。於他常勝。如是布施。得現世報。非福田處。如是布施。尚得如是現世果報。況於福田物思具足勝善布施。常閉惡道。常受樂報。彼無量種。布施而與何者無量。謂法布施。資生布施。無畏布施。王如是等種種布施。若施沙門。施婆羅門。如是布施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彼布施善業因故。

又復受位剎利大王。有第八法。應勤捨離。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何者第八。所謂不攝非法行者。不令在國。以剎利王自隨法行。是故不攝非法行者。不令住國。何者名為非法行者。所謂有人。種種方便。劫奪他物。或扠他咽。令其悶絕。而取其物。或與惡藥。令無覺知而取其物。或設方便。盜偷他物。或復私竊盜取他物。或在道路。或在市中。作諸方便而取他物。買真賣偽。種種欺誑。而取他物。或復有人。姦欺無道。壓善舉惡。進非退是。誣抂賢良。黨助不肖。或有邪見。或有斷見。或復有人苦殺眾生。望得解脫。若外道齋。於大會中。屠殺羊等。望有福德。或復有人。犍割眾生。令使不男。或復有人。婬於男子。或復有人。不能供養父母師長。如是等人。不令住國。何以故。若共同國。令諸善人心意壞故。相倣習故。同處住故。善人壞故。令王無力。失增上力。非時降雨。時則不雨。五穀熟時。五穀不熟。所有國土。一切破壞。惡人過故。以此因緣。不令惡人住在國內。此因緣故。不攝一切非法行者。不令住國。依法行者。攝令在國。攝法人故。隨時降雨。日觸順時。是故五穀至時善熟。不壞國土。離於怖畏。不生憂愁。一切國土利益之事。是攝法人。因緣力故。能斷一切生死苦惱。令有福人在己國住。以近如是福德人故。行法人故。第一梵行。所謂安住。有福德人。近福德人。順法行人。是故一切有智慧王近行法人。令住國內。王若如是不攝一切非法行者。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彼不攝非法行者善業因故。

又復受位剎利大王。有第九法。應勤捨離。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何者第九。所謂不近不善知識。不善知識是惡知識。彼惡知識略有八種。一切王者皆應捨離。何等為八。一者斷見。所謂有人如是心言。無業無施。無有此世。無有他世。此是最初惡知識也。又復第二惡知識者。所謂有人如是心言。一切婦女。依時共行。不破梵行。又復第三惡知識者。所謂有人如是心言。若以火燒得大福德。若與眾生則無福德。又復第四惡知識者。所謂有人如是心言。乃至未死。有命以來。得名為人。若身死已。善不善業。一切皆失。如風吹雲。更無可集。眾生如是。無有罪福。又復第五惡知識者。所謂有人。常教他人。破壞父母。亦復不聽供養尊長。又復第六惡知識者。所謂有人。言殺生善。若殺老人。若殺盲人。惡病之人。長病人等。奪其命故。得生樂處。又復第七惡知識者。所謂有人如是心言。於山崖上。自投身下。若火燒身。若自餓死。或五處火。以炙其身。如是取死。有無量福。後得天上。無量眷屬。無量天女之所供養。又復第八惡知識者。所謂有人如是心言。一切由天。非業果報。如是八種惡知識者。一切不聽住在國內。眼亦不看。唯攝一切實語說人。從如是人聽聞正法。聞已攝取。受持修行。王若如是不近一切不善知識。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彼不近不善知識善業因故。

又復受位剎利大王。有第十法。應勤捨離。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何者第十。所謂有法。應當捨離。捨何者法。所謂婦女。有智之人。不屬婦女。一切世間。屬婦女者。於世間中。最為凡鄙。若餘凡人。屬婦女者。猶尚凡鄙豈況國王。人中第一。一切婦女。能破壞人。一切國土。一切人民。一切王者。皆由婦女而致破壞。以貪心故。能令王等皆失利益。能奪其物。令行非法。不聽布施。以貪心故。能令王等一切懈怠。以樂欲故。常近不離。能令丈夫失自利益。婦女如雹。能害善苗。一切婦女。樂破壞語。慢妬之藏。屬婦女人。行同婦女。屬婦女人。國土亦失。是故不應繫屬婦女。若屬婦女。則為凡鄙。以婦女法是鄙惡故。屬婦女人。亦為鄙惡。屬婦女者。失一切法。屬婦女者常入苦處。若屬婦女。善人捨離。以欲過故。如是之人。婦女所誑。一切婦女。皆悉欺陵軟弱之人體性爾故。不知恩養。能與衰惱。多貪妬嫉。婦女如是。皆不可信。若屬婦女。彼人則於城邑聚落一切人中。最為凡鄙。何況王者。其損更深。是故不應繫屬婦女。王若如是畏婦女過。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離婦女善業因故。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第十一。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第十一者。謂聞言語。不一切信。一切世間。人心不同。迭相破壞。性憙破壞。作時能壞。成時能壞。本性自體垢故破壞。常樂諍鬪故相破壞。以近親故。共相破壞。自體破壞。以國土過。是故破壞。自輕因緣故相破壞。彼此迭互。闇地相說。各為自明。故相破壞。欲令自勝。令他不如。故相破壞。如是等語。王皆不信。違道理故。前後相違。以從惡心次第來故。以愛自朋如是說故。先被教來。於先囑來。先有恩來。先有怨來。迭相破壞。來向王說。此如是等。前說因緣。迭相瞋故。作如是說。王不普信。是以國土則不破壞。如是王者。心性本好。不違不亂。依道理瞋。心不橫瞋。於破壞語。心不生信。彼王自有如是功德不信於他。自心所樂。少於瞋恚。一切眾生。於王愛樂。心善思量。隨順法行。心意正直。多攝州土。王若如是。不一切信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不普信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第十二。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第十二者。謂愛善名不貪財物。以王之心不貪財物。不急拳手。不動眉面。不怒眼目。不惡語說。其心終不無因緣瞋。又心亦不無因緣喜。心意堅固。王若如是得善名稱。亦得財物。如是得已。於財物中。不大歡喜。得名稱故。勝歡喜心。王法不妨。一切人愛怨不得便。財物多故。又復更有十種因緣。得美名稱。何等為十。一者美語。二者能捨。三者審諦。四者他國遠人來看。五者近之則得安樂。六者以時給施左右。七者敬尊奉施所須。供給善人。拯濟孤獨。八者淨行。九者好心。不惱亂他。十者正見。不生邪見。得此十法。行如是法。復教他人行如是法。以如是行得此法故。得善名稱。王若如是愛善名稱。不貪財物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隨順法行。他不能勝。異人近之。則得安樂。彼人久時。作人中王。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愛善名不貪財物善業因故。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第十三。應勤捨離。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第十三者。謂捨邪見。邪見者名一切眾生不安隱本。此顛倒見。一切因緣。皆不生信。彼不信處。一切憎惡。一切毀訾。王則應捨。若王不捨。則邪見行。一切人憎。一切不信。一切諸人。皆不順行。不順行故。一切人捨。得衰惱時。依法行天一切捨離。天捨去已。無所能為。是故王者。應捨邪見。王若如是。正見不邪。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於一切時。作正利益為一切人之所供養。一切人愛依法行天常不捨離。一切國人。如王意行。一切分別。一切心念皆悉具得。彼王心意。本性不亂。能於久時。王領國土。安隱無患。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捨邪見。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第十四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第十四者。謂世間法。出世間法。王根本法。所謂惠施。王若大臣。能行惠施。一切國人。敬愛不捨。心生敬重。不捨其國。向餘國土。若餘國人。以王能施。共自妻子。并其軍眾。一切皆來。歸屬於王。多人來故。令王國人。增長更多。自餘諸國。不能破壞。以人多故。無能破壞。如是施者。世間布施。於世間中第一安隱。又復更有出世間施。第一好施。若人布施。為天所攝。有大力能。有大威德。布施沙門。若婆羅門。貧窮等人。莊嚴未來現在好色。何以故。心清淨故。食則清淨。食清淨故。面色清淨。面色淨故。端正可憙。此等皆是布施之力。又復有法。現得果報。何者現報。所謂布施。心無憍慢。離貪離嫉。信於因緣。信因信報。信未來世。供養尊長。其心柔軟。正意思惟。捨種種物。攝大富因。攝離慳嫉。信於福田。福田功德。福田種子。王若如是。善語熏心。第一淨心。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久時為王。王領國土。久時受樂。國土不亂。恒常安隱。不怖不憂。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能惠施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第十五。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第十五者。謂勤愛語。愛語王者。一切皆愛一切皆近。若與財物。不能如是攝取眾生。如此愛語。更無能令歡喜清淨。如愛語者。一切眾生。如是因緣。故愛語說。先愛心生。然後發語。此因緣故。口說愛語。如是王者。能取他城他國土等。自國自城他不能得。一切人愛。王若實語。雜有愛語設有怨家。亦為親友。何況中人本來親者。王若如是。愛語言說。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怨成親友。不作中人。一切人愛。一切供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一切人中。久時為王。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彼愛語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第十六。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第十六者。謂修實語。實語者名一切生死解脫之因。不須物買。不可窮盡。乃是大藏無能劫奪心海中生。第一叵見。一切善人之所讚歎。一切世間次第流出。此法乃是涅槃城門。於一切時用不可盡。增長功德能滅諸過。一切人信。能除貧窮。若能實語。雖復醜陋。於餘一切端正人所。則為最勝。以實光明。而自莊嚴。一切下姓。若能實語。則勝一切大姓之人。如是實語。莊嚴種姓。一切人信。一切人近。一切人見。如見兄弟。隨何處行。於彼彼處。為人供養。如父如母。如王不異。雖行曠野險惡之處。猶故受樂。隨行何國。為王供養。如供養主。若村若城多人住處。一切諸人及大長者。皆悉供養。自餘國土所不行處。流名遍滿。彼處諸人。作如是言。彼處若王。若王大臣。實語善行。如高幢幡。名聞六天。彼善男子。天常供養。隨後而行。不見惡夢。第一勝天。供養如天。若更貧窮。以實語故。後還大富。一切憶念。皆具足得。念念漸老諸根不衰。得好神通。大力身體。作長命業。成就相應一切諍對。以其為量。以其為證。若犯王法。被收縛者。以物寄之。唯此一人。最為可信。如是富者。以物寄之。以實語故。心意不動。怨親之人。不能令動。唯以實相。而自娛樂。生歡喜心。以實語食。而自充飽。實語之愛。數數思惟。或瞋或喜。不動其心。此王則是。第一大仙。常作世間及出世間二種利益。不越所作。實畫之文。常以實水澡浴清淨。常著鮮白無縷寶衣。實名之香。十方遍嗅。一切世間。未相見者。皆成知友。何況見者善名流布。過須彌峯雖是年少。老人見之。供養如父。以實老故。亦復能作長命之業。乃至造作無上菩提大智之業。何況能造夜摩天王世間之業。王若如是。修如實語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修實語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第十七。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第十七者。謂於臣眾。若無因緣不舉不下。是王重意。彼王不知他戒形相。及不知意。則不生信。為王之法。細意思惟。然後乃作。王於臣眾。若不於先深細思惟。或下或舉。彼則非王。若為王者。則不久滅。唯可單有王名而已。不思惟作。心意少動。意輕不住。若說舊法。眾則不信。言王妄語。是故於王。不生愛心。或以餘人。換其王位。是故王者。知此過已。不作妄語。如是妄語。現在未來。不能利益。是故現在無量種過。知此過已。不妄語說。餘人若爾。亦不相應。況復王者。如是如是。失於王法。如是如是。亦失世間。若王有福。勝世間人。一切皆勝。王常實語。則護世間。護彼樂故。王法不妨。一切善法。實為根本。若不實說則於臣眾。無有因緣。或舉或下。若常實語。則於仕人。若無因緣。不舉不下。王若如是。則於王位。不動不失。一切臣眾。知王如是。則不捨離。向他國土。深生敬重。如父如母。一切時樂。生歡喜心。彼王則有堅意住意。有不動意。有一廂意。與臣眾樂。王若如是。不無因緣。或舉或下。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無因緣不舉不下善業因故。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第十八。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第十八者。謂能識知人之善惡。此大智慧數數修故。若能知者。則為第一最勝大王。王知彼人是智非智。若如是知。則是世間一切地器。任為王者。一切他王。不能破壞。若勤所作。如所應處。安置使令。彼如是業。皆得成就。不失財物。於所作法。次第增長。王見人中。若非法行。王則不攝。貪食之人。不知恩人。王則不攝。多人怨人。邪見之人。無憐愍人。妄語之人。他王怨人。惡律儀人。不知時人。難調伏人。常惡業人。著境界人。曲因說人。其體本性。不知足人。恒常不作利益行人。常於他所先作惡人。慢心之人。常樂怨人。踴躍之人。語動之人。意動之人。如是等人。王則不攝。攝何等人。所謂隨法修行之人。不諂曲人。不我慢人。實語之人。聰明智人。柔軟心人。不惱他人。不誑他人。於三寶所能供養人。得信之人。知足之人。調伏之人。不懈怠人。常作業人。少食之人。一切愛人。有慈心人。有悲心人。精進之人。正見之人。智慧之人。依法律人。生來清淨身口意人。信因緣人。知業報人。不飲酒人。不多睡人。近善友人。樂惠施人。有戒之人。有智之人。如是等人。王則應攝。如是等人。王於其中。知輕知重。堪為何業。則令營作。彼王如是。更無餘王能為破壞。無量財寶。富樂具足。隨順法行。隨法行故。則能布施。能為福德。供養三寶。王若如是知人好惡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識別人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第十九。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第十九者。謂定一時數見眾人。若剎利王。常定一時。數見眾人。如是王者。久時為王。一切國人。皆不嫌恨。能知一切人之善惡。能令國人一切行法。強不陵弱。一切國人隨時見王。財物具足。以此方便。增長熾盛。財法富故。不屬他王。以安隱故。隨順法行。供養沙門婆羅門等。從其聞法。既聞法已。法行轉勝。以定一時數見人故。修法之行。轉勝增上。如是如是。隨法行故。如是如是。富樂增長。大富樂故。能大布施。廣作福業。精勤持戒。王若難見。彼王則無如是功德。是故王者應定一時常數見人。王者若能常定一時數見人者。則能行法。是行法人。有大福德。王若如是常定一時數見眾人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定一時數見眾人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第二十。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第二十者。謂少睡眠。少睡眠故。心善思惟。意不錯謬。不愚不鈍。怨不得便。恒常一意所作決定。決定作故。善思惟作。王若如是善思惟作。隨何等法。皆速成就不經久時。彼王晨朝則不放逸。不放逸故。壽命則長。善思惟故。一切國人。心則慕樂。不生厭惡。國內人民。一切軍眾。一切僮僕。左右百官。諸大臣等。皆悉熾盛。財物豐饒。多臣民故。則多財物。多財物故。有大威德。有威德故。則能布施修行福業。能善持戒。王若如是少於睡眠功德力故。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少睡眠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二十一。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二十一者。謂一切時常不懈怠。不懈怠王。堅固精進。如法修業。隨何所作。一切皆能。究竟成就。隨心制御。皆悉屬己。他不能壞。他不能奪。一切國人愛王心意。皆生敬重。其王國土。一切皆善。一切具足。若城若村多人住處。遍滿國內。間不空曠。不懈怠王。堅固精進。有大勢力。如是如是。隨何所作。彼彼所作。一切成就。何以故。不懈怠故。法時處等。方便具足。不懶怠王。於世間業出世間業皆能成就。乃至能成涅槃之業。何況餘業。若勤精進而不懈怠。時處方便。所作具足。彼王則勝一切餘人。種種具足。彼王如是世間所作。皆悉成就。如是共智。而復能作。出世間業。皆悉成就。出世間者。謂施戒智。王若如是常不懈怠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施戒智等。猶如香氣。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不懈怠善業因故。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四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五

觀天品之三十四(夜摩天之二十)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第二十二。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二十二者。善友堅固。友堅固王。善思惟作。久時為王。遠離諸過。他不能壞。如樹多根。長而深入。堅牢善住。不可傾轉。風不能壞。如彼牢樹風不能壞。王亦如是。知友堅固好心善意。一切人愛。所共敬重。世間法中。堅固不壞功德善友。有十三種功德具足。何等十三。一者善知。王若有惡。能令清淨。二者堪能。最難作者。能為王作。三者有智。若彼善友。復有善友。則令為友。四者心盡。所有財物。善友皆知。五者盡意。知於善友有利益事。勤心作之。六者心舒。忽爾相見。不撿威儀。七者究竟。若得衰惱。乃至失命。則不捨離。八者稱意。隨心所須。如心為作。九者不匿。隨家所有。一切不隱。隨其所須。索者不悋。十者共心。若見善友。多有具足。則生歡喜。第十一者。若得苦惱。則共同苦。設使大瞋。心亦不變。隨有何食。一切同食。同共遊戲。第十二者。於所有物。不劣根求。若自有物。不苦求與。第十三者。若知家中消息好惡。乃至諍鬪。如是等事。一切盡說。不忌不難。自家中事。乃至諍鬪。亦皆盡說。如是十三功德善友如是功德具足善友。則是世間。如是世間功德具足十三善友。王成就一。則有大力。況復有多。是故智王應當勤攝如是善友。王若勤攝如是善友。一切所作可愛之事。皆悉成就。又因善友。復能成就出世間道。略而言之。有十功德。具足善友。何等為十。一者能遮非法之行。二者能教修行布施。三者能教受戒持戒。四者示智。能教修智。五者好心。遮近惡友。六者正信。示業果報。七者若見迷惡道時。教住善道。八者若見毀犯戒時。能為除滅。九者教令供養父母。十者恒常數數教誡。如是十種出世善友。一切惡道皆能擁護。猶如父母。堅固善友。常於善友。若善友朋。不生慢心。如是善友。非現在世。是未來世。是故王者應堅善友。王若如是善友堅固。則修善業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堅善友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二十三。應勤捨離。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二十三者。所謂不近無益之友。言無益者。所謂一切誑惑之人。不近一切博戲之人。導惡行人。若惡思惟。思惟已作。近如是人。大不饒益。所失甚大。失中大者。所謂誑惑。誑惑有二。一者私密。二者公彰。彼公彰者。謂博戲等種種誑惑。彼私密者。詐設形服。猶如惡人。不識別者。心謂之好。如是等人。外道所攝。并實外道。外道棘刺。誑惑自親。亦誑他人。不畏後世。現善形相。實是大賊。如是等人。尚不應見。不應共語。何況親近以為知識。善人應捨。彼尚不能利益自身。況能利他。王者應當捨如是等不善知識無益之友。不近一切誑惑之人。不近一切博戲之人。如是等人。不與相識。正念所作。正思惟作。王若親近善知識行。善知識熏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不親近無益之友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二十四。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二十四者。所謂瞋喜所不能動。若剎利王。能持瞋喜。彼王國土。牢固不壞。一切國人。皆悉務樂。不生厭惡。無能破壞。無能得便。王若不瞋。思惟而作。非不思惟。非無因緣。退人職位。非無因緣。進其官爵與財利等。以不瞋故。密語不彰。非無因緣。而舉下他。於歡喜處。心不高舉。如是王者。身有實意。不作諸惡。不攝惡人。平等重意。彼王如是。世間法中。瞋喜不動。而得安隱。云何復於出世間道瞋喜不動而得安隱。王若不瞋。則為能持生死一垢。王若不喜能持力垢。彼王如是。能持力垢。持生死垢。若人能持如是二垢。彼人則能持癡力垢。王若如是能持三垢。智忍堅意。有決定意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瞋喜不動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二十五。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二十五者。所謂不著。飲食二法。不多貪著。何以故。貪多飲食。於王則妨。常念飲食在腹內故。彼諸國人。左右軍眾。心生厭賤。有如是念。彼王心意。同如畜生。唯除飲食。更無餘心。無餘業心。恒常如是貪樂飲食。心常愛樂飲食味故。則不思惟法與非法。於國土事。不能籌量思惟計校。不思惟人。不能調伏一切左右內外軍眾。於大臣等一切國人。不能次第。如彼相應與其官爵。於所作事。不知輕重。彼王財物。唯有損減。財物減故。則少財物。財物少故。飲食則盡。無飲食故。一切輕毀。以貪飲食。故致貧窮。貪多飲食。不自節王。如是妨礙。世間饒益。云何復為出世間妨。謂心貪著。樂多飲食。常愛諸味。不正思惟。不能念身。不能念受。不能念心。不能念法。不能思念。苦集滅道。自餘一切皆不思念。如是貪著飲食境界。同如畜生。無有差別。是故應當。依順道理。相應飲食。如相應行。相應語說。清淨諸根。如應轉動。思惟正道。身受心法。苦集滅道。如是法中。心善調伏。能思能念。心正念故。根轉清淨。相應飲食。身則調停。身調停故。心亦調順。心調順故。能念善法。是故不應愛著諸味。若以飲食。內於身中調適相應。則為安隱。恒常依法。而修習之。如是彼王。能調伏心。心則正念。心正念故。能作善業。王若如是不貪飲食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所修善業。唯如香氣。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不貪著飲食二味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二十六。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二十六者。謂善思惟。善思惟王。則於世間及出世間安隱之事。一切皆得。何以故心功德故。善思惟者。於現在世。若未來世。常得勝樂。隨何等事。善思惟作。則無諸過。意如是念。貪欲等垢。常行惡道。應令盡滅。以不淨法。除貪欲垢。以慈悲法。除瞋恚垢。以觀智法。除愚癡垢。如是皆以心善思惟。故能除滅。非不善意。而能除也。若惡思惟。不能成就世間之法。要善思惟。則能成就。是故當知。一切諸法。善思惟作。則得成就。王若如是。心善思惟。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善思惟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二十七。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二十七者。謂不待時安詳而作。若作世間。作出世間利益之法。久時乃作。則不可作。既不可作而作之者。則不成就。譬如有病。不時速治。久乃治者。則不可治。不可治故。則能殺人。如是復有無量作法不時速作。久乃作者。難作叵作。不可得作。如是能障。出世間道微少煩惱。亦如彼病。不速治故。煩惱不斷。以不斷故。則入惡道。是久乃作之大過患。如是障礙出世間道。微少煩惱。不時斷故。漸次增長。猶如毒芽。久則增長。燒一切身。能令眾生若墮地獄餓鬼畜生。是故不應安詳待後久時乃作。如是王者。若諸餘人。若諸比丘。若諸俗人。若大富人。若貧窮人。一切不應安詳待後久時乃作。若人待後久時乃作。彼人生過速得衰惱。乃經久時。不能除滅。不能破壞。不能斷絕。以不斷故。自得衰惱。若人不觀久時乃作。則速失壞。并根普拔。如是之人。無彼過故。畢竟得樂。住世間道出世間道。如是之人。若過始生。即能除滅。如毒芽生。見即除者。彼毒芽者。喻如煩惱。久則增長。過生則多。是故若有斷始生過。則為真知。而得安隱。彼人常樂。王若如是不待後時安詳而作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彼人常樂。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不待時安詳而作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二十八。應勤修行。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二十八者。所謂以法利益國土。非是非法。彼多法王。能自利益。能利益他。自利益者。若王持戒。能護國土。非不持戒。是自利益。利益他者。謂見有人。不隨法行。令住法中。王者如是正護國土。護國土故。法財名三。皆和合得。既能如是令他依法。何況自身不隨法行。如是王者。則得財物。云何得物。所謂決定於國土中一切財物。六分取一。是以國土。則為大富。以正護故。若國大富。王有急事。一切人民。以愛王故。知王有急。須用財物。皆悉多與。此是王者第二功德具足成就。如是王者。正護國土。左右軍眾。敬愛於王。一切方處。稱王善名。王若如是。法財名等。和合具足。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自他利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二十九。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二十九者。謂常修行十善業道。彼十善道。第一樂報。以要言之。則有三種。謂身口意。身則有三。殺盜邪行。口則有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地有三。貪瞋邪見。如是十種不善業道。顛倒則名十善業道。名為慧道。名為正道。不善業道。則無有慧。善道有慧。故名慧道。攝人天生。次第乃至到於涅槃彼王如是。自身能住。復令他人軍眾等住。如是王者。於諸眾生。猶如父母。能到涅槃。隨自所願何道皆得彼王如是。一切所念。皆悉成就。常為天護無有刀劍。怨敵等畏。一切國土。常不壞亂。一切五穀。隨時善熟。如天時節。日月調和。普照一切。國土所用。一切具足。多饒人眾。彼王如是。正護國土。後時無常。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受何業報。受何等樂。略而言之。夜摩天中。不殺業故。天命則長。有下中上。如是天命。於六欲天。不偷盜故。天中大富。七寶具足。園林山峯。種種可愛。在如是處。遊戲受樂。不邪婬故。諸天女眾。於餘天子。悉皆不往。乃至未退。有命以來。不往不近。彼諸天女。一切端正。一切好色。光明勝妙。眼見心樂。若人邪行。彼生天中。所有天女。共餘天行。如是異異業報成就。此如是等身善業行。善護不犯。樂修多作。生於天中。受天樂報。次復第二口四善業。樂修多作。生於天中。口何者業。生於天處。受何樂報。謂修四種口正行戒。不妄語故。滿語美語。種種實語。常一切時。第一妙語。隨口所說。彼語則樂。隨語皆得。不妄語故。不兩舌故。所有軍眾。常不破壞。於一切時。隨順供養。不惡口故。常聞美妙歌舞遊戲喜笑等聲。第一悅耳美妙之聲。不綺語故。常出義語。一切諸天。愛樂其語。皆信其語。彼於天中如是成就口業果報。何者意業。如是天處受何樂果。以不貪故。一切憶念。一切所須。隨念皆得。得已不失。自餘諸天。不能侵奪。唯自受用此果報者。不貪業故。以不瞋故。一切天愛。第一端正。可憙妙色。不邪見故。所求皆得。如所求得。不變不異。如所念得。未曾不得。常具足得。如是略說十善業道所得果報若布施者。則得勝報。以布施故。富樂轉勝。以智勝故。勝一切天。一切樂受願是根本。若癡樂者則非是樂。心自在故。福田力故。時自在故。物自在故。信解力故。以自在故。有一善業。亦生天中。乃有眾生。入於涅槃。何況生天。如是業報。第一微細。何人不知。則迷業報。迷業報故入於地獄。此如所說十善業道。若王修行。或國土人。或王軍眾。以王因緣。皆行十善。王若如是。修十善業。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行十善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第三十。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第三十者。謂信因緣。信因緣王。若大臣等。不迷業報。意常正念。於境界中。不放逸行。彼因名為果種子因。緣於時處。具足和合。彼名信因。若信因者。亦信於果。彼以如是諦見因果。不作惡業。猶如種子。與芽為因。如是諦見。信因緣故。不迷業報。彼如是業。有善不善。生死相續。不斷不絕種種苦樂。能令眾生處處受生。有中流轉。如是有中相續輪轉。在於地獄餓鬼畜生天人之中。有三種行。一福業行。二罪業行。三不動行。謂四禪行。彼福業行。是天人因。彼罪業行。地獄等因。彼不動行。是色界因。彼三種界。王若於中唯諦知因。彼王不迷生死曠野。如是一切。此有為中。所謂因果。王信因果過不能壞。以能畏過。故不造作不善之業。常作善業王若如是。信於因緣功德力故。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信因緣善業因故。一切眾生。第一勝法。謂信因緣。是故王者應當精勤修習此法。受持此法。謂信因緣。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三十一。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三十一者。謂供養天。以何因緣供養彼天。善業行故。得生天中。有大神通。若我造作不善業道。能遮止我。若夜若晝。恒常供養。一切所作。皆能調伏。能於夢中示善不善。一切國土。不饒益時。能為作護。令入善法。彼天如是能遮不善。若夜若晝。常能擁護。猶如父母無量方便種種擁護。應供養天。彼能作善。是故王者。供養彼天。以愛法故離於惡業。不為侵他。非邪見故。無如是意離天無業。此天造作。一切世間。無如是心。一切苦樂。皆天所作。無如是心。供養於天。如是供養。為利益我。不失饒益。非謗因果。非邪見心。彼王如是供養天故。得他供養。王若如是常供養天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供養天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三十二。王者應作。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三十二者。謂一切時。正護國土。正護國王。隨順法行。猶如父母。一切畏處。施與無畏。施無畏故。晝夜常恒善法增長。一切軍眾。皆悉敬愛。心不捨離。國內人民。或獻財物。或復讚歎。稱王善名。或時晝夜心常思惟。欲令其人得安隱樂。彼王如是利益一切諸眾生故。是以令王自在增長。多自在故。五穀成熟。國土增長。一切軍眾皆悉增長。國內耆宿。願王熾盛。彼如是王。正護國土。法財名三。日日增長。和合相應。王若如是正護國土。於一切時。利益國土。離瞋離貪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護國土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三十三。王者應作。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三十三者。謂一切時。正護妻子。護妻子故。妻子得樂。王若大臣無量福德。多種福德。和集增長。若有財物。有何者物。何處何時。有物不惜給與妻子。若與財物。若與飲食。若與床敷。若與衣服。若或抱持。愛語信任。令心歡喜。施與無畏。如力分與。施與妻子。舍內得福。作無量種舍內福德。此護妻子。有大福德。若復有人。無憐愍心。或為貪覆。不憐妻子。彼人之心。甚於惡獸。殺生食肉食屎獸等。若人不能出家住法。彼人應當如力如分。正護妻子。令得安樂。若自有力。無憐愍心。不護妻子。如是之人。不名在家。不名出家。是故應以資生布施。及餘物施。若教持戒。王若大臣。能令妻子受戒持戒。教令布施。教令習智。更餘次第。正護其樂。次第如力。王若大臣。如是作者。久時受樂。久時壽命。王若如是。正護妻子。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護妻子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三十四。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三十四者。謂常習智。習智者名一切苦滅。出離一切生死之因。若能決定習智者好。彼智者名於入大闇。墮在闇中得無量種衰惱之者。照明如燈。生死曠野嶮道資糧。盲者眼目。無力者力。無伴者伴。無救者救。病者良藥。迷者導師。生死曠野嶮道遠行飢渴乏者之清冷水之飲食也。繫縛生死牢獄之者出要之因。無親友者則能與作利益親友。與無目者作光明眼。能於死時。而作強伴。閻摩羅人。來近至時。於死滅時。作大力伴。一切惡處。能為閉塞。於欲墮墜大嶮堓者。如手接取。若作同侶。得一切樂。於裸露者。是好衣服。無能劫奪。若有怖畏。破戒罪火。熱惱逼者。能作無量多枝葉花。清冷蔭影具足之樹。一切眾生。眼所矚者。皆生愛樂。是故智勝於無始來流轉世界諸眾生等。能與現在未來世樂。更無餘法能作樂因。如一智也。常應識知種種修習。心行正道。心善思惟。心中安住。共餘法動。無量種意。初中不善。智則能除。能示實道。此則安隱。一切饒益。皆能成就。示涅槃城。常應修習。以修習故。善識知故。生人天中。為王為勝。智火能燒一切煩惱。乃至後時。得寂滅樂。更無異法能令出離一切生死。如此智者。是故希望一切地者。應當思惟修習此智。為他人說。王若如是常修習智。為他而說。樂修多作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後正流轉。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能修習。多智因故。終得涅槃。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三十五。應勤捨離。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三十五者。所謂不樂一切境界。若剎利王。樂於境界。如是王者。不得安隱。若王樂聲觸味香色。一切方便。不得安隱。亦復不能正護國土。亦復不能正護自身。常樂境界。常著心故。失法物名。三皆退壞。樂境界王。餘王能破。他破壞故。自軍眾等。皆生厭惡。不復愛樂。以厭離故。則失王位。而得衰惱。得衰惱故。或失壽命。是故王者。不用縱心樂著境界。若不縱心大樂境界。彼王則能正護自法。或時心淨。正攝色聲香味觸等。不能動心。久時為王。王領國土一切軍眾。不厭不捨。是故他王。不能破壞。命住久時。不得熱惱。久時受樂。今既受樂。後生樂處。王若如是。不樂境界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不樂境界。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三十六。王不應作。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三十六者。所謂不令惡人住國。不調伏者。不令住國。若諸惡人惡業破戒。令住國者彼王則不久時為王。則於彼人。必得殃禍。彼大過故。國人破壞。自在劣減。五穀不登。人不作業。王則不能正護國土。一切國人。於王不樂住國土天。不生憐愍。以其國內惡人住故。以其國有不調人故。彼調伏人。亦不調伏。第一修業福德之人。近惡人故。彼則有失。是故王者。不調伏人。不令住國。若王不令不調伏人住其國者。惡法行人。則不住國。以不住國。則無上過。又復常能正護國土。一切國人皆悉知王。不令惡人住在國內。則不作惡。一切國人皆修行法。不作非法。彼能如是隨法行王。一切意念皆悉成就。一切國人皆知法律。依法律行。餘不饒益。不生不起。彼王如是。以法為救。以法為伴。王若如是以法為本。不令惡人住其國內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離惡人善業因故。

又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三十七。王應勤修。多獲福德。一切國人皆不厭惡。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三十七者。所謂依前過去舊法不斷先得。依法而與。使人軍眾一切人民先來得者。不斷不奪。若地若物。依本常與。若有何人種姓次第先來得者。隨相應與。一切人民。則於其王不生厭惡。左右軍眾。一切不能迭相妨礙。王不憂悔。不生熱惱。王位不動。國土不亂。恒常正住。一切職人。不偏斷事。強不陵弱。不違法律。一切國人。如自業作。心生歡喜。天心喜故。以時降雨。寒暑隨時。常豐不儉。無刀兵劫。龍心不瞋。一切善天。不捨其國行於餘國。彼王國土。以行法故。餘天不壞。以人因緣。是故有天。以人力故。天則有力。彼王既知如是過已。依先舊與。不斷不奪。若王善行第一法行。於國內人。依次第來。隨相應與。依祖父來。隨所應與。若王國土令法久住。依法正護。如彼次第依分而與。如是次第依法王者。一切天眾。不求其便護其國土。彼王大富國土具足。以大富故。布施作福。持戒修智。王若如是依隨法行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不違法善業因故。

若王成就此如是等三十七法攝取彼法。安住彼法。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彼從樂處。復得樂處。爾時彼名善時鵝王。為說過去尸棄如來所說偈言。

 若王軍眾淨  法行制諸根  彼則有法慧  生天世界中

 若王時賦稅  依法而受取  彼則捨離貪  為夜摩天王

 若王忍愛語  瞋喜不能動  彼護國土故  生天中最勝

 若王不朋諍  不看友非友  彼則心平等  得天眾中勝

 若王勤敬宿  供養諸尊長  彼意堅不貪  得為天中王

 若王依先世  隨祖父法與  彼不奪眾生  得為天中王

 若王修施戒  說法制諸根  彼護國土人  天世界中貴

 若王捨非法  攝取行法者  彼正法持戒  生天中最勝

 若王離婦女  唯親近善人  彼則無垢意  生天中為王

 若王不普信  唯攝取善人  彼命終真見  夜摩天中勝

 若王愛善名  不貪著財物  彼離貪垢故  為夜摩天王

 若王不邪見  心愛樂正見  彼淨見不動  為夜摩天王

 若王勤施戒  亦常修行智  彼得諸國土  後生為天王

 若王常愛語  生他人最樂  彼得土清涼  生天中最勝

 若王實語說  不動如須彌  彼登實階梯  天眾中如幢

 若王無因緣  不舉下軍眾  彼王民不厭  命終為天王

 若王知好惡  亦知有力無  彼王有慧力  生夜摩為王

 三界第一勝  所謂名三寶  王若能供養  彼王則生天

 若王時見人  能利益國土  彼離慢心儉  生天中最勝

 若王離睡垢  則離於癡過  彼智境相應  決定為天王

 若王離懈怠  常堅固精進  彼能竭過海  來世為天王

 若王友堅固  常隨法行者  彼善友圍遶  生天為天王

 若王離惡友  常捨離不近  彼則離諂毒  生天為天王

 若王持瞋害  不樂作惡業  彼離惡垢故  常為天中王

 若王不貪味  唯愛樂善法  彼能示善道  黠慧生勝處

 若王善思惟  隨順善法行  彼如法見道  到夜摩天處

 若王時速作  依如是法行  彼速離諸苦  為夜摩天王

 若王法利國  或以王法護  彼為人所讚  生天天亦讚

 若王行十善  是如來所說  彼是修行法  生天為天王

 若王信因緣  如是道非道  彼則離見垢  黠慧生天勝

 若王供養天  如所應而作  彼得天供養  生天中最勝

 若王護妻子  心意不濁亂  彼自妻知足  生天中最勝

 若王遠境界  愚癡所愛者  彼則是持戒  當生天為王

 若王捨惡人  近依法行者  彼是善法王  應為夜摩王

 若王依法行  是護國土主  應一切地主  亦堪夜摩王

如是彼名善時鵝王。以願力故。生彼天中。而作鵝王。既見天主牟修樓陀念本生時。從尸棄佛所聞經法。為令天主牟修樓陀心歡喜故。如是說已。語天王言。天王當知。業如是故。得此天處。以大法勝。故得此處。若得此處不放逸行。於後退時。心不生悔。命盡死時。醜面可畏地獄之使。不來現前。汝夜摩王。慎勿放逸。勿放逸行。汝於彼處。聞我音聲。故來至此。汝既捨離一切境界。為聽法故。而來至此。若苦惱者。隨順法行。則非奇特。若受天樂。不放逸行。此則為難。汝夜摩主牟修樓陀。若不著欲。則為大樂。若更餘天。近汝愛汝。隨汝而行。為軍眾者。善得生處。以得近汝善知識故。恒常得樂。近惡知識。樂不可得。汝夜摩主牟修樓陀。於此天眾。多作利益。此諸天眾。以近汝故。得二種樂。謂今世樂。後涅槃樂。汝等諸天一切軍眾。各各還向自地處去。我今復欲更向其餘放逸天處。為除放逸。

善時鵝王。如是說已。彼諸天眾。於山頂上。飛昇虛空。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聞說法已。隨喜讚歎上天宮殿。天眾圍遶。上昇虛空。共諸天眾。諸天女眾之所圍遶。復有餘天。住山鬘山千峯之中。遊戲受樂。如是放逸。放逸而行。境界所迷愛樂境界。為愛所壞。於園林中蓮花水池。意念樹林。如是如是。迭共同伴。遊戲受樂。五樂音聲。天樂之音。不可譬喻。在飲食河。遊戲受樂。一切時華。一切時果。眾鳥音聲。皆悉具足。饒蓮華池具足之處。自業化果。受第一樂。如是乃至愛善業盡。作集業盡。善業盡故。如自業行。或墮地獄。或墮餓鬼。或墮畜生。若以餘業。得生人中同業之處。第一富樂。或近海畔。或在其餘饒流水處。作大富人廣多商賈。或作國王。常在海畔。船舶具足。多有財物。多有人眾。一切人愛。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五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六

觀天品之三十五(夜摩天之二十一)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或以天眼。見夜摩天。復有地處。名曰常樂。眾生何業而生彼地。彼見若人不殺不盜。如前所說。常離邪婬。乃至見畫女像。不念欲想。於彼畫女。不生勝相。見畫女時。不生念想。似某女人。心亦不生可愛之想。不如是觀。不以欲心觀畫女像。心不迷惑。心依正法。以正念故。捨離欲心。遠避女人。自毀其身。既自思念。不邪婬己。心生歡喜。未生欲心。常作方便。令使不生。勸邪婬者。令住正道。為說欲過。不可愛樂。若能如是捨離邪婬。則是第一清淨身業。正見不貪。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在夜摩天常樂之地。彼在中陰。乃至天處。皆因善業。五根受樂。色聲香味觸。皆悉具足。次第生天。於彼天中三處化生。一者生於蓮花臺中。二者生於拘婆羅邪鬚中。三者生於曼陀羅花。

若於拘婆羅邪鬚中生者。光明及色。亦如其花。或赤或青。或種種色。七寶莊嚴。亦如拘婆羅邪之鬚。云何七寶雜色莊嚴。青毘琉璃。以為其髮目睫眼瞼。皆亦如是。銀色爪甲。赤白紅色。齒如真珠。其身猶如閻浮檀金。臍下毛色。如因陀寶。自餘身分。處處雜色。心之畫師。如畫所作。

若在蓮花臺中生者。色亦如是。如閻浮檀真金之色。髮青寶色。脣色猶如赤蓮華寶。或車璩色。其甲猶如蓮花寶色。臍下毛色。如紺車璩。唯說少分。若於曼陀羅花中生者。其身衣服。有種種色在中生故。還似其色。謂相似者如現見法。隨何色菓。其中生物所生之物。即同其色。在中生故。相類亦然。隨其生處。即同其色。亦復如是。以在花故。一切相似。天子生已。常具眾樂。不斷不絕。常受天樂。不可譬喻。於彼樂中。但說少分。譬如海中一渧之水。此所說樂。亦復如是。若於人中作善業者。聞此天樂。心則精勤。何以故。知業果故。望此樂報。勤修善業。如為解脫。勤精進者。為破有中無量苦故。破壞愛毒。彼見有中無有少樂。以是因緣。說善業果。此說天樂。不為有果。爾時天子。既生此天常樂地處。常於其中五欲功德遊戲受樂。百千天女。歌詠讚歎。而供養之。於園林中蓮華河池。在如是處種種歌舞。共相娛樂。不相妨礙。自業受樂。在園林處。平地山峯。蓮華林中常受天樂。時諸天子。為天女眾之所圍遶。於一一處。一一園林。一一可愛。遊戲之處一一七寶。山峯之中受天欲愛。不知厭足。見諸可愛妙蓮華池。聞妙音聲。食天上味。服於細軟上妙天衣。所愛之香。久受五欲。共相愛樂。爾時有鳥。名曰覺時。為於放逸諸天眾故。以偈頌曰。

 於三有聚中  一切皆當死  愚者於生死  不能生厭離

 一切必有死  皆當勤方便  死怨既來至  無有能救者

 能斷一切樂  能加眾苦惱  離別一切愛  是故名為死

 能與眾生畏  能與大苦惱  能令意迷惑  是故名為死

 能斷保命心  能破壞諸根  眾生不能破  是故名為死

 眾生不能壞  諸業不能勝  令眾生失壞  是故名為死

 眾生皆悉有  決定能殺害  能令愛別離  是故名為死

 天夜叉樂神  鬼龍羅剎等  時輪皆能殺  是故名為死

 惱亂難調伏  於一切如火  堅強不可避  是故名為死

 能壞於陰入  命氣及心意  時法大勢力  是故名為死

 其行甚駿速  破壞諸眾生  當勤修福業  勿得行放逸

此覺時鳥。為放逸天說於死法。決定無疑。時諸天眾。以放逸故。雖聞此法。不生厭離。諸根自體性輕動故。受樂多者。諸根輕動。則亦難伏。以樂勝故。諸根輕動。不可調伏。以此因緣。此諸天眾。雖聞真實堅固利益。然於此義不覺不知。設有覺知。愛毒所害。雖覺不受。以此因緣。雖聞實語利益真語。而不攝受。不受法故。初著美境。受諸欲樂五樂音聲。嬉笑歌舞。種種遊戲。於園林中蓮花池處。共諸天女。以善業故。在於無量七寶莊嚴可愛山峯。常受快樂。不斷不絕。一切天欲功德具足共相娛樂。種種珍寶莊嚴之地。常受快樂。如是遊戲種種受樂。次第遊行。到於廣池。其池縱廣一百由旬。有一蓮華。其花柔軟。七寶間錯毘琉璃莖。金剛為鬚。其花開敷。遍覆大池。此諸天眾。本未曾見。既見此花。生希有心。今此天中。甚為可愛。所見之處。皆可愛樂。諸天見之百倍歡喜。迭互相示。皆共瞻仰。圍遶一面。共行遊戲。心生歡喜。觀此蓮花。一切皆生希有之心。共相謂言。汝觀汝觀。可愛蓮華。昔所未見。有大光明。多有無量七寶眾蜂。莊嚴如是大寶蓮華。此大蓮華遍覆大池。周匝遶花。少分見水。於廣池岸。真珠間錯。青因陀寶。赤蓮華寶。白銀色寶。間錯莊嚴。大蓮華臺。高五由旬。廣十由旬。隨天所念。善業力故。於天遊戲受樂之時。隨天心念。若大若小。如天心念。於大池內蓮華之心。皆悉具足。是故此池名隨念池。其花名為隨念蓮華。如是二事。同名隨念。爾時天眾。初始見時。心生歡喜。足一百倍。以善業故。在彼池岸。歌舞戲笑五樂音聲。一切共受如是天樂。

時諸天眾。既遊戲已。復飲諸天上味之飲。離於醉過。既飲上味。受樂功德。如念即得。如意念香。如意念色。如意念味。如其憶念種種寶器。於彼池中。即有寶器。上味充滿。從池而出。美妙天酒。從池流出。此諸天眾。飲斯上味。飲上味已。復向異處。遊戲而行。見蘇陀聚。色香味觸皆悉具足。意欲食之。歡喜往趣。既至食所。皆共食之。或以手食。或用寶器如業相似。食須陀已。隨其來處。還向廣池。彼此迭共生歡喜心。天眾圍遶。五樂音聲。歌舞喜笑。遊戲而行。到廣池中。見大蓮華光明殊勝。過百千日。彼一切天妙寶光明。於華光明。十六分中不及其一。爾時天眾。見大蓮華。心極歡善。天眾圍遶。五樂音聲。歌舞遊戲。圍遶大池。皆共循行。如是如是。隨其遶池。周遍循行。復見池中希有之事。於花池上。多有種種可愛妙色七寶眾蜂。雄雌娛樂。而受快樂。共飲花汁。花汁美味。不可譬喻。並飲花汁。以偈頌曰。

 若作種種業  則生種種果  種種受生者  以業種種故

 心雜故種種  造種種依處  種種業盡故  不久則失壞

 此所受天樂  不可具足說  無常力自在  不久須臾至

 樂如水泡沫  如陽炎非水  諸樂亦如是  一切必破壞

 極惡不可遮  眾生皆怖畏  死王將欲至  其力不可壞

 破壞一切樂  及斷於命根  業鎖所繫縛  將至於餘世

 若樂已過去  是樂不可念  若樂在未來  亦不名為樂

 若樂住現在  與愛境界雜  無常所遷動  一切皆破壞

 若樂屬三界  智者所不讚  云何諸天眾  愛樂如是樂

 此身不久停  死火必來至  能燒滅一切  如火焚乾薪

 諸樂速遷滅  莫行於放逸  勿於臨終時  而生於悔心

 無量百千生  業樂皆已過  如夢至何所  如風念不住

 愚者樂無厭  如火得乾薪  是故所著樂  則非為常樂

 解脫渴愛者  能離於欲過  修禪不放逸  得無垢淨樂

 得如是樂者  乃可名為樂  諸有雖名樂  猶如雜毒蜜

 如是著樂者  心恒求欲樂  欲樂非常樂  是故非寂靜

如是眾蜂。以善業故。為諸天眾。說如此偈。時諸天眾。雖聞此法。而不攝受。復觀此池。心生愛樂。共諸天女。遊戲歌舞。處處遍觀久於此處。遊戲受樂。復欲觀彼池中蓮花。輕便四大自在力故。業勢力故。蓮華池中自在遊行。或有天眾。入花葉中。遊戲受樂。或有入於種種妙寶間錯華臺。共諸天女。而受快樂。於花臺中。隨心所念。昇花葉上。時蓮華葉。如是如是。轉更增長。以善業故。蓮華增長。二百由旬。三百由旬。乃至千由旬。以天善業意念力故。臺亦如是。漸更增長。二百由旬。其大蓮華。光明亦爾。漸更增長。爾時天眾。各各在於餘花葉中。共天女眾。遊戲受樂。此諸天眾。既上花葉。葉即增長。

爾時天眾。遊戲受樂。作如是念。我今於此遊戲止住。應生酒河。及須陀食。即於念時。蓮花葉中。即生酒河。及須陀食。皆悉具足。復作是念。我今飲酒。食須陀味。即共天女。飲於天酒食須陀味。

爾時天眾。久受樂已。復作是念。我於此處。止住遊戲。此華葉中。應生園林。以善業故。隨其所念。即生園林。七寶雜樹。有種種鳥。種種音聲。寶樹蔭覆。猶如宮室。花果具足。所念花果。隨時皆得。有種種河。泉池流水。勝妙可愛。種種妙聲。寶鈿地處。多有妙花色香相貌。皆悉可愛。華有三種。所謂青色優鉢羅華。拘物陀花。菴摩羅那花。蘇支羅花。香葉花。離泥花。具足欲花。羅婆羅花。君荼羅花。有如是等水生之花。於花光中。多有眾蜂。如是等花。隨念雜色。有青寶色。周遍皆生。如是天花。莊嚴其林。復於陸地。生種種花。其花種種色貌相類。甚可愛樂。生此林中。彼諸天眾。住在如是蓮花葉中。所謂樂光明花。天子天女。喚之即來。復有一花。名曰見樂。復有一花。名種種色。歡喜開敷。柔軟葉花。一切光明。勝莊嚴花。朱多藍花。無厭足花。憶念樂花。有如是等陸生之花。隨天念時。一切現前。於樹林中。復有諸花。所謂曼陀羅花。與喜樂花。香觸愛花。香味可愛花。吱多羅花。五葉之花。龍林舌華。遮抹羅花。林鬘之華。須摩那花。光明之花。聞香飽花。一切愛花。山鬘之花。山峯鬘花。如是等華。有生樹下。有生榛林。此諸天等。蓮花中住遊戲之時。善業力故。生此諸花。爾時天眾。共諸天女。住蓮花林。遊戲花葉。受種種樂。彼大蓮花。隨念廣池。勢力如是。

時諸天眾。蓮花葉中。作是思惟。今於此處。應有眾山。種種寶峯。從此出生。光明具足。種種鳥眾。種種妙聲。在山峯中。巖窟河池。平處嶮岸。寶鈿之地。如是等處。我應遊戲。復作是念。我今住此。大蓮華葉。此處若有巖窟河池。平地流泉。我當於中遊戲受樂。善業力故。即於念時。多有園林花池山峯。巖窟平頂。皆可愛樂。七寶光明。而為莊嚴。種種樹枝。甚可愛樂。見之心樂。過一百山。天花果樹。枝條蔭覆。猶如宮室。甚可愛樂。百千寶窟。生在山中。以為莊嚴。時諸天眾。離蓮華葉。與千天女。而自圍遶。上妙天華。色香觸等。皆悉具足。無有萎變。莊嚴天女。美妙歌聲。音曲齊等。聞者心樂。如天所應。五欲具足。安詳徐步。而昇大山。顧目遍觀。時諸天眾。遊戲受樂。飯於食河。飲於流味。既食無量。諸飲食已。即於河邊。取曼陀羅花。俱施耶舍花。莊嚴其身。復嚴天女。歌舞遊戲。於五欲中。久受樂已。於可愛境界受諸欲樂。不知厭足。愛河所漂。復向廣池大蓮花中。此諸天眾。或百或千。諸天女眾。而為圍遶。種種莊嚴。到於大池。各至所住蓮花葉中。各各遊戲。受於可愛勝妙之樂。如印所印。各如自業。受相似樂。

爾時天眾。復作是念。此處應有種種山谷。種種眾鳥。種種色貌。行食相類。見之心樂。七寶之身。出妙音聲。一切處行。皆無障礙。或在水中。或在陸地。或行空中。而無疲惓。若有此鳥。來至此處。我當乘之行虛空中。與諸天女遊戲空中。下觀常樂地處諸天。歡娛受樂。遍觀察已。共諸天女。復受勝樂。時諸天眾。作是念時。有種種山。種種山峯。種種山谷。種種山窟。種種樹林。種種鳥眾。善業力故。隨念即來。種種相貌。種種莊嚴。種種勝妙跋求之聲。種種七寶雜色眾鳥。天女見之。一切皆生希有之心。其音美妙。遍滿虛空。皆來向此蓮華葉中天遊戲處。遍覆虛空。爾時天眾。及諸天女。既見彼鳥。心轉歡喜。以歡喜故。共天女眾。欲昇虛空。爾時諸鳥。知天所念。來近天眾。時諸天子。共諸天女。昇於鳥上。鳥即飛行。遍於虛空。手執箜篌。歌眾妙音。笙笛鼓吹。甚可愛樂。聞之心樂。復觀自地天眾受天欲樂。喜愛著心不念退沒。以善業故。唯受天樂。爾時有鳥。名曰實語。為調放逸。諸天眾故。以偈頌曰。

 暴風鳥集飛  其行甚速疾  一切眾生命  速疾過於此

 風行或迴旋  鳥去時有返  命根既壞已  則無有還期

 以業速盡故  速到於死時  必定離天處  愚者不覺知

 大力不可遮  極惡憎眾生  死王甚勇健  必定須臾至

 天多行放逸  為樂之所誑  不覺必當得  無量大苦惱

 一切法無常  畢定當破壞  諸有法如是  是最可怖畏

 老能壞壯色  死能喪身命  敗壞破資具  相對法如是

 於如是大惡  衰惱大怖畏  如猶行放逸  是名無心人

 若畏未來世  則名有智眼  若與此相違  是為大愚癡

 一切心所誑  令意皆迷亂  業盡則失壞  如油盡燈滅

 無量境界樂  此樂皆無常  本作業盡故  必當歸磨滅

是實語鳥。以善業力。為令諸天心調伏故。說如是偈。時諸天眾。以放逸故。愚癡不覺。心不信解。亦不攝受。復觀如是常樂地處可愛山谷。河泉流水。花池圍林。一一花林。山峯嵠谷。天眾充滿。遊戲空中。聞諸歌音。遍滿虛空。時諸天眾。復見異處眾多天子及天女眾。在花池岸。飲天上味。於如意樹。五樂音聲。而受快樂。復行異處。見有宮殿。在於虛空。天子天女天鬘莊嚴。天之五欲。皆悉具足遊戲受樂。見二天眾。合為一會。在虛空中。遊戲受樂。乘於七寶莊嚴之鳥。那羅林天。住於宮殿。此二天眾。一切和合。在虛空中共相娛樂。於虛空中。久遊戲已。復昇山峯。久於山峯。遊戲受樂。復向廣池。念花而去。或有乘鳥。滿虛空中。騰躍而行。歌天妙音。是諸天眾。念勝樂故。復向廣池。既到池已。從鳥而下。入於廣池蓮花葉中。如前所說。種種遊戲。而受快樂。

爾時天眾。在於廣池大蓮花中。久受樂已。復作是念。今我此處。應生枝葉蔭覆宮室。俱翅羅聲。種種妙寶。花林莊嚴。種種寶色。枝葉蔭覆。以為宮室。我當於中。遊戲受樂。以善業故。即於念時。種種妙寶。光明莊嚴。第一妙花。色香具足。以覆其上。所謂白銀毘琉璃寶。大青寶王。赤蓮華寶。頗梨色寶。如是乃至金色寶等。微妙第一。見之悅樂。如是種種眾寶枝葉。蔭覆宮室。善業力故。隨念而生。爾時天眾。見此枝葉蔭覆宮室。心生歡喜。入此宮室。歡娛受樂。一切天女。而為圍遶。天衣天鬘。莊嚴其身。一切天欲。皆悉具足其心和順。不相妨礙。離於妬嫉鬪諍瞋恚。而受樂行。以善業故。受此天樂。五樂音聲。一切齊等。於枝葉蔭覆宮室之中。共諸天女而受欲樂。心無厭足。愛毒所燒。受五欲樂。不知厭足。不可譬喻。枝葉蔭覆宮室之中。受天勝樂。深樂成就如是枝葉。蔭覆宮室。眾寶所成。毘琉璃樹。真金為葉。赤蓮花寶。以為其果。青因陀寶。以為其枝。或白銀葉。頗梨為果。或青寶葉。赤蓮花果。或雜寶葉。雜寶為果。或真金葉。白銀為果。金葉金果。亦復如是。種種枝葉。蔭覆宮室。以善業故。隨天所念。皆悉具足。爾時天子。共諸天女。心生歡喜。入於枝葉蔭覆宮室。閴然而住。共眾天女。遊戲受於種種之樂。如魚處水。不知厭足。於此枝葉蔭覆宮室。生希有心。在宮室中。嬉戲歌詠。娛樂受樂。既受樂已。復作是念。我今此處。枝葉蔭覆宮室之內。應生第一色香味觸。天之上味。從葉流出。共天女眾。飲之快樂。以善業故。即於念時。天上味飲。色香味觸。最為第一。從葉流出。共諸天女。飲之受樂。心不知足。以愛欲心。久時歌舞。遊戲受樂。以放逸地。不知厭足。先所作業臨欲退時。遊戲受樂渴愛境界。不知厭足。

復作是念今我此處。花葉之中。應生第一須陀之味。具香味觸。以善業故。即心念時。第一須陀具香味觸。從葉中出。出已食之時諸天眾。久受樂已。復作是念。今我此處。寶樹枝中。應生寶珠瓔珞莊嚴勝妙天冠光明具足。臂莊嚴等。諸天種種嚴飾之具。光明莊嚴。從樹枝出。作是念時。善業力故。出生種種天莊嚴具光明嚴飾。

爾時天眾。著莊嚴具。久受天樂。不知厭足。共諸天女。受五欲樂。不知厭足。雖久受樂。於境界中。轉增渴愛。以心不定。復生異念。今於此處。應有香風來吹樹葉。互相撐觸。出妙音聲。勝於歌音。作是念時。以善業故。種種香風。吹動樹葉。互相撐觸。出妙音聲。天女歌音。十六分中不及其一。時彼天眾。共諸天女。歌舞遊戲。久時受樂。猶不知足。

爾時天眾。復作是念。我今於此所住之處。應生種種七寶雜色莊嚴宮殿。一切天欲皆悉具足隨念出生。如是生已。於此廣池。周匝普遍。在虛空中。共諸天女歌舞遊戲喜笑受樂。作是念時。即有種種七寶宮殿雜色莊嚴。真珠瓔珞。以為莊嚴。其殿四面。種種眾寶。勝妙欄楯。觀之可愛。其欄楯上。或有鵝鳥。或有孔雀。或命命鳥。種種眾鳥。住在其上。處處皆有眾鳥止住。如心所愛種種眾鳥。而現其前。天眾見已。共諸天女。昇此宮殿。遊戲歌舞。一切皆往。向廣大池。在宮殿中。下觀大池。見諸蓮花。生希有心。此大蓮花。種種寶葉。種種光明。種種妙色。以為莊嚴。所謂金剛。青因陀寶。赤蓮花寶。毘琉璃寶。大青寶王。金光明葉。見之受樂。

時諸天眾。在於虛空宮殿之中。復有餘天。住於廣大蓮花葉中。共諸天女。歌舞遊戲。互相娛樂。或有在於虛空宮殿。或有在於大蓮花葉。是諸天眾。作無量種不可譬喻遊戲受樂。如是種種遊戲歌音。其聲遍滿五百由旬。五欲功德。皆悉具足。五樂音聲。受無量樂。自作勝業。所集業盡。猶不覺知。善業將盡。退時欲至。行於異處。當生何道。受何等苦。受何等樂善不善業。今當將我至何等處。示我何道。為在地獄。為在餓鬼。為在畜生。為在人中。為生畏處。為不畏處。以沒放逸黑闇中故。於如是等。不覺不知。若至覺時。善業已盡。無常大風。吹令墜墮。如是天眾。多行放逸。如怨詐親。非實利益。詐為利益。善業既盡。將受異果。爾時乃覺。作如是念。我作不善。多行放逸。如是終時。爾乃覺知。以多習行。此放逸怨。不生畏難。復於花池遊戲歌舞。善業力故。極生愛樂。而復樂觀。蓮花葉中。遊戲諸天。及住虛空宮殿天眾。彼此和合。而共受樂。爾時有鳥名水波輪。以善業力。為於放逸諸天眾故。以偈頌曰。

 眾生命不住  猶如水濤波  無堅如水沫  而天不覺知

 若無風吹鼓  水沫或久住  無常天福盡  速滅不久停

 譬如燈油盡  光明亦皆無  業盡亦如是  天樂則隨滅

 無有所作業  而不失壞者  如是諸眾生  愚癡不覺知

 凡諸有生類  有生必歸滅  一切有為法  皆亦復如是

 眾生自業故  流轉於生死  云何此世間  放逸所破壞

 放逸失善法  放逸為堅縛  以其放逸故  退墮於地獄

 若有一因緣  謂從放逸生  是故求樂者  應離放逸行

 若離放逸者  則得不死處  以不放逸行  則近於涅槃

 以不放逸故  得至涅槃處  是故智者說  放逸為苦因

 一切放逸者  猶如狂病人  現為他所輕  死則入惡道

 一切放逸者  於業果報中  及以生死處  無不顛倒行

 放逸火熾然  燒地獄眾生  若欲脫地獄  當離放逸行

 若欲離放逸  當樂修智慧  則脫煩惱縛  常得安樂處

 五根生三垢  心流轉三界  已離放逸者  說放逸如是

 放逸藏甚苦  不放逸藏樂  是故求樂者  應離放逸行

如是水波輪鳥為彼天眾。捨離放逸。善調伏故。說如是偈時。諸天眾以放逸故。於如是等真語實語。雖聞此法。不能聽受。復於虛空廣池之內蓮花葉中。共相娛樂。遊戲受樂。作天伎樂。天妙音聲。及餘境界。堅著色聲香味觸等。不知足厭。如飲醎水。雖復數飲。不能斷渴。此諸天眾。亦復如是。雖受無量種種天樂。而不知足。

爾時天眾。於虛空中。久受樂已。復於廣池。與彼天子及諸天女。於大蓮花葉中。遊戲受樂。五樂音聲。彼此和合。一處同心同欲。共相娛樂。其心堅著六欲境界。久於此處。歌舞喜笑。以無量種無量差別。而受天樂。如是等樂。隨心所念。具足成就。以善業故。隨其所念。一切諸樂。隨念差別。皆得成就。是諸天眾。為無量念覺觀波淪大河所漂。生歡喜心。一切天眾。久在大池大蓮花中。成就天樂。受天無量放逸之樂。

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知諸天眾著放逸樂。生憐愍心。欲除諸天放逸行故。為之現化。斷除色慢。去廣池不遠。化作大山。名曰清淨。猶如善淨。真毘琉璃無量金銀種種雜寶。而為莊嚴。遍於彼山。有遊戲林。周匝圍遶。多有無量百千流泉。水皆清涼。其山寶峯。光明普照。一切林樹。以為莊嚴。多有花池。無量種花。以為嚴飾。無量千數枝葉蔭覆。猶如天宮。如是勝山。周遍莊嚴。夜摩天中常樂地處。所住天眾。皆悉見之。

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復更思惟。化作天眾。如天怨家。顏色端正。其行速疾。歌舞戲笑。勝常樂地。過踰十倍。或復化作勝妙天女勝常樂地。一切天女。亦過十倍。此地天女。一切不如。何等一切。所謂相貌端正。顏色殊妙。嬉笑歌舞。種種遊戲。皆悉殊勝。其清涼山。一切皆是。毘琉璃山。如前所說。

爾時勝天。在於化山。住於第一最高山峯。於此峯中。化作天子。及化天女。歌詠伎樂。音聲美妙。聞者愛著。彼化天眾。及化天女。從化山峯次第而下。遊戲歌舞。來向實天。

爾時實天。聞諸化天。歌詠之音。如前所說。十倍殊勝。美妙音聲。共天女眾。歌詠遊戲。時諸化天。亦復同作一類歌詠。漸漸來下。近實天眾。爾時二種天眾。既相見已。化天歌詠漸增轉勝。時實天眾。見勝色故。即離色慢。既破實天形服色慢。爾時化天。即出音聲。而詠歌頌。時諸實天。為於化天歌詠所覆。化天香氣色量形貌。及化天女量色形貌。一切皆勝。時諸實天。五欲境界。一切欲樂。為彼化天五欲境界欲樂所覆。以夜摩天王方便力故。令諸實天諸慢漸薄。爾時化天。與實天眾。共集一處。令實天眾威德光明皆悉隱蔽。如閻浮提日光既現。星宿月光。一切皆滅。化天威德。令實天眾光明悉滅。亦復如是。時化天眾。出勝歌音。令實天音隱蔽不現。於化天音。如閻浮提人中歌音。比於天聲量色形貌所有勝相。亦復如是。如夜摩天勝人色相。時實天眾。羞覆心故。向廣池岸。時化天眾。在彼池中大蓮花上。歌舞嬉笑。天中所有五欲功德。皆悉具足。樂事成就。於廣池上大蓮花中。歌舞戲笑。共相娛樂。時化天眾。一切樂具皆勝實天。以雜歌頌。為實天眾。而說偈言。

 一切業相似  得天中樂報  天命及樂受  業盡則失壞

 是故諸未失  天中種種樂  皆由福德因  無福則大苦

 命速不暫停  上色亦如是  死來甚迅速  勿行於放逸

 放逸能破壞  眾生一切樂  命為死所滅  勿得行放逸

 諸根不可制  境界不可遮  智者於境界  則能得自在

 故應捨愚癡  常修行智慧  常遠離諸過  無利之根本

 放逸生諸欲  由欲造苦因  生死皆是苦  生滅法如是

 若捨離放逸  則不樂境界  能離於諸過  則得解脫樂

 放逸是苦樹  是大苦之根  放逸能破壞  一切諸眾生

 是色等無常  非樂非和合  得已而復失  諸有皆如是

 隨有樂境界  皆是繫縛因  隨得轉增長  如火得乾薪

 如是無厭足  則不名為樂  若得離愛樂  乃可名為樂

 若離生死樂  爾乃得常樂  若為欲所使  則不名常樂

如是夜摩天王牟修樓陀。以方便力。壞彼天慢。如是歌詠第一妙聲。昔所未聞誘諸天眾。欲令實天聞其歌聲。因得聞法。時諸天眾。既得聞已。本修心力之所熏故。即便覺知如斯歌義。既覺知已。心生厭離。作如是言。彼天於我一切皆勝。自離放逸。而說偈頌。況我卑劣而行放逸。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以方便力。令諸天眾生厭離心。斷除放逸第一方便。為作利益。以此天眾色樂憍慢。是故不知天當退沒。至後退時。悔火自燒。後為地獄大火所燒。夜摩天王。以是方便。令實天眾。心生厭離。而得利益。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六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七

觀天品之三十六(夜摩天之二十二)

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知諸天眾心生厭離。復為現化。令增厭離。化作天眾。於華葉中遊戲歌舞。諸實天眾。本未曾見。如是天眾遊戲受樂。有無量種無量差別。為實天眾。得離慢故。時實天眾。聞諸化天歌樂音聲。心生羞恥。止不歌舞。不能遊戲。不受欲樂。一心正住。觀化天眾。見化天眾作無量種歌舞戲笑。無量差別。無量可愛。更無相似可以譬喻。時諸化天。蓮華葉中。歌舞遊戲。種種受樂。

爾時天王牟修樓陀。見實天眾心離憍慢善調伏已。復於蓮華葉中化天歌舞。有一華葉。滿中化天。忽然墜落墮大池中。或有深沒。更不復出。或有涌出。在於水上。或如死屍。浮在水上。或有相抱二俱沈沒。皆唱是言。救我救我。迭互相喚。或有相抱發聲大叫。或有相抱而便沈沒。諸實天眾。在大池岸。觀諸化天。見化天眾退沒亂壞。極生怖畏。極大愁惱。

爾時池中一蓮花葉。既墮落已。復有一蓮華葉。化天滿中。而復墜落。墮大池中。或有沈沒。或有少力浮在水上。發聲大叫。或有沈沒不知所在。或有死已沒於水下。或有死已浮在水上。猶如船栰。或有叫喚。或共天女相抱大叫。或為天女兩手急抱而沒水中。猶如人間在惡水中。船栰壞時。人皆沈沒。此化天眾。住花葉中。與葉俱墜。清淨水中。沒在大池。亦復如是。

爾時復有一蓮華葉。化天滿中。而復墜落。墮大池中。如石墮水。不復更出。爾時復有一蓮華葉。多有化天。住在其中。而復墜落。墮大池中。迭共相抱。皆大叫喚。或沒半身。久時叫喚。然後盡沒。如是百百千千。有無量種安詳徐墮大池水中。猶如沈石。令實天眾。皆悉見之。無量天眾。沒已不出。

爾時復有一蓮華葉。滿中化天。臨欲墮落。發聲大叫。如大山崩。或如地動。或如大海潮波之聲。化天墮時。出大音聲。亦復如是。時實天眾。在彼岸上。聞化天眾如是音聲。見如是等諸衰惱事。皆生厭離。心大恐怖。周匝遶池。觀此化天。心極厭離。共相謂言。如此之事。本所未見。有如是等一切天眾極大衰惱。昔所未聞。昔所未見此大怖畏。作是語已。或有思惟。極生厭離。爾時復有一蓮華葉。滿中天女。而復墜落。墮大池中。驚怖求哀。唱如是言。救我救我。復相謂言。若天放逸。則得如是衰惱殃禍。墜落退沒。互相告已。時諸實天。心得調伏。皆生厭離。不行放逸。心得隨順。

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見實天眾心調伏已。為利益他。自隱其身。入蓮花臺。共諸調伏不放逸天入蓮華臺。令實天眾。不見天王。王及天眾。第一善心。為利天眾。皆共入於蓮花臺中。餘實天眾。不見其身。觀諸實天。作如是念。彼天云何為調伏不。為離慢不。

爾時天王。知諸天眾心善調伏。乃至心中不念放逸。皆生怖畏。今正是時。應為說法而攝取之。知此事已。於大池中大蓮華內復作變化。令生怖畏。化作蓮華。有無量葉。及諸化天。在蓮華葉。墜於大池。墮於水時。出無量種怖畏之聲。而復化作無量天眾死屍狼藉。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心自思惟。如是天眾。極大怖畏。或當馳走。奔於餘地。即復化現令其不去。唯觀化天。轉轉復生大厭離心。如是一切種種化現。皆悉作已。與其天眾。入花臺中。復更觀察。遍觀察已。第一悲心。為利天眾。出蓮花臺。共諸天眾。出華臺已。即攝神力。化事皆滅。安慰天眾。作如是言。若天放逸。一切皆當得此衰惱。一切怖畏。放逸為本。不放逸天。則不怖畏。不得衰惱。爾時天王牟修樓陀。為諸天眾。以偈頌曰。

 愚癡樂放逸  常受諸苦惱  若離放逸者  則得常安樂

 一切諸苦樹  放逸為根本  是故欲離苦  應當捨放逸

爾時實天。見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心皆安隱。歡喜馳趣。夜摩天王。共相謂言。我今得主。夜摩天王。今者坐於大蓮華臺。天眾圍遶。能救護我。能攝受我。如是各各共籌量已。一切皆走向大蓮華上蓮花臺。牟修樓陀天王住處師子之座。與蓮華臺二俱同色。夜摩天王。共餘天眾。住華臺中。天眾到已。白天王言。誰令天眾如是破壞。如是衰惱。如是墜墮。沈沒水中。唱聲叫喚。誰能如是與諸天眾種種苦惱。

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告天眾曰。此放逸過。一切眾生必定皆有。汝等天眾。皆悉未知。爾時天主牟修樓陀。為諸天眾。以偈頌曰。

 一切諸眾生  皆悉不能破  一切諸業行  無有能勝者

 能令諸世間  一切皆失壞  以有如是力  是故名為死

 彼能壞世間  能破陰界入  死王從此世  將至未來世

 無力能抵捍  無有能救者  唯有法能救  是故法名救

 命速不久停  壯色亦如是  死來甚迅速  不應生放逸

 一切眾生樂  皆為無常壞  命為死所滅  不應樂放逸

 若善業盡時  必至三惡趣  既知如是過  不應樂放逸

 世間屬無常  皆有三毒刺  有生故有死  不應樂放逸

 死能破壞命  老能令衰變  病能壞安隱  不應樂放逸

 業繩縛眾生  心依繩閣道  流轉三有中  不應樂放逸

 樂者必受苦  苦者苦轉勝  公夫為妻子  不應樂放逸

 母亦為妻室  妻亦為怨家  此等輪轉行  不應樂放逸

 於園林山谷  天女眾圍遶  世間皆當盡  不應樂放逸

 一切天受樂  皆當歸破壞  虛妄不可信  不應樂放逸

 有生皆是苦  是老死之器  決定必當得  不應樂放逸

 諸根難調伏  無有能調者  一切樂皆盡  不應樂放逸

 少年必當老  諸欲猶如夢  是故有智者  不應樂放逸

 猶如芭蕉葉  如電不久住  一切皆破壞  不應樂放逸

 諸根難調伏  樂著諸境界  唯有智慧者  能住自境界

如是天王牟修樓陀。以諸天眾心得厭離。為利益他。說如是偈。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復為天眾。說放逸過。作如是言。汝等天眾。云何沒在放逸闇中。不見大惡。不見大畏。汝等皆見如是等天。以放逸故。皆悉破壞。歸於死滅。無能救者。彼諸天眾。一切樂具。皆悉勝汝。色量形貌。富樂光明。天女歌詠。舞戲皆勝。汝等現見彼諸天眾。以放逸故。一切磨滅。汝等天眾皆應思惟。遠離放逸。一切世間惡龍池中。放逸池中。境界惡龍最為大惡。諸風火惡中。放逸之火。與憶念風。最為甚惡。一切闇聚。無量時集。無始來集。放逸闇聚。最為闇冥一切求便。諸惡怨中。放逸大怨。求境界便。最為大惡。諸利刀中。放逸利刀。最為傷害。墮惡道刀。一切大惡毒蛇之中。放逸毒蛇。貪欲之毒。能殺一切愚癡眾生毒中最惡。一切怨家。詐親善中。放逸怨家。詐現親善。最為大惡。以起一切親故愛故。一切杻械枷鎖及以繩索繫縛之中。放逸繫縛。最為堅固。過堅難故。一切曠野。無水無樹。無果無蔭。無量眾生。於中遭苦。諸曠野中。放逸曠野。最為大惡。以離樂水。離善人樹。離持戒蔭。能與世間一切眾生無量苦惱。一切不實虛妄見中。妄見為實。如旋火輪。乾闥婆城。鹿愛炎中。放逸虛妄。最為不實。境界樂動。不停不住。無有如實。唯虛妄見。如旋火輪。乾闥婆城。鹿愛炎中。放逸最為虛妄不實。一切嶮岸顛墜之中。放逸嶮岸。最為可畏。必定當墮大惡道故。汝等天眾。當知如是。一切五道所攝眾生。以放逸故。三趣眾生。行惡業故。墮大惡道。是故一切畏苦惱者。應當勤心捨離放逸。此放逸者一切苦本。爾時天王牟修樓陀。為諸天眾以偈頌曰。

 不放逸得脫  放逸常受苦  放逸不放逸  已略說其相

如是天王牟修樓陀。調伏諸天。為說正道。時諸天眾。一心諦聽。心調伏故。折伏諸根。諸根寂靜。夜摩天王牟修樓陀。於蓮花臺坐師子座。時諸天眾。白天王言。願為我說畢竟利益。畢竟安樂。令我得此畢竟利益。畢竟安樂。我云何行。

爾時天王。告諸天曰。有佛世尊。具一切智。解脫之師。一切諸過。皆悉解脫。一切功德。皆悉具足。於一切眾生中。最為殊勝。若能歸依。則能斷除汝等苦惱佛無放逸。汝當歸依。能救汝等無量無邊生死怖畏。

爾時天眾。聞天王教。一切胡跪。及諸天女。生敬重心。攝伏諸根。於佛世尊。生敬重心。合掌頂禮。受三歸依。一切天眾。以誠實心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以善淨心。毀呰放逸。誠心悔過。以見化天。有無量種衰惱滅壞。不能堪忍。無量苦惱。

爾時天主牟修樓陀。見諸天眾心生厭離。復為化現無量神通。於須臾間。能示一身。以為千身。於千身中。現百千身。於須臾間。於一形相現於無量種種形相。於須臾間飛昇虛空。種種妙寶嚴飾其身。種種形服。於須臾間。沒於水中。現一千頭。種種寶冠。種種寶印。莊嚴其臂。其身光明。勝於千日。於須臾間。化作大山。園林具足。在園林中。一切天眾之所圍遶。天眾皆見。或見在於大蓮華中。無量百千光明天女之所圍遶。是諸天女。身出光明。時實天眾。皆不能觀天王之身及天女眾。

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復現神通。為令天眾離放逸故。從其口中出於百千諸天大眾。或有坐於七寶宮殿。種種妙寶光明之身。種種容服。共諸天女。莊嚴端正。詠天歌音。以為圍遶。一切皆從牟修樓陀天王口出。或有坐於蓮花之中。如蜂歌音。飲於天酒。香味相應。共諸天女。或百或千。以天衣鬘而為莊嚴。身出光明。皆從天王口中而出。

時牟修樓陀。復現神通。從口而出。或有天眾。乘七寶鳥。遊戲歌詠。五樂音聲。共諸天女。歡娛受樂。從於天王口中而出。天之莊嚴。不得為比。光明功德。皆悉具足。

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復以神力從其口中化天踊出坐於拘婆羅耶中。作天伎樂。出妙音聲。諸天女眾之所圍遶。皆飲天酒。歌頌戲笑。共諸天女。或百或千。或億百千。不可喻色。殊勝天女。而為圍遶。種種遊戲。天園林中。遊行空中而行道路。歌頌音聲。勝於實天。足一百倍。歌音色樂。種種功德。皆悉具足。令天眾聞。時實天眾。未曾見此希有之事。見已皆生希有之心。或生歡喜。或有生疑作是思惟。此天云何從於天王口中而出。甚為希有。時實天眾。如是思惟。或共論說。不知云何。

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復現神通。從其口中出化仙人。種種容貌。或有長髮。或有螺髻。或有身著樹皮之衣。或有手中執持澡瓶。或著天衣華鬘莊嚴。或著黑色鹿皮之衣。有如是等種種色貌諸大仙人。從口中出。或百或千。出已住於虛空之中。而說偈言。

 一切眾生心  如幻法不住  一切必歸死  有中莫放逸

 一切可愛中  愛心轉增長  終必歸破壞  有中莫放逸

 有中更無處  有生而不滅  一切樂皆畏  有中莫放逸

 一切所見中  謂五欲可愛  一切皆如夢  有中莫放逸

 喜愛難調伏  常為眾生怨  速將入地獄  有中莫放逸

 雖數受欲樂  得已而復失  必當皆壞滅  有中莫放逸

 初中後不善  能壞於世間  業鎖所繫縛  猶如鉤釣魚

 雖種種方便  欲斷於業鎖  一切天非天  不能斷業鎖

 生死鎖極長  首尾不可見  是愛甚堅牢  以縛愚癡人

 我及餘天眾  若人阿修羅  一切皆無常  癡盲不能見

 業身遍一切  常流轉諸有  一切愛縛心  智慧乃能斷

 從於愛水中  生於五鑽燧  覺觀風力故  為時火所燒

 愚癡無智慧  貪苦中妄樂  迷故顛倒取  流轉五道中

 喜樂於妻子  及種種富樂  常保此妄樂  為死王將去

 如虎狼殺鹿  害之不疲厭  死王大勢力  殺害亦如是

 一切諸有中  無量多種苦  為癡所迷惑  而心不疲惓

 若人依止惡  不名自愛身  既不自愛身  世間更何愛

如是天王牟修樓陀。從口所出變化仙人。為實天眾除放逸故。說如此偈。畢竟利益。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復為利益。神通變化。從其胸中。示現踊出大蓮花池。其可愛樂。其池多有鵝鴨鴛鴦。而為莊嚴。第一清淨。八功德水。其蓮華池。有百千億七寶蓮華。以覆其上。其花香氣滿百由旬。其蓮華臺王在其上。種種妙寶莊嚴天冠。種種光明。種種寶衣。莊嚴其身。種種寶印。莊嚴其臂。種種婇女。而為圍遶。坐師子座。其諸婇女。手執白拂。侍立左右。復有諸人。讚歎王言。勝妙增上。猶如帝釋第二天王。有如是等百千化王。夜摩天王。以憐愍心。利益他故。為令一切諸實天眾離放逸故。化作帝釋。轉輪聖王。及餘無量百千諸王。

爾時天王牟修樓陀。為利益故。復示變化。從其臍中。出大蓮華。廣百由旬。百千億葉。七寶蓮華。種種寶葉。多有眾蜂。出歌詠音。聞者心悅。見之愛樂。夜摩天王。從其臍中。所化蓮華。其蓮華莖。長五千由旬。毘琉璃莖。金剛間錯。青因陀寶。所共集成。而以莊嚴。勝天虹色。甚可愛樂。大蓮華內。有諸化人。種種衣服。莊嚴其身。第一勝樂。執犁耕地。而說偈言。

 一切犁地者  心皆希望果  癡心希利故  不覺當有死

 愚者希利心  念念常增長  而不覺諸行  念念歸滅盡

 老罰時欲至  能令少壯盡  病苦若來至  能壞於安隱

 此三種惡罰  破壞天非天  速來時欲至  愚者不覺知

 天龍阿修羅  揵闥緊那羅  羅剎毘舍闍  皆為老死壞

 能令貪愛者  捨離於親里  癡愛相繫縛  輪轉於諸有

 子孫及子孫  如是種子等  人為愛所誑  一切皆當失

如是化人。為利益他。說如此偈。時實天眾。聞是偈已。心念思惟。於境界中。不多愛樂。爾時天王牟修樓陀。為利天眾。復作現化。於其一切身分之中。種種莊嚴。種種容貌。種種寶冠。無量種色無量種形。無量種相。天乾闥婆。若人若龍。阿修羅等。各以自法衣服莊嚴。從天王身毛孔中出。各如本色。如其形相。如其自法。自共婇女。歌舞嬉笑。娛樂受樂。天王受樂。與人相似。富樂歡悅。自相愛樂。歌舞嬉笑。歡娛受樂。復有諸龍種種莊嚴。或有一頭。或有二頭。乃至七頭。有種種色種種形相。勝妙寶冠莊嚴其首。種種音聲。歌詠遊戲。生歡喜心。娛樂受樂。如是勇健羅睺阿修羅等。皆盡化出。

天帝釋樂。減夜摩天。共諸婇女。圍遶供養。第一莊嚴。阿修羅女。圍遶供養。五樂音聲。聞之可愛。阿修羅王。住在宮殿。從於天王牟修樓陀身分而出。受第一樂。

又復化現欝單曰人。住雲鬘等十大山中。富樂自在。少減第二三十三天。園林花池。多有種種。諸飲食河。種種歌舞遊戲受樂。從於天王牟修樓陀身中而出。復化瞿耶尼人。自樂成就。歡喜遊戲。亦復如是。時實天眾。見如是等無量種類無量差別夜摩天王。成就如是第一神通。為除放逸勝利益故。作如是化。非不利益。令放逸天。現見無常。心則柔軟。是故示化。種種具足。先示欲味。後示其過。令其厭欲。以是因緣。夜摩天王。為實天眾。示化欲味。受種種樂。歌舞遊戲。衣服莊嚴。飲食婇女。親近供養。五根受樂。如心所念。具足皆得。是名欲味。云何欲過。若得欲已。心生愛樂。求之不得共他而有。非獨屬己。愛別離苦。無量種苦。為強力者之所侵奪。復有五種強力所奪。所謂王賊水火怨家。復有餘苦。常為怨侵。常畏他奪。守護怖畏。或心憂愁。死生貪樂。身心常苦。如是欲過。終至於死。有無量種衰惱諸苦。愚癡之人。於此欲過。衰惱苦中。不生厭離。復有欲過。有何等過。為欲因緣。母子鬪諍。住不同處。一切皆由欲因緣故。若兄弟鬪諍。互相憎嫉。若打若縛。一切皆由欲因緣故。是為欲過。若王者共諍無量國土。互相攻伐。互相打縛。若殺若害。加種種苦。一切皆由欲因緣故。是為欲過。是故當知。皆由於欲繫縛。一切在於生死。

爾時天王牟修樓陀。為實天眾。化作如是無量差別人中欲過。王者共諍。無量方便。及以餘人。以欲因緣。入於海中。若共鬪諍。若繫若縛。憂悲苦惱。怖畏鬪諍。不饒益事。一切皆由欲因緣故。一切人中。皆因欲過。不得安隱。云何天中。因於欲過。所謂諸天。共阿修羅。鬪戰相壞。一切皆由欲因緣故。若阿修羅共天鬪諍。亦復如是。由欲因緣。有如是等。是為欲過。以此因緣。牟修樓陀夜摩天王。為實天眾除放逸故。示如是化。

若諸龍等。共龍鬪諍。國土失壞。震雷放雹。一切皆由欲因緣故。若諸畜生互共鬪諍殺縛捕得。一切皆由欲因緣故。是名欲過。於鬼神中。以食因緣。或欲因緣。互相撲打。以刀相斫一切皆由欲因緣故。是為欲過。以此因緣。夜摩天王。為實天眾除放逸故。示如是化。

於地獄中。互相燒打。互相殺害。受諸苦惱。於人中時。由欲因緣。造作惡業。鬪諍憎嫉以其念本女色因緣。共相憎嫉。以是惡業。墮地獄中。身體裂壞。如是地獄。皆由欲過。以此因緣。夜摩天王。為實天眾捨離欲故。示如是化。遍於五道。示欲過患。令厭生死。示於人中所有欲味。一切皆失。夜摩天王。為示天眾欲味欲過。化作蓮花。百葉墮落。破壞磨滅。復廣示現天人之過。既示過已。復示出離解脫種子。利益安樂諸天眾故。

夜摩天王。復為饒益諸天眾故。示於欲過。何以故。聞異欲過。則於生死。生厭離心。以異見故。以此因緣。為諸天眾。復示欲過。若天若龍。阿修羅等。示欲味已。復示欲過。於退沒時。得諸衰惱。是諸天人。龍阿修羅。於一切處。受無量種諸欲樂已。至於退時。隨諸天等所應受者。皆悉示其種種退法。所謂高山嶮峻崖岸。有無量種師子虎豹野狐猪兔。牛驢象馬。駱駝猫牛。失收摩羅魚摩伽羅魚。龜黿之屬。或有一頭。或有二頭。或復多頭。口中含土。手中執火。復有遍身煙焰俱起。或有雨火。或有放於金剛惡雹。遍眾多處。其聲虓呴甚可怖畏。如一百山同時俱崩。無量種類。身色黤黮。頭如大山。色相可畏。舉身髦髮。焰火熾然。或有百臂。或有千臂。於其手中。或有執羂。或執刀杖。或執金剛。見者大怖。滿大山谷。如是等眾。從大山出。走趣化天。奮目大怒。眼赤如血。從其口中。出諸火焰。黃赤朱紫無量種色。如黑雲中電光亂起。

復化死王。閻羅伺命。色貌可畏。走向化天。手捉赤繩。及諸器仗。所執器仗。頭皆火然。發大惡聲。猶如震雷。其身熾然。滿十由旬。或有伺命。有一百眼。或四百眼。乃至千眼。眼皆焰出。青赤黃鴿。種種雜色。其火熾然。至於十里。種種相貌。一切眾生之所怖畏。醜陋可惡。從化山中虓呴而出。凸腹下垂。脇如山谷。頭如山峯。或有縮咽入兩肩中。或有長髮。髮皆直竪。咽火焰起。或有長爪。火焰熾然。或有身毛焰然火起。或有遍體大火猛熾。如燒大山。皆從大力化山中出。放金剛雹。復有死王。閻羅伺命。其頭狀如烏鷲鵄雕。野干狐狗駱駝之面。遍身火熾。惡蟲覆身。以怖天眾。從於大黑化山中出。一切疾走。猶如猛風。吹大黑雲。熾電俱起。走趣化天。爾時死王閻羅伺命。漸近化天。捉得化天。焰火鐵繩。返縛其手。縛已牽挽。爾時化天。見餘化天身被繫縛極大怖畏。各各散走。時死王使。尋逐捉之。舉置頭上。昇空而去。不復可見。過眼境界。虓呴之聲。甚可怖畏。或有伺命。捉得化天。以焰鐵繩。而繫其頸。入地而去。復有死王閻羅伺命。捉餘化天。擲著水中。訽[口*戒]唱叫。[口*戒]諸化天。其身不沒住在水上。為諸化天。而說偈言。

 愚癡憍慢心  為放逸所使  樂時既已過  今當就死苦

 無量境界林  惡毒滿其中  愛牙甚廣大  求善應捨離

 不作眾善業  而常癡放逸  死時既已到  竟為何所作

 沒在愛水中  不能度眾苦  以沒生死故  永無有安樂

 一切有生者  死常隨其後  云何愚癡人  而樂放逸行

 難知不可遮  常有大勢力  是大力死軍  世間不覺知

 非是鬪戰力  無方能捨離  眾生放逸故  不覺死怨至

 死使有二種  遍行於世間  謂老病衰壞  愚癡不覺知

如是死王閻羅王伺命。說此偈頌。呵責天眾。百返千返。加諸苦惱。時實天眾。見衰惱已。得離一切放逸之心。受三歸依。時夜摩天王。知諸天眾心已調伏。復示變化。令實天眾。心得厭離。是等化王。所著天冠。一切欲具。皆從天王牟修樓陀。身中而出。共諸婇女。隨順供養。如前所說。上色具足。復為衰老之所毀壞。髮白面皺。遍身脈現。柱杖而行。羸瘦憔悴。一切諸業。皆不能作。依他而行。為諸愚人輕弄戲笑。上氣不樂。諸根變熟。一切力盡。眾所輕賤。行步數倒。死時將至。近池而行。身極羸瘦。依他扶侍。身色醜惡。行於池側。未經幾時。身中多有種種病起。所謂熱病。下痢欬瘶盛氣噎病。脈腫疽瘡癩病。垂近死地。身大穢惡。是大惡病。不可療治。死相已現。其王具嬰如是諸病。得如是等極大苦惱。然後命終。既死之後。膖脹臭爛。多有無量百千種蟲。時諸天眾。見此死屍。復有雕鷲諸惡貪鳥。從山飛來。取諸死屍而噉食之。或有取屍騰空而去。時諸天眾。見是事已。其心厭欲。一心正念。爾時天王。為利天眾。復示神化。示於羅睺阿修羅王。勇健阿修羅王等。一切皆在大海水下。至夜摩天。住天王所。去王不遠。住在一面。大聲叫呼。既叫呼已。顛墜墮地。尋即命終。如木如石。不動不覺。諸阿修羅王。諸婇女等。見是事已。極生苦惱。皆悉圍遶。叫喚啼哭。於啼哭時。有鳥飛來。取諸死屍。猶如木石。眾鳥取之。不覺不動。阿修羅女。既啼哭已。一切皆死。復為雕鷲烏鵄眾鳥競共取之。從空而去。令諸天眾不復見之。夜摩天王。為利天眾。示化如是啼哭悲泣。

爾時夜摩天王。復化龍王。如前所說。復示無常。或有龍王。熱沙所燒。猶如焰火。如佉陀羅炭入乾草聚。是諸龍王。熱沙所燒。亦復如是。復有龍王。龍女圍遶。為金翅鳥。搏撮將去。諸龍女眾。發聲大叫。復有龍王。為鋸所解。悲聲唱叫。怨心相斫。互相加害。如是化龍。為死將去。時諸天眾。見是事已。心極厭離。

時夜摩天王。復化弗婆提人。瞿陀尼人。無量百千。皆悉衰惱。及諸女人。亦復如是。老極須臾。皆歸於死。既死之後。多生諸蟲。偃臥於地。甚可惡賤。時實天眾。見此諸事無量差別大惡有過。見死苦已。皆生厭離。互相謂言。此諸眾生。有苦而死。此諸眾生。老病死盡。終竟不知。當詣何處。為誰將去。一切資具。皆悉無常。一切諸樂皆雜有過。無常不住。敗壞之法。不可保信。一切諸法。皆悉破壞。無有少樂。如是實天。互共論說。皆生厭離。

時夜摩天王。知諸天眾心生厭離。復化丈夫自在離慢。決定上生。謂欝單曰人。少減天福。受第一樂。復化令作老病身死。身既死已。無量百千諸蟲。噉食其屍。若有見者。皆生厭惡。猶如屎聚。夜摩天王。為利放逸諸天眾故。示如是化欝單曰人。

爾時天王。復作化示。令實天見。謂中陰有。無量有網化中陰有。如眾生死。以業因緣。生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之中。化中陰有。令諸天眾皆得現見無量種種心行之業。有因緣生。無量百千五道生死。為諸實天得厭離故。於大池中。示如是化。不可思議希有之化。無等無比。令天現見於池水中。具見一切五道眾生。以業煩惱因緣力故。流轉而行。從一道死。復生一道。輪轉生死。無救無歸。無有伴侶。輪轉諸有輪迴地獄餓鬼畜生。及以人天。令實天眾。見於種種生中陰有。見已驚怖。極生厭離。復見夜摩諸天中陰之身。見夜摩天。以業盡故。從天退墮。悔火所燒。貪放逸故。天身則滅。中陰身生。足上頭下。如印中陰。以惡業故。生地獄陰。見生死業故。極大怖畏。共相謂言。是業因緣。甚大戲弄夜摩天眾。時實天眾。見是事已。生厭離心。是名見地獄中陰。非生有陰。牟修樓陀。示如是化。以何義故。不示生陰。以天心軟。不能堪忍。若見生陰。不可譬喻。不可說苦。即失身命。是故示化。不示生陰。是名實天觀夜摩天退欲入地獄中陰之身。時夜摩天王復以希有神化中陰。示夜摩天。放逸過惡之所傷害。以業盡故。欲墮餓鬼。足上頭下。如印相似。業繩所牽。隨所作業。如是成熟。時實天眾。復見如是第二中陰。復次第三。見化中陰。如夜摩天復為放逸之所傷害。業盡還退。惡業所縛。欲墮畜生。足上頭下。如是中陰。如印所印。生畜生中。無量種類相似中陰。是名第三道中陰有相。見之怖畏。復生厭離驚愕惶怖。互相觀視。以偈頌曰。

 微細難解知  遍行一切處  是業使眾生  流轉於諸趣

 若人謗賢聖  好行衰見業  不信於業果  死則入地獄

 若人內懷惡  以法諂誑人   世間所不愛  死則入地獄

 若人著欲樂  常行於惡業  以樂誑其心  死則入地獄

 若得畢竟樂  乃得名安隱  若樂有苦報  是不名為樂

 放逸諸天眾  退失夜摩天  若法具足者  智者所讚歎

 遊戲園林中  樂見諸天女  欲境無厭足  以是故退沒

 以樂增長故  渴愛轉增長  智慧人所說  斷愛為第一

 我見世中陰  今生大厭離  誰當救護我  令我得解脫

時諸天眾。見如是等種種中陰。生厭離心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知諸天眾。心調伏已。皆滅化天。示以自身。寂滅莊嚴。諸天見之。其心安隱。往詣天王。到已圍遶。從在一面。心生敬重。歡喜踊躍。作如是念。我今得主。時實天眾。見無量惡。皆生厭離。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七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八

觀天品之三十七(夜摩天之二十三)

爾時夜摩天王。告天眾曰。汝今何故。不於園林華池無量眾寶莊嚴山峯歌舞戲笑。天王如是觀諸天眾。為生厭離不厭離耶。時諸天眾。聞夜摩天王說此語已。白天王言。當於何處園林七寶山峯之中而有樂處。我見無量生死衰惱。無量差別。不可堪忍。我自目見一切諸欲皆悉無常。後皆致苦。此欲無常不住。不久敗壞無堅無樂。爾時夜摩天王。聞天眾說。而告之曰。汝今當知。一切欲樂。後皆致苦。時諸天眾。白天王言。我今已解。欲為大苦。時夜摩天王告諸天眾。我能宣說一切生死無量諸苦。今當為汝略說少分。令億千劫不復放逸。常行人天二種善道。若斷放逸。是為智慧。若放逸緣來。即應遠離。若不為放逸之所使役。則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復告天眾。今當為汝說三惡道。二種善道。二善道者天之與人。三惡道者。所謂地獄餓鬼畜生。如是五道。大勢力苦。我能宣說。不可廣說。今當略說。以要言之。於天人中。有十六苦。何等十六。天人之中。善道所攝。一者中陰苦。二者住胎苦。三者出胎苦。四者希求食苦。五者怨憎會苦。六者愛別離苦。七者寒熱等苦。八者病苦。九者他給使苦。十者追求營作苦。十一者近惡知識苦。十二者妻子親里衰惱苦。十三者飢渴苦。十四者為他輕毀苦。十五者老苦。十六者死苦。如是十六。人中大苦。於人世間乃至命終。及餘眾苦。於生死中。不可堪忍。於有為中。無有少樂。一切無常。一切皆盡。一切敗壞。初生中陰。識如香氣。有何等苦。業風所吹。非肉眼見。天眼所見。而無所礙。若生人中。生種姓家。有下中上。以布施持戒智慧果報而欲生者此識香氣中陰。亦得如是之食。若欲生於貧窮種姓。所食麁澁。色香味觸。皆悉麁惡。身量減劣。少布施故。不得勝報。是名人中生初中陰苦。

復次第二苦。若生胎中。以業煩惱因緣故住。生貧窮家。母食麁澁。苦酢之食。膜衣筒中。薄少食味。入其臍中。令胎中子。身羸惡色。氣力劣弱。母疲極故。子於胎中。則受大苦。轉向兩脇。走避苦惱。母食冷熱。則受痛苦。無力無救。不能叫喚。沒屎尿中。受無量苦。是為善道人中第二大苦。何況地獄餓鬼畜生。

復次第三苦。從胎出生。胎藏逼迫。猶如壓油。嬰兒出胎。欲墮逼迫。亦復如是。是為大苦。復次以初生時。其身柔軟如生酥摶。亦如芭蕉。又如熟果。母人瞻產。以手捉之。其手堅澁。皴裂劈坼。厭惡蹙面。指甲長利。面目醜惡。以手捉之。猶如火燒。亦如刀割。如是嬰兒。身體細軟。母人觸之。得大苦惱。若得新衣。麁澁厚重。或得故衣。補納破裂。孔穴穿露。狹小單薄。止於草蓐。寒時大冷。受大寒苦。熱則大熱。猶如火燒。以本布施不清淨故。受斯苦惱。從胎而出。受大苦惱。復以不淨布施因緣。令母少乳。所食苦澁。母食劣故。其乳則少。或母食麁惡。故令乳少。羸瘦惡色。唯筋皮骨。以為其身。飢渴病故。身體無力。若無所食噉。從他乞求。人所輕賤。少得飲食。色香味薄。依他而食。辛苦繼命。如是乏食。令身苦惱。以本所行不善施故。乃至命盡。常不充足。以乏食故。常受苦惱。復次第四苦惱。以悕望食而得苦惱。飢餓所惱。或作盜賊。作諸惡業。作無利益。或作勇健。因致失命或次死苦。諸苦之重。所謂飢渴。爾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為諸天眾。以偈頌曰。

 生死大苦惱  無與飢渴等  眾生以飢苦  作諸不善業

 從自身起火  故名飢渴苦  飢渴燒三處  如劫火燒林

 世間大焰火  不能至後世  飢渴火難斷  至於百千劫

 愚人造不善  行於嶮惡道  皆為飲食故  智者如是說

 飢渴有大力  過於大猛火  一切三界中  以食因緣轉

 若於人世間  有種種財物  一切以食故  成就三有海

如是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為諸天說。復次天眾於人世間。有第五苦。謂怨憎會。有六種苦。何等為六。謂眼見怨等。心不愛樂。心不憐愍。見其身色。心意惱亂。於心心數而起怖畏。生不利益。心心數中。而生苦惱。一切惡中。初第一惡。所謂見怨家色。及惡知識。

復次第二怨憎會苦。若聞其聲。不得利益。不愛不順。心生惱亂。是為怨憎會苦。第一惡聲。謂所聞攝不正法聲。憎惡聲故。身壞命終。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聞不愛不利益聲。聞已生於惡心惱亂。不愛不樂。心不憐愍。是為人中怨憎不愛合會之苦。

復次第三怨憎不愛會苦。謂鼻聞香。不愛不樂。心不隨順。聞之心惱。或生深苦。是為大惡。不愛合會。諸天子等。是名人中不愛合會。若人愚癡。無有智慧。或行或住。心生貪著。輕慢不敬。若人以香。供養法僧。其人便以欲心嗅之。身壞命終。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如是惡人。以身因緣。以貪身故。身心不淨。身壞命終。墮於地獄。諸天子。是為人中不愛怨憎合會之苦。復次第四不愛會苦。所謂世間愚癡惡人。因於味故。而作惡業。以惡業故。身壞命終。墮於地獄。若非沙門現沙門像。內懷腐爛。猶如蠡聲。或在僧寺。或白衣舍。實非沙門。著沙門服。常貪美食。為味所縛。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復有懈怠比丘。捨離禪味。為美食故。處處遊行。心常樂食。以懈怠故。身壞命終。墮於地獄。諸天子。是為人中以著味故不愛合會而生苦惱。

復次諸天子。人中第五不愛會苦。所謂身體。以此縛心。不善思惟。不順法行。意不正念。如是惡人。惡境所縛。身壞命終。墮於地獄。諸天子。是為人中不愛合會而生苦惱。

復次天眾。人中第六不愛合會而生苦惱。所謂有人。心意躁動。不能止住。心意不正多有散亂。常思惡業。不樂善法。樂不善法無利益事。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諸天子。是為人中不愛合會而生苦惱。及餘種種無量諸苦。人中具受。復有三種怨憎會苦。謂近怨家。怨害其命。如眼中刺。常不隨順。是為第一怨憎會苦。復次第二怨憎會苦。與惡知識。共同事業。是名第二怨憎會苦。

復次第三怨憎會苦。內懷瞋恚。得便傷害。是名第三不愛怨憎會苦。諸天子。是為人中無量種苦。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復為天眾得厭離故。說於第六人中大苦。所謂愛別離苦。二世利益。是名為愛。善友別離。是為大苦。若離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親里。及餘所愛有恩之人。別離大苦。如墮刀火燒其身心受大苦惱。是為愛別離苦。夜摩天王為利天眾。演說此法。時夜摩天王復為天眾。說於第七人中大苦。所謂寒熱二苦。諸天子。云何人中寒熱二苦。以於人中飲食不調。應冷而熱。應熱而冷。久坐則苦。久立亦苦。多飲亦苦。不睡亦苦。若於昏夜右脇而臥。久眠亦苦。左脇亦爾。初樂後苦。於人世間。以貪樂故。為樂所誑。而修善業。以樂誑故。入於地獄。諸天子。人中之樂。如苦無異。如是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為利益諸天眾。說如是法。汝等天眾。勿生此意。謂人中樂應生厭離。為離生死說法利益。除天放逸故。

復次夜摩天王為夜摩天眾。復說第八人中大苦。所謂病苦。無量差別。無量病起。所謂熱病。下痢上氣欬逆。四百四病。害諸眾生。復有病苦。害諸眾生。憂悲愁惱等病。人中大苦。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為利益天眾。復說第九大苦。令離生死。示於人中生死大苦。所謂人中為他所使。是為大苦。同道同生。同根同歲同力。以業劣故。為他所使。若晝若夜。不得自在。常受大苦。是名人中使役之苦。

復次為他使苦。若人第一種姓。精勤色力。讀誦智慧。具足無乏。以貧窮故。為下賤人之所使役。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為夜摩天眾得利益故。復為說法。以業下劣。無布施業。人所輕毀。晝夜辛苦。為人所使。無施因緣。常受苦惱。手足破裂。貧窮無食。衣服垢壞。飢渴所惱。寒熱辛苦。如是無量苦惱。不可堪忍。晝夜使役。不斷不絕。人中復有種姓色貌。勢力下劣。而多財富。復有種姓。色力智慧一切皆勝。而常貧窮。以貧窮故。親近賤人。為業所誑。為心誑故。受大劇苦。諸天子。是為人中使役之苦。復次為他使苦。若貧窮人順法而行。以貧窮故。親近惡行不善之人。近不善故。同其惡業。雖不喜樂。為他所使而造惡業。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為他使故。二世受苦。復次天眾。人世界中。受大苦惱。所謂第十追求大苦。無量苦惱。為求財故。入於大海。入敵鬪戰。經營造作。言辭辯說。親近下賤。耕田種殖。商賈販賣。畜養畜生。遊方行使。為貨所使。昇大山巖。處處遊行。依附他人。如此所作。一切追求。皆為財物。嚴飾衣服。或貧窮人。或愛著人。如是追求。愛網所縛。乃至命盡。或作惡業。或作妄語。誑惑他人。輕稱小斗。欺誑於人。沽酒販賣。糶賣胡麻。及以賣毒。作如是等惡律儀行。治生販賣。或破國土。城邑聚落。軍營人眾。及餘種種眾惡之業。以妻子飲食敷具財物故。追求之苦無量百千。乃至千歲說不可盡。諸天子。是名人中追求之苦。如是夜摩天王。為利益天眾厭離有故。說究竟法。諸天子。勿於人中起悕望心。當生厭離。若貪諸有不得利益。以是因緣。說於人中一切衰惱。若生人中。以追求故。作不善業。以是因緣。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既生惡道。受種種苦。如是夜摩天王。復說十一人中大苦。告諸天眾。人中大苦。所謂近惡知識。皆無利益。一切苦因。近惡知識。無惡不得。造身口意一切惡業。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受無量苦。於未來世。或墮餓鬼畜生之中。受無量苦。觀於人中地獄餓鬼畜生過已。遮於天眾。悕望人有。說一涅槃寂滅之處。

復次夜摩天王。為欲利益夜摩天眾。說人中苦。所謂人中第十二妻子親里衰惱大苦。所謂妻子親里殺縛鞭打。飢渴貧窮。種種苦惱。所愛之人受苦惱故。亦得苦惱。是名衰惱於人道中以妻子親里眷屬因緣而得苦惱。以是勿樂生於人中。一切有生。必歸於死。隨有死處。皆是苦惱。於生死中最大苦者。謂生老死。人中具有。諸天子。既知人中如是大苦。不可堪忍。勿生欣樂。以如是等無量善寂滅。無上道義。示諸天眾。於人道中無利益事。種種有網。不可譬喻。況三惡道無量百千億。不可譬喻。大苦充滿。不比人中。若天退時。少放逸天。為之說言。汝當生於人善道中。若人臨終。親里知識。願其生天善道之中。二種善道。猶尚如是。況三惡道受大苦惱。如是利益攝他常不放逸。夜摩天王說無量種無量差別。無量方便。無量種法。涅槃勝法。說妻子苦已。復為夜摩天眾。說第十三人中大苦。所謂飢渴苦。由飢渴故。作無量惡。其餘眾苦。無如飢渴。以飢渴故。入眾惡處。大種姓人。為飲食故。合掌垂淚。哀聲親近下賤小人。說慈愛語。如是一切皆由飢渴。畏飢渴故。不顧其命。入危嶮處刀刃之間。及惡象敵。一切皆由飢渴苦故。或入大海。經於無量百千由旬。無量惡魚鯷彌鯢魚。洪波惡處。自捨身命。乘於舲舟。而沈大海。如是一切。皆由畏於飢渴之苦。復有無量種種差別。不可具說。如是諸苦。為口腹故。若人執縛。從右門出。打惡聲鼓。嚴以死鬘。災標在前。怖畏愁惱。將詣殺處。命在須臾。雖復大苦。未過飢渴。是故應當以淨善心。於福田中。以好財物而行布施。時處具足。於生死畏中。勤修精進。善心布施。天中少飢。一切生死。皆依飲食以除飢渴。是故一切應行布施。諸天眾。是名人中飢渴苦惱。無量差別。於天道中。苦微而軟。天樂覆之。福德多故。飲食易得而天不覺。遍於欲界飢渴焰火之所覆蔽。畏於苦火。諸天子。如是觀於人中種種生老病死之苦。勿生欣樂。如是夜摩天王牟修樓陀。見夜摩天眾其心調伏。多調柔軟。既觀察已。復為天眾說人中苦勤修利他。自利則易。牟修樓陀以不斷力。為利他故。為夜摩天眾。數數宣說無量種法。說第十四人中大苦。所謂他輕賤苦。不可堪忍。種種差別。於貧窮人。輕毀偏多。有十種苦。種姓親族。兄弟富人之所輕賤。以貧窮苦。依他而食。綺語不實。親族空語。無義之語。依他住食衣服塵垢。他人輕毀。若入城邑。若節會日。人見輕毀。人道之中。有如是等無量輕毀大苦世間之人。無薪之火住在心中。謂輕毀火。親里知識。兄弟火燒。最為尤甚。無福德故。得此十苦。遍燒其身。大惡怖畏。以燒乾身。氣如烟起。諸天子。應生知足勿於人中而生欣樂。人中少樂。甚大苦惱。衰惱短壽輕毀垢污。唯於人中多有輕毀。非四道中。於人道中。輕毀最重。得他輕毀。一切身分。猶如中毒。隨本所得供養之處。後更輕毀。若人先常得好供養。後得少利。得少時供。若善男子。如是輕毀。過於死苦。諸天子。是為人中難忍大苦。復次第十五人中大苦。所謂老苦。當為汝說。人中老苦。老者能令一切身分羸瘦減劣。諸根皆熟。破壞少壯。拄杖而行。無有氣力。輕毀住處。背傴鼻戾。髮白死使。身意減劣。雖未命終。猶如畜生。諸天子。是則名為人中老苦。名色戲弄。不久必死。若見老苦而不怖畏。當知是人。名為無心。猶如木石。以無心故。雖復人身。猶如畜生。諸天子。於人道中。生為大苦。以有生故。是故老苦。既知老苦。勿於人中起欣樂心。復次第十六人中無量種受生。生則有苦。何等苦也。所謂死苦。死已復生。身根入壞。命根斷滅。不復見於兄弟知識。色身滅已。復行異處。以自業果而為資糧。一切眾生。必歸終盡。命盡棄身。受中陰有。是名為死。一切有生。皆歸於死。若死而不生。生而不死。無有是處。諸天子。勿於人中而生樂心。爾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以偈頌曰。

 於人世界中  有陰皆是苦  有生畢歸死  有死必有生

 若住於中陰  自業受苦惱  長夜遠行苦  此苦不可說

 沒於屎尿中  熱氣之所燒  如是住胎苦  不可得具說

 常貪於食味  其心常悕望  於味受大苦  此苦不可說

 小心常悕望  於欲不知足  所受諸苦惱  此苦不可說

 怨憎不愛會  猶如大火毒  所生諸苦惱  此苦不可說

 於恩愛別離  眾生起大苦  大惡難堪忍  此苦不可說

 寒熱大苦畏  生無量種苦  大苦甚暴惡  此苦不可說

 病苦害人命  病為死王使  眾生受斯苦  此苦不可說

 為他所策使  常無有自在  眾生受斯苦  此苦不可說

 愛毒燒眾生  追求受大苦  次第乃至死  此苦不可說

 若近惡知識  眾苦常不斷  當受惡道苦  此苦不可說

 妻子得衰惱  見則生大苦  出過於地獄  此苦不可說

 飢渴自燒身  猶如猛火焰  能壞於身心  此苦不可說

 常為他輕賤  親里及知識  生於憂悲苦  此苦不可說

 人為老所壓  身羸心意劣  傴僂柱杖行  此苦不可說

 人為死所執  從此至他世  是死為大苦  不可得宣說

 眾生莫能見  諸業不能遮  能壞諸眾生  是故名為死

 大力難堪忍  能令諸眾生  獨行大怖畏  是故名為死

 眾生畢竟有  時火不可避  能斷眾生命  是故名為死

 死王所破壞  能斷人命根  盡於陰界入  是故名為死

 生必有別離  知識及兄弟  別已不復合  是故名為死

 及死未至時  應當修善行  死惡無慈愍  未至應修善

 是死甚卒暴  極惡無慈愍  未至能修善  乃為天中真

 若法中生慧  是名善命人  若人不離法  是為命中命

 若人心念佛  是名善命人  不離念佛故  是為命中命

 若人心念法  是名善命人  不離念法故  是為命中命

 若人心念僧  是名善命人  不離念僧故  是為命中命

 若人心念實  是名善命人  不捨離實故  是為命中命

 若人心念道  是名善命人  不捨離道故  是為命中命

 若人常憶念  趣向於涅槃  爾乃得名天  非樂欲樂者

 若常一心念  樂修禪定業  此樂能離有  非謂著欲樂

 既知此有過  於欲生厭離  精勤求涅槃  是名真實天

如是夜摩天王。以無量種利益諸天。令諸天眾心得清涼。斷除惡道。爾時天眾白天王言。天王。如天王說。我等現見。色力形貌。十倍勝者。皆受衰惱。而況我等。夜摩天王。聞此語已。而告之曰。如汝所見。此諸天眾。少衰惱耳。汝等夜摩天眾。當墮地獄餓鬼畜生。百倍過此。以汝天眾行於非法放逸行故。若諸天眾。順法而行。遠離放逸。則閉一切惡道之門。常於天人受種種樂。當離憂悲老病死苦。得常住處。永無如上所說諸苦。以是因緣。勿行放逸。如是欲樂。比無漏智禪定之樂。百千分中不及其一。爾時天眾。聞天王說。現見諸過。復作是言。天王說法。利益我等。我今攝受。令我不受如是生死衰惱之苦。爾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以偈頌曰。

 若有自作業  非是他人受  若自善調伏  是則得常處

 若有作異業  無及善業者  無量百千生  業常隨順行

 廣作諸福德  修行於善法  則得最勝處  永離老病死

 如是自善業  天眾應思惟  若修行善業  此是勝資糧

如是夜摩天王牟修樓陀。說是偈已。告諸天眾。自今已去。勿為貪著色聲香味觸故而起放逸。遊戲園林。時諸天眾。聞此語已。白天王言。願我未來。見彌勒佛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導師出興於世。我生人中。見彼世尊在初會。數得聞法已。盡諸有漏。復有天眾。願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願已。歸佛法僧。七萬天子及餘天眾。必生人中。見彌勒佛。得聞法已。諸漏永盡。復有餘天。先見佛塔。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復有餘天。發緣覺心一切皆願當來得果。爾時夜摩天王作如是念。我已為他作大利益。令諸天眾離放逸行。時夜摩天王。知諸天眾意善調伏。各令還宮。時諸天眾。恭敬圍遶夜摩天王。捨池而去。夜摩天主牟修樓陀。為諸天眾。作利益已復詣餘地。為餘天眾而作利益。

夜摩天常樂地第八牟修樓陀天化經具足竟。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夜摩天處。名增長法。眾生何業生於此地。彼見若人善心持戒。不殺不盜。如前所說。復離邪婬。微細亦捨。乃至見畫男女。不生憶念。如是之人。不觀不念。不味不著。不濁心念。恐犯淨行。亦不思惟。不念不善。遮於心過。為他人說邪婬業果以遮其心。令其不喜不愛不樂。此邪婬果。不應習近。非寂滅道。不可愛樂。行善之人。不應喜樂。為他宣說微細之果。持戒梵行。於微塵惡。見之生怖。如是之人。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增長法地。生彼天已。善業行故。愛果成就。所謂園林金山峯中。流泉河池。眾寶莊嚴。眾鳥妙音。其池四岸。七寶莊嚴。青毘琉璃。青因陀寶。間錯其地。多有眾峯。種種色聲。相類各異。見之可愛。其聲美妙。聞之悅樂。於園林中。增長愛樂。復於異處。金剛青寶。頗梨為石。莊嚴山谷。於光明山。聞流水音。而受快樂。如意所作。皆悉自在。受無比欲。無量百千天女圍遶。常受欲樂。增長欲樂。受於無量差別不可喻樂。種種金山。毘琉璃峯。行虛空中。種種衣服嚴飾其身。戲笑歌舞種種妙色。諸天女等。以為圍遶。具天五欲。若見天色。無量差別。生無等樂。隨意遊戲。是名色欲。若聞音聲。隨其所念。共諸天女戲笑歌舞。所聞諸香。無量差別。風吹花池。蓮花之香。及餘異花。山谷風吹。種種花香。以悅其鼻。舌得無量種種天味。隨念具足。醎淡苦甘。辛酢等味。有無量種。不可譬喻。如意之味。如是身觸。無量種業。如意即得。冷暖溫涼。柔軟細滑。衣無縷綖。種種色寶而以莊嚴。無量寶光。照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由旬。光明寶珠而受觸樂。天園林中。或有花香。天子聞之。以善業故。受樂希有非不作生。非無因生。所作不失。非是意生非是他與。亦非他作。而我受報。以因緣故。而生果報。業果成就。是持戒人。隨心所念。愛心悕望。天眾妙色。天之細色中色。近遠時生。遠時中時。隨念成就。無量樂法。以是丈夫善持戒故。如是天眾。其心著於六欲境界。欲河所漂而行遊戲。一一園林。一一山峯。七寶莊嚴。園林流泉。出妙音聲。百色眾鳥。出眾異音。是善業者遊戲其中。種種妙色。種種相貌。種種功德。種種嚴飾。令生欲火。天女圍遶種種山峯。天鬘天衣莊嚴其身。塗香末香以嚴其身。共諸天女。於山峯中。遊戲受樂。隨其所念生無量欲。復與天女而共往詣等不等地。其地可愛。真金白銀。青毘琉璃。青因陀寶。車璩為地。鈴網音聲。眾鳥莊嚴。爾時有鳥。名不放逸。見此天子行放逸處。說偈呵責。

 但受故業  不作新業  業盡則墮  諸法如是  業將欲盡  壽命念念

 死來卒暴  愚者不覺  天子天女  不覺欲染  念欲時過  退時將至

 得失多返  因欲境界  於衰惱中  云何惡意  汝以善業  成就受樂

 復作善業  將至善道  若樂境界  則沒有海  若離境界  則得解脫

 境界波力  起於愛河  智者捨離  趣涅槃城  勇人捨欲  而求真諦

 能知愛境  三有洄澓  捨離境界  勿生心念  如甄波迦  果報甚苦

 人心著樂  貪馳境界  集不善業  流轉惡道  常應護心  輕動麁獷

 常著境界  愛境所覆  心馳諸境  不覺衰惱  衰惱既至  乃知業果

 既知此業  乃境界過  常應捨離  世間諸縛

如是不放逸鳥。說此偈頌。而此天子不聽不受。與天女眾共受欲樂。此諸天女。生死因緣生大苦因。於無識者與之共遊。常行嶮惡。愛心不停。常求男子。心如惡毒。如惡嶮岸。能然一切男子心火。與如是等可畏天女。共受天樂。以愚癡故。而不遠避。若有智者。怖畏生死。欲求樂者。離諸天女。愚癡迷惑。欲覆心故。雖知因於女人而得苦惱。不能捨離。與諸婇女共受欲樂。貪欲愚癡瞋恚所覆沒生死泥。與諸天女遊戲受樂。而不攝受無量利益。遮於惡道。為心所誑。於法不覺遊戲園林。與不正行諸天女眾愛網受樂。復詣異地。金毘琉璃。青因陀寶。大青寶王。周遍莊嚴。遊無量處。聞歌詠音。解其章句。言音美妙。五樂音聲。勝德具足無比妙音。昔所未聞。新生天子。既聞此音。與諸天女馳往趣林。其林無量寶樹具足。林名大歡喜。長百由旬。廣三十由旬。如是大林。眾寶具足。具大功德。無量天眾。百百千千。歌舞遊戲。娛樂受樂。

時新生天子。見此大林毘琉璃樹。有大光明。無量香花。功德花鬘。無量種色。種種相貌。見此事已。復見異樹。毘琉璃樹。真金為葉。青寶為枝。白銀為果。天味功德。皆悉具足。青因陀寶。挍飾其樹。種種色花。以嚴樹枝。復見異樹。青寶為樹。真金為枝。毘琉璃葉。無量眾蜂。種種色貌。出美妙音。以為莊嚴。見之悅樂。時新生天子。復見寶花。猶如開目。觀之可愛。花中眾蜂。出妙音聲。復見黃金枝葉蔭覆。猶如宮室。百千眾峯。其音美妙。甚可愛樂。復見毘琉璃枝。青寶為葉。蔭覆宮室。第一寶珠。種種色鳥。而以莊嚴其地柔軟。寶鈿莊嚴。熏以天香。多有天女。

新生天子。復見虹色。以嚴其地。觀之可愛。覆以七寶。平正可愛。及見天女。新生天子。所見諸色。皆悉可愛。所聞音聲。皆可愛樂。其所聞香。有無量種。皆亦可愛。隨所得味。令心愛樂。無量種味。天味具足。隨其所觸。無量諸觸。令心愛樂。隨其所念。種種諸法。隨念即得。如是天子。一切欲縛。欲樂不斷。無量可愛。無量寶地。寶鈿莊嚴。聞天鳥音聲。共諸天女。入大林中。復見花池。種種莊嚴。分分差別。或有蓮花。毘琉璃莖。真金為葉。金剛為鬚。青因陀寶。以為其臺。花皆柔軟復有蓮花。真金為莖。毘琉璃葉。白銀為臺。赤蓮花寶。以為其鬚。種種眾蜂。出妙音聲。復有蓮花。七寶合成。真金為葉。七寶廁鈿。以為其臺。所謂因陀青寶。赤蓮花寶。毘琉璃寶。紅蓮花寶。車璩之寶。大青寶王。如是種種眾色光明。以為其臺。如一花臺。無量花臺。皆亦如是。天子見之觀無厭足。隨其所見。種種境界。轉轉增長。如以蘇油灌於大火。不知厭足。不知厭足。云何有樂。以非樂故。亦非寂滅。非愛心者得寂滅心。隨所得樂愛心增長。隨愛增長不知厭足。以無厭足則入近苦。以於苦中而生樂想。愛火所燒。復入林中。見山谷中。無量林樹。無量種光。見之諦視。於五境界欲火之中。不知厭足。復入摩尼寶石之池。真金頗梨。色觸柔軟。五種柔軟。無有水衣。眾鳥音聲。澄靜淵深。復見異處。有蓮花池。頗梨色水。充滿其中。周匝寶石。以砌四面。光明普遍。鵝鴨鴛鴦。以為莊嚴。蓮花嚴飾。林樹圍遶。林中多有美音之鳥。如是種種莊嚴其池。新生天子。見此池中種種眾蜂。七寶為翅。岸生香樹。色貌具足。以為莊嚴。新生天子。復前入林。見有大河。須陀充滿。新生天子。復見異處。有乳粥河。清淨飲河。河流之聲。如琴樂音。或百或千。處處流行。多有眾鳥。飲上味酒。出妙音聲。

時新生天子。復見陸地。種種眾花。色貌具足。香蜂遍滿。眾花之中。莊嚴大林。其林先香。以花香故。轉增百倍。新生天子。與諸天女。復見林中。有大山峯。眾寶莊嚴。無量流水。以為嚴飾。樹枝蔭覆。猶如宮室。種種寶光。無量百千眾鳥妙音。見之可愛。俱翅羅音。無量百千眾花普熏。光明端嚴。如閻浮提日月光明。在於虛空。無量光明。莊嚴天處。光明殊勝。無量光明。莊嚴山峯。天子見之。復共天女。入山峯中。隨入山峯。觀林轉勝。歌音齊等。漸近轉勝。聞此歌音。速疾往詣。昔所未見。如斯天眾。舉目視之。復見可愛。笐[竺-二+列]林樹。毘琉璃樹青因陀樹。皆悉端嚴。新生天子。復入七寶蓮花笐林。於此林中。多有天子。及諸天女。妙色具足嚴身之具。隨念而生。一一天眾各各異住。共諸天女。飲天上味。離於醉亂。種種寶林笐[竺-二+列]之中。遊戲受樂。入七寶池。共諸天子。五樂音聲。歌舞戲笑。歡喜受樂。以愛覆心。不知厭足。樂著五欲。入蓮花林。以蓮花葉。飲天上味。而不醉亂。復有天子。心樂色聲香味觸等。復有天子。住河兩岸而共遊戲。新生天子。復見寶殿。笐[竺-二+列]如林。毘琉璃寶以為欄楯。皆同欲心。以上中下善業力故。得上妙色。五樂音聲。受無等樂。不可譬喻。

爾時新生天子。本未曾見如此天眾遊戲受樂。既見此已。與天女眾。以歡喜心。向天眾所。爾時天眾。見此天子衣服嚴飾上妙色身。得未曾有。生歡喜心。亦向天子。二眾和合。心無妨礙。共天女眾。一一笐林。一一金峯。一一花池。一一酒河。一一流水。如是愛樂。不可具說。如是一切天眾受樂。

時諸天眾久受樂已。復向一切堅固之山。其山七寶。無量河池。流泉具足。新生天子。天女圍遶。共諸天眾。常樂音聲。山河流泉。周遍充滿。無量百千笐[竺-二+列]宮殿。甚可愛樂。周匝蓮花而以圍遶。猶如燈樹。如意之樹。以為莊嚴。天眾見之。生希有心。其山一面。毘琉璃寶。其第二面。真金所成。其第三面。因陀青寶。其第四面。大青寶王。四面嚴飾。皆悉平等。於平正處。峯谷笐林。皆悉具足。若念觸樂。欲遊戲時。便上此林。百百千千一一天子。有千天女。以為眷屬。天五樂音。無量音聲。無量和合。歌舞遊戲。百百千千。共新生天子。於園林中花池流泉。所見勝上百千億樹。以為莊嚴。七寶光焰。蓮花林笐。此諸天眾。於此諸處。歌舞戲笑。安詳徐步。向彼大山。互相愛樂。善業為伴。善業所資。以善業故。無有骨肉及以垢污。共遊須陀。食河之上。及遊飲河。以善業故。色香味觸。皆悉具足。天子食之。樂五境界。食之發欲。處處受樂。眾欲具足。受於無等無量之樂。欲昇彼山。見其大山殊勝之處。歎未曾有。久乃至此大山之頂。遊戲山處。甚可愛樂。於此山頂。多有無量遊戲之處。眾寶莊嚴。林樹河池。拘物頭花。遍於香林。滿山頂上諸欲具足。隨心所念。無量種愛。皆得如意。皆可愛樂。他不能攝。如是天子。久受天樂。如是受樂處處遍觀。復往詣於七寶山谷。七寶林覆。光明善藥。見眾天鳥。出妙音聲。寂靜之窟。圍遶花池。池名寂靜行處。以於先世不具持戒。生此池中。於先世時。其心堅固。能說法要。而身不能如說修行。猶如伎兒。說業果報。從於地獄餓鬼中出。生此池中。多作鵝鳥。以本生處寂靜行故。生寂靜池。七寶為翅。身出光明。其音美妙。食於蓮花。雄雌相隨。以自娛樂。菩薩鵝王。名曰善時。多住此池。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多住於此山窟之中。為天說法。鵝王在池。為鳥說法。爾時諸天眾遊戲歌舞。分為二分。一分天眾。以善業故。至此池所。一分天眾。入放逸林。遊戲歌舞。歡娛受樂。有善業者。往至大池。鵝為說法。見諸天眾。為說偈言。

 若人雖說法  不能如說行  此愚人空說  常受諸苦惱

 若但為他說  不能如說行  語堅而無我  名為空無心

 放逸故生欲  因欲故生瞋  斯人入惡道  馳赴於地獄

 若樂已過去  非現前可得  若現受當受  是亦不名樂

 愚人樂放逸  愛於現在樂  自業果所誑  則入於地獄

 三世愛所誑  常作無利益  生死縛眾生  智者不應信

 愚者所親友  被害如大怨  縛世間眾生  智者不應信

 若為枷鎖縛  猶尚可斷壞  常求欲愛人  不能斷愛縛

 若人斷愛縛  而愛於常樂  斯人離愛境  行智慧境界

 智觀樂光明  說愛大闇苦  智者持光明  則能破諸闇

 以智慧利刀  斫伐於愛樹  能伐愛樹人  得無上樂處

 斷伐愛過林  及以多流泉  既斷愛林樹  得脫於諸有

 三道大愛河  放逸水洄澓  若昇智慧船  到安隱彼岸

 昇智慧山峯  持戒谷莊嚴  以無量智眼  悉見諸有過

 若人遠離法  斯人內外空  若人不樂法  不堅如水沫

 若有人堅實  內外如金剛  以法行寂靜  益利他眾生

 若沒放逸泥  樂於境界樂  境界蛇所螫  常受諸辛苦

 是故求樂者  不應行放逸  若脫放逸者  則近無量樂

 若有智慧人  不信於放逸  若為放逸螫  流轉於五道

如是鵝鳥。為調諸天。說此偈頌。時諸天眾。以著欲樂。而不聽受。亦不攝取。復作歌舞。遊戲受樂。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八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九

觀天品之三十八(夜摩天之二十四)

爾時菩薩鵝王。名曰善時。攝諸鵝眾。以正念心利益一切眾生之心。觀諸鵝眾。心受快樂。獨在一窟。思惟念法。如是善時鵝王。愛念法樂。為他說法。以為悅樂。復有餘鵝。亦思念法。爾時天眾。以歡喜心。為求樂故。來向此處。觀此大池周遍可愛。一切時樹花果具足。天眾觀之。及天女眾。歡喜歌舞。遊戲受樂。百倍增長。圍遶大池。爾時菩薩鵝王。見天眾已。以成就慧。而說頌曰。

 智者不放逸  能斷於放逸  則昇智慧臺  得無上安隱

 若斷於放逸  得勝寂滅道  入此廣大道  智慧到涅槃

 放逸能障道  令心過相續  以是放逸故  破壞法橋梁

 能壞於善念  失於解脫道  以是放逸故  將人至惡道

 以放逸亂心  不覺時利益  不知語作法  不覺如死人

 雖住於天身  如畜生無異  放逸癡所壞  或舞或歌笑

 或生或退沒  常生已復滅  三界諸眾生  放逸故轉行

 造作一切過  惡業之所縛  迷惑一切法  放逸怨所轉

 以放逸所害  不知於內法  亦不知外法  不覺失其心

 智者所輕笑  而天子行之  無羞無人罰  為放逸所害

 心樂於遊戲  亦常樂歌舞  於境界無厭  退失於天處

 為放逸所誑  於怖處而笑  猶如盲冥人  不知道非道

如是善時菩薩鵝王。利益他故。觀天眾已。住於第一可愛說法鳥眾之中。說調伏偈。而諸天眾。雖聞其說。而不聽受。歌舞戲笑。受五欲樂。遶池而住。樂觀境界。夜摩天中。有三大士。常為放逸行天夜摩天眾。而演說法。何等為三。一者夜摩天王牟修樓陀。二者善時鵝王菩薩。三者種種莊嚴孔雀王菩薩。是三大士。常為利他。而演說法。或有令得聲聞菩提。或有令得緣覺菩提。如是大士。超魔境界。時魔波旬。作如是念此諸大士。空我境界。欲捨我去。人中沙門。四天王中。四大天王。三十三天中。憍尸迦。夜摩天中。牟修樓陀。善時菩薩。種種莊嚴菩薩。兜率陀天。寂靜天王。及其眷屬。此等諸人。雖住我境。而不屬我。六天及人。我使能敗除。化樂天。雖我境界。而有大力。我不能亂。我今當遣智慧大臣。至夜摩天。往亂其法。作是念已。即與大臣。而共籌量。汝當往詣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善時菩薩種種莊嚴菩薩所。而敗壞之。汝等三人。善能言語。善能變化。有大勢力。其三人者。一名歡喜二名放逸。三名欲迷。汝去當至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善時菩薩種種莊嚴菩薩所說法敗之。時三大臣。聞是語已。即下往詣夜摩天眾。至善時鵝王所。到已見此鵝王威德勇健。勝相無畏。其聲調伏為諸天眾。說偈頌曰。

 此非放逸時  不應生歡喜  此二法生癡  死時有大力

 喜煙放逸火  燒無量大眾   境界所迷惑  無目不覺知

 能斷於相續  及以眾生行  為境界所迷  不覺知利益

時三大臣。聞是語已。而說偈言。

 放逸最歡喜  一切樂緣轉  放逸故生愛  云何如是說

善時鵝王。以偈答曰。

 無放逸歡喜  一切樂緣轉  放逸生苦惱  故說蓮花池

時魔大臣放逸復說偈言。

 樂及於境界  放逸諸天女  及以諸技術  為第一可愛

善時鵝王復以偈答。

 若法生放逸  一切皆是苦  能失諸善根  行於三惡道

爾時放逸復說偈言。

 或處於園林  若在蓮花池  或於重閣處  放逸故受樂

善時鵝王復以偈答。

 於山園林中  曠野寂靜處  無放逸寂靜  能斷於魔縛

 放逸入地獄  或墮畜生中  復生於餓鬼  放逸癡心故

如是善時鵝王。說是偈頌。答放逸時。牟修樓陀。於金窟中。遠離放逸。而修禪定。及餘天子。遠離放逸。亦修禪定。牟修樓陀。既知此事。來向大池。無量百千天女圍遶。遍滿虛空。歌舞作樂。出眾妙音。近於天王。不放逸天。不歌不舞。於答難時。忽然而至。爾時牟修樓陀。聞鵝王說一切偈頌。憶念如已。魔王大臣。名曰放逸。三人同侶。我於餘天。聞其至此。一名放逸。二名歡喜。三名欲迷。於癡人所。增長重惑。我當為此放逸大臣。說十一法答難法門。破此魔眾。

爾時夜摩天王。思惟此事。與善時鵝王。共籌量已。從空而下。坐蓮花臺。與無量放逸行天。而自圍遶。說此十一種勝上答難法門。告諸天眾。汝今諦聽。放逸之過。我從往昔。曾見無放逸天子。名曰安隱。為我宣說。令我得聞如此之法。乃是迦葉如來之所演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一切天眾。說法鳥眾。善時鵝王。及魔王眾。放逸大臣。顛倒說者。為諸世間。作無利益。住魔伴黨。一切諦聽。十一問難勝上法門。所謂十一白法。斷於十一垢染之法。欲求真實。欲求涅槃。欲離魔界。畏生死縛。住於寂靜阿蘭若處。獨一無侶。欲求實諦。欲滅黑闇一心諦聽。何等十一勝上法門。斷十一法。一者以調伏。斷於憍慢。二者正心不亂。斷除二種破戒。三者精進。能滅懈怠。四者白法。能斷垢法。五者白法。能斷惡法。六者知足能斷多欲。七者以遠離住。斷近親里。八者以正語。斷無義語。九者正住。斷於輕掉。十者布施。斷於貧窮。十一者智慧。斷於無知。如是十一垢染之法。縛人著於放逸樹枝。欲離魔境。應當斷滅。畏生死者。應斷放逸。夫放逸者。是生死本。不放逸者。是解脫因。爾時迦葉如來。欲令一切諸眾生等離生死故。說如是法。我昔從於先舊天子。聞說此法。如是天子。亦從迦葉如來。聞如此法。為我宣說。次第傳聞。我為汝說。以何等法。調伏憍慢。調伏之人。一切眾生之所愛重。住調伏故。斷此憍慢麁惡之法。憍慢有五。何等為五。所謂若入聚落城邑。或行道路。其行速疾。不慎威儀。或行道路。或行非道。或抖擻衣。或佯跛行。正心之人。見之生瞋。云何此人。行不順法。為醉為狂。是則名為第一憍慢。如是憍慢。云何而斷。應正直行。不轉不顧。直視一尋。威儀齊整。不抖擻衣。不高舉足限齊四指。不通肩被衣。袈裟齊等。行不掉臂。此不放逸。能斷放逸。復有四種放逸。諸比丘比丘等。應當斷離。所謂說無益語。心不思念。不知多少。至施主家。不喚突入。亦不彈指。在上而坐。說於無量無義之言。而不覺知。於靜坐處。發大音聲。觀眾女人。無緣而瞋。左右顧視。不觀前後。眷屬憍慢。盜入他家。如是比丘。一切世人。皆悉不愛。寂靜行者。說此比丘。名為憍慢。在家出家。皆亦如是。如斯等過。云何斷除。若於施主。及以餘人。說正法語。前後相應。觀人而說。觀心而說。依時處說。不相違說。軟語而說。令易解說。法相應說。如說而行。不觀女人。彈指而入。知時出入。亦知其相。不抖擻衣。不掉臂行。不作高唾。不大音聲。美語說法。待問而說。不斷他語。少言美說。以法語說。是名毘尼斷於憍慢。復次第二調伏。能斷憍慢。云何調伏。所謂比丘。及比丘等。入於他家。若聞歌伎。作樂戲笑。遊戲之中。於他言笑。不聽不樂。不味不願。不作多語。不說他惡。不自嚴飾而至他家。不數數入。不常乞求。如是比丘。入於他家。若本施主。若至異家。以此調伏。而斷憍慢。復次第三比丘。至施主家。離說法語。說世俗語。說國土論。說天生論。說於遊戲歌舞之論。說於過去染愛之事。近女人坐。著雜色衣。而入他家。若比丘等。如是憍慢。熾然增長。何等毘尼。能斷滅之。所謂若比丘比丘等。入於他家。說出家法。說布施論。說持戒論。讚智功德。說於無常敗壞之法。說老說病。說愛別離。說自業作。說死離別。說知足法。說調柔法。說苦說集。說滅說道。說地進退。說破戒過。說厭離法。說斷慳法。色憍慢人為說色過。為說食過。無常破壞。說少壯過。必歸老壞。觀人深心。相應而說。如是比丘。以調伏故。破壞憍慢。復次第四調伏。斷除憍慢。不數受於多諸飲食。若更有人。貪著食味。不知厭足。喜至他家。亦不親近。隨其所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若多若少。知足受畜。不念他樂。亦不味著。不生覺觀。一心而行。調伏而行。正威儀行。調伏比丘。及比丘等。調伏之法。如是憍慢。以調伏法。而斷滅之。一切憍慢。放逸故生。放逸為本。於諸功德。皆無利益。是故欲求涅槃。應斷放逸。如是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善時鵝王。為魔王大臣名放逸等。現前為說。往昔天子。從迦葉如來三藐三佛陀。次第傳聞。為摩眾說。云何第二問答。所謂於不持戒正念現前而斷滅之。戒有二種。世間出世間。略說心為能持。戒有多種。略說二種。一者性重戒。二者離惡戒。若破性重戒。則非迦葉如來弟子。性重戒者。所謂殺生非梵行。偷盜具滿三鉢梨沙槃。或盜佛物。或盜法物。盜已食之。心不悔過。亦不還償。覆藏不說。如是比丘。則非迦葉如來弟子。腐爛敗壞。不名法器。但以妄語。莊嚴衣服。是名破於性重之戒。以放逸故。是故迦葉如來。告諸比丘。應離放逸。如是夜摩天王。為善時鵝王菩薩說法。鵝眾及魔王眾。放逸臣等。坐蓮花臺。牟修樓陀。說如是法。

復次第三離惡。略說九種。何等為九。一者淨修一行。二者常速悔故。三者順行。四者半行。五者多行。六者輕犯即悔。七者說道盡行。八者破壞行。九者一切行。是名九種離戒。一切愚癡凡夫。或沙門沙門等。以放逸故。名不學者。名無智者惡不淨行。云何一行。云何離惡。輕慢惡見。以放逸故。毀破輕戒。破已復悔。所謂掘地斷草。是名一行。

若沙門沙門等。若放逸行。毀破輕戒。還復悔過。如是沙門。破一行戒。或一或二或三。破輕戒已。我還悔過。如是數作數悔。是名捨離惡戒。非敬重法。非離放逸心常散亂。是名破戒悔過行。云何順行。放逸增長。輕心輕戒。不勇猛學戒。能說能知破戒因緣。知實不實。於戒法中。知破重戒。得大重罪。堅持不犯。若有難緣。破於輕戒。不持不敬。不重正法。是名破戒悔過比丘。

若沙門沙門等。云何半行。唯學戒法。知重知輕。或持不持。其心思念。護餘戒眾。如是攝心。行於半戒。餘戒不行。是名半行。比丘行放逸行。放逸所使。住放逸境。不能速得涅槃。

云何多行。若比丘比丘尼。或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具足持戒。如是順法多行。多持離戒。不缺不穿不空雖堅固持。不能盡護。是名多行。

若沙門沙門等。云何輕犯速悔。如是比丘。或放逸故。或近惡友。於戒慢緩。速悔令淨。或畏地獄惡道之苦。尋即悔過。令心清淨。於僧前說我作不善。心不覆藏悔已不作。是名比丘犯已隨悔。云所比丘說道盡行。若比丘比丘等。或於重戒中。或破或緩。或以放逸。或近惡友。速向師悔。或布薩時。向眾僧說。心不覆藏。眾僧示導。得聞道故。不復更作。畏三惡道。不破不緩。是則名為善時鵝王說道盡行。

云何破壞行。盡形慢緩離於禪誦心不愛樂。遊天廟中。為求衣服飲食。處處遊行。施主之家。親近俗人。為其騁使。以求安樂。是名破壞行。如是比丘。身壞命終。墮於地獄。

善時云何一切行。信一切法毘尼。為他人說。於輕戒中。或不能持一戒二戒。或以性故。或無習故。不能具持。非不敬重。作已悔過。善時是名一切行。其惡薄少。若比丘比丘等。少惡破戒。一切皆由放逸過故。如是夜摩天王。住蓮花臺。為善時鵝王說法。鳥眾魔王大臣。名放逸等。說如是法。爾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以偈頌曰。

 為放逸所盲  飲於放逸毒  放逸之所縛  將入於地獄

 若人放逸行  世間所輕賤  現得不利益  命終入地獄

 癡人於晝夜  或住或道行  一切放逸者  不得一念樂

 以其放逸故  流行於欲界  輪轉五道中  或從禪中退

 若得世間定  生於無色處  輪轉於諸有  皆由放逸故

 一切三界中  為於愛網羂  放逸之所縛  癡人不覺知

如是夜摩天王於往昔時。從舊天子。次第得聞迦葉佛經。為善時鵝王說法。鳥眾及魔大臣放逸等。說於十一法中。已說三法。何等為三。一者調伏。斷於憍慢。二者正心不亂。斷除二種破戒。一者性戒。二者離戒。若種善根。親近善友。破性重戒。近善友故。得脫生死。何況離戒。是故智者。應當勤求近善知識。三者捨離一法。云何一法。所謂懈怠。捨離懈怠。勤行精進。若能精進。則能滅於一切懈怠。猶如放逸。於一切法能作無益。一切善法。親近善友。以為根本。

復次第四白法。能斷垢法。何等白法。以勤精進。斷於懈怠。譬如光明滅一切闇。以勤精進。斷除懈怠。亦復如是。夫懈怠者。害一切法。隨生懈怠。轉轉增長。能壞世間出世間法。現在未來。不可稱說。無量諸法。懈怠之人。勢力薄少。人所輕賤。亦復不能修理家業。貧窮下賤。不能營作。治生貿易。耕田種殖。及以餘事。悉不能作。不能親近善友知識。以懈怠故。人所輕賤。皆共指笑。不學智慧。癡無所知。不知時處。不知自力。不知他力。若依時節應有所作。現在未來一切應作。皆不成就。若人精進。則能斷除如是懈怠。眾人所愛。眾所敬重。初夜後夜。心不疲惓。離睡易覺。知時而起。知時而臥。知時相應。思惟而作。堅固精進。精進為伴。以精進水。澡懈怠垢。一切所作。離垢成就。有所作業。或得衰惱。精進不退不怯不惓不間不息。若作大事。精進伴故。則能成就而不毀壞。凡所造作。不假他人。識好惡人。知自他力。善人所讚。眾人供養。或王大臣之所供養。大富大力。一切鬪諍。無敢為敵。諸大力人。不能破壞。善友為伴。知識增長。多善友故。有大勢力。多受安樂。隨所行處。若至異方。常得安隱。若遊餘方。善人親近。隨所有人。親近其人。致敬供養。以禮待之。離懈怠故。得如是等。無量功德。被大堅固精進之鎧。離懈怠垢。能破魔軍。能出生死。一切善人之所愛敬。發勤精進。為同伴故。復得出世間無漏無垢。得涅槃道。初堅牢惡塵垢之處。緩而難脫。以此家宅。縛諸世間。妻子眷屬姊妹兄弟。奴婢田宅。財物倉庫。大愛瀑河。精進為伴。則能離於生死怖畏。捨家出家。服三法衣。精進為伴。於家縛中。勤精進故。而得出離。得無住道。勤修禪定。習誦正法。欲入涅槃而得解脫。知時所應。發勤精進。如實知於身口出沒。諦知自相。如實知於陰界諸入。生滅等相。晝夜不息。精進不懈。親近善師。以智方便。發勤精進。習道盡過。斷無始流轉生死之縛。如是懈怠。一切無利猶如闇冥。一切眾生不利益事。是堅固惡。以精進故。則能滅之。其人如是。隨所得道。隨其所得。發勤精進。則能散滅一切和合。不樂煩惱染縛境界。誑惑一切愚癡凡夫。愛詐親善。是色香味觸境界之中。猶如惡賊。劫善法財物。破壞善法。能作一切無利益事。不愛果報。非愛財物。惱亂一切愚癡凡夫。能令迷亂。是故應當捨離境界。不應味著。修解脫道。令心清淨。隨心清淨。則能精進。正念無疑。以正修行。破壞怨家。復以精進為伴侶故。能斷貪欲瞋恚愚癡。正觀察斷。不受諸有。殺怨家已。如閻浮提中。觀於虛空。淨無雲瞖。日月清淨。光明顯耀。其人清淨。亦復如是。如病得差。如貧得財。猶如盲人。行大曠野。失於正路。得道得眼。其人如是。以持禁戒正修行故。修行現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離於塵垢。於一切縛。而得解脫。度於彼岸。智慧勇猛。離於塵垢。一切皆由精進伴故。是故發大精進。能斷懈怠。及以放逸生死諸縛。爾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以迦葉佛偈。而說頌曰。

 發於精進念  常樂獨靜處  得脫於惡業  智慧得涅槃

 發精進為伴  離於懈怠垢  得脫曠野怖  是人得常樂

 懈怠及放逸  能障一切法  以此大過故  令眾生苦樂

 若求現未樂  應離於懈怠  放逸懈怠人  如狗等無異

如是夜摩天王。為善時鵝王說法鳥眾。魔王大臣放逸欲迷等。說彼迦葉如來經典。從昔天子傳聞而說。

復次第五白法。能斷惡法。何等惡法所謂樂入城邑聚落。常習憒閙。不樂住於阿蘭若處。壞沙門法。云何壞法。如是比丘離於修禪。及以讀誦。或入聚落。或入城邑。處處樂住白衣之家。或共男子。或共女人。多有言說。若共女人言語談說。能繫縛人。失一切利益。或生欲心。何以故。女人如火。近之轉近。若近女人。漸令心亂。以是義故。比丘不應入於聚落城邑之中。若共丈夫言語談說。失於一切自利之事於無漏法心不清淨。如是比丘自壞其法。復次若有比丘樂入聚落。及以城邑。得多過咎。得何等過。以入他家令心惱亂。見白衣舍。富樂飲食。床褥臥具。心生貪著。猶如食吐。離阿蘭若。遊於人間。捨道入俗。捨閑靜樂。為家所縛。行貪瞋癡。以是過故。復墮地獄餓鬼畜生。以何因緣。得如是苦。由其樂入城邑聚落。是故比丘。若欲得地。應離此過。

云何捨離。以住阿蘭若故。能攝一切無住功德。無住所攝。第一安隱。若有比丘獨住在於阿蘭若處。諸根寂靜。其心清淨。意如鍊金。第一寂靜。善護諸根。離於怖畏。離於垢污。第一安隱。得無漏樂。六欲天中。一切欲樂。作善業故。一天之樂。可愛無等。況復六天。一切諸樂。若得盡漏。一念之樂。無分譬喻。一切思量。算數不能譬喻。是故若求第一義樂。應離憒閙。不入聚落。以求禪定三昧正受。常獨行於山谷巖窟阿蘭若處。若草聚邊。獨一而行。求無漏樂。遠離知識親里眷屬。當觀知識親里之樂。無常無住。是別離法。非無住處。濁垢惱亂。無有自在。多懷怖畏。是故若有愚人。智慧薄少。捨第一義。樂求有漏樂。名相似樂。其人則為遠離光明而求黑闇。癡人退沒。以其不知功德過相。是故應當捨離聚落城邑之樂。常獨住於阿蘭若處。如是離於聚落城邑。住林樹間。得無住樂。是名第五以白淨法斷於垢業。若欲求樂。欲離魔境。以白淨法。斷除垢法。如是牟修樓陀。知說法鳥眾其心調善。善時菩薩。利益他心。為說迦葉佛經。從昔天子。次第傳聞為魔王大臣放逸等。說十一法中。已說五法。餘有六法。今當次說。汝集一心。今正是時。汝今已得離難具足。若不說法。若不聽法。是大欺誑。是故已得離難具足。諸根具足。當為說法。三種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之中。云何說法。云何聽法。畜生之中。互相殘害。餓鬼飢渴。地獄苦逼。云何聞法。若人天中。不放逸行。則能聞法。我離放逸。汝善信心。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法難得聞。離難具足。亦復甚難。復次第六垢濁欺誑。云何垢法。所謂多欲。夫多欲者。第一垢染惡貪住處。云何而滅。當以知足則能滅之。若多欲者在家出家。不得安樂。若在家出家。其心多欲。常於晝夜。不得安樂。若得物已。心不寂靜。所得財物。不知厭是。在家多欲。未足為妨。如出家人。若出家多欲。不名在家。不名出家。云何名為出家人也。斷除憍慢嫉妬多欲。以要言之。若多欲者一切輕毀。若有比丘意多所欲。常悕財物。如是比丘於善法中。心不清淨。心不淨故。諸根不淨。行亦不淨。若以憍慢經行僧地。乃至一步。則入地獄。何況臥具病瘦醫藥。而無罪過。純地獄行。若破戒多欲而行惡法。實非沙門。自稱沙門。猶如野干著師子皮。如虛偽寶。聲如蠡聲。內空無物。若多欲比丘自稱我是迦葉如來聲聞弟子。迦葉如來法中出家。多欲所燒。過於大火。多欲迷悶。過毒入身。多欲傷人。過於衰老。多欲利刀。伐於善樹。過於刀害。多欲之患。過於惡病。多欲之心。常求人便。欲斷人命。過於怨家。求便害人。是故當知。此多欲過。破壞二世。應當捨此多欲垢穢。晝夜思惟。終不得樂。爾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說迦葉如來所說偈言。

 多欲如利刀  斬害愚癡人  捨之如刀劍  殺害盲冥人

 多欲大惡瘡  若生於心中  其人貪欲故  晝夜不得樂

 欲火憶念薪  愛風之所吹  猛火大熾然  焚燒眾生心

 以貪覆心故  令人心輕動  愛著財物故  而喪其身命

 若人於世間  造作諸惡業  皆由貪慢故  智者如是說

 若人心勇決  能入大火中  皆由貪心故  自作無利益

 若刀惱亂苦  若種種鬪諍  皆由心因緣  親近愚人故

 當知此衰惱  皆由貪過故  不應親近貪  智者如是說

如是牟修樓陀。為善時鵝王說法鳥眾。魔王大臣名放逸等。說此大過。云何斷除。當以白法。云何白法。所謂少欲。夫少欲者。名曰一切安樂之法。若人少欲。常得安樂。其人不畏王賊水火。多欲之人。愛財物故。親近他家以求財物。近於小人。以求財物。若人少欲。則不至於惡人門下。不作妄語。不作虛誑歌舞戲笑。不作綺語。不作惡業。不為貪財欲火所燒。見他得樂。不生憂惱。不為貪財。近惡知識。不生疑慮。若行道路。不畏盜賊。離於怨家。人不求便。不畏罰戮。在家之人。若能如是則無所畏。離諸怖畏。一切安隱。何況出家。遠離過畏。離在家法。住林樹間。若復來至在家人所。多有所求。當知是人。食吐無異。於沙門中。第一供養。所謂少欲。少欲比丘知足清淨。名稱普聞。唯受一食。唯著糞掃衣。唯獨無侶。遊於山谷巖窟草聚。唯處塚間。於食三分。唯食其二。若乞食時。遠避知識。不近親里。唯畜一鉢。執持錫杖。隨得供養。以智思惟。捨之而去。若行道路。前視一尋。不左右顧[盻-八]。捨離美味不食宿飯。於聚落中限至三宿。於城邑中乃至七宿。不坐寶飾莊校之座。於本親里眷屬知識捨之不往。不念王者甘味美饍床褥臥具。不說勝姓。親近善友。性行同類。與同戒者言談語論。如是比丘。離惡離濁。少欲知足。能斷魔縛。若有多欲破戒比丘。而著袈裟天及世間。無間大惡。如病如賊。知足比丘諸根不行。色聲香味觸境界之中。住於露地。則能利益一切眾生。攝持心意。修於身法。受心念處。攝持心意。於生死中。守護諸根。以知足故。名為比丘。若有比丘。欲行少欲。不放逸故。則能少樂。以放逸故。則生多欲。在家出家。皆亦如是。爾時夜摩天王。以偈頌曰。

 若不放逸者  則得解脫果  若其放逸者  則墮於地獄

 放逸不放逸  此說其勝果  若月若闇冥  若解脫若縛

 放逸不放逸  其義亦如是  少欲則安樂  多欲則苦惱

 如斯苦樂相  智者之所說  若多欲眾生  其心常如火

 少欲如涼池  澡浴離貪人  如火得乾薪  燒之無厭足

 多欲人貪財  無厭亦如是  貪人於晝夜  常無有安樂

 以其多樂欲  愛箭射其心  過去無量王  貪財無厭足

 未來亦如是  一切皆磨滅  是故智者說  少欲最為樂

如是夜摩天王。住蓮花臺。為善時鵝王。說法鳥眾。魔王大臣名放逸等。說迦葉如來第六經法。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九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

觀天品之三十九(夜摩天之二十五)

復次夜摩天王善時鵝王。及說法鳥眾現前。為令魔王大臣放逸等得調伏故。說迦葉如來修多羅。從昔天子傳聞而說。已說六種白法。斷除塵垢。我今當說第七垢法。白法能斷。何等垢法。所謂見本生處而生樂心。樂見親里。遠離斷之。知識親里。心常樂見。常念親近。晝夜不離。不樂修禪習業。不近善師。供養三寶。不念未來業。於三業中。不為他說。亦不自作。但念親里。欲見親里知識親舊。云何修理生業。以何自活。作是念已。憂愁所覆。雖為解脫住林樹間。不隨順行。是為無智。心入憂海。既入憂海。復入無等生老病死大憂海中。欲見親里親舊知識。入魔網中。見親里故。增長愛心。家家請食。便生貪心。隨俗所作。聞在家者有所言說。心則樂著。以心樂故。如其所作。失自利益。愚癡故退。不畏未來惡道之苦。亦不思惟地獄餓鬼畜生及餘生處。亦不思惟現在怖畏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亦不思惟一切所愛。皆當別離。以怖親里知識親戚。而行出家還復習近。樂於親里知識親舊。愛他飲食。數至他門。身壞命終墮於惡道。或生地獄。或生餓鬼。或生畜生。所為出家。皆悉退失。既墮地獄餓鬼畜生。受大苦惱。親里知識。莫能救護。是故一切比丘。若畏地獄餓鬼畜生。不應樂見生處親里及諸知識。以近此故。得無利益。為念愛盡義故。而行出家。斷除愛網。以愚癡故。習近愛網。如人畏火捨之迯走。更入大火。如是畏家。捨家出家。還入畏處。亦復如是。捨離親里。入林樹間。還復習近。是為無眼。無知所閉。諸根不調。是名染法。云何而斷。若不能以智慧斷除。或不能遮。或不能持。應當長久遠避遮之。若無智人。不能以餘方便斷愛。當遠避之。一切人愛。以不見故。斷一切愛法。皆當別離。至於死時。無人能救。唯除善業。無量百千生處善法之業。最為能救。非諸親里能救於人。亦非兄弟。如是比丘。捨離親屬。獨處閑居。能斷垢法。老病死時。非諸親里而能救護。比丘如是思惟。斷一切愛。或得微薄。是名比丘斷親里愛。復次在家出家。斷於第八染法。何等染法。所謂無義語。以正語斷之。若在家人空無義語。眾人輕賤。猶如草芥。有義之言。第一財物。諸餘財物。所不能及。無義之言。雖復富樂。猶名貧窮。空無義語。空而無實。人所輕賤。猶如白羊。無言說財。智人視之。猶如畜生。第一輕毀。如是等法。云何而斷空無義語。所謂正語。正語有二。何等為二。一者默然。二者四種正語。何等為四。一者不妄語。二者不惡口。三者不兩舌。四者不破壞語。是名正語。在家出家。若能如是。則不輕毀。在家出家。有六因緣。速為人輕。何等為六。謂無義語。突入人家。貪愛他食。坐於尊處。虛說無實。如是六法。人所輕笑。在家出家。應離此法。

復次第九垢染。白法能斷。云何白法。斷於垢法。謂輕掉法。正住能斷。輕掉法者。障一切法。心性輕掉。以掉動故。不信不覺。不知世間所作。不知言語。不知時節。不近善友。以輕掉放逸故。於世間法。不能了達。如是輕掉惡垢。能敗現在及未來世。不得利益。在家出家。應以正住白法斷除輕掉。在家出家。若身口意離掉正住。眾人供養。正戒正智正意。離魔境界。善法滿足。終得涅槃。於世間法。智者讚歎。世間所作。皆能成就。眾所供養。所至之處。常得安樂。所作成就。如是在家出家。離於輕掉。為一切人之所讚歎。

復次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為說法鳥眾善時鵝王。及以魔王放逸大臣等。以本曾從舊天子所次第傳聞迦葉佛經。為天眾說。

復次第十垢法。可輕可毀。智人所捨。何等垢法。所謂貧窮。貧有二種。一者貧戒。二者貧智。復有二種。一者貧施。二者貧慧。復有二種。一貧種姓。二者貧見。復有二種一貧寶物。二貧師尊。復有二種。一貧親族。二貧親舊。一切貧窮。皆可輕毀。若男若女。云何而斷。所謂布施。一切貧窮。布施能斷。譬如燈明。能滅諸闇。一切愚癡。智能滅之。一切異見。正見能斷。如是非法。法能斷之。第一最勝。一切智者。之所愛攝。斷眾惡道。現在未來。二世安隱。云何布施。施有多種。所謂智施。戒施。法施。安慰施。示正道施。失道路者示道路施。於道行者示以水施。命施。資具施。無畏施。實語施。斷疑施。五戒施。出家戒施。具足戒施。病醫藥施。眼目等施。如是等種種布施。能利現在及未來世。猶如父母。常思修已。斷諸貧窮。斷於惡道。於天人中。而受安樂。既受樂已。終得涅槃。如是布施。能斷貧窮。是故智者。應行布施。

復次第十一闇法。能縛生死闇障諸法。何等闇法。所謂無智。無量無知。乃至無明闇。縛一切生。一切闇聚。以縛其頸。無知如刀。如火如毒。無知亦如一切無明。一切無明因緣而起。能令流轉一切地獄餓鬼畜生。能縛眾生。令其流轉。如是怨垢。云何斷除。謂無漏智。猶如明燈。為救為歸。於諸眾生。如父如母。猶如醫師。亦如良藥。斷無知縛。更不復生。如斷樹根。樹則不生。如火燒薪。不復更生。亦如流水。不復更返以無漏智燒於無知。亦復如是。不復更生。是故應當於一切時。勤修精進。以無漏智。斷除無知。如此所說。十一種法。放逸根本。隨逐放逸。放逸故生。是故應斷一切放逸。一切放逸根本皆無利益能成放逸。譬如依大地故。有一切藥草樹木叢林流水河池隄防城邑聚落園林。及須彌山王。皆依大地。一切地獄餓鬼畜生。亦復如是。皆依放逸。是故智者。應當捨離。爾時夜摩天王。以偈頌曰。

 老人身皮皺  無力拄杖行  老而不知法  皆由放逸故

 以病破壞身  偃臥於床席  不生厭離  皆由愚癡故

 若遇於飢渴  若入嶮惡道  而不生厭離  皆由放逸故

 若得愛別離  而生於苦惱  一切放逸故  如來如是說

 若於五道中  具受種種苦  眾生常苦惱  以其愚癡故

 嗚呼不厭離  生死諸世間  諸業大輪轉  循環不暫停

 三界皆無樂  亦無有少常  如是愚癡人  不知生厭離

 境界皆虛空  三界猶如夢  一切皆悉苦  無目不見知

 如是愚癡人  為放逸所害  死畏欲至時  無有能遮救

 為於不善觀  惱亂其心意  死王欲將至  而人不覺知

 死王將欲至  奪人保命心  三種無利益  惱害諸眾生

 老病死等苦  以放逸故生  追求惱人中  放逸害諸天

 飢渴惱餓鬼  地獄苦所惱  畜生多愚癡  迭互相殘害

 如是眾苦惱  惱害諸眾生  以順非法行  放逸愚癡故

 猶如依大地  生諸藥草第  放逸亦如是  增長諸煩惱

 此魔王軍眾  第一大臣等  摧以智金剛  如日光除闇

 於此所說中  知功德及過  放逸果受苦  無放逸果樂

 如是夜摩王  無量分別說  放逸之過惡  不放逸功德

 老病死諸苦  愛別怨憎會  無量諸衰惱  遍滿生死中

 若人知方便  遮於未來苦  惡業是苦因  不作惡業樂

 滅煩惱最樂  智者如是說  此是涅槃道  真智所演說

 調伏不放逸  住於閑靜處  勇猛離貪心  去涅槃不遠

 離怨及親友  滅除於有欲  境界不放逸  去涅槃不遠

 若人捨離惡  修行慈悲心  怖畏生死者  去涅槃不遠

 以智斷煩惱  智慧心清涼  度於懈怠垢  去涅槃不遠

 與四諦相應  斷於三種過  於諸根自在  去涅槃不遠

 知阿那般那  修行二種相  解了智所知  去涅槃不遠

 若脫於過畏  若樂不縛心  以能度彼岸  是故名牟尼

如是夜摩天王。為說法鳥眾善時鵝王。說迦葉如來正法經典。離放逸故。如是無量正法調伏妙音勇勝說法。爾時魔王軍眾。放逸大臣。聞正法已。作如是念。我今不能轉動夜摩天王如此之法。難知深法。不可迴轉。作是念已。具告同伴。今此牟修樓陀。此法道中。不可轉動。乃至一句。如是魔臣。共思惟已。勢力劣弱。本念破壞。失大威德。飛昇虛空。於須臾頃。還至他化自在天宮魔波旬所到已。時一切魔問使臣言。汝所作事。如憶念不。事究竟不。時三大臣聞是語已。白魔王言。天王。我失勢力。夜摩天王牟修樓陀有大智慧。於正法中。乃至一句。不可動轉。及其天眾。亦復如是。我不能亂。時魔波旬聞此語已。作如是念。放逸行天。我能令其住於欲中。雖有大力。以放逸故。住我境界。作是念已。告魔眾言。却後我能破夜摩天。汝勿急速。我有大力悉能壞亂一切天眾。後當破之。時魔波旬說是語已。復受無等六欲之樂。於放逸地。轉增無量成就大樂。夜摩天王共善時鵝王。及說法鳥眾。說無量種法魔軍放逸。既已退還。時諸天眾所作已辦。

爾時新生天眾。遊戲歡娛。於園林中。來向天王說法之處。及善時鵝王說法鳥眾。

爾時夜摩天王。見此天眾。告善時言汝觀如是放逸行天。今來向此。我今當遊寂靜園林。說是語已。飛昇虛空。入寂靜林。此諸天眾。放逸遊行。五欲具足。園林池中娛樂。乃至愛業所集業盡。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餘業。生於人中。財富具足。為世大人。或為大王。或為大臣。大樂之處。眾人所愛。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彼以聞慧。見夜摩天所住地處。名一向樂。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以聞慧。見有善人持戒不殺不盜。如前所說。復捨邪婬。不犯邪行。第一難持。能捨不作。若見禽獸牝牡和合。不生心念。捨不欲見。亦不思惟。於邪行報。生怖畏心。是故捨離見邪行者。勸令不作。說邪行報。令住善道。以此因緣。說如是法。言是邪婬。得不愛報。畢定墮於地獄之報。既自不作。教他不作。如是之人。自利利他。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一向樂地。以善業故。樂常不斷。無量諸樂。皆悉增長。於此地中。有諸園林。見之愛樂。如意之林。一切欲樂。隨念皆得。於園林中。愛樂受樂。新生天子。有諸園林。一名光明樂。二名流水樂。三名山聚樂。有蓮花池。名曰雜池。有名香流復有園林山池。復有異山天之功德。無數具足。林池可愛。新生天子遊戲受樂。千倍功德。所謂摩尼欄楯池。次名眾鳥音樂池。次名天歡喜池。次名常遊戲池。次名受樂池。次名無濁池。次名實有池。次名見當有池。此池周遍。有諸天鳥。出妙音聲。色量具足。充滿池中。如意之樹。遍於池側。無量功德。皆悉具足。以善業故。與無量天女。受五欲樂。諸天之色。隨念順行。樂觀不離。次第觀之。受五欲樂。以其持戒集善業故。得如是報。於花池中。遊戲歌舞。受五欲樂。如是五欲。渴愛刺林。復以天女而自圍遶。於摩尼莊嚴間錯之池。復往詣於餘蓮花池。莊嚴之山。遊戲受樂。天鬘天衣。五境界樂。目視可愛。昇此山上。欲受快樂。所上山峯。名曰山谷。甚可愛樂。於彼山上。復有餘天。天鬘天衣。以自莊嚴。從金山下。天眾圍遶。遊戲而來。百百千千相隨而下。新生天子。見諸天眾問天女言。如彼天眾。共諸天女。遊戲受樂。我亦如是。遊戲受樂。諸天女言。願隨其意。時初生天子。知天女心。共諸天女。圍遶遊戲。第一歡喜。五樂音聲。以為歌頌。二眾共集。遊戲受樂。不知厭足。山上有鳥。名曰山冠孔雀王。為諸天眾。以偈頌曰。

 世間業莊嚴  天亦業莊嚴  天處無常故  業盡還破壞

 世間愛和合  不愛於別離  和合必有離  世間法如是

 心愛樂諸樂  為境界所誑  諸天命速盡  如心之生滅

 老病死破壞  離別一切人  常有此死法  愚者不覺知

 老使次第來  死時垂欲至  為病軍能破  愚者不覺知

 六種失人身  五根能破壞  如人失正道  處處皆障礙

 若人念因果  常念而不失  是人見實果  於後不生悔

 若人於境界  實見不貪著  此人於愛境  則能速得脫

 若脫於愛網  則度惡曠野  能遠放逸火  是人大智慧

 五種大怖畏  壞一切世間  以其自業故  老病死離別

如是山冠鳥種種莊嚴孔雀王菩提薩埵。以願力故。受孔雀身。利益他人。及利孔雀。為天說法。斷除放逸。

爾時天眾。見新生天子。心生歡喜。以放逸故。於善法語。心不信受。或歌或舞。遊戲受樂。五樂音聲。於山峯園林。有無量種。不可譬喻。金光明窟。如意之林。莊嚴此山。無量眾鳥。百千山河。花林莊嚴。共諸天女。具一切欲。天樂具足。無量遊戲。如是天眾。遊戲次第。昇雜摩尼間錯之山。於此山上。有七寶樹。如意之林。莊嚴其山。縱廣五由旬。於其林中。有孔雀王。名種種莊嚴。住在此林。為天說法。為令天子諸天女等離放逸故。愛說法故。遊園林中。蓮花林中。種種雜林。河泉流水山峯之中。寶莊嚴處。百千眾鳥。妙音之處。一切天眾。莊嚴之處。諸天女眾。莊嚴之處。多有天子天女和合受樂。此孔雀王。則至其所。以善業故。受種種樂。一切遊戲。如是遊戲。無量差別。不可譬喻。隨念皆得。

爾時孔雀王。於摩尼間錯山峯之中。見諸天眾受放逸樂。為令天眾離放逸故。以偈頌曰。

 現在若未來  色境無厭足  憶念火所燒  數數求境界

 雖得生天上  生已還歸滅  為業網所縛  復墮於地獄

 出受鬼畜生  受無量苦惱  眾生行五道  以業因緣故

 眾生種種業  甚多不可量  故得種種果  天中無量樂

 業盡故還退  有生則有滅  見於真諦者  能見天退滅

 此死時欲至  其命則破壞  一切能惱亂  愚者不覺知

 以種種調伏  種種說利益  天眾樂所迷  而不生厭離

 善語法相應  二世得安樂  愚者不攝受  後則生大悔

 以多法調伏  語真義亦明  而天著放逸  不知真利益

 死怨害天命  大力無能救  大力速馳奔  死時欲來至

 諸天龍夜叉  乾闥毘舍闍  一切無能敵  是故死力大

 若知力無力  是人真知業  不為惡業污  不行於惡道

 常修行諸善  離不善境界  如是作業人  則無眾苦惱

 隨順於法行  增長信精進  三昧力相應  如母利益子

 善法於五道  一切能救護  非父非母力  能行於彼處

 信順於正法  能救惡道苦  隨其所至處  信常有大力

 如燈能除闇  如病得良藥  如盲者得眼  如貧人得財

 如水漂溺人  信為大船栰  若人放逸行  信為能除滅

 死時得信故  能除生有海  則得寂滅處  古世牟尼說

 以得信力故  名正智修行  信及不放逸  精進知止足

 集智近善友  此六解脫因  施戒善寂滅  慈心利眾生

 及行悲喜捨  此法得因緣  輕躁近惡友  麁獷喜妄語

 邪見放逸行  此法地獄因  慳嫉苦惡語  放逸行離善

 心常貪他物  聖說餓鬼因  近癡離智慧  愛欲遠正法

 貪食樂睡眠  佛說畜生因  若人身口意  作三種不善

 如是無智人  則墮於地獄  若作如是因  受果則不差

 如種穀得穀  善惡業如是  見此眾多人  作生死苦因

 如是愚天眾  而猶不覺知  放逸初雖樂  後則大苦惱

 若法後時苦  智者應捨離  乃至未解脫  終無有少樂

 若得解脫者  常樂得成就  無常放逸樂  智者所不說

 若得常樂者  智者說為樂  上上次相續  諸業皆如是

 其果亦如是  上上而不斷  既知業果已  應捨離放逸

 當起智慧心  此樂為無上

如是孔雀王菩薩。種種方便。為天說法。斷除放逸。種種無畏美妙音聲。悉蔽諸天歌詠之音。以善業故。其聲遍滿二萬由旬。聞者悅樂。法樂相應。

爾時諸天眾。為求樂故。空中旋轉。如四天王。行使天等。或去或來。此諸天眾。亦復如是。

爾時兜率陀諸天眾。聞此聲已。七萬天眾。從上而下。敬重正法。放逸薄故。向夜摩天種種莊嚴孔雀王所。時種種莊嚴孔雀王菩薩。知兜率陀天以心歡喜。告諸天子。善來真天少放逸故。能來至此求未來果。若欲得聞種種法要。汝當速下。如我所聞寂靜之法。當為汝說。我已修集。能至涅槃。我於往昔所聞之法。一切師等。本所不聞。我於迦羅村陀佛所。得聞此法。生生之處。以願力故。常不忘失。為他人說。爾時兜率陀天。聞孔雀王說是語已。從空中下。敬重正法。於山峯中大眾共會山峯之中。無量蓮花池。無量流泉。無量寶性。無量眾鳥。出妙音聲。於摩尼間錯山峯之中。圍遶孔雀王。四面而住。威德殊勝。色相具足。一切光明。勝夜摩天。如夜摩天比閻浮提人。兜率陀天勝夜摩天。亦復如是。時夜摩天見兜率天。破壞色慢及自在樂。往詣孔雀王菩薩所。有樂遊戲。入於林中。未曾見於兜率天故。瞻仰而住。或上山頂。欲求遊戲。復有諸天。圍遶孔雀王四面而住。

爾時孔雀王菩薩告諸天眾。有二十二法。我今當說。我所敬習。利益天人。第一安樂。一切眾生。令得正行。此二十二法。利益安樂天人愛法。現在未來天人愛法。能斷放逸。滅令不生。若諸天人能離放逸。常得安樂。乃至涅槃。此法利益。父母利益所不能及。何等二十二。一者悔心。二者畏惡道。三者忍。四者精進。五者說法。六者悲心。七者軟心。八者調伏。九者信業。十者不住壞處。十一者住心。十二者畏惡名。十三者不樂著。十四者獨行。十五者心不散亂。十六者念死。十七者離色富財種姓憍慢。十八者軟語。十九者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二十者知足。二十一者畏於境界。二十二者捨不信心。此二十二法。若天若人。如實修行。不墮惡道。速得涅槃。云何名悔。云何悔已而得安隱。既生悔已。斷不善法。云何生悔。若見他人造作不善。身口意業。他作身業。而呵毀之。應生悔心。不共同住。若有因緣。自起不善覺觀之心。隨生即捨。不生憶念。不味不著。內心生慚愧。於他人勤修精進。令其不生。不受覺觀。心呵惡覺觀。譬如大坑滿中糞屎死狗不淨。有清淨人。入中求淨。既入坑中不淨沒咽。爾時其人心生厭惡。若有起於不善覺觀。其心生悔。亦復如是。譬如異人。常求淨行。以不知故。誤食糞穢。或有強力怨家。強令食糞。食已惡賤。心生悔恨。後更不食。若有行於善業之人。慚愧呵毀不善覺觀。亦復如是。勤修精進。斷除覺觀。是名初法。不生放逸。斷除放逸。破壞放逸。是故天人。應當修學。若有善人。欲求真諦。怖畏生死。若生微少。不善覺觀。應生悔心。不生願心。不生放逸。不放逸人。能起悔心。放逸之人。則不能悔。如是一法。是諸善業之根本也。所謂斷除不善覺觀。而生悔心。是名初法。

復次第二善法增長善法。所謂畏於惡道。名大出法。滅於放逸。能斷放逸。一切人天。畏惡道行。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復餘人。若畏惡道。不作惡業。若見他作。亦不隨喜。知不善業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是故不作惡不善業。惡業之因。墮於惡道。何以故。於少惡業。習近喜樂。令惡增長。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是故沙門若婆羅門。及餘畏惡道者。應如是學。常應怖畏。不善果報。甚為大惡。成就地獄餓鬼畜生放逸行人。少智之人。若能如是畏惡道者。不作放逸。不作身口意三種惡業。如是之人。常修善業。捨不善業。是名畏惡道。譬如有人。知自他力。畏於毒蛇。及以刀火。能斷人命。畏惡道者。怖畏惡業。亦復如是。如是之人。於微細業。捨而不作。不行放逸。捨放逸故。生天人中。受大富樂。受富樂已。後入涅槃。以勝樂故。無死無變。無退無盡。是故常應怖畏惡道。若有沙門。若婆羅門。及餘行者。能如是行。得無上處。彼時世尊。說此偈言。

 若人畏惡道  應捨放逸垢  修善求功德  則到涅槃城

 若人畏惡道  其人心正直  以其正心故  從樂得樂處

 若不畏惡道  則多造惡業  為惡火所燒  將入於地獄

 譬如微少火  雖小亦能燒  惡道亦如是  經劫猶得報

 若人欲得樂  應畏於惡道  怖畏救惡道  則能得安樂

如是法中。若天若人。若沙門婆羅門。及餘善人。若畏惡道於少不善。尋即悔過。心不隨喜。亦不思惟。心念地獄餓鬼畜生。怖畏苦果。念已畏於三不善道。捨十惡業。止而不作。不教他作亦不隨喜。不近如是惡業之人。修行善業。捨一切惡。行淨無垢。捨離放逸。止一切惡。於不善法流轉有中。而得解脫。於一切法。得解脫已。解脫諸過。則能安隱。度有彼岸。是故應當常畏惡道。當如是學。一切天人若愛此法。能至涅槃。

復次彼佛世尊。說離放逸能至涅槃。利益安樂一切天人。我於先世人中得聞。憶念不忘。我今當為諸天眾說。云何名為第三忍法。如是忍者。第一善法。第一清淨。佛所讚歎。忍有二種。一者法忍。一者生忍。云何法忍。緣法道行。思惟白法。忍堅固法。思惟善道勝故能忍。故名為忍。譬如大地。忍諸世間山河園林無量種類。忍之不疲。一切法忍。亦復如是。能到涅槃。一切法忍。堅固最勝。白淨善法。涅槃道攝。故名法忍。如是之人。堅固世間忍故。能至涅槃。

復次第二忍。所謂若沙門婆羅門。若復餘人。欲起瞋恚。忍令不起。知瞋過故。作是思惟。若起瞋恚。自燒其身。其心噤毒顏色變異。他人所棄。皆悉驚避。眾人不愛。輕毀鄙賤。身壞命終。墮於地獄。以瞋恚故。無惡不作。是故智者。捨瞋如火。知瞋過故。能自利益。為欲自利。利益他人。應當行忍。譬如大火焚燒屋宅。有勇健者。以水滅之。智慧之人。忍滅瞋恚。亦復如是。能忍之人。第一善心。能捨瞋恚。眾人所愛。眾人樂見。人所信受。顏色清淨。其心寂靜。心不躁動。善淨深心。離身口過。離心熱惱。離惡道畏。離於怨憎。離惡名稱。離於憂惱。離怨家畏。離於惡人。惡口罵詈。離於悔畏。離惡聲畏。離無利畏。離於苦畏。離於慢畏。若人能離如是之畏。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名稱普聞。得現在未來二世之樂。眾人視之。猶如父母。是忍辱人。眾人親近是故瞋怒。猶如毒蛇。如刀如火。以忍滅之。能令皆盡。能忍瞋恚。是名為忍。若有善人。欲修行善。應作是念。忍者如寶。應善護之。如是忍者。能破瞋恚。正法忍光。猶如炬火。能滅瞋闇。如盲者眼貧正法者之財賄。除邪見之貧窮。猶如父母。利益其子。瞋恚沒溺。忍為大船。墮惡道者。忍為救拔。忍如大水。滅地獄火。忍力能斷餓鬼慳嫉飢渴之惱。若墮畜生。互相殘害。忍力則能施其身命。應樂行忍。常習不捨。若畏惡道。當勤精進。思惟忍力。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若人忍莊嚴  諸莊嚴中勝  財物可劫盜  忍則不可失

 若人修行忍  一切眾所愛  後時得安隱  忍為第一戒

 若人修行忍  捨一切瞋恚  現在及未來  常得安隱處

 忍辱戒智慧  如是三種財  此財最第一  非珍寶能譬

 若人修行忍  一切應供養  善人所讚歎  是故應行忍

 忍藥為第一  能除於瞋毒  忍能滅瞋恚  令其不復生

 闇覆愚癡人  忍為勝光明  如燈能除闇  忍示於正道

 若離正法財  流轉於五道  若有忍財物  於世最豪富

 瞋恚大曠野  黑闇甚難度  忍資糧具足  能過無留難

 若迷正法路  忍能為正導  怖畏惡道者  忍力為救護

 常令眾生樂  能滅於苦惱  常得安隱樂  永離諸怖畏

 善人之所愛  能生信功德  和集善吉祥  捨離不善法

 示人正解脫  能滅生死畏  昇天之階陛  滅除地獄火

 餓鬼畜生界  忍為能救護  忍能滿功德  令眾生寂滅

 欲得吉祥樂  當修行忍辱

如是忍者。名第一法。以修行故。現在未來。常得安樂。身壞命終。生於天上。後得涅槃。是故為不放逸。生天人中。當修行忍。

復次第四善業。能離放逸。若沙門婆羅門。及餘善人。作何等善業。所謂精進勤求善法。與善相應。道法精進。正時相應。時處寂靜。修習世間出世間法。相應寂靜。非不相應。若沙門婆羅門。於世間出世間法。初夜後夜。知時止息。知時知處。及知方便。如是則得安隱。而住精進。能破一切懈怠。若沙門婆羅門。為破煩惱。勤修精進。既生精進。於色聲香味觸境界。不起著心。若得因緣。持心令住。正心精進。二法為伴。攝心令離一切境界。若不善力起。精進遮之。正念斷除。一切法中。精進第一。以此二法。為同伴故。令諸善法堅固不壞而得果報。正心精進功德力故。終得涅槃。若沙門婆羅門。及餘善人。知此功德。當勤精進。於世間中。精進最勝。若世間業。以勤修故。而得堅固。以勤修故。而得果報。久住於世。他不能壞。若人精進。於命終時。其心清淨。亦不怯弱。心不散亂。不恐不怖。雖得衰惱。不休不息。常勤修習。諸善增長。怨不能壞。無有人能說其過惡。隨所作業。具足成就。如是世間善業精進。智者所讚。何況出世。正智精進。而不勝妙。是故一切法。一切時。一切智。有智和合現前精進。知時知處。正見勤修。發精進故。得一切樂。若行顛倒。則得無利。衰惱憂患。若無智慧。雖復勤苦。不名精進。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時處相應故  令作業增長  如法勤精進  則得善果報

 雖法處作業  捨離於正法  作業不成就  以離精進故

 如法勤精進  智慧得涅槃  如空中投戟  即生於天上

 若人勤作業  而修行精進  所作皆和合  得廣大成就

 若於世間義  若出世間義  皆由精進力  一切得成就

 若離精進力  及離於正法  彼人無富樂  如求月中垢

 賢聖八分道  念為能守護  精進大力人  能到第一道

 精進得菩提  精進故生天  一切諸道果  無非精進得

 既知此功德  精進調諸根  意發勤精進  無與精進等

如是孔雀王菩薩。為兜率陀天眾夜摩天眾。說於本生所持經法。時諸天眾。皆悉聽受。離於放逸。諸根調伏。一心諦聽。時孔雀王知諸天心生大歡喜。發勤精進。以清淨心。為之說法。令集安隱。寂滅涅槃。利益安樂一切諸天。一切菩薩。法利眾生。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一

觀天品之四十(夜摩天之二十六)

復次第五聞法利益安樂一切人天。謂何等法。所謂說法。說於一切布施之法。說諸善法。一切尊中。聞法。最勝。能斷一切憍慢根本。所謂說法。能調憍慢。說法聞法。尊敬重法。說於信法。說受持法。說修行人不離說法。諸佛如來以法為師。何況聲聞緣覺。說法有十功德。多所利益。何等為十。時處具足。分別易解。與法相應。非為利養。為調伏心。隨順說法。說施有報。說生死法。多諸障礙。說天退沒。說有業果。若說法人。有此十法。令聞法者得多功德。利益安樂。乃至涅槃。是聽法者。及說法人。隨所作願。各得成就。一切種種布施之中。法施最勝。乃至能令一切眾生得涅槃樂。

復次聞法功德。成就深心。信根清淨。一向淨心。信於三寶。詣聽法處。為聞正法。隨舉一足。皆生梵福。若人供養說法法師。當知是人即為供養現在世尊。其人如是隨所供養。所願成就。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能供養說法師故何以故。以聞法故。心得調伏。以調伏故。能斷無知流轉之闇。若離聞法。無有一法能調伏心。如聞說法。有四種恩。甚為難報。何等為四。一者母。二者父。三者如來。四者說法法師。若有供養此四種人。得無量福。現在為人之所讚歎。於未來世。能得菩提。何以故。以說法力。令憍慢者得調伏故。令貪著者信布施故。令麁獷者心調柔故。令愚癡者得智慧故。以聞法力。令迷因果者得正信故。以聞法力。令邪見者入正見故。以聞法力。令樂殺生偷盜邪婬業者。得遠離故。以此說法調伏因緣。終得涅槃。以此因緣。說法法師。甚為難報。父母之恩。難可得報。以生身故。是故父母不可得報。若令父母住於法中。名少報恩。如來應等正覺。三界最勝。度脫生死。無上大師。此恩難報。唯有一法。能報佛恩。若於佛法。深心得不壞信。是名報恩。以此供養。亦自利益。爾時孔雀王菩薩。說經偈曰。

 以說法因緣  得安隱涅槃  能斷一切縛  眾生之大師

 以說寂靜法  能斷愚癡網  如是勝導師  能示眾生道

 若法令眾生  超度諸有海  此法最殊勝  世法莫能及

 若人能供養  此四種福田  斯人得善果  導師如是說

 既得具諸根  亦得聞佛法  若行於非法  後悔無所及

 處處生愛著  常求於欲樂  恒貪愛妻子  不覺死來至

 念念多諸惡  種種過所亂  以心縛眾生  將趣三惡道

 是惡難調伏  常求天人便  是心不可信  眾生之大怨

 以善聞善見  無量種修習  以法調伏心  如馬得銜勒

如是第一深厚福田。具善功德。應修供養。利益天眾。說如是法。及說業道。尊重讚歎說法之師。孔雀王菩薩以願力故。生彼天中利益諸天。時諸天眾既聞法已。心得清淨。皆悉一心聽其所說。作如是言。此孔雀王所說。相應非不相應。與兜率陀寂靜天王所說相應。無異無別。思惟此法。初中後善。第一清淨。第一善法。第一安隱。利益安樂一切天人。令得寂滅。

爾時孔雀王聞兜率陀天說是語已。心淨歡喜。一切悲心。安忍利益。一切天眾。乃至涅槃。復說第六深勝法門。能至涅槃。如是之法。第一安隱。第一最勝。眾人所愛。所謂悲心。一切人愛。令人生信。安慰生死怖畏眾生。心不安隱令得安隱。於無救者為作救護。若有悲心。是人則去涅槃不遠。悲心柔濡。無欺誑心。無麁獷心。能斷瞋心。悲潤心故。又悲心者。名大莊嚴。於五道眾生。若起悲心。能破瞋惱云何於地獄眾生。而起悲心。此諸眾生。云何為於自業所誑。由心怨家之所造作。得不可喻種種大苦。鐵鈎鐵杵融銅熾然。惡蟲所噉。難度瀑河漂沒眾生。鵰鷲烏鵲之所啄食。入劍樹林及灰河中。受種種苦。不可具說。所謂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焦熱地獄。大焦熱地獄。乃至阿鼻地獄。及其隔處大地獄等。一百三十六處。眾生墮中。[土*已]裂劈坼。斷截燒煮。自心所誑。業網所縛。愛火所燒。無救無歸。東西馳走。求哀自免。以求救護。我當何時得度如此大苦惱海。於此眾生而起悲心。若種如是悲心種子。則為天王。或作轉輪聖王。一切眾生之所愛重。悲心之人。愛樂善業。是名觀地獄眾生受大苦惱而起悲心。則得增長無量梵福。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餘善人。利益眾生觀諸餓鬼。當起悲心。云何眾生。墮餓鬼中。種種飢渴。自燒其身。如燒叢林。四面馳走。互相搪突。炎火焚燒。遍體熾然。無救無歸。處處遍走。以求救護。無能救者。此諸眾生。何時當離種種苦惱。何時當斷飢渴乏苦。是名觀餓鬼苦而起悲心。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餘善人。觀於畜生而起悲心。餓鬼之中。無量苦惱。互相殺害。畜生三處。所謂空行水行陸行。死法無量。互相殘害。互相食噉。此諸眾生。何時當脫。是名觀畜生苦而起悲心。若有能生如是之念。則生梵天。以悲心念諸眾生故。悲念眾生。於三惡道大苦惱處。於最大惡業果之地。興悲心已。復於六欲諸天而起悲心於六欲天。受天之樂。不可譬喻。種種山谷山峯園林。而受快樂。蓮華林池。共諸天女。遊戲受於百千種樂。既受樂已。業盡還退。生在苦處。受大苦惱。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此生死處。戲弄眾生。愛鎖所縛。東西馳走。迷亂無知。受大苦惱。是名觀諸天苦而起悲心。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觀於人中而起悲心。以種種業。生於人中。受苦樂果。上中下眾生。種種作業。種種心性。種種信解。或有貧窮。依恃他人。憎愱妨礙。畏他輕賤。追求作業。以自存活。如是觀人世間而起悲心。如是悲心。第一白法。能得涅槃。如是觀五道眾生五種苦已。而興悲心。如是之人。得勝安隱。則得涅槃。爾時孔雀王菩薩。說迦迦村陀如來頌曰。

 若人心柔軟  悲心自莊嚴  為一切所護  眾人所稱歎

 如是柔軟心  諸根常悅預  此正見善人  去涅槃不遠

 若悲心莊嚴  則為人中天  若人無悲心  是則常貧窮

 若人柔軟心  調伏如真金  若悲在心中  此寶無窮盡

 若人常精進  恒修行正法  此人心智光  猶如大明燈

 若人於晝夜  心常住於法  斯人之悲心  晝夜常不離

 其人心清淨  利益諸眾生  既受安樂已  後得於涅槃

 悲心清淨施  牟尼所讚歎  能斷一切過  悲財無窮盡

 功德勝莊嚴  能斷一切過  牟尼悲潤心  故至不滅處

 悲因隨所在  如蜜乳和合  瞋恚及熱惱  不能住其心

 既昇悲心栰  哀矜心勇健  能度於有海  三毒大洄澓

 功德勝營邑  無勝此莊嚴  善人之所愛  故名為悲心

如是孔雀王菩薩。為天說法。初中後善。相應寂滅。一切天眾。樂集聽受。

復次彼佛世尊。說第七法。謂何等法與之相應。而得解脫。斷於放逸。以何等業。謂柔軟心。斷輕躁過。攝諸功德。若有人能柔軟深心。離一切垢。涅槃解脫。猶如在手。軟心之人。心如白鑞。修行善業。眾人所信。麁獷之心。如金剛石。恒常不忘怨結之心。行不調伏。眾人所憎。不愛不信。若起惡心。堅執不捨。心不安樂。不樂禪誦。不近善人。不生善法。如沙鹵地。不生種子。又如沙中。不出麻油。麁獷心人。亦復如是。不生善法。如搆角乳。如月中暖。如石女兒。如空中花。麁獷惡業。誑詐無智。自誑誑他。五有所沒。近不善人。捨離三寶。此生盲人。不覩正法明慧之日。甚可哀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之聚。入大曠野。受無量苦。遠離柔軟甘露之味。如是惡人。沒於苦海。去涅槃遠。何以故。不行涅槃道因行故。以是義故。常不得樂。若有人能柔軟其心。其人一切定得涅槃。譬如麻性出油。日性光明。月光性冷。火熱地堅。風動水濕。四大各各自相不倒。軟心之人調伏其心。信心精進不顛倒見。信於因果。則於涅槃。如在現前。爾時孔雀王菩薩。以佛經偈。而說頌曰。

 若人心柔軟  猶如成鍊金  斯人內外善  速得脫眾苦

 若人心器調  一切皆柔軟  斯人生善種  猶如良稻田

 一切諸眾生  不能盡斯藏  能破於貧窮  及以多誑詐

 利根寂靜人  常修行禪定  不著放逸境  永離諸苦惱

如是孔雀王菩薩。說是偈時。夜摩天眾兜率天眾。樂聞無厭。復欲聞法。合掌恭敬白言。大聖。願為我等。具說二十二法。我等為欲利益他故。當至心聽。爾時孔雀王菩薩。為諸天眾。說二十二最勝法門。已說七法。今當次第說第八法。若有沙門婆羅門。及餘善人。心生思惟。有何等法。謂調伏法。能與一切作莊嚴法。一切調伏毘尼相應。若沙門婆羅門。若復餘人。在家出家。若老若少。調伏相應。以此莊嚴。能令端正。若離調伏。猶如野干。烏鵄鵰鷲。出家之人。云何調伏。出家之人。初以袈裟而自調伏。當行七事。何等為七。一者如其國法。受糞掃衣。隨所住國。在家之人所棄之衣。若在塚間。有死人衣。死屍所壓。則不應取。若於塚間。得破壞衣。則應受用。是名袈裟調伏之法。

復次第二調伏。若入聚落觀地而行。前視一尋。念佛影像。一心正念。諸根不亂。數出入息。係心身念。入於聚落。不觀一切所須之具。不觀種種器物。亦不觀他莊嚴幃帳。不與女人言論語說。不抱小兒。不數動足。亦不動臂。及其床座。不手摩頭。不數整衣。不抖擻袈裟。不按摩手。亦不彈指。是名第二調伏之法。

復次第三調伏。入施主家。於飯食時。齊腕澡手。若受食時。不大舒手。當前一肘。不滿口食。亦不太少。若於食時不輕弄不調戲。謂不知足。失他淨信。令他輕慢。當觀他心。若所揣飯。不大不小。不大張口。不令有聲。不大出氣。所應之食。但食二分。食知止足。不觀他鉢而生貪心。所受飲食。不壞他心。自觀其鉢。不左右顧視。食已離鉢。澡漱清淨。守攝諸根。正心說法。心念審諦。不遲不速。不曲不直。不非時說。不多不少。護施主心。不壞其信。是名第三調伏之法。

復次第四調伏。若於食時。若於聚落。或於城邑。先所見食。不生心念。不數言說。亦不悕望所受敷具。如法受畜。不求上勝。是名第四調伏之法。

復次第五調伏。一切所作。不倚不著。不惜身命。於所用具。不多聚積。不行邊方危怖之處。不異服飾。不樂請喚。不偏樂於一家往返。是名第五調伏之法。

復次第六調伏。不斷草木。及掘生地。不著雜色革屣。雜色衣服。若他破戒。不謗不說。心不悕望王者之饍。不親近於憙鬪比丘。是名第六調伏之法。

復次第七調伏。若有比丘。同意同法。應當親近利益。令有常度。欲棄魔境。寂滅調伏。守攝諸根。如此比丘。應當親近。若於山窟。若於山澗。樹下露地。常修行空無相無願。是名第七調伏之法。若有比丘能如是行。則能捨離一切諸縛而得解脫。爾時孔雀王菩薩。為諸天眾。以偈頌曰。

 調伏法相應  修行智境界  怖畏生死過  則不空出家

 學處不毀缺  不念於本樂  常觀於諸陰  應住靜林中

 軟語寂滅人  現趣於涅槃  持戒莊嚴身  與出家相應

 於自他法中  若能不迷惑  業報非業報  道非道亦然

 離於惡業行  苦樂不怖畏  於家得解脫  眾苦不能縛

如是孔雀王。說於調伏無量功德。令諸天眾皆得信解。一切天眾。一心諦聽。爾時孔雀王菩薩。為夜摩天眾。兜率陀天眾說法心不休息。知諸天眾敬重法故。復說第九無垢淨法。云何名為無垢淨法。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信於業報。信業報故則得大法。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信業果報。此人則能知身惡業。於身惡業。不習增長。不愛不樂。以其得果。在於地獄餓鬼畜生惡境界故。如是於口惡業。不習增長。不愛不樂。以其當受地獄餓鬼畜生惡果報故。如是於意惡業。不習增廣。不愛不樂。以其當受地獄餓鬼畜生苦故。若沙門若婆羅門。先作惡業念已生悔。止不更作。親近師長。從其聞法。云何得脫惡業果報。如是師長有智調伏。為說因緣。以方便說。令悔所作。過去惡業。則為盡滅。以其如是念善業故。不作惡業。觀業因緣。從何所起。如是觀之。不作惡業。能令一切不善之業漸得消滅。或令輕薄現在所作身口意惡不善之業。以心輕故。作已速悔。不復更作。如是悔心若業成就一切惡業皆悉消滅。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如是知業。作是思惟。我以習惡。當作身口意惡不善之業。報熟之時。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彼於未生惡不善業。以正方便。令其不生。沙門婆羅門。若能如是信業果報。設有地獄惡業成就。應久在地獄受大苦惱。或得薄少。或皆消滅。復次勤精進故。若有惡業。應墮餓鬼。久在餓鬼飢渴大苦。或少時受。或皆消滅。如是沙門婆羅門。及餘眾生。若有應墮畜生惡業。久在畜生互相食噉。或少時受。或一切滅。唯除作習決定成就。墮於何道。若於地獄餓鬼畜生境界之中。定受果報。

復次信業果報。思惟難解。微細業果。於三種惡業作已懺悔。不復更作。以不定業生畜生中。如是思惟。若地獄業。若餓鬼業。受畜生身。悔心清淨。能破重業。以心力故。或一切滅。或斷少分。若有應受畜生惡業。心悔能滅。自業能滅。不受長命畜生之身。不受大苦。或以勝心。能斷惡業。以此因緣。當信業果。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信業果報。則能到於生死彼岸。何以故。一切生死。五道之中。以善不善業果報故有。是故應信實業果報。一切眾生。一切業果因緣故與。是故若男若女。應勤精進。晝夜思惟業之果報。於生死中。第一堅牢。

復次第十。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應當思惟。思何等法。所謂住處所害。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少智慧者。住處所害。其心樂著。情戀不捨。或僧伽藍。或僧住處。或在聚落。或住國土。或住城邑。及以異處。常樂懈怠樂於非處。不至寂靜阿蘭若處。不行異處。不名在家。不名出家。於非法處。乃至命終。如是之人。為何因緣而行出家。不至一切所應山林阿蘭若處。乃於非處而盡身命。為修禪故而行出家。不入山林寂靜之處而住非處。若沙門婆羅門住於非處。為諸施主之所輕毀。不樂親近。不修供養。亦不樂見。若住非處。過失彰顯。為諸凡俗之所輕笑。互共論說。言某沙門。某婆羅門。及以餘人。樂住非處。不名在家。不名出家。不樂山林阿蘭若處。貯畜財物。樂見俗人。親近在家。猶如奴僕。為諸白衣之所輕賤。是故此人。不名在家。不名出家。住非處故。設令無過為他所謗。無有一人住於非處。不為施主之所輕賤。數見白衣。或近在家。雖不輕慢。或生異過。若沙門婆羅門。住非法處。以住非處。得無利益。是故沙門婆羅門。不應住於破壞之處。常樂住處。常樂獨處。樂住樹下。樂住塚間。樂住靜處。以修禪默。或在山谷。獨一而行。乃至盡命。應避非處。捨離一切非法之處。能得解脫。住非處者。不得解脫。爾時孔雀王菩薩。而說頌曰。

 比丘住非處  人視如僮僕  輕之如草芥  亦失自利益

 比丘住非處  非在家出家  於禪誦法中  其心不憙樂

 比丘住非處  貯積稸財物  貪心著財寶  不覺死時至

 身命念念盡  而不能覺知  不知所作業  能受未來報

 比丘住非處  常樂見俗人  常行於非處  死則入惡道

 心無所樂著  一切不悕望  能脫一切貪  是名為沙門

 若在山樹下  常修習禪觀  則得清淨智  遠離一切過

 遠離一切貪  不為境界惑  則能滅煩惱  如火焚乾薪

 獨修行比丘  攝持於五根  如實知身相  則得涅槃道

 常念勤精進  遠離一切過  是人到涅槃  如至遊戲處

 常求於涅槃  常怖畏生死  如是清淨心  則不樂非處

比丘如是。住於非處。得眾多過。是故比丘。應當捨離非法之處。若有比丘。住於非處。凡俗無異。若有俗人。住於非處。得無量惡。何況沙門。近在家故。則與一切善法相違。是故應當遠離非處。時孔雀王菩薩。復為夜摩天眾及兜率天。說迦迦村陀如來第十一法。如是善法。甚可愛樂。能至涅槃。何等善法。所謂住心。若比丘有住心者。能持善法。人所讚歎。住心之法。離一切惡。無始流轉。心過羅網結使周遍繫縛堅固。非是少時少精進。少定能斷。如是大惡羅網。若有比丘。薄少住心則不能斷心地過網。無有異法能斷生死如住心法。唯修行者。有住心法。若不善法起。攝心令伏。不樂惡業。精勤斷除。勇猛精進。斷不善法。若貪欲心起。修不淨觀。是名相應。是惡欲心。不淨能斷。不樂不著。若起瞋恚。攝心修慈。若起癡心。攝心觀於十二因緣。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若不樂住心  隨樂起諸愛  若為愛所縛  失於二世利

如是孔雀王菩薩。為夜摩天兜率陀天。說不住心無量過惡。爾時天眾。聞二世利樂聽無厭。作如是言。孔雀王未曾有也。乃能為我演說深法。初中後善。能至涅槃。於種種生死。能生厭離。第一安隱。唯願為我次第宣說。我等當共一心聽受。自利利他。時孔雀王。聞是語已。知諸天眾一心樂聞。踊躍歡喜。其心怡悅。第一利他。美妙音聲。告諸天眾。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眾。心念於法既念法已。勤修怖畏。修何等法。所謂畏惡名稱。若有比丘畏於惡名。則離諸過。所謂不入女人戲笑之處。不入酒肆。不近沽酒。不與共語。不近嗜酒人。亦不與語。不近賊人。不近先作大惡之人。不近好鬪人。不近陰惡懷毒人。不近無恒數捨道人。不近博戲人。不近伎樂人。不近小兒。不近繫縛女色人。不近輕躁人。不近不護口人。不近貪人。不近販賣欺誑人。不近巧偽市道世所惡賤人。不近決掘河池人。不近黃門女人同路一步。不近調象人。不近魁膾人。不近調馬人。不近斷見人。不近無戒人。如是惡人。比丘一切不應親近。何以故。近如是人。失比丘法。世間之人。作如是念。如是比丘。近如是人。必與同行。與如是人習近共行。生一切人如是之念。是故比丘當畏惡名。不應與此不淨業人同路行於一足之地。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如來偈。而說頌曰(上顯文中少第十二摽文或合或闕本同未詳)。

 若人近不善  則為不善人  是故應離惡  莫行不善業

 隨近何等人  數數相親近  近故同其行  或善或不善

 一切人求善  當近於善人  如是能得樂  善則非苦因

 近善增功德  近惡增尤苦  功德及惡相  今如是略說

 常近於善人  則得善名稱  若近不善人  令人速輕賤

 常應親善人  遠離於惡友  以近善人故  能捨諸惡業

時孔雀王菩薩。復為諸天。說如是言。若有比丘。有七功德則離惡名。何等為七。一者離眾人。二者不樂供養之利。三者知足。能令施主得清淨心。四者樂住山谷靜處。攝諸善業。五者離於多語。六者若入聚落。不至酒家。七者不作販賣貿易。比丘若有如是功德正行相應。則無惡名。眾人所敬。是故畏惡名者。為最第一。若有比丘。不畏惡名。所得過惡。過於白衣。隨意而作。隨意而說。於所破戒。心無慚愧。是破戒人。身壞命終。墮於地獄。畏惡名者。樂空閑處。不樂近於聚落城邑。以知足故。不壞他信。遠離一切憒閙之處。於微小過。心常怖畏。如是怖畏惡名比丘。得世間善。

復次第十三法。能多利益。何等善法。所謂不樂著法。此法可愛。若有比丘離著清淨。意純無著。樂於閑靜。安住淨命。離於憂惱。第一安隱。攝心一處。若遭苦厄。心不怯怖。若他罵辱。不起瞋恚。逢喜不喜。於畏不畏。不親宗族。自失利益。隨所作事。皆悉究竟。於先所作諸惡之業。不生喜樂。不樂觀看遊戲歌舞。從一聚落至一聚落。從城至城。從邑至邑。從家至家。心不樂著。睡安覺安。不樂著故。清淨正行。猶如耆老。魔不得便不著於色聲香味觸。亦不樂著供養之利。得已捨於不善覺觀。精勤斷除令其不生。若生惡覺尋即除滅。令不惱心。如是比丘。尚能精勤滅不善覺。況復麁過而不斷除。有三種法。應當修行。何等為三。所謂已生不善法。妨於悲心。為斷除故。勤行精進。未生不善法。為不生故。勤行精進已生善法。念當精勤。修習增廣。若有比丘。心不樂著正意清淨。欲求愛盡。欲求厭離。欲求安樂。無得樂著。若有比丘心不樂著。則得第一最勝之樂。

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常修於禪定  心無所樂著  心常清淨故  意正不錯亂

 若人正憶念  諸惡不能染  以能離諸過  是名得安隱

 一心正憶念  覺觀莫能亂  以離惡覺觀  是名善安住

 若人意寂靜  常樂於涅槃  其人諸根中  遠離諸不善

 若有修行者  得禪三昧樂  皆由一心念  修行之所得

 若樂獨比丘  樂從內心生  此樂於諸樂  第一無等倫

 一心係念者  其心則清淨  得脫諸過網  心意常寂滅

 常一心係念  攝持於五根  斯人智慧水  能滅愛毒火

 解脫愛縛人  常得清淨樂  現前得勝處  無盡亦無壞

 覺觀亂其心  處處受生死  一念緣相應  三昧力能持

 是故此勝道  能到涅槃城  以一心念故  能破魔王軍

 堅固智光明  繫縛心逸馬  到第一彼岸  無垢清淨處

 第一勇健者  修行到彼岸  以一心係念  能至不壞處

如是孔雀王菩薩。為諸天眾無量說法。利益安樂。復為兜率陀天夜摩天眾。不斷說法。能至涅槃。告諸天眾。一切善法中。第一真法。所謂第十四。獨行比丘。好行善業。行林樹間。善寂滅行。所謂獨行比丘。寂靜調伏。心無所畏。一切處樂若在山谷。若在山窟。若草[卄/積]邊。心無偏著。其心正直。獨行比丘。有七法利益。何等為七。一者知足。心常歡喜。二者心常清淨。三者世間所敬。諸天所護。四者離惡塵垢。五者善法增長。六者一心正念。淨身口意。解脫現前。七者離於垢法。成就白法。以獨行故。能破無量無始流轉煩惱怨家。獨行比丘。一心正行。怖畏煩惱。於微少惡。心生怖畏。常勤精進。威儀寂靜。爾時孔雀王菩薩。為利諸天。以偈頌曰。

 輕擾堅牢惡  大力難調伏  勇健調伏心  則得第一樂

 如是三種過  破壞諸世間  智水能除滅  則得第一樂

 若人不愛法  雖人而非人  不住於真道  不至涅槃城

 既得此人身  功德所依處  云何不昇栰  度諸有流海

 一切眾生命  如電旋火輪  如乾闥婆城  速過不暫停

 是身念念壞  常畏於老死  速滅無堅住  如何起身慢

 此身為病城  是大憂悲處  善不善之地  是故名為身

 若人施戒智  而自莊嚴身  於人中最勝  成就善果報

 若人有七真  其人與佛等  施戒智精進  悲忍善調伏

 若人於無量  不可數時劫  修六波羅蜜  斯人名為佛

 若人捨離欲  三界最第一  以捨諸欲故  常得大安樂

 若人貪著欲  眾苦常現前  欲為眾苦因  是故應捨離

如是孔雀王菩薩。為兜率陀天夜摩天眾。說如是法。爾時孔雀王。復為天眾。說第十五利益之法。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心不散亂。則得利益。若散亂心。善攝心意。令心正住。常樂親近同梵行者。常勤精進。以求安隱。離諸惡道。若比丘心不散亂。折伏六根。不著境界。怖畏生死。捨離一切不善之法。捨離一切不善法故。常得安樂。若有比丘。於色聲香味觸法中。心不散亂。是名比丘心意正念。心正念故。善法增長。正念之人不樂生死。常勤精進。樂修三昧。以正念故。則能得道。既得道已。勤修眾行。以勤修道。發起眾行。正憶念故。而得道果。心常正念。修習道故。斷除眾結。滅於諸使斷何等結。所謂愛結恚結無明結慢結姤結慳結。皆斷此結。滅何等使。所謂欲染使恚使有染使無明使慢使見使疑使。此使皆滅。以此結使大力因緣。流轉諸道。三界所攝。若心不散。一心念於見道修道。皆悉能滅。若沙門婆羅門。若復餘人。欲得安隱一切善不善法。心為根本。是故宜應精進修道。怖畏有過。攝心正念。能滅煩惱。無有餘法能滅如是無始流轉煩惱稠林。如正念心。爾時孔雀王菩薩。以一切智偈。而說頌曰。

 一心念現前  怖畏於諸惡  能生無漏法  猶如畦種稻

 一心念現前  精勤修習道  斷除不善法  如日除闇冥

 若一心現前  常正念寂滅  則不畏眾過  如金翅鳥毒

 如是散亂心  如風有大力  智者能調伏  猶如調象師

 戒三昧智慧  猶如大猛火  與風共和合  焚燒諸惡林

 是故應修智  斷除於愚癡  離於老死患  得無上勝處

 若能勤攝心  修行於精進  以其攝心故  能斷一切惡

 心常緣境界  勇猛能攝持  諸欲不能壞  如毒藥在手

 如是勤精進  能調伏其心  三道大愛河  速度勿停住

如是孔雀王。為利夜摩天眾兜率天眾。說於善行。時諸天眾。聞是法已。怖畏生死。捨離一切境界之樂。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一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二

觀天品之四十一(夜摩天之二十七)

時孔雀王菩薩。知天眾心。復為宣說第十六法。告諸天眾。復有善法可愛樂法。能制放逸。猶如鐵鉤。應念修行。何等善法。所謂念死。若人念死。常勤修習。不休不息。無等大惡。惱亂一切諸眾生等。無能逃避。決定無免。有生必死。能令一切恩愛別離。令人喪滅。生於畏處。或有從樂生於苦處。業繩繫縛。自業所資。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於命終時。無有伴侶。唯有善業及不善業。以為同伴。所作善業。猶如父母。將至樂處。不善惡業。猶如大怨。將至地獄餓鬼畜生。以是義故。應修善業。捨離諸惡。若能如是修行念死。其心則不著於境界。不著貪欲瞋恚愚癡。怖畏死故。不為妻子眷屬因緣作不善業。一切在家若修此念。尚得寂靜。何況出家。若有沙門修於念死。則不犯戒。不樂境界。不處憒閙。若處憒閙。心則散亂。多言之本。多見女人。能生一切貪欲之處。應當捨離。思惟念死。若處憒閙。心意不善。於命終時。當得一切無利衰惱。不得安樂。臨死之時。刀風劍風之所解截。無歸無救。業繩所縛。將至餘世。非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所能救護。若能如是修念死相。是人則樂持戒智慧。如是修行。是則能令善業增長。不善消滅。以善業故。受人天樂。後得涅槃。若男若女。知此功德。若在家出家。若沙門婆羅門。常應念死。以念死故。其心怖畏。不作一切不善之業。心作是念。一切眾生皆當歸死。天人地獄餓鬼境界。無處不死。若能如是修行念死。畏未來世其心不著色聲香味觸。如是境界。非常不變。非不壞法。常念無常苦空無我。若心念死。不為諸惡之所惱亂。常當數數修不淨觀。善觀增長數數念死。修習增長。係念無常。無有常處。而不破壞。不變不滅。可愛山峯。百千萬億乃至。須彌山王。劫火所燒。皆當摧滅。況人天身。大海無邊。一切大河。一切龍王所住之處。一切諸龍及阿修羅。七日既出。則皆乾竭。何況我身。舉要言之。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三界。無常變動。皆當破壞。況我身命。當是常住不動不破壞法。若能如是心意常念意善觀察。如是修心。無處可樂。無處可貪。無處可瞋。貪瞋淨故。癡亦隨滅。離三過故。得第一處。不老不死。不盡不滅。如是念死。無所緣念。是故念死於一切念。最為第一。修念死相。復有功德。若沙門婆羅門。如是修行。諦觀此身。猶如虎檻。云何觀苦。如我此身。身心病惱。為老所壞。死王將去。死網所縛。為何所作。不能修行布施持戒。及修智慧。是故應當於死未至。修行施戒及以智慧。不久死至。壞於一切眾生之命。若沙門婆羅門。如是係心。念於死相所作不空。必得涅槃。復次念死。所謂此身唯有無常。一切諸行。皆悉無常。苦空無我。念念變壞。速疾不停破壞之法。空無所有。非堅固法。如旋火輪。乾闥婆城。一切諸行。皆亦如是。我之身命。亦復如是。無有堅固。猶如水沫乾闥婆城。如是死法。一切皆有。畢定來至甚可怖畏是故當修堅固之法。攝三善業。捨三不善。當作如是。念於死想。若沙門婆羅門。自心修念。修是念故。得大利益。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先佛偈。而作頌曰。

 此六惡怨家  破壞於世間  老病死不斷  由於三毒故

 五境界大賊  能劫於善財  此怨詐親善  行於嶮惡處

 放逸不善心  堅著於境界  能將諸眾生  疾至三惡道

 若有能覺知  苦等真實諦  是人則能得  安隱寂靜處

 拔斷諸毒根  增長功德行  應離懈怠心  莫近惡知識

 若比丘精進  勤修念死觀  則得無上處  永離老病死

 若有能如實  覺知於根塵  依止正智慧  則能渡有海

 念死常生怖  離慢及懈怠  親近智慧人  眾惡不污心

 精進心柔軟  修法離眾惡  正見心不動  此人應親近

 若近惡知識  則不得善法  若近於勝者  則不畏眾過

 一念及須臾  晝夜常不離  智者常念死  無有逃避處

 念死最殊勝  諸念無與等  修行得寂滅  永離諸塵垢

 若有念死畏  則不起心惡  心離一切過  當得寂滅處

 不放逸勝果  世尊如是說  若常念死畏  則離諸不善

時孔雀王菩薩。為諸天眾。說如斯法。復次第十七法。能多利益沙門婆羅門。有何等法。所謂離於色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若有色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是愚癡人。口行惡業。身行惡業。意行惡業。以此因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於彼生處。處處輪轉。無量生死。受大苦惱。不可稱說。既知過已。不起色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若有人能離於色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當知是人。則不造作身口惡業。如實見色無常苦空無我。空無所有。無有堅固。是不淨器。髮毛爪齒。皮肉和合。無量骨鎖。筋髓脂肉。屎尿膿血。充滿其中。我此色身。初亦不淨中亦不淨後亦不淨。無量業煩惱因緣所生。無堅無常。無實無我。今我此身若至死時。不為我伴。乃至一步。棄於塚間。或以火燒。或為雕鷲烏鵄狐狗之所啖食。若人如是思惟憶念。於色慢中。或滅或薄。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起種姓慢。自言我種姓勝。若以實觀於真諦中。無有種姓。但妄分別。以愚癡故。妄生分別。此種姓勝。此種姓不如。如實不然。何以故。以有生故。是故有姓。如是變易。隨何等人。有實布施持戒智慧定心調伏。有此功德。其人雖生下姓之中。名大種姓。何以故。以有功德勝種姓故。非生種姓功德因緣。非生因緣。若無功德則無因緣。是故沙門婆羅門。不應起於種姓憍慢。

復次觀於色慢。若沙門婆羅門。及餘行人。觀我此色。於嬰兒時。雖有色貌。昂面不動。非動時色。動時之色。非匍匐色。乃至少年。非中年色。中年之色。非老年色。老年之色。非死時色。如新死色。非久死色。如我死屍。眾蠅唼食。蛆蟲所啖。風吹日曝。雨漬濕爛。一切破壞。分散狼藉。滿於塚間。此身分散。為無量分。骨節分張。髑髏異處。咽喉肩臂。手指爪甲。諸節異處。脊骨臗骨髀骨脛骨踝骨足骨指骨。以斯如實觀於色故。離於色慢。云何如實觀財富慢。觀已遠離一切世間。如實觀知一切世間。皆無自在。無量種法。皆無自在。云何此法。當有自在。以一切有為諸法因緣所縛。不得自在。從因緣生。譬如屋宅。集眾材木。塼墼合和。互相依止。名之為屋。身亦如是。皮肉脂骨。筋髓和合。名之為身。無有自在。是身色相。亦無作者。如是沙門婆羅門。如實觀察色慢種姓慢財富慢。一切皆滅。或令薄少。復次以不實觀故。起種姓慢。若如實觀。如是種姓。但有分別。無目之人。妄生憶念。若布施持戒智慧淨行正見和合。如是種姓則為殊勝。非如愚癡妄起慢心念種姓勝。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若能如實知於種姓。於種姓慢一切皆滅。或令薄少。爾時孔雀王菩薩。以迦迦村陀如來經偈。而作頌曰。

 若有人常起  色姓財富慢  是人如醉象  不見嶮惡岸

 一切諸憍慢  放逸亂諸根  現在人所輕  命終墮惡道

 若人起憍慢  色富慢所盲  其人則無樂  命終墮惡道

 若恃色富慢  非為如實見  愚癡無智慧  不能渡苦海

 色種姓財富  及以諸樂具  一切皆無常  智者不應信

 若離施戒智  則無有種姓  若有施戒智  是種姓最勝

 愚者不名富  非善道種姓  是故智為因  離智無種姓

 若有持淨戒  猶如清涼池  斯人大種姓  是名勝種子

 布施戒及智  勇猛實精進  能與此相應  是名勝種姓

 若離於正法  非剃髮種姓  名之為沙門  名為婆羅門

 若修於正法  有施戒智慧  乃名為沙門  乃名婆羅門

 老能奪壯色  死能斷命根  財物必散壞  一切法如是

 病能壞強健  令眾生流轉  若有智慧者  應離色財慢

 知如是惡已  誰有起憍慢  是故色財慢  智人所捨離

 以修行善法  則無諸苦惱

(上顯文中少第十八標文或合或闕本同未詳)。

如是孔雀王菩薩。為諸天眾。如是說法。

次沙門婆羅門。復有行法。謂第十九。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眾。若平等心。得第一樂。一切眾生之所愛敬。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云何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若沙門婆羅門。捨於諍論。不與人諍。既捨諍亂。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是故沙門婆羅門。能捨諍論。則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復次有法能令沙門婆羅門。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觀一切眾生。皆為衰惱。觀於怨家。猶如親友。此諸眾生。生死所攝。生死不斷。以有生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寒熱飢渴。打縛鞭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如是觀於苦惱眾生。得大衰惱。於怨親中。修平等觀。若沙門婆羅門。作是觀已。於一切眾生中。得平等心。若沙門婆羅門。復作是念。此諸眾生。眾苦所惱。所謂疾病惱諸眾生身心疾病。以病衰惱。得大苦惱。於怨親中。如是思惟。作是念故。心得清淨。以心淨故。血則清淨。以血淨故。顏色清淨。一切諸根。皆亦清淨。如是觀察。得現果報。一切眾生之所樂見。愛敬瞻仰。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天上。復次沙門婆羅門。復以異法。觀諸親友。猶如怨家。一切眾生。無有不死。不離生死。生已復死。如是眾生。以自業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此等眾生。諸苦所惱。如是思惟。利益一切眾生。心則清淨。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顏色淨故。端正無比。一切眾生。愛樂瞻仰。得現果報。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如是比丘。修大善業。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復次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復以異法。修平等觀。此諸眾生。業與業藏因業流轉。如業所作。或善不善。皆悉成就。以善業故生人天中。以惡業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人天。如是修行。心則清淨。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顏色淨故。一切眾生。愛樂瞻仰。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受諸天身。必得涅槃。心清淨故。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得如是果。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復有異法。於一切眾生。修平等心。何等異法。所謂一切眾生。共愛別離。一切眾生生死所攝。無一眾生非愛別離。此愛別離。甚為大惡。如是修行。心則清淨。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顏色淨故。端正無比。以端正故。一切人見心得清淨。愛樂瞻仰。以於一切眾生。起平等故。得現果報。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受諸天身。以餘業故。後得涅槃。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復以異法。於一切眾生。修平等心。何等異法。所謂是心輕轉。速行不住。若欲心起。修不淨觀。若瞋心起。修慈心觀。若癡心起當觀察思惟十二因緣。是三種心。三法對治。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於怨親中。修平等心。意清淨故。一切行處。心無疑慮。則得第一清淨樂行。覺安臥安諸天所護。無能得便。有大威德。以心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顏色淨故。端正無比。一切眾生。愛樂瞻仰。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得現果報。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受諸天身。以是業故。終得涅槃。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若於怨親中  其心常平等  如法無偏黨  牟尼說智慧

 若人心清淨  不為過所污  獨行林樹間  牟尼說無貪

 心無悕望垢  遠離一切濁  不樂諸境界  牟尼說寂靜

 一切無常等  如實諦觀察  知世間明闇  牟尼說勇猛

 不厭世間法  而修行善法  於苦樂平等  牟尼說離垢

 心常知止足  常遠離諸欲  不悕重供養  牟尼說清淨

 不近惡親友  不行非義處  獨行自堅心  牟尼說正業

 遠離喜及畏  愛力不能壞  諸根悉寂靜  聖說不悕望

 平等平等心  境界常平等  於一切平等  牟尼說智慧

 了知一切法  善不善業果  捨於善不善  牟尼為人說

 精進斷諸惡  常修身念處  如實知受生  牟尼說為智

 若人畏生死  時處常作業  法語攝諸根  牟尼說寂滅

如是孔雀王菩薩。為夜摩天兜率陀天眾。以無量種方便說法。時諸天眾。一心正念。捨諸欲樂。以柔軟心樂聞說法。

時孔雀王。知諸天眾心調伏故。復為說法。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心當念法。念何等法。所謂第二十知足之法。知足法者。利益安樂。若沙門婆羅門。身心知足。知足為伴。知足為救。成就安樂。知足之人。於一切處。無所追求。第一安樂。眼不貪色。於無量色不生悕望。亦不分別若見色相。心不憶念。不求過去可愛之色。不愛不樂。亦不悕求。不生欲心。亦不生念。不生味著。若沙門婆羅門。如是知足。常得安樂。如是耳聞可愛之聲。不愛不樂。亦不心念。於過去境界。若起貪欲。心不分別。如實觀之。此聲非常。非樂非我。但有分別。害諸眾生。愚癡凡夫。妄念分別。聲至耳根。令心惱亂如實觀之。如是善觀。如實知足。如實觀聲。空無所有。無堅無實。但有分別。如是觀察。於一切愛美妙音聲。一切愛境。不生貪著。以知足故。得如是樂。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鼻所聞香。不生分別。不起惡覺。亦不思惟。鼻聞香已。如實觀之。如此香者。無常敗壞。變易不實。空無所有。若著此香。則不能脫惡覺亂心。是名知足。若沙門婆羅門鼻不愛樂。如是境界。皆悉觀察。以知足故。則得第一清淨之樂。修習增廣。得第一樂。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於舌味中。心不貪著。不念不分別。於過去味。不念不思惟。不善憶念。亦不悕求。非不知足。如實觀味。此味無常。敗壞變易。但以分別。而生貪著謂為可取。若如實觀。於味不樂。心不貪著。不生味愛。若能如是。於味知足。則得安樂。

復次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如實觀觸。如此觸者。非有自性無常敗壞。變易之法。如是觸者。空無所有。無堅無實。先無今有。已有還無。若能如是如實觀觸。於過去觸不生係念。不愛不樂。於觸不求隨何等觸。來觸其身。離貪欲觸。是名知足。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觀於意法。愛以不愛。如實思惟。觀法無常。敗壞變易。空無所有。無堅無實。此法無常。苦空無我。先無今有。已有還無。一切磨滅。如是憶念。愛不愛法。則知止足。於不愛法。不生憎嫉。於可愛法。不生喜樂。於過去法。心不係念。亦不味著。如是善觀意所樂法。於一切意法。不念不味。不愛不樂。諸沙門婆羅門。以知足故。於六愛中。而得解脫。爾時孔雀王。以偈頌曰。

 若能觀知足  脫六愛境界  不念不悕望  是人常得樂

 若以正念心  如實觀於色  其人於色愛  不能亂其心

 鼻與境相應  若能不貪著  其人意清淨  鼻過不能亂

 智者得舌味  正觀不貪著  其人於味過  不能污其心

 身受種種觸  得之不貪著  其人知觸故  常得安隱樂

 於愛不愛法  其意不貪著  善住如大山  是意世所讚

若沙門婆羅門。行知足法。能離如是六種之愛。佛所讚歎。如是孔雀王菩薩。為夜摩天兜率陀天眾。說斯真法。復次若沙門婆羅門。思惟念法。念何等法。所謂第二十一畏於境界。畏惡境界。不實之見。不得利益。若沙門婆羅門。如實觀色境界。如眼緣色而生眼識。意識決了。分別觀察。若境界來。生於貪欲。如是貪欲境界。來惱亂我。當生恐怖。若見境界。斷欲貪愛。而不觀視。如所分別。意亦如是。或貪或瞋。皆如實知若煩惱起。如實觀起。得無利益。現在未來。以此煩惱。不得安樂。一切眾生。由此煩惱。不得利益。不得安樂。如此煩惱。悉能繫縛。一切眾生沙門婆羅門。若能如是觀境界者。貪欲心生。一切能滅。或令薄少。如是如實觀於眼色。復觀於耳。因緣和合。而生耳識。因耳因聲。而生於念。或生苦受。或生樂受。如是觀識。或復多生貪瞋與癡。或生餘識。猶如然燈。觀不善念。我生不善念。知不善念。知不善念。從緣而生。當斷滅之。若斷不善。善法滿足。實觀境界。善念增長。不善之念。憙愛共生。有愛共生。皆悉令滅。以滅除故。而得清淨。離濁惡垢。得一切樂。是故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初觀境界中。若生惡欲。即應斷滅。觀於善法。滅諸不善如是於耳聲中。如實了知。應生善念。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鼻所聞香。云何生識。因鼻因香。而生鼻識。若不善念。生知不善念。若沙門婆羅門。作如是念。我今若生不善之念。不得利益。不得安樂。今當斷滅。如實觀察。則能斷滅不善之念。作是念已。如實觀香。生於善念。以善念故。則能滅於共喜生愛。如是觀已。於一切香。不生樂著。以斷著故。而得安樂。如是如實。知於境界。則得如實安隱之處。若能如是如實觀香。鼻雖聞香。於香不樂。若沙門婆羅門。舌得味時。若生不善。貪欲如實。念知因舌因味而生舌識。作是念時。於味不樂不貪不著。如實知舌識。若知舌識。喜愛於味。於識得脫。得第一樂。如是如是。實知境界。如是如是。得無上樂。不為喜愛之所壞也。於舌味中。如實觀已。復觀身觸。因身因觸而生身識。三法和合。而生於觸。以共觸故。生受想思。若沙門婆羅門。如實觀觸。此觸無常。動壞變易。若生不善覺觀。得無利益。不得安樂。如實知觸。善念觀察。不為喜愛之所惱亂。不樂境界。以諸方便。觀身觸已。復觀意法。云何而生。因意因法而生意識。或善不善。或無記。若緣不善。起不善念。如實了知。我緣不善而生意識。我生喜愛。不得利益。惱亂不安。如是思惟。觀法出沒則順法行。順法行故。如實見於一切諸法。自相同相不為喜愛之所惱亂。以愛薄故。而得解脫。以解脫愛故。得第一樂。知一切法。皆悉生滅。以能如是觀諸境界。則生正智。能滅一切諸結煩惱。煩惱盡故。得無漏智。以得無漏智相應故。得第一處。是故沙門婆羅門。莫信境界。一切境界。猶如怨家。一切眾生境界如蛇。若人未得無漏智慧。莫信境界。境界輕動。猶如怨賊。詐為親友。如此境界悉能繫縛一切眾生。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若實知境界  如以鐵鉤持  馳散輕動故  作諸不利益

 悕望迷境界  樂於分別心  死網羂欲至  能斷眾生命

 為境界所牽  令人心躁擾  為愚癡所誑  而不能覺知

 境界無定實  如乾闥婆城  能增長眾苦  為地獄因緣

 境界火所燒  愚癡欲所誑  輪轉不停息  不覺燒其身

 因念故生欲  因欲生瞋恚  瞋恚覆人心  死則入地獄

 是故有智者  離欲滅瞋恚  速遠離愚癡  則能到涅槃

 知境界如怨  遮之而不樂  智者厭境界  畢定到涅槃

是為孔雀王菩薩。為諸天眾。說佛經法。

復次第二十二法得大利益。何等法耶。所謂不信心。若沙門婆羅門及餘善人。乃至盡命。不應信心。如此心者。輕躁難攝。自性曲戾。不住一境。樂於異境。一切愚癡凡夫。以此心故。流轉地獄餓鬼畜生。此心一切不可親友。輕躁緣境。迷惑一切愚癡凡夫。令其流轉在於地獄餓鬼畜生。雖常流轉而不厭離。如此惡習。於生死中。受大苦惱。是故不應信此惡心。乃至未得聖印所印。不得須陀洹。閉惡道門。若不如是。遍行諸道。受一切苦。一切繫縛。一切羂縛。諸使和合。甚難調伏。是故沙門婆羅門。不應信心。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深速而無垢  遍一切眾生  是心猶如王  流轉諸世間

 難見甚可畏  輕躁造惡業  若人能攝心  則至第一道

 能將至善處  亦至於惡道  若調伏離垢  則至於涅槃

 心能作苦樂  心勢力流轉  能作種種業  調伏則得樂

 是故應護心  護心則得樂  若人於境界  諸根心寂滅

 脫生死憂悲  則到無住處

如是孔雀王。為諸天眾。說迦迦村陀如來真法。

爾時諸天眾。皆悉歡喜。敬心圍遶。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大士快說妙法。初中後善。為天眾說。能至涅槃。

爾時孔雀王。復為天眾。說如是言。我於迦迦村陀如來所。聞二十二法。以義利益安樂天人。能到涅槃。我以此法。利益天眾。是故宣說。時諸天眾歡喜讚歎。合掌敬禮。供養孔雀王菩薩。既禮拜已。夜摩天眾。入蓮花林。遊戲受樂。兜率天眾。上昇虛空。歸兜率天。

爾時夜摩天眾。於園林中。遊戲受樂。乃至愛善業盡。隨其自業。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餘業。生於人中。生大種姓。常順法行。顏貌端正。財富具足。處好國土。或王大臣。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住之地。彼見有地。名曰樂行。眾生何業生於彼地。彼見聞知。若人大心善行。直心持戒。不殺不盜。如前所說復離邪婬。若見素畫女人。不生邪觀。見作勸捨。令住持戒。常為眾生。數數說法。令住法中。為一切眾生。說邪婬過。說業果報。若人邪婬。甚為下賤。身壞命終。墮於地獄。以是業報。受大苦惱。作是觀已。不應邪婬。勿於後悔。邪婬之罪。受報大苦為諸眾生說如是法。令住正行。救惡道行。如是之人。自利利他。持戒依戒。盡形持戒。不破戒。不缺戒不穿戒。不外實內空。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名樂行地。生彼天已。受無等樂。有一大池。名曰樂行。縱廣五百由旬。其池清涼。湛然清淨。復有摩偷甜美飲樹。周遍皆是毘琉璃樹。真金為葉。青寶玉枝。圍遶此池。五百由旬。蓮華充滿。遍覆池水。其諸蓮華。真金為葉。毘琉璃莖。琉璃為鬚。復有蓮華。七寶莊嚴。種種蓮華。遍覆池中。種種眾鳥。七寶莊嚴。出妙音聲。無量百千天子天女。圍遶此池。一一天子。無量百千天女。以為眷屬。與此天子。娛樂受樂。自善業故。復於池邊。有七寶林。名曰心樂。於此林中。有種種鳥。一百流水。而以莊嚴。無量眾寶。莊嚴其林。天子天女。或在樂池。或於此林。於五根中。受境界樂以善業故。生此天中。聞歌所牽。向於岸林。復有餘天。於此天中。命終退歿。有諸天女。天衣莊嚴。見新生天子。速馳往趣。求為給事。是諸天眾。不殺不盜不行邪婬。善業果報。生此天中。不邪婬故。命未終時。天女不捨趣於異天。命終乃去。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不離邪婬。未命終時。天女背叛。捨之而去。如捨晝燈。往趣餘天。與新生天子。而共娛樂。歌舞遊戲。時彼天子。臨欲命終。見諸天女。背叛趣他。心生嫉妒。生大苦惱。如地獄苦。以心瞋故。墮於地獄。夜摩天中。離邪婬故無此果報。以是因緣。先退天子。諸天女等。皆共往詣新生天子。到已圍遶。入大林中。為受欲樂。向諸天眾。時諸天眾。見新生天子心皆歡喜。與諸天眾及諸天女。或萬或億。往詣園林。其園林中。如意之樹。以為莊嚴。多有無量種種眾樹。無量百千蓮華莊嚴。鵝鴨鴛鴦。充滿池中。無量百千功德大池。久於此池作天伎樂。受五欲樂。久受樂已。於境界中。不知厭足。復與新生天子。向普光明山。遊戲受樂。歌舞戲笑。一一華池。一一園林。一一流泉。一一山峯。一一山原。一一山谷。一一榛林。一一花林。一一河中。一一山窟。一一如意林中。一一樹枝。蔭覆宮室。一切天眾。五樂音聲。受五欲樂。不可為喻。以其自業相似相應。一切往詣普光明山。歌舞遊戲。互相娛樂。於境界樂。不知厭足。一切歡喜。諸欲具足向普光明山。爾時山中。有舊住天。聞歌音聲。生希有心。觀諸天眾。時諸天眾。即皆昇於普光明山。舊天見之。皆大歡喜。初來天眾。皆昇虛空。無量莊嚴。威德光明。互相瞻仰。一切天眾。於此可愛山峯之中。河泉流水。華池園林。七寶光明。莊嚴宮殿。林樹莊嚴。諸樂行天而受快樂。或在華池。或在河岸。或在林中。或在如意林樹之間。或在虛空。飛至異處。或有歌舞。或有無量天女圍遶。飲天上味。離於醉亂。既飲上味。轉增歡喜。為如是等二種所轉境界火燒。歡喜如煙。爾時有鳥。名曰實智。見諸天眾受放逸樂。以偈頌曰。

 五炎遍熾然  愛風之所吹  諸欲所迷惑  放逸火焚燒

 故業將欲盡  而不作新業  業盡故還退  諸天皆如是

 若至欲退時  苦惱破壞心  無有能救者  唯除於善業

 喜樂於富樂  常愛諸天女  自心之所誑  當至大惡處

 為無常所壞  云何不覺知  終至於命盡  一切皆別離

 以心貪境界  為自業所誑  天命念念過  以愛破壞心

 譬如畫壁滅  彩畫皆亦亡  以其業盡故  天報亦隨失

 五根貪境界  未曾有厭足  如蘇油投火  熾然無厭足

如是實智鳥。為斷天眾放逸心故。說偈頌法。時諸天眾。以放逸故。迷惑不受。以放逸心。共諸天女。或飛虛空。或有昇大普光明山。昇彼山已。其身光明。勝百千日。其山先有七寶光明。以天光故。山轉殊勝。山中無量。眾寶園林。以天光故。十陪轉勝。復有餘天。在園林中或蓮華中。或在枝葉蔭覆宮室眾寶光明莊嚴之處。遊戲歌舞。受天之樂。見此光明。得未曾有。爾時天眾。於園林中。既遊戲已。一切皆向樂蓮華池。遊戲受樂。互相愛樂。不起嫉姤。安詳昇於七寶光山。歌舞戲笑。離於怖畏。離瞋憂悲。離他所攝。隨念而行。受第一樂。音聲遊戲。歌舞如意。所念須陀之食。上味美飲。第一歡喜。遊戲娛樂。受自業樂。如是久時。受天樂已。向喜見池。其蓮華池。長十由旬。廣五由旬。甚可愛樂。多有眾鳥。鵝鴨鴛鴦。充滿池中。金色蓮華。遍覆池水。一切皆以青毘琉璃。青因陀寶。大青寶王。赤蓮華寶。以砌池底於此池岸。周遍生樹。黃金為莖。白銀枝葉。或青寶枝。赤蓮華葉。毘琉璃樹。頗梨為枝。黃金為葉。大青寶樹。白銀為枝。黃金為葉。青寶為枝。金毘琉璃。以為其樹。大青寶枝。真金硨磲。二寶為葉。或有金樹。金葉金枝。勝於日光。或有金樹。毘琉璃枝。毘琉璃葉。猶如雲聚。莊嚴可愛。或有金樹。金枝金葉。猶如火聚。或有銀樹。銀枝銀葉。光明端正。如月盛滿。或青寶王樹。青寶王枝。青寶王葉。如沈水煙。色相端嚴。或有寶樹。種種枝條。以為莊嚴。或白銀枝。青寶挍飾。復有寶樹。金銀挍飾。復有寶樹。金銀頗梨。三種挍飾。復有寶樹。赤蓮華寶。白銀挍飾。復有寶樹。種種諸色。眾花具足。曼陀羅花。俱賒耶舍花以為莊嚴。復有果樹。果汁之味。天上味酒。所不能及。復有花樹。熏百由旬。復有聲樹。微風吹動。其音勝於乾闥婆音。復有眾樹。見之悅樂。其樹色相。彩畫莊嚴。所不能及。復有寶樹。名曰香煙。種種香煙。從樹而出。諸天嗅已。皆大歡喜。多有如是種種寶樹。遶喜見池。時諸天眾。見此池已。得未曾有。或食其果。或飲果汁。或共天女。採華莊嚴。或有入於天園林中。飲於上味。與諸天女戲笑歌舞。或有入於蓮華林中。遊戲受樂。或有食於須陀味食。或有天子。與諸天女。飛昇虛空。或有天子。共諸天女。昇七寶殿。受諸欲樂。如是天眾。於蓮華池。受五欲樂。於境界中。不知厭足。以愛心故。不知厭足。如酥投火。如燒乾薪。於愛欲境不知厭足。亦復如是。時蓮華池。多有眾鳥。有一鵝王。名曰善時。是大菩薩。以願力故。生夜摩天。無量百千鵝眾圍遶。如閻浮提滿月處空眾星圍繞。如是鵝王。眾鳥圍遶。亦復如是。為利天眾。以偈頌曰。

 如是去來住  遊戲歌舞笑  無比最大惡  不覺死欲至

 隨其所至處  死怨不可避  如是愚癡人  而猶不覺知

 不擇於貧富  少壯及老年  若在家出家  無不為死壞

 樂人及苦人  功德無功德  有戒及無戒  無不為死壞

 若持戒破戒  智慧及愚癡  諸王及庶民  皆為死所壞

 若天若地獄  若餓鬼畜生  放逸不放逸  皆為死所壞

 若生於欲界  色界無色界  如是三界中  皆為死所壞

 業網老所壞  病苦有大力  是死如夜叉  攝縛諸眾生

 如是死怖畏  第一大暴惡  天為欲所迷  應泣而更笑

 如是習近欲  欲為苦惱因  習近縛增長  如蘇油投火

 欲能壞善法  初味後不安  欲為眾苦因  後得大衰惱

 欲初無安隱  中後亦如是  非悕望非得  非為寂靜因

 諸根於塵境  迷著各差別  愚人愛欲樂  是故墮地獄

 若共癡受樂  隨受得苦惱  此怨詐親善  能害一切人

如是善時鵝王。為放逸諸天。說如是偈時。諸天眾為欲所迷。雖聞鵝王說如此法。而不聽受。於園林中。蓮華林中。果樹林中。樹枝蔭覆。香淨之室。無量百千眾蜂。妙音天眾天女。各共歌舞。出妙音聲。不可譬喻。復有天眾。坐天寶地。觀於可愛蓮華之池。受自業果。遍觀天眾。菩薩鵝王。作是思惟。此諸天眾。無心識耶。不知必定受大苦惱。天中欲退。有五怖相。何等為五。一得一切可愛可樂愛重天女。與天同業。不復和合。愛別大苦。是為初苦。二者可愛可樂天之境界。不復和合。與之離別。是為第二退沒大苦。三者退時。見異天眾。遊戲受樂。自觀己身。如燈將盡。業風所吹。不知何趣。心生苦惱。過於地獄。是名第三退沒大苦。四者欲退沒時。隨所生處。或生地獄餓鬼畜生。了了自見。見生處故。心生大悔。悔火所燒。受無量苦。是名第四退沒大苦。五者退時。受大苦惱。作如是念。我本曾聞知識說法。以放逸故。貪著境界。而不聽受。亦不修行。以放逸故。貪境界故。復作是念。我作惡法。不聽受法。不持禁戒。不集智慧。我從生來放逸所誑。今為悔火而燒我心。業繩繫縛。而將我去。由放逸故。是為諸天於退沒時五種大苦。如是天眾。不覺不知。放逸所誑。貪心所壞。善時鵝王。一心思惟。欲設方便。我當以何方便為天說法。令得善業。爾時菩薩鵝王。久思惟已。為利他故。說願偈言。

 常行於戒施  哀愍諸眾生  成就一切事  是故應持戒

 與慈悲和合  遠離於悕望  利益諸眾生  所作必成就

 勇猛無虛誑  常行於法施  遠離慳嫉姤  所作必成就

 持戒寂滅人  尊重供養師  知應作不作  所作必成就

 不諂曲憎愱  常說於愛語  誠實不虛誑  所作必成就

 知處及知時  知可作不作  知有力無力  所作必成就

如是鵝王知法修行為說法師。以法成就利益眾生。此天放逸。我當云何為之說法令離放逸。久思惟已。憶念本生。我於往昔生閻浮提。於迦那迦牟尼世尊所曾聞之法。我今應說。我於爾時生閻浮提大長者家。作長者子。名優鉢羅達多。彼佛如來。知我命終。生夜摩天樂行之地。願生鵝王。當為放逸諸天子等。宣說我法。今正是時。當為宣說。爾時鵝王思惟是已。以清淨心。利益天眾。以慈悲心。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往詣天眾。受五欲處。與諸鵝眾。圍遶而住。見彼天眾。遊戲山林。或遊花園。或遊枝葉。蔭覆宮室。或於虛空。坐寶宮殿。或有天子共諸天女。食須陀味。爾時菩薩鵝王。作如是念。今正是時。當為放逸諸天說法。我今當以美妙音聲。演說偈頌。掩蔽天子天女歌音。天子天女。著欲放逸。不得聞法。聞我音聲。耳識愛樂。必至我所。作是念已。出妙音聲。念佛功德。起慈悲心昇七寶山。鵝眾圍遶。滿十由旬。無等妙音。以偈頌曰。

 及死時未至  應修行福德  勿自保其命  於後生悔恨

 若行於放逸  是名為死處  若不放逸行  第一不死句

 若行於放逸  此道非寂滅   依不放逸故  智慧得涅槃

 天眾莫放逸  放逸非寂滅  非寂滅行故  則墮於地獄

 若已失當失  若今現在失  皆由放逸過  如來如是說

 是故一切時  當勤加精進  遠離於放逸  則得寂滅法

如是菩薩鵝王。昇彼山上。以美妙音。說此偈頌。令天女歌皆悉掩蔽。其聲不美。時諸天眾。聞鵝王音。皆生愛樂。遍於山上。一切諸天。得未曾有。謂是歌音。以貪著心。非敬重法。一切皆來向山峯中。至鵝王所。爾時菩薩鵝王。復以偈頌如前所說。時諸天眾天子天女。聞其音聲。心皆隨順。如是鵝王。於人中時。大長者子。名優鉢羅達多。於迦那迦牟尼佛所。得聞正法。而來生此。今以妙音。敷揚宣說。勝妙無等。天子天女。一心諦聽。鵝王所說。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二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三

觀天品之四十二(夜摩天之二十八)

爾時鵝王。告諸天眾。常當聽法。勿行放逸。當近善友。能利他者。詣之聽法。聞正法已。以敬重故。是人善心乃至涅槃漏盡大樂。有二種人生於梵福。一者善觀察持。二者求漏盡。復有二種。一者常說法。二者常聽法。如是法師。猶如父母。為人說法。能出生死。得究竟善法。如是法師。猶如父母。說法之人。以法布施。法之施主。令他聞法。既聞法已。心得清淨。直心敬重。聽法之人。得三十二功德。何等三十二。法師說法。於聽法人。猶如父母。於生死中。猶如橋梁。所謂聞所未聞。聞已覺知。知已思惟。既思惟已。則修行入。既修行已。則能安住。安立他人。共彼思量。若得衰惱。其心不動。未種善根。能種善根。思量增上令根熟者而得解脫。令邪見者入於正見。若不善念生。能令斷滅。增長善心。斷不善因緣。不放逸行。親近善人。離慳諂曲。供養父母。信業果報。集長壽業。世人稱歎。諸天所護。所念成就。得如法樂。離於懈怠。發勤精進。知恩報恩。常修念死。於命終時。心不悔恨。終得涅槃。如是聽法。三十二功德說法之師。猶如父母。說法示人。畢竟利益。不濁心說。以清淨心。利益眾生。通達智慧。聞是法已。如佛利益。於生死中。而得解脫。是聞法者。於無始來流轉生死。未曾聞法。於法師所。初得聞已。發希有心。如生盲人。良醫決瞙。得見世間種種色像。本所不見。種種妙色。見已歡喜。如是眾生。於無始來。流轉生死。癡力所盲。得聞正法。於覺分地。種種善根。可愛四聖諦。本未曾聞。經義光明。見之歡喜。如生盲人見色歡喜。見覺分地。心生歡喜。亦復如是。是名聞法第一功德。

復次第二聞法功德。以聞法故。內心思惟。法有何義。若自不解。從他諮問。如是法者。有何等義。是聞法者。從他聞法。復自思惟。以思惟故。修習增長。說法義故。前後相應。至心受持。數數觀義。以觀察故。心則歡喜。如是如是。隨所思惟。憶念觀察。通達深義。是為聞法第二功德。

復次第三聞法功德。隨所聞法。聞已思惟。如此之義為何意說。如此之義。何因緣說。如是之義。為調伏眾生。是故宣說。復與同心同行之人。而共思量。思惟前後。得大利益。終得涅槃。是名第三聞法功德。

復次第四聞法功德。思量前後說法之義。了知而受。了知受者。名曰如所說義。身口意業。攝受修行。作三善業。修習增長。攝取說法。以清淨心既受持已。句句思量。尋其因緣。隨其所思。隨思則得未曾有義。以得義故。則能滅諸煩惱結使。悉能攝受無量功德。戒施智慧。深心勝故。戒施智故。是名第四聞法功德。當樂習行。修習增廣。

復次第五聞法功德。善聞善攝。三種之業。自修堅固。聞法安住。若沙門婆羅門。若在家人。說某善男子安住正法。如說修行。如是修行。能知自住。又攝受法。隨其所住。能滅百千億那由他劫百千萬億億億生死。能滅無量百千萬億地獄餓鬼畜生之苦。是名聞法大功德聚。修習親近。得多利益。說法之人。示人涅槃。如佛世尊。令住法中。是為聞法第五功德。聽正法故。

復次第六聞法功德。何等功德。所謂自住法中。建立他人。令成法器。令厭生死。示安隱處。說苦集滅。自他二身。俱生福德。利益他故。得大功德。隨所聞法。轉轉增長。隨滅煩惱。亦復如是。煩惱滅故。而得涅槃。以聞正法。得此功德。是名第六聞法功德。

復次第七聞法功德。修習增廣。何等功德。所謂若逢衰惱。其心不退。聞業報故。雖逢衰惱。心不退沒。不作惡業。不作惡口。不惡思惟。不壞勇猛。是名第七聞法功德。

復次第八聞法功德。云何功德。或見他人。或知他人。來從求法。或求聞法。或從求戒。或求智慧。離於憍慢。為之解釋。隨其所說種種分別。令其淺易。是名第八聞法功德。

復次第九聞法功德。聞正法者。種善根子譬如稻田。封畔不壞。放以清流。下種芽生。往法師所聽聞正法。以善種子。種於耳田心之封畔。亦復如是。至於熟時。多收果實。救於地獄餓鬼畜生飢儉惡怖。救三惡故。一切眾苦皆得斷滅。住於曠野。解脫一切怖畏處故。得入無上寂滅之處。因說法故。得入涅槃。說法之人。猶如世尊。是故聽法功德。出生死中。最為第一。常當親近。專心聽法。聞已修行。是名第九聞法功德。

復次第十聞法功德。云何功德。既已種於聞法種子。當善護持。令其成熟。若人聞法。善根種子。常習行故。則得成就。譬如稻田。以時下種。以日光照。時至則熟。聽法之人種諸善根。以智慧日。令得成就。亦復如是。以是因緣。常應詣於說法之處。聽受正法。是名第十聞法功德。

復次第十一聞法功德。何等功德。如是成就。以心善根。常詣法會。聽聞正法。聞法受持。思惟攝受。以是因緣。令心調伏。能滅煩惱。煩惱盡故。則得解脫。以解脫故。厭有為法。應作是念。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一切皆由聞法功德。是故應當常聽正法。是名第十一聞法功德。

復次第十二聞法功德。有異方便。是大功德。解脫之因。何等功德。所謂令邪見者。入於正見。無始流轉。在生死中。聞於惡法。攝受邪見。以邪見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聞正法。樂習親近。修令增廣。能捨邪見。修行正法。增長正智。得第一樂。無誑之樂。以聽法故。修習增長。是名第十二聞法功德。

復次第十三聞法功德。何等功德。習修增廣。所謂若生微少不善念心。即能除斷。若生欲覺。修不淨觀。而斷滅之。若生瞋恚。修慈心觀。若愚癡覺。應當觀察十二因緣對治斷滅。以聞法故。知對治法。非不聞法。以聞法故。尚滅如是三不善根。微細覺觀。況隨煩惱。是故聞法是大功德。是名第十三聞法功德。

復次第十四聞法功德。以聞法故。滅於不善覺觀之心。猶如日光。滅於闇冥。智亦如是。能滅一切不善之闇。令法增長。煩惱損減。離聞正法。則不能滅。是為第十四聞法功德。

復次第十五聞法功德。所謂能令善心增長。以此聞法功德力故。非唯滅於不善覺觀。復增善觀。善觀增故。則得智慧。譬如少火置草木中。以風吹故。火則增長。少善根生。亦復如是。以智慧故。而得增長。若聞正法。聽受其義。生一念善。能滅無量百千劫生死。令不復生。既知如是聞法功德。當勤聽法。無有異法。能作此護。以聞正法。作大施主。行於布施。以聞法故。捨離非法。以聞法故。而得智慧。既觀如是聽法功德。能出生死。應當精勤。乃至盡壽勤聽正法。如是聽法。第一救護。第一歸依。能出有海。是名第十五聞法功德。

復次第十六聞法功德。何等功德。所謂能避不善因緣。若不善緣生觀惡道畏。智慧之人。觀已捨離。怖畏生死。若不善緣生避而不行。為不生故。勤行精進。持戒智慧。若生貪心。應行布施。若生慳心。不貪滅之。以智慧心。破壞愚癡。以如實見。滅不善觀。以正見心。斷於邪見。以正覺觀。斷妄分別。若起樂覺。當觀眾苦。若起實覺。當修空觀。若起我覺。當觀無我。是為如實對治覺觀。若因緣生當遠離之。若細若麁若中。當斷滅之。一切不善因緣生者。聞正法故。能遠避之。若不聞法。則不能避。一切聞法。如安隱藏。是名第十六聞法功德。

復次第十七聞法功德。何等功德。所謂放逸之人。以聞法故。滅惡覺觀。行不放逸。不放逸人。能攝諸根。一切善法皆得增長不放逸人。能斷一切不善之法。其人則去涅槃不遠。得一切安樂。以何因緣。斷於放逸。謂聞正法。聞正法故。知放逸過。則能遠避。聞正法故。能調諸根。調五根故。則能攝心。善念增長。滅惡覺觀。以善觀故得第一樂。一切煩惱放逸為本。亦如一切善法之中。不放逸心以為根本。聞正法故斷除放逸。是故眾生常應一心聽受正法。聞已修行修習增長。是名第十七聞法功德。

復次第十八聞法功德。何等功德。所謂聞正法故。親近善友供養善人。愛重尊敬。思惟籌量。近善友故。得大功德。若近惡友。多招過咎。無有餘法。得近善友。如聞正法。聞正法故。得近善友。是故第一梵行。謂近善友。是名第十八聞法功德。

復次第十九聞法功德。何等功德。所謂聞正法故。能斷姦詐慳嫉之心。若近善友。得何功德。近善友故。得勝功德。所謂能斷姦詐慳嫉。以聞法故。能如實信業及果報。若有眾生姦詐慳嫉。身壞命終。墮於惡道。或墮餓鬼。或墮地獄。若本多行姦詐慳嫉。以聞正法。即能捨離。毀之不行。於先所作。厭離悔過。見他姦詐。勸令不作。令他厭離。悔本所作。令住善道。以聞正法。得此功德。於人天中。第一堅固。謂聞正法。是為第十九聞法功德。

復次第二十聞法功德。何等功德。所謂得聞法已。供養父母。知業果報。知於福田。是上功德。第一福田。所謂父母。以是知業果報因緣。能為種種供養父母。多設敷具。病瘦醫藥。所須之具。隨其所作。供養父母。能生梵福。以福德故。後得涅槃。又以聞法供養父母。眾人所愛。於現在世。為一切人之所讚歎。命終之後。生於善道。受諸天身。聞法力故。終得涅槃。是故智者知此功德。乃至失命。常當供養父母福田。正行正意。一心敬重。是名第二十聞法功德。

復次第二十一聞法功德。所謂知業果報。知業報故。不樂異法。以聞正法。能知業果。若念不善。知不善念。若心念善。知心念善。如實知於。業之果報。若心緣念不善之法。知不善念。後得不善不愛果報。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以是知故。不復生於不善之心。以此不善。定知當得不愛果報。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以作如是惡業緣故。我身必當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此三種業。以聞正法而得了知。離聞法已。餘無能知。是故智者。乃至失命。常應聽法。若常聞法。修習善業。則不造作不善之業。是名第二十一聞法功德。

復次第二十二聞法功德。何等功德。所謂能集增長長命之業。聞正法故。信業果報。不作殺生偷盜等業。隨何善業。樂修增廣。生天人中。壽命延長。以聞正法。樂修增廣。是故復得如此功德。壽命延長。以此聞法因緣。生天人中。若生天上。於餘天眾。最為長壽。飲食遊戲。受第一樂。以聞法故。若生人中。種種色力。財富長壽。生好國土。常習正見。以聞正法。樂習增廣。必得出苦。若人能以善心聽法。第一福德。為聽法故。若行一步。皆生梵福。聽正法者。常行聽法。得善身業。聞已讀誦。得善口業。聞已心淨。得意善業。是聽法者。三業善故。生天人中。受於第一最勝富樂。壽命長遠。終得涅槃。如是一切諸大功德。皆由聽法。非餘能得。是故聞法第一安隱。是名第二十二聞法功德。

復次第二十三聞法功德。何等功德。謂聞法者。一切眾人之所稱歎。持戒功德。及以多聞。調伏勝慧。一切世人。皆共恭敬。禮拜問訊。於一切人。美言直心。如是之人。功德相應。於微塵惡。常生怖畏。眾所知識。一切讚歎。若得惱亂。眾人救護。是聞法者世所讚歎。是名第二十三聞法功德。

復次第二十四聞法功德。何等功德。所謂諸天之所護念。聞法之人。善業相應。身行善業。口行善業。意行善業。以此功德。諸天所護。以此人故。眾人安隱。此人命終。無量人眾。不得利益。護此人故。魔眾損減。正法增長。見此因緣。是故諸天晝夜守護。常隨其後。隨其所作。一切成就。天恩力故。以善業故。互相為因。彼所作業。既得成就。隨所作業轉修增廣。一切善業。皆得成就。如是次第。二世利益。如是聞法功德。即是第一安隱之藏。是名第二十四聞法功德。

復次第二十五聞法功德。何等功德。所謂一切憶念。皆得成就。是順法行。智慧之人。持戒布施現前業報。一切憶念。皆得成就。隨其所作皆得成就。無能劫奪。若其所作。易得成就。如法受用。離五種難。正命清淨。不為他攝。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受諸天身。是名第二十五聞法功德。

復次第二十六聞法功德。何等功德。所謂如法富樂。同持戒者。豪富之人。悉來親近。同持戒故。迭相齎遺。所得財物。非害人得。非壓他人。順法得財。施法行人。其人布施功德。上上增長。二世利益二世安樂。以聞法故。得此功德。是名第二十六聞法功德。

復次第二十七聞法功德。何等功德。所謂智慧。遠離懈怠。以聽正法。聞懈怠過。以懈怠故。於諸世間出世間法。義不得成就。以聞法故。捨離懈怠。一切所作。常勤精進。正念不亂。離懈怠人。一切所作。方便疾成。如時所作。如法所作。一切成就。二世利益。若離懈怠。常勤精進。一切所作。皆悉究竟。一切發心。無不成辦。若本懈怠。聞正法故。知懈怠過。速捨離之。如捨刀火。以懈怠故。能壞一切世間作業。聞懈怠過。一切義利皆得成就。以聞正法功德力故。是名第二十七聞法功德。

復次第二十八聞法功德。何等功德。所謂次第聞法。起報恩心。知他恩分。聞正法中說報恩故。思念報恩。知恩報故。一切親友悉皆堅固。以功德故。一切怨家。猶如親友。若人少恩常念不忘。知恩報恩得大功德。是名第二十八聞法功德。

復次第二十九聞法功德。何等功德。所謂修行念死。第一勝念。所謂念死。以常念死。則懷怖畏。以怖畏故。不造惡業。設見美色。不念分別。聞諸樂音。亦不憶念。若聞眾香。不貪不樂。亦不憶念。若舌得味。不貪不樂。亦不憶念。若身得觸。不貪不樂。亦不憶念。意思惟法。不貪不樂。亦不憶念。斷離如是一切有網。如是之人怖畏死故。觀諸世間悉無堅固。一切皆苦。一切無我。一切皆空。實見之人於一切處。若天若人。無有著心。何況地獄餓鬼畜生。於五道中。悉斷悕望。而得解脫。於一切生死苦中。不復欣樂。怖畏厭離。以厭離故。而得解脫。得解脫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若離聞法。不得如是梵行立等厭離功德。是故應勤聽受正法。親近師長。供養聽法。現在未來。二世利益。所謂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以此二法。而得安隱。是名第二十九聞法功德。

復次第三十聞正法功德。何等功德。所謂以聞法故。死時不悔。修念死者。若有過起。則能速斷。若三種垢。貪瞋癡起。生死因緣。以念死故。則能斷除。以斷三垢。不生不死。不退不出。無有異法。能斷此法。以得聞法功德力故。得如是法。一切安隱功德之中。聞法功德第一根本。爾時鵝王菩薩。說迦那迦牟尼所說經法。為天眾說。正法相應。是為第三十聞法功德。

復次第三十一聞法功德。何等功德。所謂死時。心不悔恨。若得聞於正法之義。行善業故。於命終時。心不生悔。隨所聞義。既得聞已。憶命思惟。既思惟已。於佛法僧。增長淨心。以心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身心淨故。臨命終時。見於善道。有白光明可愛天處。見生處故。轉增淨心。隨其淨心。信佛法僧。轉生勝處。若作四天王業。心淨信故。生第二天。若有三十三天之業。生夜摩天。若有夜摩天業生兜率陀天。如是展轉。乃至第六他化自在天。以心淨力故。得增勝處。如是一切。皆由聞法。若離聞法。終不能得。若聽正法。於命終時。為救為歸。是名第三十一聞法功德。

復次第三十二聞法功德。何等功德。以聞法故。終得涅槃。聽法功德。於一切功德。最勝最上。何等勝上。所謂涅槃。以聽正法。修習增長如說修行。如實成就。其人決定。能斷煩惱。到於涅槃。如是善時鵝王菩薩。為斷夜摩天眾放逸行故。以無等音說於真法。天眾皆生希有之心。爾時天眾。聞佛法故。心得清淨。一切天眾。白鵝王言。於此天中。汝是天主。以有智慧辯才力故。我等天眾。猶如畜生。以放逸故樂於境界。常為欲愛。自害心故。鵝王音聲。我等歌音。所不能及。爾時鵝王菩薩。說於正法相應頌曰。

 以聞正法故  能止於惡法  以離惡法故  常得安隱處

 以聞正法故  其心得清淨  能令心安住  不作眾惡業

 聞法能總持  聞法不造惡  聞法知業果  後得於涅槃

 聞法故知法  聞法故信佛  智者聞法故  能解脫眾苦

 以聞正法故  能知真法相  是故有智者  當勤聽正法

 聞如來說法  能離於生死  斷離三種愛  得至無盡處

 以聞正法故  知四法因緣  及諸法生滅  聞法皆能知

 以聞正法故  了知陰界入  如是二種相  智者應修行

 第一大力過  縛一切生死  以聞正法故  一切皆能知

 以惡大力故  縛一切生死  以聞正法故  一切皆能滅

 於一切轉相  一切不轉相  以聞勝法故  一切皆能知

 若死時欲至  則受大苦惱  以念聞法故  死苦不能亂

 以聞智慧故  燒諸煩惱樹  以智火燒故  滅已不復生

 聞法不放逸  則得一切樂  聞法故安隱  是故應聽法

 得聞正法已  近智及耆老  能到無上處  永離老病死

 聞故不造惡  聞故順法行  聞法故離苦  聞法最第一

 以聞正法故  得三業清淨  若求清淨者  當勤聽正法

 以依聞法故  堅固勤精進  是則能速度  廣大三界海

 聞法之財富  世間最第一  多財不知義  智者說貧窮

 遠離於師長  失聞正法財  是人無命果  為惡所破壞

 放逸懈怠人  親近惡知識  是人無命果  如殖種沙鹵

 遠離見聞法  是則為盲人  若人遠離法  而行於非法

 是人捨離藥  攝取於疾病  若人近善友  增長無量法

 猶如注大雨  河流皆增長  順法寂靜行  夙興念正法

 必定得安樂  不為放逸誑  既知智功德  智者應修行

 非是無智者  而得受安樂

如是善時鵝王。為諸天眾種善根故。數數為說利益之法。斷無利益。說佛經法。爾時天眾。既聞法已。生敬重心。生歡喜心。放逸薄少。天同業故。復詣異處而受天樂。善時鵝王。既以迦那迦牟尼所說經。名集無量功德聞法堅固經。為諸天眾。具演說已。復詣異處。思惟念法。樂行地天五樂音聲。受五欲樂。乃至愛善業盡。以惡業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餘業與人同業。生於人中。大富安樂。善持禁戒。常樂聞法。第一順法。聰慧正見。或為王者。或為大臣。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夜摩天名種種雜地。眾生何業。生此地處。彼見有人造作善業。身口意善。正見正命。遍行善行。直心樂實。不殺不盜。遠離邪婬。若在夢中。見於女人。心不親近。晝亦不念。濁心覺觀。如我此身。以捨邪婬。得善果報。離邪婬故。得生天上。與諸天女圍遶受樂。捨離女人。悕望天女。以求天女。名濁梵行。望生天故。捨離邪婬。我先與女人歌笑舞戲。是為不善。當墮惡道。以是義故。於本所習。不生貪欲。覺觀之心。不念本習。歌舞戲笑。若心生念。尋即斷除。以是因緣。命終生於種種雜地。既生此地。善業果成。五欲和合。天子生已。以善業故。一切天處。雜寶光明。自然而生。所謂無量金剛種種山峯。種種光色。如毘琉璃。因陀青寶。大青寶王。車璩頗梨。赤蓮花寶。及餘種種。百千光明。周遍天處。初見如是種種光明。眼識樂著。本未曾見。見之樂著。種種音聲。歌眾樂音。不可譬喻。復聞種種天之妙香。新生天子。初為如是。三種境界。無等無比。心生樂著。退光明林。諸天女眾。見新生天子。從林中出。其林種種光明。莊嚴如是。天子以善業價。貿得天女。時諸天女種種莊嚴。皆悉端正。種種妙色。種種歌詠。天樂音聲。爾時天子。為諸天女。無始愛欲。引其心故。以歡喜心。近諸天女。或有天女。手執樂器。作眾妓樂歌眾妙音。復有天女。聞妙花香。愛眼含笑。以視天子。復有天女。在於地上。手執樂器。出妙音聲。復有天女。手執妙花。馳赴天子。復有天女。手擎種種上味天飲色香味具。離於醉過。到天子所。以蓮花葉。盛天上味色香味具飲已。增悅過踰十倍。是為心著第四境界。先著妙色。次聲香味。又復身受種種樂觸。隨意所念。念之即得。是名新生天子著五欲樂。爾時新生天子。共諸天女往詣。一切隨順欲林。受五欲樂。爾時新生天子。天女圍遶。觀諸天眾。種種遊戲。或有遊戲在於榛林。或有在於山峯遊戲。或有遊戲作五樂音。或有天子。共諸天女種種莊嚴。在虛空殿遊戲娛樂。或有天子。手攀樹枝歌舞戲笑。五樂音聲。爾時新生天子。見諸天眾如斯遊戲。心生歡喜。天女圍遶。共入天眾。和合遊戲。新生天子。共諸天女遊戲受樂。自業相似。受五欲樂。久受樂已。從林中出。復昇種種寶莊嚴山。共相娛樂。遊戲受樂。或在流泉。或在園林種種寶石莊嚴之山。清涼泉水。以為莊嚴。遊戲其中。時諸天眾。心行放逸。爾時有一天遊戲鳥名流水行。為放逸天。以偈頌曰。

 以種種業故  而受樂果報  天中受報已  業盡當還退

 愚人現得樂  而不觀怖畏  後得衰惱至  爾時乃知業

 放逸之所縛  苦樂等無異  以天業盡故  後生大悔心

 放逸如毒害  是故應捨離  放逸害諸天  將入於地獄

 和合生欣慶  離別則大苦  和合必有離  一切法如是

 世無有一法  有生而不壞  一切生滅法  出沒法如是

 隨所見諸天  而受於天樂  放逸毒所迷  一切皆歸滅

 一切放逸樂  初謂為可愛  後得衰惱至  乃知為大怨

 放逸著女色  智者說大怨  著色喪身命  修羅龍亦然

 嗜酒著女色  貪於諸境界  躁擾懈怠心  是放逸根芽

如是流水行鳥。為放逸天。說如是偈。爾時天眾。雖聞此偈。而不覺知。境界所害。歌笑遊戲。入光明林。其林可愛。枝葉遍覆。多有種種樹林。欝茂甚可愛樂。時諸天眾。共新生天子。五樂音聲。遊戲受樂。於園林中。及笐[竺-二+列]樹。種種流水。蓮花林池種種地處。樹枝蔭覆。猶如宮室。種種林中。種種意樹。種種山谷。七寶光明。種種莊嚴。殊勝宮殿。昔所未見。天眾見之。生希有心。況新生天子。如是新生天子。皆悉遍觀與天女眾。遊於林間。於新境界。極生渴愛。欲火所燒。放逸為煙。天女圍繞。燒已復燒。於園林中。處處遊行。無量愛力。境界所燒。久與天女圍繞受樂。復向種種雜蓮花池。其蓮花池。可愛無比。所謂種種雜色。鉢頭摩花。毘琉璃葉。真金為莖。赤蓮花寶。以為其臺。白銀為鬚。青因陀寶。以為眾蜂。莊嚴花池。復有蓮花。白銀為莖。青因陀寶。以為其葉。真金為莖。青因陀寶。以為其葉赤蓮花寶。以為其鬚。白銀為臺。赤蓮寶蜂。以為莊嚴。復有蓮花。莖葉鬚臺。一切皆赤赤蜂莊嚴。復有蓮花銀莖銀葉銀鬚銀臺。銀蜂莊嚴。復有蓮花一切青色。如青蓮花青葉青莖。青鬚青臺青蜂莊嚴。

復有蓮花。種種雜色。一一蓮花。七寶間錯種種相貌。種種妙香。種種色葉。而以莊嚴。所謂青黃赤白紺色莊嚴。種種眾葉。眾蜂莊嚴。如是種種雜蓮花池。其水清涼。其味甘美。甚可愛樂。多有蓮花。天色妙香。眾相具足。新生天子。共天女眾。五樂音聲。受五欲樂。種種雜色。蓮花池岸。有諸林樹圍繞花池。以樹莊嚴百倍殊勝。其樹具足雜花莊嚴。其一切花。從根至條。青黃赤白。紺色眾花。皆悉具足。其蓮花池。出大光明。滿十由旬。多有眾鳥。出美妙音。蓮花池岸。復有林樹。名日宮殿。天善業故。有大勢力。若天昇樹。念生宮殿。隨念即成。以善業故。七寶花葉。化為宮殿。七寶莊嚴。多有河池。園林山嶽。處處多有嚴飾宮殿。昇此宮殿。眾寶嚴身。共諸天女。歌舞遊戲或飛虛空。觀夜摩天。所住諸地隨意遍觀。如是等花。岸樹力故。復有種種雜色花池。於池岸上。復有異樹。名摩尼音。種種眾鳥。以為莊嚴。以樹勢力。若諸天眾。遊戲花池。微風吹動。互相掁觸。出妙音聲。寶珠如花。從樹而墮。光遍虛空。如閻浮提日月光明。於虛空中寶珠光明。亦復如是。

蓮花池岸。復有異樹。名授飲食。若諸天眾遊戲花池。以天善業。從樹果中出天美飲色香味具。天子飲之。十倍增悅。無有醉亂。共諸天女歌舞遊戲。復有林樹。出須陀食。如業所得。於池岸邊。復有異樹。名葉歌音。若諸天眾。遊戲此池。以善業故。微風來吹。而受快樂。風吹樹葉。互相掁觸。出妙音聲。如天女音。不可分別。一切諸樹所出音聲。亦復如是。

於蓮花池岸。復有異樹。名曰鳥樂。以樹勢力。鳥在樹上。若天入池遊戲受樂。五樂音聲。互相娛樂。或昇寶樹。或乘天鳥。為觀天眾可愛之處。隨其所念。鳥在其前。即於鳥上有大宮殿。多有流泉。眾蓮花池。枝蔭宮室。皆悉具足復有異鳥。為諸天眾以偈頌曰。

 持戒人安隱  破戒勿久壽  寧受下賤身  不欲入地獄

 智者次第行  漸漸念念修  淨治我見垢  如工匠鍊金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三

 

按下列網址,閲覽 CBETA電子佛典:

http://tripitaka.cbeta.org/T17n0721_036 (卷第三十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