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含經簡介                           (節錄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含梵文巴利文āgama),也作阿鋡、阿含暮、阿笈摩。阿含是部派佛教基本經典,有南傳與北傳之分。北傳的漢譯四部《阿含經》,是在公元四至五世紀時由梵語翻譯而來。南傳則稱為五部「尼柯耶(Nikaya)」,是以巴利語記載。

釋名

梵語Agama是由彼而此,「來」或「去」的意思,因此古譯阿含為「趣」與「歸」,是「展轉傳來」,有傳授傳承的意思,如《瑜伽師地論》卷85 :「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於今;由此道理,是故說名阿笈摩 。」僧肇《長阿含經序》說:「秦言法歸。……譬彼巨海,百川所歸,故以法歸為名。」《善見律毘婆沙》卷一:「容受聚集義名阿含。如修多羅說:佛告諸比丘:我於三界中,不見一阿含,如畜生阿含,純是眾生聚集處也。」

《長阿含經序》認為,《阿含經》乃「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翻譯名義集》把「阿含」譯為「無比法」或「教」,意思是「法之最上者也」。

源流

律藏記載,佛入滅(涅槃)後,摩訶迦葉尊者(Mahā-kāśyapa)在外聞之返回,由於有人表示佛入滅之後便可無拘無束,三個月後在摩揭陀國阿闍世王支持下,摩訶迦葉尊者遴選五百阿羅漢在王舍城七葉窟結集三藏,史稱「五百結集」或「第一結集」。摩訶迦葉尊者等為上座,優婆離尊者(Upali)誦出律,阿難尊者(Ānanda)誦出釋迦牟尼佛所說之「經」(修多羅),分為五大部阿含,《阿含經》的基本內容此時就已確定,具體過程各部派記載不盡相同。

結集記載

 

摩訶僧祇律

五分律

四分律

文句長者集為長阿含。

此是長經今集為一部。名長阿含。

如長阿含說。彼即集一切長經。為長阿含。

文句中者集為中阿含。

此是不長不短今集為一部。名為中阿含。

一切中經。為中阿含。

文句雜者集為雜阿含。所謂根雜、力雜、覺雜、道雜。如是比等名為雜。

此是雜說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子、天女說。今集為一部名雜阿含。

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諸天、雜帝釋、雜魔、雜梵王。集為雜阿含。

增一

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隨其數類相從。集為增一阿含。

此是從一法增至十一法。今集為一部名增一阿含。

從一事至十事從十事至十一事。為增一。

雜藏

雜藏者。所謂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本行因緣。如是等比諸偈誦。是名雜藏。

自餘雜說今集為一部。名為雜藏。

如是生經、本經、善因緣經。方等經、未曾有經、譬喻經。優婆提舍經、句義經。法句經、波羅延經。雜難經、聖偈經。如是集為雜藏。

四部《阿含經》的次序為長、中、雜、增一。另據晚出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若經與伽他相應者。此即名為相應阿笈摩(舊雲雜者取義也)。若經長長說者。此即名為長阿笈摩。若經中中說者。此即名為中阿笈摩。若經說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為增一阿笈摩。」其次序為雜、長、中、增一,而《瑜伽師地論》進而調整為雜、中、長、增一。還有《增一阿含經·序品》和《大智度論》中的次序為增一、中、長、雜。

傳譯

內容

阿含經是一種言行錄的體裁書籍,記述佛陀及其弟子的修道和傳教活動言行,還涉及印度社會風俗等內容。述及佛教的基本教義如四諦四念處八正道十二因緣十二分教無常無我五蘊四禪四證淨輪迴、善惡報應等論點。世為部派佛教各部派所宗。據考證已知最早的漢譯佛經是漢明帝時所譯《四十二章經》,其內容是從阿含中節譯而成。

南北對照

南傳上座部巴利文阿含經典,屬於分別說系赤銅鍱部的《經藏》(Suttapiaka),分為五部:1.《長部》(Dīgha-nikāya); 2.《中部》(Majjhima-nikāya);3.《相應部》(Sayutta-nikāya);4.《增支部》(Aguttara-nikāya); 5.《小部》(Khuddaka-nikāya)。其中《小部》的內容,錫蘭、緬甸所傳的部類,略有出入。

漢譯的《長阿含經》,與巴利文五部中的《長部》相當。漢譯的《中阿含經》,與《中部》相當。漢譯的《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相當;漢譯的《別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的「有偈品」等相當。漢譯的《增壹阿含經》,與《增支部》相當。

對照表

巴利五部(南方上座部) 

漢譯四阿含(北方部派) 

長部》(《長尼柯耶》)共三十四經

長阿含經》共二十二卷三十經(法藏部所屬)

中部》共一五二經

中阿含經》共六十卷二二二經(說一切有部某派所屬)

相應部》共五十六相應

雜阿含經》共五十卷一三六二經(說一切有部所屬)、《別譯雜阿含經》共十六卷三六四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所屬)

增支部》共一法乃至十一法

增一阿含經》共五十一卷四八一經(應該屬大眾部末分派)

小部》共十五部

雜藏:《法句經》、《義足經》、《本事經》、《本生經》等

影響

中國自隋唐以來,學佛者只宗大乘佛教,視其為低下的小乘佛教Hīnayāna),不受重視,使《阿含經》束之高閣千年之久。此外還有自身的卷帙繁浩、篇章重覆、辭語連犿,或譯文拙澀,辭義難解,等原因導致學者望文生厭。十八世紀末《阿含經》才在歐美學者的提倡中,重獲地位,日本學者對《阿含經》甚為重視。

重估

佛教史學者重新定位《阿含經》為原始聖典是近代的事,不認同部份大乘宗派所稱之為小乘經典。因為就經典集結的考據,《雜阿含經》系列是在部派時期北方說一切有部所集成,《相應部》為南方分別說部所集成,此時缺乏大乘經典的歷史記載。

近現代學者認為《阿含經》的內容最早出者在佛滅後數月間,最晚出者在佛滅五百年以後,而《雜阿含經》在第一次集結時基本完成。《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的正式集成,不晚於佛滅百年後的阿育王時期在毘舍離進行的「第二次結集」,此後四部《阿含經》陸續系統地經過整理,進入了部派分化的「部派佛教」時期。約公元前一世紀寫成文字。

按下列網址,閲覽全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90%AB%E7%B6%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