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別譯雜阿含經 (大正藏第02冊) (卷第第十六)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Rev.1.39)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丹本第十八卷初准)

(一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犢子梵志往詣佛所,慰問如來,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將欲請問。汝若多聞,願垂聽察。」

佛告犢子:「若有所疑,隨汝所問。」

犢子問曰:「身之與我為是一耶?」

佛言:「如此之事,我所不答。」

又問:「身我異耶?」

佛言:「如此之事,我亦不答。」

犢子復言:「今我問汝,我身一耶?汝不見答。身我異耶?汝復不答。如斯等問,尚不見答,云何而能記諸弟子死此生彼天人之中?汝若記彼死此生彼,寧可不是身留於此,我往於彼五道之中?若如斯者,身之與我則為別異。」

佛告梵志:「我說有取,記彼受生;若無取者,則無受生。復次犢子,譬如彼火,有取則然;若無取者,火則不然。」

犢子言:「瞿曇!我亦見火無取而然。」

佛告犢子:「汝見何火無取而然?」

犢子復言:「譬如見大火,甚為熾盛,猛風絕炎,離火見然。」

佛告犢子:「如此絕炎,亦復有取。」

犢子言:「離火見然,以何為取?」

佛言:「如斯絕炎,因風而然,以風取故,炎得暫停。以風力故,絕炎可見。」

犢子言:「瞿曇!火尚可爾,人則不然。所以者何?身死於此,意生於彼,於其中間,誰為其取?」

佛言:「當於爾時,以愛為取,愛取因緣,眾生受生。一切世間,皆樂於取,一切皆為取所愛樂,一切悉皆以取為因。眾生見取,則生歡喜,一切眾生皆入于取。如來阿羅呵以無取故,而得成於無上正覺。」

犢子言:「我於今者,大有所作,欲還所止。」

佛言:「梵志!宜知是時。」

爾時,犢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犢子梵志往詣尊者大目連所。既到彼已,問訊尊者,在一面坐。爾時,犢子梵志問目連曰:「何因緣故,若沙門、婆羅門來問於佛,死此生彼,乃至非生非不生,默然不答。其餘沙門、婆羅門,若見有人來問難者,隨意為說。我昔曾問沙門瞿曇,死此生彼,默不見答。死此不生彼,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不生彼,悉不見答。如斯之義,其餘沙門、婆羅門,皆悉答之。沙門瞿曇為何事故,默然不答?」

目連對曰:「其餘沙門、婆羅門,不知色從因生,不知色滅,不知色味,不知色過,不知色出要。以不能解如是義故著色,我生彼色,我不生彼著色,我亦生彼亦不生彼著色,我非生彼非不生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來如實知,色從因生,色從因滅,知色味,知色過,知色出要,如來如實知故,色生彼,心無取著,乃至色非生非不生,亦不取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斯之義,甚深無量,無有邊際,非算數所知,無有方處,亦無去來,寂滅無相。」

爾時,犢子梵志聞尊者目連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犢子梵志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諸餘沙門,及婆羅門,若有所問,皆稱順答說,我死此生彼,我死此不生彼,我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我非生彼非非生彼。」犢子復言:「瞿曇!如斯之難,何故不能稱順而答?」

佛告之曰:「諸餘沙門、婆羅門,不知色從因生,不知色滅,不知色過,不知色味,不知色出要。以不能知色從因生,乃至不知色出要故,而於色,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非生彼,悉皆取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復告犢子:「如來不爾,知色因,知色滅,知色味,知色過,知色出要。如實知之,如來如實能知色因、色滅、色過、色味、色出要,能知色,我死此生彼,乃至非生非非生彼,悉皆不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告犢子:「是故此義甚深廣大,無量無邊,非算數所及。」復告犢子:「以是因緣,諸餘沙門、婆羅門等,不達義趣,隨問強答。若問如來,我色生彼,不生彼,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非生彼,以無義理,置而不答。我已生彼,乃至非生非非生,悉皆不答。」

犢子言:「希有。瞿曇!汝及弟子,義與義句,及與句味,所說之事,等無差別。」犢子復言:「我於異時,至沙門目犍連所,我於爾時,以此句味問彼目連,彼以此義句味而答於我。瞿曇!汝今所可宣說,與彼無異,是故我今稱為希有。如此教法,昔所未有,亦未曾說,義理相順,善答斯問。」

犢子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一九三)

爾時,尊者僧提迦旃延在那提城群寔迦所住之處。爾時,犢子梵志以緣事故,往詣彼城。既至彼已,營事已訖,即便往彼尊者僧提迦旃延所,相問訊已,在一面坐。白尊者言:「我有所疑,欲相諮問,汝若閑裕,聽我所問,願為解說。」

尊者告言:「犢子!我聽汝問,然後乃知。」

犢子問言:「以何因緣故,諸餘沙門、婆羅門,有人來問,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乃至非生彼非非生彼,悉皆能答;沙門瞿曇為以此問,色死此生彼,乃至非生彼非非生彼,無義理故,置不答乎?」

尊者告言:「我今問汝,隨汝所解,而答於我。於汝意云何?若因若緣,若行若根本,若行所從生,若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以此因,以此緣,以此行,以此根本,以此行所從生,無餘寂滅,無想盡處,若如是等,無有因緣,無行無相,及盡滅法,如來寧可說,死此生彼,乃至說非生彼非非生彼耶?」

犢子言:「迦旃延!如是因,如是緣,如是行,如是根本,如是行所從生,是色是無色,是想是無想,此等諸法,皆至無餘盡滅,無想滅盡,是等諸法,無有因緣,如來云何而當說之?」犢子聞已,心懷歡喜,問尊者言:「汝為佛弟子,從來久近?」

尊者答言:「我為佛弟子,始過三年。」

犢子言:「迦旃延!汝獲大利,能於眾中,身口智慧辯才如是,於少時中,能具斯事,實為希有。」犢子言:「我今緣事,欲還所止。」

尊者言:「宜知是時。」

犢子梵志聞尊者語,歡喜而去。

(一九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犢子梵志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今欲諮問,若有閑裕,願為解說。」

佛言:「隨意問難。」

犢子言:「以何緣故?諸餘沙門、婆羅門等,有人來問,死此生彼,乃至非生彼非非生彼,悉皆能答。沙門瞿曇以斯問,死此生彼,乃至非生彼非非生彼,無義理故,置而不答?」

佛告犢子:「吾今問汝,隨汝所解,而答於我。於汝意云何?若因若緣,若行若根本,若行所從生,若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以此因,以此緣,以此行,以此根本,以此行所從,無餘寂滅,無想盡處,若如是等,無有因緣,無行無想,及盡滅法,我寧於此無因緣等,盡滅法中,說死此生彼,乃至說非生彼非非生彼耶?」

犢子復白佛言:「如是因,如是緣,如是行,如是根本,如是行所從生,是色是無色,是想是無想,斯等諸法,皆至無餘盡滅,無想滅處,如是諸法,無有因緣,吾當云何而能答之?」爾時,犢子聞佛所說,心生歡喜,而作是言:「希有瞿曇!汝今弟子,說義句味,等無差別。」犢子復言:「我於異日,以少緣事,曾至于彼那提城群寔迦所住之處,問沙門僧提迦旃延如斯之事,彼以此義,而答於我,然義句味,及其文字,與今所說,等無有異,都無錯謬,是故我今稱為希有。如此教法,昔所未有,亦未曾說,義理相順,善答斯問。」

犢子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一九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鷲山迦蘭陀竹林。彼時犢子梵志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瞿曇!一切眾生為有我不?」佛默然不答。又問:「為無我耶?」佛亦不答。爾時,犢子作是念:「我曾數問沙門瞿曇如是之義,默不見答。」

爾時,阿難侍如來側,以扇扇佛。彼時阿難聞其語已,即白佛言:「世尊!何故犢子所問默然不答?若不答者,犢子當言:『我問如來都不見答,增邪見耶?』」

佛告阿難:「於先昔,彼問一切諸法,若有我者,吾可答彼犢子所問。吾於昔時,寧可不於一切經說無我耶?以無我故,答彼所問,則違道理。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無我故。云何以我,而答於彼?若然者,將更增彼昔來愚惑。復次,阿難!若說有我,即墮常見;若說無我,即墮斷見。如來說法,捨離二邊,會於中道,以此諸法壞故不常,續故不斷,不常不斷,因是有是,因是生故,彼則得生,若因不生,則彼不生,是故因於無明,則有行生,因行故有識,因識故有名色,因名色故有六入,因六入故有觸,因觸故有受,因受故有愛,因愛故有取,因取故有有,因有故有生,因生故有老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因是故有果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滅盡,則大苦聚滅。」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犢子梵志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問佛言:「瞿曇!汝頗作是見,作是論:『世界是常,唯我解了,餘人不知。』作是說不?」

佛告犢子:「我不作是見,不作是說:『唯我能知,餘人不解。』」

犢子又問:「汝若不作如是說者,一切世界悉無常耶?」

佛告犢子:「我亦不作如是說言:『世界無常,唯我能知,餘人不解。』」

犢子又問:「汝頗復作如是論言:『世界亦常無常,唯我能知,餘人不解。』作是說耶?」

佛告犢子:「我亦不作如是說言:『一切世界,亦常無常,唯我獨了,餘人不知。』」犢子又問:「汝頗復作如是說言:『一切世界非常非無常,非非常非非無常,唯我能解,餘人不了。』作是說耶?」

佛告犢子:「我亦不作如是說言:『一切世界,非常非無常,非非常非非無常,唯我能知,餘人不解。』」

犢子復問:「世界有邊,世界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非非有邊非非無邊。身即是命,命即是身,身異命異。眾生神我,死此生彼,為有為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瞿曇!汝今作是說耶?」

佛告犢子:「我不作是見,不作是論說言,世界有邊無邊,乃至非非有非非無。」

犢子復言:「瞿曇!汝今於斯法中,見何過患,不取一見?」

佛告犢子:「我亦不言世界是常,唯此事實,餘皆愚闇。彼見結障,彼見所行及所觀處,彼見塵埃垢穢不淨,見結與苦俱能為害,能與憂惱,能令行人受欝[火*烝]熱,生諸憂患。若與見結相應,即是孾愚,亦名無聞,亦名凡夫,能令生死迴流增長。」復告犢子:「世間常無常,亦常無常,非常非無常。世界有邊,及以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眾生神我,死此生彼,若有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若有人計斯見者,名為孾愚,亦名無聞,亦名凡夫,增長生死煩惱垢污,能令行人受欝[火*烝]熱,生諸憂患,無有安樂。以是義故,我於此見,無所執著。」

犢子又問:「汝若不計如是見者,汝今所計,為是何見?」

佛告犢子:「如來世尊,於久遠來諸有見者,悉皆除捨,都無諸見,雖有所見,心無取著。所謂見苦聖諦,見苦集諦,見苦滅諦,見至苦滅道諦,我悉明了,知見是已,視一切法皆是貪愛諸煩惱結,是我我所,名見取著,亦名憍慢。如斯之法,是可患厭,是故皆應當斷除之。既斷除已,獲得涅槃,寂滅清淨,如是正解脫。諸比丘等,若更受身於三有者,無有是處。」

犢子言:「瞿曇!汝於今者,見何因緣,說無生處?」

佛告犢子:「我還問汝,隨汝意答。譬如有人,於汝目前然大火聚,汝知是火然,不知此火聚,在汝前滅,汝知滅不?若復有人,來問汝言:『此火滅已,為至東方,南西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斯諸方中,為至何處?』若如是者,當云何答?」

犢子言:「瞿曇!若人問我,當如實答,若有草木及牛馬糞,此火與薪相得,便然不滅。草木牛糞,若都盡者,此火則滅,不至方所。」

佛告犢子:「如是!如是。若言色是如來,受想行識是如來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如來已斷如斯色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皆悉已斷。譬如有人斷多羅樹,斷已不生,如來亦爾,斷五陰已,不復受生。寂滅無想,是無生法。」

犢子言:「瞿曇!我於今者,樂說譬喻,唯願聽說。」

佛告之曰:「隨汝意說。」

犢子即言:「譬如去於城邑聚落不遠,平博之處有娑羅林,是娑羅林已百千年,枝葉悉墮,唯貞實在。汝今瞿曇,亦復如是,已斷一切煩惱結縛,四倒邪惑,皆悉滅盡,唯有堅固真法身在。瞿曇!當知我今緣務,將欲還歸。」

佛言:「宜知是時。」

犢子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一九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犢子梵志來詣佛所,問言:「瞿曇!若有愚癡,起如是見,作斯論言:『世間是常,唯此事實,餘則無實。乃至我不生彼,非非生彼。』」

佛告犢子:「不知色者作是見,作是論說言,世間色悉皆是常,自執此見,以為真實,謂諸餘者,以為虛妄。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非常。世間有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非非有邊非非無邊。身一神一,身異神異。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我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我死此非生彼非非生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犢子言:「瞿曇!若有智者,不取是見,不取是論,亦復不應起如此見,作如斯論言:『世界是常,此見為是,餘見為非。』」

佛告犢子:「若能知色,解其性相,如斯等人,不起是見,不作是論言,世界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非常見,亦復如是。世界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非有邊,亦復如是。身一命一,身異命異。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非生彼,亦復如是。受想行識,亦如上說。若了知識,解其性相,如斯等人,不起是見,不作是論言,識是常,此見為是,餘見為非。識為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非常見,亦復如是。識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非有邊,亦復如是。身一命一,身異命異。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不生彼,亦復如是。不知者,如知者說;見者不見者,如知者說;解不解,亦如上說;通徹不通徹,亦如上說;有相無相,亦如上說;其義深淺,亦如上說;寤寤不寤寤,亦如上說。」

犢子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一九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爾時,犢子梵志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瞿曇!我有少疑,若蒙聽察,乃敢發問。」佛默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如是問。第二第三,佛亦默然。犢子言:「瞿曇!我於長夜,與汝親厚,我有少問,唯願答我。」

佛作是念:「犢子梵志長夜已來,稟性質直,無有諂偽,諸有所問,皆求解故,不為惱亂,吾當聽之,若阿毘曇、毘尼,隨其所問。」佛告犢子:「恣汝所問,諸有所疑,無得疑難。」

犢子白佛言:「瞿曇!一切世間有不善不?」

佛答言:「有。」

又問:「頗有善不?」

佛答言:「有。」

犢子言:「瞿曇!願為我說善不善法,令我解了。」

佛告犢子:「吾能多種說善不善,今當為汝略說其要。」佛復告犢子:「欲為不善,離欲為善;瞋恚愚癡,是名不善,離瞋恚癡,是名為善;殺生不善,離殺為善;偷盜、邪婬、妄語、惡口、兩舌、貪恚、邪見,是名不善,離如是等,正見為善。吾為汝說三種不善,三種善。十種不善,十種善。」復告犢子:「若我弟子,解此三種善不善,及十種善不善,如實能知,便能盡欲,瞋恚、愚癡亦能永盡,貪欲諸惡都滅無餘。能盡貪欲、愚癡故,諸欲漏都盡。以盡漏故,成就無漏,心得解脫,慧得解脫,於見法中,自身解了,證知得法,自知生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犢子白佛:「頗有一比丘,於佛教法,成就無漏,心得解脫,慧得解脫,於見法中,自身解了,證知得法,自知生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為有是不?」

佛告犢子:「得是法者,不但一二,及以三四,乃至五百,多有比丘,心得解脫,慧得解脫,於現法中,自身取證。」

犢子復問:「佛教法中,頗有一比丘尼,心得解脫,慧得解脫不?」

佛告犢子:「我教法中,比丘尼等,得斯法者,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數眾多。」

犢子又問:「除彼比丘及比丘尼,頗有一優婆塞,度疑彼岸以不?」

佛告犢子:「我佛法中,諸優婆塞度疑彼岸,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數眾多,斷五下分結,成阿那含,不還欲界。」

犢子又問:「除比丘、比丘尼,修梵行者除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除於疑悔,度疑彼岸不?」

佛告犢子:「我佛法中,得斯法者,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數眾多,斷五下分結,成阿那含,不還欲界。」

犢子梵志復白佛言:「置比丘、比丘尼,并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是佛法中,頗有優婆塞,獨在居家,受五欲樂,度疑彼岸不?」

佛告犢子:「是佛法中,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數眾多,如斯等人,乃與男女群居,逼迮共住,香華瓔珞,著細繒衣,用好旃檀眾妙雜香,以塗其身,受畜金銀種種珍寶,奴婢僮僕其數眾多,處斯憒閙逼隘之中,能斷三結,得須陀洹,決定必至於三菩提,盡諸苦際。極鈍根者,任運七生,不至三惡,人天流轉,自然得盡諸苦邊際。」

犢子又問:「且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又置優婆塞在欲得須陀洹,頗有女人,在佛教法,作優婆夷,在於欲中度疑彼岸者不?」

佛告犢子:「我佛法中,諸優婆夷,在欲度疑,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數眾多。諸優婆夷,雖處居家,如優婆塞,斷於三結,得須陀洹。」

犢子言:「瞿曇!汝於菩提,已得正覺,設當修梵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處欲優婆塞、處欲優婆夷,若如是等,不具道行,便為支不滿足。」犢子言:「瞿曇!汝今既得成等正覺,得果比丘、比丘尼、修梵行優婆塞、優婆夷、處欲優婆塞、處欲優婆夷,悉獲果證,於佛教法,是名具足。」犢子復言:「瞿曇!我今樂說譬喻,願聽我說。」

佛告之曰:「隨汝意說。」

「譬如天降大雨,隨下水流,注于大海。汝之教法,亦復如是,男女長幼,及以衰老,蒙佛法雨,於長夜中,盡趣涅槃。善哉!瞿曇!善哉!妙法,善哉!能入佛教法者。」犢子言:「我今相問,設得出家修梵行者,為久近成?」

佛告犢子:「若有外道異學,於佛法中,求出家者,先剃其鬚髮,滿足四月,於眾僧中,心意調濡,然後受戒,不必盡爾,亦隨人心。」犢子梵志聞佛語已,心生喜樂:「若蒙出家,得受戒者,假設四年,我尚為之,況四月也?」

佛告犢子:「吾先為汝說二種人,不必一切悉皆如是。」

犢子言:「瞿曇!先者實作是說。」

佛告比丘:「汝等今者,與彼犢子,剃髮受戒。」爾時,比丘受佛勅已,即剃其髮,并與受戒。

如比丘法,尊者犢子精勤修道,於半月中,具於學地,知法到法,見法覺法。既得學果,知已解已,得證法已。尊者犢子作是念:「我今應詣佛所。」作是念已,即往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我於學地,都證知已,唯願世尊,重為我說,令我聞法,心得解脫。」

佛告犢子:「汝若速求心得解脫,應修二法,當學二法,增廣二法。言二法者,所謂智定,若能如是修習增廣,是則名為知種種界,通達諸界,知無數界。」

佛告犢子比丘:「若欲離欲惡不善者,有覺有觀,入於初禪。如是比丘,應修二法,定及智慧,乃至四禪,慈悲喜捨,空處、識處、不用處、非想非非想處,亦復如是。犢子!欲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者,悉皆應學如是二法。欲學身通,欲知他心智,欲知宿命,欲得天眼耳,欲得漏盡智,應修二法,增廣二法,知種種界,通達諸界,知無數界。」尊者犢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大悲如來種種因緣教導,犢子受佛教已,於閑靜處,獨坐精懃,心不放逸,常處禪定。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欲為修無上梵行故,於現法中,自身取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時眾多比丘往至佛所,爾時,尊者犢子見諸比丘,即問之言:「汝等欲何所至?」比丘答言:「我等將詣佛所,親近供養。」犢子比丘語諸比丘言:「汝等今者往至佛所,因以我語問訊世尊,起居輕利,少病少惱?并可為我白世尊言:『犢子比丘已報佛恩,為法供養,順佛所行。』」時眾多比丘往至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尊者犢子比丘,稽首世尊足下,問訊世尊,起居輕利,少病少惱?犢子比丘又作是言:『為我白佛,我已修行,隨順佛說,世尊所行,我已具得。』」

佛告比丘:「先汝有天來至我所言:『犢子比丘已得羅漢。』我已先知,天在後導,汝等今者復在天後。」爾時,世尊記彼犢子已成羅漢。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身命及目連  希有迦旃延  未曾有.有我  見及於愚癡  犢子所出家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一(丹本第十九卷准)

(一九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時有梵志,厥名優陟,來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即問佛言:「瞿曇!一切世界為有邊耶?為無邊耶?」

佛告優陟:「如斯等問,吾初不答。」

優陟言:「瞿曇!我問世界有邊無邊,悉不見答。若然者,汝常說法,解釋問難,為何所答?」

佛言:「優陟!吾於諸法,悉善知已,為聲聞弟子分別正道,蠲除眾苦,盡其邊際。」

優陟言:「瞿曇!汝於諸法,悉善知已,為聲聞弟子,說於正道,蠲除眾苦,盡其邊際。若如是者,汝所得道,為一切人盡行是道,為有多少而行斯道?」爾時,如來默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如是問,如來默然,悉不加報。

爾時,阿難執扇侍佛,以扇扇佛,聞彼優陟所諮已,即語之言:「汝後所問,與前無異,是以世尊默然不答汝。我且為汝說一方喻譬。如邊守有城,牆壁牢實,欄楯窓牖,悉皆堅固。街巷里陌,官府市肆,周障布置,不相干錯。而此城中,唯有一門。時守門人,聰明智慧,有大念力,善能分別客舊諸人,識者聽入,不識則遮。時城中人,欲有出者,不知出要,周匝遍觀,更無孔穴,唯此一門乃從求出。而此守門智慧之人,雖不具知城中種類,然知其中將出城者,皆由此門。如是優陟,如來亦爾,雖不具悉思惟分別,然知出入,皆由此門。如來亦然,知過去苦,現在、未來苦之邊際,皆由斯道,得盡於苦。」

優陟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尊者富那在靈鷲山,多諸異學外道梵志來至其所,問訊尊者富那,在一面坐。白尊者富那言:「我等皆聞沙門瞿曇說眾生斷,更不受生。此事云何?」

尊者答曰:「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佛終不說眾生死已,更不復有死此生彼,佛實不見眾生之相。所以者何?凡夫妄想,以有慢故,言有眾生。如來斷慢,讚歎斷慢故,無眾生想。」時諸外道聞尊者說,不生歡喜,亦不嫌毀,即便還歸。

其去未久,富那即便往詣佛所,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在一面立。以諸外道所問,具白世尊:「是諸外道皆言:『世尊說眾生斷,更不受生。此事云何?』我即答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佛終不說眾生死已,更不復有死此生彼,佛實不見眾生之想。所以者何?凡夫妄想,以有慢故,起於眾生。如來斷慢,讚歎斷慢,是故不起於眾生想。』」富那復言:「我為外道作如是說,將不違佛所說教法,致於謗毀,生增減耶?為同世尊之所宣說,為當異耶?為如法說,為不如法?為似法說,不似法說?不為同佛法者所譏呵耶?」

佛告富那:「汝說真實,非為毀謗,不增不減,如我所說,等無差別,是如法說,非非法說,無有同佛法者能譏呵汝。何以故?從本已來,一切皆為我慢所害,眾生煩惱,皆因我慢,而得生長。喜樂我慢,不知我慢,以不知故,譬如循環不知端緒,亦如亂織莫知其首,亦如麻縕,亦如軍眾,被破壞時,擾攘亂走,眾生於何擾亂不定,此世他世,流馳不止,生死流轉,不能得出。」復告富那:「如是我慢,一切眾生,無盡盡滅無相,至於盡滅,悉皆散壞。若知如是,於人世界、天世界、魔世界、梵世界、沙門、婆羅門、天人,大眾之中,長夜得義,救拔得樂。」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尊者阿難於是夜中,詣多跋河,脫其衣裳,置于岸上,入河澡浴,著一浴衣,即出于水,待自身乾。時有外道,名具迦那提,往至彼河。尊者阿難聞彼行聲,及[口*磬]咳聲,外道亦聞尊者之聲。

外道問言:「汝為是誰?」

阿難答言:「我是沙門。」

「沙門甚多,汝今為是何等沙門?」

阿難答言:「我是釋子。」

外道言:「我欲問難,汝若閑暇,聽我所問。」

阿難答言:「欲問便問,聽已當知。」

外道問言:「我死此生彼以不?」

阿難言:「如來不說。」

又問:「我死此不生彼,亦生亦不生,非生非非生彼不?」

阿難又言:「如斯等問,佛悉不答。」

外道言:「我今問汝,死此生彼,乃至非生非非生,悉不見答,汝寧不知如此事乎?」

阿難言:「如是之事,我悉知見,非不知見。」

外道言:「汝所知見,為何謂也?」

阿難答言:「我所知見,見彼處所,見眾生行,乃至知見彼所從生,知見結業,舉動所作,見煩惱結,如墨聚集,無聞凡愚,與見結相應,順於未來,長處生死。我所知見,其事如是,豈可謂為不知見乎?」

外道俱迦那即問之曰:「汝名何等?」

阿難答言:「我名阿難。」

外道復言:「善哉,善哉!大師弟子,我今乃至共相談論,而不知汝乃是阿難,我若知汝,終不能得共相抗對。」

時彼外道聞阿難所說,歡喜而去。

(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須達多好欲詣佛,親近供養。復作是念:「我若往彼,日時故早,如來猶未從禪定起,我今應先至彼外道所住之處。」即往其所,既至彼已,共相慰問,在一面坐。

異學外道問須達言:「汝可為我說,彼沙門瞿曇為作何見?」

須達答言:「如來所說,我不能及其所知見,在吾分外。」

外道言:「汝若不知佛之所見,頗復能知比丘見不?」

須達答言:「如斯之事,我亦不知。」

外道復言:「汝若如是,竟何所見?若少所見,請聞其說。」

須達復言:「汝當先說汝之所見,然後我當自說所見。」

爾時,外道語須達言:「我所見者,眾生之類,是常是實,餘皆妄語。」復有外道語須達言:「我之所見,一切無常,唯此為實,餘皆妄語。」又復有言:「亦常無常,非常非無常,唯此為是,餘皆妄語。世界有邊,世界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身即是命,命即是身,身異命異。眾生神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如是長者,我所見者,死此非生彼非不生彼。」時諸外道各各自說己所見已,語須達言:「仁者當說。」

須達答言:「如我所見,一切眾生悉是有為,從諸因緣和合而有。言因緣者,即是業也。若假因緣和合有者,即是無常,無常即苦,苦即無我。以是義故,我於諸見,心無存著。汝諸外道作如是言:『一切諸法常,唯此為實,餘皆妄語。』如此計者,乃是眾苦之根本也,以貪著斯諸邪見者,與苦相應,能忍大苦,於生死中,受無窮苦,皆由計有,世界是常,乃至死後非生於彼非不生彼。如斯諸見,實是有為,業集因緣之所和合。以此推之,當知無常,無常即苦,苦即無我。」

復有外道語須達言:「長者!眾生若是業集因緣和合而有,悉皆無常,無常即苦,苦即無我。若如是者,汝今亦復作諸苦本,與苦相應,於生死中,受無窮苦。」

須達答言:「我先已說,一切諸見,心無所著,是故我今亦復不著如斯之見。」

時彼外道讚須達言:「如是長者,汝亦應當作如是說。」

爾時,須達於彼外道異見眾中,作師子吼,令諸外道邪見之心,皆悉息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以己所見,共外道談論,向如來說。佛即讚言:「善哉!應當如是摧諸外道,令墮負處,應熾盛正法之論。」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長爪梵志往詣佛所,在一面坐,而作是言:「如我今者,於一切法悉不忍受。」

佛告長爪梵志:「汝於諸法悉不忍者,見是忍不?」

長爪復言:「如此之見,我亦不忍。」

佛告長爪梵志:「汝若不忍如是見者,何故而言:『我於諸法,悉皆不忍。』誰為汝出不忍之語?」佛復告大姓:「汝若知若見,不忍是見,即斷是見,已棄是見。譬如有人,既嘔吐已,若如是者,於餘見中,即不次第,便為不取,便是不生。」

長爪梵志復作是念:「汝所言我已斷是見,已棄是見,譬如人吐,便於諸見,無有次第,不取不生。」

佛告長爪:「若如是者,多有眾生,同汝所見,亦復如是論者,諸有異道沙門、婆羅門,若捨是見,更不受異見,是名少智,極為尠薄,亦名愚癡。梵志當知,世間眾生,皆依三見,初言我忍一切,第二言一切不忍,第三言我少忍少不忍。賢聖弟子,觀察初見,能起貪欲、瞋恚、愚癡,常為如是三毒纏縛,不得遠離,能生患害,能生結使,不得解脫,憙樂於欲,守護縛著,是名為忍。若不忍者,能生貪欲、瞋恚、愚癡,常為如斯三毒所纏,不能遠離、獲得解脫,憙樂於欲,常為愛取,守護縛著,是名不忍。若見少忍少不忍,亦復如是。忍如上忍中說,不忍如上不忍中說。賢聖弟子若說言忍,便為與彼二見共諍。若言不忍,亦復與彼二見共諍。若言少忍少不忍,亦與二見共諍。以己所見,違於他故,便起諍論。若起諍論,必相毀害。以共諍論生毀害故,以見是過,生諸諍論故,便棄是見,不受餘見。以是義故,能斷是見,棄離是見,猶如人吐,於諸見中,無有次第,不取不生。賢聖弟子若言忍,及以不忍,少忍少不忍,亦有是過。如是梵志,此色顯現四大所成,賢聖弟子見是身無常,既見無常,便能離欲。見此身滅,即便捨離。若見身無常,便離身欲,便離身愛,離身窟宅,除身決定想。梵志當知,受有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此三受,以何為因?云何為習?因何而生?從何處出?以觸為因,因觸生習,習從觸生,因觸所生。若觸滅則受滅,離熱得涼。譬如日沒,身邊命邊,受身邊時,知是身邊,受命邊時,知是命邊,如實而知,無有錯謬。賢聖弟子若受樂受,知身必壞。若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知身必壞。若受樂受、非和合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亦復如是。云何名為與受不和合?所謂貪欲、瞋恚、愚癡,不與生老病死而共和合,憂悲苦惱,眾苦聚集。」

爾時,尊者舍利弗出家半月,侍如來側,以扇扇佛,于時如來為說斷於離欲之法。時舍利弗如是觀察,諸法無常,即便離欲證成,棄捨諸見,無生漏盡,心得解脫。

長爪梵志於諸法中,得法眼淨,如上所說。既得信心,即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爾時,如來即聽出家,既出家已,懃修精進,得阿羅漢道。

(二○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岸。爾時,奢羅浮梵志在大眾中,而作是言:「我知釋子所說教法,我所知見,勝彼釋子。」當于爾時,有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見奢羅浮梵志在彼池岸,聞其所說,作如是言:「我知釋子所有法教,我所知者,出過於彼。」時諸比丘聞此語已,還至僧坊,收攝衣鉢,洗手足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入城乞食,食訖已,還歸於其中,路經須摩竭陀池,彼池岸上有一梵志,名奢羅浮,在大眾中,唱如是言:『我知釋子所有教法,我所知者,出過於彼。』善哉!世尊,唯願當往彼池岸。」爾時,如來默然許之,與諸比丘前後圍遶,往詣於彼須摩竭陀池。

時奢羅浮遙見佛來,即從坐起,敷置高座,尋白佛言:「可就此坐。」佛即便就座,坐已而告之曰:「汝實作是言:『我知釋子所有法教,我所知者,出過於彼。』如是說不?」時彼梵志默然而住。佛復告曰:「何故默然而不答我?汝若解者,隨汝意說;若不解者,吾當為汝分別宣說,令汝具足;汝今若能具足說者,吾助爾喜。梵志當知,世若有人說言:『如來非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者。』如是說者,我稱善哉,當問彼言:『汝以何事,說言如來非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此眾生等,於理不決,不能正答,更說世間其餘談論,以諸雜語間錯其中,憍慢矜高,生毀害心。以不能答如斯問故,默然而住,慚愧低頭,失於機辯。奢羅浮!汝今亦爾。設復有人作如是言:『沙門瞿曇能善顯示,是有過法。』如是說者,我亦稱善。當問於彼:『以何智知如斯之事?』彼不能答,更說其餘世間談論,錯亂其中,辭窮理屈,慚愧低頭,默然而住,失於機辯,亦如汝今無有異也。若復說言:『沙門瞿曇所有弟子無善迴向,不具持戒。』我亦稱善,而問於彼:『汝以何法,驗知斯事?』彼不能答,更說世間其餘談論,錯亂其中,辭窮理屈,慚愧低頭,默然而住,失於機辯,汝今亦爾。」

當于爾時,奢羅浮同梵行者語奢羅浮:「汝今何故默然不答?汝昔日時,恒於大眾多人之中而言:『我所知見,出過瞿曇所有教法。』汝今宜問沙門瞿曇,云何乃使沙門瞿曇反問於汝?詰汝使說,作如是言:『汝所說者,若能具足,吾助爾喜,稱慶善哉;如其不具,吾當為汝分別宣示,令得具足。』」時奢羅浮聞斯語已,亦復默然,無所陳說。

爾時,世尊在須摩竭陀池岸,作師子吼已,即從坐起,還王舍城。

佛去不久,彼諸同行,種種呵責,作如是言:「汝於今者,如截角牛在屏處吼,汝亦如是。於閑靜處,作師子吼;於沙門瞿曇前,默然無所說。亦如童女,欲作男子聲,然不能作,還為女聲,汝亦如是。欲學瞿曇作師子吼而不能成,亦如雌野干欲作師子吼,然其出聲故作野干,終不能成師子之聲。」諸同行者如是種種呵責奢羅浮已,各四散而去。

(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有梵志,名曰重巢,居在於彼須摩竭陀池岸上,於彼眾中作是唱言:「我所說偈,若有人能具足分別,顯示其義,我當為其而作弟子。」時諸比丘食時已到,著衣持鉢,入王舍城次第乞食,乞食已訖,即便還歸於其中,路經須摩竭陀池岸,聞彼梵志作是語已,即還僧坊,收攝衣鉢,洗手足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須摩竭陀池岸,有重巢梵志作如是語:『我所說偈,若有人能具足分別,顯示其義,我當為彼而作弟子。』唯願世尊往至彼池。」爾時,如來默然許之,與諸比丘前後圍遶,往詣彼池。

爾時,重巢梵志遙見佛來,即從坐起,敷置高座,語佛言:「瞿曇!可就此座。」于時如來即就其座,而告之曰:「云汝自言:『我所作偈,若有人能具足分別,顯示其義,我當為彼而作弟子。』為有是不?」

梵志對曰:「實爾。瞿曇!」

佛復告曰:「汝所作偈,今當為我誦其章句,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爾時,重巢梵志復敷高床而坐其上,自說偈言:

「若是比丘,釋種子者,應當如法,清淨活命,不宜嬈害,於諸眾生。

 宜應遠離,不善諸法,守意清淨,護所受戒,如是調伏,隨順定智。」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稱如是外,隨順而履行,於善丈夫中,汝得為最勝。

 比丘處閑靜,清淨自調順,不惱害眾生,遠離一切惡。

 如是調伏者,隨順於定智,柔和善濡心,身口不造惡。

 能攝三業者,亦名順定智,為世福田故,持鉢諸家乞。

 撿心修念處,謙下處卑劣,除欲棄貪求,故獲無所畏。」

爾時,重巢梵志聞斯偈已,即生念言:「沙門瞿曇實知我心,我今宜應歸依三寶。」作是念已,即白佛言:「唯願如來,聽我出家。」佛即聽許,出家為道,受具足戒,便成沙門,精懃修習,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中。當於是時,摩竭提國諸外道輩,相與聚集須摩竭陀池上,作斯論言:「此是婆羅門諦,此是婆羅門諦。」爾時,如來在於精舍,以禪淨天耳聞其所說,即從定覺,往詣於彼須摩竭陀池上。

諸婆羅門遙見佛來,悉從座起,為佛敷座,白佛:「就坐。」

佛即就坐,而告之曰:「汝等聚集作何談論?」

諸婆羅門各白佛言:「瞿曇當知,我等今日共相聚集,作是說言:『此是婆羅門諦,此是婆羅門諦。』」

佛告之曰:「如是!如是!我昔求道,初成正覺,已證知竟。取要言之,一切世間不過三諦,吾當分別。何等為三?所謂一切不殺,此語是實,非虛妄說。此事若實,應勤精進,於諸眾生,恒生慈心,此是婆羅門初諦。我知是已,廣為人說。復次,婆羅門!一切苦集是生滅法,如斯之言,真實不虛。此事若實,應懃精進,於其中間,常宜修心,作生滅相,應如是住,是名婆羅門第二諦。我以知此生滅相故,成等正覺,常為眾生說如是法。復次,婆羅門!第三諦者,離我、我所,真實無我。若離如是三法相者,便能遠離一切諸惡。此事若實,應懃精進,求離眾惡,應如是住。」佛說是已,眾多外道聞佛所說,默然而坐。

爾時,世尊而作是念:「斯愚癡人常為諸魔之所覆蔽,是大眾中,乃至無有一人能信斯語,生志學想,修持梵行。」于時如來作斯念已,從坐起去。

佛去不久,爾時,須摩竭陀池神而說偈言:

「譬如畫水欲求迹,下種鹵地求苗稼,如以芳香熏臭穢,水浸注波求濡弱,

 吹彼鐵杵求妙聲,如於盛冬求野馬,彼諸外道亦如是,雖聞妙法不信受。」

爾時,諸婆羅門聞此池神說是偈已,競隨佛後,求索出家,佛即聽許。既出家已,精懃修道,得阿羅漢果。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七)

爾時,尊者阿難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時有梵志名曰聞陀,詣阿難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而作是言:「汝以何事,於彼沙門瞿曇法中,出家學道?」

阿難答言:「我今為欲斷惡生善,以是義故,於佛法中,出家學道。」

梵志復言:「斷何等惡?」

阿難答言:「我今欲為斷除貪欲、瞋恚、愚癡。」

梵志復言:「汝等亦知斷除貪欲、瞋恚、癡耶?」

阿難答曰:「唯佛法中,有斷如是貪欲、瞋恚、愚癡之法,禁制身心。」

梵志又言:「如此貪欲、瞋恚、愚癡,有何過患?汝等法中禁制之耶?」

阿難對曰:「欲愛染著能生惱亂,於現在世,增長惡法,憂悲苦惱,由之而生;未來世中,亦復如是。瞋恚所著,愚癡所著,能壞己心,亦壞他心,自他俱惱,於現在世,增長諸惡;未來世中,亦復如是,增長諸惡。復次,若有染著此貪欲者,能令眾生盲無慧眼。貪欲因緣能令智慧微弱,損減諸善,不趣涅槃,不得三明及六神通,離菩提道。如貪欲,瞋恚、愚癡亦復如是。我等見斯貪欲、瞋恚、愚癡,有如是過患,以是義故,禁斷貪欲、瞋恚、愚癡。」

梵志又問:「頗復有道修集增廣,能斷貪欲、瞋恚、愚癡耶?」

阿難答言:「有八聖道,所謂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定、正念、正志,能斷貪欲、瞋恚、愚癡,趣向涅槃。」

梵志復言:「如斯之道,極為甚善,修集增廣,能斷貪欲、瞋恚、愚癡。阿難當知,我今緣務,極為猥多,今欲還歸。」

阿難告曰:「宜知是時。」

梵志聞阿難所說,歡喜而去。

(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于時如來為舍利弗種種說法,示教利喜已,默然而住。時舍利弗見佛默然,即從坐起,頂禮佛足,還其所止。未到所住處,道逢梵志,名曰優陟,問舍利弗:「從何處來?」

舍利弗言:「梵志當知,我於今日,詣世尊所,聽法來還。」

優陟復言:「汝今故未離於教法,猶如孾兒未離乳耶?」

舍利弗言:「我今聽法無有厭足,不同孾兒。何以故?孾兒轉大,則離母乳。」

優陟復言:「我已久離聽法教誡。」

舍利弗言:「如汝法中,雖復教誡,無有義利,行於非道,不名乘出,不至菩提,是壞敗法,無有一法可恃怙者。汝之師尊,非是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汝今宜應速疾離彼邪師教法。譬如弊牛,志性輕躁,好為抵突,加復少乳,所生犢子,其形甚小,數數離母,隨意放逸,如汝師尊,無義教法,亦復如是,志性輕躁,所有教法,無有義利。所有弟子,稚小無智,遠離其師,隨意放逸,各自說言:『我已離於教誡之法。』如來法中,有義教誡。有義教誡,有善乘出,趣向菩提,不為邪見之所破壞,有諸善法,而可恃怙。我之世尊是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諸弟子等,隨逐不捨,猶如善牛,志性不輕,不為抵突,加復多乳,其犢身體,日日長大,隨逐其母,終不捨離。」

優陟梵志讚舍利弗:「善哉!善哉!汝獲善利,所受教誡,是出世法,趣向菩提,有善乘出,至於涅槃,不可沮壞,有所依憑。汝師世尊,是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作是語已,各還所止。

(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梵志名曰優陟,往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而作是言:「瞿曇於昔日時,諸外道等,相與聚集彼大講堂,作種種論。沙門瞿曇在於閑靜,修攝其心,智慧辯才,我於是時,亦共論議,作如是言:『此相應,此不相應。』譬如老牛,加復無目;我等亦爾,所有教法,甚為鄙陋,盲無慧眼。沙門瞿曇有大智慧,在於閑靜,修攝其心。瞿曇!汝今云何教諸弟子?」

佛告之曰:「我佛法中,童男童女共相聚會,歡娛燕會,隨意舞戲,是名相應。譬如有人,年過八十,頭白面皺,牙齒墮落,然猶歌舞,作木牛馬,作於琵琶、箜篌、箏、笛,亦作小車及蹹毱戲。如斯老人,作如是事,名不相應。其有見者,當名此人為作智人,為作癡人?」

梵志對曰:「如是之人,名為嬰愚,無有智慧。」

佛告之曰:「我佛法中,相應相順,如童子戲。梵志當知,聖賢法中,如童子戲。」

優陟白佛:「云何比丘修集善法?」

佛告之曰:「比丘之法,應當遠離諸惡不善,修諸善法,不調伏者,為調伏故,應懃修集。不得定者,為得定故,應懃修集。不解脫者,為解脫故,應懃修集。所未斷者,為令斷故,應懃修集。所未知者,為令知故,應懃修集。所不修者,為欲修故,應懃修集。所未得者,為欲得故,應懃修集。」

梵志白佛言:「世尊!何等不調,欲令調故,應懃修集?」

佛言:「眼不調,乃至意不調,為令調故,應懃修集。」

梵志言:「何等不解脫,欲令解脫,應懃修集?」

佛言:「心不解脫,為令解脫,應懃修集。」

梵志言:「何等為斷惡,應懃修集?」

佛言:「斷欲無明與愛故,應懃修集。」

梵志言:「何等不知,為知故,應懃修集?」

佛言:「未知名色,為令知故,應懃修集。」

梵志言:「何等不修,為修故,應懃修集?」

佛言:「未修定慧,不得八道,應懃修集。」

梵志白佛:「比丘之行,甚為真實,我今事多,欲還歸家。」

佛告之曰:「宜知是時。」

優陟梵志即從坐起,還其所止。

(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國中有一梵志,名曰尸蔔,往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而作是言:「瞿曇!所言學者,云何名學?」

佛告之曰:「學故名學。」

梵志又問:「云何學故名為學也?」

佛言:「時時修學,增上戒故,名之為學。時時修學,增上心故,名之為學。時時修學,增上智故,名之為學。」

梵志復言:「瞿曇!若有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辦,捨於重擔,逮得己利,心得自在,無復煩惱,正智得解脫,時,當何所學?」

佛言:「若有羅漢,盡諸煩惱,正見心得解脫,當于爾時,貪欲、瞋恚及以愚癡,一切悉斷,無有遺餘,是名無學。若彼羅漢,盡於貪欲、瞋恚、愚癡,更不造作身口意惡,無所進求,以是義故,名為無學。」

爾時,尸蔔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二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尸蔔梵志往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而作是言:「瞿曇!若有婆羅門作是說:『隨所作業,悉是過去,本所作因,於現在世,所作諸業,能增過去不善之因。現在之世,若不造業,則能破壞生死之橋,四流永絕,更不流轉。以業盡故,苦亦得盡,苦盡則苦邊際盡。』瞿曇!此事云何?」

佛告尸蔔:「如汝所言,彼諸沙門、婆羅門等,作如是說:『隨所造業,悉是過去本業因緣,乃至盡苦邊際。』若如是者,以何因緣,於現在世,而有種種風、冷、病等四大增損?若如是者,為自所作?為他所作?」

尸蔔白佛:「他之所作。」

佛告尸蔔:「云何自己所作?常拔鬚髮,或舉手立,不在床坐。或復蹲坐,以之為業。或復坐臥於棘刺之上,或邊椽坐臥,或坐臥灰土,或牛屎塗地,於其中坐臥。或翹一足,隨日而轉,盛夏之月,五熱炙身,或食菜,或食稗子,或食舍樓伽,或食糟,或食油滓,或食牛糞。或日三事火,或於冬節,凍氷襯體。有如是等無量苦身法,是名自己所作。云何名為從他作苦?為他手足,及以力杖、瓦石打擲,如是等苦,是則名為從他得苦。一切世人,四大增損,或為風冷而起是患。如是等患,現所見事,云何彼諸婆羅門等,若作是見,言以此故,能盡苦際,即是自作過咎。如是等咎,一切世人,皆共知之,彼自虛說,以五因緣故,能令身心受諸苦惱。何等為五?所謂貪欲、瞋恚、掉悔、疑,如斯五法,能令眾生現在之世身心苦惱。復有五因緣故,於現在世,能令身心常得快樂,不受苦惱。何等為五?所謂能斷貪欲之心,則於現在,能令身心受法快樂。何以故?以有貪欲、瞋恚、掉悔故,能令眾生受諸苦惱,若能斷除,則受快樂,無有憂患,是故應當斷除如是貪欲、瞋恚、掉悔。若斷除者,無熱無惱,不待時節,當得解脫,必趣涅槃,尸蔔!是名現在所得法。復有現前所得法,所謂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志、正念、正定。」

說是法時,尸蔔梵志遠離塵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既得道已,即整衣服,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慈哀憐愍,聽我出家。」如來即聽出家,既出家已,於空靜處,慇懃精進,得阿羅漢。

(二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那羅健陀置疊聚落菴婆羅林。時聚落中有一梵志,名那利婆力,在彼村住,其年衰邁,已百二十。彼聚落中,所住人民,咸謂是人真阿羅漢,悉共恭敬,而供養之。然斯梵志,有一親友福盡命終,得生天上。爾時,此天作是思惟:「我今若勸是那利婆力,詣佛所者,必不信受。我今當教,脫能信我。」作是念已,即往於彼老梵志所,威光炎熾,遍照其人所住之處。即至彼已,語梵志言:「云何於己實是怨家,詐現親相?云何於自善親友所,視之如己?云何說斷?云何無熱惱?汝今應當心中默念,不應發言。若有能解如斯義者,當往其所,而求出家,淨修梵行。」爾時,此天作是語已,即沒不現。

於是那利婆力梵志聞斯語已,即往於彼富蘭那迦葉所,心中默念如斯問難:「云何於己實是怨家,詐現親相?云何於自善親友所,視之如己?云何說斷?云何無熱惱?」然富蘭那迦葉尚不能知彼心所念,況能答之。復至刪闍耶毘羅胝子所,亦作如是心中所問,乃至尼揵陀若提子所,亦復如是,作心中難,彼若提子尚不能知是念,況復能答?

時那利婆力梵志遍至六師,悉不能知如斯之難:「若不能答,我今何為於其法中出家修道?不如還俗受五欲樂,我今家業甚為豐饒,寧在家居,布施作福。」復作是念:「我當往詣沙門瞿曇所。」作是念已,即往佛所,於其中路,復作是念:「沙門瞿曇年少出家,而富蘭那六師之徒,悉是耆舊宿德之人,尚不能知,況彼沙門瞿曇?既是年少,出家未久,學日又淺,而當能解如斯之義?」作是念時,於其中路,迴車欲還,復更思惟:「我昔曾從耆舊宿德老梵志所,聞如是說:『出家之人,年雖幼稚,不應輕蔑。何以故?年雖幼稚,有大神通及大智慧。』」作是念已,即往佛所。至佛所已,恭敬問訊,在一面坐。心中默念如是四難:「云何於己實是怨家,詐現親相?云何於自善親友所,視之如己?云何說斷?云何無熱惱?」

爾時,世尊知彼梵志心之所念,即說偈言:

「屏處極毀罵,百千種誹謗,面前而讚歎,言是善好人,

實能辨諸事,詐偽而不實,智者應當知,此是怨詐親。

 出言詐親善,所作無利益,智者應當知,此是怨詐親。

 云何於親友,愛重如己身?

不應於親友,伺覓其過失,親友心願同,相念常不忘,

如是之親友,不為他沮壞,應當恒敬念,愛重如己身。

 何故說於斷?

斷能生喜樂,亦能得勝利,至於寂滅所,能修於勝果,丈夫向正道,以是義故斷。

云何得無熱?

 得於寂靜味,獲得大智慧,爾時得無熱,遠離於諸惡,入法歡喜味,是名為無熱。」

爾時,梵志聞是偈已,即整衣服,而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于時如來即聽出家,既出家已,精勤修道,得阿羅漢。

(二一三)

須跋陀羅者,如集偈頌中說。

 優陟.分匿.俱迦那  須達.長爪.奢羅浮  重床.三諦及聞陀

  二不留得.尸蔔根    尸蔔.那羅婆力迦   須跋陀羅第十五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一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丹本第六卷十二張後准)

(二一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尼名曰曠野,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將欲向彼得眼林中。時魔王波旬作是心念:「瞿曇沙門今在舍衛得眼林中,其弟子曠野比丘尼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將欲往詣於彼林間,我當為其而作擾亂。」爾時,波旬化作摩納,於彼路側,問曠野言:「欲何所詣?」

比丘尼答言:「我今欲詣閑靜之處。」

爾時,摩納聞是語已,即說偈言:

「一切世間中,無有解脫者,汝詣空靜處,將欲何所作?

 汝今年盛美,不受於五欲,一旦衰老至,後莫生憂悔。」

時比丘尼而作是念:「此為是誰?欲惱亂我,甚為欺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作是念已,入定觀察,知是波旬欲來惱亂,即說偈言:

「世間有解脫,我今自證知,波旬汝愚鄙,不解如斯跡。

 欲如摽利戟,陰賊拔刀逐,汝言受五欲,欲苦可怖畏。

 欲能生憂惱,欲能生追念,欲能生百苦,欲是眾苦本。

 斷除一切愛,滅諸無明闇,逮證於盡滅,住於無漏法。」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曠野比丘尼,善知我心。」懊惱悔恨,慚愧還宮。

(二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蘇摩比丘尼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魔王波旬作是念:「今蘇摩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爾時,波旬化作婆羅門,在路側立,而作是言:「阿梨耶欲何所至?」

比丘尼答言:「我今欲詣彼寂靜處。」

爾時,波旬即說偈言:

「仙聖之所得,斯處難階及,非汝鄙穢智,獲得如是處。」

時比丘尼作如是念:「此為是人?是非人乎?而欲惱我。」入定觀察,知是波旬,即說偈言:

「女相無所作,唯意修禪定,觀見於上法。若有男女相,可說於女人,於法無所能。

 若無男女相,云何生分別?

斷除一切愛,滅諸無明闇,逮證于盡滅,住於無漏法,以是故當知,波旬墮負處。」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蘇摩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二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翅舍憍曇彌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至得眼林,坐一樹下,住於天住。爾時,魔王波旬作是心念:「沙門瞿曇在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比丘尼名翅舍憍曇彌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至得眼林,坐一樹下,住於天住。」作是念已,化作摩納,欲為擾亂,即說偈言:

「汝今者何為,懷憂坐樹下,歔欷而流淚?將不喪子乎?獨處於林中,欲求男子耶?」

時比丘尼而作是念:「此為是誰?甚為欺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而欲為我作大擾亂。」入定觀察,知是魔王,即說偈言:

「我斷恩愛已,無欲無子想,端坐林樹間,無愁無熱惱。

斷除一切愛,滅諸無明闇,逮得於滅盡,安住無漏法。以是故當知,波旬墮負處。」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翅舍憍曇彌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二一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蓮華色比丘尼,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并洗足已,入得眼林,坐一樹下,端坐思惟,住於天住。爾時,魔王而作是念:「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蓮華色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至得眼林中,坐一樹下,住於天住。我當為其而作擾亂。」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往至其所,而說偈言:

「娑羅樹下坐,如華善開敷,獨一比丘尼,汝今坐禪耶?更無第二伴,能不畏愚癡?」

爾時,蓮華比丘尼即作是念:「此為是誰?擾亂於我,甚為欺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入定觀察,知是波旬,即說偈言:

「百千姦偽賊,皆悉令如汝,不動我一毛,故獨無所畏。」

爾時,魔王復說偈言:

「我今自隱形,入汝腹中央,或入汝眉間,令汝不得見。」

時比丘尼復以偈答:

「我心得自在,善修如意定,斷絕大繫縛,終不怖畏汝。

 我已吐諸結,得拔三垢根,怖畏根本盡,故我無所畏。

 我今住於此,都無畏汝心,汝軍眾盡來,我亦不怖畏。

 斷除一切愛,滅諸無明闇,逮得於盡滅,安住無漏法。

以是故當知,波旬墮負處。」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蓮華色比丘尼善解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二一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石室比丘尼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爾時,魔王而作是念:「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有石室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我當為其而作擾亂。」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往至其所,而說偈言:

「眾生是誰造?眾生造作誰?云何名眾生?眾生何所趣?」

時石室比丘尼聞是偈已,而作是念:「此為是誰?甚為欺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入定觀察,知是魔王,以偈答言:

「眾魔生邪見,謂有眾生想,假空以聚會,都無有眾生。

 譬如因眾緣,和合有車用,陰界入亦爾,因緣和合有。

 業緣故聚會,業緣故散滅,斷除一切愛,滅諸無明闇。

 逮得於盡滅,安住於無漏,以是故當知,波旬墮負處。」

爾時,魔王而作是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二一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尼,名曰鼻[口*(利/尒)],在舍衛國王園精舍,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於時魔王而作是念:「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鼻[口*(利/尒)]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我當為其而作擾亂。」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即於路側,而說偈言:

「誰造於色像?色像造作誰?色像從何出?色像何所趣?」

時比丘尼聞斯偈已,而作是念:「此為是誰?惱亂於我,甚為欺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入定觀察,知是魔王,說偈報言:

「色像非自作,亦非他所造,眾緣起而有,緣離則散滅。

 譬如殖種子,因地而生長,陰界諸入等,和合是色像。

 因苦故生長,因苦故散壞,斷除一切愛,滅諸無明闇。

 逮得於盡滅,安住無漏法,以是故當知,波旬墮負處。」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毘闍耶比丘尼從王園精舍,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至得眼林,坐一樹下,住於天住。爾時,魔王而作是念:「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王園精舍。毘闍耶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至得眼林,坐一樹下,住於天住。我當為其而作擾亂。」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往詣其所,而說偈言:

「汝今極盛壯,我年亦復少,五欲共歡娛,放意而受樂,何以獨坐此,而不與我俱?」

時比丘尼聞是偈已,而作是念:「此為是誰?來惱於我,甚為欺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入定觀察,知是魔王,說偈報言:

「作樂縱歌舞,及餘五欲樂,盡迴用與汝,非我之所宜。

 人間一切樂,并及天五欲,盡迴用與汝,都非我所宜。

 我斷一切愛,滅諸無明闇,逮得於盡滅,安住無漏法。

 以是故當知,波旬墮負處。」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二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比丘尼,名曰折羅,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入得眼林,在一樹下,正身端坐,入於天住。爾時,魔王作是念言:「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有一比丘尼,名曰折羅,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已洗鉢,收攝坐具,入得眼林中,在一樹下坐,入於天住。我今當往而作擾亂。」爾時,魔王作是念已,化摩納形,往至其所,而語之言:「阿利耶欲生何處?」

比丘尼言:「如我今者,都無生處。」

爾時,摩納即說偈言:

「有生必得樂,生必受五欲,汝受誰教勅,言不用復生?」

折羅比丘尼說偈報言:

「生者必有死,眾苦所纏縛,一切苦應斷,是以不求生。

 具眼牟尼尊,說斯真諦法,苦因生於苦,皆應捨離之。

 修聖八正道,安隱趣涅槃,世尊教導我,我樂是教法。

 我證知彼法,是故不樂生,斷除一切愛,滅諸無明闇,逮得於滅盡,安住無漏法。

 以是故當知,波旬墮負處。」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二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優波折羅比丘尼,住王園精舍,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洗鉢洗足,攝持坐具,詣得眼林,在一樹下,正身端坐,入於天住。爾時,魔王作是念言:「今瞿曇沙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王園精舍有比丘尼,名曰優波折羅,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訖洗足,收攝坐具,詣得眼林,在一樹下,正身端坐,入於天住。我今當往而作壞亂。」作是念已,化作摩納,即往其所,問比丘尼言:「阿利耶欲何處受身?」

比丘尼答曰:「我都無受身處。」

爾時,摩納即說偈言:

「忉利及炎摩,兜率與化樂,他化自在天,是處極快樂,汝應願樂彼,受於勝妙事。」

優波折羅比丘尼復說偈言:

「忉利及炎摩,兜率與化樂,他化自在天,諸處雖受樂,

不離於我見,必為魔所縛,世間皆動搖,彼亦歸遷謝。

 無有諸凡夫,離魔之境界,世間皆熾然,世間皆烟出,離於動搖者,

我樂如此處,斷除一切愛,滅諸無明闇,逮得於滅盡,安住無漏法。

 以是故當知,波旬墮負處。」

爾時,魔王而作此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二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王園精舍有一比丘尼,名曰動頭,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乞食已,洗鉢洗足,攝持坐具,詣得眼林,在一樹下,正身端坐,入於天住。爾時,魔王作是念言:「瞿曇沙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有一比丘尼,名曰動頭,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洗鉢洗足,收攝坐具,入得眼林中,在一樹下,正身端坐,入於天住。我今欲往而壞亂之。」作是念已,化作摩納,往詣其所,語比丘尼言「九十六種道,汝樂何道?」

比丘尼答言:「此道我都不樂。」

爾時,波旬即說偈言:

「受誰教剃髮,自號比丘尼?不欲樂外道,汝為甚愚癡。」

動頭比丘尼復說偈言:

「此外諸異道,悉為邪見縛,種種諸見縛,終竟墮魔網。

 釋種大世尊,無比之丈夫,一切種中勝,降魔坐道場,

 悉過一切上,諸事皆解脫,能調盡有邊。

 彼佛教於我,是我之世尊,我樂彼教法。

 我今知彼已,盡除諸結漏,斷除一切愛,滅諸無明闇,逮得於滅盡,安住無漏法。

 以是故當知,波旬墮負處。」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曠野素彌  蘇瞿曇  蓮華石室  及毘羅  毘闍折羅  憂波折羅

  第十名動頭(此下丹本第七卷)

(二二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薩婆國竭闍池岸。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在僧前坐說戒。當於是夜,月初出時,婆耆奢在彼眾中,作是念言:「我今欲以月為喻,讚歎於佛。」作是念已,從座而起,合掌向佛言:「世尊!我今欲有所說,唯願善逝垂哀聽許。」

佛告婆耆奢:「聽汝所說。」

尊者婆耆奢即說偈言:

「猶如盛滿月,無雲處空中,光明照世界,一切皆樂見。

 釋迦牟尼尊,世間大導師,端嚴甚殊特,名聞悉充滿。

 月出白蓮榮,日現紅蓮敷,從佛受化者,譬如華敷榮,開彼宿善根,悉令見道跡。」

時婆耆奢說此偈已,歡喜踊躍,還于所止。

(二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無央數大眾圍遶而為說法。爾時,尊者憍陳如適從餘處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時尊者婆耆奢亦在會中,作是念言:「我今欲在佛前以偈讚憍陳如。」作是念已,從坐而起,白佛言:「世尊!唯願聽我少有所讚。」

佛告婆耆奢:「隨汝所說。」

尊者婆耆奢即說偈言:

「上座比丘憍陳如,安處實語住利樂,常樂空閑寂靜處,聲聞所求佛教法,

 悉皆逮得不放逸,有大威德具三明,知心差別諸善根,如來長子憍陳如,

 歸命稽首禮世尊。」

時婆耆奢說此偈已,歡喜踊躍,還于所止。

(二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講堂中,為眾說法,言音滿足,能使聽者心意喜樂,言辭正直,聞者開解,心無所為,所說辯了,諸比丘眾,至心聽受,聽者悅豫,尊重恭敬,至心憶念,等同歡喜,聽受其法。

爾時,尊者婆耆奢在於會中,心作是念:「我欲以偈讚舍利弗。」作是念已,即正衣服,從坐而起,合掌白舍利弗言:「唯願尊者聽我所說。」

爾時,尊者告婆耆言:「若有所說,恣聽汝意。」

即說偈言:

「善哉舍利弗!明知道非道,為諸比丘僧,略廣而宣說。

 此優波室駛,出於微妙音,聞者皆悅豫,出聲和雅妙,可樂甚可愛,大眾聽無厭。」

時婆耆奢說此偈已,歡喜踊躍,還于所止。

(二二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住龍山側,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於重擔,盡諸有結,心得解脫。爾時,尊者目連觀察時坐五百比丘,皆離愛欲。爾時,世尊在眾僧前,敷座而坐。當於爾時,月半說戒。時尊者婆耆奢亦在眾中,而作是念:「我今在於佛僧之前,欲有讚說。」即從坐起,整其衣服,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唯願世尊,聽我所說。」

佛言:「婆耆奢!隨汝所說。」

爾時,尊者婆耆奢即說偈言:

「無上之商主,在於龍山側,智慧能撫慰,五百比丘僧。

 目連神足者,觀察五百心,知此諸比丘,咸斷欲結使。

 一切皆具足,牟尼大聖尊,能度於苦岸,世間最後身。

 我今歸命禮,瞿曇之大師。」

(二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夏坐安居。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於重擔,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唯除一人,如來記彼現身盡漏。於七月十五日,自恣時到,佛於僧前,敷座而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知我是婆羅門,於般涅槃,受最後身,無上良醫,拔於毒箭。汝等皆是我子,悉從於我心口而生,是我法子,從法化生,我今欲自恣,我身口意無過失不?」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眾中坐,從坐而起,整其衣服,合掌向佛白言:「世尊!如佛所說:『我是婆羅門,於般涅槃,受最後身,無上良醫,拔於毒箭。汝等皆是我子,悉從於我心口而生,是我法子,從法化生。』我等不見如來身口有少過失。何以故?世尊能使不調者調,不寂滅者,使得寂滅。苦惱之者,能使安隱。未入涅槃者,使得涅槃。如來是知道者,是示道者,是說道者,是導道者,將來弟子相續不絕。世尊教法,次第修道,恒相教習,隨順正法,常應擁護,親愛善法。我等不見世尊若身口意有少過失。」

舍利弗言:「世尊自恣,說我若身口意有所闕短,垂哀教勅。」

佛告舍利弗:「我不見汝有少過失。何以故?汝舍利弗堅持淨戒,多聞、少欲、知足、遠離憒閙、樂於閑靜,有精進,具足定心、智慧,疾智、捷智、展轉智、有大種智、別智,唯除如來,諸餘智慧,無能及汝,深遠之智,成就實智,示教利喜。心無嫉妬,見他有能,示教利喜,隨喜讚歎。若為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法無有疲厭,是故汝今若身口意無有少過。」

舍利弗白言:「世尊!頗見是五百比丘於身口意有少過不?」

佛告舍利弗:「我不見五百比丘於身口意有少過失。何以故?是五百比丘,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於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以是義故,我不見是五百比丘若身口意有少過失。」

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終不譏彼小闕,亦不見五百比丘若身口意有少過失。世尊!此五百比丘幾具三明?幾得俱解脫?幾得慧解脫?」

佛言:「此比丘眾中,九十比丘具於三明,有百八十得俱解脫,其餘之者,盡慧解脫。」

舍利弗言:「此五百人離諸塵垢,無有腐敗,悉皆貞實。」

爾時婆耆奢在彼眾中,而作是念:「佛今自恣,我今欲說讚自恣偈。」婆耆奢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唯願聽我所說。」

佛言:「婆耆!隨汝所說。」

婆耆奢即說偈言:

「此十五日清淨朝,五百比丘同共處,皆悉斷於結使縛,盡於後有之大仙。

 誠心親近淨世尊,悉得解脫離後有,斷於生死所作辦,諸漏已盡滅掉悔。

 除貪憍慢斷有結,拔愛毒箭滅愛有,人中師子離諸取,盡諸有結滅怖畏。

 如似轉輪大聖王,群臣翼從而圍遶,遊行大地至巨海,譬如鬪戰得大勝。

 無上商主弟子眾,悉具三明滅於死,斯等皆是佛真子,離諸垢穢純清淨,

如日親友今敬禮。」

(二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婆耆奢在空靜處,時欲撿心,繫念思惟,卒起異想,生不憙樂,即自覺知:「我於今者,便失善利。夫出家者,名為難得;若有是心不名難得,我今便為退失善心,得于惡心,今當說心,多諸過惡,說厭患偈。」時彼尊者即說偈言:

「棄捨樂諸著,及不樂著者,捨衣貪嗜覺,不造煩惱林。

 欲枝下垂布,眾生樂緣著,能斷於欲林,是名為比丘。

 不垂下著欲,無林名比丘,第六意出覺。然此欲覺者,

 世間所樂著,若得出覺意,能離非結著,不樂於勝欲。

 樂出麁惡言,不名為比丘,樂嗜於受身,因見聞意識,

 想著生五根,能離欲想著,不受塗污辱,是名得解脫。

 大地及虛空,世間有色處,悉皆歸散壞,一切同盡滅。

 知見是事已,行法已決定,諸處不生受,質直不諂偽。

 雖求念存身,為有所利益,若能如是者,同彼入涅槃。」

(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婆耆奢與阿難俱,著衣持鉢,入城乞食。見一女人,年在盛壯,容貌端正,便起欲想。爾時婆耆尋自覺知,極自呵責:「我今名為不得出家之利,我之壽命,極為難得,若生是心,名為不善。寧捨壽命,不作欲想,我於今者,不名出家。何以故?見於盛壯端正女人,即起愛心。若生此心,非我所宜。」即向阿難而說偈言:

「為欲結所勝,燋然於我心,唯願為我說,除欲善方便。」

爾時,阿難即說偈言:

「起於顛倒想,能燒然其心,淨想能生欲,應修不淨觀。

 獨處而坐禪,速滅於貪欲,莫數受燒然,當觀察諸行,

 無常無有樂,并及無我法,安心念此身,多厭惡生死。

 修習正智慧,除七慢結使,若知斷慢已,苦則有邊際。」

 (此下丹本第八卷六張後)

(二三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至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悉皆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義利勝?誰為最親友?眾生依何等,而得自濟活?修造何事務,而能得聚斂?」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種田為義利,妻為最親友,眾生依熟苗,而得自濟活,若能勤作者,斯業勝聚斂。」

爾時,天復說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三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中夜,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悉皆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愛中子第一,財中牛第一,明中日第一,淵中海第一。」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所愛無過身,能教第一財,慧為第一明,雨為第一淵。」

爾時,天復說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於其二足中,剎利最為勝。於彼四足中,牛最為勝者。

 若於娶妻中,童女為最勝。於諸兒息中,長子為最勝。」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兩足最勝正覺是,四足中勝善乘是,娶妻中勝貞女是,兒子中勝孝者是。」

爾時,天復說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中夜,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物生為勝?何物入地勝?種子何者勝?擲種誰為勝?」

時有天子,先身從種田中得,因以為名,以偈答言:

「苗稼生為勝,子入地第一,擁護於耕牛,兒擲種為勝。」

爾時,彼天語此天言:「我不問汝,我欲問佛。」復以偈問佛:

「何物生為勝?何物入地勝?種子何者勝?擲種誰為勝?」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明生最勝苗,無明滅為勝,親近供養佛,擲種僧最勝。」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生世間?云何得和合?幾愛世間有?何物苦世間?」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六愛生世間,六觸能和合,六愛能得有,六情生諸苦。」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劫世間?云何名苦惱?云何是一法?世間得自在。」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意劫將諸趣,意苦惱世間,意名為一法,世間得自在。」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三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物縛世間?云何得解脫?斷於何等法,得至於涅槃?」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欲縛於世間,捨欲得解脫,能斷於愛縛,是名得涅槃。」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三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物覆世間?何物能圍繞?何物縛眾生?云何世間住?」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老能覆世間,死能為圍繞,愛縛於眾生,如法住世間。」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三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物迷世間?何物和合有?何誰污眾生?云何竪於幢?」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無明迷世間,愛著和合有,瞋污染眾生,我慢竪為幢。」

天復以偈問言:

「何誰無蓋障?何誰斷於欲?誰出於污染,誰能倒大幢?」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如來無蓋障,正智得解脫,彼無有蓋障,能盡于愛結,出離於塵垢,傾於我慢幢。」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人財何者勝?修行何善行,能得快樂報?味中何最勝?云何諸壽中,壽命得最勝?」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於諸財物中,信財第一勝,如法修善行,能獲快樂報。

 於諸滋味中,實語為第一,於諸壽命中,慧命為最勝。」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四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人於生死中,何者是二伴?誰為教授者,歸向涅槃道?比丘樂何法,而斷於結縛?」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於諸生死中,信為第二伴。智慧如教授,能樂涅槃者,斷諸結使縛,是則名比丘。」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四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善能至老?何善最安住?何寶為第一?何物賊不劫?」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持戒善至老,信最為安住,智慧人勝寶,福財賊不劫。」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四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眾生誰所生?云何常馳求?云何於生死,流轉不解脫?」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愛生于眾生,意馳於諸塵,一切有命類,輪轉於生死,恒受於諸苦,云何得解脫?」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四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眾生誰所生?云何常馳求?於生死輪轉,何者為怖畏?」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眾生從愛生,心意馳不停,眾生處生死,苦為大怖畏。」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四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眾生誰所生?云何常馳求?生死常輪轉,何者大怖畏?」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愛能生眾生,意識馳諸塵,眾生處生死,業為大怖畏。」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捨棄,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四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於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名非道?何物日夜逝?梵行誰為垢?誰惱害世間?

 云何名澡浴,而能不用水?唯願佛世尊,為我分別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欲名為非道,人命日夜逝,女為梵行垢,亦惱害世間,專修梵行者,潔淨勝彼水。」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四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物為第一,諸物中最勝?云何在處處,而得於最上?有何一種法,於世間自在?」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於諸世物中,四陰名最勝。善於彼處處,皆得為最上。四陰名一法,於世間自在。」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四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偈為何者初?云何為分別?偈何所依止?偈以何為體?」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偈以欲為初,字為偈分別,偈依止於名,文章以為體。」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四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以何知王車?云何知於火?云何分別國?云何知女人?」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以幢知王車,以烟知有火,以主知有國,以夫別女人。」

爾時此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信及第二及至老

 種種生世間  非道.最上勝  偈為何者初  別車為第十

別譯雜阿含經第十二卷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三(丹本第七卷六張已後准)

(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長者,請佛及僧施設大會。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圍遶,至彼大長者家。時彼尊者婆耆奢,於僧直次守于僧坊。當於爾時,有多女人詣彼僧坊,時,女人中,有一端正美色之者,時,婆耆奢見斯事已,為色壞心,生於欲想。復自思念:「我今妄想失於大利,期於非利,人身難得,命終亦然。若生是心,名為不善。寧捨壽命,不作欲想。我於今者,不名出家。何以故?見於少壯端正女人,不自制心,便生欲想,我今當說厭惡之患。」即說偈言:

「我今捨俗累,住於出家法,無明欲所逐,將失本善心。

 如牛食他苗,甘味無制者,五欲亦如是,貪嗜無慚愧。

 若不禁制者,必害善法苗,譬如剎利子,具習諸伎藝,

 設有善射術,具滿一千人,如是剎利子,戰鬪力勝彼。

 比丘念具足,如彼剎利子,常持智慧力,斷滅於欲覺。

 既除欲覺已,快樂常寂滅,我親佛前聞,二種之親友,

 趣向涅槃道,是我心所樂,我修不放逸,處林住空寂。

 我熟讚於心,是名立正法,後必趣於死,若得涅槃時,

當知是惡心,云何能見我?」

(二五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婆耆奢於有德者,謙順柔軟諸比丘所,心生憍慢,尋自覺知,呵責於己:「我極失利,都無饒益,人身難得,出家難遇,我既得之,不能謹慎,輕於出家,輕於受命,以己智能輕篾於彼謙順柔軟有德比丘,我今當說厭惡慢心。」即說偈言:

「汝悉捨諸慢,不應自貢高,莫以慢自退,後悔無所及。

 一切諸眾生,皆為慢所害,為害墮地獄。

是故我今者,不應恃才辯,而生憍慢心。

 若遠憍慢者,能捨諸障蓋,淨心懷恭恪,獲得於三明,謙卑如是者,名得念比丘。

 憍陳如舍利,龍脇及自恣,不樂及欲結,出離及憍慢。」

(二五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婆耆奢獨處閑靜,善能修己,勤行精進,終不放逸,住如是地,逮得三明。時尊者婆耆奢作是念:「我今獨處閑靜,逮得三明,我欲讚己所得三明。」即說偈言:

「我昔如荒醉,經歷諸城邑,遊行得值佛,即蒙大福利。

 瞿曇大悲愍,為我說正法,我聞正法已,即得清淨信。

 思惟出家者,世間大導師,導化無不普,男女及長幼,

 中年及老病,佛曰是親友,能示善方所,眾生無明盲,將導示其門。

 云何名為門?

所謂四真諦,從因則生苦,從苦得出家,見於八正道,拔出諸眾生,安隱趣涅槃。

 我修不放逸,林野空寂處,獲得於三明,作佛教已訖。」

(二五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我今欲演說四句偈法,汝等至心諦聽諦聽,我今當說。云何名為四句義?

「善說最為上,仙聖之所說,愛語非麁語,是名為第二。

 實語非妄語,是名為第三。說法不非法,是名為第四。

 是名演四句,四句之偈義。」

爾時,婆耆奢在眾會中,而作是念:「佛今演於四句之法,我今欲於一句以一偈讚。」爾時,婆耆奢即從座起,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今婆耆奢欲有所說,唯願聽許。」

佛告之言:「恣聽汝說。」

爾時,婆耆奢即說偈言:

「諸有所說不惱己,亦不害他名善說。

 常當愛語令他喜,亦不造作諸過惡。

 從諸佛口有所說,必得安樂趣涅槃,能斷諸苦讚善說,實語甘露最無上,

 實語應語得大利,安立實說善丈夫。」

(二五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世有良醫能治四病,應為王師。何謂為四?一、善能知病。二、能知病所從起。三者、病生已,善知治愈。四者、已差之病,令更不生。能如是者,名世良醫。佛亦成就四種之法,如來.至真.等正覺無上良醫,亦拔眾生四種毒箭。云何為四?所謂是苦,是苦習,是苦滅,是苦滅道。」

佛告比丘:「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此毒箭,非是世間醫所能知,生苦因緣,及能斷生苦,亦不知老病死,憂悲苦惱因緣,及能斷除。唯有如來.至真.等正覺無上良醫,知生苦因緣,及以斷苦,乃至知老病死,憂悲苦惱,知其因緣,及以斷除。是以如來善能拔出四種毒箭,故得稱為無上良醫。」

爾時,尊者婆耆奢在彼會坐,作是念言:「我今當讚如來所說拔四毒箭喻法。」即從座起,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我今歸命佛,愍於群生類,最上第一尊,能拔出毒箭。

 世有四種醫,能治四種病,所謂療身疾,孾兒眼毒箭。

 如來治眼病,過於彼世醫,能以智慧錍,決無明眼膜。

 如來治身患,過於彼世醫,世醫所療者,唯能治四大。

 如來善分別,六界十八界,以此法能治,三毒身重病,

 能治孾愚病,最勝無有上,故我今敬禮,瞿曇之大師。

 醫王名迦留,多施人湯藥,復有一明醫,名為婆呼盧,

 瞻毘及耆婆,如是醫王等,皆能療眾病。

 是等四種師,治者必得差,雖差病還發,亦復不免死。

 如來無上醫,所可療治者,拔毒盡苦際,畢竟離生死,終更不受苦。

 無量億那由,阿僧祇眾生,佛治令盡苦,畢竟不還發。

 我今白大眾,諸賢在會者,甘露不死藥,咸當至心服。

 諸人應受信,最上治目者,療身拔毒箭,諸醫無與等,是故宜至心,歸命瞿曇尊。」

(二五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尼瞿陀劫波比丘住彼第一曠野林中,而此野中,復有一林。時此比丘於彼遇病,尊者婆耆供給彼病尼瞿陀劫波比丘,因此病故,即入涅槃。爾時,尊者婆耆奢耶旬供養和上尼瞿陀劫波已,漸次遊行至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婆耆奢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乞食食已,洗鉢,收攝坐具,往詣佛所,整其衣服,合掌向佛,說偈問曰:

「我今欲問佛,無量之解慧,現在斷疑惑,於曠野城中,比丘入涅槃,生來有福德,

守攝身口意,兼有大名聞,尼瞿陀劫賓,佛為作是名,佛為婆羅門,立如是名字。」

(二五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諸大聲聞耆舊之等,於佛左右,各造菴窟,於其中住。時憍陳如、頗發耆賢跋溝、摩訶南、耶舍那毘摩羅牛呞、尊者舍利弗、摩訶目連、摩訶迦葉、摩訶俱絺羅、摩訶劫賓那、尊者阿那律、尊者難陀迦、尊者鉗比囉、耶舍賒羅俱毘訶、富那拘毘羅、拘婆尼、泥迦他毘羅,如是等輩,及諸餘大聲聞,各於草菴諸窟中住。於月十五日布薩,爾時,如來於眾僧前,敷座而坐,尊者婆耆奢亦在會中,即從座起,叉手合掌白佛言:「聽我所說。」

佛言:「我今恣汝所說。」

爾時,婆耆奢即說偈言:

「諸大比丘等,必乾竭欲愛,棄捨諸積聚,勇捍無怖畏。

 知時知節量,不貪嗜五欲,離一切垢穢,深心有黠慧。

 有如斯事故,名為大比丘。」

(二五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婆耆奢來至毘舍佉鹿子母講堂中,遇病困篤。爾時,富匿於彼瞻病。時,尊者婆耆奢告富匿言:「汝可往詣於世尊所,如我婆耆奢頂禮世尊足下,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無諸苦不?』」爾時,富匿受尊者教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合掌白佛言:「世尊!婆耆奢比丘在毘舍佉講堂中,病疹困篤,而語我言:『往世尊所,稱我名字,頂禮佛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無諸苦不?」』」爾時,富匿復白佛言:「此婆耆奢,或因困疾,即入涅槃,唯願世尊,屈意往彼。」如來默然受富匿語。

爾時,富匿即還詣尊者婆耆奢所,白言:「和上!我問訊已,復啟世尊:『婆耆奢或因困病,入于涅槃。』世尊默然聽受我語。」

爾時,世尊從禪定起,即往毘舍佉講堂婆耆奢所。時婆耆奢遙見佛來,自力欲起,佛告之曰:「不須汝起。」爾時,世尊別敷座坐,告婆耆奢:「汝今身體苦痛為可忍不?能飲食不?」

時婆耆奢白言:「此痛轉增,無有瘳損,今我所患,譬如力士捉儜人髮,[打-丁+(稯-禾)]搣揉捺,我患頭痛,亦復如是。又如大力殺牛之人,以刀刺腹,割其腸肚,我患腹痛,亦復如是。又如瘦人為有力者強捉,火炙,身體燋然,我苦體痛,亦復如是。我於今日欲入涅槃,我於最後欲讚於佛。」

佛告之曰:「隨汝所說。」即說偈言(本無少偈)。

本如酒醉四句讚 龍脇.拔毒箭 尼瞿陀劫賓入涅槃 讚大聲聞 婆耆奢滅盡

(二五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俱薩羅,還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摩納名曰極慢,其所承藉,七世以來,父母真正博通多聞,既自讀誦,亦教他人,其所聞者,聞則能持,四圍陀典,已達其趣:娑羅乾陀論,及與聲論、毘伽羅論、戲笑之論、毘陀羅論,善解法句義趣,通達如是種種諸論。容貌端正,才藝過人,難可儔匹,兼生豪族,又處富貴,自恃才力,生大憍慢,於父母所不生敬順,及和上阿闍梨、師長、親屬,斯不敬禮。

時極慢摩納聞佛從俱薩羅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將往佛所,而作是念:「我至彼時,若沙門瞿曇接待我者,我當問訊;若不問我,當默然還。」爾時,摩納作是念已,即詣佛所。

于時世尊大眾圍遶而為說法,極慢摩納雖往於彼,如來當時聊不顧視。時彼摩納默作是念:「沙門瞿曇都不以我而逕於懷。」尋欲歸依。爾時,世尊知其心念,即說偈言:

「為義來至此,未得便欲還,何不使獲得,稱汝所來心?」

極慢摩納作是思惟:「沙門瞿曇知我所念。」即生信心,欲禮佛足。佛告摩納:「我錄汝心,不必禮敬,所為已足。」

爾時,大眾覩斯事已,怪未曾有,咸作是言:「沙門瞿曇有大神足,此極慢摩納於己父母、和上阿闍梨所,尚無恭敬,今見瞿曇能自謙下,恂恂恭順。」

爾時,極慢摩納見諸大眾言音暫止,在一面坐,端身正意,而說偈言:

「當於何等所,不應起憍慢?復更於何所,而當生謙讓?

 孰能却眾苦?何者與利樂?供養何者勝,為賢智所讚?」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供養於父母,以空淨滿月,敬順兄諸親,和上阿闍梨,

 及餘尊長等,於彼不應慢,宜當自謙下,都應悉恭敬。

 若見憂惱者,應為除諸苦,亦與其快樂,普皆應供養。

 若斷貪欲瞋,并離愚癡者,漏盡阿羅漢,正智得解脫。

 於斯上人所,除慢不自高,應當向歸依,合掌而敬禮。」

爾時,世尊為極慢說諸法要,乃至不受後有。餘如波羅蜜闍經中說。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俱薩羅,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優竭提舍利婆羅門施設大祀,七百牛王繫之於柱,牸牛、犢子、牂羖羊等,如是種種所有畜生,不可稱計,在祀場中,處處繫之,設諸餚饍,種種飲食。爾時,餘國諸婆羅門聞彼設祀,悉來雲集。

時優竭提舍利婆羅門聞佛從俱薩羅到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欲往佛所,作是念言:「我今設祀,所作會具,當問瞿曇,將不少耶?」時婆羅門乘羽葆車,所著衣裳,上下純白,提三岐金叉,持金藻盥,滿中淨水,諸摩納眾圍遶左右,餘國種種諸婆羅門亦為翼從,來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具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設斯大祀,繫七百牛王及諸畜生,乃至餘國婆羅門等,悉來雲集。辦具已訖,欲設大祀。願佛教我,滿足有勝,無少減不?」

佛言:「婆羅門!汝為祀主,大施求福,亦大得罪,竪三種刀,斯名不善。作於苦因,亦得苦報,得於苦利,受報亦苦。云何名為三種刀?意、口、身刀也。何名意刀?汝若祀時,意業不善,殺諸畜生,以為大祀,是名竪於意刀。何者口刀?汝欲祀時,而作是言:『我於明日當殺爾許種種生命。』是名竪於口刀。云何名為身刀?汝若祀時,手牽牛王及諸畜生,受於呪願,是名竪於身刀。」

佛言:「又有三種火,最勝最妙,宜應謹慎,亦當恭敬,非汝所事,邪見火也。何謂為三?一名恭敬火。二名苦樂俱火。三名福田火。云何名為恭敬火?應當供養、尊重、恭敬、擁護父母。何以故?父母求子,禱祀神祇,然後得子,父母赤白和合成身,生育長養,以是之故,名恭敬火。如是之火,應正供養,與眾快樂,令無乏苦。云何名為苦樂俱火?若族姓子起於精勤,積集錢財,於其妻子,并諸眷屬、奴婢、僕使、知友、輔相,及諸親族,皆應供養,供給所須,與其利樂,如是等輩,皆同苦樂,是名苦樂俱火。云何名為福田火?若沙門、婆羅門能斷貪欲,解脫貪欲,能斷瞋恚,解脫瞋恚,能斷愚癡,解脫愚癡,如是等沙門、婆羅門,名福田火。上趣諸天,能招樂報,此名福田火。是以族姓子,應當至心供養、恭敬,使得快樂。又有三種火必應滅之,何者三火?所謂貪欲、愚癡、瞋恚火,不如世間火,有時須然,有時須滅。」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恭敬俱福田,此三火應祀,若勤心供養,獲得三種樂。

 云何為三樂?施戒及修定,三種之果報,人天涅槃樂。

 若人於一切,善解於方法,於祠祀時節,能養其眷屬,

 供養應供者,能供養應供,終竟必獲得,永離災患處。」

爾時,優竭提舍利婆羅門聞佛所說,即語烏答摩納:「汝可往詣彼祀場中,先所繫養諸畜生等,以係祀者,今悉散放,隨逐水草,盡其壽命,莫作拘礙。」

烏答摩納言:「和上如所教勅,我能為之。」即往祀場,宣告諸人:「我受優竭提舍利教勅,一切畜生悉皆解放,任意令去。」

烏答摩納往祀場所未久之間,如來於後即為優竭提舍利婆羅門如諸佛法為說法要,示教利喜。時婆羅門即受禁戒,乃至見諦。餘如突羅闍品中所說。

時優竭提舍利婆羅門即整衣服,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唯願明日與諸大眾往祀場中,受我供設。」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時婆羅門聞佛所說,又見受請,歡喜而去。

時婆羅門至祀場已,通夜辦具種種餚饍,乃至敷座,又具淨水。後日晨朝,往詣佛所,白佛言:「時到。」爾時,如來與諸大眾著衣持鉢,往詣祀場,在眾僧前敷座而坐。時婆羅門覩佛大眾,寂然坐定,手行淨水,施設種種餚饍飲食,食訖攝鉢。時婆羅門在世尊前敷座而坐,願樂聽法。

爾時,如來即為呪願:

「於諸大祀中,祠祀火為上。婆羅門書中,薩婆底為上。一切國土中,人王最為上。

 百川眾流中,海水最為上。列宿麗于天,月光最為上。一切眾明中,日光最為上。

 十方世界中,佛為第一尊。」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利喜,從座而去。

(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摩納名僧伽羅,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觀察不善丈夫?」

佛言:「譬如觀月。」

又問:「云何觀察善勝丈夫?」

佛復答曰:「亦如觀月。」

爾時,摩納復白佛言:「云何不善丈夫觀之如月?」

佛言:「不善丈夫如十六日月光,漸減圓滿,轉虧,乃至於盡損減不現。如佛法中不能信心受持禁戒,少所讀誦,若修少施,於其後時,懈怠不勤,漸失信心,毀犯禁戒,復不布施,親近惡友,不至僧坊諮受於法,不聽法故,身口意業造於不善,以造惡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是故當知惡丈夫者,猶如彼月漸漸損減,乃至滅盡。」

又問:「云何善勝丈夫亦復如月?」

佛言:「譬如初月,光明熾然,漸漸增長,至十五日圓滿具足。如佛法中,能有信心修行禁戒,習於多聞,修於布施,却除邪見,修於正見,於佛法中,得純信心,堅持禁戒,善修多聞,能施不慳,具於正見,信心持戒,多聞惠施,以漸增長,是善丈夫身口意行,親近善友,具修諸善,身壞命終,得生天上。是故當知善丈夫者亦復如月。」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盛滿月,處於虛空中,圓光甚暉曜,映蔽於諸星。

 亦如具信人,戒聞捨貪嫉,於諸嫉妬者,如月蔽眾星。」

時僧伽羅摩納聞佛所說,踊躍而去。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六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婆羅門名曰生聽,往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即白佛言:「我曾聞人說:『世尊言:「但施於我,莫施餘人,但施我弟子,莫施他弟子。若能施我及我弟子,得大果報;若施他人及餘弟子,不得果報。」』實說是不?將非世人誹謗者乎?」

佛言:「此實虛妄,誹謗於我,都無此語。若如是說,作二種難:一者遮難,二者受者得減損難。若如此說,作大損減,身壞命終,墮三惡道。汝今應知,乃至洗鉢之水,我尚說言:『施與虫蟻,獲大福報。』況於施我?實作是語:『施持戒者,得福甚多,施破戒者,得福尠少。』」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一切布施處,我常生讚歎,破戒得福少,持戒獲大果。

 黑白赤青牛,生犢各差別,駕用取其力,不擇其產種。

 人亦復如是,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羅,真陀羅富且,

 能持於淨戒,施之得大果,如似齎麻幹,捨之取珍寶。

 孾愚無智者,未曾聽聞法,不能修梵行,施之獲少果。

 若親近賢聖,正覺及聲聞,能信於善逝,信根立堅固,生處恒尊貴,最後得涅槃。」

爾時,生聽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六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有一老婆羅門,捉杖持鉢而行乞食,時,佛見已,語婆羅門言:「汝今極老,何以捉杖持鉢而行乞食?」

婆羅門言:「我有七子,各為妻娶,分財等與,我今無分。為子驅故,而行乞食。」

佛告之言:「我今為汝說偈,汝能於大眾中說此偈不?」

答言:「我能。」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生子太歡喜,為之聚財寶,各為娶妻子,而便驅棄我。

 此等無孝慈,口言為父母,如彼羅剎子,垂死驅棄我。

 譬如馬槽櫪,滿中置穀[麥*弋],少馬無敬讓,驅蹋於老者。

 此子亦如是,無有愛敬心,棄我使行乞,不如杖愛我。

 我今捉此杖,御狗及羊馬,行則佐我力,闇夜為我伴。

 指水知深淺,若趺扶杖起,蒙杖除多聞,是杖愛念我。」

婆羅門受此偈已,誦讀使利。爾時,七子在大會中,時,婆羅門於大眾中而作是言:「汝等今當聽我所說。」大眾默然,即說上偈。七子慚愧,起來抱父各共修敬,將父歸家,置本坐處,諸子各出妙[疊*毛]二張,奉上於父。

時婆羅門即作是念:「我今得樂,是瞿曇力,瞿曇即是我阿闍梨。婆羅門法,法應供養和上阿闍梨。」選最好衣往至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今家中得諸利樂,是汝之恩,我經書中說:『阿闍梨者,應與阿闍梨分。和上者,應與和上分。』瞿曇!汝今是我阿闍梨,應憐愍我,受我此衣。」爾時,世尊以憐愍故,為受是衣。

婆羅門踊躍,從座而起,歡喜而去。

(二六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時有一老婆羅門,捉杖持鉢而行乞食,遙見佛已,往至佛所,而作是言:「我捉杖持鉢,從他乞食,汝亦乞食,我之與汝俱是比丘。」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必從他乞,得名為比丘。雖具在家法,正修於梵行。

福果及惡報,俱斷無相著,乾竭諸有結,是名比丘法。」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六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王舍城北有耕作婆羅門,名豆羅闍。爾時,世尊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往至彼所。時婆羅門遙見佛來,即至佛所,白言:「世尊!我種作人耕種而食,不從人乞。瞿曇!汝今亦可耕種而食。」

佛言:「我亦耕種而食。」

時豆羅闍婆羅門即說偈言:

「汝自說知耕,未見汝耕時,汝若知耕者,為我說耕法。」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吾以信為種,諸善為良田,精進為調牛,智慧為轅[輻-田+冏],

 慚愧為犁具,念為御耕者,身口意調順,持戒為鞅子。

 耕去煩惱穢,甘雨隨時降,芸耨為善心,大獲善苗稼,趣向安隱處,可以剋永安。

 吾所耕如是,故得甘露果,超昇離三界,不來入諸有。」

婆羅門言:「汝耕實是耕無上之勝耕。」婆羅門聞是偈,心生信解,盛滿鉢飲食,來用奉佛,佛不受。餘如上豆羅闍婆羅門所說,乃至不受後有。

(二六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比丘名曰梵天,遊行央伽國,來到瞻波至健伽池邊,後日晨朝,著衣持鉢,入瞻波城,次第乞食,到於本家。爾時,尊者梵天母在中門中,以蘇米、胡麻以投火聚,望生梵天。尊者梵天在門中立,其母不識。爾時,毘沙門天王敬信梵天,即與無數夜叉之眾,乘虛而行,見梵天母祠祀於火,不見其兒,唯見道人,不謂己子。毘沙門天王即為其母而說偈言:

「婆羅門家女,梵天去此遠,祀火望梵世,斯非其逕路。

 不解趣梵天,勤苦事火為?梵天中梵天,在汝門中立。

 都無有取著,亦無所養育,遠離諸惡趣,結使塵不著。

 遠離諸欲求,不染污世法,如龍象善調,而無所惱觸。

 勝念之比丘,心善得解脫,如是應真者,今來受汝供。

汝應然意燈,淨心速施與。」

爾時,其母聞毘沙門說,心即覺悟,母即施食與梵天食已,為其作照明,後世安樂因。

(二六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婆羅門,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世人稱汝為佛陀、佛迭,如是之名從何而生?」婆羅門說偈問言:

「佛陀是勝名,名生津濟義,為父母制名,故名汝為佛。」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今我哀愍汝,當為分別說,所以有是稱,汝今善諦聽。

 佛知過去世,未來世亦然,現在普悉知,諸行壞滅相。

 明達了諸法,應修者悉修,應斷盡斷除,以是故名佛。

 總相及別相,分別解了知,一切悉知見,是故名為佛。

 婆羅門當知,無量劫觀察,諸行之苦惱,受生必終沒。

 遠塵離垢習,拔毒箭煩惱,得盡生死際,以是故名佛。」

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六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憍薩羅國遊行,至沙林聚落。爾時,世尊捨於道次,在一樹下,正身端坐,繫念在前。時有一婆羅門,姓曰煙氏,在佛後來,見佛跡中,千輻輪相,怪未曾有。即自思惟:「我未見人有如是跡,我當推尋是何人跡。」作是念已,即尋其跡,往至佛所,瞻仰尊顏,容色悅豫,覩者信敬,諸相寂定,心意亦定,得最上調心,寂滅之寂,身真金色,猶如金樓。即白佛言:「世尊!汝當得天也。」

佛言:「婆羅門!我不得天也。」

婆羅門言:「當得阿修羅,為得龍、揵闥婆、夜叉、緊那羅、摩睺羅伽也。」

佛言:「我皆不得。」

婆羅門言:「汝得人也。」

佛言:「我不得人也。」

婆羅門言:「我問汝為得天及龍、阿修羅、揵闥婆、夜叉、緊那羅、摩睺羅伽,及人,汝皆言不得,為何所得也?」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我非天龍阿修羅,緊那摩睺乾闥婆,亦非夜叉及以人,我漏已盡斷煩惱。

 我雖調馴如龍象,終不為他所制御,不為他制斷疑故,斷愛解脫離諸趣。

 一切盡知斷後生,如芬陀利善開敷,處於水中得增長,終不為水之所著。

 清淨香潔人所樂,八法不污如蓮華,我亦如是生世間,同於世法不染著。

 無量劫來常觀察,諸行所緣受苦惱,諸受生者皆終沒,遠塵離垢斷眾習,

 拔出毒箭斷煩惱,皆得盡於生死際。

「以是之故,號之為佛。」

煙姓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慢.優竭提 生聽.極老 比丘.種作 及梵天 佛陀.輪相為第十

(二六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入城乞食,到火姓達賴殊婆羅門家。爾時,火姓達賴殊於中門前祀祠於火,佛來至門,達賴殊遙見佛來,而語之言:「住!住!旃陀羅!莫來至此。」

佛告之言:「汝識旃陀羅,知旃陀羅法不?」

婆羅門答言:「不識不知旃陀羅、旃陀羅法,汝識旃陀羅,知旃陀羅法耶?」

佛告之言:「我識旃陀羅,知旃陀羅法。」

時婆羅門於坐處起,為佛敷座,而白佛言:「汝為我說旃陀羅法。」

爾時,世尊即坐其座,而說偈言:

「惡性喜瞋久嫌恨,為人剛惡懷憍慢,行於倒見及幻惑,當知此是旃陀羅。

 含忿嫉妬好惡欲,難可調化無慚愧,行如是者旃陀羅。

 傷害胎生及卵生,心無慈愍害生類,傷殘毀害於四生,當知是此旃陀羅。

 若人齎物涉道路,聚落空處有財寶,悉能劫奪并害命,行如是者旃陀羅。

 造行眾惡無悔恨,是則名為旃陀羅。

 捨自己妻及婬女,邪姦他婦無所避,如是亦名旃陀羅。

 於己種姓及親友,如是之處造邪惡,不擇好惡而姦婬,是亦名為旃陀羅。

 以理問義為倒說,如是亦名旃陀羅。

 自歎己德毀呰他,貪著我慢下賤行,如是亦名旃陀羅。

 橫加誹謗極愚癡,為小利故生誹謗,如是亦名旃陀羅。

 自己有過推與他,專行欺誑謗毀人,如是亦名旃陀羅。

 多有財寶饒親族,自食好美與他惡,如是亦名旃陀羅。

 己到他家得美食,他若來時與麁惡,如是亦名旃陀羅。

 父母衰老離盛壯,而不孝順加供養,如是亦名旃陀羅。

 父母兄弟及姊妹,罵詈惡口無遜弟,如是亦名旃陀羅。

 沙門及與婆羅門,中時垂至不施與,更加罵詈而瞋恚,如是亦名旃陀羅。

 沙門及與婆羅門,貧窮乞匃請向家,不與飲食亦不施,如是亦名旃陀羅。

 毀罵於佛及聲聞,出家在家加毀罵,如是亦名旃陀羅。

 竟非羅漢詐稱是,於天人中為殘賊,生於大家婆羅門,韋陀典籍悉通利,

 數數造作諸惡業,種姓不能遮謗毀,亦不能遮地獄報,現前為人所罵辱,

 未來之世墮惡趣,生旃陀羅須陀延。

 得好名稱必不聞,又得盛樂生梵處,種姓不能遮梵處,現在稱歎終生天。

 我今為汝顯示說,如是之事應當知,種姓不是婆羅門,種姓不是旃陀羅,

 淨業得作婆羅門,惡行得為旃陀羅。」

婆羅門聞是偈,讚言:「如是!如是!大精進!實如所說,大牟尼!不以種姓是婆羅門,不以種姓旃陀羅。善能修行是婆羅門,作惡行者旃陀羅。」婆羅門聞是偈已,歡喜信解,盛滿鉢飲食,持以奉佛,佛不為受。何以故?以是說法食故。婆羅門白佛言:「此食當以施誰?」

佛言:「我不見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能消此食者,無有是處。當以此食著淨無虫水中。」

婆羅門即以此食著無虫水中,烟炎俱起,滑滑大聲。爾時,婆羅門生未曾有想,佛世尊尚於食所,出大神足。婆羅門還至佛所,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得及道次。」

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即得具戒,如出家法,於空靜處,獨己精修。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被服法衣者,為正修無上梵行故。族姓子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得解脫樂。而說偈言:

「我昔迷正真,愚惑造邪行,不識清淨道,又不知死路。

 妄想生橫計,劬勞承奉火,空為虛妄事,徒損無所獲。

 今遇天中天,黑闇蒙惠光,獲得樂中樂。

 具戒得三明,於佛教法中,所作皆已訖。

 本雖婆羅門,實是旃陀羅,今日真實是,淨行婆羅門,

 遠離於淤泥,淨自澡浴已,過韋陀彼岸。」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三

 (自極慢已下十一經,皆丹藏所無,於大本經中亦無同本異譯者。然其文相不異,當經前後。則丹藏無者,脫之耳。故此仍之。 癸卯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勅彫造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四(丹本第十卷初准)

(二六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尼山中。有一天女,名求迦尼娑,本是波純提女,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暉曜,普照此山,悉皆大明,頂禮佛足,在一面坐,即說偈言:

「口意宜修善,不應作諸惡,身不以小惡,加害於世間。

 觀欲空無實,修於念覺意,設自不樂苦,莫作損減業。」

爾時,世尊讚天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說:

「『口意宜修善,不應作眾惡,身不以小惡,加害於世間。

 觀欲空無實,修於念覺意,若自不樂苦,莫作損減業。』」

時波純提女聞佛所說,歡喜頂禮,即於坐沒,還于天宮。

(二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阿難告諸比丘:「我今欲演四句之法,咸當善受,至心諦聽,憶持莫忘。云何名為演四句法?

「口意宜修善,不應作諸惡,身不以小惡,加害於世間。

 觀欲空無實,修於念覺意,若自不樂苦,莫作損減業。」

時有一婆羅門,去阿難不遠,聞說斯偈,即便思惟:「如此偈義,義味深遠,非是人作,必是非人之所宣說,當往問佛。」作是念已,時,婆羅門即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白佛言:「瞿曇!我從阿難聞說此偈,如我思惟,此偈句義,非人所作。」

佛告婆羅門:「實爾!實爾!實是非人之所宣說,非人所造。我於往時,在王舍城耆尼山中,求迦尼娑天女來詣我所,頂禮我已,在一面坐,即說斯偈。而斯偈者,實非人說。」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二七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尼山中。時求迦尼娑天,本是波純提女,身光晃曜,猶如電光。淳誠至信,歸依三寶,來詣佛所,在一面坐,以此光明,普照此山,悉皆洞然。求迦尼娑天女即說偈言:

「我今以種種,讚詠佛法僧,今但略宣說,隨意所樂足。

 口意宜修善,不應造眾惡,身不以小過,加害於世間。

 觀欲性相空,修於念覺意,若自不樂苦,莫作損減業。」

爾時,世尊告天女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求迦尼天女聞佛說已,歡喜頂禮,於此處沒,還於天宮。

(二七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北獼猴彼岸精舍之中。時波純提天女、拙羅天女,光色倍常,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時此二天女放大光明,遍照獼猴及毘舍離,悉皆大明。時拙羅天女即說偈言:

「世尊婆伽婆,無上等正覺,在於毘舍離,住於大林中。

 求迦尼娑天,并及於拙羅,波純提女等,稽首尊足下。

 我往昔曾聞,能善稱說法,牟尼世尊者,今現在演說。

 諸有生譏毀,如斯深法者,是則名愚癡,後必墮惡趣。

 有能讚聖法,成就具於念,是名有智者,後必生善處。」

時求迦尼娑天女復說偈言:

「口意宜修善,不應造眾惡,身不以小惡,加害於世間。

 觀欲性相空,修於念覺意,若自不樂苦,莫作損減業。」

爾時,世尊告天女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時天女等聞佛說已,歡喜而去。

(二七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大明,遍照祇洹,頂禮既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不觸者勿觸,觸者必還報,以如是事故,不應妄有觸。若非津濟處,不應作渡意。」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可瞋而不瞋,清淨無結使,若欲惡加彼,惡便及己身。

 如逆風揚土,塵來自坌身,欲以瞋加彼,彼受必還報。

 是二竝名惡,兩俱不脫患,若瞋不加報,能伏於大怨。」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久棄捨嫌怖,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七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顏熾盛,容色殊常,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而說偈言:

「孾愚少智者,造於諸惡業,為已自作怨,後受大苦報。」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所作業不善,作已自燒煮,愚癡造眾惡,受報悲啼哭。」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久棄捨嫌怖,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二七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威容光赫,顏色殊常,來詣佛所,既頂禮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不以言說故,得名為沙門,此實趣向道,成就堅履跡。

 若有勇健者,能深修禪定,獲得於解脫,壞於魔結縛。

 作及不作業,二俱稱實說,詐偽無誠信,智者所棄捐。

 己身實無得,虛讚以自憍,詐偽虛誑說,世間之大賊。」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不顯己功德,不知他心行,知已復涅槃,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聞佛偈已,而白佛言:「我於今者,實有罪過,唯願聽我誠心懺悔。」時佛默然。天復說偈言:

「我今說罪悔,汝不受我悔,懷惡心不善,不捨於怨嫌。」

世尊以偈復答天曰:

「說罪言懺悔,內心實不滅,云何除嫌隟?云何而得善?」

天又說偈重問曰:

「人誰無愆過?人誰無誤失?何誰離愚癡?何誰常具念?」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如來婆伽婆,正智得解脫,彼無諸愆過,亦復無得失,彼已離愚癡,能具於正念。」

天復以偈讚言:

「我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久棄捨嫌怖,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七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提婆達多友瞿迦梨,往詣佛所,在一面立。佛告瞿迦梨:「汝於舍利弗有緣,莫生嫌想。舍利弗、目連淨修梵行,心意柔軟,汝莫生嫌恨,長夜受諸苦惱。」

瞿迦梨言:「我信佛語,我隨於佛,然舍利弗、目連實有惡欲,惡欲於彼,實得自在,彼隨惡欲。」

佛復告瞿迦梨:「汝今勿於彼二人所,生嫌恨心。」如是至三。而瞿迦梨雖聞佛言,惡心不改,捨佛而去。去佛不遠,身生惡瘡,初如芥子,須臾之頃,猶如豆許,復漸長大,如毘梨果,身體爛潰,膿血流出,身壞命終,墮大蓮華地獄。

時有三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第一天白佛言:「世尊!瞿迦梨是夜命終。」第二天言:「墮大蓮華地獄。」第三天即說偈言:

「夫人生世,斧在口中,由其惡言,自斬其身。

 應讚而毀,應毀而讚,口出綺語,後受苦殃。

 綺語奪財,是故小過,謗佛聖賢,是名大患。

 受苦長遠,具滿百千,入尼羅浮,及三十六,入阿浮陀,乃至墮彼,五阿浮陀。

 誹謗賢聖,口意造惡,入斯地獄。」

時彼三天禮佛足已,還於天宮。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欲聞彼阿浮陀地獄壽命長短以不?」

比丘白言:「願為我說,我等聞已,信受憶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二十佉利胡麻得波羅捺,滿溢一車,有長壽人,足滿百年取其一粒,如是胡麻一切都盡,此阿浮陀地獄所得壽命,猶故未盡。此二十阿浮陀觝,成一尼羅浮陀。二十尼羅浮陀觝,一呵吒吒。二十呵吒吒觝,一睺睺。二十睺睺觝,一蓮華地獄。二十蓮華地獄觝,一大蓮華地獄。瞿迦梨比丘以謗舍利弗、目連故,墮是大蓮華地獄中。」

佛告諸比丘:「被燒燋柱,尚不應謗,況情識類。」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七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威顏晃曜,遍照祇洹,來詣頂禮,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輕賤他,及不輕賤他?為他所輕賤,以何為首目?我今問如來,大仙為我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善知不輕賤,不知名輕賤。樂法名恭敬,慢法名不恭。不近善知識,是名不敬首。

 樂行於非法,親友生怨嫉。與怨為親友,是為不敬首。

如有婦女人,履行不貞良,好與姦婬通,作於無理行,

 男子違禮度,其義亦復然,如是等名為,輕賤之元首。

 斗秤欺誑人,巧偽不均平,苟且懷貪利,是名輕賤首。

 博弈相侵欺,損喪錢財盡,如是等名為,輕賤之首目。

 嗜睡著美味,早眠而晚起,懈怠於事務,而復憙瞋恚,如斯之等人,亦名輕賤首。

 耳璫及鐶釧,擎蓋錦屣履,貧窮自嚴飾,是名輕賤首。

 財物既尠少,愛著情愈濃,雖生剎利種,冀求得王位,如是愚癡人,是名輕賤首。

 財寶其業大,多眷屬親友,自食於美味,不分施與他,

 受他好飲食,及得財寶利,彼來至己家,都無報答心,乃至不與食,是名輕賤首。

 父母年朽邁,衰老既至已,自食於甘美,終不知供養,如斯之等人,是名輕賤首。

 父母及兄弟,親屬并姊妹,打罵出惡言,是名輕賤首。

 沙門婆羅門,中時來至家,不請不施食,是名輕賤首。

 沙門婆羅門,及貧窮乞匃,罵辱不施食,是名輕賤首。

 謗佛及聲聞,出家在家人,為此非法事,是名輕賤首。

 實非是羅漢,自稱是羅漢,天人婆羅門,沙門中大賊,若為如是者,是名輕賤首。

 如斯之等類,為他所輕賤,世間可輕賤,我悉知見之,宜應遠捨離,如怖畏嶮道。」

天復以偈讚言:

「我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久棄捨嫌怖,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七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顏容暉赫,光色甚明,遍于祇洹,來詣佛所,頂禮足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誰名為敬順?誰名為陵邈?誰為孾愚戲,如小兒弄土?」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男子若敬順,女人必陵邈。男子若陵邈,女人必敬順。女人孾愚戲,如小兒弄土。」

天復以偈讚言:

「我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久棄捨嫌怖,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二七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身光晃曜,猶如電光,遍照祇洹,赫然甚明,來詣佛所,頂禮足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覺觀意欲來,遮止應遮止,一切盡遮止,不造生死塵。」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覺觀意欲來,遮止應遮止,不應一切遮,但遮惡覺觀。

 惡惡應遮止,遮止能遮止,若能如是者,不為生死遮。」

天復以偈讚言:

「我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久棄捨嫌怖,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身光晃曜,遍照祇洹,來詣佛所,禮佛足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得名稱?云何得財業?云何得稱譽?云何得親友?」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持戒得名稱,布施得財寶,實語得稱譽,普施眾皆親。」

天復以偈讚言:

「我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久棄捨嫌怖,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二八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顏晃曜,赫然甚明,遍于祇洹,來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生為人,如見極明了,集諸財寶利,多少義云何?」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先學眾技能,次集諸財寶,集財為四分,一分供衣食,二分營作事,一分俟匱乏。

 種田是初業,商估是為次,蕃息養牛群,羔羊并六畜。

 復有諸子息,各為求妻婦,出女并姊妹,及六畜家法,調和得利樂,不和得苦惱。

 作事令終訖,終不中休廢,智者善思惟,深知於得失。

 善解作不作,財寶來趣己,如河歸大海,勤修於事業。

 如蜂採眾華,日日常增長,晝夜聚財業,如彼蜂增長。

 財不寄老朽,不與邊遠人,惡人作鄙業,勢力勝己者,終不以財寶,與如是等人。

 與財為親厚,債索時忿諍,怪哉財義利,失財失親友。

 但如法聚財,不應作非法,丈夫如法作,端嚴極熾盛。

 既能自衣食,又復惠施人,調適不失度,命終得生天。」

天復以偈讚曰:

「我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久棄捨嫌怖,以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二八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乃往古昔,俱薩羅國有一善彈琴人,名俱[少/兔]羅,涉路而行。時有六天女各乘宮殿,陵虛而行。天等出宮,語此人言:『舅可為我彈奏清琴,我當歌舞。』時彈琴人覩其容貌,光明異常,生希有想。問言:『姊妹!作何功德,得生斯處?爾先為我說其先因,我當為爾彈奏清琴。』天女答曰:『汝今但當為我彈琴,我於歌中,自說往緣。』時俱[少/兔]羅於六天前即鼓琴,時,第一天女而說偈言:

「『諸能以上衣,用施於他人,人中生尊勝,處天如我今。

  身如真金聚,光色甚凞怡,天女有數百,我為最尊勝。

  施於所愛物,其福勝如是。』

「第二天女復說偈言:

「『若以諸上味,餚饍飲食施,生人為男女,男女中最勝。

 若生於天上,猶如我今日,以捨所愛故,隨意受快樂。

  汝觀我宮殿,乘空自在行,身如真金聚,光顏甚殊妙。

  天女有數百,我為最尊勝,施上味飲食,獲勝報如是。』

「第三天女復說偈言:

「『若以勝妙香,布施而修福,生人得尊勝,處天如我身,以捨所愛故,隨意受快樂。

  汝觀我宮殿,乘空自在行,身如真金聚,光顏甚殊妙。

  天女有數百,我為最尊勝,以施勝香故,獲報得如是。』

「第四天女復說偈言:

「『我本人中時,孝事難舅姑,罵詈麁惡言,我悉能忍受。

 是故於今者,獲得此天身,以能孝順故,隨意受快樂。

  汝觀我宮殿,乘空自在行,身如真金聚,光顏甚殊妙。

  天女有百數,我為最尊勝,以能孝事故,獲勝報如是。』

「第五天女復說偈言:

「『我於先身時,屬人為婢使,奉侍於大家,隨順不瞋戾,精勤不懈怠,早起而晚臥。

  若於大家所,得少飲食時,分施於沙門,及與婆羅門,是故得天身,隨意受快樂。

  汝觀我宮殿,乘空自在行,身如真金聚,光顏甚殊妙。

  天女數百中,我最為尊勝,處賤修福田,獲勝報如是。』

「第六天女復說偈言:

「『我於先身時,得見於比丘,及以比丘尼,生大歡喜心。

 彼教我精勤,得聞彼說法,一日受齋法,是故今生天。

  隨意受快樂,汝觀我宮殿,乘空自在行,身如真金色,光顏甚殊妙。

 天女數百中,我為最尊勝。汝今且觀我,以用善教故,獲勝報如是。』

「時彈琴者復說偈言:

「『我今極善行,可樂薩羅林,我今見天女,晃曜如電光,見聞如斯事,還歸造功德。』」

爾時,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是天威德,光明熾盛,普照祇洹,悉皆大明。彼天爾時即說偈言:

「云何起必壞?云何遮不生?云何捨所畏?云何成法樂?」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瞋恚起時滅,貪欲生必遮,棄無明無畏,證滅最為樂。

 棄恚捨貪欲,出於諸結使,不著於色名,觀諸法空林。

 欲為生死根,欲能生諸苦,斷欲得解脫,諸苦亦復然。

 苦得解脫故,苦本亦解脫,孾愚無智者,放逸不觀苦。

 是故沒苦海,纏縛無窮已,智者撿亂心,不宜著諸欲。

 夫為放逸行,能壞禪定樂,是故應攝想,勿得著欲染。

 譬如巨富者,守護其珍寶。」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已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八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天,光色倍常,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是天威德,光明熾盛,普照祇洹,悉皆大明。彼天爾時即說偈言:

「雖到於五塵,不名為貪欲。思想生染著,乃名為貪欲。欲能縛世間,健者得解脫。」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欲性本無常,斷滅則悟道,著欲生繫縛,永不得解脫。

 若以信為伴,不信莫由起,名稱轉增長,壽終得生天。

 若復斷除欲,不數數受有,不還來生死,永入於涅槃。

 知身空無我,觀名色不堅,不著於名色,從是而解脫。

 亦不見解脫,及以非解脫,哀愍利群生,廣饒益一切。」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捨離,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八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天光明倍常,來至佛所,頭面禮佛,在一面坐,而說偈言:

「應共誰止住?復應親近誰?從誰所受法,得利不生惡?」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應共善人住,親近於善者,從彼人受法,得利不生惡。

 應共善人住,親近於善者,從彼人受法,智者得利樂。

 應共善人住,親近於善者,從彼人受法,智者得名譽。

 親近於善者,從彼人受法,智者得解慧,是故應共住。

 親近於善者,從彼人受法,親族中尊勝,能離於憂愁,於一切苦中,而能得解脫。

 遠離諸惡趣,能斷一切縛,純受上妙樂,得近於涅槃。」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八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天光明倍常,普照祇洹,悉皆大明,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貪悋貧窮苦,皆由不惠施,若欲求福德,智者應施與。」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可怖莫過貪,貧乏恒飢渴,恐貧不布施,不施畏甚大。

 今世若後世,飢窮苦難計,若得少能施,得多亦能施。

 生時得快樂,壽終得生天,難施而能施,是名難作業。

 孾愚不知解,諸佛賢聖法,愚智俱命終,生處各別異。

 愚者墮地獄,受於種種苦,智者生人天,乃可得解脫。

 貧窮捃拾活,以用養妻子,淨心割少施,其福無有量。

 設百千大祀,供養於一切,不及貧布施,十六分中一。

 大祀有鞭打,侵掠他財寶,種種苦惱人,以成大祀業。

 以惡取財寶,眾皆不歡悅,如是不淨施,及以小淨施,受報有好醜,不可以相比。

 如法聚財物,終不非法求,得財捨用施,正直而施與。

 具戒修禪定,正直者受取,福聚布四方,猶如大海水。」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捨離,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八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毘婆山側七葉窟中。時佛為佉陀羅刺脚,極為苦痛,如來默受,雖復苦痛,無所請求。

爾時,有八天子顏容端正,來詣佛所。中有一天言:「沙門瞿曇實是丈夫人中師子,雖受苦痛,不捨念覺,心無惱異,若復有人於瞿曇大師子所生誹謗者,當知是人甚大愚癡。」

第二天亦作是說:「瞿曇沙門丈夫龍象,雖受苦痛,不捨念覺,心無惱異,若復有人於瞿曇龍象所生誹謗者,當知是人甚大愚癡。」

第三天復作是言:「沙門瞿曇如善乘牛。」第四天復作是言:「沙門瞿曇如善乘馬。」第五天復作是言:「沙門瞿曇猶如牛王。」第六天復作是言:「沙門瞿曇無上丈夫。」第七天復作是言:「沙門瞿曇人中蓮花。」

第八天復作是言:「沙門瞿曇猶如分陀利,觀彼禪寂,極為善定,終不矜高,亦不卑下。止故解脫,解脫故止。」時第八天即說偈言:

「非彼清淨心,假使滿百千,通達五比施,為於戒取縛,沒溺愛欲海,不能度彼岸。」

爾時,八天說此偈已,頂禮佛足,還其所止。

 垂下及遮止  名稱及技能  彈琴并棄捨  種別.善丈夫  慳貪不惠施  八天為第十

(二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顏色殊常,來詣佛所,赫然大明,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而說偈言:(丹本澄函第十一卷初准)

「譬如彼大地,廣大無有邊,又亦如巨海,甚深無崖際。

須彌極高峻,無以能喻及,誰如那羅延?男子中無比。」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無物廣於愛,深大不過腹,憍慢高須彌。唯有佛世尊,於諸男子中,最勝無倫匹。」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捨離,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二八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於其中夜,來詣佛所,威光照曜,赫然甚明,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而說偈言:

「何物火不燒,旋嵐不能壞?劫盡大洪水,一切浸爛壞,何物於彼所,而得不爛潰?

 男子若女人,所有諸財寶,以何方便故,王賊不能侵?是何堅牢藏,無能毀壞者?」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福聚火不燒,旋嵐不吹壞,劫盡洪水浸,不能令腐朽。

 男女有福聚,王賊不能侵,福是堅牢藏,無能侵毀者。」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捨離,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照曜,赫然大明,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誰能具曠路,涉道之資糧?以何因緣故,賊所不能劫?設復逢奸惡,云何得守護?

 云何被劫奪,而生大歡喜?云何常親近,智者生欣悅?」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信為遠資糧,福聚非賊劫,賊劫戒遮殺,沙門劫生喜,數親近沙門,智者生欣悅。」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捨離,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二九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中夜,來詣佛所,威光赫然,悉皆大明,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樂者所思念,稱意盡獲得,一切諸樂中,欲樂最為勝。」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樂者無思念,苦者有願求,若人捨思願,是為最為勝。」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捨離,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二九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顏殊特,赫然大明,來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佛為天人師,於諸物中勝,能知一切法,利益諸世間。

 一切諸難中,何物最為難?唯願大仙尊,為我分別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於他得自在,忍彼觸惱難。貧窮能布施,危厄持戒難。盛年處榮貴,捨欲出家難。」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捨離,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二九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來詣佛所,威光晃曜,赫然大明,頂禮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車為云何生?誰將車所至?車去為遠近,車云何損滅?」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從業出生車,心將轉運去,去至因盡處,因盡則滅壞。」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捨離,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二九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來詣佛所,身光晃曜,遍照祇洹,悉皆大明。時此天子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須多蜜奢鋸陀女生子。」

佛言:「斯是不善,非是善也。」

爾時,此天即說偈言:

「子生世言樂,生子極欣慶,父母漸老朽,何故說不善?」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我知生子者,必有愛別離,陰聚和合苦,此都非是子。

 是名與諸苦,孾愚謂為樂,是故我說言,生子為不善。

 不善作善想,不愛作愛想,苦作於樂想,放逸所極熟。」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捨離,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二九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顏暉曜,威色倍常,赫然大明,來詣祇洹,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而說偈言:

「云何自思算,不為煩惱覆?云何復名為,永離於眾數?」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善算計者,二漏不流轉,名色永已滅,彼名離眾處。總數不覆藏,已去於總數。」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捨離,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二九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暉曜,赫然大明,來詣祇洹,頂禮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物重於地?何物高於空?何物疾於風?何物多草木?」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持戒重於地,憍慢高於空,心念疾於風,亂想多草木。」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捨離,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二九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威顏晃曜,光色殊常,來詣祇洹,赫然大明,頂禮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修行何戒行?復作何威儀?有何功德力?造作何業行?

 具足何等法,得生於天上?願世尊悲愍,為我開顯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我今為汝說,汝當至心聽。諸欲生天者,先當斷殺生。

善修於禁戒,守攝於諸根,不害有生類,便得生天上。

 不盜他財物,彼與樂受取,斷於奸盜心,便得生天上。

 不奸他婦女,度邪婬彼岸,自足己妻色,便得生天上。

 為利自己身,亦欲利于彼,并為財利故,遠離諸放逸。

 實語不虛妄,便得生天上。

 除去於兩舌,不鬪亂彼此,樂出和合語,以此因緣故,便得生天上。

 斷於麁惡言,讒刺觸惱故,吐辭皆柔軟,聞者生欣悅,以是業緣故,得生于天上。

 除斷於綺語,不談無益事,知時而說法,便得生天上。

 若聚落曠野,不生貪利想,於他財物所,不起愚癡心,便得生天上。

 慈心不害物,不挾怨憎心,向於群生類,心無怒害想,便得生天上。

 信業及果報,能修信施者,二事俱生信,具足得正見,便得生天上。

 如斯眾善法,白淨十業道,悉能修行者,必得生天上。」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久捨於嫌怖,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大地.火不燒  誰齎糧.所願  甚能及車乘  鋸陀女.算數  何重并十善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四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五(丹本第十一卷第五張准)

(二九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天子名曰因陀羅,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身光暉曜,遍照祇洹,赫然大明,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不知壽?云何覺了壽?云何貪著壽?云何繫縛壽?」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色不能知壽,行不覺了壽,貪著己身壽,愛壽為繫縛。」

時因陀羅天子復說偈言:

「如佛之所說,色非壽命者,云何共意識,而得成身聚?」

世尊復以偈答曰:

「識依歌羅羅,歌羅羅最初,歌羅羅生胞,從胞生肉段,

肉段生堅[革*卬],從[革*卬]生五胞,從胞生髮爪,由是生五根,

男女相別異,遷變不暫住,以是因緣故,云何有壽命?」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二九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釋迦,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身光暉曜,遍照祇洹,赫然大明,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斷於一切結,當捨眾事務,若有教授他,不名善沙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夜叉應當知,諸種苦惱逼,智者宜悲愍,說法而教導。

 不應放捨彼,墜墮於苦道,羅漢懷慈慧,救拔無過咎。」

時釋迦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最勝長者,神光暉赫,遍照祇洹,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常學說善偈,親近敬沙門,恒樂空靜處,寂定於諸根。」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常學說善偈,親近敬沙門,恒樂空寂處,寂定於心意。」

時最勝長者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名曰尸毘,威光顯曜,顏色殊常,遍于祇洹,赫然大明,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應共誰止住?宜與誰和合?於誰得正法,獲勝無過患?」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應共賢聖住,宜與賢和合,從賢諮正法,獲勝無愆過。」

時尸毘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月自在,威光顯照,遍于祇洹,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修禪至盡處,食草雞鹿戒,成就於棄樂,逮得於四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雖復修彼禪,猶在生死網,能具正念者,獨處心惔怕,遠離於生死,如鵠出網羅。」

時月自在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毘忸,威光炳曜,赫然大明,來詣祇洹,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諸親近佛者,無不得歡喜,咸令一切人,樂於汝法教,能令修學者,獲得不放逸。」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此法善教誡,知時不放逸,於魔得自在,魔不得其便。」

時毘忸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般闍羅,光色暉曜,赫然甚明,威儀詳序,來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在家纏眾務,出家甚寬博,牟尼由專精,從禪出覺了,廓然而大悟,開發顯大智。」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雖處眾緣務,亦能獲得法,能具念力者,由能專定故,唯有明智人,逮證於涅槃。」

時般闍羅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須尸摩,與其眷屬五百人俱,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告阿難言:「世若有人,能稱實說,彼當應言:『舍利弗比丘持戒多聞,少欲知定,樂於閑靜,精勤修定,有大念力,成就智慧,速疾智利智,善知出要,深解出乘,滿足實智。』」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聖教,若稱實說,彼應當言:『舍利弗比丘持戒多聞,最為第一,乃至成就實智。』」

時諸天子聞於如來及與阿難讚舍利弗,天之容貌轉復端嚴,其身光曜,倍更殊常,遍照祇洹,赫然大明。

時須尸摩天子顏貌威光轉熾盛已,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舍利弗多聞,咸稱為大智,持戒善調順,世尊所讚歎。」

世尊復以偈答曰:

「舍利弗多聞,咸稱為大智,持戒善調順,世尊所讚歎,得無生寂滅,破魔住後身。」

時須尸摩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赤馬,光色倍常,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當於何處而能得有不生老死,不沒不出,眾生盡處?如是邊際,為可知不?」

爾時,世尊告赤馬天子言:「不生老死,既不終沒,亦不出生,無有人能行至邊際,亦無有能往詣於彼,盡其崖限。」

時赤馬天子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甚善希有,不生老死,乃至無能得其邊際。所以者何?念我過去,曾為仙人,號名赤馬,斷於欲結,得世五通,神力駿疾,過於日月,舉足一踔,能渡大海。而作是念:『我今神力駿疾如是,我當行盡眾生邊際。』我於爾時,志欲專求眾生邊故,心意[怡-台+(公/心)][怡-台+(公/心)]都無閑暇,唯除洗手,并飲食時及大小便,於百年中,竟不能得眾生邊際,而便命終。以是故知,如來善說,不生老死,不出不沒,欲往於彼,知其邊際,都無是處。」

佛告赤馬天子曰:「如是!如是!若有不生老死,不出不沒,眾生邊際,實無是處。若欲知者,眾生邊際即是涅槃,若盡苦際,是即名為得其邊際。」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雖有是神力,終無有能得,行盡眾生邊。

若不得邊際,何能盡苦際?

 是故我牟尼,得名善知世,唯有勝智人,能曉了邊際,

梵行已得立,正智眾生邊,度邊之彼岸。」

時赤馬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當于爾時,有六天子,本是外道六師徒黨,一名難勝,二名自在,三名顯現,四名決勝,五名時起,六名輕弄。此六天子咸於其夜,來詣佛所,在一面坐。斯諸天光倍勝於常,遍照祇洹,赫然大明。爾時,難勝即說偈言:

「可譏毀比丘,四時自禁制,見聞其住已,是人離諸惡。」

自在天子復說偈言:

「苦行可譏毀,撿攝於己身,斷惡口忿諍,苦樂同世尊,於其法主所,不造作眾惡。」

顯現天子復說偈言:

「斬截及傷害,祠祀火燒等,皆無善惡報,迦葉之所說。」

決勝天子復說偈言:

「尼乾若提子,常說如是言,長夜修苦行,斷除於妄語,離羅漢不遠,墮於世尊數。」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從今令汝等,獨己若多眾,我觀皆鄙穢,悉同於死尸,云何以野干,同彼師子王?

 汝尊裸形眾,極惡喜妄語,如斯外道等,彼去羅漢遠。」

時有天子復說偈言:

「作彼苦行者,深為可譏毀,雖處於閑靜,徒為勞苦事。

 願當擁護彼,為其作教導,必趣於色有,生梵世歡喜。」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

「世界所有色,此處及他處,并在虛空中,有大光明者,

 如是等一切,悉入魔羂弶,譬如捕魚師,以網掩眾魚。」

又有一天復說偈言:

「說有及欲過,并諸癡幻惡,一切悉斷除,讚歎斷欲結。

 應向彼禮拜,供養以稱讚,所以如是者,彼即世尊故。」

有一天子復說偈言:

「說有及瞋過,并諸癡幻惡,一切悉斷除,讚歎斷瞋結。

 應向彼禮拜,供養以讚歎,所以如是者,彼即世尊故。」

時一天子復說偈言:

「說有及癡過,并諸癡幻惡,一切悉斷除,讚歎斷癡者。」

時一天子復說偈言:

「說有憍慢過,并諸慢幻惡,一切悉斷除,讚歎斷憍慢。」

時一天子復說偈言:

「說有諸見過,并諸見幻惡,一切悉斷除,讚歎斷見者。」

時一天子復說偈言:

「說有愛著過,并諸愛幻惡,一切悉斷除,讚歎斷愛者。」

有一天子復說偈言:

「王舍城諸山,毘富羅最上,大地諸山中,雪山王最上。

 四方諸世界,上下及四維,一切天人中,如來最為尊。」

時諸天子聞佛所說,各說偈已,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因陀羅問壽  斷於一切結  說善稱長者  尸毘問共住  速疾問邊際  婆睺諮大喜

 大喜毘忸問  般闍羅揵持  須深摩問第一  有外道問諸見

(三○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摩佉,來詣佛所,光色熾盛,赫然大明,禮佛足已,却住一面,而說偈言:

「害誰安隱眠?害誰不憂愁?滅何等一法,為聖所稱歎?」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害瞋安隱眠,害瞋得無憂,瞋恚之毒根,詐親傷害人,滅是等一法,賢聖所稱歎。」

爾時,摩佉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彌佉,來詣佛所,威光顯耀,赫然大明,頂禮佛足已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於世間,顯發於照明?何者是無上,第一之照明?如是甚深義,願佛為我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於一切世間,凡有三照明,云何三照明?所謂日月火。

 能於晝夜中,處處為照明,天上及人間,唯佛無上明。」

時,彌佉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曇摩尸,來詣佛所,威光暉赫,遍于祇洹。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婆羅門今者,斷三有欲結。不願求諸有,竟何為所作?」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婆羅門無作,念作已終訖,涉水足盡底,以至于彼岸,

 若足不盡底,不能到彼岸,手足必運動,是名有所作。

 以此為方喻,以明無作義,曇摩汝當知,已盡於諸漏,

 住於最後身,諸有愛欲過,一切悉斷除,超渡生死海。」

爾時,曇摩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多羅健陀,來詣佛所,光顏暉赫,明遍祇洹,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斷除於幾法?棄捨於幾法?增進修幾法?比丘成幾法?凡修除幾法?得度於駛流。」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除五欲受陰,棄捨於五蓋,增進修五根,成就五分身,如是之比丘,超渡生死海。」

爾時,多羅健陀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迦默,來詣佛所,光色暉赫,明照祇洹,禮佛足已,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難為難作?」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學者為難作,具足於戒定,得離眾緣務,恬靜而快樂。」

爾時,迦默天子復白佛言:「誠如聖教,默靜為難。」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

「迦默汝今者,難得而欲得,晝夜修定意,必能安靜默。」

時迦默復白佛言:「心意難定。」

世尊復以偈答:

「定攝擾亂心,決定根難住,壞於死羂網,能獲於聖智。」

迦默復白佛言:「深嶮道岨難,何由得濟渡?」

世尊復以偈答:

「非聖必墮嶮,頹墜莫由過,賢聖履嶮途,安隱從中度。」

爾時,迦默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一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迦默,來詣佛所,光明赫然,遍照祇洹,禮佛足已,却住一面,而說偈言:

「貪欲及瞋恚,以何為根本?樂不樂恐怖,為是而誰耶?孾孩捉母乳,意覺從何生?」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從愛至我心,如尼拘陀樹,根鬚從土生,然後入于地。

 各各於異處,愛著生於欲,亦如摩樓多,纏縛覆林樹。

 若知其根本,夜叉當捨離,能渡生死海,度更不受有。」

時迦默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一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栴檀,來詣佛所,光顏熾盛,明照祇洹,却立一面,而說偈言:

「我今問瞿曇,種別大利智,除去諸障蔽,知見悉明了,

 止住於何處?為習何法教?於後世不畏,得善之果報。」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除棄口意惡,身不行非善,若處於居家,布施如流水,信心數受戒,攝念分財與,

 天當住此處,習學如上事,若能勤心行,後世都無畏。」

時栴檀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栴檀,來詣佛所,光顏熾盛,明照祇洹,却立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度駛流?晝夜恒精進,如此駛流中,濤波甚暴急,

無有攀挽處,亦無安足地,誰能處深流,而不為漂沒?」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一切戒完具,定慧充其心,思惟內心念,此能度難度。

 除去於欲想,度有結使流,盡於喜愛有,處深不沈沒。」

時栴檀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迦葉,身光倍常,來詣佛所,所出光明遍照祇洹,却坐一面,而白佛言:「比丘!我今欲說比丘勝利。」

佛告迦葉:「恣汝所說。」

爾時,迦葉即說偈言:

「比丘能具念,心得善解脫,諸欲有所求,逮得無垢處。

 能知於世間,有垢及無垢,捨離一切有,亦無諸畜積,是名為比丘,有勝利功德。」

時迦葉天子說此偈已,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一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名曰迦葉,光色倍常,即於其夜,來詣佛所,身光顯照,遍于祇洹,却坐一面,白佛言:「比丘大德!我今亦復欲說比丘所得功德。」

佛言:「迦葉!隨汝意說。」

迦葉即說偈言:

「比丘能具念,心得善解脫,願求得涅槃,已知於世間。

 解有及非有,深知諸法空,是名為比丘,離有獲涅槃。」

時迦葉天子說此偈已,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摩佉問所害  彌佉諮照明  曇摩誦應作  多羅詢所短  極難及伏藏  迦默決二疑

 實智及渡流  栴檀之所說  無垢有非有  斯兩迦葉談

(此中章次因陀羅夜叉與上因陀羅天子所說不異,以其繁重故闕而不傳,次章釋迦夜叉與上釋迦天子不別,亦闕不書)

 (此下丹本第十二卷初)

(三一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摩竭提國,將欲向彼崛默夜叉宮中。時崛默夜叉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及比丘僧,於今日夜在我宮宿。」爾時,世尊默然許之。

時崛默夜叉為欲安置佛徒眾故,即時化作五百宮殿,床敷臥具,皆悉備足。又復化作五百火爐,中火熾然,都無烟氣。請佛詣宮,奉以上房,五百比丘以次取房。爾時,如來入房坐已,崛默夜叉在一面立,而說偈言:

「得正憶念樂,憶念正亦樂,志念常不忘,正念得安眠,正念得賢樂。

 不害不杖捶,不勝亦不負,於一切眾生,普皆生慈愍,離一切怨憎,

斯乃為大樂,更無有過者。」

時崛默夜叉說此偈已,歡喜頂禮而還。

(三一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白山。爾時,尊者象護為佛侍者。於時世尊夜中經行,天降微雨,電光晃曜。時天帝釋即便化作琉璃寶堂,以覆佛上,作是事已,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如來經行,猶未休止。時彼國人若小兒啼泣,不時止者,輒以薄俱羅鬼而以恐之。然諸佛常法,師不入室,弟子不得在前入房,而先眠睡。爾時,象護作是心念:「今夜既久,世尊不眠,我當作薄俱羅鬼,恐其令眠。」作斯念已,尋便反被,俱執至經行道頭,而語佛言:「沙門!沙門!薄俱羅鬼來。」

爾時,佛告象護:「汝甚愚癡,以薄俱羅鬼恐怖於我,汝寧不知如來久斷驚懼、毛竪、一切畏耶?」

時釋提桓因見聞是已,白佛言:「世尊!佛法之中亦有如是出家人也。」

佛告天帝:「憍尸迦!瞿曇種姓極為寬廓,多所容納,如是之人,不久亦當得清淨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於自己法,具行婆羅門,到于彼岸者,盡諸有結漏。

 若於自己法,具行婆羅門,名到于彼岸,觀諸受滅沒。

 若於自己法,具行婆羅門,到于彼岸者,觀因之盡沒。

 若於自己法,具行婆羅門,能度于彼岸,觀結使寂滅。

 若於自己法,具行婆羅門,度于彼岸者,觀生老病死。

 若於自己法,具行婆羅門,度于彼岸者,能度毘舍闍,薄俱羅彼岸。」

爾時,帝釋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二○)

爾時,尊者阿那律從佛遊行,至彼摩竭提國鬼子母宮。時阿那律中夜早起,正身端坐,誦法句偈,及波羅延大德之偈,又復高聲誦習其義,及修多羅等。時鬼子母所愛小子,字賓伽羅,啼泣墮淚。時鬼子母慰撫子言:「道人誦經,汝莫啼泣。」即說偈言:

「汝賓伽羅止爾聲,聽道人誦法句偈,聽是偈已除破戒,獲得清淨能守禁。

 汝賓伽羅止爾聲,聽道人誦法句偈,聽是偈已得不殺。

 汝賓伽羅止爾聲,聽道人誦法句偈,聽是偈已得實語。

 汝賓伽羅止爾聲,聽道人誦法句偈,聽是偈已離鬼胎,是故汝應止啼聲。」

(三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富那婆修夜叉母宮。佛於其夜,在彼宮宿,其子夜叉婆修,及女優怛羅,夜中啼泣。其母爾時慰撫男女,欲令不啼,即說偈言:

「富那婆修,及優怛羅,汝等今者,宜止啼聲。

 佛之世雄,所說法要,使我得聞,非父非母,能脫苦惱。

 唯有世尊,善巧說法,能令聞者,永離諸苦。

 一切眾生,隨於欲流,沒生死海,我欲聽法,斷斯欲流。

 富那婆修,及優怛羅,是故汝等,宜應默然。」

時富那婆修,即說偈言:

「我今隨母教,更不生音聲,小妹優怛羅,爾今亦默然,願聽彼沙門,說於微妙法。

 佛於摩竭提,人中最為上,廣為諸眾生,演說斷苦法。

 說苦能生苦,說苦出要道,說賢聖八道,安隱趣涅槃。善哉聞沙門,所說法之要。」

母以偈答:

「汝是知見者,所說稱我心,汝善讚歎彼,世間之導師。

 以汝等默故,令我見四諦,優怛羅後時,亦當見四諦。」

(三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摩竭提國,至摩尼行夜叉宮。時摩尼行夜叉共諸夜叉,不在己宮,集於餘處。有一女人,持好香華,并齎美酒,來至於此夜叉宮中。爾時,世尊處彼宮坐,諸根寂定。時此女人見於如來,在宮中坐,顏色悅豫,志意湛然,諸根寂定,得上調心,譬如金樓。見斯事已,即生此念:「我於今者,便為現見摩尼行夜叉。」時此女人前禮佛足,而說偈言:

「汝實應供養,請與我所願,使汝得賢善,此摩竭提人,

 咸從汝求願,汝常稱其心,能與福慶祐。

 汝今稱我願,令我現在樂,來世得生天。」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汝慎莫放逸,而生於憍慢,常當樂信戒,汝當自化度。

 請求摩尼行,彼將何所為?未若汝自修,生天之業緣。」

時彼女人聞斯偈已,復作是念:「彼必不是摩尼夜叉,乃是瞿曇沙門。」即此女人尋以香花、酒瓶,屏於一處,頂禮佛足,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云何能獲得,現樂後生天?趣向於何事,能得受快樂?

當作何業行?我今問瞿曇,云何今得樂,命終得生天?」

「施與調諸根,能生於快樂,正見賢善俱,親近於沙門,

 正命自活者,何用生于彼,三十三天中,彼即苦羅網。

 汝除於欲愛,至心聽我說,我今當為汝,說無塵垢法,汝諸夜叉眾,善哉聽甘露。」

爾時,世尊即為說法,示教利喜,如諸佛法,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出世為要。佛知其心,志意調順,為說四諦苦集滅道。女人意聰,聞法信悟,如新淨[疊*毛],易受染色,即於座上見四聖諦法,知法逮得於法,盡法崖底,斷於疑網,渡疑彼岸,不隨於他,即起禮佛,合掌而言:「世尊!我已得出,我已得出,我盡形壽歸依三寶,成就不殺。」

時此女人聞法歡喜,頂禮而去。

(三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摩竭提國,至箭毛夜叉宮,於夜止宿。時箭毛夜叉與諸夜叉餘處聚會,不在宮中。時箭毛同伴其名為炙,此炙夜叉見佛在於箭毛舍中,詣箭毛夜叉所,而語之言:「汝得大利,如來.至真.等正覺今在汝宮,於中止宿。」

箭毛夜叉言:「彼云何在我宮宿?」

時夜叉復語之言:「彼雖人類,實是如來.至真.等正覺。」

箭毛復言:「我今還宮,足自別知,為是如來.至真.等正覺?為非是耶?」箭毛夜叉聚會既訖,尋還己宮,以身欲觸佛,佛身轉遠,即問佛言:「沙門!今者為驚懼耶?」

佛言:「我不畏,汝觸極惡。」

箭毛復言:「沙門!我今問難,汝若解釋,甚善無量;若不答我,當破汝心,令熱沸血從面而出,又拔汝膊,擲置婆耆河岸。」

佛言:「我不見世間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有能令我心意顛倒,破我之心,面出沸血,能拔我膊,擲置于彼婆耆岸者。」

爾時,箭毛即說偈言:

「貪欲瞋恚,以何為本?樂及不樂,怖畏毛竪,為是何耶?

 彼意覺者,住在何處?孾孩小兒,云何生便,知捉於乳?」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愛從以我生,如尼拘陀樹,欲愛隨所著,亦如摩樓多,纏縛尼拘樹。

 夜叉應當知,若知其根本,必能捨棄離。

 知彼根本者,能度生死海,度於有駛流,更不受後有。」

時箭毛夜叉聞佛所說,心開意解,歡喜踊躍,即受三歸。

(三二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優婆夷有一男兒,受持八戒,於戒有缺,以犯戒故,鬼著而狂。時優婆夷即說偈言:

「十四十五日,及以月八日,如來神足月,清淨持八戒。

 修行不缺減,鬼神不擾亂,我從羅漢所,得聞如是事。」

時有夜叉而說偈言:

「十四十五日,及以月八日,神足月齋日,持戒不毀缺,具受八支齋,鬼神不擾亂。

 汝於羅漢所,所聞皆稱實。我今必當放。」

 夜叉作是語:「毀戒鬼擾弄,若有所毀缺,現在鬼神惱,將來獲惡果。

 受戒如執刀,急緩俱能傷,智者須菩提,得中則無害,不持法沙門,後受地獄苦。

 如彼拙用刀,必傷於其手,善捉者不傷,能護沙門法,後必得涅槃。」

 夜叉捉兒竟,捉已尋復放。時彼優婆夷,尋語其子言:「汝今當聽我,

夜叉之所說,諸有遲緩業,梵行不清淨,邪命并諂曲,彼不成大果。

譬如拙用刀,必自傷害手,善持沙門法,後必近涅槃,如似善捉刀,不自傷其手。」

爾時,優婆夷為子種種說是法已,其子尋即生於厭惡,既厭惡已,便求出家,剃除鬚髮,即著法服,年少出家,不能深樂出家之法,以不樂故,便還歸家。

時優婆夷遙見子來,舉手大喚,而說偈言:

「舍既被燒,烟炎熾盛,善出諸物,何以復來,而欲入火?

舍既焚燒,烟炎熾盛,何緣復來,欲被燒害?」

爾時,其子復說偈言:

「一切世人死,必應悲號哭,現在若不見,亦復應啼泣,母今以何故,如彼餓鬼哭?」

其母復說偈言:

「汝以先捨欲,出家為沙門。汝今欲還家,恐為魔所縛。我今以是故,是以哭於汝。」

 時優婆夷,如是種種,呵責其子,使生厭惡。

爾時,其子即向阿練若處,精勤修道,晝夜不廢,獲阿羅漢。

(三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摩竭提國,往至於彼曠野夜叉所住之宮,於夜止宿。時彼夜叉與諸夜叉餘處聚會,不在己宮。時有夜叉名曰驢駒,見於如來在曠野宮宿,即往於彼曠野鬼所,而語之言:「汝獲大利,如來.至真.等正覺在汝宮宿。」

曠野答言:「彼人云何在我宮宿?」

時驢駒夜叉復語之言:「雖是人類,實是如來.至真.等正覺。」

曠野復言:「汝審真實,是如來.至真.等正覺?為非是耶?」爾時,曠野聚會已訖,還於己宮,既見佛已,而作是言:「出去!沙門。」如來爾時以彼住處故,隨語出。復語佛言:「沙門還入。」佛斷我慢,復隨語入。第二第三,語佛出入,佛悉隨之。第四亦言:「沙門出去。」佛言:「汝已三請,我於今者,不為汝出。」

曠野即言:「我欲問難,汝若解釋,當聽汝坐;若不答我,當令汝心意倒錯,又破汝心,使熱沸血從面而出,挽汝之膊,擲置婆耆河岸。」

佛言:「不見世間若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有能以我如汝語者。汝欲問者,隨汝所問。」

時曠野鬼即說偈言:

「一切財寶中,何者最為勝?修行何善行,能招於樂報?

 於諸美味中,何者最為勝?於諸壽命中,何者壽命勝?」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於諸人中財,信財第一勝。修行於法者,能得於快樂。實語最美味,智慧壽命勝。」

時曠野夜叉復說偈言:

「誰渡於駛流?誰渡於大海?誰能捨離苦?誰得於清淨?」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信能渡駛流,不放逸渡海,精進能離苦,智慧能清淨。」

曠野夜叉復說偈言:

「云何能得信?云何能得財?云何得名稱?云何得善友?」

爾時,世尊復以偈言:

「阿羅漢得信,行法得涅槃,順行所應作,精勤能聚財。

 實語名遠聞,廣施得親友,汝可廣請問,沙門婆羅門,誰邊得實語?

離我誰有法?九十六種道,汝觀察諦問,誰法有不害,能具調順者?」

爾時,曠野復說偈言:

「何須更問彼?沙門婆羅門,大精進顯示,善分別說法。

 我今念汝恩,由汝示我故,令我今得見,無上大商主。

 我從於今日,隨所行來處,城邑及聚落,常當歸命佛,顯示於正法。」

時曠野夜叉聞佛所說,歡喜踊躍,歸依三寶,并受禁戒為佛弟子。

(三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王園精舍有比丘尼,名曰毘[口*梨](毘[口*梨]秦言雄也)。時彼國人一切共為俱蜜頭星會,七日七夜歡娛聚集,無有延請比丘尼者。時有夜叉,於彼毘[口*梨]比丘尼所生信敬心,知諸國人都無請者,於里巷中說斯偈言:

「王舍城諸人,  一切咸醉眠,

 毘[口*梨]比丘尼,  寂然入善定,

 行者實是雄,成就於雄法。而此比丘尼,善能修諸根,永離於塵垢,寂滅到涅槃。

 如斯大德人,宜勤加供養。汝等今云何,都無請命者?」

時彼城中諸優婆塞聞是偈已,各持衣服及諸餚饍而來,施與彼比丘尼。于時夜叉見諸人等,各各供養,復說偈言:

「毘[口*梨]比丘尼,斷除一切結,優婆塞有智。

能施於彼食,以施彼食故,得大福增長。

 毘[口*梨]比丘尼,斷一切結使。

 優婆塞有智,能施毘[口*梨]衣,以施彼衣故,得大福增長。」

(三二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王園精舍有比丘尼,名曰白淨。爾時,國人一切共作俱蜜頭星會,七日七夜歡娛聚集,無有請彼比丘尼者。時有夜叉於白淨比丘尼所生信敬心,知諸國人都無請者,於里巷中說斯偈言:

「王舍城諸人,一切皆醉眠,不請比丘尼,修於諸根者。

 白淨白淨法,比丘尼善定,永離於塵垢,寂滅到涅槃。

 如斯大德人,宜勤加供養。汝等今云何,都無命請者?」

時彼城中諸人聞是偈已,各持衣食施比丘尼。于時夜叉見得衣食,復說偈言:

「白淨比丘尼,斷除於愛結。優婆塞有智,能施於彼食,以施彼食故,獲於無量福。

 白淨比丘尼,斷除於慳貪。優婆塞有智,能施於彼衣,以施彼衣故,獲於無量福。」

(三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二夜叉:一名七岳,二名雪山。此二夜叉共為親友,而作誓言:「若汝宮中有妙寶出,當語於我;若我宮中有妙寶出,亦當語汝。」時雪山夜叉宮中,有千葉蓮花,大如車輪,紺瑠璃莖,金剛為鬚。雪山夜叉覩斯事已,即便遣使語彼七岳言:「我宮中有是異物,汝可來觀。」

爾時,七岳夜叉聞是語已,即作心念:「如來世尊近在不遠,可使詣雪山夜叉所言,我當必詣彼,往看寶華。」作是念已,即復遣使言:「我此中有如來.至真.等正覺,在此現形,汝宮雖有如是寶華,為何所益?」

爾時,雪山夜叉聞其使語,侍從五百夜叉,往詣于彼七岳夜叉所止宮中。雪山夜叉向於七岳而說偈言:

「十五日夜月,圓足極淨明,聞命將徒眾,今故來相造,應當親近誰?誰是汝羅漢?」

七岳夜叉說偈答曰:

「如來世所尊,王舍城最上,說於四諦法,斷除一切苦。

 說苦從因生,能生苦名習,賢聖八正道,趣向於寂滅。彼是我羅漢,汝當親近之。」

雪山夜叉復說偈言:

「普於群生類,若有慈等心,於愛不愛覺,為得自在不?」

七岳夜叉復以偈答:

「心意極調柔,於諸群萠類,了知一切法,為世大導師,於愛不愛覺,心皆得自在。」

雪山夜叉復說偈言:

「若能真實語,終不虛妄言,慈愍眾生類,除斷於殺生,遠離於放逸,於禪而不空。」

七岳夜叉復說偈言:

「終不虛妄語,遠離於殺害,常捨諸放逸,佛無不定時。」

雪山夜叉復說偈言:

「若不著於欲,心無諸擾亂,為有法眼耶?盡於愚癡不?能捨諸煩惱,得於解脫不?」

七岳夜叉復以偈答:

「超出欲淤泥,心淨無擾亂,法眼甚清徹,得盡於愚癡,永離眾結使,獲得於解脫。」

雪山夜叉復說偈言:

「誰無別離惱?誰能不綺語?誰見物不貪?誰不生想見?」

七岳夜叉復以偈答:

「久斷愛別苦,未曾無義言,除捨貪欲心,永無邪見想。」

雪山夜叉復說偈言:

「頗具於諸明,戒行清淨不?為能盡諸漏,不受後有耶?」

七岳夜叉復以偈答:

「明行悉具足,持戒行清淨,久斷諸結漏,永不受後有。」

雪山夜叉復說偈言:

「如來三業中,頗具眾善行,汝今得遵行,讚歎真實法。」

七岳夜叉復以偈答:

「如來身口意,  具足眾善行,

 明達悉充備,  我讚真實法。」

雪山夜叉復說偈言:

「牟尼天世雄,[蹲-酋+(十/田/ㄙ)]如伊梨延,少食不著味。

 仙聖處林禪,我等可共往,禮敬瞿曇尊。」

爾時,七岳夜叉共雪山等,將千夜叉同時俱往,既到佛所,各整衣服,合掌敬禮,而說偈言:

「婆伽婆世雄,佛陀兩足尊,諸天所不知,具眼悉明了。」

爾時,雪山、七岳等說此偈已,在一面坐。雪山夜叉以偈問佛:

「云何苦出要?云何捨離苦?世尊為我說,苦於何處盡?」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五欲意第六,於此處離欲,解脫於諸苦,斯是苦出要。

 如斯解脫苦,即於苦處滅。汝今問於我,為汝如是說。」

雪山夜叉復以偈問:

「云何池流迴?何處無安立?苦樂於何處,滅盡無有餘?」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眼耳鼻舌身,意根為第六,此處池流迴,此無安立處。名色不起轉,此處得盡滅。」

雪山夜叉復以偈問:

「云何世間生?云何得和聚?幾為世間受?幾事為苦求?」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世間從六生,因六得和集,從六生於受,六事恒苦求。」

雪山夜叉復以偈問:

「云何修善法,晝夜不懈怠?云何度駛流,無有安足處,亦無所攀緣,處深不沈沒?」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一切戒無犯,智慧具禪定,思惟眾過患,具足於念力。

 此能度難度,遠離欲和合,捨諸有結使,盡於歡喜有。如是人名為,處深不沈沒。」

雪山夜叉復以偈問:

「誰度於駛流?孰能越大海?誰能捨於苦?云何得清淨?」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信能度駛流,不放逸越海,精進能捨苦,智慧能使淨。

 汝詣諸沙門,及諸婆羅門,各各種別問,誰有知法者?誰能說實捨?離我誰能說?」

雪山夜叉復以偈問:

「我今聞佛說,疑網皆已除,何須種別問,沙門婆羅門?

 世雄善顯示,具實分別說,七岳恩深重,能使我得見。

 無上大導師,我今所至處,城邑及聚落,在在并處處,

 日夜常歸依,如來三佛陀,法中之正法。」

一千諸夜叉,心各懷踊躍,皆合掌向佛,咸求為弟子,歸依佛世尊。

(三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尊者舍利弗、大目犍連在靈鷲山。時舍利弗新剃髮竟,晨朝早起,正身端坐,以衣覆頭。當于彼時,有二夜叉:一名為害,二名復害。爾時,復害見舍利弗,語為害言:「我於今者,欲以拳打剃頭沙門。」

為害答言:「而此比丘有大神德,汝勿為此,長夜受苦。」第二第三,亦如是諫。復害故欲以拳打舍利弗,以不用其所諫曉故,乃至以身躬自抱捉。

爾時,復害惡心熾盛,雖聞他諫,乃至抱捉,都不從順。即以拳打舍利弗頭,既打之已,復害夜叉語為害言:「今打比丘,便為燒煮於我,汝今應當救拔於我。」作是語時,地自開裂,現身陷入無間地獄。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去舍利弗坐處不遠,坐一樹下,尋聞打於舍利弗聲,往詣尊者舍利弗所,而語之言:「不能堪忍受如是苦,將無驚怖,散壞身耶?」

舍利弗言:「我身忍受,都無苦痛,亦不散壞。」

尊者即讚歎言:「實有神德,假令復害以手打彼耆闍崛山,猶當碎壞,而舍利弗都無異相。」

斯二尊者作是語時,爾時,世尊晝在房坐,以淨天耳遙聞其言,即說偈言:

「正心如大山,安住無動搖,諸所可染著,染不染著法,遠離於愛樂。

 所謂愛樂者,即是塵欲法。若來加惱觸,不報惱觸者,是名不惱觸。

 若如是修心,終不受於苦。」

爾時,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因陀羅.釋迦.崛默白山.賓迦羅.富那婆修.曼遮尼羅.箭毛.受齋.曠野及雄.淨.七岳并雪山。害及於無害。是名第十四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六(丹本第十七卷初准)

(三三○)

爾時,世尊在毘舍離獼猴陂岸大講堂中。時有四十波利蛇迦比丘皆阿練若,著糞掃衣,盡行乞食,悉在學地,未離欲法,咸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作是念:「此諸比丘皆阿練若,著糞掃衣,盡行乞食,悉是學人,未斷諸結,吾當為彼,如應說法,令諸比丘不起于坐,心得解悟,盡諸結漏。」

佛告之曰:「比丘當知,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無有能知其根源者,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蓋,愛結所使,纏繫其頸,生死長途,流轉無窮,過去億苦無能知者,譬如恒河流入四海。我今問汝:汝處生死,所出血多?為恒河多?」

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我處生死,身所出血,多彼恒河四大海水。」

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汝從往世所受象身,為他截鼻、截耳,或時截足,鐵鉤[邱-丘+(卯/亞)]頭,及以斬項,所出之血,無量無邊。又受牛、馬、騾、驢、駱駝、猪、雞、犬、豕,種種禽獸,如受雞形,截其羽翼,及其項足,身所出血,是諸禽獸,各被割截,所出之血,不可計量。」復告諸比丘:「色為是常?是無常乎?」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色是無常。」

佛復問言:「色若無常,為當是苦?為非苦乎?」

比丘對曰:「無常故苦。」

佛復告言:「若無常苦是敗壞法,於此法中,賢聖弟子計有我,及我所不?」

比丘對曰:「不也。世尊!」

佛復告曰:「受、想、行、識為是常耶?為無常乎?」

比丘對曰:「斯皆無常。」

佛復問言:「若是無常,為是苦耶?為非苦耶?」

比丘對曰:「無常故苦。」

佛又問言:「若無常苦是敗壞法,賢聖弟子寧計是中我、我所不?」

比丘對曰:「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無常,無常故即無我,若無有我,則無我所,如是知實正慧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若有是色,乃至少時,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近、若遠,此盡無我,及以我所,如是稱實正見所見。若受、想,若行、若識,若多、若少,若內、若外,若近、若遠,過去、未來、現在,都無有我,亦無我所,如實知見。賢聖弟子見是事已,即名多聞。於色厭惡,受、想、行、識亦生厭惡,以厭惡故得離欲,得離欲故,則解脫。得解脫故,則解脫知見。若得解脫知見,即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佛說是時,四十波利蛇迦比丘不受後有,心得解脫。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當知,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無有能知其根源者。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蓋,愛結纏縛,流轉生死,無有窮已,過去億苦無能知者,譬如恒河流注四海。」復告比丘:「生死長遠,於昔過去受形已來,憂悲哭泣,所出目淚為多?為恒河多?」

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生死長遠,目所出淚,踰彼恒河,亦多四海。」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所集目淚,實多四海。誠如汝言,過去來世,父母棄背,伯叔、兄弟、姊妹、兒子、宗親、眷屬,悉皆死喪,及失錢財、象、馬、牛、羊,或受鞭杖,或被傷刖,侵毀形體,乃至繫閉,如斯眾苦,悲惱流淚,不可稱計。譬如瀑流,漂眾草木,聚沫塞路。愛之聚沫,遮賢聖道,血渧受身,數受地獄、餓鬼、畜生,及餘惡趣。」

佛問比丘:「色為是常?是無常乎?」

比丘對曰:「色是無常。」

佛復問言:「色若無常,為當是苦?為非苦耶?」

比丘對曰:「無常故苦。」

佛告比丘:「若無常苦是敗壞法,於斯法中,賢聖弟子寧計有我,及我所不?」

比丘對曰:「不也。世尊!」佛又問言:「受、想、行、識為是常耶?是無常乎?」

比丘對曰:「斯皆無常。」

佛又問言:「若是無常,為是苦耶?為非苦乎?」

比丘對曰:「無常故苦。」又問:「若無常苦是敗壞法,賢聖弟子寧計是中我、我所不?」

比丘對曰:「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無常,無常故苦,苦即無我。若無有我,則無我所,如是知實正慧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若有是色,乃至少許,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近、若遠,此盡無我,及以我所,如是稱實正見所見。若受、想、行、識,若多、若少,若內、若外,若遠、若近,過去、未來、現在,都無有我,亦無我所,如實知見,賢聖弟子見是事已,即名多聞,於色解脫,受、想、行、識,亦得解脫,憂悲苦惱一切解脫。」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言:「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無有能知其根源者。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蓋,愛結纏縛,流轉生死,無有窮已,過去億苦無能知者。」復告比丘:「譬如恒河流注四海,於昔過去生死曠遠,飲於母乳比恒河水,何者為多?」

比丘白佛:「如我解佛所說義者,過去久遠所飲母乳,多彼恒河,及四海水。」

「受形已來,無量無邊,或受象、馬、駝、驢、牛、羊、鹿等,種種畜獸,所飲母乳,不可稱計。譬如瀑流,漂諸草木,合成聚集,妨塞途路。愛之聚沫,亦復如是,能遮聖道。」餘如上說。

(三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無有能知其根源者。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蓋,愛所纏縛,流轉生死,無有窮已,過去億苦無能知者。假設有人,斬截天下大地草木,悉以為籌,盡此諸籌,欲數過去無量世來所生之母,亦不能盡其邊際。假設斬於大地草木,悉皆以為四指之籌,欲算過去所生之父,終不能得知其邊際。」復告比丘:「生死長遠,邊不可得。」餘如上說。「汝諸比丘,當作是學,斷於生死,斷於諸有,更不受有。」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無有能知其根源者。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蓋,愛所纏縛,流轉生死,無有窮已;過去億劫恒受眾苦,一切無有能得知者。」復告比丘:「假設有人,丸大地土,猶如豆粒,以此豆粒欲數過去所受生母,盡此地土,亦不能得盡其邊際。」餘如上說。「是故汝等,應作是學,學斷後有,懃求方便,斷於後有。」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無有能知其根源者。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蓋,愛所纏縛,流轉生死,無有窮已,過去億數所受眾苦,一切無有能得知者。」

佛告比丘:「汝觀世間喜樂之眾,受上樂者,汝等決定應作是念:『我從過去以來,受如此樂,數受斯樂,亦皆敗失,如是生死長遠。』」餘如上說。「汝等今者,當作是學,懃修方便,斷於後有。」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餘如上說。「若見眾生受極苦毒,憂愁懊惱,當作是念:『我從昔來無量劫中,亦受如是無量苦惱,生死長遠。』」餘如上說。「汝等比丘,當作是學,應懃方便,斷於後有,莫作起有因緣。」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餘如上說。「汝等比丘,若見有人,心生驚怖,身毛為竪,當知前身曾作怨害,是故生死長遠。」餘如上說。「汝等比丘,應作是學,當懃方便,斷於後有。」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餘如上說。「若見眾生自然愛樂,起於欲心,心極親愛,汝等當知,先身之時,必為父母、兄弟、妻子,或作和上、阿闍梨、師長所尊,是故當知,生死長遠。」餘如上說。「汝等比丘,應作是學,懃修方便,斷於後有,莫作生有因緣。」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婆羅門,往詣佛所,問訊世尊,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未來當有幾佛出世?」

佛答之言:「未來當有恒河沙諸佛出現於世。」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作是念:「我當於未來佛所修梵行,迴還不遠。」復作是念:「我竟不問過去之世幾佛出世?」作是念已,還至佛所,白佛言:「世尊!過去之世幾佛出世?」

佛答之曰:「過去有無量恒河沙諸佛已出於世。」

時婆羅門復作是念:「過去、未來諸佛出世,我不值遇,今得值佛,云何空過?我當於佛法中出家學道。」即起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慈愍,聽我出家,於佛法中,修行梵行。」佛即聽許,尋得出家。既出家已,獨處閑靜,精勤修習,斷於生死,得阿羅漢。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毘富羅山足。佛告諸比丘:「若有一人,於一劫中,流轉受生,收其白骨,若不毀壞,積以為聚,如毘富羅山。賢聖弟子隨時聞,如實知苦聖諦,如實知苦集、知苦滅、知趣苦滅道,如是知見已,斷於三結,所謂身見、戒取、疑,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菩提,趣於涅槃,極至七生七死,得盡苦際。」說是事已,復說偈言:

「一人一劫中,流轉受生死,積骨以為聚,集之在一處,使不毀敗壞,猶如毘富羅。

 若觀四真諦,正智所鑒察,說苦因從生,苦滅八聖道,

安隱趣涅槃,流轉生死輪,任運過七生,得盡於苦際。」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頂禮而去。

 血淚及母乳  土丸如豆粒  恐怖及彼愛  恒沙及骨聚

(三四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生死長遠。」亦如上說。爾時,眾中有一比丘,從坐而起,整衣服,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劫為久近?」

佛告比丘:「吾可為汝敷演而說,恐汝不解。」

比丘白佛:「頗可方喻說不?」

佛言:「可作方喻。以鐵為城,縱橫正等,高一由旬,設盛芥子,滿中流溢。假設有人百年之中,取一芥子,城中芥子,可得都盡,劫之邊際,不可得知。」復告比丘:「劫之長遠,其喻如是。如斯長劫,百千億萬,乃至百億萬苦惱,無量無邊麁惡痛苦,意所不憙,猶如聚沫,血渧受身,數受地獄、餓鬼、畜生惡趣之中,人中惡趣,是故應斷後有,宜勤方便,遠離諸有。汝等比丘,當作是學。」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餘如上說。於彼眾中有一比丘,即從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劫為久近?」

佛告比丘:「可為汝說,汝不能解。」

比丘白佛:「為可作方喻以不?」

佛言:「可作方喻。」佛告比丘:「如有硬石,無有孔穴,共同一體,縱廣高下,滿一由旬。假使有人,以細羅縠衣,或初摩細濡,或以細[疊*毛],百年一拂,令其壞盡,劫猶未盡。是故我說,劫之長遠,邊際難得。劫之久近,其喻如是。如是長劫,數百、數千、數萬、數千億萬眾生,於斯長劫之中受大苦惱,麁澁痛苦,意所不憙,如似聚沫,血渧所受,數受地獄、餓鬼、畜生,入於惡趣。是故汝等,當斷後有,勤修行道,離於諸有因緣,應作是學。」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眾中有一比丘,從坐而起,整衣服,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從昔已來,多少劫過?」

佛告比丘:「吾可說之,汝不能解。」

比丘白佛言:「可作方喻說不?」

佛言:「可作方喻。假設有人,年滿百歲,於一日中,晨起、日中及日暮,三時各憶百千劫事,如是日日憶念,滿足百年,猶不能得過去劫數邊際。劫數長遠,亦復如是。眾生於是長遠劫中,受眾苦極麁澁痛苦,心不生憙,數受地獄、餓鬼、畜生,入於惡趣。是故比丘,應斷後有,勤修方便,絕離諸有。汝等比丘,應作是學。」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餘如上說。「乃至過去億數之劫不可得知,於此大地,無有不是汝等故身生處死處。」復告比丘:「生死長遠,邊際難知。汝等比丘,應勤方便,斷離諸有。」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乃至如上所說。復告比丘:「此世間中,無有一人不作汝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及以和上、阿闍梨、所尊之者,此世間中,無一眾生不殺害汝,為汝怨。亦復無有一眾生等,不食於汝身肉之者。如是無始生死,餘如上說。是故比丘,應勤方便,斷離諸有,當作斯學。」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譬如天雨,既至於地,即便生泡,速生速滅,生死之法,速生速滅,亦復如是。無始生死,長遠若斯。是故比丘,應勤方便,斷離諸有,當作是學。」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死生長遠。」如上所說。復告比丘:「天雨密緻,如縛掃篲,東西南北,及以四維,間無空處。東方無量世界眾生,熾盛安樂,無量世界悉皆碎壞,無量世界眾生滿中,無量世界悉皆空虛,無有眾生在中居止;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生死無始。」餘如上說。「是故比丘,當勤方便,斷離諸有,應作是學。」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如上所說。乃至無始生死,亦如上說。復告比丘:「譬如擲杖,或根著地,或頭著地,或墮不淨、穢惡之處,或復墮於清淨之處。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為無明所覆,或生天上及在人中,或墮地獄、餓鬼、畜生,或復墮於阿修羅有,以是義故,生死長遠。」廣說如上。「是故比丘,當斷諸有,應如是學。」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譬如五輻車輪,其有力者,旋轉速疾。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為無明覆,輪轉五道,所謂人、天、地獄、餓鬼,及以畜生,如是無始生死。是故比丘,當斷諸有,應作善法。」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毘富羅山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無有住時,不可保信,是壞敗法。以是義故,汝諸比丘,於諸行所,應知止足,生厭惡想,離於愛欲,而求解脫。」

復告比丘:「此毘富羅山,往昔之時,名曰婆耆半闍。爾時,此城名帝彌羅,彼時人民壽四萬歲,諸人民等,欲上此山,經於四日,然後乃能至彼山頂。時世有佛,號迦孫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諸弟子而說法要,初中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比丘當知,爾時,婆耆半闍山相,於今已滅,人民盡死,是佛世尊入涅槃後,人壽轉減。以是義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無有住時,不可保信,是壞敗法。是故比丘,於諸行所,應知止足,生厭惡想,離於愛欲,而求解脫。」

復告比丘:「乃往昔時,此山名曰朋迦,于時此城名阿毘迦,時,彼世人壽三萬歲,此諸眾生,若欲上山,經於三日,便得往還。時世有佛世尊,號迦那含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爾時,如來普為大眾演說法要,所演說者,初中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具足清淨,顯發梵行之相。比丘當知,彼佛世尊入涅槃後,人民轉減,于時山相,於今已滅,人民死盡。是故比丘,諸行無常,是變易法,不可恃怙,會歸磨滅。汝等應當於諸行所,宜知止足,生厭惡想,離於愛欲,而求解脫。」

佛復告諸比丘:「乃往古昔,此山名曰善邊,爾時,國土名曰赤馬,于時人民壽二萬歲。當爾之時有佛出世,號曰迦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廣為大眾敷演分別諸法秘奧,其所說者初中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比丘當知,善邊山名於今已滅,人皆終沒,彼佛世尊入般涅槃,人命轉減。以是義故,諸行無常,是變易法,無有住時,不可恃怙,會歸磨滅。是故宜應於諸行所,生於止足,厭惡之想,離於愛欲,而求解脫。

「此山今復名毘富羅,而斯國土名摩竭提,是中眾生壽命百年,或增或減,此諸眾生若欲上山,須臾之頃,即便往還。我釋迦文出現於世,十號具足,為眾演說無量經典,其所說者,初中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復告比丘:「此山名字并及國人,不久亦當悉皆滅盡,我亦不久當入涅槃。以是義故,諸行無常,是變易法,無有住時不可恃怙,會歸磨滅。是故比丘,宜應至心於諸行所,生止足想,厭惡之心,離於愛欲,而求解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婆耆半闍帝彌羅,阿毘迦羅朋伽迦,善邊之山赤馬國,毘富羅山摩竭提,

諸山悉滅人亦終,佛入涅槃壽命滅。

「以是義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城.山.過去  無地方所  眾生無不是  麁雨渧雨.如縛掃篲  擲杖.還轉輪

 毘富羅(此下與丹本第二十卷准)

(三五一)

爾時,眾多比丘在俱薩羅園竹林中夏坐安居。彼園林中,有天神住,天神愁念,而作是言:「今僧自恣,月十五日已復欲去。」

更有天神即問之言:「汝今何故愁憂如是?」即說偈言:

「天神汝今者,何以懷愁憂?淨戒諸比丘,今日當自恣,得遇如是事,宜應自欣悅。」

彼林天神以偈答曰:

「我亦知彼等,今日當自恣,非是無慚愧,同諸外道等。

 斯等皆精懃,具有慚愧者,收斂衣鉢已,自恣各散去。

 比丘既散已,此林空無人,更無所聞見,是故我愁憂。」

時諸比丘既自恣已,各散出林,還其所止。爾時,天神見其四散,心懷憂慘,即說偈言:

「諸比丘去已,但見遊居處,牟尼諸弟子,多聞有知見,善能具分別,種種清淨說。

 如斯持法人,今者安所詣?」

時餘天神復說偈言:

「此諸比丘等,四散道不同,有向摩竭提,或有詣跋耆,亦復有向彼,毘舍離國者。

 此阿練若處,集會諸比丘,譬如野鳥鹿,栖止無恒所。

 此諸比丘等,捨棄於緣務,常求空閑處,靜坐得安樂。」

(三五二)

有一比丘,從俱薩羅國,詣俱薩羅林,於中止住,晝日睡眠。時彼林中,有天神作是念言:「今此比丘處林而睡,甚非所宜,非沙門法,污辱此林。我於今者,當覺悟之。」作是念已,即往其所,[口*磬]咳彈指,而說偈言:

「咄比丘汝起,無得嗜睡眠,如是睡眠者,竟有何義利?身遭極重病,云何而安眠?

 毒箭中汝心,求拔云何眠?汝既能出家,捨離眾緣務,當滿本願求,勿為睡所覆。

 [-+]瞢無覺了,失於昔所願,欲體性無常,掉動不停住,眴息不可保,凡夫愚惑著。

 汝今已出家,離於在家縛,云何離縛已,而復樂眠睡?

 若未斷愛欲,其心未解脫,未得最上智,不具斯事者,不名為出家。

 云何安睡眠,欲稱出家法?應當勤精進,晝夜不懈惓,堅固求涅槃。

 所求既未獲,出家為何眠?慧識却無明,盡於諸漏結,善調於心行,

獲最後邊身,能具如上事,乃可安眠睡。」

(三五三)

爾時,復有一比丘,亦住於彼俱薩羅林,晝入房坐,起於惡覺,依於貪嗜。時林天神知彼比丘起於惡覺,依於貪嗜。「不能稱可出家法式,是不善事,處此林中,起於惡覺。我於今者,當[寤-吾+告]悟之。」作是念已,即往其所,而說偈言:

「比丘惡怖欲,故來處此林,形雖坐林間,心意出林表,馳騁逐外塵,起于惡覺觀。

 若滅諸欲著,然後得解脫,既得解脫已,乃爾知快樂。

 汝應捨不樂,安心樂此法,我今[寤-吾+告]悟汝,令汝還得念。

 欲如惡焦山,煎涸諸善法,惡焦無厭足,難可得小離。

 勿貪於欲樂,坌污已淨心,如鳥為塵坌,奮翮振塵穢。

 比丘亦如是,禪思去塵勞,塵垢來染心,正念能除捨。

 愛欲即塵垢,非謂外埃土,欲覺及瞋癡,謂之為塵勞。攝心有智者,爾乃能除去。」

(三五四)

爾時,復有一比丘,亦住於彼俱薩羅林,晝入房坐,而於欲所,起清淨想。彼林天神知其所念,為覺悟故,即說偈言:

「汝思欲淨想,欲覺之所吞,捨欲不淨心,妄取欲淨想。

 比丘汝今者,處林獨閑坐,應念佛法僧,及已所受戒,多獲歡喜心,便知苦邊際。」

(三五五)

爾時,復有一比丘,遊俱薩羅國,止一林中,於其日中,盛熱之時,心生不樂。時此比丘即說偈言:

「日中既盛熱,林木甚欝蒸,眾禽以熱故,各自停不飛,布穀厲其聲,我聞生驚懼。」

彼林天神聞此偈已,即說偈言:

「日中盛熱時,眾鳥皆停住,布穀厲聲鳴,汝應生快樂,不應生怖懼,此處當畏誰?」

(三五六)

爾時,尊者阿那律遊俱薩羅國,止住一林。時阿那律天上本妻,來至此林,禮尊者足,在一面坐,即說偈言:

「汝昔天上時,善巧奏琴樂,又復能歌舞,縱意受快樂。

 汝當發心願,還向本宮殿,處三十三天,彼天豐諸欲,天女恒翼從,極樂甚可樂。」

尊者阿那律說偈答曰:

「天女極為苦,依止於身見,諸樂生天者,一切無不苦。

 我不受後有,更不生彼天,天女汝當知,我盡於生死。」

(三五七)

爾時,復有一比丘,在俱薩羅國,止一林住,晝夜誦習,精懃修道,得阿羅漢。已得阿羅漢,止不誦習。彼時天神而說偈言:

「汝常誦法句,精懃不休廢,今何故默然,都無所誦習?」

比丘說偈答言:

「我先求法句,未得離欲結,吾今既離欲,法句義已成。

 我今已知見,不墮於諸道,所其得出要,何用文字為?

 世間諸所有,一切聞見事,悉皆都捨離,不受於後有。」

(三五八)

爾時,復有一比丘,在俱薩羅國,依止彼林,眼視不明,請醫占之。醫語之言:「比丘!若能嗅蓮華香,眼還得明。」彼比丘即信其言,又語之曰:「我於何處得斯蓮花?」醫即答言:「汝若欲得蓮花香者,當詣蓮花池所。」時彼比丘即用其言,至彼池所,端坐嗅香。爾時,天神見其如是,即說偈言:

「池中所生華,香氣甚馝馥,汝都不見主,云何偷花香?

 而汝於今者,真實得名盜,大仙汝何故,而盜於彼香?」

比丘說偈答言:

「天神汝當知,蓮華生池中,我不傷根莖,亦不偷盜取,但遠嗅香氣。

 以何因緣故,名為偷香者?我不受此語。」

天神復說偈言:

「池中有香花,不問其主取,檀越不施與,世人名為盜。大仙汝偷香,一向成盜罪。」

時有一人來入此池,以鎌芟截蓮花根葉,重負而去。比丘見已,復說偈言:

「斯人入池中,斬拔花根子,狼籍而踐蹈,重擔而齎歸。何故不遮彼,語言汝盜取?」

天神說偈答言:

「彼人入池者,恒作於惡業,譬如乳兒母,而著於黑衣,雖有諸唌唾,都不見污辱。

 汝如白淨衣,易受其點污,是故止制汝,不能遮于彼。

 惡人如衣黑,造惡不譏呵;鮮白上有點,猶如蠅脚等,世人皆共見。

 設諸賢智人,有少微細過,其喻亦如是,珂貝上黑點,人皆遠見之。

 若斷結使者,諸業皆潔淨,有如毛髮惡,人見如丘山。」

比丘復說偈言:

「天今利益我,為欲拔濟故,隨所見我處,數數覺悟我。」

天神說偈答言:

「汝不以錢財,而用市我得,又不破他國,虜掠見擒獲。

 損益汝自知,誰逐汝覺悟?汝今應自忖,諸有損益事。」

(三五九)

爾時,尊者十力迦葉在俱薩羅國拪泥窟中。有一獵師名連迦,去尊者不遠,施鹿羂弶。爾時,尊者憐愍獵師,為其說法,彼不解法。尊者迦葉指端出光,獵師雖見,亦不厭離如此惡事,但自思念:「鹿來入羂?為不入羂?」

爾時,拪泥窟神而說偈言:

「獵師處深山,少智盲無目,非時又所說,徒自失其言。

 假令汝十指,一時都出光,終不能令彼,得見於四諦。

 彼都無智故,造作諸非法,不樂及睡眠,厭離倒淨想,安住闍利那,誦習花迦葉。」

(三六○)

爾時,跋耆子遊俱薩羅國,住止彼林。時彼國人一切皆作拘蜜提大會,七日七夜。爾時,跋耆子見是事已,心小退壞,即說偈言:

「我在林樹間,譬如彼棄木,我今如棄木,獨處寓空林,今日到滿月,誰苦劇於我?」

爾時,天神知其所念,說偈問言:

「汝今處空林,云何似棄木?地獄羨忉利,天慕汝亦然。」

(三六一)

爾時,有一比丘在俱薩羅,止住彼林,修持禁戒,已為滿足,更不求勝。時彼天神即說偈言:

「不應以持戒,多聞及禪定,住於空靜處,未盡諸漏結。

 不應作是事,用智自損減,遠離凡夫法,逮得菩提樂。」

(三六二)

爾時,俱薩羅國有一比丘,號曰龍與,住止彼林,好樂家法,晨入聚落,日暮乃還。爾時,天神作是念言:「此年少比丘親近憒閙,朝往暮還。我於今者,為作覺悟。」即說偈言:

「去時何太早?迴還何逼暮?瞻形觀相貌,如似在家者。

 數數常往返,苦樂同世俗,龍與汝當知,宜應自思量。

 勿貪著居家,以損清淨行,汝今慎勿為,無自在所牽。」

(三六三)

爾時,復有眾多比丘在俱薩羅國,止住彼林。眾多比丘掉動不停,少於慚恥,輕躁佷戾,識念不定,心意惶惶,諸根馳散。爾時,天神作是念:「比丘之法不應如是,斯甚不善。我當為其說覺悟偈。」即說偈言:

「瞿曇諸弟子,正命用自活,乞食及住時,常思於無常,於彼住坐臥,亦復思無常。

 已自難將養,佷戾心馳散,譬如世俗人,食訖皆睡眠,棄於自己舍,親近著他家。

 如為人所迫,強逼作沙門,無實無信心,亦不求出家,強著僧伽梨,如老牛駕犁。」

爾時,諸比丘即答之言:「今者汝欲譏我等耶?」天復說偈答言:

「我不見種姓,亦不稱名字,我今敬禮僧,譏毀作過者,若能住精進,我今亦禮足。」

(三六四)

爾時,憍薩羅國有一比丘,林中止住,與一長者共為親友。是時長者有一兒婦,年少端正,時,此比丘少共語言,眾人皆謗,謂為非法。是時比丘聞是語已,心中懊惱,欲向林中而自刑戮。天神念言:「彼比丘實無過患,於此林中,若自刑害,甚為非理。我當令其使得覺悟。」

時此天神即便化作彼兒婦形,至比丘所。比丘見已,即向化婦而說偈言:

「如市在四衢,甚為寬博處,唯有染污語,三四人眾中,親近生誹謗。

 汝知是事已,宜應速疾去,勿得此間住。」

時化天神復說偈言:

「出家應忍受,譏毀誹謗言,謗語是不實,不宜生愁惱。

 空聲不著己,但是虛妄語,自省無過咎,不應生惱苦。

 聞謗而恐畏,云何處深林?

譬如彼野鹿,終身行不立,能忍諸音聲,善惡上中下,

有識之佳人,成就具正行,不以他語故,得名賊牟尼。

 汝今自審己,既無諸過咎,賢聖及諸天,亦知汝無過。」

時化天神說是偈已,即於其處隱沒不現。彼時比丘晝夜精勤,心不懈息,斷除煩惱,得成羅漢。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六

 

按下列網址,閲覽 CBETA電子佛典: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00_001 (卷第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