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大正藏第02冊) (卷第四十一第五十)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節錄自:CBETA電子佛典 Rev.1.105)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一

(一一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時,有眾多釋氏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諸釋氏:「汝等諸瞿曇!於法齋日及神足月受持齋戒,修功德不?」

諸釋氏白佛言:「世尊!我等於諸齋日有時得受齋戒,有時不得;於神足月有時齋戒,修諸功德,有時不得。」

佛告諸釋氏:「瞿曇!汝等不獲善利,汝等是憍慢者、煩惱人、憂悲人、惱苦人。何故於諸齋日或得齋戒,或不得?於神足月或得齋戒,作諸功德,或不得?諸瞿曇!譬人求利,日日增長,一日一錢,二日兩錢,三日四錢,四日八錢,五日十六錢,六日三十二錢。如是士夫日常增長,八日、九日乃至一月,錢財轉增廣耶?」

長者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釋氏:「云何?瞿曇!如是士夫錢財轉增,當得自然錢財增廣,復欲令我於十年中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禪定,寧得以不?」

釋氏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釋氏:「若得九年、八年、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喜樂心樂,多住禪定以不?」

釋氏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釋氏:「且置年歲,寧得十月、九月、八月乃至一月喜樂心樂,多住禪定以不?復置一月,寧得十日、九日、八日乃至一日一夜喜樂心樂,禪定多住以不?」

釋氏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釋氏:「我今語汝,我聲聞中有直心者,不諂不幻,我於彼人,十年教化,以是因緣,彼人則能百千萬歲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禪定,斯有是處!復置十年,若九年、八年乃至一年,十月、九月乃至一月,十日、九日乃至一日一夜,我教化,至其明旦,能令勝進。晨朝教化,乃至日暮,能令勝進,以是因緣,得百千萬歲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禪定,成就二果,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彼士夫先得須陀洹故。」

釋氏白佛:「善哉!世尊!我從今日,於諸齋日當修齋戒,乃至八支,於神足月受持齋戒,隨力惠施,修諸功德。」

佛告釋氏:「善哉!瞿曇!為真實要。」

佛說此經已,時諸釋種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時,有眾多釋氏集論議堂,作如是論議。時,有釋氏語釋氏難提:「我有時得詣如來,恭敬供養,有時不得;有時得親近供養知識比丘,有時不得,又復不知有諸智慧優婆塞,有餘智慧優婆塞、智慧優婆夷疾病困苦,復云何教化、教誡說法,今當共往詣世尊所,問如此義,如世尊教,當受奉行。」

爾時,難提與諸釋氏俱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諸釋氏集論議堂,作如是論議,有諸釋氏語我言:『難提!我等或時見如來,恭敬供養,或時不見,或時往見諸知識比丘,親近供養,或時不得……』」如是廣說,乃至「『如佛所教誡,當受奉行。』我等今日請問世尊,若智慧優婆塞,有餘智慧優婆塞、優婆夷疾病困苦。云何教化、教誡說法?」

佛告難提:「若有智慧優婆塞,當詣餘智慧優婆塞、優婆夷疾病困苦者所,以三種穌息處而教授之言:『仁者!汝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以是三種穌息處而教授已,當復問言:『汝顧戀父母不?』彼若有顧戀父母者,當教令捨,當語彼言:『汝顧戀父母得活者,可顧戀耳,既不由顧戀而得活,用顧戀為?』彼若言不顧戀父母者,當歎善隨喜,當復問言:『汝於妻子、奴僕、錢財諸物有顧念不?』若言顧念,當教令捨,如捨顧戀父母法;若言不顧念,歎善隨喜,當復問言:『汝於人間五欲顧念以不?』若言顧念,當為說言:『人間五欲惡露不淨,敗壞臭處,不如天上勝妙五欲。』教令捨離人間五欲,教令志願天上五欲。若復彼言心已遠離人間五欲,先已顧念天勝妙欲,歎善隨喜,復語彼言:『天上妙欲無常、苦、空、變壞之法,諸天上有身勝天五欲。』若言已捨顧念天欲,顧念有身勝欲,歎善隨喜,當復教言:『有身之欲,亦復無常、變壞之法,有行滅、涅槃、出離之樂,汝當捨離有身顧念,樂於涅槃寂滅之樂為上、為勝。』彼聖弟子已能捨離有身顧念,樂涅槃者,歎善隨喜。

「如是,難提!彼聖弟子先後次第教誡、教授,令得不起、涅槃,猶如比丘百歲壽命,解脫涅槃。」

佛說此經已,釋氏難提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時,有釋氏名曰菩提,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為世尊親屬。」

佛告菩提:「莫作是語:『我得善利,得與世尊親屬故然。』菩提!所謂善利者,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故,菩提!當作是學:『我當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說此經已,釋氏菩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二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聖弟子得於佛不壞淨成就。時,若彼諸天先得於佛不壞淨戒成就因緣往生者,皆大歡喜,歎言:『我以得於佛不壞淨成就因緣故,來生於此善趣天上。彼聖弟子今得於佛不壞淨成就,以是因緣,亦當復來生此善趣天中。』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須陀洹分。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須陀洹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成就四法者,當知是須陀洹。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者,當知是須陀洹。」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不分別說,如是分別,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成就四法者,當知是須陀洹,一一經如上說。

(一一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是名須陀洹果。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是名斯陀含果。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斷,是名阿那含果。何等為阿羅漢果?若彼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阿羅漢果。」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彼處,有比丘經行於彼處,四沙門果中得一一果者,彼比丘盡其形壽,常念彼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經行處,如是住處、坐處、臥處,亦如是說。

如是比丘,如是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一一四經如上說。

(一一三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四食於四大,眾生安立,饒益攝受。何等為四?謂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如是四種,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成就,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三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於佛不壞淨成就,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於法不壞淨,於諸聞法可意愛念,聖戒成就,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於佛不壞淨成就者,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若法、若慳垢纏眾生所,心離慳垢眾多住,行解脫施,常施,樂於捨,等心行施,聖戒成就,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如是四種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彼聖弟子功德果報不可稱量,得爾所福、爾所果報;然彼多福墮大功德積聚數,如前五河譬經說,乃至說偈。」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四十天子,極妙之色,夜過晨朝,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諸天子:「善哉!善哉!諸天子!汝等成就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時,天子從座起,整衣服,稽首佛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成就於佛不壞淨,緣此功德,身壞命終,今生天上。」

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於法不壞淨成就,緣此功德,身壞命終,今生天上。」

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於僧不壞淨成就,緣此功德,身壞命終,今生天上。」

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於聖戒成就,緣此功德,身壞命終,今生天上。」

時,四十天子各於佛前自記說須陀洹果已,即沒不現。

如四十天子,如是四百天子、八百天子、十千天子、二十千天子、三十千天子、四十千天子、五十千天子、六十千天子、七十千天子、八十千天子,各於佛前自記說須陀洹果已,即沒不現。

(一一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如月譬住,如新學,慚愧軟下,攝心斂形而入他家。如明目士夫臨深登峰,攝心斂形,難速前進。如是,比丘如月譬住,亦如新學,慚愧軟下,御心斂形而入他家。迦葉比丘如月譬住,亦如新學,慚愧軟下諸高慢,御心控形而入他家。如明目士夫臨深登峰,御心控形,正觀而進。」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比丘為何等像類應入他家?」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有比丘於他家心不縛著貪樂,於他得利,他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亦不自舉,亦不下人。如是像類比丘應入他家。」

爾時,世尊以手捫摸虛空,告諸比丘:「我今此手,寧著空、縛空、染空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比丘之法常如是:不著、不縛、不染心而入他家。唯迦葉比丘以不著、不縛、不染之心而入他家,於他得利及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不自舉、不下人,其唯迦葉比丘應入他家。」

爾時,世尊復以手捫摸虛空,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我今此手,寧著空、縛空、染空以不?」

諸比丘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其唯迦葉比丘心常如是,以不著、不縛、不染之心入於他家。」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等像類比丘應清淨說法?」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有比丘作如是心為人說法:『何等人於我起淨信心,為本已當得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如是說者,名不清淨說法。

「若復比丘為人說法,作如是念:『世尊顯現正法、律,離諸熾然,不待時節,即此現身,緣自覺知,正向涅槃,而諸眾生沈溺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此眾生聞正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以是正法因緣,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為人說,是名清淨說法。唯迦葉比丘有如是清淨心為人說法,以如來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而為人說。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如是說法,於如來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為人說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三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欲入他家,作如是念,彼當施我,莫令不施,頓施非漸施,多施非少施,勝施非陋施,速施非緩施。以如是心而至他家,若他不施,乃至緩施,是比丘心則屈辱。以是因緣,其心退沒,自生障閡。

「若復比丘欲入他家,作如是念:『出家之人卒至他家,何由得施非不施,頓施非漸施,多施非少施,勝施非陋施,速施非緩施?』作如是念而至他家。若彼不施,乃至緩施,是比丘心不屈辱,亦不退沒,不生障礙,唯迦葉比丘作如是念而入他家。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作如是念而入他家,出家之人卒至他家,何由得施非不施,乃至速施非緩施?」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三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時,尊者摩訶迦葉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尊者摩訶迦葉:「汝當為諸比丘說法教誡、教授。所以者何?我常為諸比丘說法教誡、教授,汝亦應爾。」

尊者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今世比丘難可教授,或有比丘不忍聞說。」

佛告摩訶迦葉:「汝何因緣作如是說?」

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見有兩比丘,一名槃稠,是阿難弟子;二名阿浮毘,是摩訶目揵連弟子。彼二人共諍多聞,各言:『汝來當共論議,誰所知多?誰所知勝?』」

時,尊者阿難住於佛後,以扇扇佛,語尊者摩訶迦葉言:「且止!尊者摩訶迦葉!且忍!尊者迦葉!此年少比丘少智、惡智。」

尊者摩訶迦葉語尊者阿難言:「汝且默然!莫令我於僧中問汝事。」

時,尊者阿難即默然住。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彼槃禂比丘、阿浮毘比丘所,作是言:『大師語汝。』」時,彼比丘即受教,至槃禂比丘、阿浮毘比丘所,作是言:「大師語汝。」

時,槃禂比丘、阿浮毘比丘答言奉教,即俱往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爾時,世尊告二比丘:「汝等二人,實共諍論,各言:『汝來試共論議,誰多誰勝』耶?」

二比丘白佛言:「實爾。世尊!」

佛告二比丘:「汝等持我所說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多伽、毘富羅、阿浮多達摩、優波提舍等法,而共諍論,各言:『汝來試共論議,誰多誰勝』耶?」

二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二比丘:「汝等不以我所說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而自調伏,自止息,自求涅槃耶?」

二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二比丘:「汝知我所說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汝愚癡人應共諍論,誰多誰勝耶?」

時,二比丘前禮佛足,重白佛言:「悔過!世尊!悔過!善逝!我愚我癡,不善不辯,而共諍論。」

佛告二比丘:「實知罪悔過,愚癡,不善不辯,而共諍論。今已自知罪,自見罪,知見悔過,於未來世律儀戒生。我今受汝,憐愍故,令汝善法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若有自知罪,自見罪,知見悔過,於未來世律儀戒生,終不退減。」

時,二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三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晡時從禪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佛告迦葉:「汝當教授、教誡諸比丘!為諸比丘說法教誡、教授。所以者何?我常為諸比丘說法教誡、教授,汝亦應爾。」

尊者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今諸比丘難可為說法,若說法者,當有比丘不忍、不喜。」

佛告迦葉:「汝見何等因緣而作是說?」

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於諸善法無信敬心,若聞說法,彼則退沒。若惡智人於諸善法無精進、慚愧、智慧,聞說法者,彼則退沒,若人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身行慠暴,忿恨失念,不定無智,聞說法者,彼則退沒。世尊!如是比諸惡人者,尚不能令心住善法,況復增進!當知是輩,隨其日夜,善法退減,不能增長。

「世尊!若有士夫於諸善法信心清淨,是則不退;於諸善法精進、慚愧、智慧,是則不退,不貪,不恚、睡眠、掉悔、疑惑,是則不退;身不弊暴,心不染污,不忿,不恨,定心正念智慧,是則不退。如是人者,於諸善法日夜增長,況復心住,此人日夜常求勝進,終不退減。」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於諸善法無信心者,是則退減……」亦如迦葉次第廣說。

時,尊者摩訶迦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一一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晡時從禪覺,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汝當為諸比丘說法教誡、教授。所以者何?我常為諸比丘說法教誡、教授,汝亦應爾。」

尊者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今諸比丘難可為說法教誡、教授,有諸比丘聞所說法,不忍、不喜。」

佛告摩訶迦葉:「汝何因緣作如是說?」

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法,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迦葉:「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佛告迦葉:「昔日,阿練若比丘於阿練若比丘所,歎說阿練若法,於乞食比丘所,歎說乞食功德;於糞掃衣比丘所,歎說糞掃衣功德。若少欲知足,修行遠離,精勤方便,正念正定,智慧漏盡,身作證比丘所,隨其所行,讚歎稱說。迦葉!若於阿練若所,歎說阿練若法,乃至漏盡比丘所,歎說漏盡身作證。若見其人,悉共語言,隨宜慰勞善來者:『汝名何等?為誰弟子?』讓座令坐,歎其賢善,如其法像類,有沙門義、有沙門欲。如是讚嘆時,若彼同住同遊者,則便決定隨順彼行,不久亦當同其所見,同其所欲。」

佛告迦葉:「若是年少比丘見彼阿練若比丘來讚歎阿練若法,乃至漏盡身作證,彼年少比丘應起出迎,恭敬禮拜問訊,乃至彼同住者,不久當得自義饒益。如是恭敬者,長夜當得安樂饒益。」

佛告迦葉:「今日比丘見彼來者,知見大德,能感財利、衣被、飲食、床臥、湯藥者,與共言語,恭敬問訊,歎言善來:『何某名字?為誰弟子?』歎其福德,能感大利、衣被、飲食、臥具、湯藥。若與尊者相習近者,亦當豐足衣被、飲食、臥具、湯藥。若復年少比丘見彼來者,大智大德,能感財利、衣被、飲食、臥具、湯藥者,疾起出迎,恭敬問訊,歎言善來大智大德,能感大利、衣被、飲食、臥具、湯藥。迦葉!如是年少比丘,長夜當得非義不饒益苦。

「如是,迦葉!斯等比丘為沙門患,為梵行溺,為大映障、惡不善法、煩惱之患,重受諸有,熾燃生死,未來苦報,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故,迦葉!當如是學:『為阿練若,於阿練若所,稱譽讚歎糞掃衣、乞食,少欲知足,修行遠離,精勤方便,正念正定,正智漏盡,身作證者,稱譽讚歎。』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尊者摩訶迦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四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晡時從禪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言:「汝今已老,年耆根熟,糞掃衣重,我衣輕好,汝今可住僧中,著居士壞色輕衣。」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已長夜習阿練若,讚歎阿練若、糞掃衣、乞食。」

佛告迦葉:「汝觀幾種義,習阿練若,讚歎阿練若、糞掃衣、乞食,讚歎糞掃衣、乞食法?」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觀二種義,現法得安樂住義,復為未來眾生,而作大明。未來世眾生當如是念:『過去上座六神通,出家日久,梵行純熟,為世尊所歎,智慧梵行者之所奉事。彼於長夜習阿練若,讚歎阿練若、糞掃衣、乞食,讚歎糞掃衣、乞食法。諸有聞者,淨心隨喜,長夜皆得安樂饒益。』」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迦葉!汝則長夜多所饒益,安樂眾生,哀愍世間,安樂天人。」

佛告迦葉:「若有毀呰頭陀法者,則毀於我;若有稱歎頭陀法者,則稱歎我。所以者何?頭陀法者,我所長夜稱譽讚歎。是故,迦葉!阿練若者,當稱歎阿練若;糞掃衣、乞食者,當稱歎糞掃衣、乞食法。」

佛說此經已,摩訶迦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四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久住舍衛國阿練若床坐處,長鬚髮,著弊納衣,來詣佛所。爾時,世尊、無數大眾圍繞說法。

時,諸比丘見摩訶迦葉從遠而來,見已,於尊者摩訶迦葉所起輕慢心,言:「此何等比丘?衣服麁陋,無有儀容而來,衣服佯佯而來。」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善來!迦葉!於此半座,我今竟知誰先出家,汝耶?我耶?」

彼諸比丘心生恐怖,身毛皆竪,並相謂言:「奇哉!尊者!彼尊者摩訶迦葉,大德大力,大師弟子,請以半座。」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合掌白佛言:「世尊!佛是我師,我是弟子。」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我為大師,汝是弟子,汝今且坐,隨其所安。」

尊者摩訶迦葉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復欲警悟諸比丘,復以尊者摩訶迦葉同己所得殊勝廣大功德為現眾故,告諸比丘:「我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初禪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摩訶迦葉亦復如我,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初禪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我欲第二、第三、第四禪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摩訶迦葉亦復如是。乃至第四禪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我隨所欲,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神通境界,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乃至漏盡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

爾時,世尊於無量大眾中稱歎摩訶迦葉同己廣大勝妙功德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四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阿難住耆闍崛山。

時,尊者阿難詣尊者摩訶迦葉所,語尊者摩訶迦葉言:「今可共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尊者摩訶迦葉默然而許。

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阿難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尊者阿難語尊者摩訶迦葉:「日時太早,可共暫過比丘尼精舍。」即便往過。

時,諸比丘尼遙見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阿難從遠而來,疾敷床座,請令就坐。時,諸比丘尼禮尊者摩訶迦葉、阿難足已,退坐一面。

尊者摩訶迦葉為諸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時偷羅難陀比丘尼不喜悅,說如是惡言:「云何?阿梨摩訶迦葉於阿梨阿難,鞞提訶牟尼前為比丘尼說法?譬如販針兒於針師家賣,阿梨摩訶迦葉亦復如是,於阿梨阿難,鞞提訶牟尼前為諸比丘尼說法。」

尊者摩訶迦葉聞偷羅難陀比丘尼心不喜悅,口說惡言。聞已,語尊者阿難:「汝看!是偷羅難陀比丘尼心不喜悅,口說惡言。云何?阿難!我是販針兒,汝是針師,於汝前賣耶?」

尊者阿難語尊者摩訶迦葉:「且止!當忍!此愚癡老嫗,智慧薄少,不曾修習故。」

「阿難!汝豈聞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見,於大眾中說月譬經,教誡、教授。比丘!當如月譬住,常如新學。如是廣說為說,阿難!如月譬住,常如新學耶?」

阿難答言:「不也,尊者摩訶迦葉!」

「阿難!汝聞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言:『比丘!當如月譬住,常如新學,其唯摩訶迦葉比丘!』?」

阿難答言:「如是,尊者摩訶迦葉!」

「阿難!汝曾為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於無量大眾中請汝來坐耶?又復世尊以同己廣大之德稱歎汝:『阿難離欲、惡不善法,乃至漏盡通。』稱歎?」

答言:「不也,尊者摩訶迦葉!」

「如是,阿難!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於無量大眾中,口自說言:『善來摩訶迦葉!請汝半座。』復於大眾中以同己廣大功德,離欲、惡不善法,乃至漏盡通,稱歎摩訶迦葉耶?」

阿難答言:「如是,尊者摩訶迦葉!」

時,摩訶迦葉於比丘尼眾中師子吼已。

(一一四四)

如是我聞:

一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阿難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世尊涅槃未久。時,世飢饉,乞食難得。

時,尊者阿難與眾多年少比丘俱,不能善攝諸根,食不知量,不能初夜、後夜精懃禪思,樂著睡眠,常求世利。人間遊行至南天竺,有三十年少弟子捨戒還俗,餘多童子。時,尊者阿難於南山國土遊行,以少徒眾還王舍城。時,尊者阿難舉衣鉢,洗足已,至尊者摩訶迦葉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時,尊者摩訶迦葉問尊者阿難:「汝從何來?徒眾尠少?」

阿難答言:「從南山國土人間遊行,年少比丘三十人捨戒還俗,徒眾損減,又今在者多是童子。」

尊者摩訶迦葉語阿難言:「有幾福利,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聽三人已上制群食戒?」

阿難答言:「為二事故。何等為二?一者為貧小家,二者多諸惡人以為伴黨,相破壞故。莫令惡人於僧中住,而受眾名,映障大眾,別為二部,互相嫌諍。」

尊者迦葉語阿難言:「汝知此義,如何於飢饉時,與眾多年少弟子南山國土遊行,令三十人捨戒還俗,徒眾損減,餘者多是童子?如阿難!汝徒眾消滅,汝是童子,不知籌量。」

阿難答言:「云何?尊者摩訶迦葉!我以頭髮二色,猶言童子?」

尊者摩訶迦葉言:「汝於飢饉世,與諸年少弟子人間遊行,致令三十弟子捨戒還俗,其餘在者復是童子。徒眾消滅,不知籌量,而言宿士眾壞,阿難!眾極壞,阿難!汝是童子,不籌量故。」

時,低舍比丘尼聞尊者摩訶迦葉以童子責尊者阿難,毘提訶牟尼,聞已不歡喜,作是惡言:「云何?阿梨摩訶迦葉本外道聞,而已童子呵責阿梨阿難,毘提訶牟尼,令童子名流行?」

尊者摩訶迦葉以天耳聞低舍比丘尼心不歡喜,口出惡言。聞已,語尊者阿難:「汝看!是低舍比丘尼心不歡喜,口說惡語,言:『摩訶迦葉本聞外道,而責阿梨阿難,毘提訶牟尼,令童子名流行。』」

尊者阿難答言:「且止!尊者摩訶迦葉!忍之!尊者摩訶迦葉!此愚癡老嫗無自性智。」

尊者摩訶迦葉語阿難言:「我自出家,都不知有異師,唯如來、應、等正覺。我未出家時,常念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知在家荒務,多諸煩惱,出家空閑,難可俗人處於非家,一向鮮潔,盡其形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當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以百千金貴價之衣,段段割截為僧伽梨,若世間阿羅漢者,闇從出家。我出家已,於王舍城那羅聚落中間多子塔所,遇值世尊正身端坐,相好奇特,諸根寂靜,第一息滅,猶如金山。

「我時見已,作是念:『此是我師!此是世尊!此是羅漢!此是等正覺!』我時一心合掌敬禮,白佛言:『是我大師!我是弟子。』

「佛告我言:『如是,迦葉!我是汝師!汝是弟子。迦葉!汝今成就如是真實淨心所恭敬者。不知言知,不見言見,實非羅漢而言羅漢,非等正覺言等正覺者,應當自然身碎七分。迦葉!我今知故言知,見故言見,真阿羅漢言阿羅漢,真等正覺言等正覺。迦葉!我今有因緣故,為聲聞說法,非無因緣故。依,非無依;有神力,非無神力。是故,迦葉!若欲聞法,應如是學:「若欲聞法,以義饒益,當一其心,恭敬尊重,專心側聽,而作是念:『我當正觀五陰生滅,六觸入處集起、滅沒,於四念處正念樂住,修七覺分、八解脫身作證,常念其身,未甞斷絕,離無慚愧,於大師所及大德梵行常住慚愧。』」如是應當學!』

「爾時,世尊為我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我亦隨去,向於住處。我以百千價直衣割截僧伽梨,四攝為座。爾時,世尊知我至心,處處下道,我即敷衣,以為坐具,請佛令坐。世尊即坐,以手摩衣,歎言:『迦葉!此衣輕細,此衣柔軟。』我時白言:『如是。世尊!此衣輕細,此衣柔軟,唯願世尊受我此衣!』佛告迦葉:『汝當受我糞掃衣,我當受汝僧伽梨。』佛即自手授我糞掃納衣,我即奉佛僧伽梨。如是漸漸教授,我八日之中,以學法受於乞食,至第九日,起於無學。

「阿難!若有正問:『誰是世尊法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付以法財,諸禪、解脫、三昧、正受?』應答我是,是則正說。譬如轉輪聖王第一長子,當以灌頂,住於王位,受王五欲,不苦方便自然而得,我亦如是,為佛法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法,禪、解脫、三昧、正受,不苦方便自然而得。譬如轉輪聖王寶象,高七八肘,一多羅葉能映障者。如是我所成就六神通智,則可映障,若有於神通境界智證有疑惑者,我悉能為分別記說,天耳、他心通、宿命智、生死智、漏盡作證智通有疑惑者,我悉能為分別記說,令得決定。」

尊者阿難語尊者摩訶迦葉:「如是!如是!摩訶迦葉!如轉輪聖王寶象,高七八肘,欲以一多羅葉能映障者。如是,尊者摩訶迦葉六神通智則可映障,若有於神通境界作證智,乃至漏盡作證智有疑惑者,尊者摩訶迦葉能為記說,令其決定。我於長夜敬信尊重尊者摩訶迦葉,以有如是大德神力故。」

尊者摩訶迦葉說是語時,尊者阿難聞其所說,歡喜受持。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一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

(一一四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應施何等人?」

佛言:「大王!隨心所樂處。」

波斯匿王復白佛言:「應施何處,得大果報?」

佛言:「大王!此是異問。所問『應施何處?』此問則異。復問『施何處,應得大果?』此問復異。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大王!譬如此國臨陣戰鬪,集諸戰士,而有一婆羅門子,從東方來,年少幼稚,柔弱端正,膚白髮黑,不習武藝,不學術策,恐怖退弱,不能自安,不忍敵觀,若刺若射,無有方便,不能傷彼。云何?大王,如此士夫,王當賞不?」

王白佛言:「不賞。世尊!」

「如是,大王!有剎利童子從南方來,鞞舍童子從西方來,首陀羅童子從北方來,無有伎術,皆如東方婆羅門子,王當賞不?」

王白佛言:「不賞。世尊!」

「佛告大王,此國集軍臨戰鬪時,有婆羅門童子從東方來,年少端正,膚白髮黑,善學武藝,知鬪術法,勇健無畏,苦戰不退,安住諦觀,運戈能傷,能破巨敵。云何?大王!如此戰士,加重賞不?」

王白佛言:「重賞,世尊!」

「如是,剎利童子從南方來,鞞舍童子從西方來,首陀羅童子從北方來,年少端正,善諸術藝,勇健堪能,苦戰却敵,皆如東方婆羅門子。如是戰士,王當賞不?」

王白佛言:「重賞,世尊!」

佛言:「大王!如是沙門、婆羅門遠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福利,得大果報。何等為捨離五支?所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已斷已知,是名捨離五支。何等為成就五支?謂無學戒身成就,無學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是名成就五支。大王!如是捨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果報。」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運戈猛戰鬪,  堪能勇士夫,

 為其戰鬪故,  隨功重加賞。

 不賞名族胄,  怯劣無勇者,

 忍辱修賢良,  見諦建福田。

 賢聖律儀備,  成就深妙智,

 族胄雖卑微,  堪為施福田。

 衣食錢財寶,  床臥等眾具,

 悉應以敬施,  為持淨戒故。

 人表林野際,  穿井給行人,

 溪澗施橋梁,  逈路造房舍。

 戒德多聞眾,  行路得止息,

 譬如重雲起,  雷電聲振耀。

 普雨於壤土,  百卉悉扶踈,

 禽獸皆歡喜,  田夫並欣樂。

 如是淨信心,  聞慧捨慳垢,

 錢財豐飲食,  常施良福田。

 高唱增歡愛,  如雷雨良田,

 功德注流澤,  霑洽施主心。

 財富名稱流,  及涅槃大果。」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四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世尊!為婆羅門死還生自姓婆羅門家,剎利、鞞舍、首陀羅家耶?」

佛言:「大王!何得如是?大王當知,有四種人。何等為四?有一種人,從冥入冥;有一種人,從冥入明;有一種人,從明入冥;有一種人,從明入明。

「大王!云何為一種人從冥入冥?謂有人生卑姓家,若生旃陀羅家、魚獵家、竹作家、車師家,及餘種種下賤工巧業家,貧窮短命,形體憔悴,而復修行卑賤之家,亦復為人下賤作使,是名為冥。處斯冥中,復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當生惡趣,墮泥梨中。猶如有人從闇入闇,從廁入廁,以血洗血,捨惡受惡;從冥入冥者亦復如是。是故名為從冥入冥。

「云何名為從冥入明?謂有世人生卑姓家,乃至為人作諸鄙業,是名為冥。然其彼人於此冥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登床跨馬,從馬昇象;從冥入明亦復如是。是名有人從冥入明。

「云何有人從明入冥?謂有世人生富樂家,若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家、長者大姓家,及餘種種富樂家生,多諸錢財,奴婢、客使,廣集知識,受身端正,聰明黠慧,是名為明。於此明中,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惡趣,墮泥梨中。譬如有人從高樓下乘於大象,下象乘馬,下馬乘輿,下輿坐床、下床墮地,從地落坑,從明入冥者亦復如是。

「云何有人從明入明?謂有世人生富樂家,乃至形相端嚴,是名為明。於此明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從樓觀至樓觀。如是,乃至從床至床;從明入明者亦復如是。是名有人從明入明。」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貧窮困苦者,  不信增瞋恨,

 慳貪惡邪想,  癡惑不恭敬。

 見沙門道士,  持戒多聞者,

 毀呰而不譽,  障他施及受。

 如斯等士夫,  從此至他世,

 當墮泥梨中,  從冥入於冥。

 若有貧窮人,  信心少瞋恨,

 常生慚愧心,  惠施離慳垢。

 見沙門梵志,  持戒多聞者,

 謙虛而問訊,  隨宜善供給。

 勸人令施與,  歎施及受者,

 如是修善人,  從此至他世。

 善趣上生天,  從冥而入明,

 有富樂士夫,  不信多瞋恨。

 慳貪疾惡想,  邪惑不恭敬,

 見沙門梵志,  毀呰而不譽。

 障他人施惠,  亦斷受施者,

 如是惡士夫,  從此至他世。

 當生苦地獄,  從明入冥中,

 若有富士夫,  信心不瞋恨。

 常起慚愧心,  惠施離瞋姤,

 見沙門梵志,  持戒多聞者。

 先奉迎問訊,  隨宜給所須,

 勸人令供養,  歎施及受者。

 如是等士夫,  從此至他世,

 生三十三天,  從明而入明。」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四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日日身蒙塵土,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佛言:「大王!從何所來?」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彼灌頂王法,人中自在,精勤方便。王領大地,統理王事,周行觀察,而來至此。」

佛告大王:「今問大王,隨意答我。譬如有人從東方來,有信有緣,未曾虛妄,而白王言:『我東方來,見一石山,極方廣大,不穿不壞,亦無缺壞,磨地而來,一切眾生草木之類悉磨令碎。』南、西、北方亦有人來,有信有緣,亦不虛妄,而白王言:『我見石山,方廣高大,不斷不壞,亦不缺壞,磨地而來,眾生草木悉皆磨碎。』大王!於意云何?如是像貌大恐怖事,嶮惡相殺,眾生運盡,人道難得,當作何計?」

王白佛言:「若如是者,更無餘計,唯當修善,於佛法、律專心方便。」

佛告大王:「何故說言:『嶮惡恐怖於世卒起,眾生運盡,人身難得,唯當行法、行義、行福,於佛法教專精方便。』何以不言:『灌頂王位眾人人首,堪能自在。』王於大地,事務眾人,當須營理耶?」

王白佛言:「世尊!為復閑時言:『灌頂王位為眾人首,王於大地,多所經營,以言鬪言,以財鬪財,以象鬪象,以車鬪車,以步鬪步。當於爾時,無有自在,若勝若伏。』是故我說:『嶮惡恐怖卒起之時,眾生運盡,人身難得,無有餘計,唯有行義、行法、行福,於佛法教專心歸依。』」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經常磨迮,謂惡劫、老、病、苦,磨迮眾生。當作何計?正當修義、修法、修福、修善、修慈,於佛法中精勤方便。」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如有大石山,  高廣無缺壞,

 周遍四方來,  磨迮此大地。

 非兵馬呪術,  力所能防禦,

 惡劫老病死,  常磨迮眾生。

 四種大族姓,  栴陀羅獵師,

 在家及出家,  持戒犯戒者。

 一切皆磨迮,  無能救護者,

 是故慧士夫,  觀察自己利。

 建立清淨信,  信佛法僧寶,

 身口心清淨,  隨順於正法。

 現世名稱流,  終則生天上。」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四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時,有尼乾子七人、闍祇羅七人、一舍羅七人,身皆麁大,彷徉行住祇洹門外。

時,波斯匿王遙見斯等彷徉門外,即從座起,往至其前,合掌問訊,三自稱名言:「我是波斯匿王、拘薩羅王。」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汝今何故恭敬斯等,三稱姓名,合掌問訊?」

王白佛言:「我作是念:『世間若有阿羅漢者,斯等則是。』」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羅漢、非阿羅漢,不得他心智故。且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決!審諦觀察,勿但洛莫!當用智慧,不以不智。經諸苦難,堪能自辯;交契計挍,真偽則分。見說知明,久而則知,非可卒識,當須思惟,智慧觀察!」

王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理,言:『久相習,觀其戒行,乃至見說知明。』我有家人,亦復出家,作斯等形相,周流他國,而復來還,捨其被服,還受五欲。是故當知世尊善說,應與同止,觀其戒行,乃至言說知有智慧。」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不以見形相,  知人之善惡,

 不應暫相見,  而與同心志。

 有現身口密,  俗心不斂攝,

 猶如鍮石銅,  塗以真金色。

 內懷鄙雜心,  外現聖威儀,

 遊行諸國土,  欺誑於世人。」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四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為首,并七國王及諸大臣悉共集會,作如是論議:「五欲之中,何者第一?」有一人言:「色最第一。」又復有稱聲、香、味、觸為第一者。中有人言:「我等人人各說第一,竟無定判,當詣世尊!問如此義。如世尊說,當共憶持。」

爾時,波斯匿王為首,與七國王、大臣、眷屬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七王與諸大臣如是論議:『五欲功德,何者為勝?』其中有言色勝、有言聲勝、有言香勝、有言味勝、有言觸勝,竟無決定。來問世尊,竟何者勝?」

佛告諸王:「各隨意適,我悉有餘說,以是因緣,我說五欲功德。然自有人於色適意,止愛一色,滿其志願,正使過上有諸勝色,非其所愛,不觸不視,言己所愛最為第一,無過其上。如愛色者。聲、香、味、觸亦皆如是。當其所愛,輒言最勝,歡喜樂著,雖更有勝過其上者,非其所欲,不觸不視,唯我愛者最勝最妙,無比無上。」

爾時,座中有一優婆塞,名曰栴檀,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善說!世尊!善說!善逝!」

佛告優婆塞:「善說!栴檀!快說!栴檀!」

時,栴檀優婆塞即說偈言:

「央伽族姓王,  服珠瓔珞鎧,

 摩竭眾慶集,  如來出其國。

 名聞普流布,  猶如雪山王,

 如淨水蓮華,  清淨無瑕穢。

 隨日光開敷,  芬香熏其國,

 央耆國明顯,  猶如空中日。

 觀如來慧力,  如夜然炬火,

 為眼為大明,  來者為決疑。」

時,諸國王歎言:「善說!栴檀優婆塞!」

爾時,七王脫七寶上衣,奉優婆塞。

時,彼七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爾時,栴檀優婆塞知諸王去已,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今七國王遺我七領上衣,唯願世尊受此七衣,以哀愍故!」

爾時,世尊為哀愍故,受其七衣,栴檀優婆塞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其體肥大,舉體流汗,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氣息長喘。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身體極肥盛。」

大王白佛言:「如是,世尊!患身肥大,常以此身極肥大故,慚恥厭苦。」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人當自繫念,  每食知節量,

 是則諸受薄,  安消而保壽。」

時,有一年少,名欝多羅,於會中坐。時,波斯匿王告欝多羅:「汝能從世尊受向所說偈,每至食時,為我誦不?若能爾者,賜金錢十萬,亦常與食。」

欝多羅白王:「奉教當誦。」

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欝多羅知王去已,至世尊前,受所說偈,於王食時,食食為誦,白言大王:「如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而說斯偈:

「『 人當自繫念,  每食知節量,

  是則諸受薄,  安消而保壽。』」

如是,波斯匿王漸至後時,身體傭細,容貌端正,處樓閣上,向佛住處合掌恭敬,右膝著地,三說是言:「南無敬禮世尊、如來、應、等正覺,南無敬禮世尊、如來、應、等正覺,與我現法利益、後世利益、現法後世利益,以其飯食知節量故。」

(一一五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

時,有年少阿修羅來詣佛所,於佛面前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怒勝瞋恚,  不善以善伏,

 惠施伏慳貪,  真言壞妄語。

 不罵亦不虐,  常住賢聖心,

 惡人住瞋恨,  不動如山石。

 起瞋恚能持,  勝制狂馬車,

 我說善御士,  非彼攝繩者。」

時,年少阿修羅白佛言:「瞿曇!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辯不善,於瞿曇面前訶罵毀辱。」如是懺悔已,時,阿修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五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年少賓耆迦婆羅門來詣佛所,於世尊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

爾時,世尊告年少賓耆迦:「若於一時吉星之日,汝當會諸宗親眷屬耶?」

賓耆白佛:「如是,瞿曇!」

佛告賓耆:「若汝宗親不受食者,當如之何?」

賓耆白佛:「不受食者,食還屬我。」

佛告賓耆:「汝亦如是,如來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罵辱呵責,我竟不受,如此罵者,應當屬誰?」

賓耆白佛:「如是,瞿曇!彼雖不受,且以相贈,則便是與。」

佛告賓耆:「如是不名更相贈遺,何得便為相與?」

賓耆白佛:「云何名為更相贈遺,名為相與?云何名不受相贈遺,不名相與?」

佛告賓耆:「若當如是罵則報罵,瞋則報瞋,打則報打,鬪則報鬪,名相贈遺,名為相與,若復,賓耆!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鬪不報鬪,若如是者,非相贈遺,不名相與。」

賓耆白佛:「瞿曇!我聞古昔婆羅門長老宿重行道大師所說:『如來、應、等正覺,面前罵辱,瞋恚訶責,不瞋不怒。』而今瞿曇有瞋恚耶?」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無瞋何有瞋,  正命以調伏,

 正智心解脫,  慧者無有瞋。

 以瞋報瞋者,  是則為惡人,

 不以瞋報瞋,  臨敵伏難伏。

 不瞋勝於瞋,  三偈如前說。」

爾時,年少賓耆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辯不善,而於沙門瞿曇面前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五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

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詣講堂東蔭蔭中,露地經行。

時,有健罵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來詣佛所,世尊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罵詈呵責。世尊經行,彼隨世尊後行。世尊經行已竟,住於一處,彼婆羅門言:「瞿曇伏耶?」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勝者更增怨,  伏者臥不安,

 勝伏二俱捨,  是得安隱眠。」

婆羅門白言:「瞿曇!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辯不善,何於瞿曇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罵詈呵責?」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一一五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時,健罵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作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把土坌佛。時,有逆風,還吹其土,反自坌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人無瞋恨,  罵辱以加者,

 清淨無結垢,  彼惡還歸己,

 猶如土坌彼,  逆風還自污。」

時,彼婆羅門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善不辯,何於瞿曇面前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一一五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婆羅門名曰違義,聞沙門瞿曇從拘薩羅國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作是念:「我當往詣沙門瞿曇所,聞所說法,當反其義。」作是念已,往詣精舍,至世尊所。

爾時,世尊無量眷屬圍繞說法。世尊遙見違義婆羅門來,即默然住。

違義婆羅門白佛言:「瞿曇說法,樂欲聞之!」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違義婆羅門,  未能解深義,

 內懷嫉恚心,  欲為法留難。

 調伏違反心,  諸不信樂意,

 息諸障礙垢,  則解深妙說。」

時,違義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一一五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

時,有不害婆羅門來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名不害,為稱實不?」

佛告婆羅門:「如是稱實者,若身不害,若口不害,若心不害,則為稱實。」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心不殺害,  口意亦俱然,

 是則為離害,  不恐怖眾生。」

佛說此經已,不害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一一五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次第行乞至火與婆羅門舍。

火與婆羅門遙見佛來,即具眾美飲食,滿鉢與之。

如是二日、三日,乞食復至其舍。

火與婆羅門遙見佛來,作是念:「禿頭沙門何故數來,貪美食耶?」

爾時,世尊知火與婆羅門心念已,即說偈言:

「王天日日雨,  田夫日夜耕,

 數數殖種子,  是田數收穀。

 如人數懷妊,  乳牛數懷犢,

 數數有求者,  則能數惠施。

 數數惠施故,  常得大名稱,

 數數棄死屍,  數數哭悲戀。

 數數生數死,  數數憂悲苦,

 數數以火燒,  數數諸蟲食。

 若得賢聖道,  不數受諸有,

 亦不數生死,  不數憂悲苦。

 不數數火燒,  不數諸蟲食。」

時,火與婆羅門聞佛說偈,還得信心,復以種種飲食滿鉢與之,世尊不受,以因說偈而施故,復說偈言:

「因為說偈法,  不應受飲食,

 當觀察自法,  說法不受食。

 婆羅門當知,  斯則淨命活,

 應以餘供養,  純淨大仙人。

 已盡諸有漏,  穢法悉已斷,

 供養以飲食,  於其良福田。

 欲求福德者,  則我田為良。」

火與婆羅門白佛:「今以此食,應著何所?」

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食此信施,令身安樂。汝持是食去棄於無蟲水中,及少生草地。」

時,婆羅門即以此食持著無蟲水中,水即烟出,沸聲啾啾;譬如鐵丸燒令火色,擲著水中,水即烟起,沸聲啾啾,亦復如是。婆羅門持此飲食著水中,水即烟出,沸聲啾啾,於時火與婆羅門歎言:「甚奇!瞿曇!大德大力,能令此食而作神變。」

時,火與婆羅門因此飯食神變,得信敬心,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彼即出家已,作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髮鬚,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一一五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舍衛國中婆肆吒婆羅門女信佛、法、僧,歸佛、歸法、歸比丘僧。於佛、法、僧已離狐疑,於苦習盡道亦離疑惑;見諦得果,得無間慧。其夫是婆羅豆婆遮種姓婆羅門。每至左右所為作時,有小得失,即稱南無佛,向如來所住方面,隨方合掌,三說是言:「南無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身純金色,圓光一尋,方身圓滿如尼拘律樹,善說妙法,牟尼之尊,仙人上首,是我大師!」

時,夫婆羅門聞之,瞋恚不喜,語其婦言:「為鬼著耶?無有此義,捨諸三明大德婆羅門,而稱歎彼禿頭沙門。黑闇之分,世所不稱。我今當往共汝大師論議,足知勝如。」

婦語夫言:「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諸神、世人,能共世尊——如來、應、等正覺,金色之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言說微妙,仙人上首,我之大師——共論議者。然今婆羅門且往,自可知之!」

時,婆羅門即往詣佛,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為殺於何等,  而得安隱眠?

 為殺於何等,  令心得無憂?

 為殺於何等,  瞿曇所稱歎?」

爾時,世尊知婆羅門心之所念,而說偈言:

「殺於瞋恨者,  而得安隱眠,

 殺於瞋恚者,  而心得無憂。

 瞋恚為毒本,  能害甘種子,

 能害於彼者,  賢聖所稱歎。

 若能害彼者,  其心得無憂?」

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示、教、照、喜,次第說法,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說欲味著為災患煩惱,清淨出要,遠離隨順,福利清淨,分別廣說;譬如清淨白[疊*毛],易為染色。如是,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於座上,於四聖諦得無閡等,所謂苦、集、滅、道。

是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座起,偏露右肩,合掌白佛:「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今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已,盡其壽命為優婆塞,證知我!」

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還歸自家。

其婦優婆夷遙見夫來,見已,白言:「已與如來、應、等正覺——純金色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妙說之上,仙人之首,大牟尼尊,為我大師——共論議耶?」

其夫答言:「我未甞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諸神、世人,有能與如來、應、等正覺——真金色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妙說之上,諸仙之首,牟尼之尊,汝之大師——共論議也。汝今與我作好法衣,我持至世尊所出家學道。」

時,婦悉以鮮潔白[疊*毛],令作法衣。

時,婆羅門持衣往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言:「世尊!我今可得於世尊法中出家學道,修梵行不?」

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此法、律出家學道,修諸梵行。」

即出家已,獨靜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一一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魔瞿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於家中常行布施,若一人來,施於一人;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悉皆施與。我如是施,得多福不?」

佛告婆羅門:「汝如是施,實得大福。所以者何?以於家中常行布施,一人來乞,即施一人,二人、三人,乃至百千,悉皆施與故,即得大福。」

時,魔瞿婆羅門即說偈言:

「在家所為作,  布施復大會,

 因此惠施故,  欲求大功德。

 今問於牟尼,  我之所應知,

 同梵天所見,  為我分別說。

 云何為解脫,  勝妙之善趣?

 云何修方便,  得生於梵世?

 云何隨樂施,  生明勝梵天?」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施者設大會,  隨彼愛樂施,

 歡喜淨信心,  攀緣善功德。

 以其所建立,  求離諸過惡,

 遠離於貪欲,  其心善解脫。

 修習於慈心,  其功德無量,

 況復加至誠,  廣施設大會。

 若於其中間,  所得諸善心,

 正向善解脫,  或餘純善趣。

 如是勝因緣,  得生於梵世,

 如是之惠施,  其心平等故。

 得生於梵世,  其壽命延長。」

時,魔瞿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一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持金蓋、著舍勒導從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無非婆羅門,  所行為清淨,

 剎利修苦行,  於靜亦復乖。

 三典婆羅門,  是則為清淨,

 如是清淨者,  不在餘眾生。」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不知清淨道,  及諸無上淨,

 於餘求靜者,  至竟無淨時。」

婆羅門白佛:「瞿曇說清淨道及無上清淨耶?何等為清淨道?何等為無上清淨?」

佛告婆羅門:「正見者為清淨道,正見修習多修習,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若婆羅門貪欲永斷,瞋恚、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淨。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清淨道;正定修習多修習已,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若婆羅門貪欲永斷,瞋恚、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淨。」

婆羅門白佛言:「瞿曇說清淨道、無上清淨耶?瞿曇!世務多事,今且辭還。」

佛告婆羅門:「宜知是時。」

持華蓋著舍勒導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一一六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為尸羅?  云何正威儀?

 云何為功德?  云何名為業?

 成就何等法,  羅漢婆羅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宿命憶念智,  見生天惡趣,

 得諸受生盡,  牟尼明決定。

 知心善解脫,  解脫一切貪,

 具足於三明,  三明婆羅門。」

佛說此經已,異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一一六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尊者阿難從世尊後。

時,有二老男女,是其夫婦,年耆根熟,僂背如鉤,諸里巷頭,燒糞掃處,俱蹲向火。

世尊見彼二老夫婦,年耆愚老,僂背如鉤,俱蹲向火,猶如老鵠,欲心相視。見已,告尊者阿難:「汝見彼夫婦二人,年耆愚老,僂背如鉤,俱蹲向火,猶如老鵠,欲心相視不?」

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此二老夫婦,於年少時盛壯之身,勤求財物者,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一富長者;若復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精勤修習者,亦可得阿羅漢第一上果。於第二分盛壯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二富者;若復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阿那含果證。若於第三分中年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三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為斯陀含果證。彼於今日,年耆根熟,無有錢財,無有方便,無所堪能,不復堪能,若覓錢財,亦不能得勝過人法。」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不行梵行故,  不得年少財,

 思惟古昔事,  眠地如曲弓。

 不修於梵行,  不得年少財,

 猶如老鵠鳥,  守死於空池。」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六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唯說異偈言:

「老死之所壞,  身及所受滅,

 唯有惠施福,  為隨己資糧。

 依於善攝護,  及修禪功德,

 隨力而行施,  錢財及飲食。

 於群則眠覺,  非為空自活。」

佛說此經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

(一一六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木*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時,有眾多比丘集於講堂,作如是論:「諸尊!如世尊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

「『 若知二邊者,  於中永無著,

  說名大丈夫,  不顧於五欲,

  無有煩惱鏁,  超出縫紩憂。』

「諸尊!此有何義?云何邊?云何二邊?云何為中?云何為縫紩?云何思?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於苦。」

有一答言:「六內入處是一邊,六外入處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習於受者,得彼彼因,身漸轉增長出生,於此即法,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於苦。」

復有說言:「過去世是一邊,未來世是二邊,現在世名為中,愛為縫紩。習近此愛,彼彼所因,身漸觸增長出生,乃至脫苦。」

復有說言:「樂受者是一邊,苦受者是二邊,不苦不樂是其中,愛為縫紩,習近此愛,彼彼所得,自身漸觸增長出生,乃至作苦。」

復有說言:「有者是一邊,集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如是廣說,乃至「脫苦。」

復有說言:「身者是一邊,身集是二邊,愛為縫紩……」如是廣說,乃至「脫苦。」

復有說言:「我等一切所說不同,所謂向來種種異說,要不望知。云何世尊有餘之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經?我等應往具問世尊,如世尊所說,我等奉持。」

爾時,眾多比丘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向諸比丘集於講堂,作如是言:『於世尊所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經,所謂二邊,乃至脫苦。』有人說言:『內六入處是說一邊,外六入處是說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如前廣說,悉不決定,今日故來請問世尊,具問斯義,我等所說,誰得其義?」

佛告諸比丘:「汝等所說,皆是善說,我今當為汝等說有餘經。我為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有餘經說,謂觸是一邊,觸集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習近愛已,彼彼所得,身緣觸增長出生,於此法,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於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六五)

如是我聞:

一時,尊者賓頭盧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時,有婆蹉國王,名優陀延那,詣尊者賓頭盧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婆蹉王優陀延那白尊者賓頭盧言:「欲有所問,寧有閑睱見答已不?」

尊者賓頭盧答言:「大王!大王且問,知者當答。」

婆蹉王優陀延那問尊者賓頭盧:「何因何緣,新學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極安樂住,諸根欣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樂靜少動,任他而活,野獸其心,堪能盡壽,修持梵行,純一清淨?」

尊者賓頭盧答言:「如佛所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為比丘說:『汝諸比丘!若見宿人,當作母想;見中間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當作女想。以是因緣,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諸根敷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樂靜少動,任他而活,野獸其心,堪能盡壽,修持梵行,純一清淨。』」

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言:「今諸世間貪求之心,若見宿人,而作母想;見中年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而作女想。當於爾時,心亦隨起,貪欲燒燃、瞋恚燒燃、愚癡燒燃,要當更有勝因緣不?」

尊者賓頭盧語婆蹉王優陀延那:「更有因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為比丘說:『此身從足至頂,骨幹肉塗,覆以薄皮,種種不淨充滿其中;周遍觀察,髮、毛、爪、齒、塵垢、流唌、皮、肉、白骨、筋、脈、心、肝、肺、脾、腎、腸、肚、生藏、熟藏、胞、淚、汗、涕、沫、肪、脂、髓、痰、癊、膿、血、腦、汁、屎、溺。』大王!此因此緣故,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

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人心飄疾,若觀不淨,隨淨想現。頗更有因緣,令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不?」

尊者賓頭盧言:「大王!有因有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告諸比丘:『汝等應當守護根門,善攝其心。若眼見色時,莫取色相,莫取隨形好,增上執持。若於眼根不攝斂住,則世間貪、愛、惡不善法則漏其心,是故此等當受持眼律儀。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乃至受持意律儀。』」

爾時,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善哉!善說法,乃至受持諸根律儀。尊者賓頭盧!我亦如是,有時不守護身,不持諸根律儀,不一其念,入於宮中,其心極生貪欲熾燃、愚癡燒燃;正使閑房獨處,亦復三毒燒燃其心,況復宮中!又我有時善護其身,善攝諸根,專一其念,入於宮中,貪欲、恚、癡不起燒燃其心,於內宮中尚不燒身,亦不燒心,況復閑獨!以是之故,此因此緣,能令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

時,婆蹉王優陀延那聞尊者賓頭盧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一一六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手故知有取捨,有足故知有往來,有關節故知有屈伸,有腹故知有飢渴。如是,比丘!有眼故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諸比丘!若無手則不知取捨,若無足則不知往來,若無關節則不知有屈伸,若無腹則不知有飢渴。如是,諸比丘!若無眼則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六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河中草,有龜於中住止。時,有野干飢行覓食,遙見龜蟲,疾來捉取。龜蟲見來,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兾出頭足,欲取食之。久守,龜蟲永不出頭,亦不出足;野干飢乏,瞋恚而去。

「諸比丘!汝等今日亦復如是。知魔波旬常伺汝便,兾汝眼著於色、耳聞聲、鼻嗅香、舌甞味、身覺觸、意念法,欲令出生染著六境。是故,比丘!汝等今日常當執持眼律儀住,執持眼根律儀住,惡魔波旬不得其便,隨出隨緣;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於其六根若出若緣,不得其便,猶如龜蟲,野干不得其便。」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龜蟲畏野干,  藏六於殼內,

 比丘善攝心,  密藏諸覺想。

 不依不怖彼,  覆心勿言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六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麩-夫+黃]麥著四衢道頭,有六壯夫執杖共打,須臾塵碎,有第七人執杖重打。諸比丘!於意云何?如[麩-夫+黃]麥聚,六人共打,七人重打,當極碎不?」

諸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諸比丘:「如是愚癡士夫六觸入處之所搥打。何等為六?謂眼觸入處,常所搥打。耳、鼻、舌、身、意觸入處,常所搥打,彼愚癡士夫為六觸入處之所搥打,猶復念求當來世有,如第七人重打令碎。

「比丘!若言是我,是則動搖;言是我所,是則動搖。未來當有,是則動搖;未來當無,是則動搖。當復有色,是則動搖;當復無色,是則動搖。當復有想,是則動搖;當復無想,是則動搖;當復非有想非無想,是則動搖。動搖故病,動搖故癰,動搖故刺,動搖故著。正觀察動搖故苦者,得不動搖心,多修習住,繫念正知。

「如動搖。如是思量虛誑,有行因愛。言我,是則為愛;言我所,是則為愛。言當來有,是則為愛;言當來無,是則為愛。當有色,是則為愛;當無色,是則為愛。當有想,是則為愛;當無想,是則為愛;當非想非非想,是則為愛。愛故為病,愛故為癰,愛故為刺。若善思觀察愛生苦者,當多住離愛心,正念正智。

「諸比丘!過去世時,阿修羅興軍與帝釋鬪。時,天帝釋告三十三天:『今日諸天、阿修羅苦戰,若諸天勝,阿修羅不如者,當生執阿修羅,縛以五繫,送還天宮。』阿修羅語其眾言:『今阿修羅軍與諸天戰,若阿修羅勝,諸天不如者,當生執帝釋,縛以五繫,還歸阿修羅宮。』當其戰諍,諸天得勝,阿修羅不如。時,三十三天生執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縛以五繫,還歸天宮。

「爾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身被五繫,置於正法殿上,以種種天五欲樂而娛樂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作是念:『唯阿修羅賢善聰慧,諸天雖善,我今且當還歸阿修羅宮。』作是念時,即自見身被五繫縛,諸天五欲自然化沒。

「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復作是念:『諸天賢善,智慧明徹,阿修羅雖善,我今且當住此天宮。』作是念時,即自見身五縛得解,諸天五欲自然還出。

「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乃至有如是微細之縛,魔波旬縛轉細。於是心動搖時,魔即隨縛;心不動搖,魔即隨解。是故,諸比丘!多住不動搖心,正念正智,應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六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比丘尼,眼色識因緣生,若欲、若貪、若昵、若念、若決定著處,於彼諸心善自防護。所以者何?此等皆是恐畏之道,有礙、有難,此惡人所依,非善人所依,是故應自防護。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譬如田夫有好田苗,其守田者懶惰放逸,欄牛噉食;愚癡凡夫亦復如是。六觸入處,乃至放逸亦復如是。

「若好田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欄牛不暴,設復入田,盡驅令出;所謂若心、若意、若識,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善自攝護,盡心令滅。若好田苗,其守護田者不自放逸,欄牛入境,左手牽鼻,右手執杖,遍身搥打,驅出其田。諸比丘!於意云何?彼牛遭苦痛已,從村至宅,從宅至村,復當如前過食田苗不?」

答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憶先入田遭捶杖苦故。」

「如是,比丘!若心、若意、若識,多聞聖弟子於六觸入處極生厭離、恐怖,內心安住,制令一意。諸比丘!過去世時,有王聞未曾有好彈琴聲,極生愛樂,耽湎染著,問諸大臣:『此何等聲?甚可愛樂!』大臣答言:『此是琴聲。』語大臣:『取彼聲來。』大臣受教,即往取琴來,白言:『大王!此是琴作好聲者。』王語大臣:『我不用琴,取其先聞可愛樂聲來。』大臣答言:『如此之琴,有眾多種具,謂有柄、有槽、有麗、有絃、有皮,巧方便人彈之,得眾具因緣乃成音聲,非不得眾具而有音聲,前所聞聲,久已過去,轉亦盡滅,不可持來。』

「爾時,大王作是念言:『咄!何用此虛偽物為?世間琴者是虛偽物,而令世人耽湎染著;汝今持去,片片析破,棄於十方。』大臣受教,析為百分,棄於處處。如是,比丘!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諸法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而便說言:『是我、我所。』彼於異時,一切悉無。諸比丘!應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實觀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癩病人,四體瘡壞,入茅荻中,為諸刺葉針刺所傷,倍增苦痛;如是愚癡凡夫六觸入處受諸苦痛亦復如是。如彼癩人,為草葉針刺所傷,膿血流出;如是愚癡凡夫,其性弊暴,六觸入處所觸則起瞋恚,惡聲流出,如彼癩人。所以者何?愚癡無聞凡夫心如癩瘡。

「我今當說律儀、不律儀。云何律儀?云何不律儀?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於可念色而起貪著,不可念色而起瞋恚,於彼次第隨生眾多覺想相續,不見過患;復見過患,不能除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比丘!是名不律儀。云何律儀?多聞聖弟子若眼見色,於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眾多覺想相續住,見色過患;見過患已,能捨離。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律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七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遊空宅中,得六種眾生。一者得狗,即執其狗,繫著一處。次得其鳥,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羅,次得獼猴。得斯眾生,悉縛一處。其狗者,樂欲入村。其鳥者,常欲飛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樂向塚間。失收摩羅者,長欲入海。獼猴者,欲入山林。此六眾生悉繫一處,所樂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處,各各不相樂於他處;而繫縛故,各用其力,向所樂方,而不能脫。

「如是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樂餘境界。眼根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耳根常求可意之聲,不可意聲則生其厭。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則生其厭。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則生其厭。身根常求可意之觸,不可意觸則生其厭。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則生其厭。此六種根種種行處,種種境界,各各不求異根境界。此六種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隨覺境界。如彼士夫繫六眾生於其堅柱,正出用力隨意而去,往反疲極,以繩繫故,終依於柱。

「諸比丘!我說此譬,欲為汝等顯示其義。六眾生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處。若善修習身念處,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則不生著,不可愛色則不生厭;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於可意法則不求欲,不可意法則不生厭。是故,比丘!當勤修習,多住身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七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四蚖蛇,凶惡毒虐,盛一篋中。時,有士夫聰明不愚,有智慧,求樂厭苦,求生厭死。時,有一士夫語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篋盛毒蛇,摩拭洗浴,恩親養食,出內以時。若四毒蛇脫有惱者,或能殺汝,或令近死,汝當防護。』爾時,士夫恐怖馳走。『忽有五怨,拔刀隨逐,要求欲殺,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驅馳而走。

「人復語言:『士夫!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怨及內六賊,恐怖馳走,還入空村,見彼空舍,危朽腐毀,有諸惡物,捉皆危脆,無有堅固。

「人復語言:『士夫!是空聚落當有群賊,來必奄害汝。』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賊、內六惡賊、空村群賊,而復馳走。忽爾道路臨一大河,其水浚急,但見此岸有諸怖畏,而見彼岸安隱快樂,清涼無畏,無橋船可渡得至彼岸,作是思惟:『我取諸草木,縛束成栰,手足方便,渡至彼岸。』作是念已,即拾草木,依於岸傍,縛束成栰,手足方便,截流橫渡。

「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內惡賊,復得脫於空村群賊,渡於浚流,離於此岸種種怖畏,得至彼岸安隱快樂。我說此譬,當解其義。比丘!篋者,譬此身色麁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穢食長養,沐浴衣服,無常變壞危脆之法。毒蛇者,譬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地界若諍,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風諍亦復如是。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陰。六內賊者,譬六愛喜。空村者,譬六內入。善男子!觀察眼入處,是無常變壞,執持眼者,亦是無常虛偽之法;耳、鼻、舌、身、意入處亦復如是。空村群賊者,譬外六入處。眼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為可意、不可意法所害。浚流者,譬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河者,譬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此岸多恐怖者,譬有身。彼岸清涼安樂者,譬無餘涅槃。栰者,譬八正道。手足方便截流渡者,譬精進勇猛到彼岸。婆羅門住處者,譬如來、應、等正覺。

「如是,比丘!大師慈悲安慰弟子,為其所作;我今已作,汝今亦當作其所作,於空閑樹下,房舍清淨,敷草為座,露地、塚間,遠離邊坐,精勤禪思,慎莫放逸,令後悔恨!此則是我教授之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七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見五欲猶如火坑。如是觀察五欲已,於五欲貪、欲愛、欲念、欲著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處、住處,而自防閉;行處、住處逆防閉已,隨其行處、住處,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

「云何名為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多聞聖弟子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

「云何多聞聖弟子見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永覆心?譬如近一聚落,邊有深坑,滿中盛火,無有烟焰。時,有士夫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惡死。彼作是念:『此有火坑,滿中盛火,我若墮中,必死無疑。』於彼生遠、思遠、欲遠。如是多聞聖弟子見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永覆心;若行處、住處逆防逆知,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

「譬如聚落邊有[木*奈]林,多諸棘刺,時,有士夫入於林中,有所營作。入林中已,前後左右上下盡有棘刺。爾時,士夫正念而行、正念來去、正念明目、正念端視、正念屈身。所以者何?莫令利刺傷壞身故。多聞聖弟子亦復如是,若依聚落城邑而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善執其心,正念安住、正念而行、正念明目、正念觀察。所以者何?莫令利刺傷聖法、律。

「云何利刺傷聖法、律?謂可意愛念之色,是名利刺傷聖法、律。云何是可意愛念之色傷聖法、律?謂五欲功德,眼識色生愛念,長養欲樂;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生愛念,長養欲樂,是名可愛念色傷聖法、律;是名多聞聖弟子所行處、所住處逆防逆知,乃至不令世間貪、憂、不善法以漏其心。

「或時多聞聖弟子生於正念,生惡不善覺,長養欲、長養恚、長養癡,是鈍根;多聞聖弟子雖起集滅,以欲覆心。譬如鐵丸,燒令極熱,以少水灑,尋即乾消,如是多聞聖弟子鈍根生念,尋滅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行,如是住。若王、大臣若親往詣其所,請以俸祿,語言:『男子!何用剃髮,執持瓦器,身著袈裟,家家乞食為?不如安慰服五欲樂,行施作福。』云何?比丘!多聞聖弟子,國王、大臣、諸親檀越請以俸祿,彼當還戒退減以不?」

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故,見火坑,譬五欲,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永覆心,行處、住處逆防逆知,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若復為國王、大臣、親族請以俸祿,還戒退減,無有是處!」

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彼多聞聖弟子其心長夜臨趣、流注、浚輸,向於遠離,向於離欲,而於涅槃,寂靜捨離,樂於涅槃;於有漏處,寂滅清涼。若為國王、長者、親族所請,還戒退減者,無有是處!餘得大苦。譬如恒河,長夜臨趣、流注、浚輸東方,多眾斷截,欲令臨趣、流注、浚輸西方,寧能得不?」

答言:「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恒水長夜流注東方,欲令西流,未而可得,彼諸大眾徒辛苦耳!如是多聞聖弟子長夜臨趣、流注、浚輸,向於遠離,乃至欲令退減,無有是處,徒辛苦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七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阿毘闍恒水邊。時,有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於上增修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觀察水,見恒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語彼比丘:「汝見此恒水中大樹流不?」

答言:「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此大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大海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言:「比丘亦復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臨趣、流注、浚輸涅槃。」

比丘白佛:「云何此岸?云何彼岸?云何沈沒?云何洲渚?云何洄澓?云何人取?云何非人取?云何腐敗?善哉世尊!為我廣說,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比丘:「此岸者,謂六入處。彼岸者,謂六外入處。人取者,猶如有一習近俗人及出家者,若喜、若憂、若苦、若樂,彼彼所作,悉與共同,始終相隨,是名人取。非人取者,猶如有人願修梵行,我今持戒、苦行、修諸梵行,當生在處,在處天上,是非人取。洄澓者,猶如有一還戒退轉。腐敗者,犯戒行惡不善法,腐敗寡聞,猶莠稗、吹貝之聲,非沙門為沙門像,非梵行為梵行像。如是,比丘!是名不著此彼岸,乃至浚輸涅槃。」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彼比丘獨一靜處,思惟佛所說水流大樹經教,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時,有牧牛人,名難屠,去佛不遠,執杖牧牛。比丘去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於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今堪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沒,不閡洲渚,非人所取,不非人取,不入洄澓,亦不腐敗,我得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不?」

佛告牧牛者:「汝送牛還主不?」

牧牛者言:「諸牛中悉有犢牛,自能還歸,不須送也,但當聽我出家學道。」

佛告牧牛者:「牛雖能還家,汝今已受食人衣食,要當還報其家主。」

時,牧牛者聞佛教已,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尊者舍利弗在此會中,牧牛者去不久,白佛言:「世尊!難屠牧牛者求欲出家,世尊何故遣還歸家?」

佛告舍利弗:「難屠牧牛者若還住家受五欲者,無有是處!牛付主人已,輒自當還,於此法,律出家學道,淨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時,難屠牧牛者以牛付主人已,還至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牛已付主,聽我於正法、律出家學道。」

佛告難屠牧牛者:「汝得於此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

出家已,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一一七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獨處坐禪,作是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作是念已,詣諸比丘,語諸比丘言:「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見,令見清淨?」

比丘答言:「尊者!於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如實正知。比丘!作如是知、如是見者,得見清淨。」

是比丘聞彼比丘記說,心不歡喜,復詣餘比丘所,問彼比丘言:「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

彼比丘答言:「於六界集、滅、味、患、離如實正知。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得見清淨。」

時,比丘聞其記說,心亦不喜,復詣餘比丘,作是問言:「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

彼比丘答言:「於五受陰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作如是知、如是見,得見清淨。」

是比丘聞諸比丘記說,心亦不喜,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作是念已,詣諸比丘,三處所說,具白世尊,我聞彼說,心不歡喜,來詣世尊。故以此義請問世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

佛告比丘:「過去世時,有一士夫,未曾見緊獸,往詣曾見緊獸者,問曾見緊獸士夫言:『汝知緊獸不?』答言:『知。』復問:『其狀云何?』答言:『其色黑如火燒柱。』當彼見時,緊獸黑色,如火燒柱。

「時,彼士夫聞緊獸黑色如火燒柱,不大歡喜,復更詣一曾見緊獸士夫,復問彼言:『汝知緊獸不?』彼答言:『知。』復問:『其狀云何?』彼曾見緊獸士夫答言:『其色赤而開敷,狀似肉段。』彼人見時,緊獸開敷,實似肉段。

「是士夫聞彼所說,猶復不喜,復更詣餘曾見緊獸士夫,問:『汝知緊獸不?』答言:『知。』復問:『其狀云何?』答言:『毿毿下垂,如尸利沙果。』

「是人聞已,心復不喜,復行問餘知緊獸者,問:『汝知緊獸不?』彼答言:『知。』又問:『其狀云何?』彼復答言:『其葉青、其葉滑、其葉長廣,如尼拘婁陀樹。』如彼士夫問其緊獸,聞則不喜,處處更求,而彼諸人見緊獸者,隨時所見,而為記說,是故不同。

「如是,諸比丘!若於獨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因思惟法不起諸漏,心得解脫,隨彼所見,而為記說。汝今復聽我說譬,其智者以譬喻得解。

「譬如有邊國王,善治城壁,門下堅固,交道平正,於四城門置四守護,悉皆聰慧,知其來去。當其城中,有四交道,安置床榻,城主坐上。若東方使來,問守門者:『城主何在?』彼即答言:『主在城中四交道頭,床上而坐。』彼使聞已,往詣城主,受其教令,復道而還。南、西、北方遠使來人,問守門者:『城主何在?』彼亦答言:『在其城中四交道頭。』彼使聞已,悉詣城主,受其教令,各還本處。」

佛告比丘:「我說斯譬,今當說義。所謂城者,以譬人身麁色,如篋毒蛇譬經說。善治城壁者,謂之正見。交道平正者,謂內六入處。四門者,謂四識住。四守門者,謂四念處。城主者,謂識受陰。使者,謂正觀。如實言者,謂四真諦。復道還者,以八聖道。」

佛告比丘:「若大師為弟子所作,我今已作,以哀愍故,如篋毒蛇譬經說。」

爾時,比丘聞佛說已,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增修梵行,乃至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一一七六)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釋氏人間遊行,至迦毘羅衛國,住尼拘婁陀園。

爾時,迦毘羅衛釋氏作新講堂,未有諸沙門、婆羅門、釋迦年少及諸人民在中住者,聞世尊來至釋氏迦毘羅衛人間遊行,住尼拘婁陀園,論苦樂義。此堂新成,未有住者,可請世尊與諸大眾於中供養,得功德福報,長夜安隱,然復我等當隨受用。作是議已,悉共出城,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諸釋氏演說要法,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時,諸釋氏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釋氏新作講堂,未有住者,今請世尊及諸大眾於中供養,得功德福利,長夜安隱,然後我等當隨受用。」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時,諸釋氏知世尊受請已,稽首佛足,各還其所,即以其日,以車輿經紀,運其眾具,莊嚴新堂,敷置床座,軟草布地,備香油燈。眾事辦已,往詣佛所,稽首白言:「眾事辦已,惟聖知時。」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前後圍繞,至新堂外,洗足已,然後上堂,於中柱下,東向而坐。時,諸比丘亦洗足已,隨入講堂,於世尊後,西面東向,次第而坐。時,諸釋氏即於東面西向而坐。

爾時,世尊為諸釋氏廣說要法,示、教、照、喜已,語諸釋氏:「瞿曇!初夜已過,於時可還迦毘羅越。」時,諸釋氏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知釋氏去已,告大目揵連:「汝當為諸比丘說法,我今背疾,當自消息。」時,大目揵連默然受教。

爾時,世尊四褻欝多羅僧安置脇下,卷襞僧伽梨,置於頭下,右脇而臥,屈膝累足,係念明相,作起想思惟。

爾時,大目揵連語諸比丘:「佛所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清白梵行。我今當說漏、不漏法,汝等諦聽!云何為漏法?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於可念色而起樂著,不可念色而起憎惡,不住身念處,於心解脫、慧解脫無少分智,而起種種惡不善法,不無餘滅,不無餘永盡;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比丘!如是者,天魔波旬往詣其所,伺其虛短,於其眼色,即得其闕;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即得其闕。

「譬如枯乾草積,四方火起,尋時即燒。如是,比丘!於其眼色,天魔波旬即得其闕。如是,比丘!不勝於色,於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受制於法,不能勝法,不勝色,不勝聲、香、味、觸、法,亦復不勝意不善法、諸煩惱熾然苦報,及未來世生、老、病、死。諸尊!我從世尊親受於此諸有漏法,是名有漏法經。

「云何無漏法經?多聞聖弟子眼見色,於可念色不起樂著,不可念色不起憎惡,繫念而住,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於彼已起惡不善法無餘滅盡;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如是像類比丘,弊魔波旬往詣其所,於其眼色伺求其短,不得其短;於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伺求其短,不得其短。譬如樓閣,墻壁牢固,窓戶重閉,埿塗厚密,四方火起,不能燒然。斯等比丘亦復如是,弊魔波旬往詣其所,伺求其短,不得其短。如是比丘能勝彼色,不為彼色之所勝也;勝於聲、香、味、觸、法,不為彼法之所勝也。若勝於色,勝於聲、香、味、觸、法已,亦復勝於惡不善法、煩惱熾燃苦報,及未來世生、老、病、死。我親從世尊面受此法,是名無漏法經。」

爾時,世尊知大目揵連說法竟,起正身坐,繫念在前,告大目揵連:「善哉!善哉!目揵連!為人說此經法,多所饒益,多所過度,長夜安樂諸天世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當受持漏、無漏法經,廣為人說。所以者何?義具足故,法具足故,梵行具足故,開發神通,正向涅槃;乃至信心善男子,在家、出家,當受持讀誦,廣為人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七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在於闇處,眾多罪人在於河中隨流漂沒。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厭死,作如是念:『我今何緣在此灰河,南岸極熱,又多利刺,在闇冥處隨流漂沒?我當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漸見小明。其人默念:『今已疾強見此小明。』復運手足,勤加方便,遂見平地,即住於彼,觀察四方,見大石山,不斷不壞,亦不穿穴,即登而上。復見清涼八分之水,所謂冷、美、輕、軟、香、淨,飲時不噎,咽中不閡。飲已安身,即入其中,若浴若飲,離諸惱熱。

「然後復進大山上,見七種華,謂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修揵提華、彌離頭揵提花、阿提目多花。聞花香已,復上石山,見四層階堂,即坐其上;見五柱帳,即入其中,斂身正坐,種種枕褥,散花遍布,莊嚴妙好;而於其中自恣坐臥,涼風四湊,令身安隱,坐高林下,高聲唱言:『灰河眾生諸賢正士!如彼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其處闇冥,求出於彼。』

「河中有聞聲者,乘聲問言:『何方得出?從何處出?』其中有言:『汝何須問何處得出?彼喚聲者亦自不知、不見從何而出,彼亦當復在此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於闇冥中隨流來下,用問彼為?』

「如是,比丘!我說此譬,今當說義。灰者,謂三惡不善覺。云何三?欲覺、恚覺、害覺。河者,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南岸極熱者,謂內、外六入處。多諸利刺者,謂五欲功德。闇冥處者,謂無明障閉慧眼。眾多人者,謂愚癡凡夫。流,謂生死河。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者,謂菩薩摩訶薩。手足方便,逆流上者,謂精勤修學。微見小明者,謂得法忍。得平地者,謂持戒。觀四方者,謂見四真諦。大石山者,謂正見。八分水者,謂八聖道。七種花者,謂七覺分。四層堂者,謂四如意足。五柱悵者,謂信等五根。正身坐者,謂無餘涅槃。散花遍布者,謂諸禪、解脫、三昧、正受。自恣坐臥者,謂如來、應、等正覺。四方風吹者,謂四增心見法安樂住。舉聲唱喚者,謂轉法輪。彼有人問『諸賢正士何處去?何處出』者,謂舍利弗、目揵連等諸賢坐比丘。於中有言『汝何所問?彼亦不知不見有所出處,彼亦當復於此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於闇冥處隨流來下』者,謂六師等諸邪見輩,所謂富蘭那迦葉、末伽梨瞿舍梨子、散闍耶毘羅胝子、阿耆多枳舍欽婆羅、伽拘羅迦氈延、尼揵連陀闍提弗多羅,及餘邪見輩。如是,比丘!大師為諸聲聞所作,我今已作,汝今當作所作,如前篋毒蛇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一一七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彌絺羅國菴羅園中。

時,有婆四吒婆羅門尼,有六子相續命終,念子發狂,裸形被髮,隨路而走,至彌絺羅菴羅園中。

爾時,世尊無量大眾圍繞說法,婆四吒婆羅門尼遙見世尊,見已,即得本心,慚愧羞恥,歛身蹲坐。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取汝鬱多羅僧與彼婆四吒婆羅門尼,令著聽法。」尊者阿難即受佛教,取衣令著。

時,婆羅門尼得衣著已,至於佛前,稽首禮佛,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其說法,示、教、照、喜已,如佛常法,說法次第,乃至信心清淨,受三自歸,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彼婆四吒優婆夷於後時,第七子忽復命終,彼優婆夷都不啼哭憂悲惱苦。時,婆四吒優婆夷夫說偈而告婆四吒優婆夷言:

「先諸子命終,  念子生憂苦,

 晝夜不飲食,  乃至發狂亂。

 今喪弟七子,  而不生憂苦?」

婆四吒優婆夷即復說偈答其夫言:

「兒孫有千數,  因緣和合生,

 長夜遷過去,  我與君亦然。

 子孫及宗族,  其數無限量,

 彼彼所生處,  更互相殘食。

 若知生要者,  何足生憂苦?

 我已知出離,  生死存亡相,

 不復生憂苦,  入佛正教故。」

時,婆四吒優婆夷夫說偈歎曰:

「未曾所聞法,  而今聞汝說,

 何處聞說法,  不念子憂悲?」

婆四吒優婆夷說偈答言:

「今日等正覺,  在彌絺羅國,

 菴羅樹園中,  永離一切苦,

 演說一切苦、  苦習、苦寂滅、

 賢聖八正道,  安隱趣涅槃!

 則是我大師,  深樂其正教。

 我已知正法,  能開子憂苦。」

其夫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亦當往,  彌絺菴羅園,

 彼世尊亦當,  開我子憂苦。」

優婆夷復說偈言:

「當觀等正覺,  柔軟金色身;

 不調者能調,  廣度海流人。」

爾時,婆羅門即嚴駕乘於馬車,詣彌絺羅菴羅園。遙見世尊,轉增信樂,詣大師前。

彼時,大師即為說偈,開其法眼,苦、習、滅、道,正向涅槃。彼即見法,成無間等。既知法已,請求出家。

時,婆羅門即得出家,獨靜思惟,乃至得阿羅漢。世尊記說:「於第三夜,逮得三明。」得三明已,佛即告之:「命遣御者乘車還家,告婆四吒優婆夷,令發隨喜,語言:『婆羅門往見世尊,得淨信心,奉事大師,即為說法,為開法眼,見苦聖諦、苦集、苦滅、賢聖八道,安趣涅槃,成無間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世尊記說:「於第三夜,具足三明。」』」

時,彼御者奉教疾還。時,婆四吒優婆夷遙見御者空車而還。即遙問言:「婆羅門為見佛不?佛為說法,開示法眼,見聖諦不?」

御者白言:「婆羅門已見世尊,得淨信心,奉事大師,為開法眼,說四聖諦,成無間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專精思惟。世尊記說:『於第三夜,具足三明。』」

時,優婆夷心即隨喜,語御者言:「車馬屬汝,加復賜汝金錢一千,已汝傳信言:『婆羅門宿闍諦,已得三明。』令我歡喜故。」

御者白言:「我今何用車馬金錢為?車馬金錢還優婆夷,我今當還婆羅門所,隨彼出家。」

優婆夷言:「汝意如此,便可速還。不久亦當如彼所得,具足三明,隨後出家。」

御者白言:「如是,優婆夷!如彼出家,我亦當然。」

優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隨出家,我今不久亦當隨去。如空野大龍,乘虛而遊,其餘諸龍、龍子、龍女悉皆隨去,我亦如是,執持衣鉢,易養易滿。」御者白言:「優婆夷!若如是者,所願必果,不久當見優婆夷少欲知足,執持衣鉢,人所棄者,乞受而食,剃髮染衣,於陰、界、入斷除愛欲,離貪繫縛,盡諸有漏。」

彼婆羅門及其御者、婆四吒優婆夷、優婆夷女孫陀槃梨,悉皆出家,究竟苦邊。

(一一七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國大林精舍。

時,有毘梨耶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晨朝買牛,未償其價,即日失牛,六日不見。

時,婆羅門為覓牛故,至大林精舍,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挺特,諸根清淨,其心寂默,成就止觀,其身金色,光明焰照。見已,即詣其前,而說偈言:

「云何無所求,  空寂在於此,

 獨一處空閑,  而得心所樂?」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若失若復得,  於我心不亂。

 婆羅門當知,  莫謂彼如我,

 心計於得失,  其心不自在。」

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最勝梵志處,  如比丘所說;

 我今當自說,  真實語諦聽。

 沙門今定非,  晨朝失牛者,

 六日求不得,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非,  種殖胡麻田,

 慮其草荒沒,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非,  種稻田乏水,

 畏葉枯便死,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寡女有七人,

 悉養孤遺子,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七不愛念子,

 放逸多負債,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債主守其門,

 求索長息財,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七領重臥具,

 憂勤擇諸蟲,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赤眼黃髮婦,

 晝夜聞惡聲,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空倉群鼠戲,

 常憂其羸乏,  是故安樂住。」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我今日定不,  晨朝失其牛,

 六日求不得,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種殖胡麻田,

 常恐其荒沒,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種稻田乏水,

 畏葉便枯死,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寡女有七人,

 悉養孤遺子,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七不愛念子,

 放逸多負債,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債主守其門,

 求索長息財,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七領重臥具,

 憂勤擇諸蟲,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黃頭赤眼婦,

 晝夜聞惡聲,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空倉群鼠戲,

 常憂其羸乏,  是故安樂住。

 不捨念不念,  眾生安樂住,

 斷欲離恩愛,  而得安樂住。」

爾時,世尊為精進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如佛常法,次第說法,布施、持戒,乃至於正法中,心得無畏。即從座起,合掌白佛:「我今得於正法、律出家學道,成比丘分,修梵行不?」

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修諸梵行,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爾時,精進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得阿羅漢,緣自覺知,得解脫樂,而說偈言:

「我今甚欣樂,  大仙法之上,

 得離貪欲樂,  不生見於佛。」

(一一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娑羅樹林婆羅門聚落。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婆羅門聚落乞食,有非時雲起。

爾時,世尊作是念:「我今當往婆羅門聚落婆羅長者大會堂中。」作是念已,即往向彼大會堂所。

時,婆羅門長者悉集堂上,遙見世尊,共相謂言:「彼剃頭沙門竟知何法?」

爾時,世尊告彼婆羅聚落婆羅門長者言:「諸婆羅門有知法者,有不知者;剎利長者亦有知法者,有不知法者。」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非朋欲勝朋,  王不伏難伏,

 妻不求勝夫,  無子不恭父。

 無會無智者,  無智不法言,

 貪恚癡悉斷,  是則名智者。」

時,彼婆羅門長者白佛言:「善士瞿曇!善士夫可入此堂,就座而坐。」世尊坐已。即白言:「瞿曇說法,我等樂聽。」

爾時,世尊為彼大會婆羅門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復說偈言:

「愚智群聚會,  非說孰知明?

 能說寂靜道,  因說智則辯。

 說者顯正法,  建立大仙幢,

 善說為仙幢,  法為羅漢幢。」

爾時,世尊為婆羅聚落婆羅門長者建立正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一一八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浮梨聚落,住天作婆羅門菴羅園中,尊者優波摩為侍者。

爾時,世尊患背痛,告尊者優波摩:「汝舉衣鉢已,往至天作婆羅門舍。」

時,天作婆羅門處於中堂,令梳頭者理剃鬚髮,見尊者優波摩於外門住,見已,即說偈言:

「何等剃鬚髮,  身著僧迦梨?

 住於彼門外,  為欲何所求?」

尊者優波摩說偈答言:

「羅漢世善逝,  所患背風疾,

 頗有安樂水,  療牟尼疾不?」

時,天作婆羅門以滿鉢酥、一瓶油、一瓶石蜜,使人擔持,并持暖水,隨尊者優波摩詣世尊所,以塗其體,暖水洗之,酥蜜作飲,世尊背疾即得安隱。

時,天作婆羅門晨朝早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言婆羅門?  施何得大果?

 何等為時施?  云何淨福田?」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得宿命智,  見天定趣生,

 得盡諸有漏,  牟尼起三明,

 善知心解脫,  解脫一切貪;

 說名婆羅門,  施彼得大果,

 施彼為時施,  隨所欲福田。」

時,天作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八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於一夜時,住止娑羅林中。

時,有一婆羅門,去娑羅林不遠,營作田業。晨朝起作,至娑羅林中,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端正,諸根清淨,其心寂定,具足成就第一止觀,其身金色,光明徹照。見已,往詣其所,白言:「瞿曇!我近在此經營事業,故樂此林。瞿曇於此有何事業,樂此林中?」復說偈言:

「比丘於此林,  為何事業故,

 獨一守空閑,  樂於此林中?」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無事於此林,  林根久已斷,

 於林離林脫,  禪思不樂斷。」

時,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八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夜宿一娑羅林中。

時,有一婆羅門,近彼林側,與五百年少婆羅門共。彼婆羅門常稱歎欽想:「欲見世尊,何時遊於此林,我因得見遇,問所疑,頗有閑暇為我記說?」

時,彼婆羅門年少弟子為採薪故,入於林中,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端正,諸根寂靜,其心寂定,形若金山,光明徹照。見已,作是念:「我和上婆羅門常稱歎欽仰,欲見瞿曇,問其所疑,今此沙門瞿曇到此林中,我當疾往白和上令知。」即持薪束,疾還學堂。捨薪束已,詣和上所,白言:「和上當知,和上由來常所稱歎欽仰欲見沙門瞿曇,脫到此林,當問所疑,今日瞿曇已到此林,和上知時!」

時,婆羅門即詣世尊所,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獨入此恐怖,  深邃叢林中,

 堅住不傾動,  善修正勤法。

 無歌舞音樂,  寂默住空閑;

 我所未曾見,  獨樂深林者,

 欲求於世間,  自在增上主?

 為三十三天,  天上自在樂?

 何故深林中,  苦行自枯槁?」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欲種種求,  諸界多種著;

 彼一切皆是,  愚癡之根本,

 如是一切求,  我久悉已吐,

 不求不諂偽,  一切無所觸。

 於一切諸法,  唯一清淨觀,

 得無上菩提,  禪思修不樂。」

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敬禮汝,  大寂牟尼尊,

 禪思之妙王,  覺無邊大覺;

 如來天人救,  巍巍若金山。

 解脫於叢林,  於林永不著;

 已拔深利刺,  清淨無餘跡。

 論師之上首,  言說最勝辯;

 人中雄師子,  震吼於深林。

 顯現苦聖諦、  集、滅、八正道;

 能盡眾苦聚,  乘出淨無垢。

 自脫一切苦,  濟彼苦眾生;

 安樂眾生故,  演說於正法。

 已斷於恩愛,  遠離於欲網;

 斷除於一切,  有愛之結縛。

 如水生蓮花,  塵水不染著;

 如日停虛空,  清淨無雲翳。

 善哉我今日,  至拘薩羅林,

 得見於大師,  兩足之勝尊,

 大林大精進,  得第一廣度;

 調御師之首,  敬禮無所畏。」

時,婆羅門廣說斯偈,讚歎佛已,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八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宿於孫陀利河側。

爾時,世尊剃髮未久,於後夜時,結跏趺坐,正身思惟,繫念在前,以衣覆頭。

時,孫陀利河側有婆羅門住止,夜起持祠,餘食不盡,時至河邊,欲求大德婆羅門以奉之。

爾時,世尊聞河邊婆羅門聲。聞已,謦咳作聲,却衣現頭。

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見佛已,作是念:「是剃頭沙門,非婆羅門。」欲持食還去。彼婆羅門復作是念:「非獨沙門是剃頭者,婆羅門中亦有剃頭,應往至彼,問其所生。」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詣世尊所,而問之言:「為何姓生?」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汝莫問所生,  但當問所行。

 刻木為鑽燧,  亦能生於火;

 下賤種姓中,  生堅固牟尼。

 智慧有慚愧,  精進善調伏,

 究竟大明際,  清淨修梵行。

 而今正是時,  應奉施餘食。」

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吉良日,  求福修供養,

 遇得見大士,  三時最勝尊,

 若不見佛者,  當更施餘人。」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轉得信心,即持餘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說偈得故,如上因說偈而得食廣說。

孫陀利河側婆羅門白佛言:「世尊!今此施食當置何所?」

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食此食,令身安隱者。汝持此食去著無虫水中,及少生草地。」

時,婆羅門即持此食著無虫水中,水即烟起涌沸,啾啾作聲,如燒鐵丸投之冷水,烟起涌沸,啾啾作聲。如是彼食著無虫水中,烟起涌沸,啾啾作聲。孫陀利河側婆羅門心欲恐怖,身毛皆竪,謂為災變,馳走上岸,集聚乾木,供養祠火,令息災恠。

世尊見彼集聚乾木,供養祠火,望息災恠。見已。即說偈言:

「婆羅門祠火,  焚燒乾草木,

 莫呼是淨道,  能却諸災患。

 此則惡供養,  而謂為黠慧;

 作如是因緣,  外道取修淨。

 汝今棄薪火,  起內火熾然,

 常修不放逸,  常富於供養。

 處處興淨信,  廣施設大會,

 心意為束薪,  瞋恚黑烟起,

 妄語為塵味,  口舌為木杓,

 胸懷燃火處,  欲火常熾然。

 當善自調伏,  消滅士夫火,

 正信為大河,  淨戒為度濟,

 澄淨清流水,  智者之所歎!

 人中淨天德,  當於中洗浴,

 涉水不著身,  安樂度彼岸。

 正法為深淵,  福德為下濟,

 澄淨水充滿,  智者所讚嘆!

 人中天淨德,  當於中洗浴,

 涉水不著身,  安樂度彼岸。

 真諦善調御,  攝護修梵行,

 慈悲為苦行,  真實心清淨,

 沐浴以正法,  智者所稱歎。」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一一八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住孫陀利河側叢林中。

時,有孫陀利河側住止婆羅門來詣佛所,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佛言:「瞿曇!至孫陀利河中洗浴不?」

佛告婆羅門:「何用於孫陀利河中洗浴為?」

婆羅門白佛:「瞿曇!孫陀利河是濟度之數,是吉祥之數,是清淨之數,若有於中洗浴者,悉能除人一切諸惡。」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非孫陀利河,  亦非婆休多,

 非伽耶、薩羅,  如是諸河等,

 作諸惡不善,  能令其清淨。

 恒河、婆休多、  孫陀利河等,

 愚者常居中,  不能除眾惡。

 其清淨之人,  何用洗浴為?

 其清淨之人,  何用布薩為?

 淨業以自淨,  是生於受持,

 不殺亦不盜,  不婬不妄語,

 信施除慳垢,  於斯而洗浴。

 於一切眾生,  常起慈悲心,

 井水以洗浴,  用伽耶等為?

 內心自清淨,  不待洗於外。

 下賤田舍兒,  身體多污垢,

 以水洗塵穢,  不能淨其內。」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一一八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時,有縈髻羅豆婆遮婆羅門,本俗人時,為佛善知識,來詣佛所,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外身縈髻者,  是但名縈髻;

 內心縈髻者,  是結縛眾生。

 今請問瞿曇,  云何解縈髻?」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受持於淨戒,  內心修正覺,

 專精勤方便,  是則解縈髻。」

時,縈髻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一一八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時,有縈髻波羅豆婆遮婆羅門來詣佛所,而前問訊,相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身外縈髻者,  是但名縈髻;

 內心縈髻者,  是結縛眾生。

 我今問瞿曇,  如此縈髻者,

 云何作方便?  於何斷縈髻?」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眼耳及與鼻,  舌身意入處,

 於彼名及色,  滅盡令無餘。

 諸識永滅者,  於彼斷縈髻。」

佛說此經已,縈髻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一一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欝毘羅聚落尼連禪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

爾時,世尊獨靜思惟,作是念:「不恭敬者,則為大苦,無有次序。無他自在可畏懼者,則於大義有所退減;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者,得安樂住;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大義滿足。頗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中,能於我所具足戒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

復作是念:「無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能於我所戒具足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令我自覺,成三藐三佛陀者,我當於彼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所以者何?過去如來、應、等正覺亦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諸當來世如來、應、等正覺亦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

爾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世尊心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頃,從梵天沒,住於佛前,歎言:「善哉!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懈怠不恭敬者,甚為大苦……」廣說乃至「大義滿足,其實無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於世尊所戒具足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世尊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如來自悟成等正覺,則是如來所應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所以者何?過去諸如來、應、等正覺亦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諸未來如來、應、等正覺亦當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世尊亦當於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

時,梵天王復說偈言:

「過去等正覺,  及未來諸佛,

 現在佛世尊,  能除眾生憂。

 一切恭敬法,  依正法而住;

 如是恭敬者,  是則諸佛法。」

時,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一八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欝毘羅聚落尼連禪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

爾時,世尊獨靜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能淨眾生,度諸憂悲,滅除苦惱,得真如法,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若有人不樂四念處者,則不樂如聖法;不樂如聖法者,則不樂如聖道;不樂如聖道者,則不樂甘露法;不樂甘露法者,則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樂修四念處者,則樂修如聖法;樂修如聖法者,則樂如聖道;樂如聖道者,則樂甘露法;樂甘露法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爾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佛心念已,譬如力士屈伸臂頃,於梵天沒,住於佛前,作是歎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有一乘道能淨眾生,謂四念處,乃至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時,梵天王復說偈言:

「謂有一乘道,  見生諸有邊,

 演說於正法,  安慰苦眾生。

 過去諸世尊,  以乘斯道度;

 當來諸世尊,  亦度乘斯道。

 現在尊正覺,  乘此度海流,

 究竟生死際,  調伏心清淨,

 於生死輪轉,  悉已永消盡;

 知種種諸界,  慧眼顯正道。

 譬若恒水流,  悉歸趣大海,

 激流浚漂遠,  正道亦如是。

 廣智善顯示,  逮得甘露法,

 殊勝正法輪,  本所未曾聞,

 哀愍眾生故,  而為眾生轉。

 覆護天人眾,  令度有彼岸,

 是故諸眾生,  咸皆稽首禮。」

爾時,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一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欝毘羅聚落尼連禪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

爾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絕妙色身,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於諸種姓中,  剎利兩足尊,

 明行具足者,  天人中最勝!」

佛告梵天王:「如是,梵天!如是,梵天!

「於諸種姓中,  剎利兩足尊,

 明行具足者,  天人中最勝。」

佛說是經已,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一九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住止空閑無聚落處,與比丘眾夜宿其中。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隨順阿練若法。

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作是念:「今者世尊在拘薩羅人間遊行,住一空閑無聚落處,與諸大眾止宿空野。爾時,世尊為諸大眾說隨順空法,我今當往隨順讚嘆!」

譬如力士屈伸臂頃,於梵天沒,住於佛前,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習近邊林座,  斷除諸煩惱;

 若不樂空閑,  入眾自攝護。

 自調伏其心,  家家行乞食,

 攝持於諸根,  專精繫心念;

 然後習空閑,  阿練若床座,

 遠離諸恐怖,  無畏安隱住。

 若彼諸兇險,  惡蛇眾毒害,

 黑雲大闇冥;  震雷曜電光,

 離諸煩惱故,  晝夜安隱住。

 如我所聞法,  乃至不究竟,

 獨一修梵行,  不畏千死魔,

 若修於覺道,  不畏於萬數。

 一切須陀洹,  或得斯陀含,

 及阿那含者,  其數亦無量,

 不能定其數,  恐怖於妄說。」

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已,為佛作禮,即沒不現。

(一一九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迦毘羅衛林中,與五百比丘俱,皆是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爾時,世尊為諸大眾說涅槃相應法。

時,有十方世界大眾威力諸天皆悉來會,供養世尊及比丘僧。復有諸梵天王住於梵世,作是念:「今日佛住迦毘羅衛國……」如上廣說,乃至「供養世尊及諸大眾,我今當往各各讚歎!」

作是念已,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從梵天沒,住於佛前。第一梵天即說偈言:

「於此大林中,  大眾普雲集,

 十方諸天眾,  皆悉來恭敬,

 故我遠來禮,  最勝難伏僧。」

第二梵天復說偈言:

「是諸比丘僧,  真實心精進,

 於此大林中,  攝諸根求度。」

第三梵天次說偈言:

「善方便消融,  恩愛深利刺;

 堅固不傾動,  如因陀羅幢。

 度深塹水流,  清淨不求欲,

 善度之導師,  諸調伏大龍。」

第四梵天次說偈言:

「歸依於佛者,  終不墮惡趣;

 能斷人中身,  得天身受樂。」

各說偈已,四梵天身即沒不現。

(一一九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日日精勤,往詣佛所,尊重供養。

時,娑婆世界主作是念:「今旦太早而來見佛,正值世尊入大三昧,我等且當入提婆達多伴黨瞿迦梨比丘房中。」作是念已,即入彼房,至房戶中,以指扣戶,口說是言:「瞿迦梨!瞿迦梨!於舍利弗、目連所起淨信心,汝莫長夜得不饒益苦!」

瞿迦梨言:「汝是誰?」

梵天答言:「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瞿迦梨言:「世尊不記汝得阿那含耶?」

梵天王言:「如是,比丘!」

瞿迦梨言:「汝何故來?」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答言:「此不可治。」即說偈言:

「於無量處所,  生心欲籌量;

 何有黠慧者,  而生此覺想?

 無量而欲量,  是陰蓋凡夫。」

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日日勤到佛所,親覲供養,我作是念:『今旦太早來見世尊,正值世尊入大三昧,我且當入提婆達多伴黨瞿迦梨比丘房中。』即住戶中,徐徐扣戶,口說是言:『瞿迦梨!瞿迦梨!當於舍利弗、目揵連賢善智慧者所起淨信心,莫長夜得不饒益苦!』瞿迦梨言:『汝是誰?』我即答言:『是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瞿迦梨言:『世尊不記汝得阿那含耶?』我即答言:『如是。』瞿迦梨復言:『汝何故來?』我作是念:『此不可治。』即說偈言:

「『 於不可量處,  發心欲籌量,

  不可量欲量,  是陰蓋凡夫。』」

佛語梵王:「如是,如是。梵王!

「於不可量處,  而發心欲量;

 何有智慧人,  而生此妄想?

 不可量欲量,  是陰蓋凡夫。」

佛說此經已,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為佛作禮,即沒不現。

(一一九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大梵天王及餘別梵天——善臂別梵天,日日方便,往見供養世尊。

時,有婆句梵天見別梵天——善臂梵天,精勤方便,而問言:「汝欲何之?」

彼即答言:「欲見世尊,恭敬供養。」

時,婆句梵天即說偈言:

「彼有四鵠鳥,  三種金色宮,

 五百七十二,  修行禪思者,

 熾焰金色身,  普照梵天宮;

 汝且觀我身,  何用至彼為?」

爾時,善梵王、別梵王——善臂別梵王復說偈言:

「雖有金色身,  普照梵天宮,

 其有智慧者,  知色有煩惱,

 智者不樂色,  於其心解脫。」

時,彼善梵天、別梵天——善臂別梵天,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方便,欲來見世尊,恭敬供養。有婆句梵天,見我方便,而問我言:『汝今方便,欲何所之?』我即答言:『欲往見世尊,禮事供養。』婆句梵天即說偈言:

「『 有四種鵠鳥,  三種金色宮,

  五百七十二,  於中而禪思,

  觀我身金色,  普照梵天宮;

  汝且觀我身,  何用至彼為?』

「我即說偈而答彼言:

「『 雖有金色身,  普照梵天宮,

  當知真金色,  是則煩惱事。

  智者解脫色,  於色不復樂。』」

佛告梵天:「如是,梵天!如是,梵天!

「雖有真金色,  普照梵天宮,

 當知真金色,  則是煩惱事,

 智者解脫色,  於色不復樂。」

時,彼梵天為迦吒務陀低沙比丘故,說偈言:

「夫士生世間,  利斧在口中;

 還自斬其身,  斯由惡言故。

 應毀者稱譽,  應譽而反毀;

 惡口增其過,  所生無安樂!

 博弈酒喪財,  其過失甚少;

 惡心向善逝,  是則為大過!

 地獄有百千,  名尼羅浮地,

 三十有六百,  及五阿浮陀;

 斯皆謗聖獄,  口意惡願故。」

佛說此經已,彼諸梵天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一九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婆句梵天住梵天上,起如是惡邪見言:「此處常、恒、非變易法,純一出離之處。」

爾時,世尊知婆句梵天心念已,入於三昧,如其正受,於王舍城沒,住梵天上。

婆句梵天遙見世尊而說偈言:

「梵天七十二,  造作諸福樂;

 自在而常住,  生老死已過。

 我於諸明論,  修習已究竟;

 彼諸天眾等,  唯謂我長存。」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此則極短壽,  非是長存者;

 而婆句梵天,  自謂為長壽。

 尼羅浮多獄,  其壽百千數;

 我悉憶念知,  汝自謂長存!」

婆句梵天復說偈言:

「佛世尊所見,  其劫數無邊,

 生老死憂悲,  皆悉已過去。

 唯願說知我,  過去曾所更,

 受持何戒業,  而得生於此?」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過去久遠劫,  於大曠野中,

 有諸大眾行,  多賢聖梵行,

 飢乏無資糧,  汝救之令度,

 慈救心相續,  經劫而不失。

 是則汝過去,  所受持功德,

 我悉憶念知,  久近如眠覺。

 過去有村邑,  為賊所抄掠,

 汝時悉皆救,  令其得解脫;

 是則過去世,  所受持福業,

 我憶此因緣,  久近如眠覺。

 過去有人眾,  乘船恒水中,

 惡龍持彼船,  欲盡害其命,

 汝時以神力,  救令得解脫;

 是則汝過去,  所受持福業,

 我憶是因緣,  久近如眠覺。」

婆句梵天復說偈言:

「決定悉知我,  古今壽命事,

 亦知餘一切,  是則為正覺;

 是故所受身,  金光炎普照,

 其身住於此,  光明遍世間。」

爾時,世尊為婆句梵天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如其正受,從梵天沒,還王舍城。

(一一九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梵天住梵天上,起如是邪見言:「此處常、恒、不變易,純一出離,未曾見有來至此處,況復有過此上者?」

爾時,世尊知彼梵天心之所念,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舍衛國沒,現梵天宮,當彼梵天頂上,於虛空中結跏趺坐,正身繫念。

爾時,尊者阿若俱隣作是念:「今日世尊為在何所?」即以天眼淨過人間眼,觀見世尊在梵天上。見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舍衛國沒,現彼梵世,在於東方,西面向佛,結跏趺坐,端身繫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作是念:「今日世尊為在何所?」即以天眼淨過於人眼,見世尊在梵天上。見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舍衛國沒,現梵天上,在於南方,北面向佛,結跏趺坐,端身繫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今者為在何所?」即以天眼淨過於人眼,見世尊在梵天上。見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舍衛國沒,住梵天上,在於西方,東面向佛,結跏趺坐,端身繫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即作是念:「今日世尊為在何所?」以天眼淨過於人眼,遙見世尊在梵天上。見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舍衛國沒,住梵天上,在於北方,南面向佛,結跏趺坐,端身繫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爾時,世尊告梵天曰:「汝今復起是見:『從本已來,未曾見有過我上者』不?」

梵天白佛:「我今不敢復言:『我未曾見有過我上者。』唯見梵天光明被障。」爾時,世尊為彼梵天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梵天上沒,還舍衛國。

尊者阿若俱隣、摩訶迦葉、舍利弗為彼梵天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梵天沒,還舍衛國,唯尊者大目揵連仍於彼住。

時,彼梵天問尊者大目揵連:「世尊諸餘弟子悉有如是大德大力不?」

時,尊者大目揵連即說偈言:

「大德具三明,  通達觀他心,

 漏盡諸羅漢,  其數無有量。」

時,尊者大目揵連為彼梵天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梵天沒,還舍衛國。

(一一九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俱尸那竭國力士生地堅固雙樹林。

爾時,世尊臨般涅槃,告尊者阿難:「汝於堅固雙樹間敷繩床,北首,如來今日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

時,尊者阿難奉世尊教,於雙堅固樹間為世尊敷繩床,北首已,還世尊所,稽首禮足,白言世尊:「已為如來於雙堅固樹間敷繩床,令北首。」

於是,世尊往就繩床,右脇著地,北首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相。

爾時,世尊即於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般涅槃已,雙堅固樹尋即生花,周匝垂下,供養世尊。

時,有異比丘即說偈言:

「善好堅固樹,  枝條垂禮佛,

 妙花以供養,  大師般涅槃。」

尋時,釋提桓因說偈:

「一切行無常,  斯皆生滅法,

 雖生尋以滅,  斯寂滅為樂。」

尋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次復說偈言:

「世間一切生,  立者皆當捨,

 如是聖大師,  世間無有比。

 逮得如來力,  普為世間眼,

 終歸會磨滅,  入無餘涅槃。」

尊者阿那律陀次復說偈言:

「出息入息住,  立心善攝護,

 從所依而來,  世間般涅槃。

 大恐怖相生,  令人身毛竪,

 一切行力具,  大師般涅槃。

 其心不懈怠,  亦不住諸愛,

 心法漸解脫,  如薪盡火滅。」

如來涅槃後七日,尊者阿難往枝提所,而說偈言:

「導師此寶身,  往詣梵天上,

 如是大神力,  內火還燒身。

 五百[疊*毛]纏身,  悉燒令磨滅,

 千領細[疊*毛]衣,  以衣如來身。

 唯二領不燒,  最上及襯身。」

尊者阿難說是偈時,諸比丘默然悲喜!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

(一一九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阿臈毘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時,阿臈毘比丘尼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持尼師壇,著右肩上,入安陀林坐禪。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弟子阿臈毘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持尼師壇,著右肩上,入安陀林坐禪。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詣彼比丘尼所,語比丘尼言:「阿姨!欲何處去?」

比丘尼答言:「賢者!到遠離處去。」

時,魔波旬即說偈言:

「世間無有出,  用求遠離為,

 還服食五欲,  勿令後變悔。」

時,阿臈毘比丘尼作是念:「是誰?欲恐怖我。為是人耶?為非人耶?姦狡人耶?」

心即念言:「此必惡魔欲亂我耳。」覺知已,而說偈言:

「世間有出要,  我自知所得,

 鄙下之惡魔,  汝不知其道。

 譬如利刀害,  五欲亦如是,

 譬如斬肉形,  苦受陰亦然。

 如汝向所說,  服樂五欲者,

 是則不可樂,  大恐怖之處。

 離一切喜樂,  捨諸大闇冥,

 以滅盡作證,  安住離諸漏。

 覺知汝惡魔,  尋即自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彼阿臈毘比丘尼已知我心。」愁憂不樂,即沒不現。

(一一九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蘇摩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右肩上,至安陀林坐禪。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蘇摩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檀,著右肩上,入安陀林坐禪。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至蘇摩比丘尼所,問言:「阿姨!欲至何所?」

答言:「賢者!欲至遠離處去。」

時,魔波旬即說偈言:

「仙人所住處,  是處甚難得,

 非彼二指智,  能得到彼處。」

時,蘇摩比丘尼作是念:「此是何等?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作此思惟已,決定智生,知是惡魔來欲嬈亂,即說偈言:

「心入於正受,  女形復何為,

 智或若生已,  逮得無上法。

 若於男女想,  心不得俱離,

 彼即隨魔說,  汝應往語彼。

 離於一切苦,  捨一切闇冥,

 逮得滅盡證,  安住諸漏盡。

 覺知汝惡魔,  即自磨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蘇摩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悔,即沒不現。

(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至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於一樹下結跏趺坐,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於一樹下結跏趺坐,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至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所,而說偈言:

「汝何喪其子,  涕泣憂愁貌,

 獨坐於樹下,  何求於男子?」

時,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作是念:「為誰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者?」如是思惟,生決定智:「惡魔波旬來嬈我耳。」即說偈言:

「無邊際諸子,  一切皆亡失,

 此則男子邊,  已度男子表。

 不惱不憂愁,  佛教作已作,

 一切離愛苦,  捨一切闇冥。

 已滅盡作證,  安隱盡諸漏,

 已知汝弊魔,  於此自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已知我心。」愁憂苦惱,即沒不現。

(一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優鉢羅色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優鉢羅色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優鉢羅色比丘尼所,而說偈言:

「妙華堅固樹,  依止其樹下,

 獨一無等侶,  不畏惡人耶?」

時,優鉢羅色比丘尼作是念:「為何等人?欲恐怖我?為是人?為非人?為姦狡人?」如是思惟,即得覺知:「必是惡魔波旬欲亂我耳。」即說偈言:

「設使有百千,  皆是姦狡人,

 如汝等惡魔,  來至我所者,

 不能動毛髮,  不畏汝惡魔。」

魔復說偈言:

「我今入汝腹,  住於內藏中,

 或住兩眉間,  汝不能見我。」

時,優鉢羅色比丘尼復說偈言:

「我心有大力,  善修習神通,

 大縛已解脫,  不畏汝惡魔。

 我已吐三垢,  恐怖之根本,

 住於不恐地,  不畏於魔軍。

 於一切愛喜,  離一切闇冥,

 已證於寂滅,  安住諸漏盡。

 覺知汝惡魔,  自當消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優鉢羅色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愁,即沒不現。

(一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尸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尸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到尸羅比丘尼前而說偈言:

「眾生云何生?  誰為其作者?

 眾生何處起,  去復至何所?」

尸羅比丘尼作是念:「此是何人?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作是思惟已,即生知覺:「此是惡魔欲作留難。」即說偈言:

「汝謂有眾生,  此則惡魔見,

 唯有空陰聚,  無是眾生者。

 如和合眾材,  世名之為車,

 諸陰因緣合,  假名為眾生。

 其生則苦生,  住亦即苦住,

 無餘法生苦,  苦生苦自滅。

 捨一切愛苦,  離一切闇冥,

 已證於寂滅,  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  則自消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尸羅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一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毘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毘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當往彼,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毘羅比丘尼所而說偈言:

「云何作此形?  誰為其作者?

 此形何處起?  形去至何所?」

毘羅比丘尼作是念:「是何人來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如是思惟,即得知覺:「惡魔波旬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此形不自造,  亦非他所作,

 因緣會而生,  緣散即磨滅。

 如世諸種子,  因大地而生,

 因地水火風,  陰界入亦然。

 因緣和合生,  緣離則磨滅,

 捨一切愛苦,  離一切闇冥。

 已證於寂滅,  安住諸漏盡,

 惡魔以知汝,  即自磨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毘羅比丘尼已知我心。」生大憂慼,即沒不現。

(一二○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毘闍耶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此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弟子毘闍耶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至其前而說偈言:

「汝今年幼少,  我亦是年少,

 當共於此處,  作五種音樂。

 而共相娛樂,  用是禪思為。」

時,毘闍耶比丘尼作是念:「此何等人?欲恐怖我。為是人耶?為非人耶?為姦狡人耶?」如是思惟已,即得知覺:「是魔波旬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歌舞作眾伎,  種種相娛樂,

 今悉已惠汝,  非我之所須。

 若寂滅正受,  及天人五欲,

 一切持相與,  亦非我所須。

 捨一切喜歡,  離一切闇冥,

 寂滅以作證,  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  當自消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是毘闍耶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一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遮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至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洗足畢,舉衣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遮羅比丘尼前而說偈言:

「覺受生為樂,  生服受五欲,

 為誰教受汝,  令厭離於生。」

時,遮羅比丘尼作是念:「此是何人?欲作恐怖?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而來至此,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生者必有死,  生則受諸苦,

 鞭打諸惱苦,  一切緣生有。

 當斷一切苦,  超越一切生,

 慧眼觀聖諦,  牟尼所說法。

 苦苦及苦集,  滅盡離諸苦,

 修習八正道,  安隱趣涅槃。

 大師平等法,  我欣樂彼法,

 我知彼法故,  不復樂受生。

 一切離愛喜,  捨一切闇冥,

 寂滅以作證,  安住諸漏盡。

 覺知汝惡魔,  自當消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遮羅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一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優波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優波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優波遮羅比丘尼所而說偈言:

「三十三天上,  炎魔兜率陀,

 化樂他自在,  發願得往生。」

優波遮羅比丘尼作是念:「此何等人?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是姦狡人?」自思覺悟:「必是惡魔欲作嬈亂。」而說偈言:

「三十三天上,  炎魔兜率陀,

 化樂他自在,  斯等諸天上。

 不離有為行,  故隨魔自在,

 一切諸世間,  悉是眾行聚。

 一切諸世間,  悉皆動搖法,

 一切諸世間,  苦火常熾然。

 一切諸世間,  悉皆烟塵起,

 不動亦不搖,  不習近凡夫。

 不隨於魔趣,  於是處娛樂,

 離一切愛苦,  捨一切闇冥。

 寂滅以作證,  安住諸漏盡,

 已覺汝惡魔,  則自磨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優波遮羅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一二○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尸利沙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尸利沙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當往彼,為作留難。」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到尸利沙遮羅比丘尼所而作是言:「阿姨!汝樂何等諸道?」

比丘尼答言:「我都無所樂!」

時,魔波旬即說偈言:

「汝何所諮受,  剃頭作沙門?

 身著袈裟衣,  而作出家相,

 不樂於諸道,  而守愚癡住。」

時,尸利沙遮羅比丘尼作是念:「此何等人?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如是思惟已,即自知覺:「惡魔波旬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此法外諸道,  諸見所纏縛,

 縛於諸見已,  常隨魔自在。

 若生釋種家,  稟無比大師,

 能伏諸魔怨,  不為彼所伏。

 清淨一切脫,  道眼普觀察,

 一切智悉知,  最勝離諸漏。

 彼則我大師,  我唯樂彼法,

 我入彼法已,  得遠離寂滅。

 離一切愛喜,  捨一切闇冥,

 寂滅以作證,  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  如是自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尸利沙遮羅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一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

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坐。月初出時。時,有尊者婆耆舍於大眾中,作是念:「我今欲於佛前歎月譬偈。」作是念已,即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欲說者便說!」

時,尊者婆耆舍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如月停虛空,  明淨無雲翳,

 光炎明暉曜,  普照於十方。

 如來亦如是,  慧光照世間,

 功德善名稱,  周遍滿十方。」

尊者婆耆舍說是偈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一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

爾時,尊者阿若憍陳如久住空閑阿練若處,來詣佛所,稽首佛足,以面掩佛足上,而說是言:「久不見世尊!久不見善逝!」

爾時,尊者婆耆舍在於會中,作是念:「我今當於尊者阿若憍陳如面前,以上座譬而讚歎之。」作此念已,即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欲說時便說!」

時,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上座之上座,  尊者憍陳如,

 已度已超越,  得安樂正受。

 於阿練若處,  常樂於遠離,

 聲聞之所應,  大師正法教。

 一切悉皆陳,  正受不放逸,

 大德力三明,  他心智明了。

 上座憍陳如,  護持佛法財,

 增上恭敬心,  頭面禮佛足。」

尊者婆耆舍說是語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一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

時,尊者舍利弗在供養堂,有眾多比丘集會而為說法,句味滿足,辯才簡淨,易解樂聞,不閡不斷,深義顯現。彼諸比丘專至樂聽,尊重憶念,一心側聽。

時,尊者婆耆舍在於會中,作是念:「我當於尊者舍利弗面前說偈讚歎。」作是念已,即起,合掌白尊者舍利弗:「我欲有所說。」

舍利弗告言:「隨所樂說!」

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善能略說法,  令眾廣開解,

 賢優婆提舍,  於大眾宣暢。

 當所說法時,  咽喉出美聲,

 悅樂愛念聲,  調和漸進聲。

 聞聲皆欣樂,  專念不移轉。」

尊者婆耆舍說此語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一二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那伽山側,五百比丘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尊者大目揵連觀大眾心,一切皆悉解脫貪欲。時,尊者婆耆舍於大眾中,作是念:「我今當於世尊及比丘僧面前說偈讚歎。」作是念已,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隨所樂說!」

時,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導師無上士,  住那伽山側,

 五百比丘眾,  親奉於大師。

 尊者大目連,  神通諦明了,

 觀彼大眾心,  悉皆離貪欲。

 如是具足度,  牟尼度彼岸,

 持此最後身,  我今稽首禮。」

尊者婆耆舍說是語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一二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夏安居,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斷除有結,正智心善解脫,除一比丘,謂尊者阿難,世尊記說彼現法當得無知證。

爾時,世尊臨十五日月食受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坐已,告諸比丘:「我為婆羅門,得般涅槃,持後邊身,為大醫師,拔諸劍刺。我為婆羅門,得般涅槃,持此後邊身,無上醫師,能拔劍刺。汝等為子,從我口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當懷受我,莫令我若身、若口、若心有可嫌責事。」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眾會中,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世尊向者作如是言:『我為婆羅門,得般涅槃,持最後身,無上大醫,能拔劍刺。汝為我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諸比丘!當懷受我,莫令我身、口、心有可嫌責。』我等不見世尊身、口、心有可嫌責事。所以者何?世尊不調伏者能令調伏,不寂靜者能令寂靜,不穌息者能令穌息,不般涅槃者能令般涅槃。如來知道,如來說道,如來向道,然後聲聞成就,隨道、宗道,奉受師教,如其教授,正向欣樂真如善法。

「我於世尊都不見有可嫌責身、口、心行。我今於世尊所,乞願懷受見聞疑罪,若身、口、心有嫌責事。」

佛告舍利弗:「我不見汝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所以者何?汝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修行遠離,精勤方便,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明利智慧、出要智慧、厭離智慧、大智慧、廣智慧、深智慧、無比智慧,智寶成就,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為眾說法,未曾疲倦。

「譬如轉輪聖王,第一長子應受灌頂而未灌頂,已住灌頂儀法,如父之法,所可轉者亦當隨轉。汝今如是,為我長子,隣受灌頂而未灌頂,住於儀法,我所應轉法輪,汝亦隨轉,得無所起,盡諸有漏,心善解脫。如是,舍利弗!我於汝所,都無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我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此諸五百諸比丘得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耶?」

佛告舍利弗:「我於此五百比丘亦不見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所以者何?此五百比丘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已捨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除一比丘,謂尊者阿難,我記說彼於現法中得無知證。是故,諸五百比丘我不見其有身、口、心見聞疑罪可嫌責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五百比丘既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然此中幾比丘得三明?幾比丘俱解脫?幾比丘慧解脫?」

佛告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者慧解脫。舍利弗!此諸比丘離諸飄轉,無有皮膚,真實堅固。」

時,尊者婆耆舍在眾會中,作是念:「我今當於世尊及大眾面前歎說懷受偈。」作是念已,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隨所樂說!」

時,婆耆舍即說偈言:

「十五清淨日,  其眾五百人,

 斷除一切結,  有盡大仙人。

 清淨相習近,  清淨廣解脫,

 不更受諸有,  生死已永絕。

 所作者已作,  得一切漏盡,

 五蓋已雲除,  拔刺根本愛。

 師子無所畏,  離一切有餘,

 害諸有怨結,  超越有餘境。

 諸有漏怨敵,  皆悉已潛伏,

 猶如轉輪王,  懷受諸眷屬。

 慈心廣宣化,  海內悉奉用,

 能伏魔怨敵,  為無上導師。

 信敬心奉事,  三明老死滅,

 為法之真子,  無有飄轉患。

 拔諸煩惱刺,  敬禮日種胤。」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一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尼拘律相住於曠野禽獸住處。尊者婆耆舍出家未久,有如是威儀,依聚落城邑住,晨朝著衣持鉢,於彼聚落城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攝心繫念。食已,還住處,舉衣鉢,洗足畢,入室坐禪。速從禪覺,不著乞食,而彼無有隨時教授、無有教誡者,心不安樂,周圓隱覆。如是深住。

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不得利,難得非易得。我不隨時得教授、教誡,不得欣樂周圓隱覆心住。我今當讚歎自厭之偈。」即說偈言:

「當捨樂不樂,  及一切貪覺,

 於隣無所作,  離染名比丘。

 於六覺心想,  馳騁於世間,

 惡不善隱覆,  不能去皮膚。

 穢污樂於心,  是不名比丘,

 有餘縛所縛,  見聞覺識俱。

 於欲覺悟者,  彼處不復染,

 如是不染者,  是則為牟尼。

 大地及虛空,  世間諸色像,

 斯皆磨滅法,  寂然自決定。

 法器久修習,  而得三摩提,

 不觸不諂偽,  其心極專至。

 彼聖久涅槃,  繫念待時滅。」

時,尊者婆耆舍說自厭離偈,心自開覺,於不樂等開覺已,欣樂心住。

(一二一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陀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以尊者婆耆舍為伴。時,尊者婆耆舍見女人有上妙色,見已,貪欲心起。

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今得不利,得苦非得樂,我今見年少女人有妙絕之色,貪欲心生。今為生厭離故,而說偈言:

「貪欲所覆故,  熾然燒我心,

 今尊者阿難,  為我滅貪火。

 慈心哀愍故,  方便為我說。」

尊者阿難說偈答言:

「以彼顛倒想,  熾然燒其心,

 遠離於淨想,  長養貪欲者。

 當修不淨觀,  常一心正受,

 速滅貪欲火,  莫令燒其心。

 諦觀察諸行,  苦空非有我,

 繫念正觀身,  多修習厭離。

 修習於無相,  滅除憍慢使,

 得慢無間等,  究竟於苦邊。」

尊者阿難說是語時,尊者婆耆舍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長者請佛及僧就其舍食。入其舍已,尊者婆耆舍直日住守,請其食分。

時,有眾多長者婦女從聚落出,往詣精舍。時,尊者婆耆舍見年少女人容色端正,貪欲心起。

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今不利,不得利,得苦不得樂,見他女人容色端正,貪欲心生。我今當說厭離偈。」念已,而說偈言:

「我已得出離,  非家而出家,

 貪欲隨逐我,  如牛念他苗。

 當如大將子,  大力執強弓,

 能破彼重陣,  一人摧伏千。

 今於日種胤,  面前聞所說,

 正趣涅槃道,  決定心樂住。

 如是不放逸,  寂滅正受住,

 無能於我心,  幻惑欺誑者。

 決定善觀察,  安住於正法,

 正使無量數,  欲來欺惑我。

 如是等惡魔,  莫能見於我。」

時,尊者婆耆舍說是偈已,心得安住。

(一二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婆耆舍自以智慧堪能善說,於法聰明梵行所生憍慢心,即自心念:「我不利,不得利,得苦不得樂,我自以智慧輕慢於彼聰明梵行者,我今當說能生厭離偈。」即說偈言:

「瞿曇莫生慢,  斷慢令無餘,

 莫起慢覺想,  莫退生變悔。

 莫隱覆於他,  埿犁殺慢墮,

 正受能除憂,  見道住正道。

 其心得喜樂,  見道自攝持,

 是故無礙辯,  清淨離諸蓋。

 斷一切諸慢,  起一切明處,

 正念於三明,  神足他心智。」

時,尊者婆耆舍說此生厭離偈已,心得清淨。

(一二一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婆耆舍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獨一思惟,不放逸住,專修自業,逮得三明,身作證。

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獨一靜處思惟,不放逸住,專修自業,起於三明,身作證,今當說偈讚歎三明。」即說偈言:

「本欲心狂惑,  聚落及家家,

 遊行遇見佛,  授我殊勝法。

 瞿曇哀愍故,  為我說正法,

 聞法得淨信,  捨非家出家。

 聞彼說法已,  正住於法教,

 勤方便繫念,  堅固常堪能。

 逮得於三明,  於佛教已作,

 世尊善顯示,  日種苗胤說。

 為生盲眾生,  開其出要門,

 苦苦及苦因,  苦滅盡作證。

 八聖離苦道,  安樂趣涅槃,

 善義善句味,  梵行無過上。

 世尊善顯示,  涅槃濟眾生。」

(一二一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法句。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四?

「賢聖善說法,  是則為最上。

 愛說非不愛,  是則為第二。

 諦說非虛妄,  是則第三說。

 法說不異言,  是則為第四。

「諸比丘!是名說四法句。」

爾時,尊者婆耆舍於眾會中,作是念:「世尊於四眾中說四法句,我當以四種讚歎稱譽隨喜。」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隨所樂說!」

時,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若善說法者,  於己不惱迫,

 亦不恐怖他,  是則為善說。

 所說愛說者,  說令彼歡喜,

 不令彼為惡,  是則為愛說。

 諦說知甘露,  諦說知無上,

 諦義說法說,  正士建立處。

 如佛所說法,  安隱涅槃道,

 滅除一切苦,  是名善說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一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那伽山側,與千比丘俱,皆是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爾時,尊者婆耆舍住王舍城寒林中丘塜間,作是念:「今世尊住王舍城那伽山側,與千比丘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我今當往,各別讚歎世尊及比丘僧。」作是念已,即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而說偈言:

「無上之導師,  住那伽山側,

 千比丘眷屬,  奉事於如來。

 大師廣說法,  清涼涅槃道,

 專聽清白法,  正覺之所說。

 正覺尊所敬,  處於大眾中,

 德陰之大龍,  仙人之上首。

 興功德密雲,  普雨聲聞眾,

 起於晝正受,  來奉覲大師。

 弟子婆耆舍,  稽首而頂禮。

「世尊!欲有所說。唯然,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隨汝所說,莫先思惟。」

時,婆耆舍即說偈言:

「波旬起微惡,  潛制令速滅,

 能掩障諸魔,  令自覺知過。

 觀察解結縛,  分別清白法,

 明照如日月,  為諸異道王。

 超出智作證,  演說第一法,

 出煩惱諸流,  說道無量種。

 建立於甘露,  見諦真實法,

 如是隨順道,  如是師難得。

 建立甘露道,  見諦崇遠離,

 世尊善說法,  能除人陰蓋。

 明見於諸法,  為調伏隨學。」

尊者婆耆舍說是偈已,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一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木*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為比丘眾說四聖諦相應法,謂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

時,尊者婆耆舍在會中,作是念:「我今當於世尊面前讚歎拔箭之譬。」如是念已,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言:「唯然,世尊!欲有所說。唯然,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隨所樂說!」

時,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我今敬禮佛,  哀愍諸眾生,

 第一拔利箭,  善解治眾病。

 迦露醫投藥,  波睺羅治藥,

 及彼瞻婆耆,  耆婆醫療病。

 或有病小差,  名為善治病,

 後時病還發,  抱病遂至死。

 正覺大醫王,  善投眾生藥,

 究竟除眾苦,  不復受諸有。

 乃至百千種,  那由他病數,

 佛悉為療治,  究竟於苦邊。

 諸醫來會者,  我今悉告汝,

 得甘露法藥,  隨所樂而服。

 第一拔利箭,  善覺知眾病,

 治中之最上,  故稽首瞿曇。」

尊者婆耆舍說是語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一二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尊者尼拘律想住於曠野禽獸之處,疾病委篤,尊者婆耆舍為看病人,瞻視供養。

彼尊者尼拘律想以疾病故,遂般涅槃。

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和上為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我今當求其相。」

爾時,尊者婆耆舍供養尊者尼拘律想舍利已,持衣鉢,向王舍城。次第到王舍城,舉衣鉢,洗足已,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而說偈言:

「我今禮大師,  等正覺無滅,

 於此現法中,  一切疑網斷。

 曠野住比丘,  命終般涅槃,

 威儀攝諸根,  大德稱於世。

 世尊為制名,  名尼拘律想,

 我今問世尊,  彼不動解脫。

 精進勤方便,  功德為我說,

 我為釋迦種,  世尊法弟子。

 及餘皆欲知,  圓道眼所說,

 我等住於此,  一切皆欲聞。

 世尊為大師,  無上救世間,

 斷疑大牟尼,  智慧已具備。

 圓照神道眼,  光明顯四眾,

 猶如天帝釋,  曜三十三天。

 諸貪欲疑惑,  皆從無明起,

 若得遇如來,  斷滅悉無餘。

 世尊神道眼,  世間為最上,

 滅除眾生愚,  如風飄遊塵。

 一切諸世間,  煩惱覆隱沒,

 設餘悉無有,  明目如佛者。

 慧光照一切,  令同大精進,

 唯願大智尊,  當為眾記說。

 言出微妙聲,  我等專心聽,

 柔軟音演說,  諸世間普聞。

 猶如熱渴逼,  求索清涼水,

 如佛無減知,  我等亦求知。」

尊者婆耆舍復說偈言:

「今聞無上士,  記說其功德,

 不空修梵行,  我聞大歡喜。

 如說隨說得,  順牟尼弟子,

 滅生死長縻,  虛偽幻化縛。

 以見世尊故,  能斷除諸愛,

 度生死彼岸,  不復受諸有。」

佛說此經已,尊者婆耆舍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一二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天、阿修羅對陣鬪戰,阿修羅勝,諸天不如。時,天帝釋軍壞退散,極生恐怖,乘車北馳,還歸天宮。

「須彌山下道逕叢林,林下有金翅鳥巢,多有金翅鳥子。爾時,帝釋恐車馬過,踐殺鳥子,告御者言:『可回車還,勿殺鳥子。』御者白王:『阿修羅軍後來逐人,若回還者,為彼所困。』帝釋告言:『寧當回還為阿修羅殺,不以軍眾蹈殺眾生。』於道,御者轉乘南向。阿修羅軍遙見帝釋轉乘而還,謂為戰策,即還退走,眾大恐怖,壞陣流散,歸阿修羅宮。」

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以慈心故,威力摧伏阿修羅軍,亦常讚嘆慈心功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當修慈心,亦應讚嘆慈心功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王舍城中有一士夫,貧窮辛苦,而住佛、法、僧,受持禁戒,多聞廣學,力行惠施,正見成就。彼身壞命終,得生天上,生三十三天,有三事勝於餘三十三天。何等為三?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稱。諸三十三天見是天子三事特勝,天壽、天色、天名稱勝。

餘諸天見已,往詣天帝釋所,作如是言:「憍尸迦當知,有一天子始生此天,於先諸天三事特勝,天壽、天色及天名稱。」

時,天帝釋告彼天子:「諸仁者!我見此人於王舍城作一士夫,貧窮辛苦,於如來法、律得信向心,乃至正見成就。身壞命終,來生此天,於諸三十三天三事特勝,天壽、天色及天名稱。」時,天帝釋即說偈言:

「正信於如來,  決定不傾動,

 受持真實戒,  聖戒無厭者。

 於佛心清淨,  成就於正見,

 當知非貧苦,  不空而自活。

 故於佛法僧,  當生清淨信,

 智慧力增明,  思念佛正教。」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二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爾時,王舍城人普設大會,悉為請種種異道。

有事遮羅迦外道者作是念:「我今請遮羅迦道天,先作福田。」或有事外道出家者,有事尼乾子道者,有事老弟子者,有事大弟子者,有事佛弟子僧者,咸作是念:「今當令佛面前僧,先作福田。」

時,天帝釋作是念:「莫令王舍城諸人捨佛面前僧,而奉事餘道,求索福田。我當疾往,為王舍城人建立福田。」即化作大婆羅門,儀容嚴整,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眾前後導從,持金斗繖蓋,至王舍城,詣諸處處大眾會中。

諸王舍城一切士女咸作是念:「但當觀望此大婆羅門所奉事處,我當從彼而先供養,為良福田。」

時,天帝釋知王舍城一切士女心之所念,駕乘導從,逕詣耆闍崛山,至於門外,除去五飾,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善分別顯示,  一切法彼岸,

 悉度諸恐怖,  故稽首瞿曇。

 諸人普設會,  欲求大功德,

 各各設大施,  常願有餘果。

 願為說福田,  令斯施果成。」

「帝釋大自在,  天王之所問,

 於耆闍崛山,  大師為記說。

 諸人普設會,  欲求大功德,

 各各設大施,  常願有餘果。

 今當說福田,  施得大果處。

 正向者有四,  四聖住於果,

 是名僧福田,  明行定具足。

 僧福田增廣,  無量踰大海,

 調人師弟子,  照明顯正法。

 斯等善供養,  施僧良福田,

 於僧良福田,  佛說得大果。

 以僧離五蓋,  清淨應讚嘆,

 施彼最上田,  少施收大利。

 是故諸人者,  當施僧福田,

 增得勝妙法,  明行定相應。

 供此珍寶僧,  施主心歡喜,

 起於三種心,  施衣服飲食。

 離塵垢劒刺,  超度諸惡趣,

 躬自行啟請,  自手平等與。

 自利亦利他,  是施獲大利,

 慧者如是施,  淨信心解脫。

 無罪安樂施,  乘智往生彼。」

時,天帝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為佛作禮,即沒不現。

爾時,王舍城諸人民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受我供養。」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是王舍城人民知世尊默然受其請已,作禮而歸,到諸人會處,具飲食,布置床座,晨朝遣使,白佛:「時到,唯願知時!」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著衣持鉢,至大會所,於大眾前敷座而坐。

王舍城人知佛坐定,自行種種豐美飲食。食訖,洗鉢澡漱畢,還復本座,聽佛說法。

爾時,世尊為王舍城人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一二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廣說如上說。差別者:時,天帝釋說異偈,而問佛言:

「今請問瞿曇,  微密深妙慧,

 世尊之所體,  無障礙知見。」

眾人普設會……偈如上廣說,乃至為王舍城諸設會者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一二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聞世尊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自記說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人傳者,得非虛妄過長說耶?為如說說、如法說、隨順法說耶?非是他人損同法者,於其問答生厭薄處耶?」

佛告大王:「彼如是說,是真諦說,非為虛妄。如說說、如法說、隨順法說,非是他人損同法者,於其問答生厭薄處。所以者何?大王,我今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波斯匿王白佛言:「雖復世尊作如是說,我猶故不信。所以者何?此間有諸宿重沙門、婆羅門,所謂富蘭那迦葉、末迦利瞿舍梨子、刪闍耶毘羅胝子、阿耆多枳舍欽婆羅、迦羅拘陀迦栴延、尼乾陀若提子,彼等不自說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得世尊幼小年少,出家未久,而便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大王:「有四種雖小而不可輕。何等為四?剎利王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龍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小火雖微而不可輕、比丘幼小而不可輕。」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剎利形相具,  貴族發名稱,

 雖復年幼稚,  智者所不輕。

 此必居王位,  顧念生怨害,

 是故難可輕,  應生大恭敬。

 善求自護者,  自護如護命,

 以平等自護,  而等護於命。

 聚落及空處,  見彼幼龍者,

 莫以小蛇故,  而生輕慢想。

 雜色小龍形,  亦應令安樂,

 輕蛇無士女,  悉為毒所害。

 是故自護者,  當如護己命,

 以斯善護己,  而等護於彼。

 猛火之所食,  雖小食無限,

 小燭亦能燒,  足薪則彌廣。

 從微漸進燒,  盡聚落城邑,

 是故自護者,  當如護己命。

 以斯善護己,  而等護於彼,

 盛火之所焚,  百卉蕩燒盡。

 滅已不盈縮,  戒火還復生,

 若輕毀比丘,  受持淨戒火。

 燒身及子孫,  眾災流百世,

 如燒多羅樹,  無有生長期。

 是故當自護,  如自護己命,

 以斯善自護,  而等護於彼。

 剎利形相具,  幼龍及小火,

 比丘具淨戒,  不應起輕想。

 是故當自護,  如自護己命,

 以斯善自護,  而等護於彼。」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二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有祖母,極所敬重,忽爾命終。出城闍維,供養舍利畢,弊衣亂髮,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從何所來,弊衣亂髮?」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我亡祖母,極所敬重,捨我命終,出於城外闍維,供養畢,來詣世尊。」

佛告大王:「極愛重敬念祖親耶?」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極敬重愛戀。世尊!若國土所有象馬七寶,乃至國位,悉持與人,能救祖母命者,悉當與之。既不能救,生死長辭,悲戀憂苦,不自堪勝!曾聞世尊所說:『一切眾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皆死,無不窮盡,無有出生而不死者。』今日乃知世尊善說。」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一切眾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輒死,終歸窮盡,無有一生而不死者。」

佛告大王:「正使婆羅門大姓、剎利大姓、長者大姓,生者皆死,無不死者。正使剎利大王灌頂居位,王四天下,得力自在,於諸敵國無不降伏,終歸有極,無不死者。若復,大王!生長壽天,王於天宮,自在快樂,終亦歸盡,無不死者。若復,大王!羅漢比丘諸漏已盡,離諸重擔,所作已作,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歸盡,捨身涅槃。若復緣覺善調善寂,盡此身命,終歸涅槃,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勝師子吼,終亦捨身,取般涅槃。以如是比,大王當知,一切眾生、一切虫、一切神,有生輒死,終歸磨滅,無不死者!」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一切眾生類,  有命終歸死,

 各隨業所趣,  善惡果自受。

 惡業墮地獄,  為善上昇天,

 修習勝妙道,  漏盡般涅槃。

 如來及緣覺,  佛聲聞弟子,

 會當捨身命,  何況俗凡夫。」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云何為自念?云何為不自念?」復作是念:「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念。若復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念。」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靜處獨一思惟,作是念:『云何為自念?云何為不自念?』復作是念:『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念。若復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念。』」

佛告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念。彼雖自謂:『為自愛念。』而實非自念。所以者何?無有惡知識所作惡不念者,所不念不愛者,所不愛所作如其自為自己所作者,是故斯等為不自念。

「若復,大王!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念,斯等自謂:『不自愛惜己身。』然其斯等實為自念。所以者何?無有善友,於善友所作念者,念作愛者,愛作如自為己所作者,是故斯等則為自念。」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謂為自念者,  不應造惡行,

 終不因惡行,  令己得安樂。

 謂為自念者,  終不造惡行,

 造諸善業者,  令己得安樂。

 若自愛念者,  善護而自護,

 如善護國王,  外防邊境城。

 若自愛念者,  極善自寶藏,

 如善守之王,  內防邊境城。

 如是自寶藏,  剎那無間缺,

 剎那缺致憂,  惡道長受苦。」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如是念:「云何自護?云何不自護?」復作是念:「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護。若復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護。」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而作是念:『云何為自護?云何為不自護?』復作是念:『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護。若復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護。』」

佛告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護,而彼自謂能自防護。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以自防護,雖謂自護,實非自護。所以者何?雖護於外,不護於內。是故,大王!名不自護。大王!若復有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護。彼雖不以象、馬、車、步四軍自防,而實自護。所以者何?護其內者,名善自護,非謂防外。」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善護於身口,  及意一切業,

 慚愧而自防,  是名善守護。」

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世少有人得勝妙財利能不放逸,能不貪著,能於眾生不起惡行。世多有人得勝妙財利起於放逸,增其貪著,起諸邪行。」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世間少有人得勝妙財,能於財利不起放逸,不起貪著,不作邪行。世多有人得勝妙財而起放逸,生於貪著,多起邪行。』」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世少有人得勝妙財利能不貪著,不起放逸,不起邪行。世多有人得勝妙財利,於財放逸,而起貪著,起諸邪行。大王當知,彼諸世人得勝財利,於財放逸,而起貪著,作邪行者,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大王!譬如獵師、獵師弟子,空野林中張網施羂,多殺禽獸,困苦眾生,惡業增廣。如是,世人得勝妙財利,於財放逸,而起貪著,造諸邪行,亦復如是。是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貪欲於勝財,  為貪所迷醉,

 狂亂不自覺,  猶如捕獵者,

 緣斯放逸故,  當受大苦報。」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三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於正殿上自觀察王事,見勝剎利大姓、見勝婆羅門大姓、見勝長者大姓因貪欲故,欺詐妄語,即作是念:「止此斷事!息此斷事!我更不復親臨斷事;我有賢子,當令斷事。云何自見此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為貪欲故,欺詐妄語?」

時,波斯匿王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殿上自斷王事,見諸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為貪利故,欺詐妄語。世尊!我見是事已,作是念:『我從今日,止此斷事,息此斷事;我有賢子,當令其斷。不親自見此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緣貪利故,欺詐妄語。』」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彼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因貪利故,欺詐妄語,彼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大王當知,譬如漁師、漁師弟子,於河溪谷截流張網,殘殺眾生,令遭大苦。如是,大王!彼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因貪利故,欺詐妄語,長夜當得不饒益苦!」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於財起貪欲,  貪欲所迷醉,

 狂亂不自覺,  猶如漁捕者,

 緣斯惡業故,  當受劇苦報。」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三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舍衛國有長者,名摩訶男,多財巨富,藏積真金至百千億,況復餘財!世尊!摩訶男長者如是巨富,作如是食用:食麤碎米、食豆羹、食腐敗薑,著麤布衣、單皮革屣,乘羸敗車,戴樹葉蓋,未曾聞其供養施與沙門、婆羅門,給恤貧苦、行路頓乏、諸乞匃者;閉門而食,莫令沙門、婆羅門、貧窮、行路、諸乞匃者見之。」

佛告波斯匿王:「此非正士,得勝財利,不自受用,不知供養父母,供給妻子、宗親、眷屬,恤諸僕使,施與知識,不知隨時供給沙門、婆羅門,種勝福田,崇向勝處,長受安樂,未來生天。得勝財物,不知廣用,收其大利。大王!譬如曠野湖池聚水,無有受用、洗浴、飲者,即於澤中煎熬消盡。如是,不善士夫得勝財物,乃至不廣受用,收其大利,如彼池水。

「大王!有善男子得勝財利,快樂受用,供養父母,供給妻子、宗親、眷屬,給恤僕使,施諸知識,時時供養沙門、婆羅門,種勝福田,崇向勝處,未來生天。得勝錢財,能廣受用,倍收大利。譬如,大王!聚落、城郭邊有池水,澄淨清涼,樹林蔭覆,令人受樂,多眾受用,乃至禽獸。如是,善男子得勝妙財,自供快樂,供養父母,乃至種勝福田,廣收大利。」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曠野湖池水,  清涼極鮮淨,

 無有受用者,  即於彼消盡。

 如是勝妙財,  惡士夫所得,

 不能自受用,  亦不供恤彼。

 徒自苦積聚,  聚已而自喪,

 慧者得勝財,  能自樂受用。

 廣施作功德,  及與親眷屬,

 隨所應給與,  如牛王領眾。

 施與及受用,  不失所應者,

 乘理而壽終,  生天受福樂。」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國有長者,名摩訶男,命終無有兒息。波斯匿王以無子、無親屬之財,悉入王家。波斯匿王日日挍閱財物,身蒙塵土,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從何所來?身蒙塵土,似有疲惓。」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此國長者摩訶男命終,有無子之財,悉入王家。瞻視料理,致令疲勞,塵土坌身,從其舍來。」

佛問波斯匿王:「彼摩訶男長者大富多財耶?」

波斯匿王白佛:「大富,世尊!錢財甚多,百千巨億金錢寶物,況復餘財!世尊!彼摩訶男在世之時,麤衣惡食……」如上廣說。

佛告波斯匿王:「彼摩訶男過去世時,遇多迦羅尸棄辟支佛,施一飯食,非淨信心,不恭敬與,不自手與,施後變悔,言:『此飯食自可供給我諸僕使,無辜持用,施於沙門!』由是施福,七反往生三十三天,七反生此舍衛國中最勝族姓,最富錢財。以彼施辟支佛時,不淨信心,不手自與,不恭敬與,施後隨悔故,在所生處,雖得財富,猶故受用麤衣、麤食、麤弊臥具、屋舍、車乘,初不嘗得上妙色、聲、香、味、觸,以自安身。

「復次,大王!時,彼摩訶男長者殺其異母兄,取其財物,緣斯罪故,經百千歲,墮地獄中,彼餘罪報生舍衛國,七反受身,常以無子,財沒入王家。大王!摩訶男長者今此壽終,過去施報盡,於此身,以彼慳貪,於財放逸,因造過惡,於此命終已,墮地獄受極苦惱!」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摩訶男長者命終已,入地獄受苦痛耶?」

佛言:「如是,大王!已入地獄!」

時,波斯匿王念彼悲泣,以衣拭淚,而說偈言:

「財物真金寶,  象馬莊嚴具,

 奴僕諸僮使,  及諸田宅等。

 一切皆遺棄,  裸神獨遊往,

 福運數已窮,  永捨於人身。

 彼今何所有,  何所持而去,

 於何事不捨,  如影之隨形。」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唯有罪福業,  若人已作者,

 是則己之有,  彼則常持去。

 生死未曾捨,  如影之隨形,

 如人少資糧,  涉遠遭苦難。

 不修功德者,  必經惡道苦,

 如人豐資糧,  安樂以遠遊。

 修德淳厚者,  善趣長受樂,

 如人遠遊行,  歲久安隱歸。

 宗親善知識,  歡樂欣集會,

 善修功德者,  此沒生他世。

 彼諸親眷屬,  見則心歡喜,

 是故當修福,  積集期永久。

 福德能為人,  建立他世樂,

 福德天所歎,  等修正行故。

 現世人不毀,  終則生天上。」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普設大會,為大會故,以千特牛行列繫住,集眾供具,遠集一切諸異外道,悉來聚集波斯匿王大會之處。

時,有眾多比丘亦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聞波斯匿王普設大會……如上廣說,乃至種種外道皆悉來集。聞已,乞食畢,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聞波斯匿王普設大會……」如上廣說,乃至種種異道集於會所。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月月設大會,  乃至百千數,

 不如正信佛,  十六分之一。

 如是信法僧,  慈念於眾生,

 彼大會之福,  十六不及一。

 若人於世間,  億年設福業,

 於直心敬禮,  四分不及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忿諸國人,多所囚執,若剎利、若婆羅門、若鞞舍、若首陀羅、若旃陀羅,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皆被錄,或鏁、或杻械、或以繩縛。

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聞波斯匿王多所攝錄,乃至或鏁、或縛,乞食畢,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波斯匿王多所收錄,乃至鏁縛。」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非繩鏁杻械,  名曰堅固縛,

 染污心顧念,  錢財寶妻子,

 是縛長且固,  雖緩難可脫,

 慧者不顧念,  世間五欲樂,

 是則斷諸縛,  安隱永超世。」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摩竭提國阿闍世王韋提希子共相違背。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起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來至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聞阿闍世王韋提希子四種軍至,亦集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出共鬪戰。阿闍世王四軍得勝,波斯匿王四軍不如,退敗星散,單車馳走,還舍衛城。

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聞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起四種軍,來至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起四種軍出共鬪戰,波斯匿王四軍不如,退敗星散,波斯匿王恐怖狼狽,單車馳走,還舍衛城。聞已,乞食畢,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摩竭提主阿闍世王韋提希子起四種軍……」如是廣說,乃至「單車馳走,還舍衛城。」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戰勝增怨敵,  敗苦臥不安,

 勝敗二俱捨,  臥覺寂靜樂。」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三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與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共相違背。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起四種軍,來至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倍興四軍,出共鬪戰。

波斯匿王四種軍勝,阿闍世王四種軍退,摧伏星散。波斯匿王悉皆虜掠阿闍世王象馬、車乘、錢財寶物,生禽阿闍世王身,載以同車,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此是阿闍世王韋提希子,長夜於我無怨恨人而生怨結,於好人所而作不好;然其是我善友之子,當放令還國。」

佛告波斯匿王:「善哉!大王!放其令去,令汝長夜安樂饒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乃至力自在,  能廣虜掠彼,

 助怨在力增,  倍收己他利。」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及阿闍世王韋提希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三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世尊正法,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自覺證知此法,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是惡知識、惡伴黨。」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世尊正法,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自覺證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我為善知識,眾生有生法者,解脫於生,眾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悉令解脫。

「大王!我於一時住王舍城山谷精舍。時,阿難陀比丘獨靜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作是念已,來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白我言:『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我時告言:『阿難!莫作是語,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我常為諸眾生作善知識。其諸眾生有生故,當知世尊正法,現法令脫於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離諸熾然,不待時節,現令脫惱苦,見通達,自覺證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讚歎不放逸,  是則佛正教,

 修禪不放逸,  逮得證諸漏。」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三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後世願滿足、現法後世願滿足不?」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現法後世願滿足不?』」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世願滿足,謂不放逸善法。不放逸善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世願滿足。

「大王!譬如世間所作麁業,彼一切皆依於地而得建立。不放逸善法亦復如是。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法願滿足。如力。如是種子、根、堅、陸、水、足、行、師子、舍宅,亦如是說。是故,大王!當住不放逸,當依不放逸。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已,夫人當作是念:『大王住不放逸、依不放逸,我今亦當如是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如是夫人,如是大臣、太子、猛將亦如是。國土人民應當念:『大王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夫人、太子、大臣、猛將住不放逸、依不放逸,我等亦應如是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大王!若住不放逸、依不放逸者,則能自護。夫人、婇女亦能自保,倉藏財寶增長豐實。」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稱譽不放逸,  毀呰放逸者,

 帝釋不放逸,  能主忉利天。

 稱譽不放逸,  毀呰放逸者,

 不放逸具足,  攝持於二義。

 一者現法利,  二後世亦然,

 是名無間等,  甚深智慧者。」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此有三法,一切世間所不愛念。何等為三?謂老、病、死。如是三法,一切世間所不愛念。若無此三法世間所不愛者,諸佛世尊不出於世,世間亦不知有諸佛如來所覺知法為人廣說。以有此三法世間所不愛念,謂老、病、死故,諸佛如來出興於世,世間知有諸佛如來所覺知法廣宣說者。」波斯匿王作是念已,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所念,廣白世尊。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此有三法,世間所不愛念,謂老、病、死,乃至世間知有如來所覺知法為人廣說。」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王所乘寶車,  終歸有朽壞,

 此身亦復然,  遷移會歸老。

 唯如來正法,  無有衰老相,

 稟斯正法者,  永到安隱處。

 但凡鄙衰老,  醜弊惡形類,

 衰老來踐蹈,  迷魅愚夫心。

 若人壽百歲,  常慮死隨至,

 老病競追逐,  伺便輒加害。」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

(一二四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給孤獨長者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有人在我舍者,皆得淨信;諸在我舍而命終者,皆得生天。」

佛言:「善哉!善哉!長者!是深妙說,是一向受,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言:『在我舍者,皆得淨信;及其命終,皆生天上。』有何大德神力比丘為汝說言:『凡在汝舍命終者,皆生天上。』耶?」

長者白佛:「不也,世尊!」

復問:「云何?為比丘尼、為諸天、為從我所面前聞說?」

長者白佛:「不也,世尊!」

「云何?長者!汝緣自知見,知『在我舍命終者,皆生天上』耶?」

長者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長者:「汝既不從大德神力比丘所聞,非比丘尼、非諸天,又不從我面前聞說,復不緣自見知:『若有諸人於我舍命終者,皆生天上。』汝今何由能作如是甚深妙說,作一向受,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而作是言:『有人於我舍命終者,皆生天上。』?」

長者白佛:「無有比丘大德神力而來告我……」如上廣說,乃至「悉皆生天。世尊!然我有眾生主懷妊之時,我即教彼,為其子故,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及其生已,復教三歸;及生知見,復教持戒。設復婢使、下賤客人懷妊及生,亦如是教。若人賣奴婢者,我輒往彼語言:『賢者!我欲買人。汝當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受持禁戒。』隨我教者,輒授五戒,然後隨價而買;不隨我教,則所不取。若復止客,若傭作人,亦復先要受三歸五戒,然後受之。若復有來求為弟子,若復乞貸舉息,我悉要以三歸五戒,然後受之。又復我舍供養佛及比丘僧時,稱父母名,兄弟、妻子、宗親、知識、國王、大臣、諸天、龍神,若存若亡,沙門、婆羅門、內外眷屬、下至僕使,皆稱其名,而為呪願。又從世尊聞稱名呪願因緣,皆得生天,或因園田布施、或因房舍、或因床臥具、或因常施、或施行路,下至一摶施與眾生,此諸因緣,皆生天上。」

佛言:「善哉!善哉!長者!汝以信心,故能作是說。如來於彼有無上知見,審知汝舍有人命終,皆悉生天。」

爾時,給孤獨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四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恭敬住,常當繫心,常當畏慎,隨他自在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繫心,不畏慎,不隨他自在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儀足者,無有是處!不備威儀,欲令學法滿者,無有是處!學法不滿,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無有是處!解脫知見不滿足,欲令得無餘涅槃者,無有是處!

「如是,比丘!當勤恭敬、繫心、畏慎,隨他德力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威儀具足者,斯有是處!威儀具足已,而學法具足者,斯有是處,學法備足已,而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斯有是處!解脫知見身具足已,得無餘涅槃者,斯有是處!是故,比丘!當勤恭敬、繫心、畏慎,隨他德力諸修梵行上、中、下座,威儀滿足,乃至無餘涅槃,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四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淨法,能護世間。何等為二?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淨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序,顛倒渾亂,如畜生趣。以有二種淨法,所謂慚、愧,是故世間知有父母,乃至師長尊卑之序,則不渾亂,如畜生趣。」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世間若無有,  慚愧二法者,

 違越清淨道,  向生老病死。

 世間若成就,  慚愧二法者,

 增長清淨道,  永閉生死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四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燒燃法、不燒燃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燒燃法?若男、若女犯戒行惡不善法,身惡行成就,口、意惡行成就,若彼後時疾病困苦,沈頓床褥,受諸苦毒;當於爾時,先所行惡悉皆憶念。譬如大山,日西影覆。如是眾生先所行惡,身、口、意業諸不善法,臨終悉現,心乃追悔:『咄哉!咄哉!先不修善,但行眾惡,當墮惡趣,受諸苦毒。』憶念是已,心生燒燃,心生變悔;心生悔已,不得善心,命終後世,亦不善心相續生,是名燒燃法。

「云何不燒燃?若男子、女人受持淨戒,修真實法,身善業成就,口、意善業成就,臨壽終時,身遭苦患,沈頓床褥,眾苦觸身;彼心憶念先修善法,身善行,口、意善行成就,當於爾時,攀緣善法:『我作如是身、口、意善,不為眾惡,當生善趣,不墮惡趣。』心不變悔,不變悔故,善心命終,後世續善,是名不燒燃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已種燒燃業,  依於非法活,

 乘斯惡業行,  必生地獄中。

 等活及黑繩,  眾合二叫呼,

 燒燃極燒燃,  無澤大地獄。

 是八大地獄,  極苦難可過,

 惡業種種故,  各別十六處。

 四周開四門,  中間量悉等,

 鐵為四周板,  四門扇亦鐵。

 鐵地盛火燃,  其焰普周遍,

 縱廣百由旬,  焰焰無間息。

 調伏非諸行,  考治強梁者,

 長夜加楚毒,  其苦難可見。

 見者生恐怖,  悚慄身毛竪,

 墮彼地獄時,  足上頭向下。

 止聖柔和心,  修行梵行者,

 於此賢聖所,  輕心起非義。

 及殺害眾生,  墮斯熱地獄,

 宛轉於火中,  猶如火炙魚。

 苦痛號叫呼,  如群戰象聲,

 大火自然生,  斯由自業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四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捨身惡行者,能得身惡行斷;不得身惡行斷者,我不說彼捨身惡行。以彼能得身惡行斷故,是故我說彼捨身惡行。身惡行者,不以義饒益安樂。眾生離身惡行,以義饒益,得安樂故,是故我說捨身惡行;口、意惡行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四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金師住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鑄金者,積聚沙土,置於槽中,然後以水灌之,麁上煩惱、剛石堅塊隨水而去,猶有麁沙纏結。復以水灌,麁沙隨水流出,然後生金,猶為細沙、黑土之所纏結。復以水灌,細沙、黑土隨水流出,然後真金純淨無雜,猶有似金微垢。然後金師置於爐中,增火鼓韛,令其融液,垢穢悉除,然其生金猶故,不輕、不軟、光明不發,屈伸則斷。彼鍊金師、鍊金弟子復置爐中,增火鼓韛,轉側陶鍊,然後生金輕軟光澤,屈伸不斷,隨意所作釵、鐺、鐶、釧諸莊嚴具。

「如是,淨心進向比丘麁煩惱纏、惡不善業、諸惡邪見漸斷令滅,如彼生金,淘去剛石堅塊。

「復次,淨心進向比丘除次麁垢,欲覺、恚覺、害覺,如彼生金除麁沙礫。

「復次,淨心進向比丘次除細垢,謂親里覺、人眾覺、生天覺,思惟除滅,如彼生金除去塵垢、細沙、黑土。

「復次,淨心進向比丘有善法覺,思惟除滅,令心清淨,猶如生金除去金色相似之垢,令其純淨。

「復次,比丘於諸三昧有行所持,猶如池水周匝岸持,為法所持,不得寂靜勝妙,不得息樂,盡諸有漏。如彼金師、金師弟子陶鍊生金,除諸垢穢,不輕、不軟、不發光澤,屈伸斷絕,不得隨意成莊嚴具。

「復次,比丘得諸三昧,不為有行所持,得寂靜勝妙,得息樂道,一心一意,盡諸有漏。如鍊金師、鍊金師弟子陶鍊生金,令其輕軟、不斷、光澤,屈伸隨意。

「復次,比丘離諸覺觀,乃至得第二、第三、第四禪。如是正受,純一清淨,離諸煩惱,柔軟真實不動。於彼彼入處,欲求作證悉能得證。如彼金師陶鍊生金,極令輕軟、光澤、不斷,任作何器,隨意所欲。如是,比丘三昧正受,乃至於諸入處悉能得證。」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四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當專心方便,隨時思惟三相。云何為三?隨時思惟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捨相。若比丘一向思惟止相,則於是處其心下劣。若復一向思惟舉相,則於是處掉亂心起,若復一向思惟捨相,則於是處不得正定,盡諸有漏。

「以彼比丘隨時思惟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捨相故,心則正定,盡諸有漏。如巧金師、金師弟子以生金著於爐中增火,隨時扇韛,隨時水灑,隨時俱捨。若一向鼓韛者,即於是處生金焦盡。一向水灑,則於是處,生金堅強。若一向俱捨,則於是處生金不熟,則無所用。是故,巧金師、金師弟子於彼生金隨時鼓韛,隨時水灑,隨時兩捨。如是生金,得等調適,隨事所用。如是,比丘!專心方便,時時思惟,憶念三相,乃至漏盡。」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四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摩竭提國有牧牛者,愚癡無慧,夏末秋初,不善觀察恒水此岸,亦不善觀恒水彼岸,而駈群牛峻岸而下,峻岸而上,中間洄澓,多起患難。諸比丘!過去世時,摩竭提國有牧牛人,不愚不癡者,有方便慧,夏末秋初,能善觀察恒水此岸,亦善觀察恒水彼岸,善度其牛,至平博山谷好水草處。彼初度時,先度大牛能領群者,斷其急流。次駈第二多力少牛,隨後而度,然後第三駈羸小者,隨逐下流,悉皆次第安隱得度。新生犢子愛戀其母,亦隨其後,得度彼岸。

「如是,比丘!我說斯譬,當知其義。彼摩竭提牧牛者,愚癡無慧;彼諸六師富蘭那等亦復如是,習諸邪見,向於邪道。如彼牧牛人愚癡無慧,夏末秋初,不善觀察此岸彼岸,高峻山嶮,從峻岸下,峻岸而上,中間洄澓,多生患難。如是六師富蘭那等愚癡無慧,不觀此岸,謂於此世;不觀彼岸,謂於他世;中間洄澓,謂境諸魔,自遭苦難。彼諸見者,習其所學,亦遭患難。

「彼摩竭提善牧牛者,不愚不癡,有方便慧,謂如來、應、等正覺。如牧牛者善觀此岸,善觀彼岸,善度其牛,於平博山谷,先度大牛能領群者,橫截急流,安度彼岸。如是我聲聞能盡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橫截惡魔世間貪流,安隱得度生死彼岸。

「如摩竭提國善牧牛者,次度第二多力少牛,截流橫度。如是我諸聲聞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於彼受生,不還此世,亦復斷截惡魔貪流,安隱得度生死彼岸。

「如摩竭提國善牧牛者,駈其第三羸小少牛,隨其下流,安隱得度。如是我聲聞斷三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來此世,究竟苦邊,橫截於彼惡魔貪流,安隱得度生死彼岸。

「如摩竭提國善牧牛者,新生犢子愛戀其母,亦隨得度。如是我聲聞斷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斷截惡魔貪流,安隱得度生死彼岸。」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此世及他世,  明智善顯現,

 諸魔得未得,  乃至於死魔。

 一切悉知者,  三藐三佛智,

 斷截諸魔流,  破壞令消亡。

 開示甘露門,  顯現正真道,

 心常多欣悅,  逮得安隱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四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不能令牛增長,亦不能擁護大群牛,令等安樂。何等為十一?謂不知色、不知相、不去蟲、不能覆護其瘡、不能起烟、不知擇路、不知擇處、不知度處、不知食處、盡[(殼-一)/牛]其乳、不善料理能領群者,是名十一法成就,不能黨護大群牛。

「如是,比丘成就十一法者,不能自安,亦不安他。何等為十一?謂不知色、不知相、不能除其害蟲、不覆其瘡、不能起烟、不知正路、不知止處、不知度處、不知食處、盡[(殼-一)/牛]其乳、若有上座多聞耆舊,久修梵行,大師所歎,不向諸明智修梵行者稱譽其德,悉令宗敬、奉事、供養。

「云何名不知色?諸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是名為色不如實知。

「云何不知相?事業是過相,事業是慧相,是不如實知,是名不知相。

「云何名不知去蟲?所起欲覺能安,不離、不覺、不滅,所起瞋恚、害覺能安,不離,不覺、不滅,是名不去蟲。

「云何不覆瘡?謂眼見色,隨取形相,不守眼根,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心隨生漏,不能防護;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是名不覆其瘡。

「云何不起烟?如所聞,如所受法,不能為人分別顯示,是名不起烟。

「云何不知正道?八正道及聖法、律是名為道,彼不如實知,是名不知道。

「云何不知止處?謂於如來所知法,不得歡喜、悅樂、勝妙、出離、饒益,是名不知止處。

「云何不知度處?謂彼不知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不隨時往到其所,諮問請受:『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作何等法為勝非惡?』於隱密法不能開發,於顯露法不能廣問,於甚深句義自所知者,不能廣宣顯示,是名不知度處。

「云何不知放牧處?謂四念處及賢聖法、律是名放牧處,於此不如實知,是名不知放牧處。

「云何為盡[(殼-一)/牛]其乳?彼剎利、婆羅門長者自在施與衣被、飲食、床臥、醫藥、資生眾具,彼比丘受者不知限量,是名盡[(殼-一)/牛]其乳。

「云何為上座大德多聞耆舊,乃至不向諸勝智梵行者所稱其功德,令其宗重承事供養,令得悅樂?謂比丘不稱彼上座,乃至令諸智慧梵行者往詣其所,以隨順身、口、意業承望奉事,是名不於上座多聞耆舊,乃至令智慧梵行往詣其所,承望奉事,令得悅樂。

「彼牧牛者成就十一法,堪能令彼群牛增長,擁護群牛,令其悅樂。何等為十一?謂知色、知相,如上清淨分說,乃至能領群者,隨時料理,令得安樂,是名牧牛者十一事成就,能令群牛增長擁護,令得安樂。如是,比丘成就十一法者,能自安樂,亦能安他。何等十一?謂知色、知相乃至十一……」如清淨分廣說,「是名比丘十一事成就,自安安他。」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一奢能伽羅聚落,住一奢能伽羅林中。

時,有尊者那提迦,舊住一奢能伽羅聚落。一奢能伽羅聚落沙門、婆羅門聞沙門瞿曇拘薩羅國人間遊行,至一奢能伽羅聚落,住一奢能伽羅林中。聞已,各辦一釜食,著門邊,作是念:「我先供養世尊!我先供養善逝!」各各高聲大聲,作如是唱。

爾時,世尊聞園林內有多人眾高聲大聲,語尊者那提伽:「何因、何緣園林內有眾多人高聲大聲唱說之聲?」

尊者那提伽白佛言:「世尊!此一奢能伽羅聚落諸剎利、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此林中,各作一釜食置園林內,各自唱言:『我先供養世尊!我先供養善逝!』以是故,於此林中多人高聲大聲唱說之聲。唯願世尊當受彼食。」

佛告那提伽:「莫以利我,我不求利;莫以稱我,我不求稱。那提伽!若於如來如是便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者,則於彼彼所起利樂,若味若求?那提伽!唯我於此像類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而得,不苦而得,於何彼彼所起利樂,若味若求?那提伽!汝等於如是像類色不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故,不得不求之樂、不苦之樂。那提迦!天亦不得如是像類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唯有我得如是像類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於何彼彼所起利樂,若味若求?」

那提伽白佛言:「世尊!我今欲說譬。」

佛告那提伽:「宜知是時。」

那提迦白佛言:「世尊!譬如天雨,水流順下,隨其彼彼世尊住處,於彼彼處剎利、婆羅門長者信敬奉事,以世尊戒德清淨,正見真直。是故,我今作如是說,唯願世尊哀受彼請。」

佛告那提伽:「莫以利我,我不求利。乃至云何於彼彼所起利樂,有味有求?那提迦!我見比丘食好食已,仰腹而臥,急喘長息。我見已,作是思惟:『如此長老不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復次,那提迦!我見此有二比丘食好食已,飽腹喘息,偃闡而行。我作是念:『非彼長老能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之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

「那提迦!我見眾多比丘食好食已,從園至園,從房至房,從人至人,從群聚至群聚。我見是已,而作是念:『非彼長老如是能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我得如是像類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

「復次,那提迦!我於一時隨道行,見有比丘於前遠去,復有比丘於後來亦遠。我於爾時,閑靜無為,亦無有便利之勞。所以者何?依於食飲,樂著滋味,故有便利,此則為依。觀五受陰生滅,而厭離住,此則為依。於六觸入處觀察集滅,厭離而住,此則為依。於群聚之樂勤習群聚,厭於遠離,是則為依。樂修遠離,則勤於遠離,厭離群聚,是則為依。是故,那提迦!當如是學:『於五受陰觀察生滅,於六觸入處觀察集滅,樂於遠離,精勤遠離。』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尊者那提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五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那楞伽羅聚落……如上廣說,乃至彼彼所起求利。

佛告那提迦:「我見聚落邊有精舍,有比丘坐禪。我見已,作如是念:『今此尊者聚落人,此或沙彌,來往聲響作亂,障其禪思,覺其正受,於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而作留難。』那提迦!我不喜彼比丘住聚落精舍。

「那提迦!我見比丘住空閑處,仰臥吁咄。我見是已,而作是念:『令彼比丘覺寤睡眠,思空閑想。』那提迦!我亦不喜如是比丘住空閑處。

「那提迦!我復見比丘住空閑處,搖身坐睡。見已,作是念:『今此比丘於睡覺寤,不定得定,定心者得解脫。』是故,那提迦!我不喜如是比丘住空閑處。

「那提迦!我復見比丘住空閑處,端坐正受。我見已,作是念:『令此比丘不解脫者,疾得解脫;已解脫者,令自防護,使不退失。』那提迦!我喜如是比丘住空閑處。

「那提迦!我復見比丘住空閑處,彼於後時,遠離空處集捨床臥具,還入聚落受床臥具。那提迦!我亦不喜如是比丘還入聚落。

「復次,那提迦!我見比丘住聚落精舍,名聞大德能感財利、衣被、飲食、湯藥、眾具。彼於後時,集捨利養聚落床座,至於空閑,床臥安止。那提迦!我喜如是比丘集捨利養聚落床臥,住於空閑。那提迦!比丘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那提迦比丘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五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鞞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離車子常枕木枕,手足龜坼,疑畏莫令摩竭陀王阿闍世毘提希子得其間便。是故,常自儆策,不放逸住;以彼不放逸住故,摩竭陀王阿闍世毘提希子不能伺求得其間便。於未來世,不久,諸離車子恣樂無事,手足柔軟,繒纊為枕,四體安臥,日出不起,放逸而住;以放逸住故,摩竭陀王阿闍世毘提希子得其間便。

「如是,比丘精勤方便,堅固堪能,不捨善法,肌膚損瘦,筋連骨立。精勤方便,不捨善法,乃至未得所應得者,不捨精進,常攝其心,不放逸住,以不放逸住故;魔王波旬不得其便。

「當來之世,有諸比丘恣樂無事,手足柔軟,繒纊為枕,四體安臥,日出不起,放逸而住;以放逸住故,惡魔波旬伺得其便。是故,比丘!當如是學:『精勤方便,乃至不得未得,不捨方便。』」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五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晨朝以三百釜食惠施眾生,日中、日暮亦復如是。第二士夫,時節須臾,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乃至如[(殼-一)/牛]牛乳頃,比先士夫惠施功德所不能及,百分千分巨億萬分,算數譬類不得為比!是故,比丘!當作是學:『時節須臾,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下至如[(殼-一)/牛]牛乳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五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人家多女人少男子,當知是家易為盜賊之所劫奪。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能數數下至如[(殼-一)/牛]牛乳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當知是人易為諸惡鬼神所欺。

「譬如人家多男子少女人,不為盜賊數數劫奪。如是,善男子數數下至如[(殼-一)/牛]牛乳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不為諸惡鬼神所欺。是故,諸比丘!常當隨時數數下至如[(殼-一)/牛]牛乳頃,修習慈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五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人有匕手劍,其刃廣利。有健士夫言:『我能以手以拳椎打汝劍,令其摧碎。』諸比丘!彼健士夫當能以手以拳椎打彼劍,令摧碎不?」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彼匕手劍其刃廣利,非彼士夫能以手以拳椎打碎折,正足自困。

「如是,比丘!若沙門、婆羅門下至如[(殼-一)/牛]牛乳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若有諸惡鬼神欲往伺求其短,不能得其間便,正可反自傷耳。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數數下至如[(殼-一)/牛]牛乳頃,修習慈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五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以爪抄土,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我爪上土多,為大地土多?」

比丘白佛:「世尊!爪上土甚少少耳,其大地土無量無數,不可為比。」

佛告諸比丘:「如是,眾生能數數下至彈指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者,如甲上土耳;其諸眾生不能數數下至如彈指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者,如大地土。是故,諸比丘!常當數數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五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鞞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行無常,不恒、不安,是變易法。諸比丘!常當觀察一切諸行,修習厭離、不樂、解脫。」

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壽命遷滅,遲速如何?」

佛告比丘:「我則能說,但汝欲知者難。」

比丘白佛:「可說譬不?」

佛言:「可說。」

佛告比丘:「有四士夫手執強弓,一時放發,俱射四方。有一士夫及箭未落,接取四箭。云何?比丘!如是士夫為捷疾不?」

比丘白佛:「捷疾。世尊!」

佛告比丘:「此接箭士夫雖復捷疾,有地神天子倍疾於彼,虛空神天倍疾地神,四王天子來去倍疾於虛空神天,日月天子復倍捷疾於四王天,導日月神復倍捷疾於日月天子。諸比丘!命行遷變倍疾於彼導日月神。是故,諸比丘!當勤方便,觀察命行無常迅速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五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木*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人名陀舍羅訶,彼陀舍羅訶有鼓名阿能訶,好聲、美聲、深聲,徹四十里。彼鼓既久,處處裂壞。爾時,鼓士裁割牛皮,周匝纏縛;雖復纏縛,鼓猶無復高聲、美聲、深聲。彼於後時,轉復朽壞,皮大剝落,唯有聚木。

「如是,比丘!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以彼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故,於如來所說修多羅甚深明照,難見難覺,不可思量,微密決定,明智所知,彼則頓受、周備受,聞其所說,歡喜崇習,出離饒益。當來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聞如來所說修多羅甚深明照空相應隨順緣起法,彼不頓受持,不至到受。聞彼說者,不歡喜崇習,而於世間眾雜異論、文辭綺飾、世俗雜句,專心頂受,聞彼說者,歡喜崇習,不得出離饒益。於彼如來所說甚深明照空相要法隨順緣起者,於此則滅,猶如彼鼓,朽故壞裂,唯有聚木。是故,諸比丘!當勤方便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於如來所說甚深明照空相要法隨順緣起,頓受、遍受。聞彼說者,歡喜崇習,出離饒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鐵丸投著火中,與火同色,盛著劫貝綿中。云何?比丘!當速燃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愚癡之人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繫念,若見年少女人,不正思惟,取其色相,起貪欲心;欲燒其心,欲燒其身;身心燒已,捨戒退減。是愚癡人長夜當得非義饒益。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善護其身,守護根門,繫念,入村乞食。』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猫狸,飢渴羸瘦,於孔穴中伺求鼠子。若鼠子出,當取食之。有時鼠子出穴遊戲,時,彼猫狸疾取吞之。鼠子身小,生入腹中;入腹中已,食其內藏,食內藏時,猫狸迷悶,東西狂走,空宅、塜間,不知何止,遂至於死。

「如是,比丘!有愚癡人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繫念,見諸女人,起不正思惟,而取色相,發貪欲心,貪欲發已,欲火熾燃,燒其身心;燒身心已,馳心狂逸,不樂精舍、不樂空閑、不樂樹下,為惡不善心侵食內法,捨戒退減,此愚癡人長夜常得不饒益苦。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善護其身,守諸根門,繫心正念,入村乞食。』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六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木杵,常用不止,日夜消減。如是,比丘!若沙門、婆羅門從本以來,不閉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勤覺悟修習善法,當知是輩終日損減,不增善法,如彼木杵。

「諸比丘!譬如優鉢羅、鉢曇摩、拘牟頭、分陀利生於水中,長於水中,隨水增長。如是,沙門、婆羅門善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覺悟,當知是等善根功德日夜增長,終不退減。當如是學:『善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覺悟,功德善法日夜增長。』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六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於後夜時聞野狐鳴。

爾時,世尊夜過天明,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後夜時聞野狐鳴不?」

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諸比丘:「有一愚癡人作如是念:『令我受身得如是形類,作如是聲。』此愚癡人欲求如是像類處所受生,何足不得?是故,比丘!汝等但當精勤方便,求斷諸有,莫作方便,增長諸有,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六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讚歎受少有身,況復多受?所以者何?受有者苦。譬如糞屎,少亦臭穢,何況於多?如是諸有,少亦不歎,乃至剎那,況復於多?所以者何?有者,苦故。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增長有。』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六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夜後分時聞野狐鳴。

是夜過已,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於夜後分聞野狐鳴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彼野狐者,疥瘡所困,是故鳴喚。若能有人為彼野狐治疥瘡者,野狐必當知恩報恩。而今有一愚癡之人,無有知恩報恩。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知恩報恩。』其有小恩尚報,終不忘失,況復大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六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有尊者跋迦梨住王舍城金師精舍,疾病困苦,尊者富隣尼瞻視供養。

時,跋迦梨語富隣尼:「汝可詣世尊所,為我稽首禮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言:『跋迦梨住金師精舍,疾病困篤,委積床褥,願見世尊。疾病困苦,氣力羸惙,無由奉詣。唯願世尊降此金師精舍,以哀愍故!』」

時,富隣尼受跋迦梨語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稽首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

世尊答言:「令彼安樂。」

富隣尼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住金師精舍,疾病困篤,委在床褥,願見世尊,無有身力來詣世尊。善哉!世尊!詣金師精舍,以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聽許。時,富隣尼知世尊聽許已,禮足而去。

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往詣金師精舍,至跋迦梨住房。跋迦梨比丘遙見世尊,從床欲起。

佛告跋迦梨:「且止!勿起!」

世尊即坐異床,語跋迦梨:「汝心堪忍此病苦不?汝身所患,為增、為損?」

跋迦梨白佛……如前又摩比丘修多羅廣說。「世尊!我身苦痛,極難堪忍,欲求刀自殺,不樂苦生。」

佛告跋迦梨:「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云何?跋迦梨!色是常耶?為非常耶?」

跋迦梨答言:「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復問:「跋迦梨!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於中寧有可貪、可欲不?」

跋迦梨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如是說。

佛告跋迦梨:「若於彼身無可貪、可欲者,是則善終,後世亦善。」

爾時,世尊為跋迦梨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即於彼夜,尊者跋迦梨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

時,有二天身極端正,於後夜時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疾病困苦,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

第二天言:「彼尊者跋迦梨已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俱禮佛足,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夜過晨朝,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昨夜有二天子,形體端正,來詣我所,稽首作禮,退住一面。而作是言:『尊者跋迦梨住金師精舍,疾病困苦,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第二天言:『尊者跋迦梨已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稽首作禮,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當往詣尊者跋迦梨比丘所,語跋迦梨言:『昨夜有二天來詣我所,稽首作禮,退住一面,語我言:「尊者跋迦梨疾病困篤,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第二天言:「尊者跋迦梨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即沒不現。此是天語,佛復記汝:「汝於此身不起貪欲,是則善終,後世亦善。」』」

時,彼比丘受世尊教已,詣金師精舍跋迦梨房。

爾時,跋迦梨語侍病者:「汝等持繩床,共舉我身,著精舍外,我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

時,有眾多比丘出房舍,露地經行。受使比丘詣眾多比丘所,問眾多比丘言:「諸尊!跋迦梨比丘住在何所?」

諸比丘答言:「跋迦梨比丘告侍病者,令舉繩床,出精舍外,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受使比丘即詣跋迦梨所。

跋迦梨比丘遙見使比丘來,語侍病者:「下繩床著地,彼比丘疾來,似世尊使。」彼侍病者即下繩床著地。

時,彼使比丘語跋迦梨:「世尊有教及天有所說。」

時,跋迦梨語侍病者:「扶我著地,不可於床上受世尊教及天所說。」時,侍病者即扶跋迦梨,下置於地。

時,跋迦梨言:「汝可宣示世尊告勅及天所說。」

使比丘言:「跋迦梨!大師告汝:『夜有二天來白我言:「跋迦梨比丘疾病困篤,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第二天言:「跋迦梨比丘已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即沒不現。』世尊復記說,汝善於命終,後世亦善。」

跋迦梨言:「尊者!大師善知所知,善見所見;彼二天者亦善知所知,善見所見。然我今日於色常、無常,決定無疑;無常者是苦,決定無疑。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於彼無有可貪、可欲,決定無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然我今日疾病苦痛猶故隨身,欲刀自殺,不樂久生。」即執刀自殺。

時,使比丘供養跋迦梨死身已,還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以世尊所勅,具告尊者跋迦梨。彼作是言:『大師善知所知,善見所見;彼二天者亦善知所知,善見所見……』」廣說乃至「執刀自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共詣金師精舍跋迦梨尸所。」見跋迦梨死身,有遠離之色。見已,語諸比丘:「汝等見是跋迦梨比丘死身在地,有遠離之色不?」

諸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復告諸比丘:「遶跋迦梨身,四面周匝,有闇冥之相圍遶身不?」

諸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佛告諸比丘:「此是惡魔之像,周匝求覓跋迦梨善男子識神當生何處。」

佛告諸比丘:「跋迦梨善男子不住識神,以刀自殺。」

爾時,世尊為彼跋迦梨說第一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六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尊者闡陀,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篤。

時,尊者舍利弗聞尊者闡陀在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篤。聞已,語尊者摩訶拘絺羅:「尊者知不?闡陀比丘在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篤,當往共看。」摩訶拘絺羅默然許之。

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摩訶拘絺羅共詣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至尊者闡陀住房。

尊者闡陀遙見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凭床欲起。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闡陀:「汝且莫起!」

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坐於異床,問尊者闡陀:「云何?尊者闡陀!所患為可堪忍不?為增、為損?……」如前叉摩修多羅廣說。

尊者闡陀言:「我今身病,極患苦痛,難可堪忍。所起之病,但增無損,唯欲執刀自殺,不樂苦活。」

尊者舍利弗言:「尊者闡陀!汝當努力,莫自傷害!若汝在世,我當與汝來往周旋;汝若有乏,我當給汝如法湯藥;汝若無看病人,我當看汝,必令適意,非不適意。」

闡陀答言:「我有供養,那羅聚落諸婆羅門長者悉見看視,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無所乏少;自有弟子修梵行者隨意瞻病,非不適意。但我疾病苦痛逼身,難可堪忍,唯欲自殺,不樂苦生。」

舍利弗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闡陀!眼及眼識、眼所識色,彼寧是我、異我、相在不?」

闡陀答言:「不也。」

尊者舍利弗復問:「闡陀!耳、鼻、舌、身、意及意識、意識所識法,彼寧是我、異我、相在不?」

闡陀答言:「不也。」

尊者舍利弗復問:「闡陀!汝於眼、眼識及色,為何所見、何所識、何所知故,言眼、眼識及色,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闡陀答言:「我於眼、眼識及色,見滅、知滅故,見眼、眼識及色,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復問:「闡陀!汝於耳、鼻、舌、身、意、意識及法,何所見、何所知故,於意、意識及法,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闡陀答言:「尊者舍利弗!我於意、意識及法,見滅、知滅故,於意、意識及法,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尊者舍利弗!然我今日身病苦痛,不能堪忍,欲以刀自殺,不樂苦生。」

時,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闡陀:「汝今當於大師修習正念,如所說句:『有所依者,則為動搖;動搖者,有所趣向;趣向者,為不休息;不休息者,則隨趣往來;隨趣往來者,則有未來生死;有未來生死故,有未來出沒;有未來出沒故,則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一苦聚集。』如所說句:『無所依者,則不動搖;不動搖者,得無趣向;無趣向者,則有止息;有止息故,則不隨趣往來;不隨趣往來,則無未來出沒,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滅。』」

闡陀言:「尊者摩訶拘絺羅!供養世尊事,於今畢矣!隨順善逝,今已畢矣!適意,非不適意。弟子所作,於今已作。若復有餘弟子所作供養師者,亦當如是供養大師,適意,非不適意。然我今日身病苦痛,難可堪忍,唯欲以刀自殺,不樂苦生。」爾時,尊者闡陀即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以刀自殺。

時,尊者舍利弗供養尊者闡陀舍利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闡陀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以刀自殺。云何?世尊!彼尊者闡陀當至何趣?云何受生?後世云何?」

佛告尊者舍利弗:「彼不自記說言:『尊者摩訶拘絺羅!我供養世尊,於今已畢;隨順善逝,於今已畢,適意,非不適意。若復有餘供養大師者,當如是作,適意,非不適意。』耶?」

爾時,尊者舍利弗復問:「世尊!彼尊者闡陀先於鎮珍尼婆羅門聚落,有供養家、極親厚家、善言語家。」

佛告舍利弗:「如是,舍利弗!正智、正善解脫善男子,有供養家、親厚家、善言語家。舍利弗!我不說彼有大過。若有捨此身,餘身相續者,我說彼等則有大過;若有捨此身已,餘身不相續者,我不說彼有大過也。無大過故,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以刀自殺。」

如是,世尊為彼尊者闡陀說第一記。

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歡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

(一二六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比丘!比丘度駛流耶?」

佛言:「如是,天子!」

天子復問:「無所攀緣,亦無所住,度駛流耶?」

佛言:「如是,天子!」

天子復問:「無所攀緣,亦無所住而度駛流,其義云何?」

佛言:「天子!我如是如是抱,如是如是直進,則不為水之所漂。如是如是不抱。如是如是不直進,則為水所漂。如是,天子!名為無所攀緣,亦無所住而度駛流。」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六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白佛言:「比丘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耶?」

佛告天子:「我悉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天子白佛:「比丘云何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

佛告天子:「愛喜滅盡,我心解脫;心解脫已,故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六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度於諸流?  晝夜勤精進,

 不攀亦不住,  何染而不著?」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  智慧善正受,

 內思惟繫念,  度難度諸流。

 不樂於欲想,  超越於色結,

 不繫亦不住,  於染亦不著。」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

時,有拘迦尼,是光明天女,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山谷。

時,拘迦尼天女而說偈言: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空,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佛告天女:「如是,如是。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空,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時,拘迦那娑天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夜過晨朝,入於僧中,敷尼師壇,於大眾前坐,告諸比丘:「昨日夜後,有拘迦那天女,容色絕妙,來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空,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我即答言:「如是,天女!如是,天女!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空,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說是語時,拘迦尼天女聞我所說,歡喜隨喜,稽首我足,即沒不現。」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七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

爾時,尊者阿難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句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四句法經。」

爾時,尊者阿難即說偈言: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空,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諸比丘!是名四句法經。」

爾時,有一異婆羅門,去尊者阿難不遠,為諸年少婆羅門受誦經。時,彼婆羅門作是念:「若沙門阿難所說偈,於我所說經,便是非人所說。」

時,彼婆羅門即往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沙門阿難所說偈言: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空,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如是等所說,則是非人語,非為人語。」

佛告婆羅門:「如是,如是,婆羅門!是非人語,非為人語也。時,有拘迦尼天女來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空,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我時答言:『如是,如是,如天女所言: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空,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是故,婆羅門!當知此所說偈,是非人所說,非是人所說也。」

佛說此經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足而去。

(一二七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

時,有拘迦那娑天女,是光明天女,起大電光熾然,歸佛、歸法、歸比丘僧,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普照山谷,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空,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爾時,世尊告天女言:「如是,如是,天女!如汝所說: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空,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爾時,拘迦那娑天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夜過晨朝入僧中,敷尼師壇,於大眾前坐,告諸比丘:「於昨後夜,拘迦那娑天女,光明之天女,來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空,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我時答言:『如是,天女!如是,天女!如汝所說: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空,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拘迦那天女,  電光炎熾然,

 敬禮佛法僧,  說偈義饒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七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

時,有拘迦那娑天女,光明之天女,放電光明,炎照熾然,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普照山谷,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能廣分別,  如來正法律,

 今且但略說,  足以表其心。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空,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佛告天女:「如是,天女!如是,天女!如汝所說: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空,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時,拘迦那娑天女聞佛所說,歡喜稽首,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夜過晨朝,入於僧前,於大眾中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昨後夜時,拘迦那娑天女來詣我所,恭敬作禮,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我能廣分別,  如來正法律,

 今且但略說,  足以表我心。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空,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我時答言:『如是,天女!如汝所說: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偽,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時,彼天女聞我所說,歡喜隨喜,稽首我足,即沒不現。」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七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時,有拘迦那娑天女、朱盧陀天女,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一切獼猴池側。

時,朱盧陀天女說偈白佛:

「大師等正覺,  住毘舍離國,

 拘迦那朱盧,  稽首恭敬禮。

 我昔未曾聞,  牟尼正法律,

 今乃得親見,  現前說正法。

 若於聖法律,  惡慧生厭惡,

 必當墮惡道,  長夜受諸苦。

 若於聖法律,  正念律儀備,

 彼則生天上,  長夜受安樂。」

拘迦娑天女復說偈言: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偽,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佛告天女:「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偽,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時,彼天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夜過晨朝入僧中,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昨後夜時,有二天女,容色絕妙,來詣我所,為我作禮,退坐一面。朱盧陀天女而說偈言:

「『 大師等正覺,  住毘舍離國,

  我拘迦那娑,  及以朱盧陀。

  如是二天女,  稽首禮佛足,

  我昔未曾聞,  牟尼正法律。

  今乃見正覺,  演說微妙法,

  若於正法律,  厭惡住惡慧。

  必墮於惡道,  長夜受大苦,

  若於正法律,  正念律儀備。

  生善趣天上,  長夜受安樂。』

「拘迦那天女復說偈言: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偽,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我時答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其心不為惡,  及身口世間,

  五欲悉虛偽,  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  非義和合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七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無觸不報觸,  觸則以觸報,

 以觸報觸故,  不瞋不招瞋。」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有於不瞋人,  而加之以瞋,

 清淨之正士,  離諸煩惱結。

 於彼起惡心,  惡心還自中,

 如逆風揚塵,  還自坌其身。」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七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愚癡人所行,  不合於黠慧,

 自所行惡行,  為自惡知識。

 所造眾惡行,  終獲苦果報。」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既作不善業,  終則受諸惱,

 造業雖歡喜,  啼泣受其報。

 造諸善業者,  終則不熱惱,

 歡喜而造業,  安樂受其報。」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七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不可常言說,  亦不一向聽,

 而得於道跡,  堅固正超度。

 思惟善寂滅,  解脫諸魔縛,

 能行說之可,  不行不應說。

 不行而說者,  智者則知非,

 不行己所應,  不作而言作。

 是則同賊非。」

爾時,世尊告天子言:「汝今有所嫌責耶?」

天子白佛:「悔過,世尊!悔過,善逝!」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我今悔其過,  世尊不納受,

 內懷於惡心,  抱怨而不捨。」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言說悔過辭,  內不息其心,

 云何得息怨?  何名為修善?」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誰不有其過?  何人無有罪?

 誰復無愚癡?  孰能常堅固?」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七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瞿迦梨比丘,是提婆達多伴黨,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瞿迦梨比丘:「瞿迦梨!汝何故於舍利弗、目揵連清淨梵行所,起不清淨心?長夜當得不饒益苦。」

瞿迦梨比丘白佛言:「世尊!我今信世尊語,所說無異,但舍利弗、大目揵連心有惡欲。」如是第二、第三說,瞿迦梨比丘——提婆達多伴黨於世尊所再三說中,違反不受,從座起去。去已,其身周遍生諸疱瘡,皆如栗,漸漸增長,皆如桃李。

時,瞿迦梨比丘患苦痛,口說是言:「極燒!極燒!」膿血流出,身壞命終,生大鉢曇摩地獄。

時,有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時,一天子白佛言:「瞿迦梨比丘——提婆達多伴黨今已命終。」時,第二天子作是言:「諸尊當知,瞿迦梨比丘命終墮地獄中。」第三天子即說偈言:

「士夫生世間,  斧在口中生,

 還自斬其身,  斯由其惡言。

 應毀便稱譽,  應譽而便毀,

 其罪生於口,  死墮惡道中。

 博弈亡失財,  是非為大咎,

 毀佛及聲聞,  是則為大過。」

彼三天子說是偈已,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夜過晨朝,來入僧中,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昨後夜時,有三天子來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第一天子語我言:『世尊!瞿迦梨比丘——提婆達多伴黨今已命終。』第二天子語餘天子言:『瞿迦梨比丘命終墮地獄中。』第三天子即說偈言:

「『士夫生世間,  斧在口中生,

  還自斬其身,  斯由其惡言。

  應毀便稱譽,  應譽而便毀,

  其罪口中生,  死則墮惡道。』

「說是偈已,即沒不現。諸比丘!汝等欲聞生阿浮陀地獄眾生其壽齊限不?」

諸比丘白佛:「今正是時,唯願世尊為諸大眾說阿浮陀地獄眾生壽命齊限。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譬如拘薩羅國,四斗為一阿羅,四阿羅為一獨籠那,十六獨籠那為一闍摩那,十六闍摩那為一摩尼,二十摩尼為一佉梨,二十佉梨為一倉,滿中芥子。若使有人百年百年取一芥子。如是乃至滿倉芥子都盡,阿浮陀地獄眾生壽命猶故不盡。如是二十阿浮陀地獄眾生壽等一尼羅浮陀地獄眾生壽,二十尼羅浮陀地獄眾生壽等一阿吒吒地獄眾生壽,二十阿吒吒地獄眾生壽等一阿波波地獄眾生壽,二十阿波波地獄眾生壽等一阿休休地獄眾生壽,二十阿休休地獄眾生壽等一優鉢羅地獄眾生壽,二十優鉢羅地獄眾生壽等一鉢曇摩地獄眾生壽,二十鉢曇摩地獄眾生壽等一摩訶鉢曇摩地獄眾生壽。

「比丘!彼瞿迦梨比丘命終墮摩訶鉢曇摩地獄中,以彼於尊者舍利弗、大目揵連比丘生惡心、誹謗故。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於彼燒燋炷所,尚不欲毀壞,況毀壞有識眾生?』」佛告諸比丘:「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七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退落墮負處,  云何而得知?

 唯願世尊說,  云何負處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勝處易得知,  負處知亦易,

 樂法為勝處,  毀法為負處。

 愛樂惡知識,  不愛善知識,

 善友生怨結,  是名墮負門。

 愛樂不善人,  善人反憎惡,

 欲惡不欲善,  是名負處門。

 斗秤以欺人,  是名墮負門。

 博弈耽嗜酒,  遊輕著女色,

 費喪於財物,  是名墮負門,

 女人不自守,  捨主隨他行,

 男子心放蕩,  捨妻隨外色,

 如是為家者,  斯皆墮負門。

 老婦得少夫,  心常懷嫉姤,

 懷嫉臥不安,  是則墮負門。

 老夫得少婦,  墮負處亦然。

 常樂著睡眠,  知識同遊戲,

 怠墮好瞋恨,  斯皆墮負門。

 多財結朋友,  酒食奢不節,

 多費喪財物,  斯皆墮負門。

 小財多貪愛,  生於剎利心,

 常求為王者,  是則墮負門。

 求珠璫瓔珞,  革屣履傘蓋,

 莊嚴自慳惜,  是則墮負門。

 受他豐美食,  自慳惜其財,

 食他不反報,  是則墮負門。

 沙門婆羅門,  屈請入其舍,

 慳惜不時施,  是則墮負門。

 沙門婆羅門,  次第行乞食,

 呵責不欲施,  是則墮負門。

 若父母年老,  不及時奉養,

 有財而不施,  是則墮負門。

 於父母兄弟,  搥打而罵辱,

 無有尊卑序,  是則墮負門。

 佛及弟子眾,  在家與出家,

 毀呰不恭敬,  是則墮負門。

 實非阿羅漢,  羅漢過自稱,

 是則世間賊,  墮於負處門。

 此世間負處,  我知見故說,

 猶如嶮怖道,  慧者當遠避。」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屈下而屈下?  誰高舉而隨舉?

 云何童子戲,    如童塊相擲?」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下則隨下,  愛舉則隨舉,

 愛戲於愚夫,  如童塊相擲。」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八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決定以遮遮,  意妄想而來,

 若人遮一切,  不令其逼迫。」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決定以遮遮,  意妄想而來,

 不必一切遮,  但遮其惡業。

 遮彼彼惡已,  不令其逼迫。」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八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得名稱?  云何得大財?

 云何德流聞?  云何得善友?」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持戒得名稱,  布施得大財,

 真實德流聞,  恩惠得善友。」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八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人所作,  智慧以求財,

 等攝受於財,  若勝若復劣?」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始學功巧業,  方便集財物,

 得彼財物已,  當應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  二分營生業,

 餘一分藏密,  以擬於貧乏。

 營生之業者,  田種行商賈,

 牧牛羊興息,  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臥,  六種資生具,

 方便修眾具,  安樂以存世,

 如是善修業,  黠慧以求財,

 財寶隨順生,  如眾流歸海。

 如是財饒益,  如蜂集眾味,

 晝夜財增長,  猶如蟻積堆。

 不付老子財,  不寄邊境民,

 不信姦狡人,  及諸慳悋者,

 親附成事者,  遠離不成事,

 能成事士夫,  猶如火熾然。

 善友貴重人,  敏密修良者,

 同氣親兄弟,  善能相攝受。

 居親眷屬中,  摽顯若牛王,

 各隨其所應,  分財施飲食。

 壽盡而命終,  當生天受樂。」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八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拘薩羅國有彈琴人,名曰麁牛,於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止息野中。時,有六廣大天宮天女,來至憍薩羅國麁牛彈琴人所,語麁牛彈琴人言:『阿舅!阿舅!為我彈琴,我當歌舞。』麁牛彈琴者言:『如是,姊妹!我當為汝彈琴,汝當語我汝是何人?何由生此?』天女答言:『阿舅!且彈琴,我當歌舞,於歌頌中,自說所以生此因緣。』彼拘薩羅國麁牛彈琴人即便彈琴,彼六天女即便歌舞。

「第一天女說偈歌言:

「『若男子女人,  勝妙衣惠施,

  施衣因緣故,  所生得殊勝。

  施所愛念物,  生天隨所欲,

  見我居宮殿,  乘空而遊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迴向中之最。』

「第二天女復說偈言:

「『若男子女人,  勝妙香惠施,

  愛念可意施,  生天隨所欲。

  見我處宮殿,  乘空而遊行,

  天身若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迴向中之最。』

「第三天女復說偈言:

「『若男子女人,  以食而惠施,

  可意愛念施,  生天隨所欲。

  見我居宮殿,  乘虛而遊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迴向中之最。』

「第四天女復說偈言:

「『憶念餘生時,  曾為人婢使,

 不盜不貪嗜,  勤修不懈怠。

 量腹自節身,  分飡救貧人,

 今見居宮殿,  乘虛而遊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供養中為最。』

「第五天女復說偈言:

「『憶念餘生時,  為人作子婦,

  嫜姑性狂暴,  常加麁澁言。

  執節修婦禮,  卑遜而奉順,

  今見處宮殿,  乘虛而遊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供養中為最。』

「第六天女復說偈言:

「『昔曾見行跡,  比丘比丘尼,

  從其聞正法,  一宿受齋戒。

  今見處天宮,  乘虛而遊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迴向中之最。』

「爾時,拘薩羅國麁牛彈琴人而說偈言:

「『我今善來此,  拘薩羅林中,

  得見此天女,  具足妙天身。

  既見又聞說,  當增修善業,

  緣今修功德,  亦當生天上。』

「說是語已,此諸天女即沒不現。」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八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起應滅?  何生應防護?

 何法應當離?  等觀何得樂?」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瞋恚起應滅,  貪生逆防護,

 無明應捨離,  等觀真諦樂。

 欲生諸煩惱,  欲為生苦本,

 調伏煩惱者,  眾苦則調伏。

 調伏眾苦者,  煩惱亦調伏。」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八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若人行放逸,  愚癡離惡慧,

 禪思不放逸,  疾得盡諸漏。」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非世間眾事,  是則之為欲,

 心法馳覺想,  是名士夫欲。

 世間種種事,  常在於世間,

 智慧修禪思,  愛欲永潛伏。

 信為士夫伴,  不信則不度,

 信增其名稱,  命終得生天。

 於身虛空想,  名色不堅固,

 不著名色者,  遠離於積聚。

 觀此真實義,  如解脫哀愍,

 由斯智慧故,  世稱歎供養。

 能斷眾雜相,  超絕生死流,

 超度諸流已,  是名為比丘。」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八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與何人同處,  復與誰共事,

 知何等人法,  名為勝非惡?」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與正士同遊,  正士同其事,

 解知正士法,  是則勝非惡。」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慳悋生於心,  不能行布施,

 明智求福者,  乃能行其惠。」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怖畏不行施,  常得不施怖,

 怖畏於飢渴,  慳惜從怖生。

 此世及他世,  常癡飢渴畏,

 死則不隨死,  獨往無資粮。

 少財能施者,  多財難亦捨,

 難捨而能捨,  是則為難施。

 無知者不覺,  慧者知難知,

 以法養妻子,  少財淨心施。

 百千耶盛會,  所獲其福利,

 比前如法施,  十六不及一。

 打縛惱眾生,  所得諸財物,

 惠施安國土,  是名有罪施。

 方之平等施,  稱量所不及,

 如法不行非,  所得財物施。

 難施而行施,  是應賢聖施,

 所往常獲福,  壽終上生天。」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八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金婆羅山金婆羅鬼神住處石室中。

爾時,世尊金鎗刺足,未經幾時,起身苦痛;能得捨心,正智正念,堪忍自安,無退減想。

彼有山神天子八人,作是念:「今日世尊住王舍城金婆羅山金婆羅鬼神住處石室中,金鎗刺足,起身苦痛而能捨心,正念正智,堪忍自安,無所退減,我等當往面前讚嘆。」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第一天神說偈嘆言:

「沙門瞿曇,  人中師子,  身遭苦痛,

 堪忍自安,  正智正念,  無所退減。」

第二天子復讚嘆言:

「大士之大龍,  大士之牛王,

 大士夫勇力,  大士夫良馬,

 大士夫上首,  大士夫之勝。」

第三天子復讚嘆言:

「此沙門瞿曇,  士夫分陀利,

 身生諸苦痛,  而能行捨心,

 正智正念住,  堪忍以自安,

 而無所退減。」

第四天子復讚嘆言:「若有於沙門瞿曇士夫分陀利所說違反嫌責,當知斯等長夜當得不饒益苦,唯除不知真實者。」

第五天子復說偈言:

「觀彼三昧定,  善住於正受,

 解脫離諸塵,  不踊亦不沒,

 其心安隱住,  而得心解脫。」

第六天子復說偈言:

「經歷五百歲,  誦婆羅門典,

 精勤修苦行,  不解脫離塵,

 是則卑下類,  不得度彼岸。」

第七天子復說偈言:

「為欲之所迫,  持戒之所縛,

 勇捍行苦行,  經歷於百年,

 其心不解脫,  不離於塵垢,

 是則卑下類,  不度於彼岸。」

第八天子復說偈言:

「心居憍慢欲,  不能自調伏,

 不得三昧定,  牟尼之正受,

 獨一居山林,  其心常放逸,

 於彼死魔軍,  不得度彼岸。」

時,彼山神天子八人各各讚嘆已,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廣無過於地,  深無踰於海,

 高無過須彌,  大士無毘紐。」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廣無過於愛,  深無踰於腹,

 高莫過憍慢,  大士無勝佛。」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九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物火不燒?  何風不能吹?

 水災壞大地,  何物不流散?

 惡王及盜賊,  強劫人財物,

 何男子女人,  不為其所奪?

 云何珍寶藏,  終竟不亡失?」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福火所不燒,  福風不能吹,

 水災壞大地,  福水不流散。

 惡王及盜賊,  強奪人財寶,

 若男子女人,  福不被劫奪。

 樂報之寶藏,  終竟不亡失。」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一二九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當持資粮?  何物賊不劫?

 何人劫而遮?  何人劫不遮?

 何人常來詣,  智慧者喜樂?」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信者持資粮,  福德劫不奪,

 賊劫奪則遮,  沙門奪歡喜,

 沙門常來詣,  智慧者欣樂。」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九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一切相映障,  知一切世間,

 樂安慰一切,  唯願世尊說,

 云何是世間,  最為難得者?」

是時,世尊說偈答言:

「為主而行忍,  無財而欲施,

 遭難而行法,  富貴修遠離,

 如是四法者,  是則為最難。」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一二九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大力自在樂,  所求無不得,

 何復勝於彼,  一切所欲備?」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大力自在樂,  彼則無所求,

 若有求欲者,  是苦非為樂,

 於求已過去,  是則樂於彼。」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九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車從何處起?  誰能轉於車?

 車轉至何所,  何故壞磨滅?」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車從諸業起,  心識能於車,

 隨因而轉至,  因壞車則亡。」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九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拘屢陀王女修波羅提沙今日生子。」

佛告天子:「此則不善,非是善。」

時,彼天子即說偈言:

「人生子為樂,  世間有子歡,

 父母年老衰,  子則能奉養,

 瞿曇何故說,  生子為不善。」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當知恒無常,  純空陰非子,

 生子常得苦,  愚者說言樂。

 是故我說言,  生子非為善,

 非善為善像,  念像不可念。

 實苦貌似樂,  放逸所踐蹈。」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九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數所數?  云何數不隱?

 云何數中數?  云何說言說?」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佛法難測量,  二流不顯現,

 若彼名及色,  滅盡悉無餘,

 是名數所數,  彼數不隱藏,

 是彼數中數,  是則說名數。」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於時,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九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物重於地?  何物高於空?

 何物疾於風?  何物多於草?」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戒德重於地,  慢高於虛空,

 憶念疾於風,  思想多於草。」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九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戒何威儀?  何得何為業?

 慧者云何住?  云何往生天?」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遠離於殺生,  持戒自防樂,

 害心不加生,  是則生天路。

 遠離不與取,  與取心欣樂,

 斷除賊盜心,  是則生天路。

 不行他所受,  遠離於邪婬,

 自受知止足,  是則生天路。

 自為己及他,  為財及戲笑,

 妄語而不為,  是則生天路。

 斷除於兩舌,  不離他親友,

 常念和彼此,  是則生天路。

 遠離不愛言,  軟語不傷人,

 常說淳美言,  是則生天路。

 不為不誠說,  無義不饒益,

 常順於法言,  是則生天路。

 聚落若空地,  見利言我有,

 不行此貪想,  是則生天路。

 慈心無害想,  不害於眾生,

 心常無怨結,  是則生天路。

 苦業及果報,  二俱生淨信,

 受持於正見,  是則生天路。

 如是諸善法,  十種淨業跡,

 等受堅固持,  是則生天路。」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於時,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釋提桓因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釋提桓因說偈問佛:

「何法命不知?  何法命不覺?

 何法鏁於命?  何法為命縛?」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色者命不知,  諸行命不覺,

 身鏁於其命,  受縛於命者。」

釋提桓因復說偈言:

「色者非為命,  諸佛之所說,

 云何而得熟?  於彼甚深藏,

 云何段肉住?  云何知命身?」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迦羅邏為初,  迦羅邏生胞,

 胞生於肉段,  肉段生堅厚,

 堅厚生肢節,  及諸毛髮等,

 色等諸情根,  漸次成形體,

 因母飲食等,  長養彼胎身。」

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長勝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長勝天子而說偈言:

「善學微妙說,  習近諸沙門,

 獨一無等侶,  正思惟靜默。」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善學微妙說,  習近諸沙門,

 獨一無等侶,  寂默靜諸根。」

時,長勝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尸毘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尸毘天子說偈問佛:

「何人應同止?  何等人共事?

 應知何等法,  是轉勝非惡?」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與正士同止,  正士共其事,

 應知正士法,  是轉勝非惡。」

時,彼尸毘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月自在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月自在天子而說偈言:

「彼當至究竟,  如蚊依從草,

 若得正繫念,  一心善正受。」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彼當到彼岸,  如魚決其網,

 禪定具足住,  心常致喜樂。」

時,彼月自在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毘瘦紐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毘瘦紐天子而說偈言:

「供養於如來,  歡喜常增長,

 欣樂正法律,  不放逸隨學。」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如是說法,  防護不放逸,

 以不放逸故,  不隨魔自在。」

於是,毘瘦紐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般闍羅健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般闍羅揵天子而說偈言:

「憒亂之處所,  黠慧者能覺,

 禪思覺所覺,  牟尼思惟力。」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了知憒亂法,  正覺得涅槃,

 若得正繫念,  一心善正受。」

時,般闍羅健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須深天子與五百眷屬,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汝何難於尊者舍利弗善說法,心喜樂不?」阿難白佛:「如是,世尊!何等人不愚、不癡、有智慧,於尊者舍利弗善說法中,心不欣樂。所以者何?彼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精勤遠離,正念堅住,智慧正受,捷疾智慧、利智慧、出離智慧、決定智慧、大智慧、廣智慧、深智慧、無等智慧,智寶成就,善能教化,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常為四眾說法不惓。」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說。阿難!為何等人不愚、不癡、有智慧,聞尊者舍利弗善說諸法而不歡喜?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持戒多聞,少欲知足,精勤正念,智慧正受,超智、捷智、利智、出智、決定智、大智、廣智、深智、無等智,智寶成就,善能教化,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常為四眾說法不惓。」

世尊如是如是向尊者阿難,如是如是稱嘆舍利弗所說,如是如是須深天子眷屬內心歡喜,身光增明,清淨照耀。

爾時,須深天子內懷歡喜,發身淨光照耀已,而說偈言:

「舍利弗多聞,  明智平等慧,

 持戒善調伏,  得不起涅槃,

 持此後邊身,  降伏於魔軍。」

時,彼須深天子及五百眷屬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赤馬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赤馬天子白佛言:「世尊!頗有能行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不?」

佛告赤馬:「無有能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者。」

赤馬天子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義。如世尊說言:『無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者。』所以者何?世尊!我自憶宿命,名曰赤馬,作外道仙人,得神通,離諸愛欲。我時,作是念:『我有如是捷疾神足,如健士夫,以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之頃,能登一須彌,至一須彌,足躡東海,超至西海。』我時,作是念:『我今成就如是捷疾神力,今日寧可求世界邊。』作是念已,即便發行,唯除食息便利,減節睡眠,常行百歲,於彼命終,竟不能得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之處。」

佛告赤馬:「我今但以一尋之身,說於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跡。赤馬天子!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是名世間。何等為色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間集。云何為世間滅?若彼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無餘斷、捨、離、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世間滅。何等為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世間滅道跡。

「赤馬!了知世間,斷世間;了知世間集,斷世間集;了知世間滅,證世間滅;了知世間滅道跡,修彼滅道跡。赤馬!若比丘於世間苦若知、若斷,世間集若知、若斷,世間滅若知、若證,世間滅道跡若知、若修。赤馬!是名得世界邊,度世間愛。」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未曾遠遊行,  而得世界邊,

 無得世界邊,  終不盡苦邊。

 以是故牟尼,  能知世界邊,

 善解世界邊,  諸梵行已立。

 於彼世界邊,  平等覺知者,

 是名賢聖行,  度世間彼岸。」

是時,赤馬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毘富羅山側。有六天子,本為外道出家,一名阿毘浮、二名增上阿毘浮、三名能求、四名毘藍婆、五名阿俱吒、六名迦藍,來詣佛所。

阿毘浮天子即說偈言:

「比丘專至心,  常修行厭離,

 於初夜後夜,  思惟善自攝,

 見聞其所說,  不墮於地獄。」

增上阿毘浮天子復說偈言:

「厭離於黑闇,  心常自攝護,

 永離於世間,  言語諍論法。

 從如來大師,  稟受沙門法,

 善攝護世間,  不令造眾惡。」

能求天子復說偈言:

「斷截椎打殺,  供養施迦葉,

 不見其為惡,  亦不見為福。」

毘藍婆天子復說偈言:

「我說彼尼乾,  外道若提子,

 出家行學道,  長夜修難行。

 於大師徒眾,  遠離於妄語,

 我說如是人,  不遠於羅漢。」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死瘦之野狐,  常共師子遊,

 終日小羸劣,  不能為師子。

 尼乾大師眾,  虛妄自稱嘆,

 是惡心妄語,  去羅漢甚遠。」

爾時天魔波旬著阿俱吒天子而說偈言:

「精勤棄闇冥,  常守護遠離,

 深著微妙色,  貪樂於梵世。

 我教化斯等,  令得生梵天。」

爾時,世尊作是念:「若此阿俱吒天子所說偈,此是天魔波旬加其力故,非彼阿俱吒天子自心所說,作是說言:

「『精勤棄闇冥,  守護於遠離,

  深著微妙色,  貪樂於梵世。』

  當教化斯等,  令得生梵天。」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諸所有色,  於此及與彼,

 或復虛空中,  各別光照耀。

 當知彼一切,  不離魔魔縛,

 猶如垂鈎餌,  鉤釣於遊魚。」

時,彼天子咸各念言:「今日阿俱吒天子所說偈,沙門瞿曇言是魔所說。何故沙門瞿曇言是魔說?」

爾時,世尊知諸天子心中所念,而告之言:「今阿俱吒天子所說偈,非彼天子自心所說,時魔波旬加其力故。」作是說言:

「精勤棄闇冥,  守護於遠離,

 深著微妙色,  貪樂於梵天。

 當教化斯等,  令得生梵天。

 是故我說偈:

「『若諸所有色,  於此及與彼,

  或復虛空中,  各別光照耀。

  當知彼一切,  不離魔魔縛,

  猶如垂鈎餌,  鈎釣於遊魚。』」

時,諸天子復作是念:「奇哉!沙門瞿曇!神力大德,能見天魔波旬,而我等不見,我等當復各各說偈讚歎沙門瞿曇。」即說偈言:

「斷除於一切,  有身愛貪想,

 令此善護者,  除一切妄語。

 若欲斷欲愛,  應供養大師。

 斷除三有愛,  破壞於妄語。

 已斷於見貪,  應供養大師。

 王舍城第一,  名毘富羅山。

 雪山諸山最,  金翅鳥中名。

 八方及上下,  一切眾生界,

 於諸天人中,  等正覺最上。」

時,諸天子說偈讚佛已,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摩伽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摩伽天子說偈問佛:

「殺何得安眠?  殺何得善樂?

 為殺何等人,  瞿曇所讚嘆?」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殺於瞋恚,  而得安隱眠,

 殺於瞋恚者,  令人得歡喜。

 瞋恚為毒本,  殺者我所歎,

 殺彼瞋恚已,  長夜無憂患。」

於時,摩伽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彌耆迦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彌耆迦天子說偈問佛:

「明照有幾種,  能照明世間,

 唯願世尊說,  何等明最上?」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有三種光明,  能照耀世間,

 晝以日為照,  月以照其夜。

 燈火晝夜照,  照彼彼色像,

 上下及諸方,  眾生悉蒙照。

 人天光明中,  佛光明為上。」

佛說此經已,彌耆迦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陀摩尼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陀摩尼天子而說偈言:

「為婆羅門事,  學斷莫疲惓,

 斷除諸愛欲,  不求受後身。」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婆羅門無事,  所作事已作,

 乃至不得岸,  晝夜常勤跪。

 已到彼岸住,  於岸復何跪,

 此是婆羅門,  專精漏盡禪。

 一切諸憂惱,  熾然永已斷,

 是則到彼岸,  涅槃無所求。」

時,陀摩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多羅揵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斷幾捨幾法?  幾法上增修?

 超越幾積聚,  名比丘度流?」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斷五捨於五,  五法上增修,

 超五種積聚,  名比丘度流。」

時,彼陀摩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一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迦摩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迦摩天子白佛言:「甚難!世尊!甚難!善逝!」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所學為甚難,  具足戒三昧,

 遠離於非家,  閑居寂靜樂。」

迦摩天子白佛言:「世尊!靜默甚難得!」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得所難得學,  具足戒三昧,

 晝夜常專精,  修習意所樂。」

迦摩天子白佛言:「世尊!正受心難得!」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難住正受住,  諸根心決定,

 能斷死魔縻,  聖者隨欲進。」

迦摩天子復白佛言:「世尊!嶮道甚難行!」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難涉之嶮道,  當行安樂進,

 非聖墮於彼,  足上頭向下。

 賢聖乘正直,  嶮路自然平。」

佛說此經已,迦摩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一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迦摩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迦摩天子說偈問佛:

「貪恚何所因,  不樂身毛竪,

 恐怖從何起,  覺想由何生?

 猶如鳩摩羅,  依倚於乳母。」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生自身長,  如尼拘律樹,

 處處隨所著,  如榛綿叢林。

 若知彼因者,  發悟令開覺,

 度生死海流,  不復更受有。」

時,迦摩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栴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栴檀天子說偈問佛:

「聞瞿曇大智,  無障礙知見,

 何所住何學,  不遭他世惡?」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攝持身口意,  不造三惡法,

 處在於居家,  廣集於群賓。

 信惠財法施,  以法立一切,

 住彼學彼法,  則無他世畏。」

佛說是經已,栴檀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栴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度於諸流,  晝夜勤不懈,

 不攀無住處,  云何不沒溺?」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  智慧善正受,

 內思惟正念,  能度難度流,

 不染此欲想,  超度彼色愛,

 貪喜悉已盡,  不入於難測。」

時,彼栴檀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一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迦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迦葉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說比丘及比丘功德。」

佛告天子:「隨汝所說。」

時,迦葉天子而說偈言:

「比丘修正念,  其身善解脫,

 晝夜常勤求,  壞有諸功德。

 了知於世間,  滅除一切有,

 比丘得無憂,  心無所染著。

「世尊!是名比丘,是名比丘功德。」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如汝所說。」

迦葉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一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迦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迦葉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說比丘及比丘所說。」

佛告迦葉天子:「隨所樂說!」

時,彼迦葉天子而說偈言:

「比丘守正念,  其心善解脫,

 晝夜常勤求,  逮得離塵垢。

 曉了知世間,  於塵離塵垢,

 比丘無憂患,  心無所染著。

「世尊!是名比丘,是名比丘所說。」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迦葉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一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日暮與五百比丘於屈摩夜叉鬼住處宿。時,屈摩夜叉鬼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

時,屈摩夜叉鬼白佛言:「世尊!今請世尊與諸大眾於此夜宿。」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是時,屈摩夜叉鬼知世尊默然受請已,化作五百重閣房舍,臥床、坐床、踞床,俱襵褥枕,各五百具,悉皆化成。化作五百燈明,無諸烟炎。悉化現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勸請世尊令入其舍,令諸比丘次受房舍及諸臥具。周遍受已,還至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賢德有正念,  賢德常正念,

 正念安隱眠,  此世及他世。

 賢德有正念,  賢德常正念,

 正念安隱眠,  其心常寂止。

 賢德有正念,  賢德常正念,

 正念安隱眠,  捨降伏他軍。

 賢德有正念,  賢德常正念,

 不殺不教殺,  不伏不教伏。

 慈心於一切,  心不懷怨結。」

爾時,世尊告屈摩夜叉鬼:「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時,屈摩夜叉鬼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還自所住處。

(一三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鳩羅山,尊者那伽波羅為親侍者。

爾時,世尊於夜闇時,天小微雨,電光睒現,出於房外,露地經行。

是時,天帝釋作是念:「今日世尊住摩鳩羅山,尊者那伽波羅親侍供養,其夜闇冥,天時微雨,電光睒現,世尊出房,露地經行,我當化作毘琉璃重閣,執持重閣,隨佛經行。」作是念已,即便化作鞞琉璃重閣,持詣佛所,稽首佛足,隨佛經行。

爾時,摩竭提國人若男若女,夜啼之時,以摩鳩羅鬼恐之即止,親侍供養弟子之法,待師禪覺,然後乃眠。爾時,世尊為天帝釋夜經行久。

爾時,尊者那伽波羅作是念:「世尊今夜經行至久,我今當作摩鳩羅鬼形而恐怖之!」時,那伽波羅比丘即反被俱執,長毛在外,往在世尊經行道頭,白佛言:「摩鳩羅鬼來!摩鳩羅鬼來!」

爾時,世尊告那伽波羅比丘:「汝那伽波羅愚癡人,以摩鳩羅鬼神像恐怖佛耶?不能動如來、應、等正覺一毛髮也,如來、應、等正覺久離恐怖!」

爾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世尊正法、律中亦復有此人耶?」

佛言:「憍尸迦!瞿曇家中極大廣闊,斯等於未來世亦當使得清淨之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復婆羅門,  於自所得法,

 得到於彼岸。  若一毘舍遮,

 及與摩鳩羅,  皆悉超過去。

 若復婆羅門,  於自所行法,

 一切諸受覺,  觀察皆已滅。

 若復婆羅門,  自法度彼岸,

 一切諸因緣,  皆悉已滅盡。

 若復婆羅門,  自法度彼岸,

 一切諸人我,  皆悉已滅盡。

 若復婆羅門,  自法度彼岸,

 於生老病死,  皆悉已超過。」

佛說此經已,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三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尊者阿那律陀於摩竭提國人間遊行,到畢陵伽鬼子母住處宿。時,尊者阿那律陀夜後分時,端身正坐,誦憂陀那、波羅延那、見真諦、諸上座所說偈、比丘尼所說偈、尸路偈、義品、牟尼偈、修多羅,悉皆廣誦。

爾時,畢陵伽鬼子夜啼,畢陵伽鬼子母為其子說偈呵止言:

「畢陵伽鬼子,  汝今莫得啼,

 當聽彼比丘,  誦習法句偈。

 若知法句者,  能自護持戒,

 遠離於殺生,  實言不妄語,

 能自捨非義,  解脫鬼神道。」

畢陵伽鬼子母說是偈時,畢陵伽鬼子啼聲即止。

(一三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與大眾俱,到富那婆藪鬼子母住處宿。

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四聖諦相應法,所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爾時,富那婆藪鬼母,兒富那婆藪及鬼女欝多羅,二鬼小兒夜啼。時,富那婆藪鬼母教其男女故,而說偈言:

「汝富那婆藪,  欝多羅莫啼,

 令我得聽聞,  如來所說法。

 非父母能令,  其子解脫苦,

 聞如來說法,  其苦得解脫。

 世人隨愛欲,  為眾苦所迫,

 如來為說法,  令破壞生死。

 我今欲聞法,  汝等當默然,

 時富那婆藪,  鬼女欝多羅。

 悉受其母語,  默然而靜聽,

 語母言善哉,  我亦樂聞法。

 此正覺世尊,  於摩竭勝山,

 為諸眾生類,  演說脫苦法。

 說苦及苦因,  苦滅滅苦道,

 從此四聖諦,  安隱趣涅槃。

 母今但善聽,  世尊所說法。」

時,富那婆藪鬼母即說偈言:

「奇哉智慧子,  善能隨我心,

 汝富那婆藪,  善歎佛導師。

 汝富那婆藪,  及汝欝多羅,

 當生隨喜心,  我已見聖諦。」

時,富那婆藪鬼母說是偈時,鬼子男女隨喜默然。

(一三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與諸大眾至摩尼遮羅鬼住處夜宿。

爾時,摩尼遮羅鬼會諸鬼神,集在一處。

時,有一女人,持香花鬘飾、飲食,至彼摩尼遮羅鬼神住處。彼女人遙見世尊在摩尼遮羅鬼神住處坐,見已,作是念:「我今現見摩尼遮羅鬼神。」即說偈言:

「善哉摩尼遮,  住摩伽陀國,

 摩伽陀國人,  所求悉如願。

 云何於此世,  常得安樂住?

 後世復云何,  而得生天樂?」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莫放逸慢恣,  用摩尼鬼為,

 若自修所作,  能得生天樂。」

時,彼女人作是念:「此非摩尼遮羅鬼,是沙門瞿曇。」如是知已,即以香花鬘飾供養世尊,稽首禮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道趣安樂?  當修何等行,

 此世常安隱,  後世生天樂?」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布施善調心,  樂執護諸根,

 正見修賢行,  親近於沙門。

 以正命自活,  他世生天樂,

 何用三十三,  諸天之苦網。

 但當一其心,  斷除於愛欲,

 我當說離垢,  甘露法善聽。」

時,彼女人聞世尊說法,示、教、照、喜。如佛常法,謂布施、持戒,生天之福,欲味、欲患,煩惱清淨,出要、遠離,功德福利,次第演說清淨佛法。譬如鮮淨白[疊*毛],易染其色。時,彼女人亦復如是。即於坐上,於四聖諦得平等觀苦、集、滅、道。

時,彼女人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於他,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從今日,盡壽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

時,彼女人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去。

(一三二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到針毛鬼住處夜宿。爾時,針毛鬼會諸鬼神,集在一處。

時,有炎鬼見世尊在針毛鬼住處夜宿。見已,往詣針毛鬼所,語針毛鬼言:「聚落主!汝今大得善利,今如來、應、等正覺於汝室宿。」

針毛鬼言:「今當試看,為是如來、為非?」

時,針毛鬼與諸鬼神集會已,還歸自舍,束身衝佛。爾時,世尊却身避之。如是再三,束身衝佛,佛亦再三却身避之。

爾時,針毛鬼言:「沙門怖耶?」

佛言:「聚落主!我不怖也,但汝觸惡。」

針毛鬼言:「今有所問,當為我說,能令我喜者善,不能令我喜者,當壞汝心,裂汝胸,令汝熱血從其面出,捉汝兩手擲恒水彼岸。」

佛告針毛鬼:「聚落主!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能壞如來、應、等正覺心者,能裂其胸者,能令熱血從面出者,執其兩臂擲著恒水彼岸者。汝今但問,當為汝說。令汝歡喜。」

時,針毛鬼說偈問佛:

「一切貪恚心,  以何為其因,

 不樂身毛竪,  恐怖從何起?

 意念諸覺想,  為從何所起,

 猶如新生兒,  依倚於乳母。」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生自身長,  如尼拘律樹,

 展轉相拘引,  如籐綿叢林,

 若知彼所因,  當令鬼覺悟,

 度生死海流,  不復重增有。」

爾時,針毛鬼聞世尊說偈,心得歡喜,向佛悔過,受持三歸。

佛說此經已,針毛鬼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雜阿含經卷第五十

(一三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優婆夷子,受八支齋,尋即犯戒,即為鬼神所持。

爾時,優婆夷即說偈言:

「十四十五日,  及月分八日,

 神通瑞應月,  八支善正受,

 受持於齋戒,  不為鬼所持,

 我昔數諮問,  世尊作是說。」

爾時,彼鬼即說偈言:

「十四十五日,  及月分八日,

 神足瑞應月,  八支修正受。

 齋肅清淨住,  戒德善守護,

 不為鬼戲弄,  善哉從佛聞。

 汝當說言放,  我當放汝子,

 諸有慢緩業,  染污行苦行。

 梵行不清淨,  終不得大果,

 譬如拔菅草,  執緩則傷手。

 沙門行惡觸,  當墮地獄中,

 譬如拔菅草,  急捉不傷手。

 沙門善攝持,  則到般涅槃。」

時,彼鬼神即放優婆夷子。爾時,優婆夷說偈告子言:

「子汝今聽我,  說彼鬼神說,

 若有慢緩業,  穢污修苦行。

 不清淨梵行,  彼不得大果,

 譬如拔葌草,  執緩則傷手。

 沙門起惡觸,  當墮地獄中,

 如急執葌草,  則不傷其手。

 沙門善執護,  逮得般涅槃。」

時,彼優婆夷子如是覺悟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心不得樂,還歸自家,母遙見子,而說偈言:

「邁世而出家,  何為還聚落,

 燒舍急出財,  豈還投火中?」

其子比丘說偈答言:

「但念母命終,  存亡不相見,

 故來還瞻視,  何見子不歡。」

時,母優婆夷說偈答言:

「捨欲而出家,  還欲服食之,

 是故我憂悲,  恐隨魔自在。」

是時,優婆夷如是如是發悟其子;如是,其子還空閑處,精勤思惟,斷除一切煩惱結縛,得阿羅漢果證。

(一三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到阿臈鬼住處夜宿。

時,阿臈鬼集會諸鬼神。時,有竭曇鬼見世尊在阿臈鬼住處夜宿。見已,至阿臈鬼所,語阿臈鬼言:「聚落主!汝獲大利,如來宿汝住處。」

阿臈鬼言:「生人今日在我舍住耶?今當令知,為是如來?為非如來?」

時,阿臈鬼諸鬼神聚會畢,還歸自家,語世尊曰:「出去!沙門!」

爾時,世尊以他家故,即出其舍。

阿臈鬼復言:「沙門!來入!」佛即還入。以滅慢故,如是再三。

時,阿臈鬼第四復語世尊言:「沙門!出去!」

爾時,世尊語阿臈鬼言:「聚落主!已三見請,今不復出。」

阿臈鬼言:「今問沙門,沙門答我,能令我喜者善;不能令我喜者,我當壞其心,裂其胸,亦令熱血從其面出,執持兩手擲著恒水彼岸!」

世尊告言:「聚落主!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壞我心,裂我胸,令我熱血從面而出,執持兩手擲著恒水彼岸者。然,聚落主!汝今但問,當為汝說。令汝心喜。」

時,阿臈鬼說偈問佛:

「說何等名為,  勝士夫事物?

 行於何等法,  得安樂果報?

 何等為美味?  云何壽中勝?」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淨信為最勝,  士夫之事物,

 行法得樂果,  解脫味中上,

 智慧除老死,  是為壽中勝。」

時,阿臈鬼復說偈言:

「云何得名稱?」  如上所說偈。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持戒名稱流。」  如上所說偈。

時,阿臈鬼復說偈言:

「幾法起世間?  幾法相順可?

 世幾法取受?  世幾法損減?」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世六法等起,  六法相順可,

 世六法取受,  世六法損減。」

阿臈鬼復說偈問佛:

「誰能度諸流,  晝夜勤方便?

 無攀無住處,  孰能不沈沒?」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  智慧善正受,

 正念內思惟,  能度難度流。

 不樂於五欲,  亦超度色愛,

 無攀無住處,  是能不沒溺。」

時,阿臈鬼復說偈問佛:

「以何法度流?  以何度大海?

 以何捨離苦?  以何得清淨?」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以信度河流,  不放逸度海,

 精進能除苦,  以慧得清淨。

 汝當更問餘,  沙門梵志法,

 其法無有過,  真諦施調伏。」

時,阿臈鬼復說偈問佛:

「何煩更問餘,  沙門梵志法,

 即曰最勝士,  以顯大法炬。

 於彼竭曇摩,  常當報其恩,

 告我等正覺,  無上導御師。

 我即日當行,  從村而至村,

 親侍等正覺,  聽受所說法。」

佛說此經已,阿臈鬼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三二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叔迦羅比丘尼住王園比丘尼眾中,為王舍城諸人恭敬供養,如阿羅漢。

又於一時,王舍城人於一吉星日歡集大會,即於是日闕不供養。有一鬼神,敬重彼比丘尼故,至王舍城里巷之中,家家說偈:

「王舍城人民,  醉酒眠睡臥,

 不勤供養彼,  叔迦比丘尼。

 善修諸根故,  名曰叔迦羅,

 善說離垢法,  涅槃清涼處。

 隨順聽所說,  終日樂無厭,

 乘聽法智慧,  得度生死流。

 猶如海商人,  依附力馬王。」

時,一優婆塞以衣布施叔迦羅比丘尼,復有優婆塞以食供養。

時,彼鬼神即說偈言:

「智慧優婆塞,  獲福利豐多,

 施叔迦羅衣,  離諸煩惱故。

 智慧優婆塞,  獲福利豐多,

 施叔迦羅食,  離諸積聚故。」

時,彼鬼神說斯偈已,即沒不現。

(一三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毘羅比丘尼住王舍城王園比丘尼眾中,為王舍城諸人民,於吉星日集聚大會,當斯之日,毘羅比丘尼無人供養。

時,有鬼神敬重毘羅比丘尼,即入王舍城,處處里巷四衢道頭而說偈言:

「王舍城人民,  醉酒惛睡臥,

 毘羅比丘尼,  無人供養者。

 毘羅比丘尼,  勇猛修諸根,

 善說離垢塵,  涅槃清涼法。

 皆隨順所說,  終日樂無厭,

 乘聽法智慧,  得度生死流。」

時,有一優婆塞持衣布施毘羅比丘尼,復有一優婆塞以食供養。

時,彼鬼神而說偈言:

「智慧優婆塞,  今獲多福利,

 以衣施斷縛,  毘羅比丘尼。

 智慧優婆塞,  今獲多福利,

 食施毘羅尼,  離諸和合故。」

時,彼鬼神說偈已,即沒不現。

(一三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娑多耆利天神、醯魔波低天神共作約誓:「若其宮中有寶物出者,必當相語;不相語者,得違約罪。」

時,醯魔波低天神宮中有未曾有寶,波曇摩華出,華有千葉,大如車輪,金色寶莖。

時,醯魔波低天神遣使告語娑多耆利:「聚落主!今我宮中忽生未曾有寶,波曇摩花,華有千葉,大如車輪,金色寶莖,可來觀看!」

娑多耆利天神遣使詣醯魔波低舍,告言:「聚落主!用是波曇摩百千為?今我宮中有未曾有寶——大波曇摩出,所謂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汝便可來奉事供養。」

時,醯魔波低天神即與五百眷屬往詣娑多耆利天神所,說偈問言:

「十五日良時,  天夜遇歡會,

 當說受何齋,  從阿羅漢受。」

時,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今日佛世尊,  在摩竭勝國,

 住於王舍城,  迦蘭陀竹園,

 演說微妙法,  滅除眾生苦,

 苦苦及苦集,  苦滅盡作證,

 八聖出苦道,  安隱趣涅槃,

 當往設供養,  我羅漢世尊。」

醯魔波低說偈問言:

「彼有心願樂,  慈濟眾生不,

 彼於受不受,  心想平等不?」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彼妙願慈心,  度一切眾生,

 於諸受不受,  心想常平等。」

時,醯魔波低說偈問言:

「為具足明達,  已行成就不,

 諸漏永滅盡,  不受後有耶?」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明達善具足,  正行已成就,

 諸漏永已盡,  不復受後有。」

醯摩波低說偈問言:

「牟尼意行滿,  及身口業耶?

 明行悉具足,  以法讚歎耶?」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具足牟尼心,  及業身口滿,

 明行悉具足,  以法而讚歎。」

醯摩波低說偈問言:

「遠離於害生,  不與不取不,

 為遠於放蕩,  不離禪思不?」

娑多耆利復說偈言:

「常不害眾生,  不與不妄取,

 遠離於放蕩,  日夜常思禪。」

醯魔波低復說偈問言:

「為不樂五欲,  心不濁亂不,

 有清淨法眼,  滅盡愚癡不?」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心常不樂欲,  亦無濁亂心,

 佛法眼清淨,  愚癡盡無餘。」

醯魔波低復說偈問言:

「至誠不妄語,  麁澁言無有,

 得無別離說,  無不誠說不?」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至誠不妄語,  亦無麁澁言,

 不離他親厚,  常說如法言。」

醯摩波低復說偈問言:

「為持清淨戒,  正念寂滅不,

 具足等解脫,  如來大智不?」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淨戒悉具足,  正念常寂靜,

 等解脫成就,  得如來大智。」

醯魔波低復說偈問言:

「明達悉具足,  正行已清淨,

 所有諸漏盡,  不復受後有。」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明達悉具足,  正行已清淨,

 一切諸漏盡,  無復後生有。」

醯魔波低復說偈言:

「牟尼善心具,  及身口業跡,

 明行悉成就,  故讚歎其法。」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牟尼善心具,  及身口業跡,

 明行悉成就,  讚歎於其法。」

醯魔波低復說偈言:

「伊尼延鹿[跳-兆+專],  仙人之勝相,

 少食捨身貪,  牟尼處林禪,

 汝今當共行,  敬禮彼瞿曇。」

時,有百千鬼神眷屬圍繞,娑多耆利、醯魔波低速至佛前禮拜供養,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敬禮,而說偈言:

「伊尼延鹿[跳-兆+專],  仙人之勝相,

 少食無貪嗜,  牟尼樂林禪。

 我等今故來,  請問於瞿曇,

 師子獨遊步,  大龍無恐畏。

 今故來請問,  牟尼願決疑,

 云何得出苦?  云何苦解脫?

 唯願說解脫,  苦於何所滅?」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世五欲功德,  及說第六意,

 於彼欲無貪,  解脫一切苦。

 如是從苦出,  如是解脫苦,

 今答汝所問,  苦從此而滅。」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復說偈問佛:

「泉從何轉還,  惡道何不轉,

 世間諸苦樂,  於何而滅盡?」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眼耳鼻舌身,  及以意入處,

 於彼名及色,  永滅盡無餘。

 於彼泉轉還,  於彼道不轉,

 於彼苦及樂,  得無餘滅盡。」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復說偈問佛:

「世間幾法起?  幾法世和合?

 幾法取受世?  幾法令世滅?」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六法起世間,  六法世和合,

 六法取受世,  六法世損滅。」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復說偈問:

「云何度諸流,  日夜勤方便,

 無攀無住處,  而不溺深淵?」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  智慧善正受,

 如思惟繫念,  是能度深淵。

 不樂諸欲想,  亦超色諸結,

 無攀無住處,  不溺於深淵。」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復說偈問佛:

「何法度諸流?  以何度大海?

 云何捨離苦?  云何得清淨?」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正信度河流,  不放逸度海,

 精進能斷苦,  智慧得清淨。」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汝可更問餘,  沙門梵志法,

 真實施調伏,  除此更無法。」

醯魔波低復說偈言:

「更餘何所問,  沙門梵志法,

 大精進今日,  已具善開導。

 我今當報彼,  娑多耆利恩,

 能以導御師,  告語於我等。

 我當詣村村,  家家而隨佛,

 承事禮供養,  從佛聞正法。

 此百千鬼神,  悉合掌恭敬,

 一切歸依佛,  牟尼之大師。

 得無上之名,  必見真實義,

 成就大智慧,  於欲不染着。

 慧者當觀察,  救護世間者,

 得賢聖道跡,  是則大仙人。」

佛說是經已,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及諸眷屬五百鬼神聞佛所說,皆大歡喜,隨喜禮佛而去。

(一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住耆闍崛山中。

時,尊者舍利弗新剃鬚髮。時,有伽吒及優波伽吒鬼。優波伽吒鬼見尊者舍利弗新剃鬚髮,語伽吒鬼言:「我今當往打彼沙門頭。」

伽吒鬼言:「汝優波伽吒!莫作是語。此沙門大德大力,汝莫長夜得大不饒益苦!」如是再三說。

時,優波伽吒鬼再三不用伽吒鬼語,即以手打尊者舍利弗頭。打已,尋自喚言:「燒我,伽吒!煮我,伽吒!」再三喚已,陷入地中,墮阿毘地獄。

尊者大目揵連聞尊者舍利弗為鬼所打聲已,即往詣尊者舍利弗所,問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苦痛可忍不?」

尊者舍利弗答言:「尊者大目揵連!雖復苦痛,意能堪忍,不至大苦。」

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舍利弗言:「奇哉!尊者舍利弗!真為大德大力,此鬼若以手打耆闍崛山者,能令碎如糠糟,況復打人而不苦痛?」

爾時,尊者舍利弗語尊者大目揵連:「我實不大苦痛。」

時,尊者舍利弗、大目揵連共相慰勞。

時,世尊以天耳聞其語聲,聞已即說偈言:

「其心如剛石,  堅住不傾動,

 染著心已離,  瞋者不反報,

 若如此修心,  何有苦痛憂?」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三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眾多比丘於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一林中夏安居。彼林中有天神住,知十五日諸比丘受歲,極生憂慼。

有餘天神語彼天神言:「汝何卒生愁憂苦惱?汝當歡喜諸比丘持戒清淨,今日受歲。」

林中天神答言:「我知比丘今日受歲,不同無羞外道受歲,然精進比丘受歲,持衣鉢,明日至餘處去,此林當空。」

比丘去後,林中天神而說偈言:

「今我心不樂,  但見空林樹,

 清淨心說法,  多聞諸比丘,

 瞿曇之弟子,  今悉何處去?」

時,有異天子而說偈言:

「有至摩伽陀,  有至拘薩羅,

 亦至金剛地,  處處修遠離,

 猶如野禽獸,  隨所樂而遊。」

(一三三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止住一林中,入晝正受,身體疲極,夜則睡眠。

時,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於空林中入晝正受,夜著睡眠,我今當往覺悟之。」

爾時,天神往至比丘前,而說偈言:

「比丘汝起起,  何以著睡眠?

 睡眠有何利?  病時何不眠?

 利刺刺身時,  云何得睡眠?

 汝本捨非家,  出家之所欲。

 當如本所欲,  日夜求增進,

 莫得墮睡眠,  令心不自在。

 無常不恒欲,  迷醉於愚夫,

 餘人悉被縛,  汝今已解脫。

 正信而出家,  何以著睡眠?

 已調伏貪欲,  其心得解脫。

 具足勝妙智,  出家何故眠,

 勤精進正受,  常修堅固力。

 專求般涅槃,  云何而睡眠?

 起明斷無明,  滅盡諸有漏。

 調彼後邊身,  云何著睡眠?」

時,彼天神說是偈時,彼比丘聞其所說,專精思惟,得阿羅漢。

(一三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住林中,入晝正受,心起不善覺,依於惡貪。

時,彼林中住止天神作是念:「非比丘法,止住林中,入晝正受,心生不善覺,依於惡貪,我今當往開悟之。」

時,彼天神即說偈言:

「其心欲遠離,  正於空閑林,

 放心隨外緣,  亂想而流馳。

 調伏樂世心,  常樂心解脫,

 當捨不樂心,  執受安樂住。

 思非於正念,  莫著我我所,

 如以塵頭染,  是著極難遣。

 莫令染樂著,  欲心所濁亂,

 如釋君馳象,  奮迅去塵穢。

 比丘於自身,  正念除塵垢,

 塵者謂貪欲,  非世間塵土。

 黠慧明智者,  當悟彼諸塵,

 於如來法律,  持心莫放逸。

 塵垢謂瞋恚,  非世間塵土,

 黠慧明智者,  當悟彼諸塵。

 於如來法律,  持心莫放逸,

 塵垢謂愚癡,  非世間塵土。

 明智黠慧者,  當捨彼諸塵,

 於如來法律,  持心莫放逸。」

時,彼天神說是偈已,彼比丘聞其所說,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心,得阿羅漢。

(一三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入晝正受,起不正思惟。

時,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止住林中,入晝正受,而起不正思惟,我今當往方便善覺悟之。」

時,彼天神而說偈言:

「何不正思惟,  覺觀所寢食?

 當捨不正念,  專修於正受。

 遵崇佛法僧,  及自持淨戒,

 常生隨喜心,  喜樂轉勝進。

 以心歡喜故,  速究竟苦邊。」

時,彼天神說偈勸發已,彼比丘專精思惟,盡諸煩惱,得阿羅漢。

(一三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於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入晝正受。時,彼比丘日中時,不樂心生,而說偈言:

「於此日中時,  眾鳥悉靜默,

 空野忽有聲,  令我心恐怖。」

時,彼林中住止天神而說偈言:

「於今日中時,  眾鳥悉寂靜,

 空野忽有聲,  應汝不樂心,

 汝當捨不樂,  專樂修正受。」

時,彼天子說偈覺悟彼比丘已,時,彼比丘專精思惟,捨除煩惱,得阿羅漢。

(一三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那律陀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

時,有天神名闍隣尼,是尊者阿那律陀本善知識,往詣尊者阿那律陀所。到阿那律所,說偈言:

「汝今可發願,  願還生本處,

 三十三天上,  五欲樂悉備。

 百種諸音樂,  常以自歡娛,

 每至睡眠時,  音樂以覺悟。

 諸天玉女眾,  晝夜侍左右。」

尊者阿那律陀說偈答言:

「諸天玉女眾,  此皆大苦聚,

 以彼顛倒想,  繫著有身見。

 諸求生彼者,  斯亦是大苦,

 闍隣尼當知,  我不願生彼。

 生死已永盡,  不受後有故。」

尊者阿那律說是語時,闍隣尼天子聞尊者阿那律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一三三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比丘在拘薩羅人間,林中止住,勤誦經、勤講說;精勤思惟,得阿羅漢果證已,不復精勤誦說。

時,有天神,止彼林中者,而說偈言:

「比丘汝先時,  晝夜勤誦習,

 常為諸比丘,  共論決定義。

 汝今於法句,  寂然無所說,

 不與諸比丘,  共論決定義。」

時,彼比丘說偈答言:

「本未應離欲,  心常樂法句,

 既離欲相應,  誦說事已畢。

 先知道已備,  用聞見道為,

 世間諸聞見,  無知悉放捨。」

時,彼天神聞比丘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一三三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止一林中。時,彼比丘有眼患,受師教,應嗅鉢曇摩花。時,彼比丘受師教已,往至鉢曇摩池側,於池岸邊,迎風而坐,隨風嗅香。

時,有天神,主此池者,語比丘言:「何以盜華?汝今便是盜香賊也!」

爾時,比丘說偈答言:

「不壞亦不奪,  遠住隨嗅香,

 汝今何故言,  我是盜香賊?」

爾時,天神復說偈言:

「不求而不捨,  世間名為賊,

 汝今人不與,  而自一向取,

 是則名世間,  真實盜香賊。」

時,有一士夫取彼藕根,重負而去。

爾時,比丘為彼天神而說偈言:

「如今彼士夫,  斷截分陀利,

 拔根重負去,  便是姦狡人,

 汝何故不遮,  而言我盜香。」

時,彼天神說偈答言:

「狂亂姦狡人,  猶如乳母衣,

 何足加其言,  宜堪與汝語。

 袈裟污不現,  黑衣墨不污,

 姦狡兇惡人,  世間不與語。

 蠅脚污素帛,  明者小過現,

 如墨點珂貝,  雖小悉皆現。

 常從彼求淨,  無結離煩惱,

 如毛髮之惡,  人見如泰山。」

時,彼比丘復說偈言:

「善哉善哉說,  以義安慰我,

 汝可常為我,  數數說斯偈。」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我非汝買奴,  亦非人與汝,

 何為常隨汝,  數數相告語,

 汝今自當知,  彼彼饒益事。」

時,彼天子說是偈已,彼比丘聞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獨一靜處,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一三三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十力迦葉住王舍城仙人窟中。時,有獵師名曰尺只,去十力迦葉不遠,張網捕鹿。爾時,十力迦葉為彼獵師哀愍說法。時,彼獵師不解所說。時,十力迦葉即以神力,指端火然,彼猶不悟。

爾時,仙人窟中住止天神而說偈言:

「深山中獵師,  少智盲無目,

 何為非時說,  薄德無辯慧,

 所聞亦不解,  明中亦無見,

 於諸善勝法,  愚癡莫能了,

 正使燒十指,  彼終不見諦。」

時,彼天神說是偈已,尊者十力迦葉即默然住。

(一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尊者金剛子,住巴連弗邑一處林中。時,巴連弗邑人民夏四月過,作憍牟尼大會。

時,尊者金剛子聞世間大會,生不樂心,而說偈言:

「獨一處空林,  猶如棄枯木,

 夏時四月滿,  世間樂莊嚴,

 普觀諸世間,  其苦無過我。」

爾時,林中住止天神即說偈言:

「獨一處空林,  猶如棄枯木,

 為三十三天,  心常所願樂,

 猶如地獄中,  仰思生人道。」

時,金剛子為彼天神所勸發已,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一三四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唯好樂持戒,不能增長上進功德。

時,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住於林中,唯樂持戒,不能增修上進功德,今我當作方便而發悟之。」即說偈言:

「非一向持戒,  及修習多聞,

 獨靜禪三昧,  閑居修遠離。

 比丘偏倚息,  終不得漏盡,

 平等正覺樂,  遠非凡夫輩。」

時,彼比丘天神勸進已,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一三四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尊者那迦達多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有在家、出家常相親近。

時,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住於林中,與諸在家、出家周旋親數,我今當往方便發悟。」而說偈言:

「比丘旦早出,  迫暮而還林,

 道俗相習近,  苦樂必同安。

 恐起家放逸,  而隨魔自在。」

時,那迦達多比丘為彼天神如是如是開覺已。如是如是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一三四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眾多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言語嬉戲,終日散亂,心不得定,縱諸根門,馳騁六境。

時,彼林中止住天神見是比丘不攝威儀,心不欣悅,而說偈言:

「此先有瞿曇,  正命弟子眾,

 無常心乞食,  無常受床臥,

 觀世無常故,  得究竟苦邊,

 今有難養眾,  沙門所居止,

 處處求飲食,  遍遊於他家,

 望財而出家,  無真沙門欲,

 垂著僧伽梨,  如老牛曳尾。」

爾時,比丘語天神言:「汝欲厭我耶?」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不指其名姓,  不非稱其人,

 而總向彼眾,  說其不善者,

 踈漏相現者,  方便說其過,

 勤修精進者,  歸依恭敬禮。」

彼諸比丘為天神勸發已,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一三四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時,彼比丘與長者婦女嬉戲,起惡名聲。

時,彼比丘作是念:「我今不類,共他婦女起惡名聲,我今欲於此林中自殺。」

時,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思念:「不善不類,此比丘不壞、無過,而於林中欲自殺身,我今當作方便開悟。」

時,彼天神化作長者女身,語比丘言:「於諸巷路四衢道中,世間諸人為我及汝起惡名聲,言我與汝共相習近,作不正事。已有惡名,今可還俗,共相娛樂。」

比丘答言:「以彼里巷四衢道中,為我與汝起惡名聲,共相習近,為不正事。我今且自殺身!」

時,彼天神還復天身,而說偈言:

「雖聞多惡名,  苦行者忍之,

 不應苦自苦,  亦不應起惱。

 聞聲恐怖者,  是則林中獸,

 是輕躁眾生,  不成出家法。

 仁者當堪耐,  不中住惡聲,

 執心堅住者,  是則出家法。

 不由他人語,  令汝成劫賊,

 亦不由他語,  令汝得羅漢。

 如汝自知已,  諸天亦復知。」

爾時,比丘為彼天神所開悟已,專精思惟,斷除煩惱,得阿羅漢。

(一三四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尊者見多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著糞掃衣。時,梵天王與七百梵天乘其宮殿,來詣尊者見多比丘所,恭敬禮事。

時,有天神,住彼林中者,而說偈言:

「觀彼寂諸根,  能感善供養,

 具足三明達,  得不傾動法,

 度一切方便,  少事糞掃衣,

 七百梵天子,  乘宮來奉詣,

 見生死有邊,  今禮度有岸。」

時,彼天神說偈讚歎見多比丘已,即沒不現。

(一三四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時,彼比丘身體疲極,夜著睡眠。

時,有天神,住彼林中者,而覺悟之,即說偈言:

「可起起比丘,  何故著睡眠?

 睡眠有何義?  修禪莫睡眠。」

時,彼比丘說偈答言:

「不肯當云何?  懈怠少方便,

 緣盡四體羸,  夜則著睡眠。」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且汝當執守,  勿聲而大呼,

 汝已得修閑,  莫令其退沒。」

時,彼比丘說偈答言:

「我當用汝語,  精勤修方便,

 不為彼睡眠,  數數覆其心。」

時,彼天神如是如是覺悟彼比丘。時,彼比丘專精方便,斷諸煩惱,得阿羅漢。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汝豈能自起,  專精勤方便,

 不為眾魔軍,  厭汝令睡眠。」

時,彼比丘說偈答言:

「從今當七夜,  常坐正思惟,

 其身生喜樂,  無一處不滿,

 初夜觀宿命,  中夜天眼淨,

 後夜除無明,  見眾生苦樂,

 上中下形類,  善色及惡色,

 知何業因緣,  而受斯果報,

 若士夫所作,  所作還自見,

 善者見其善,  惡者自見惡。」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我知先一切,  比丘十四人,

 皆是須陀洹,  悉得禪正受,

 來到此林中,  當得阿羅漢,

 見汝一懈怠,  仰臥著睡眠,

 莫令住凡夫,  故方便覺悟。」

爾時,比丘復說偈言:

「善哉汝天神,  以義安慰我,

 至誠見開覺,  令我盡諸漏。」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比丘應如是,  信非家出家,

 抱愚而出家,  逮得見清淨。

 我今攝受法,  當盡壽命思,

 若汝疾病時,  我當與良藥。」

時,彼天神說是偈已,即沒不現。

(一三四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舍利弗在拘薩羅人間,依一聚落,止住田側。時,尊者舍利弗於晨朝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

時,有一尼揵子飲酒狂醉,持一瓶酒從聚落出,見尊者舍利弗,而說偈言:

「米膏熏我身,  持米膏一瓶,

 山地草樹木,  視之一金色。」

爾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作此惡聲,是惡邪物,而說是偈,我豈不能以偈答之?」時,尊者舍利弗即說偈言:

「無想味所熏,  持空三昧瓶,

 山地草樹木,  視之如涕唾。」

(一三四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得他心智,煩惱有餘。去林不遠有井,有飲野干罐拘鉤頸。

時,彼野干作諸方便求脫,而自念言:「天遂欲明,田夫或出,當恐怖我。汝汲水罐怖我已久,可令我脫?」

時,彼比丘知彼野干心之所念,而說偈言:

「如來慧日出,  離林說空法,

 心久恐怖我,  今可放令去。」

時,彼比丘自教授已,一切結盡,得阿羅漢。

(一三四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一林中。

時,有天神,依彼林者,見佛行跡,低頭諦觀,修於佛念。時,有優樓鳥住於道中,行欲蹈佛足跡。

爾時,天神即說偈言:

「汝今優樓鳥,  團目栖樹間,

 莫亂如來跡,  壞我念佛境。」

時,彼天神說此偈已,默然念佛。

(一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依波吒利樹下住止。

時,有天神依彼林中住,即說偈言:

「今日風卒起,  吹波吒利樹,

 落波吒利花,  供養於如來。」

時,彼天神說偈已,默然而住。

(一三五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眾多比丘住支提山側,皆是阿練若比丘,著糞掃衣,常行乞食。

時,山神,依彼山住者,而說偈言:

「孔雀文繡身,  處鞞提醯山,

 隨時出妙聲,  覺乞食比丘。

 孔雀文繡身,  處鞞提醯山,

 隨時出妙聲,  覺糞掃衣者。

 孔雀文繡身,  處鞞提醯山,

 隨時出妙聲,  覺依樹坐者。」

時,彼天神說此偈已,即默然住。

(一三五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眾多比丘住支提山,一切皆修阿練若行,著糞掃衣,常行乞食。爾時,那娑佉多河岸崩,殺三營事比丘。

時,支提山住天神而說偈言:

「乞食阿蘭若,  慎莫營造立,

 不見佉多河,  傍岸卒崩倒。

 壓殺彼造立,  營事三比丘,

 糞掃衣比丘,  慎莫營造立。

 不見佉多河,  傍岸卒崩倒,

 壓殺彼造立,  營事三比丘。

 依樹下比丘,  慎莫營造立,

 不見佉多河,  傍岸卒崩倒。

 壓殺彼造立,  營事三比丘。」

時,彼天神說此偈已,即默然住。

(一三五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蘭陀竹園。

時,有異比丘住頻陀山。

爾時,山林大火卒起,舉山洞然。時,有俗人而說偈言:

「今此頻陀山,  大火洞熾然,

 焚燒彼竹林,  亦燒竹苑實。」

時,彼比丘作是念:「今彼俗人能說此偈,我今何不說偈答之?」即說偈言:

「一切有熾然,  無慧能救滅,

 焚燒諸受欲,  亦燒不作苦。」

時,彼比丘說此偈已,默然而住。

(一三五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蘭陀竹園。

時,有異比丘在恒河側,住一林中。

時,有一族姓女,常為舅姑所責,至恒水岸邊,而說偈言:

「恒水我今欲,  隨流徐入海,

 不復令舅姑,  數數見嫌責。」

時,彼比丘見族姓女,聞其說偈,作是念:「彼族姓女尚能說偈,我今何為不說偈答耶?」即說偈言:

「淨信我今欲,  隨彼八聖水,

 徐流入涅槃,  不見魔自在。」

時,彼比丘說此偈已,默然而住。

(一三五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去林不遠,有種瓜田。

時,有盜者夜偷其瓜,見月欲出,而說偈言:

「明月汝莫出,  待我斷其瓜,

 我持瓜去已,  任汝現不現。」

時,彼比丘作是念:「彼盜瓜者尚能說偈,我豈不能說偈答耶?」即說偈言:

「惡魔汝莫出,  待我斷煩惱,

 斷彼煩惱已,  任汝出不出。」

時,彼比丘說此偈已,默然而住。

(一三五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

時,有沙彌而說偈言:

「云何名為常?  乞食則為常。

 云何為無常?  僧食為無常。

 云何名為直?  唯因陀羅幢。

 云何名為曲?  曲者唯見鉤。」

時,彼比丘作是念:「此沙彌能說斯偈,我今何不說偈而答?」即說偈言:

「云何名為常?  常者唯涅槃。

 云何為無常?  謂諸有為法。

 云何名為直?  謂聖八正道。

 云何名為曲?  曲者唯惡徑。」

時,彼比丘說此偈已,默然而住。

(一三五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舍利弗弟子,服藥已,尋即食粥。

時,尊者舍利弗到瓦師舍,從乞瓦甌。時,彼瓦師即說偈言:

「云何得名勝?  而不施一錢。

 云何勝實德?  於財無所減。」

爾時,舍利弗說偈答言:

「若不食肉者,  而施彼以肉,

 諸修梵行者,  施之以女色,

 不坐高床者,  施以高廣床,

 於彼臨行者,  施以息止處,

 如是等施與,  於財不損減,

 是則有名譽,  而不捨一錢,

 實德名稱流,  於財無所減。」

時,彼瓦師復說偈言:

「汝今舍利弗,  所說實為善,

 今施汝百甌,  非餘亦不得。」

尊者舍利弗說偈答言:

「彼三十三天,  炎魔兜率陀,

 化樂諸天人,  及他化自在,

 瓦鉢信以得,  而汝不生信。」

尊者舍利弗說此偈已,於瓦師舍默然出去。

(一三五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

時,有貧士夫在於林側,作如是悕望思惟,而說偈言:

「若得猪一頭,  美酒滿一瓶,

 盛持甌一枚,  人數數持與,

 若得如是者,  當復何所憂。」

時,彼比丘作是念:「此貧士夫尚能說偈,我今何以不說?」即說偈言:

「若得佛法僧,  比丘善說法,

 我不病常聞,  不畏眾魔怨。」

時,彼比丘說此偈已,默然而住。

(一三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

時,彼比丘作如是思惟:「若得好劫貝,長七肘,廣二肘,作衣已,樂修善法。」

時,有天神,依彼林者,作是念:「此非比丘法,住於林中,作是思惟,悕望好衣。」

時,天神化作全身骨鏁,於彼比丘前舞,而說偈言:

「比丘思劫貝,  七肘廣六尺,

 晝則如是想,  知夜何所思?」

時,彼比丘即生恐怖,其身戰悚,而說偈言:

「止止不須[疊*毛],  今著糞掃衣,

 晝見骨鏁舞,  知夜復何見?」

時,彼比丘心驚怖已,即正思惟,專精修習,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一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已捨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時,有一女人於夜闇中,天時微雨,電光睒照,於林中過,欲詣他男子,倒深泥中,環釧斷壞,華瓔散落。時,彼女人而說偈言:

「頭髮悉散解,  花瓔落深泥,

 鐶釧悉破壞,  丈夫何所著。」

時,彼比丘作是念:「女人尚能說偈,我豈不能說偈答之?

「煩惱悉斷壞,  度生死淤泥,

 著纏悉散落,  十方尊見我。」

時,彼比丘說偈已,即默然而住。

(一三六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於河側一林樹間。

時,有丈夫與婦相隨,度河住於岸邊,彈琴嬉戲,而說偈言:

「愛念而放逸,  逍遙青樹間,

 流水流且清,  琴聲極和美,

 春氣調適遊,  快樂何是過。」

時,彼比丘作是念:「彼士夫尚能說偈,我豈不能說偈答之?

「受持清淨戒,  愛念等正覺,

 沐浴三解脫,  善以極清涼,

 人道具莊嚴,  快樂豈過是。」

時,彼比丘說此偈已,即默然而住。

(一三六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

時,有天神見諸鴿鳥而說偈言:

「鴿鳥當積聚,  胡麻米粟等,

 於山頂樹上,  高顯作巢窟,

 若當天雨時,  安極飲食宿。」

時,彼比丘作是念:「彼亦覺悟我!」即說偈言:

「凡夫積善法,  恭敬於三寶,

 身壞命終時,  資神心安樂。」

時,彼比丘說此偈已,以即覺悟,專精思惟,除諸煩惱,得阿羅漢。

雜阿含經卷第五十

 

按下列網址,閲覽 CBETA電子佛典: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41 (卷第四十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